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日本零售百货行业经营创新借鉴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日本零售百货行业经营创新借鉴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日本零售百货行业经营创新借鉴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日本零售百货行业经营创新借鉴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日本零售百货行业经营创新借鉴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日本零售百货行业经营创新借鉴分析报告2023年5月目录一、中日商业地产供给分析 3二、日本百货业的经营革新 51、大型化趋势、购物中心化 52、行业整合加速 63、积极进行经营革新 7三、以三越百货为例探讨日本百货业的变革 9四、中国零售行业急需经营革新 101、行业整合短期难以实现 112、短期需学习日本百货业先进经营经验及营销手段 11一、中日商业地产供给分析商业地产近几年供给量大幅增加,短期增速大幅回落。受住宅限购、限贷等政策影响,国内商业地产2022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完成额及施工面积基本维持在30%以上,而2021年中期开始,增速明显回落,投资完成额增速回落至25%左右,施工面积增速回落至17%左右;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增速大幅回落,2021年新开工面积增速回落至6.2%,而竣工面积回落至8%。供给量的大幅回落短期有利于降低供给端的冲击。展望2022年,宏观经济维持弱复苏,行业需求端趋势向好,但幅度有限,受需求端影响,商业地产供给增速将维持在低位,供给端冲击短期有所减缓。日本90年代,地产泡沫破灭之后,商业地产增速大幅下降,之后几年增速一直维持在0左右徘徊。从供需角度分析,日本零售行业增长是驱动商业物业增加的主要原因,商业物业新开工面积与社零总额增速具有显著相关性。国内商业地产增速与社零总额增速相关性并不明显,但近几年相关性有所提升,而且可以看出,商业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滞后于社零总额增速。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增加以及其驱动的物业价格的大幅提升是驱动商业地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各地方政府由于负债率较高,通常以土地财政为主,因此土地拍卖成为很多地方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这也助推了商业地产快速增加。从规划角度看,地方政府一般都会有商业规划,但商业规划最终要落实到区里,因此,商业规划是市一级的,但实际上控制权在区一级,而到了区一级为了政绩和形象,导致商业地产狂热。零售行业作为渠道不仅面临商业地产大幅增加的冲击和分流,同时,近几年网购发展异常迅速,也给传统零售业带来巨大压力。受商业地产大幅增加以及网购冲击影响,国内传统零售企业向上下游溢价能力受到制约,因此毛利率水平难以提升,盈利能力受到一定影响。总结:商业地产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泛滥。从商业地产投资额及面积增速来看,近几年商业地产几乎进入了疯狂阶段,商业地产大幅增加远远超越了实际需求,在局部区域已经产生了一定泡沫。而商业地产价值在于经营,如果没有经营能力,商业地产也称不上商业地产,但住宅市场如果不好,可以打折出售,因为其存在居住价值,但商业地产却不同,如果开发商没有经营能力,一切就等于零。从另一角度看,随着商业地产大幅增加,一方面超越了现有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也导致行业竞争激烈,倒闭门店数量及空臵率不断攀升,呈现出很多无效供给。国内零售企业同时面临商业地产和网购的冲击,自身盈利能力受到制约,如何实现突破至关重要,以下我们将分析日本零售业在面临行业冲击之后所做的选择,希望对国内企业及投资者有所启发。二、日本百货业的经营革新1、大型化趋势、购物中心化日本百货店近年来出现了新一轮大型化扩张的趋势。除了开分店,同时加大了对大城市重点店铺改扩建工程,经营面积不断增加。2019年日本平均每个百货店的卖场面积约2.6万平,1985年时只有约1.7万平,同比增长53%。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城市间百货业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导致百货店越来越集中到大型城市。在这种背景下,许多百货企业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大对大城市内重点店铺的投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大型店铺在客流、进货渠道、销售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规模效应。90年代伴随着泡沫的破裂,国内需求疲软,日本经济陷入“迷失的十年”,但此时购物中心的数量却急剧上升,新建数量达到1007个,平均每年兴建100家,现存的购物中心中约近40%比例的购物中心是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的。1998年与2000年相关限制性法律相继出台,尤其是2000年的“大规模零售店选址法”,使得大型购物中心新开张数量较前几年明显减少。2001年日本新开张的购物中心数只有37家,较上年骤减112家。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才有所改善。2、行业整合加速日本百货店经过长达20年的萧条低迷,已开始探索通过并购重组来加快行业整合,以大型集团化企业来应对市场竞争。2019年5月起,日本废除了对三角合并的限制,即允许外国资本通过它的日本子公司,以“换股”方式来收购日本企业。日本百货店积极寻求合并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整合效应,因此合并和重组活动日趋活跃。2019年9月排行第三的大丸百与排行第八的松坂屋两家百货公司合并成立“J.零售阵线(JFR)”集团,取代高岛屋成为日本百货业龙头。同时,营业额在日本百货行业排名第4位的三越百货与排名第5位的伊势丹百货也已宣布将于2021年4月1日正式合并。随着百货店的倒闭及整合,百货店的数量不断下降,截至2019年仅为265家,相对最高点的1995年,下降38%。3、积极进行经营革新近年来,日本的购物中心已逐渐成为百货店强劲对手。随着购物中心的发展,百货店在日本零售业总销售额中的比重正在下滑,而购物中心的比重却稳步增加。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力店的购物中心,既对城市商店街发展冲击较大,同时也动摇了城市商业街百货店经营的根基。为此日本百货店积极应对以综合超市为主力店铺的购物中心的挑战,调整发展战略,谋求自身的发展,积极进行经营革新。这些经营革新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编制长期经营战略和投资计划。百货店既要考虑眼前利益,更要有长期经营战略。近年来,部分日本百货店开始注重制定长期经营战略和投资计划。例如,在经济低迷期仍顺利实现销售额增长的松板屋制定并实施了平衡型长短期战略,一方面基于长期投资战略,对化妆品专柜进行装修,以招揽新顾客为目的提升百货店形象,同时,作为短期战略,强化提升面向50岁以上顾客群的生鲜卖场。形成反映顾客需求的机制。成功的百货店需要形成一个能够及时有效了解消费者需求的机制,从顾客需求出发布局卖场和提供服务。因良好业绩广受好评的伊势丹,为了及时将顾客的声音反映在商品和服务上,专门有员工常常带着“顾客意见表”穿梭于卖场里,以根据顾客的需求来改进卖场。同时将顾客投诉理解为顾客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营革新的重要信息反馈来源。着力提高谈判能力。无论是出租的个性化品牌专柜,还是自营的一般专柜,百货店都必须具备较强的谈判能力。强大的销售规模是谈判的基础,但是百货店经营的是个性化、小批量商品。因此,一些大城市内大型百货店以大商圈和多店铺为条件来提高谈判地位。而地方中小型百货店则通过多个中小型百货店组成联合采购,以联合共同采购模式来提高谈判能力。加大食品占比提升客流量。日本百货店服装占比逐步下降,但目前占比仍在47%左右,而食品占比已经从1985年的21%提升至29%。在日本通常在百货门店下面都会开生活馆,主要经营各种食品,以满足人们繁忙的工作需求,从而提升聚客能力。三、以三越百货为例探讨日本百货业的变革城市化、工业化、富裕阶层的利好背景+明显滞后的商业设施供给驱动行业快速发展。三越吴服店转向现代意义上百货店的直接背景是,明治维新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富裕阶层需求不断上升,商业设施供给却明显滞后;原有销售方式落后,店员与顾客席地而坐交易谈判的“座卖型”销售方式已经过时,从巴黎传入的可挑选商品的“陈列式”销售方式方兴未艾;当时众多吴服店由于主要顾主高级武士阶层的衰落而陷入经营困难。三越百货店当时主要向欧洲百货店特别是英国哈罗兹(Harrods)百货店学习经营经验,以此为基础结合日本传统文化和民众的消费习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重视店铺豪华风格。三越百货店最早的经营者从伦敦哈罗兹那里了解到店铺豪华是“为了给顾客以充实感”,归国后便开始着手创造走在时代前沿和亚洲领先的豪华型百货店。尽管“豪华”和“引领时尚”的概念因时代而异,但豪华店铺体现出时尚至今仍是日本百货店经营的必备元素。重视诚信和服务。三越百货店经营之初,就确立了“士魂商才”的经营理念,根据这一理念,要求员工以“十二分热忱接待顾客”。随着时间的推移,百货店重诚信的准则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百货店赢得顾客信赖度普遍高于其他零售店。100年过去了,三越百货“十二分热忱接待顾客”已经演变为“全方位满足消费者购物体验”,形式变了但精神永存。重视文化事业。三越百货店发展初期就十分重视文化,将文化事业确立为新的事业内容。1909年三越利用店铺旁的空地举办了“儿童博览会”,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接着三越又开展了“百货店为培育儿童做贡献”活动,对后来的日本儿童文化、家庭文化以及企业回报社会的方式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这一活动也促使百货店确立了以家庭单位为主要目标顾客群的定位。重视广告宣传。三越百货店在创业之初就在报纸等媒体上刊载“百货店宣言”,此后还积极引入了欧美百货店目录销售的方式,以积极的广告宣传扩大销售规模。重视激励员工。三越百货店管理层认为公司员工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那么他们在接待客人时就没有动力去提升服务质量。因此,三越百货店从创业开始即建立了在当时极为罕见的人事管理制度:员工持股制度;按能力定薪制度;净收益30%的奖金制度。日本百货店的员工普遍享受良好待遇,这也是日本百货店员工素质和服务质量较高的关键因素。四、中国零售行业急需经营革新中国传统零售行业今日同样面临商业地产大量增加及网购异军突起的冲击,而且冲击的力度要大于日本当时,因此,中国传统零售行业急需变革以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1、行业整合短期难以实现中国目前百货行业集中度不到10%,而其他国家及地区百货行业集中度基本在60%以上,因此,中国百货行业存在很大的整合空间,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发现国内百货行业整合的难度极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国内百货业以国资为主,整合的过程极其复杂,同时,百货企业涉及到对渠道的控制和就业,同时具有很好的现金流,因此,国资不愿意出让企业;2)近几年商业物业价格大幅上涨,物业重估价值远远高于市值,交易价格难以确定;3)中国区域广阔,涉及到层层代理商,而且百货基本以联营为主,全国扩张招商困难加大。因此,国内百货行业大规模整合短期难以实现。2、短期需学习日本百货业先进经营经验及营销手段目前中国百货业的经营理念还是落后于日本,特别是缺乏创新的人文观念。最大的不同就是日本百货业崇尚的是对某一群体“生活方式的引领”,而中国百货业仍停留在按消费档次划分“商品的销售”。日本百货公司更加注重于购物环境人性化的舒适,而中国百货公司则更加注重促销氛围的营造,其结果是前者产生更多为了逛而购买的顾客,后者则产生更多为了买而去逛的购买者。日本人上世纪70年代重视价格、80年代重视品质、90年代重视颜色,2000年以后则重视功能的消费行为变化。日资企业在客户精准营销、门店产品陈列,客户服务方面仍然明显优于国内企业,所以能享有更高的毛利率,我们认为国内企业第一步仍然是向日台企业模式靠近,学习他们的客户服务和管理能力,逐步提高一部分产品的自营比例,但国内企业在人才、资金、存货及品牌管理等方面仍待进一步提升,因此,盈利模式变化的过程将较为缓慢。

2023年电梯行业分析报告目录TOC\o"1-4"\h\z\u一、电梯行业的属性 41、全球主要电梯公司的市值与估值水平 42、电梯行业的安全感品牌属性——利润率的稳定性 6二、中国电梯企业未来十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91、中外电梯市场集中度的差异以及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102、电梯行业目前“中国特色”隐含的巨大长期风险 113、集中度提升与厂家维保的实现路径与催化剂 13(1)政府出台厂家认证更新和维保政策 14(2)政府推行强制保险 14(3)电梯老化 14(4)房价上升导致品牌电梯对于地产商的成本影响缩小 15三、电梯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与投资机会 151、日系电梯在中国领先欧美品牌的原因初探 15(1)文化差异——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利弊 15①体现在合资对象的选择 16②体现在生产和销售方面 16(2)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视度——日系别无选择 172、民营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定位差异、风险和估值 18(1)民营企业的优势 18①股权结构 18②营销手段灵活 18③区域性优势 18(2)民营企业需要面对的困难 19①技术积累 19②安全风险 19③品牌定位与安全 19④保有量与售后服务 19四、投资策略 201、中国电梯行业:长期有价值,投资正当时 202、选股逻辑:三个条件,两种风格 21一、电梯行业的属性研究海外电梯公司的估值,目的是研究其估值背后的盈利能力,以及盈利能力背后的行业规律与属性。1、全球主要电梯公司的市值与估值水平电梯是地产基建的派生需求,中国电梯市场第一品牌是上海三菱,其母公司上海机电过去一年的PE在10倍附近。估值隐含的假设是,电梯行业属夕阳行业。如果电梯行业在中国是夕阳行业,那么在保有量较高的欧美,电梯行业应该接近深夜。根据全球最大的电梯公司OTIS预测,2020-2021年几乎所有的新机销量来自于金砖四国,也意味着欧美市场的保有量已经接近饱和。全球市场份额来看,奥的斯、迅达和通力是最大的三家电梯公司,合计市场份额接近45%。我们很惊讶地发现,三家公司的市值合计接近人民币3600亿元。我们也一度怀疑,是否欧美电梯公司在金砖四国的市场份额很高,贡献了主要的利润和估值。但是:1、占全球新机2/3份额的中国,领先的独立品牌是三菱和日立;2、从主要欧美电梯公司2022年营收的地域分布来看,亚太区域只贡献1/4至1/3的收入,但却足以支撑其千亿市值。市盈率往往与行业长期成长空间挂钩,而欧美电梯企业市盈率普遍高于国内企业,而市净率超出更多。换言之,欧美三大电梯公司市值超过3600亿元,但是他们主要收入来自于比中国更“夕阳”的欧美市场。尽管这三大电梯公司在占全球2/3新机市场的中国并未取得领先地位,但是资本市场仍然给予了15~23倍的市盈率。2、电梯行业的安全感品牌属性——利润率的稳定性联合技术UTC是位列美国道琼斯30家成份股的多元化制造企业,旗下子公司包括开利空调、汉胜宇航、奥的斯电梯、P&W飞机发动机、西科斯基直升机公司、联合技术消防安防公司和联合技术动力公司(燃料电池)。如果按照A股流行的逻辑,无疑联合技术的军工、发动机、通用航空、燃料电池和安防都是高壁垒且性感的业务,只有电梯是大家心目中既缺乏壁垒又夕阳的板块。有趣的是,联合技术五大业务板块中,电梯却成为营业利润率最高的板块。为什么看似技术壁垒远低于其他业务的电梯板块,反而定价能力最强?只有少数产品客户在购买时,会把安全作为购买的前提要素——例如食品、药品等。用巴菲特的话来讲,消费者对于放进嘴里的东西特别慎重。如果客户关注安全感,价格不再成为品牌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品牌厂商可以通过定价获得超额收益。机械行业里,“安全感”成为购买关键要素的产品不多,主要是民航飞机和电梯。尽管民航业在大部分国家是资本杀手,但波音和空客垄断了全球民航客机的制造。我们认为安全感商品对行业属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定价能力提升;行业集中度提升。如果客户重视安全感且无法通过直观感受判断产品的安全程度,往往可以推动品牌集中度的提升。但与食品不同,涉及安全感的电梯,由于购买者地产商与使用者购房人的分离,有品牌的电梯厂商定价能力和毛利率往往不如食品,但是仍然可以维持在较为合理的水平。尽管我们通过逻辑分析,可以得到电梯行业集中度高和利润稳定的判断,但是从实证角度观察中国电梯市场,尚未表现出海外市场的普遍规律。中国电梯行业将走向某些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悲哀结局,还是走向符合产品自身属性和成熟国家普遍规律?我们倾向于乐观,原因将在后面展开讨论。电梯行业的“产品+服务”属性——收入结构的生命周期电梯与手机、自行车甚至挖掘机等其他制造业产品不同之处在于:消费者期望电梯的安全使用寿命与房屋的寿命(70年)接近;电梯故障会影响人身安全,起码造成巨大恐慌。因此,尽管大多数机械产品都有售后服务的概念,但是电梯的独特性在于——电梯售后维护保养和更新业务的规模,可以与新机销售媲美。海外四大电梯公司售后的维护保养和产品改造服务占收入的45-55%。欧美电梯公司的收入结构呈现了售前和售后的“产品+服务”特征,对于企业的盈利稳定性和估值都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以奥的斯为例,2022年欧洲营建支出比07年下滑了接近19%,但是奥的斯欧洲的服务收入仍比07年保持正增长。根据欧洲电梯协会的估计,欧洲电梯目前70%梯龄超过10年,45%梯龄超过20年。欧洲人口密度较美国高,电梯占全球存量接近50%。存量大且梯龄老,是电梯服务市场壮大的必要条件。必须指出,中国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电梯由小型服务公司提供维保,电梯主机厂商及其经销商提供维保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外的同行。如果只有新机制造并且只专注于国内市场,长期来看,中国机械行业大部分子行业都会随着城镇化速度放缓而见顶。如果能够实现“产品+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企业的成长周期就会大大地延展——电梯行业具有天然的属性,显然符合这一条件。二、中国电梯企业未来十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中国电梯格局未来十年,将继续“劣币驱逐良币”,还是回归全球电梯行业规律,实现品牌的集中、价格的回升和品牌厂商提供维保服务的趋势?我们相信,中国电梯行业的现状给社会和居民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随着制度带来的技术风险逐渐暴露,监管层的认识逐渐提高,电梯行业正处于变革的前夜。1、中外电梯市场集中度的差异以及对盈利能力的影响中国拥有电梯生产许可证的厂商接近500家,不过我们调研访谈的专家估计,剔除代工产生的重复统计等因素,估计实际品牌数约200家。表面上看,中国电梯新机市场的品牌集中度和全球差别并不显著。全球市场前8大厂商的市场份额约75%,而中国前8大厂商的市场份额约65%。但考虑到全世界大部分非领先企业生产的电梯都是在中国生产,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市场集中度差异很大。中小品牌对领先品牌的负面影响关键不在量,而在于价格。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市场电梯新机销量和金额的市场份额差异,以及营业利润率和ROE观察到这一现象。海外电梯利润率普遍比国内高,而净资产收益率的差距更为显著,我们分析的原因在于——由于维保业务属于轻资产模式,随着电梯企业维保业务收入占比的提高,电梯企业的ROE也会随之提升。2、电梯行业目前“中国特色”隐含的巨大长期风险从全球经验看,电梯行业集中度高,且售后服务主要由主流品牌厂商完成。而中国目前的情况与发达国家市场差异显著。我们认为“中国特色”已经给消费者和厂商造成巨大的风险,未来几年风险可能会逐步暴露。我们建议投资者看完我们的报告后,即使不认同我们的投资逻辑,起码在购房时切记关注电梯的品牌,因为涉及您和家人十年后的人身安全。在典型的成熟市场欧洲,约45%的电梯超过十年,20%超过20年。目前中国接近15%的电梯梯龄超过10年,预计2016年接近25%,并且该比例将持续上升。谁知道200多个品牌10年甚至20年后剩下多少个?如果某家厂商消失,备件和维保怎么办?太多的电梯品牌给购房者和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长期风险在于:十年或二十年后难以购买备件。电梯并不是完全标准化的产品,因而不同品牌的备件互换性低。电梯型号每年都在更新,有些厂商十年后消失了,幸存者中的部分厂商可能无力维持十年前型号备件的生产,甚至图纸已经丢失。部分中小厂商无力建立和长期维持服务网络。如果说新机生产具有规模效应,那么存量机器售后服务的规模效应可能更明显。我们估计前十大品牌以外的厂商,平均年销量只有1000多台,而厂家要长期维系全国服务网络,必须要很大的保有量做支撑。目前中国大部分电梯由第三方电梯维护公司提供维保服务,但是我们认为这一服务模式同样隐含了巨大风险:第三方服务公司技术专注程度不够。为了实现规模经济,第三方服务公司往往同时维护多品牌电梯,不利于专业能力的积累和风险的防范。第三方服务公司难以维持多品牌备件体系。第三方服务公司资质良莠不齐,人员流动性大,品质难以保持和监管。第三方服务公司规模小,承担赔偿能力弱。一旦出事故,往往迫使政府出于维稳需要而出面解决。如果未来中国推行强制保险,保险公司自然会逐步对于品牌厂商维保和第三方维保进行差异定价,削弱第三方服务公司目前的价格优势。3、集中度提升与厂家维保的实现路径与催化剂如前所述,我们认为中国电梯行业集中度较低导致了利润率较低,继而影响了资本市场的估值。中国空调行业07年之前四年与之后七年,年化内销增速恰好都是11%。但是07年之后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格力电器的净利润率从06年的2.7%上升到13年的7.5%。我们认为电梯行业的集中度提升以及OEM(厂家提供维保),道路漫长但是方向确定。由于涉及人身安全并且风险会随着梯龄而增大,电梯集中度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度比家电更甚。我们估计中国电梯行业变革的路径和催化剂包括:(1)政府出台厂家认证更新和维保政策业内有传闻政府在酝酿未来只有厂家认证的服务商才能提供更新和维保。从政府角度,可以降低其自身承担的社会风险。但是目前的障碍是,中国维保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导致品牌厂商在维保服务市场份额极低,缺乏成熟的服务团队。因此,尽管“厂家认证维保”可以增加厂商的收入,但是厂商出于风险考虑,未必会积极推动此事。政府和厂商各有考虑,而住户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又缺乏足够的知识和行动力。(2)政府推行强制保险如果推行强制保险,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自然会对原厂维保、原厂认证维保和无认证第三方维保进行差别化定价,从而提高原厂维保的价格竞争力。(3)电梯老化随着多品牌电梯老化,重大事故经过媒体传播改变消费者观念,推动政府立法;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路径,但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4)房价上升导致品牌电梯对于地产商的成本影响缩小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低和拿地不规范,大量不考虑长期品牌的项目公司在市场上,也是电梯品牌集中度低的重要原因。不过我们注意到,大型地产公司早已高度重视电梯问题。例如中海地产与上海三菱,万科与广日电梯的合作。在中国,很多行业都出现了长期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但是对于电梯这样一个涉及人身安全的产品,我们还是倾向于判断,未来十年可以象家电行业那样实现集中,象海外那样70%以上的电梯由厂商提供OEM维保和设备更新。从投资角度,这只是一种推测,需要观察和跟踪。三、电梯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与投资机会1、日系电梯在中国领先欧美品牌的原因初探欧美四大品牌包括奥的斯、迅达、通力和蒂森克虏伯,这也是全球四大电梯企业。日系的三菱和日立的全球市场份额均低于欧美四大品牌。然而,三菱和日立却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导者。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初步认为,是软件而不是硬件,导致了两个体系在中国市场的差异。(1)文化差异——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利弊我们访谈的数位电梯行业专家,均指出欧美品牌有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但是往往又无法摆脱对职业经理人的“短期业绩压力”。但是电梯的“安全感属性”,导致短期业绩与长期成长未必目标一致。这种行为特征,①体现在合资对象的选择欧美品牌不仅收购中国小品牌厂,还与不同的中方成立合资公司。这种广泛收购与合资策略有利于快速形成产能,但未必有利于品质管理和品牌定位;而三菱和日立在中国,均只选择了一家合作对象,且不管是上海机电还是广日集团,均有军工制造背景和多年的电梯研发制造经验。②体现在生产和销售方面欧美体系具有更进取的文化,其优势更多地体现在营销和管理方面。而日系重点在于研发和制造。以上海三菱为例,生产线工人收入长期高于同行,但是营销体系收入反而低于同行。两种体系各有利弊,但是需要强调,电梯是“安全感品牌”;中国电梯行业没有格力空调那样具有世界一流自主技术的企业。因此,电梯技术掌握在外方手里,所以客观地讲,中方的话语权都是有限的。但是对于电梯这种每年产量50万台的大宗机械行业,往往中国经理人更有能力理解中国市场的成功要素。我们观察到,上海三菱很早就消化了日方转移的技术,并且通过变频技术崛起。而广州日立的董事长潘总则在退休后被日方以“电梯行业最高薪的高管”,返聘为日立电梯中国公司的总裁,这在日系企业里极为少见。即使在欧美系电梯企业中,我们也观察到中方能力较强的西子奥的斯,在奥的斯中国四家企业中表现最突出。(2)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视度——日系别无选择没有一家跨国电梯企业会轻视中国市场,但是日系只有全力押注中国市场,才有生机和发展。由于电气技术的深厚积累,日本电梯企业的技术能力在80年代已经跻身全球一流。但是日系电梯企业错过了欧美城镇化的高峰,由于在欧美保有量太低,无法在营销和售后网络方面,在欧美与当地企业竞争。因此,中国成为日系企业唯一可以押注的大市场。其中日立对中国的技术转移决心较大,日立研发中心转移到了广州,数十名日本工程师举家搬迁。但是对于欧美企业,客户忠诚度极高和利润率高的维保更新市场,已经足以支持他们可观的利润。投资者只要阅读四大欧美电梯厂商的年报,就会发现只有通力电梯每年会对中国市场提供专门的分析报告。而通力恰恰是过去五年在中国成长最快的欧美电梯企业。由此可见,战略上的重视和押注非常重要。2、民营品牌与合资品牌的定位差异、风险和估值民营电梯品牌大多数从零部件起家,由于电梯行业配套齐全,所以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整机制造。由于电梯行业现金流较好,且“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离”导致营销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国内出现了全球最多的电梯品牌。(1)民营企业的优势①股权结构民营股权结构不仅优于国企,而且也优于许多合资企业。国企与合资企业都容易出现职业经理人控制,职业经理人与老板的差异在于经理人更关注短期业绩,老板需要关心长期公司价值。②营销手段灵活在竞争性的行业里,有老板的企业往往能够更快地决策,并且在营销等环节更加灵活,有利于企业的顽强生长。③区域性优势许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仅靠某个地域的人脉根基,就可以建立在某个区域的竞争优势,维持企业的生存并伺机做大。因此,在许多制造业领域里,民营企业不仅打败了国企,而且打败了外资企业——但是民营企业在电梯行业仍然远远落后于合资企业。(2)民营企业需要面对的困难①技术积累在我们这样的技术外行人看来,电梯的技术应该很成熟。但是调研中发现,哪怕是领先的企业,各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