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论美国的民主》与《阿达拉》_第1页
被遗忘的《论美国的民主》与《阿达拉》_第2页
被遗忘的《论美国的民主》与《阿达拉》_第3页
被遗忘的《论美国的民主》与《阿达拉》_第4页
被遗忘的《论美国的民主》与《阿达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被遗忘的《论美国的民主》与《阿达拉》

众所周知,美国的民主。一文学方式与思想《玛丽》之所以被遗忘,人们大多认为是因《玛丽》的学术价值不如《论美国的民主》。笔者则以为,此理虽是,却也不是。道其是,无疑是因博蒙的哲理性思维能力确然不及托克维尔。尽管当代研究托克维尔的知名学者中亦有大力批评托克维尔者,述其《论美国的民主》与《旧制度与大革命》然而,《玛丽》毕竟是被遗忘了。学者们分析它被遗忘的原因,认为除了上述“才气不足”这一说服力并不充分的因素之外,还因为作者把一个十分严肃的主题———种族压迫———不恰当地用浪漫主义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结果既未使其成为文学名著,也未能令其与《论美国的民主》站在同一高度。博蒙为什么不肯像托克维尔那样写一部社会学或政治学的专著,而采取了文学作品的形式?对此,他本人是有说明的。他说,虽然他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写一部小说”,而是“要向读者介绍一系列严肃的看法”,但他“力图将作品外表包装得不那么严肃以吸引读者”,受时代风气的影响,博蒙模仿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夏多布里昂的小说《阿达拉》的写法,借鉴其故事框架———北美“荒原中两个野蛮人之恋”(夏多布里昂语),博蒙的创作是否成功?从《玛丽》的文学成就来看,似乎抵不上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后者毕竟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然而,就其思想性来说,它不应被忽略,被遗忘。至于严肃的主题若以文学方式表现,是否必然会削弱其学术价值?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既然以《历史著作史》而闻名的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汤普森(JamesW.Thompson)也主张“把历史看作世界文学的一支”,在美国,19世纪30年代直至内战之前,由于废奴运动声浪渐起,奴隶主对奴隶制的维护达至狂热程度。他们害怕既得利益的丧失,更畏惧与黑人平起平坐的社会远景,加之于黑人的迫害非但未有减轻,反而越加严厉。而那些反对奴隶制的人,大多数并非美国《独立宣言》所宣示的“人人生而平等”理念的真诚拥护者。他们虽然厌恶奴隶制,却坚持认为黑人天生低劣。哪怕是林肯———黑人心中“伟大的解放者”,在内战前也“不赞成以任何方式使黑人在社会上和政治上与白人完全平等”。诚然,斯托(HarrietBeecherStowe)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在它出版的第一年(1852年)就卖了30万册之多,《汤姆叔叔的小屋》旨在揭露奴隶制的罪恶。主人公汤姆是一个虽知奴隶制罪恶,却屈服于它,指望奴隶制在将来灭亡的温顺的奴隶。另一个重要人物———黑奴乔治,不似汤姆这般安分守己,但他的抗争手段不过是逃离美国这座“坟墓”,去到遥远的非洲利比里亚,建设黑人自己的国家,享受自由人的权利。显然,无论汤姆还是乔治,其思想与行为反映的都是19世纪中叶以来美国主流社会对于奴隶制的心理与态度:它是一种恶;解决这种不正义的制度的最好路径是请黑人离开美国,殖民到另一个国家,让白人与黑人各过各的自由生活。翻检林肯以及当时不少废奴主义者的文字,不难发现,他们都曾考虑过将黑人殖民出去的计划。这种殖民主张发展到内战结束之后,即当奴隶制不得不被废除,白人不得不与无法殖民出去的黑人生活在同一国度时,就演变成为种族隔离制度而辩护的言论。至于种族偏见的恶果,尤其是种族主义奴隶制被废除后,它将继续对美国社会的风俗与人情“形成多么深远的影响”,也就是《玛丽》所着意阐发的内容,斯托夫人着墨甚少。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斯托夫人并未超脱于她的同时代人,笔下流露出明显的白人优越感。与《玛丽》对白人优越感尖锐的心理揭露相比,斯托夫人的议论要温和得多。内战后的美国读者捧读《汤姆叔叔的小屋》时,奴隶制在这个国家已然成为历史。反观《玛丽》,正如美国学者利昂内尔·戈斯曼(LionelGossman)所言,其批判的视野超出了奴隶制,而延伸至人类的普遍道德。而在法国,自大革命爆发,奴隶制在其本土与殖民地便陆续进入过去时。1789年底,国民议会宣布在其本土废除奴隶制。1794年春,法国在加勒比海的所有殖民地,皆废除了奴隶制。尽管拿破仑·波拿巴于1802年恢复了殖民地的奴隶制,然而1804年海地革命的成功开启了法属美洲殖民地风起云涌的自由运动。随着拿破仑殖民地扩张事业的失败与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坍塌,到19世纪20年代,法属殖民地中还存在奴隶制的地方仅剩西印度群岛中的瓜德罗普与马提尼克岛,以及法属圭亚那地区以及圣劳伦斯湾的两个小岛。再回到美国。《玛丽》与《论美国的民主》都以19世纪杰克逊时代的美国为第一印象,同时又都在叙述中将笔触伸至更深更远———一方面指向历史,一方面指向未来。杰克逊时代在美国历史上是开启了政治平民化的时代,平等精神的普遍扩张是其重要的特征。“人民主权”不止是这个时代的美国人所信奉的政治理念,而且体现在广泛的政治参与中,“参与政治的基础(例如选举权)在许多州已扩大到不受财产限制的程度”,然而,《玛丽》除了议论为美国众多白人种族主义者所恼怒的主题———种族压迫以外,还以欧洲人的文明优越观表露出对美国的不屑。在博蒙看来,人类生活史上有三个伟大的时代:感性至上的辉煌时代(古代)、精神至上的道德时代(基督教时期)、理智至上的实用时代(伏尔泰、亚当·斯密、杰里米·边沁以降);三个时代所注重的分别是快乐、情感、自利。自利时代的欧洲,虽然摆不脱物质实用性的驱使,却在精神上延续传统,注重文学、艺术、宗教、学问与一切创造高雅作品的天才。然而美国称不上是一个高雅的民族,只有“反诗意的性格”,不能领悟“沉思是一种必需,学问是一种责任,文学创作是一种愉快的消遣”。即便如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Irving)、詹姆斯·库柏(JamesFenimoreCooper)这样的文学天才,在“他自己的祖国,既找不到财富,也求不到声望”。美国人生活中唯一的目标便是追求金钱,是一个“生意人的种族”,社会上到处以“物质中心主义”为法则。如此轻视美国文明的评论,虽笔墨不多,博蒙也曾声明他在美国也发现了“优雅的沙龙、教养有素的圈子、真正的知识分子阶层”,书中“看法只适合于大多数美国人”,而非全部,但美国人不接受他的解释,而将之认定为“不加掩饰的偏见”。二托克维尔与奴隶制社会心理在《论美国的民主》与《玛丽》中,托克维尔与博蒙以不同的主题呈现他们对美国的观感:一个“描述制度”,一个“勾勒风俗”;一个主要写“政治生活”,一个着重于“民间生活”。首先,托克维尔在准备论述美国的奴隶制或者说种族关系时,曾声明此问题“与民主无涉”。有趣的是,博蒙在《玛丽》中没有把美国的民主与美国的种族压迫分离开来。他讨伐美国式民主的两面性,指出其“政治生活远比民间生活优良”。在政治生活中,由于排除了黑人的参与,权利可为人们平等地分享。尤其是在北方,“在据说是自由的各州”,处处都可见到“人民意志的暴虐”,多数人都在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为前提过着舒适的生活,乃至于所有白人公民都成为“不公正行为的参与者”。其次,托克维尔提出了一个在美国奴隶制经济研究中流行了一个多世纪的观点:奴隶制经济的生产效率低。对比俄亥俄河两岸的肯塔基州与俄亥俄州,托克维尔发现,左岸的肯塔基州由于奴隶制的施行,白人们懒散而放浪,“不仅轻视劳动,而且看不起劳动所成就的一切,……(甚至)失去了发财致富的愿望。”奴隶的工作效率更低,因为他们得不到激励其工作的动力———工资,而奴隶主还需为供养奴隶支付比自由工人工资更高的费用。右岸的自由州俄亥俄州则是一派相反的景象:无论做什么,人们都勤劳,进取,富有决心,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气概”,经济上欣欣向荣,人口超出肯塔基州“25万人”。托克维尔的观点显然部分源自于17、18世纪以来颇为流行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受这一理论的影响,奴隶制经济生产远不如资本主义经济生产高效的论调持续到20世纪。1918年,美国历史学家乌利齐·菲利普斯(UlrichPhillips)发表了《美国黑人奴隶制:由种植园体制决定的黑人劳工的供应、雇佣与控制》一书。这本书主导美国奴隶制经济研究达半个世纪,并形成了势力强大的“菲利普斯学派”。菲利普斯的观点与托克维尔一脉相承。在他看来,由于缺乏经济动力的驱使,奴隶们干活不努力,美国奴隶制经济几乎无利可图;如果不是轧花机问世,即便没有南北战争,奴隶制在美国也可能会自然终结。上文所述,是否意味着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中关于奴隶制经济的论述已然失去价值?不然。美国社会学家、研究托克维尔的权威乔恩·埃尔斯特(JonElster)指出,托克维尔所言———奴隶制对白人心理造成的影响“不但未使白人发财致富,反而使他们消失了发财致富的愿望”,托克维尔对奴隶制社会心理研究的另一贡献是,他通过对古代奴隶制与现代奴隶制的比较,揭示了令美国奴隶制长久维持且因之而尤显残酷的内在机制:消除奴隶的反叛愿望,而不仅是减少可令反叛发生的外部机会。托克维尔指出,在古代,奴隶主只知道靠“铁和死维护奴隶制”,防止奴隶打破枷锁,但他们给予奴隶思想上的自由,允许其学习知识,奴隶也可随时获得自由,取得与主人平等的社会地位;而现代的美国奴隶主,不仅使黑奴从心灵上接受了被压迫的命运,而且禁止奴隶读书、识字;更为甚者,他们极力阻挠奴隶解放运动,以防获得自由的黑人在奴隶心中种下隐患,使后者产生关于权利的观念。他认为,所有的手段都指向一个目的:不让奴隶产生废除或反叛奴隶制的思想,而这种残酷的机制伤害的不止是奴隶,它“甚至把奴隶主想要解放其奴隶的权利都给剥夺了”。托克维尔没有忘记剖析这种残酷的社会心理机制得以产生的根源———种族偏见。在他看来,正是白人社会中普遍存在、冥顽不化的种族偏见,令奴隶主竭力维护着美利坚合众国与生俱来的“灾难”———奴隶制。他们不能容忍那种“想象的不平等”———黑人种族低劣于白人———为法律上的平等所推翻。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让托克维尔得出了一系列颇有预见力的判断:一场内战将不可避免;奴隶制一旦被废除,白人对黑人的反感会更深;奴隶制的废除,主要是出于白人的利益,而非黑人的利益。当然,托克维尔的判断并非个个准确。举例来说,他不相信美国人能够成功地解决种族平等问题,“不认为白人和黑人将来会有某一天在某个地方以平等资格一道生活”,转头来看博蒙的《玛丽》。以笔者管见,博蒙的笔触比托克维尔深入,但二人的观点并无深刻、肤浅之分。托克维尔向法国读者介绍美国的民主制度,博蒙则写美国的社会习俗与种族关系。所以,托克维尔虽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谈及奴隶制,也只是“略加说明”,并建议读者去读《玛丽》,以“了解暴政一旦违反自然与人道,压迫将会如何逐步加剧”。如前所述,《玛丽》所论及的问题超越时空。它虽题名为《玛丽或美国的奴隶制:美国民情描述》,却“赋予‘奴隶制’这个词更加开阔与持久的意义”。透过这深远的视野,博蒙比前文提到的瑞典社会学家默达尔早一个多世纪提出了困扰美国人灵魂深处并令之感到尴尬的道德问题,即默达尔所命名的“美国人的困境”:一方面,任何人都应享有自由、平等、公正与机会公平的“美国信条”(AmericanCreed)为美国人所普遍尊奉;另一方面,某一特别的人群遭受群体性歧视。哪怕是最与世隔绝、最落后地区的贫困白人,也在坚持“美国信条”的同时对黑人抱着强烈的歧视态度。博蒙指出,在美国,构成奴隶制的背景是美德———由基督教义与政治理想中的平等、宽容、公正、自由等构成的美德。信仰这些美德的美国人在将别人的自由出卖时,所依据的不过是“当地的口传”:某人有黑人血统。“口传”的力量如此之大,在于由奴隶制与种族歧视造成的偏见已然形成一种传统。这种传统竟导致美国人认定:“一个人不可以生而高贵,却可以生而可耻。”这样的看法虽则荒唐、矛盾,但它作为一种力量强大的偏见,“遍布所有阶层,支配着美国,没有任何反对它的声音”。由议论“美国的困境”而延伸,博蒙问及人类社会道德与文明的中心问题:如何将人作为“人”来看待,而不让各种偏见———奴隶主的偏见、种族偏见、阶层的偏见等———败坏人的心性,使之习惯于宰制与专横,剥夺他人的自由;如何让人首先作为一种自然伦理而非一种制度文明的角色而存在,用博蒙的话来说,如何让人首先“作为一个丈夫”而非“一个美国人”至于“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如何实施,更具体地说,如何解放美国的黑奴?根据美国人已然提出的方案,首先是赎买,赎买成功后再单独划一部分国土给黑人,令其自成一体;或者将黑人殖民到非洲。博蒙提出了他富有说服力的意见:这些方案没有一个是现实可行的。200万庞大的奴隶人口让美国政府支付不起高昂的赎买费;即使赎买费的困难可以解决,划出一部分领土给黑人,也无异于在美国旁边制造一个充满敌意的国家,“而美国原本是幸运的,既没有敌人,也没有邻居”;至于殖民到非洲,单单运输费用就相当可观,更不要说其他的障碍。更值得一提者,博蒙先于他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质疑“白人优越论”以及黑人应受奴役论的理论根源。他指出,无论一个白人与一个黑人并排站在一起,前者比后者显得多么聪明,也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黑人作为一个种族低劣于白人种族。那是犯了“将种族与个人相混淆”的前提谬误。事实上,黑人与白人潜在的智力是相同的,只是由于黑人世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