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生物的分类 》说课稿范文_第1页
高三生物《生物的分类 》说课稿范文_第2页
高三生物《生物的分类 》说课稿范文_第3页
高三生物《生物的分类 》说课稿范文_第4页
高三生物《生物的分类 》说课稿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生物说课稿

高三生物说课稿高三生物说课稿

下面高三生物说课稿,供参考!

生物的分类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

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

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

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

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

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

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

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

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

“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

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

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

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

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

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

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

要特征。

2、能力目标:

①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

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

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

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

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

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

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

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

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

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

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

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

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

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

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

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

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

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

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因教学程序(附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1、情境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本节课通过播放各种动物图片,引出“给动物分类”的内容。【呈现】

(组织学生观看并说出其名称)

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

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

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

【呈现】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

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

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

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

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

要特征。

【呈现】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

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

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

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4、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6分钟)

a.处理:发出请求: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

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呈现】然后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呈现】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然后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b.优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

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

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5、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组织1〜2个小组交流分类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呈现】

b.优点: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6、疑难解析(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

什么?【呈现】

(组织学生辩论、得出结论)

b.优点: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

特征。

出综述

以上是对“生物的分类”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

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

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

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整堂课,生动活泼,

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结构流程设计表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播放各种动物图片。

设疑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观看并讲出其名称。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

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

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讲述: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

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设疑: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答:脊椎动物有啄木鸟虎、

金丝猴、蜥蜴、青蛙、松鼠、鱼、蛇、大山雀。

无脊椎动物有草履虫、梭子蟹、珊瑚、河蚌、蚯蚓、蜗牛。

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

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

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三、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讲述: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

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

设疑: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

分别有哪些动物?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哺乳类)?为什么?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答:

脊椎动物可以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拖动图片,将脊椎动物分类,并且讲出分类的依据(主要特征):

红鱼属于鱼类,它生活在水中,用鲸呼吸。

青蛙属于两栖类,它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鳏呼吸,成体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蜥蜴属于爬行类,它体表无羽毛,有鳞片或甲。

啄木鸟、大山雀属于鸟类,它们体表有羽毛、卵生。

虎、松鼠、金丝猴属于哺乳类,它们身体被毛、胎生、哺乳。通过填写表格,

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

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

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

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四、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请求: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的

同学在打扫生物标本室的时候,不小心把里面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

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

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

1、标本繁多,各小组组员内要明确分工,分散记录。

2、标本不可触摸,只能观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

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

征进行分类。

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五、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点评。小组汇总。

交流。

补充和纠正。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六、疑难解析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

为什么?辩论、得出结论。

答: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甲属于哺乳类;海龟属于爬行类。使学生

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要求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属于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

具体内容标准

行为动词

目标动词水平要求

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

搜集

知识性:理解

根据必修模块2教材编排体系的设计思路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这一章是

解决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这个问题的。所以应该在如何利用上做文章。本模

块前5章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本章集中讲述遗传和变异原理在实践中

的应用,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

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得到更多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方面:

初中生物课中关于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内容,使学生对选择

育种与杂交育种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书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又学习了分离定

律与自由组合定律,为理解传统育种方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打下了基础。但现

阶段新的育种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在生产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学生并

不清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我国在育种实践方面取得成功的事例,分析其中

包含的遗传学规律,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

大作用。

2、生活经验方面: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与育种有关的物品,如杂交水稻(大米)、

各种类型的猫狗等宠物,对育种有一些感性认识,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最终使学

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制订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

用遗传图解表示各种育种过程。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分析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异同点。

能力目标:

1、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学会运用和分享信息;

2、尝试将生物学原理和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关注我国的育种技术的发

展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解决的模式带领学生分析教材和课

前收集的育种实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分析综合的能力,使学生了

解遗传学原理应用的同时,还能关注这部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

用,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六、教学的主要环节及设计意图

我为本节课设计了导入——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小结检测四个环节。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育种方法,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在

解决这两个内容时,我都遵循以下四个步骤:创设情境;探究问题;归纳总结;习题

反馈。

㈠导入

以美国学者的“中国威胁论”和袁隆平的宣言营造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利用PPT课件展示育种工程的四个实例: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太空椒、

转基因抗虫棉和乳汁中含有人的生长激素的转基因牛,引出课题《杂交育种与诱

变育种》。并且让学生体会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教学

一、杂交育种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出示教具:两穗具有不同性状的玉米。其中一穗具

有子粒

多、不抗黑粉病性状,另一穗具有子粒少、抗黑粉病性状。怎样利用这样的

两种玉米,培育出同时具有子粒多、抗黑粉病两种性状的玉米新品种?

2、讨论方案、共同研究采用问题式探究模式进行教学,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串,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共同探究解决这个问题。

附:设置的问题:

1.怎样将子粒多和抗黑粉病两种性状结合到一起?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引出杂交育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杂交后可能出现几种性状?

——引导学生回顾自由组合定律,目的是训练学生将遗传学原理应用于实践,

并且总结杂交育种的优点。

3.性状是受什么物质控制的?

——回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为下面将要学习的知识埋好伏笔。

4.性状的重新组合过程中有没有新基因的出现?

——这是杂交育种的一种局限,同时为后面进行诱变育种的内容作好铺垫。

5.得到所需性状后可以将种子直接卖给农民作为良种吗?

——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学生知道杂交育种的最终是要得到纯合子。将

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如果不能的话,那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总结杂交育种的另一个局限:育种时间过长。

7.如果子粒多(A)对子粒少(a)是显性,不抗病(B)对抗病(b)是显性,假定两个

亲本玉米品种都是纯合子,请绘出育种过程的遗传图解。

——要求写清楚每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并简要说明。展示学生的答案,学

生互评,规范作图。

3、归纳总结,形成体系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师生共同归纳,形成有关

杂交育种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整个知识体系包括:杂交育种

的概念、依据原理、常用方法以及优点和缺点。

4、习题反馈,活用知识用杂交育种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假设现有长毛立耳猫(BBEE)和短毛折耳猫(bbee),两对性状独立遗传。你

能否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长毛折耳猫(BBee)?

1)运用什么育种方法?

2)依据的原理是?

3)方法步骤?

(重点标注与植物育种不同的部分,请学生总结育种过程。)

补充介绍杂交动物中国荷斯坦牛的培育。

由杂交育种的局限性引出诱变育种。

二、诱变育种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出示教具或图片:一穗具有黄粒性状的玉米。

问题:怎样利用现有的玉米品种培育出具有黑色性状的玉米新品种呢?

2、阅读资料、讨论研究

课前布置兴趣小组同学搜集有关航天诱变育种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

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并且整理资料的能力,并体会科学技术与人们生产生

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阅读生物兴趣小组课前搜集的有关航天诱变育种问题的资料及教材

P100得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有关诱变育种的有关问题,附:设置的问

题:

1、新品种中有没有产生新基因?

2、空中诱发基因突变的条件有哪些?

3、航天诱变育种有哪些优点?

4、地面上有哪些因素可以诱发生物体产生基因突变?

5、诱变育种有哪些局限性?如何克服?

以航天诱变育种为典型,解决诱变育种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学会

对已有知识进行应用。

3、归纳总结,形成体系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归

纳,形成有关诱变育种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整个知识体系包

括:诱变育种的概念、依据原理、常用方法以及优点和缺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

的能力。

4、及时反馈,巩固知识利用教材P101练习3巩固所学知识。

(三)小结、检测

小结本课知识:列表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

在方法、原理、优缺点的异同点。

检验学习效果:

1、课堂检测通过一道一题多解的习题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的掌握程度。

每小组设计一套育种方案,小组间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评出胜方案。建立小

组间的竞争机制,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共同取胜。

附:为提高农作物的单产

量,获得早熟、抗倒伏、抗病等性状,科学工作者往往要采取多种育种方法

来培育符合农民要求的新品种,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每小组设计一套育种方

案。

已有的材料:A小麦的高秆(显性)抗锈病(显性)纯种,B小麦的矮秆不抗锈

病纯种,C水稻的迟熟种子非生物材料:根据需要自选

2、课后练习:丰台目标P

细胞呼吸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教材首先简要

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呼吸作用

的意义三大部分内容;它系统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我们了解

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

动运输、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等内容有密切的

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

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的

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①识记呼吸作用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

的运用。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区别和联系、

呼吸作用意义。

③掌握有氧呼吸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能力目标

①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的基本能力和

探究精神。

②通过学生读书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

能技巧。

③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

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④学会用化学方程式表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领会呼吸作用的实质。

掌握呼吸作用的物质、能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计算能力。

⑤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

联系中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

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能通过事物的

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②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

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生物呼吸的有关知识,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

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学生的

化学知识和认识水平,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高中学习呼吸作用,重点

放在使学生认识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理解呼吸作用的本质上,可使学生对生物

的呼吸作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呼吸作用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

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是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区别和

联系的基础。学生认识呼吸作用过程,有利于理解内外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有利于理解呼吸作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1、通过资料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探究酵母菌的呼

吸方式

2、通过提问、读书、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出。

3、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因为学生的化学知识,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不足。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糖

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

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抽象,现又缺乏直观教具,是学生对其

理解困难的又一原因。

教学难点:1、实验设计过程2、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1、分析实验设计过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2、利用投影片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

思考,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3、利用化学方程式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和相关呼吸作用的运算法则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

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比较法、直观教学法、

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计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

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知识。

3、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原则和方法,发挥

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创新性。

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充

分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过程。联系课件,并运用对比的方

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讨论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有氧呼吸为主,明确基本概念、场所、条件、产物、氧

化的程度、能量的来去等,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对无氧呼吸进行列表比较,最后联

系生命活动和日常生活识记呼吸作用生理意义。

指导学生学会形象思维,结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的相关

内容,形象地分析、记忆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其反应

机理。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无论是人类还是细

菌,如果能量供应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那么,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

产生和提供能量的呢?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引入新课。

提出课题:细胞呼吸

探究新课:

(一)、区分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归纳呼吸作用概念

(片2)1、“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区别?(图片)

2、“呼吸(运动)”和“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什么联系?(图片)

3、细胞呼吸和有机物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4、是不是所有的呼吸作用都是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呢?能不能举几个

例子?

5、综合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归纳呼吸作用的概念?

(片3)(从“反应物、产物、场所、条件、本质、方式等多方面归纳)

细胞呼吸是指糖类等有机物在细胞内通过酶的催化作用进行一系列的氧化

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二)、以酵母菌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片4)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以出芽

生殖的方式产生后代。在有氧、无氧的环境中均能生存。(简单介绍此片:图1、

2、3)o

(片5)首先我们看一段小资料同学们能否从这段资料中,提取出有关酵母菌

细胞呼吸的信息?

学生:(同学们可能分析出:)酵母菌产生了C02、酒精

教师:(此时教师要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酵母菌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

的C02和酒精的呢?根据酵母菌的介绍(有氧、无氧均能生存)酵母菌产物C02

和酒精是在有氧还是无氧的环境中产生的呢?

教师:科学结论的得出,

均是通过实验探究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的标准嘛!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证明或推翻这位同学的分析。

在设计实验之前,请同学们注意几点: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依赖外来的有机物进行异养生活,其生活方

式与动植物有一定的不同。我们就应该根据具体的生物对象,采用不同的实验技

术手段。(可转回片4)

2、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与原则:(讲解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

3、在检测观测指标时,应根据具体的观测指标采用具体的实验措施:C02、

酒精可通过其化学性质来的鉴定。橙色的重格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

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酒精的鉴定需在黑板上写出)

(片6)展示科学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

(片7)教师:我们来分析一下完整实验步骤(与此同学的实验过程比较)

(三)、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片11)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探究的过程,能否归纳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过

程?

1、观察现象:面包松软,啤酒的形成均与酵母菌有关

2、提出问题:酵母菌的产物C02和酒精是在有氧条件下还是在无氧条件

下产生的。

3、提出假说解释问题:最可能假设:

4、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操纵实验变量;科学检测实验的观测指标;限制

好无关变量

5、实验结果预期

6、实施实验,

7、得出结果,对比分析,判断假说真伪、结果与预期相符,证明假说正确。

8、得出结论;

(四)、再探究:再探究一:(一)(二)(三)(四)(五)

(五)、本节课小结:

(六)、关于呼吸作用的具体过程和有关实际应用,我们下节课再继续讲解。

(七)、作业:以哺乳动物(小白鼠)、植物(小麦、金鱼藻)为实验材料,设计实

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八)、以植物种子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研究呼吸作用的有关特性;

1、操纵实验变量:活种子、死种子

2、科学检测观测指标:(在黑板上写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化学方程式,

进行观测指标的分析。)

A: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有机物量(物理学方法)

B:观测指标为消耗的氧气量(物理学方法、化学方法)

C:观测指标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物理化学方法结合)

D:观测指标为温度变化(物理学方法)。

(九)、板书:

第二课时:

提问:呼吸作用的概念和类型?提问:有氧呼吸怎样进行?

(一)有氧呼吸全过程

出示课件:(展示有氧呼吸过程图)由学生先自学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提出

问题要求分析并讨论:

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02和H20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

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02中的C和。分别来自哪里?有氧呼吸的生成物

H20中的。从何而来?

③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

④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

⑤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C6H12O6能否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

再请学生讲述,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处理发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主

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

析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