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阶段综合检测部编版选修3_第1页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阶段综合检测部编版选修3_第2页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阶段综合检测部编版选修3_第3页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阶段综合检测部编版选修3_第4页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阶段综合检测部编版选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阶段综合检测一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能够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类有思维参与其中的社会实践。从逻辑角度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思维”的作用是()A.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B.直接转化成客观事物C.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D.改造周围的客观世界解析:从逻辑角度看,思维是指狭义上的思维,即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C项正确;A项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不是题干中思维的作用所在;思维不能直接转化成客观事物,也不能改造客观世界,B、D两项错误。答案:C2.两个分别以30万千米/秒(光速)和5万千米/秒的速度运动的物体在速度上的差别,人们凭感官是不能直接感知的,然而科学工作者却能够理解,若以5万千米/秒的速度飞向某一遥远星球的星际飞船,它的速度比光速慢了多少。科学工作者对光速的理解说明了思维的()A.间接性 B.直接性C.概括性D.抽象性解析:科学工作者是通过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及获得的感性材料来理解的,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皆与题意不符。答案:A3.对间接性思维的特征,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它可以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它具有克服感性认识局限性的一面C.它只会导致人们认识的失真D.它既能弥补直接感知的不足,又能导致认识失真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间接性。A项不正确,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不能直接感知;B项说法太绝对,思维的间接性可能因为感性材料的虚假或片面,或加工制作的失误导致认识失真;C项认识不全面;D项正确。答案:D4.“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因为有暗香传来,所以推断那不是雪,而是梅。这是思维的()①概括性②间接性③能动性④合理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①错误,思维概括性指的是多次经历某些事物之后,把它们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材料未体现;②③正确,题干中由“暗香”推断出“不是雪,而是梅”是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现实进行的间接认识,属于思维的间接性,而这种推测同时也是思维能动性的体现;④错误,题中的思维是否合理也未涉及。答案:C5.针对超级月亮的天象,许多地方做起了“月全食”文章。特别是有些最佳观测点,当地居民开始谋划如何用“月全食”来带动自己地方的产业发展。这说明()A.科学思维能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更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B.科学思维能具体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C.对“月全食”的预测属于典型形象思维D.正确的思维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解析:当地居民利用“月全食”带动地方产业发展的谋划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是一种正确的思维,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D项正确;感性认识更形象,A项错误;科学思维具有概括性,不能具体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B项错误;对“月全食”的预测属于抽象思维,C项错误。答案:D6.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这体现了科学思维的()A.主观性 B.客观性C.预见性D.可检验性解析:材料中尊重实践检验和注重实事求是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客观性,故选B项。A、C、D三项皆与题意不符。答案:B7.“如果有胡子就算知识渊博,那么山羊也能讲课了。”这说明 ()①人的思维风格不同,表现出很多差异②人们可以直接感知到未知的事物③只看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认识④如果感性材料虚假或片面,或加工制作失误,就容易导致认识失真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对未知的事物,人们需要运用思维去把握其本质和规律,②明显错误,排除;①③④皆是正确观点。答案:A8.小张说她自己善于形象思维,而她的弟弟善于抽象思维。此处,小张对思维的分类标准是()A.思维的方向B.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C.思维得到的结果D.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解析:A项错误,从思维的方向看,有向不同方向扩散的发散思维和向同一方向收敛的聚合思维;B项错误,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有整体地认识对象的综合思维和分别地认识对象的分析思维;C项错误,从思维得到的结果看,有超越原有认识的创新思维和限于原有认识的经验思维;D项正确,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答案:D9.“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A.感性认识对于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觉是强调感性认识,理解是强调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项正确;A项错误,感性认识也有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材料强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B、D两项强调的是二者的联系,与题意不符。答案:C10.“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这句话 ()A.违反了矛盾律B.违反了排中律C.不违反矛盾律,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D.不违反排中律,是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可否还没有认真考虑解析:题中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观点,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不违反矛盾律,C项正确;A、B、D三项皆是错误观点。答案:C11.如同时否定“小周或小王独舞表演”和“小周或小王都不独舞表演”,则()A.违反同一律要求B.违反矛盾律要求C.违反排中律要求D.不违反逻辑规律要求解析:小周或小王要么独舞表演,要么都不独舞表演,二者必具其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不能骑墙居中,否则就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排中律要求,故选C项。A、B、D三项皆不正确。答案:C12.(2022·广东深圳)当有人说欧谛德谟克说谎时,他狡辩说:“谁说谎就是在说不存在的东西,而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所以没有人能说谎。”对欧谛德谟克的狡辩理解正确的是()①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③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④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在欧谛德谟克的狡辩中,两次使用了“不存在的东西”这一语词,但其所表达的概念却是不同的。前者表达的是“不符合事实”的概念,后者表达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他就是故意用后一概念去偷换了前一概念。欧谛德谟克是在通过偷换概念进行自我狡辩,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①④不符合题意,②③符合题意。答案:B13.“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个论断 ()A.违反了矛盾律,是思维混乱的表现B.违反了同一律,转移论题C.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D.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解析:题干中的说法运用了辩证逻辑的思维,对光这一事物的客观性质作了真实表述,是正确的,并不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故选C项。答案:C14.教师:“小红是什么时候转学到你们班的?”学生:“小红刚刚来我们班不到两个学期。”这个学生的回答的错误在于()①自相矛盾②违反了矛盾律③违反了排中律④违反了同一律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④解析:“刚刚”,表示时间不长。“不到两个学期”,那就是半年以上、一年以内,这个时间不短。“时间不短”与“刚刚”是矛盾的。可见,该同学自相矛盾,①②符合题意,故选B项。③④与题意不符。答案:B15.甲问:“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也不反对。”乙的回答()A.正确,符合矛盾律的要求B.正确,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解析:在上述材料中,“赞成”与“反对”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可以有第三种情况存在,未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故选B项。答案:B16.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这是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国内大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发布的具有纲领性、指导性文件。该《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了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这表明()①抽象思维比形象思维重要②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③思维能帮助人们实现实践的目的④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实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①错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没有高低好坏之分;②④正确,该《意见》表明思维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实践,而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③错误,正确的思维能帮助人们实现实践的目的。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准确的天气预报是成功应对气象灾害的重要条件,国家海洋预报台利用天气雷达网、自动站网和海上观测网等先进信息技术设备,根据过去积累下的经验和历史资料,综合分析台风的风向、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对台风的登陆地点、登陆时间和登陆时的风情、雨情量级进行准确预测,为各级政府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科学思维的哪些特征?(2分)(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8分)解析:第(1)问,考查科学思维的特征。气象部门利用技术设备对台风作出准确预测,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和结果的预见性。第(2)问,结合材料从科学思维认识的客观性和结果的预见性两个角度阐述即可。答案:(1)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和结果的预见性。(2)①台风预报是从实际出发,对气象要素进行的综合分析,力图如实地反映未来天气状况,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②由于气象部门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对台风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因而台风预报的结果具有超前性,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18.运用排中律分析下述论断。(10分)三个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碰碎了窗玻璃,老师问他们:“是谁碰碎的?”甲:“不是我。”乙:“不是我。”丙:“是甲碰碎的。”假设这里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那么窗玻璃是谁碰碎的?你是怎么分析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排中律的理解和运用。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解题时,每次假设只有一个孩子说真话,其他两个人都是假话,逐次排除。答案:乙碰碎的。依据排中律,可以推断:甲和丙的话是矛盾关系的论断,他们不可能都不成立,甲和丙两个其中必有一真。由于只有一个孩子说了真话,所以,乙的话一定是假的。论断推出:窗玻璃是乙碰碎的。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物理老师告诉学生,铁水凝结成铁块,体积缩小了1/34,然后问大家,铁块若化成铁水,体积将增加多少?学生甲说:增加1/33。学生乙说:同是这么多东西,缩小的是1/34,增加的是1/33,这不违反同一律吗?学生丙说:你俩说得都对。学生丁说:你俩说得都不对。请你运用逻辑规律的知识来评论是非。解析: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保持思维的同一性。混淆概念(偷换概念)和转移论题(偷换论题)是诡辩者常用的两种诡辩手法。答案:甲的话是正确的。乙的话违反了同一律,他混淆了概念,因为缩小的1/34是就铁水的体积而言的,增加的1/33是就铁块的体积而言的。丙的话违反了矛盾律,因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丁的话违反了排中律,因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20.分析下列各题是否违反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哪条,犯了哪种错误。(20分)(1)他的意见基本正确,一点儿错误也没有。(2)深夜,远远望去,整个大楼漆黑一团,只有楼上东头的一个房间还亮着灯。(3)当报刊上讨论“青年人应不应该有个人志愿”时,有人写了一份稿子,标题是:有个人志愿不好,没有也不好。(4)有人在评论一篇文章时说: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解析:本题考查对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理解。(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