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 第五讲营造地表的力量课件(共52张PPT)_第1页
二轮复习 第五讲营造地表的力量课件(共52张PPT)_第2页
二轮复习 第五讲营造地表的力量课件(共52张PPT)_第3页
二轮复习 第五讲营造地表的力量课件(共52张PPT)_第4页
二轮复习 第五讲营造地表的力量课件(共52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二轮复习第五讲营造地表的力量课件(共52张PPT)(共52张PPT)

第五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物质循环

第一部分

二、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地球的内部及外部圈层

三、知道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四.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其特征。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

1.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部分

相互作用

内部圈层

2.地壳

物质组成

外部圈层

三大岩类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地球内部圈层范围深度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表-莫霍界面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古登堡界面-地心

2900-6371千米

17-2900千米

平均17千米

横波和纵波

速度突然增大

横波速度突然消失,

纵波速度减慢

思考:横波与纵波

在地球内部的波速

分别有什么变化?

根据波速的变化,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

哪几层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

1.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部分

相互作用

内部圈层

2.地壳

物质组成

外部圈层

三大岩类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壳厚度

平均厚度:17km

大陆地壳:33km

海洋地壳:6km

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1.地球的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1.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部分

相互作用

内部圈层

2.地壳

物质组成

外部圈层

三大岩类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活动:地球外部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1.地球的圈层结构

相互作用

1.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部分

相互作用

内部圈层

2.地壳

物质组成

外部圈层

三大岩类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

2.地壳

物质组成

1.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部分

相互作用

内部圈层

2.地壳

物质组成

外部圈层

三大岩类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矿物

单质

化合物

天然气

天然汞

石油

液态

固态

气态

赤铁矿

2.地壳

三大岩类

1.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部分

相互作用

内部圈层

2.地壳

物质组成

外部圈层

三大岩类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岩浆岩

岩浆

喷出地表

喷出岩

玄武岩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岩

花岗岩

冷却凝固

冷却凝固

高压

冷却、凝固

岩浆

岩浆岩

岩浆

侵入岩

喷出岩

2.地壳

三大岩类

1.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部分

相互作用

内部圈层

2.地壳

物质组成

外部圈层

三大岩类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如何区分花岗岩和玄武岩?它们的差异在哪里?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

玄武岩

花岗岩

有气孔

结构致密、无气孔

玄武岩:岩浆喷出地表后,温度骤降,压力骤减,岩浆中的气体迅速逸出,岩浆迅速冷却,因而形成许多气孔。

2.地壳

三大岩类

1.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部分

相互作用

内部圈层

2.地壳

物质组成

外部圈层

三大岩类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河边的水浮石

北海涠洲岛的火山岩

流纹岩

2.地壳

三大岩类

1.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部分

相互作用

内部圈层

2.地壳

物质组成

外部圈层

三大岩类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思考

观察沉积岩形成过程示意图,归纳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裸露岩石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沉积物

固结成岩

沉积岩

(水成岩)

2.地壳

三大岩类

1.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部分

相互作用

内部圈层

2.地壳

物质组成

外部圈层

三大岩类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新在上老在下——新盖老

1

①—⑥岩层中哪个最早形成?哪个最晚形成?说明沉积岩的形成新老关系有什么特点?

具有层理构造

2

沉积岩一层一层形成,说明沉积岩具有什么特征?

动植物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变成化石,说明沉积岩有什么特征?

3

含有化石

2.地壳

三大岩类

1.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部分

相互作用

内部圈层

2.地壳

物质组成

外部圈层

三大岩类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具有层理结构

2.地壳

三大岩类

1.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部分

相互作用

内部圈层

2.地壳

物质组成

外部圈层

三大岩类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石灰岩

岩浆

石灰岩

岩浆

大理岩

接触带

已成岩石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石灰岩

大理岩

花岗岩

片麻岩

页岩

板岩

砂岩

石英岩

侵入型

岩浆岩

岩石风化碎屑

岩浆

沉积岩

变质岩

高温高压变质

高温高压变质

风、流水等外力作用将岩石碎屑物由高处搬运到低处沉积

接触岩浆后重融、再生

喷出型

2.地壳

三大岩类

1.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部分

相互作用

内部圈层

2.地壳

物质组成

外部圈层

三大岩类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岩浆岩

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

岩浆

高温融化

高温融化

高温融化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沉积岩

变质岩

规律:岩浆(一出三进)岩浆岩(一进三出)

地球的表面形态

第二部分

二、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

一、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1.内力作用

表现形式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岩浆

岩石圈

地壳运动

岩浆喷发

变质作用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1.细细观察六大板块的位置?

2.明确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水平运动

挤压:

张裂:

褶皱山、海沟

裂谷、海洋

垂直运动

上升:

下降:

断块山

断陷谷、构造湖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1.内力作用

岩浆喷发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1.火山喷发出岩浆岩直接参与地质循环。

2.火山喷发时滚烫的岩浆直接塑造地表。

3.海底火山喷发一般为海岭或海沟。

4.火山灰堆积于地表,营养物质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1.内力作用

地质构造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水平挤压

水平挤压

初期(侵蚀前):

背斜成_____,向斜成_____。

同一水平方向上:背斜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1.内力作用

地质构造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1

2

3

4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成谷地,形成背斜谷。

向斜底部受挤压作用,岩石较坚硬,不易被风化侵蚀,

从而形成山岭(向斜山)。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断层: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发生断裂,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

1.内力作用

地质构造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1.内力作用

原理应用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

思考:

1.哪里有可能储存水、石油、天然气?

2.如果需要修建隧道,应在选择何处?

1.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2.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3.隧道工程应选址于背斜,可防止地下水渗漏

(1)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的岩层类型及其新老关系

(2)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中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如图1中M处)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断层构造(如图3中丙处)。

(3)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图1河流发育在背斜,M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3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①若地层出现缺失,其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②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③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在地质学里围岩的意思是矿物或矿石周围的岩石)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岩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原理应用

主要类型: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

内力作用

建筑师

外力作用

雕塑家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原理应用

风化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原理应用

冰劈作用

根劈作用

风化

冰劈作用

根劈作用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原理应用

风力侵蚀: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千沟万壑

侵蚀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原理应用

风力搬运:飞沙走石

流水搬运:泥沙俱下

搬运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原理应用

风力堆积:黄土地貌

流水堆积:河口三角洲

堆积

2.外力作用

典型地貌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原理应用

分布地区

表现形式

湿润半湿润地区

侵蚀、搬运、沉积

侵蚀地貌

沟谷(v型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貌等

沉积地貌

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崇明岛)

流水作用

2.外力作用

典型地貌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原理应用

分布地区

表现形式

干旱、半干旱地区

侵蚀、搬运、堆积

侵蚀地貌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雅丹等

沉积地貌

沙丘、沙垄

风力作用

2.外力作用

典型地貌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原理应用

分布地区

表现形式

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

侵蚀

侵蚀地貌

刃脊、冰斗、角峰

和冰川U谷

冰川作用

2.外力作用

典型地貌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原理应用

分布地区

表现形式

海岸地区

侵蚀

侵蚀地貌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等

海浪侵蚀作用

下蚀

侧蚀

溯源侵蚀

2.外力作用

原理应用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原理应用

在流水的不断侵蚀下,下端较软的岩层易受到侵蚀淘空,而上端岩层也会逐渐剥落,使得河谷不断向河流源头的方向移动

2.外力作用

原理应用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原理应用

较硬的岩石

较软的岩石

溯源侵蚀

2.外力作用

原理应用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原理应用

河流袭夺

延川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原理应用

U型谷

V型谷

(1)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黄河峡谷段,此段集中分布了20处峡谷。原因是什么?

开动脑筋

青铜峡

刘家峡

李家峡

龙羊峡

河流上游多发源于高原山地,落差大,流速快,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多形成V型峡谷和瀑布

2.外力作用

原理应用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原理应用

凸岸,流速慢,

凹岸,流速快,

泥沙淤积,河床浅

流水侵蚀,河床深

河岸的侵蚀和堆积

2.外力作用

原理应用

1内力作用

第二部分

原理应用

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

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

典型地貌

原理应用

A

过去

现在

2.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需要多要素综合分析。

(1)气候因素:主要从干湿地区角度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