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小题基础天天练30含答案_第1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小题基础天天练30含答案_第2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小题基础天天练30含答案_第3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小题基础天天练30含答案_第4页
2024版高考语文专项练习小题基础天天练30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版高考语文专项练习eq\a\vs4\al(周)eq\a\vs4\al(五)小题基础天天练30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在黄河流域各地普遍出现的剪纸窗花中,在安塞农民的图画里……不同地域、不同材质的民间艺术品,大家都①地采用了花卉意象。从田野作业汇集而来的样品来看,似乎是共时性的共振;沿着历时性的脉络②,这里有着凝聚性的共同源头么?在每个民族文明初萌时期,都会情不自禁地选择特定的某些意象抒发情怀,这些意象一经确立便是一种文化原型。花卉就是有着这种原型的民间艺术,其原型乃是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图腾之花。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吟诗予以历史性定位,“华山玫瑰燕山龙”,意即华山花卉图纹是在燕山龙之前我们民族最早的文化图腾。古来“华”“花”两字,相通且可互换。他认为花卉图纹可能就是华族(新石器时代活跃于此地的华胥氏——伏羲女娲之母)得名的由来,从此花卉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标识。一个花的图纹,便串联起我们民族数千年不曾改易的文化记忆链条,这岂止是英雄佩花、逢喜戴花的欢乐点缀,这不正是有着数千年的谱系性的花卉根脉?花之意蕴源远流长,③,融于血脉,成为我们不思量自难忘的集体记忆。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2.下列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华”“花”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如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B.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C.这天孩子们要放雄黄炮,还要在额头上用雄黄酒涂一个“王”字。D.看着飘落的树叶和茁壮的大树,他不禁发出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感叹。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①。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②,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③,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5.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归谬论证法,请结合语段简要归纳这种论证方法的推理思路。要求:表意准确连贯,逻辑清晰明确,不超过100字。答:二、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指出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3)《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荣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苏轼认为“,”,意思是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复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2)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上表后主在奖励、惩罚不同官员时,应保持同一个标准的两句是“,”。(3)《氓》中的女子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对“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氓”说出“,”,决心与男子在感情上一刀两断。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的斥安鸟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2)杜甫《登高》中表现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句子是“,”。(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两句,写戍边将士满怀思乡的愁苦,但未获胜利仍然不得还乡。三、文言文翻译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时,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又邀阍闼所奉及脚佣,至有重荷趋肆而徒返者。有农卖一驴薪,宦人以数尺帛易之,又取它费,且驱驴入宫,而农纳薪辞帛,欲亟去,不许,恚曰:“惟有死耳!”遂击宦者。有司执之以闻,帝黜宦人,赐农帛十匹,然宫市不废也。谏臣交章列上,皆不纳,故建封请间为帝言之,帝颇顺听。会诏书蠲民逋赋,帝问何如,答曰:“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选自《新唐书·张建封传》)(1)宦者主宫市,无诏文验核,但称宫市,则莫敢谁何,大率与直十不偿一。译文:(2)残逋积负,决无可敛,虽蠲除之,百姓尚无所益。译文:第七周题组训练主题——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文化常识+文言句子翻译eq\a\vs4\al(周)eq\a\vs4\al(一)小题基础天天练31一、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乐观的人所注意的只是顺利的际遇、谈话之中有趣的部分、精制的佳肴、美味的好酒、晴朗的天气等等,同时尽情享乐。悲观的人所想的和所谈的却()。因此他们永远感到①,他们的言论在社交场所既大煞风景,个别的还得罪许多人,以致他们到处和人②。如果这种性情是天生的,这些人倒是更堪怜悯。但那种吹毛求疵令人厌恶的脾气,也许根本从模仿而来,()。假若悲观的人能够知道这种恶习对于他们一生幸福有何不良的影响,那么即使恶习已经到了③的程度,()。所以我希望这一点忠告可能对悲观的人有所帮助,促使他们去除恶习。虽然这种恶习实际上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心理行为,但是它却能带来真的悲哀与不幸,变成严重的后果。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答: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并加以修改。答: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成片的绿色遮蔽着河滩。(),连绵而来,伴着哗哗的流水声,粼粼波光在你面前铺展开来,又层层叠叠涌向远方。有的河段临岸有山崖突出,石壁如刀砍斧削,水随流势,翻滚不断,冲刷着河岸,冲击着山崖,拍打着石壁,声音清脆激越,溅起无数浪花,如白玉抛散,一片雪白。不知是河岸禁锢着河水,还是河水浸润着河床,河道蜿蜒曲折,河水时缓时急,时深时浅,一直消失在两山之间。河是忙碌的,岸是静雅的,长大后,我常常流连其间,观望沉思,自得其乐。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近看水色清明,远眺水天茫茫,水映山色,群山环绕B.远眺水天茫茫,近看水色清明,群山环绕,水映山色C.近看水色清明,远眺水天茫茫,群山环绕,水映山色D.远眺水天茫茫,近看水色清明,水映山色,群山环绕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二、名篇名句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2)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千古不变,正如《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是“,”。(3)李商隐的《锦瑟》中“,”两句用凄迷的笔触委婉地写出了追怀人生的理想与幻灭、相聚与分离的哀怨之情。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郦道元在《三峡》中借林凋水浅、猿猴凄异的叫声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来烘托出三峡秋景的肃杀凄清的两句是“,”。(2)杜牧《阿房宫赋》“,”用神奇瑰丽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来形象地描摹出楼阁间通道凌空飞跃的姿态。(3)白居易《琵琶行》中“,”创设出一种无声的意境,让读者依靠想象对诗句进行“再创作”,从而体悟这无声中深藏的愁与恨。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两句话阐明,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的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三、文化常识9.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4)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5)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6)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10)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14)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15)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16)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四、文言句子翻译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时方有事燕云①,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忤时相意,提举太平观。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②,出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除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注】①燕云,是指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燕指幽州,云指云州。②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这里指朝廷。(1)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译文:(2)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译文:周五小题基础天天练301.答案:①不约而同②追根溯源③根深蒂固(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解析:第一空语境是指大家事先没有约定,却都采用了花卉意象,可以填成语“不约而同”。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第二空语境是指沿着历时性的脉络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可以填成语“追根溯源”。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第三空语境是指花之意蕴源远流长,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可以填成语“根深蒂固”。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2.C文中“华”“花”处引号的作用是“突出强调”。A项表示特定称谓;B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突出强调;D项表示直接引用。故选C项。3.答案:每个民族在文明初萌时期,都会情不自禁地选择某些特定的意象抒发情怀。解析: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在”,缺主语,“在”放在“文明初萌时期”前;语序不当,“情不自禁地选择特定的某些意象抒发情怀”语序不当,应改为“情不自禁地选择某些特定的意象抒发情怀”。4.答案:①我们是“人治”的社会②还得靠人来执行③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解析:第一空这里是比较我们和西洋社会的不同。前面说到有“人治”和“法治”的说法,然后说“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那我们就是人治社会了,据此写“我们是‘人治’的社会”。第二空前句介绍了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再依据“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以及“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说明法治要依靠人才能推行,据此写“还得靠人来执行”。第三空前面说“人治”是“不依法律的统治”,那么后面应说依据什么来统治;后面说“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可知此处是将“统治”与“社会秩序的维持”连接起来的一个观点,据此写“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5.答案:先假设“人治是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观点正确;根据该观点,引申推导出“社会混乱,人们不知道怎样行动”的荒谬结论,从而证明最初观点的错误性。解析:归谬论证法,是先提出跟定理中的结论相反的假定,然后从这个假定中得出跟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来,这样就否定了原来的假定而肯定了定理。画线句是为了证明上段中“人治是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这一假设的观点,因此这段话是先假设“人治是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观点正确;然后顺着这个观点分析,“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推导出的结果就是“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最后得出结论“因之也说不上‘治’了”,从而证明最初观点的错误性。6.答案:(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2)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7.答案:(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反是不思亦已焉哉8.答案:(1)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9.答案:(1)宦官主持宫市,没有诏文验证,只要说是宫市,就没有人敢盘问,大致给的钱不抵原价的十分之一。(2)残余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肯定没有办法再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参考译文】当时,宦官主持宫市,没有诏文验证,只要说是宫市,就没有人敢盘问,大致给的钱不抵原价的十分之一。又要索取宫门进俸和脚力钱,甚至有满载货物来到市集结果空手而回的。有农夫卖一驴车柴,宦官用数尺帛交换,又索要其他费用,并且赶驴入宫,农夫交出柴而不收帛,想赶紧离去,宦官不允许,农夫发怒道:“只有死路一条了。”于是痛殴宦官。有关部门拘捕了农夫上奏,皇帝罢免了宦官,赐给农夫十匹帛,然而宫市并没有废除。谏官不断上书论谏,皇上都不采纳,因此张建封趁机向皇帝陈述此事,皇帝欣然接受。恰巧皇帝下诏书免除老百姓拖欠的赋税,皇帝询问怎么样,张建封回答说:“残余拖欠的赋税日积月累,肯定没有办法再收回的,即使免除,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好处。”周一小题基础天天练311.答案:①怏怏不乐(或郁郁寡欢)②格格不入(或水火不容)③根深蒂固(或积重难返、积习难改)解析:①根据前文“乐观的人所注意的只是……”“悲观的人……却”这一对比可知,所选的成语应能体现“不高兴,不快乐,不如意”之意,故可填“怏怏不乐(或郁郁寡欢)”。②根据“以致”可知,此处应填的是前文这类人说话大煞风景甚至得罪人的结果,故所选的成语应能体现“不能与人关系融洽,无法与人和谐相处”之意,故可填“格格不入(或水火不容)”。③根据前文“即使恶习已经到了……”可知,此处应能体现“长期养成的习惯不可动摇,难以改变”之意,故可填“根深蒂固(或积重难返、积习难改)”。2.答案:第一处:“虽然”关联词位置不当,应放在“这种恶习”的后面,因为前后分句主语相同。第二处:“变成”与“严重后果”不搭配,应把“变成”修改为“造成”或“导致”(或者把“后果”改为“问题”或“隐患”)。解析:第一处,关联词位置有专门的语法习惯,比如关联分句主语不一致时,第一个关联词放主语前面,而主语只有一个即共用一个主语,则把第一个关联词放到主语后面,本题中“这种恶习”为主语,其后“它”复指“这种恶习”,可见主语为一个,故把“虽然”放到主语后,改为:这种恶习虽然实际上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心理行为,但是它却能带来真的悲哀与不幸,造成严重的后果。第二处,“后果”不是变化出来的,而是由各自不同的前因带来的,故“变成”与“后果”无法搭配,应改成“造成(导致)……后果”,或者把“后果”改为“问题”或“隐患”。3.答案:第一空:只是坏的一面第二空:于不知不觉中养成恶习第三空:也还是可以矫正(或纠正、补救)的解析:第一空:此处补写句子与前语境构成的是转折关系,从前面语境看“乐观的人所注意的只是顺利的际遇、谈话之中有趣的部分、精制的佳肴、美味的好酒、晴朗的天气等等,同时尽情享乐”可知,“乐观的人”所注意的都是“好的方面”,所以“悲观的人”所想的和所谈的却“只是坏的一面”。第二空:此处补写句子的前语境说的是“悲观的人性情的来历”,后语境谈到“假若悲观的人能够知道这种恶习对于他们一生幸福有何不良的影响”,从其中的“恶习”提示可知,此处补写句子应是“于不知不觉中养成恶习”。第三空:此处补写句子的前语境“那么即使恶习已经到了”,提示此处补写句子的关联词语应是“也”,后语境又谈到“我希望这一点忠告可能对悲观的人有所帮助,促使他们去除恶习”,其中“促使他们去除恶习”可提示此处补写句子应是“也还是可以矫正的”。4.C由前语境的“河滩”和后语境的“涌向远方”可知,描写顺序是由近及远,排除B和D;由后语境可知,陈述的主语应是“水”,排除A项。选C。5.答案:①排比修辞的句子“冲刷着河岸,冲击着山崖,拍打着石壁”,有力写出了“水随流势,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