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洪秀全的早期活动与《劝世良言》
洪秀全的早期思想和活动是什么性质的?近年来,许多学术界的同志都提出了新的观点。读了一些文章开阔了自己的思路,确实受益非浅。但经过认真思考,感到问题仍然很多,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讨,故特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求正于学术界。一洪秀全的活动是纯宗教性的如何看待洪秀全的早期活动与《劝世良言》的关系,是评价洪秀全早期思想和活动属于什么样性质的至关重要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研究洪秀全是在什么思想基础上,用什么样的态度研读《劝世良言》的。洪秀全于1836年在广州应试时得到《劝世良言》。《劝世良言》是中国最早的改正教徒梁发编辑的宗教宣传品,传布的是基督教正统派的神学观,这里面並没有什么革命的思想内容。洪秀全得到这部书时,只略为浏览,未予置意。1837年,洪秀全第三次到广州应试。这次考试的失败,使他忧愤成疾,病中曾产生过种种的异象异梦和反抗现存统治秩序的诗句。洪秀全的异象异梦及诗句的中心思想是皇上帝命他为人间天国的统治者,铲除扰乱凡世的妖魔以救世人。而且据洪仁玕说,他一直恋恋不忘“其病时奇梦的印象”,“对他所喜悦之人,在私人谈话时,有时还尽吐其心腹之思想”。1843年,洪秀全再次到广州应试失败,这时正是广州发生“火烧洋馆”事件的时刻。考试再挫的严重打击,新的斗争形势的推动,使洪秀全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到家后,“气愤填膺,怨恨谩骂,尽将书籍掷弃地下,悻悻然,愤愤然,破唇大叫曰:‘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士’”;正因为洪秀全是在产生了要求改变现状的思想后才阅读《劝世良言》的,故他在研读时就不是如有的同志所说的那样,象一个虔诚的宗教徒那样去理解其中的内容,被它牵着鼻子走,而是按照他的受命于天的思想去“自行研究揣摩”,“于此书中寻得解释其六年前病中梦兆之关键”。如见书中有“声闻全世,彼则解为秀全的世界”。他之所以爱读《劝世良言》,是因为“书中所言秀全均以为适符其梦中所历也。有此相符之故,遂令其确信梦象与全书均为真理,而彼自己确为上帝所特派以拯救天下一—即是中国—一使回到敬拜上帝之路者”能否用有人向洪秀全借读《劝世良言》时,洪秀全“必严戒切勿改变或妄加符号”的叮嘱,以及洪秀全“与一温姓秀才谈论《劝世良言》所载之真理,温秀才不相信,並表示要纠正书中的错误,洪秀全大怒,不顾温姓已杀鸡备饭招待,拂袖而去”的两条史料,就认定洪秀全对《劝世良言》是真诚的迷信呢?我以为不能这样理解。如上所述,从洪秀全把《劝世良言》当成是上帝赐予並印证他是人间天国统治者的宝书看,说他迷信《劝世良言》是可以的,但绝非真诚,而是为我所用。既然洪秀全把《劝世良言》看成是上帝赐予他的宝书,解释权当然就只能是属于他个人,别人则不能染指,更不能容忍他人当面说书中有什么错误而要加以纠正。如果能让人随意妄加符号、改变和纠正,那还算什么天赐宝书!他洪秀全还有什么权威!故我以为这两条材料,並不能说明洪秀全对《劝世良言》有什么真诚的迷信,而恰恰说明他要垄断对《劝世良言》的解释权,要人们迷信他,按着他的意旨去行动。能否以洪秀全的活动与《劝世良言》中的词句和规定有不少相同和近似之处,就认定洪秀全这时的活动是纯宗教性的呢?这也值得讨论。大家知道,相同的语言和文句,不同人物在不同条件下运用时,其含义、作用和效果往往很不一样。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篇名著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並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並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象只是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並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並指出所有这些“旧的法国革命时的党派和人民群众一样,都穿着罗马的服装,讲着罗马的语言来实现当代的任务,即解除桎梏和建立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洪秀全从事活动时,一开始就弃去私塾中的孔子牌位,对此,更不能看成是纯宗教性的活动。诚然,洪秀全弃去孔子牌位从宗教的角度看,有受《劝世良言》启示而采取行动的因素,但不能认为是主要的,更不能说是唯一的。在中国社会,对孔子的尊奉並不主要是从宗教出发。洪秀全是儒生出身,他深知孔子经过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造型和宣扬,早已成了中国社会的信仰中心,是歌颂帝王将相的强力工具和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鸦片,是当今朝廷规定的人人必须崇敬的至圣先师,谁要是敢于碰他,就是大逆不道。对于这样严重的问题,洪秀全不会不考虑采取行动的后果,不会仅因《劝世良言》的启示,单纯出于宗教原因而贸然行动,其中必有超出宗教的动机和力量的支撑。何况打击孔子的权威实际上也是打击了清朝统治的精神支柱,是冲击现存统治秩序的重大行动,怎么能把这样的行动看成是纯宗教性而不具有政治性质呢?!应该看到,洪秀全打击孔子权威的行动,不管他当时的认识程度如何,实际上是抓住了瓦解清朝思想统治的一个关键问题,具有鲜明的政治斗争的性质。二从洪秀全的活动看宗教对于洪秀全开始组织拜上帝会时的宣传对象和他所选择的活动路线如何看,这也是评价洪秀全早期思想和活动属于什么样的性质必须要很好研讨的重要问题。首先谈洪秀全开始组织拜上帝会时,主要的宣传对象是亲朋,包括追求过清朝功名的人的问题。有同志认为洪秀全这时所物色的“是拜上帝的人,而不是反清革命者。”这个结论值得认真讨论。洪秀全开始向什么人宣传,接受什么人参加拜上帝会,是受他所处的条件和环境制约的。洪秀全是长期生长在农村的知识分子,他在1844年离开家乡外出活动前,除到过县、府应试外,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和附近地区学习和任教,接触面较窄,这种环境决定了他始初的活动范围只能是他所熟悉的这些地区。革命是具有危险性的事业,一般地说,始创者的宣传和组织的对象,只能是由亲到疏,由近及远,由了解者发展到一般人。洪秀全开始组织拜上帝会时,主要的发动对象是自己的至亲密友,这是很自然的事。如果他不是首先让这些人信服,他要顺利开展活动是非常困难的。冯云山、洪仁玕是洪秀全的密友和兄弟,才识出众的青年,又有志追求他进行活动,洪秀全吸引他们为最早的拜上会的成员,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看,要求洪秀全不向冯云山、洪仁玕以及他的亲属发动,而是要求他向不甚了解的对象去做宣传发动工作,才算是进行革命活动,这恐怕是令人难于理解的。至于洪仁玕在参加拜上帝会后有参加过清朝的科举考试,这不应该从洪秀全方面找原因,主要应从洪仁玕身上去找。考察一个人开始进行的宣传组织活动的属性或一个组织的属性,就不能仅仅因为其中的某些人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在思想和行动上发生了动摇和反复,有的甚至成了叛徒来作为评价该组织的属性的重要依据。对洪仁玕参加拜上帝会后又参加过清朝的科举考试,也应作如是观。更何况从最终结果看,广东花县的拜上帝会成员,有的后来到广西参加了金田起义,有的则参加了谷岭起义,洪仁玕也成了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领导人,並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史实说明,把洪秀全在广东早期活动的对象是亲属,其中有后来还参加过清朝科考的人,就认定是宗教活动,这不仅不尽符合实际,于事理也不尽说得通。其次,把洪秀全、冯云山等1844年4月离开家乡,于5月下旬到达广西贵县赐谷村进行的宣传和组织拜上帝会的活动,仅仅看成是受《劝世良言》的启示而进行的宗教宣传活动,或认为洪秀全“是想通过建立拜上帝会对中国社会进行一些改良”,冯云山才是“要用宗教外衣来发动一场农民运动”要对洪、冯这次广西之行到底属于何种性质作出较科学的结论,只能从他们这次活动的内容、路线和宣传对象进行全面的分析才有可能。这里把洪秀全与梁发的活动作一个比较,也许会对我们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帮助。梁发是《劝世良言》的编撰者,虔诚的基督徒和宣教士,其传教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受到了西方传教士的高度赞扬。他从1823年被派充宣教士起,到1855年病死,进行了长达三十二年的传教工作,主要地点是在广州。据《梁发传》记载,从1845年开始,他在博济医院每周礼拜叙教,持续三年半,先后参加叙会的人虽然共计有一万五千多人,“可是在这许多人之中,真正研究真理的只有三个,而受洗归主的竟一个都没有”。从1848年梁发与合信医生合作宣教起,到1852年7月,整整五年,“虽然每年说教数百次,但是真正受福音影响的只有三十人,而这三十人之中受洗信道者不过五人而已”。梁发对此极为不满,写信给伦敦布道会,“叹息他的国人的硬心和魔鬼所用的囚禁他们的灵魂的桎梏之坚固”,要求“多遣传教士到中国来宣传福音”。他死后,其合作者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一个忠心的宣教士,却並不是一个成功的宣教士。他只感化了极少数的人,而且他所施洗的人之中有几个人在几年以后重复陷入拜偶和罪恶之中”。洪、冯活动时带的也是《劝世良言》,但在选择活动的路线、据点和对象上却完全不同。他们离开家乡后,由南而北,由平原到偏远的山区,以山区小村——广西贵县赐谷村为据点,对农民进行拜上帝的宣传组织工作,半年左右便得会众百余人。洪、冯在赐谷村活动效果比梁发在广州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为什么宗教知识渊博的《劝世良言》的作者,在条件较好的地方传教,其成效却远逊于“对于圣经之知识无多”认为洪秀全的活动是属于宗教的和改良的性质,冯云山的活动才是革命的论点,也难令人信服。在有关太平天国的资料中,还没有任何一种资料说明洪秀全与冯云山这时的活动有什么性质的差别,也没有任何资料说明他俩有过什么原则的分歧,只有材料说他们在离开赐谷村前夕有过“拂逆”。《太平天日》对这件事的记载是:“七月时候,主见表兄家苦,甚难过意,适与南王到田寮,语言有拂逆,立即回赐谷村,与南王冯云山、洪仁球、恤王洪仁正等议回东。洪仁球曰:‘尔连夜私走、人有猜疑焉’,乃明早诏表兄黄盛均曰:‘朕欲回东矣’。黄盛均曰:他三人回得,臣子黄维正未放出,主回不得。不若他三人先回去罢,待臣子出来,然后送主回东未迟也!主决意要回,黄盛均泣曰:‘主若回东,我亦不留命矣’!南王云山三人並劝主勿回。二十三日,主遣南王冯云山、洪仁球、恤王洪仁正三人先回东,黄盛均送三人到浔州,三人留滞六七天,盘费用去些。南王此时见主未回,他不愿回东,兼有张永绣劝他同伴不回,故南王独留浔州”把冯云山说成是革命者,洪秀全是宗教家,冯云山到紫荆山活动时打的仍然是洪秀全的旗子,遵他为领袖,看成是冯云山“忠实于朋友”,这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都是不妥当的。按照一般的道德观念,如果洪秀全是一个宗教家,冯云山居然背着洪秀全利用他的名义进行革命活动,这显然是不道德的。我们之所以称赞冯云山是一个道德高尚、忠实于朋友、忠实于事业的人,是指洪秀全虽然没有到紫荆山,他却仍然继续洪所开创的事业,在取得巨大的成绩后,仍诚心诚意地尊洪秀全为领袖,为了革命事业自己仍勤勤恳恳地工作。基于上述分析,故我以为把洪、冯离家传道和在赐谷村地区的活动,看成是以宗教化世人以救世,不如看成是在宗教外衣下进行革命的宣传组织工作,更接近于历史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对一些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如何评价《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第一,如何看待“三原”的关系问题。我认为“三原”的内容和思想看成是互不联系,彼此对立的观点,不一定符合洪秀全写作时的思想实际,不一定符合太平天国把“三原”合编在一起,作为《太平诏书》刊刻公布的原意。学术界对“三原”的写作时间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于1845年写成;《原道觉世训》是洪秀全1847年到广州罗孝全处看了《旧遗诏书》后写成。如上所述,“三原”是洪秀全改造当时社会蓝图的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是各篇所要回答和着重解决的问题不同,因而内容有异。《原道救世歌》是洪秀全针对当时中国社会被传统的神权所笼罩,社会道德败坏的情况,塑造了一个与现实相对立的皇上帝,用他来化醒世人以救世,要人们摆脱传统神权思想的束缚,抛弃旧的腐败习气,改邪归正,聚集在皇上帝的旗帜下而写的。强调了树立新道德观念的迫切性和反对旧的腐败道德的必要性。并以皇上帝为正的一方,其它均为不正和邪的一方,两者相互对立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正必然胜邪,向人们宣传灌输了与封建神权和旧的腐败的道德观念作斗争的思想。《原道醒世训》是洪秀全为了说明和回答当时社会紊乱的根源是私,由于私而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彼此争斗和残杀,需要用一个“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合理的大同社会来替代它而写的。《原道觉世训》是洪秀全为阐述要实现理想社会,就必须要摆脱“邪魔的统治”,铲除邪魔而写的。在文章中,洪秀全把自己提出的正与邪、皇上帝与邪魔的对立,归结为皇上帝与阎罗妖的对立,阎罗妖是造成当今社会紊乱的罪魁;论证了历代统治者都是倡崇邪说的祸首,当今皇帝是潜佞窃位者,是阎罗妖,阎罗妖及其妖徒鬼卒是我们凡间兄弟“共灭之唯恐不速也”的对象。向人们指出了具体的战斗目标。总之,“三原”的总体思想,是在宗教的外衣下,以皇上帝作旗帜,系统地批判了旧的社会秩序,要人们改邪归正,团结在皇上帝的周围,用斗争的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秩序,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它绝不是什么“浅陋的宗教、道德说教”。第二,“三原”是否具有平等思想的问题。学术界有的同志认为“三原”提出了政治、经济、男女、民族四大平等的主张,我也接受过这种看法。现在看来这是对农民思想的人为拔高。诚然,朴素的平等思想,即人人平等的思想是具有四大平等的因素,可以说是它的原始阶段,但真正的四大平等观念是近代新阶级出现后的事,是无产阶级出现以后的产物。王庆成同志指出“三原”中不具有四大平等思想是非常正确的,但不能据此而否定“三原”中所具有的朴素的平等思想。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就认为贫苦农民本能地具有平等、平均思想,它贯彻农民战争的始终,是农民斗争最革命的思想。从内容看,“三原”提出了“天父上帝人人共,……何得君王私地专”,“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並之念”;“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等主张。这些主张可能与受基督教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的影响有关,但不能视为移植,洪秀全也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把它与改造当时的中国社会联系了起来,把宗教的神化变成了人化,把天上的快乐世界移到了地上。他斥责君主专擅,要在地上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社会,要变“乖漓浇薄之世”为“公平正直之世”;变“陵夺斗杀之世”为“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智不诈愚,勇不苦怯之世”,在地上建立一个“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间天国。这种思想具有深刻、广泛的人民性,它充分反映了深受压迫和剥削的贫苦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苦大众摆脱封建压迫和剥削的愿望,是农民朴素平等思想的集中表现,这是《劝世良言》没有的东西。人们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认定“三原”为太平天国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天朝田亩制度》的制定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四洪仁在起义史上的反清诗对洪秀全早期反清诗的真伪如何看,这是导致对他早期思想和活动不同看法的重要原因,是研究太平天国早期历史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洪秀全早期三首反清诗是:1、手握乾坤杀代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眼过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2、鸟向飞兮必如我,我今为王事事可;身照金乌灾尽消,龙虎将军都辅佐。东西南北孰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对这三首诗的真实性,1863年就有人提出“这些诗除洪仁玕在《太平天国起义记》、《军次实录》、《洪仁玕自述》三处谈到了外,其它太平天国文献皆不录,而三处又不一样”,认定这些诗是不可信的。第一,革命的诗句是革命思想和感情的写照,洪仁玕不具备写出这种诗句的思想基础。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弟,最早的拜上帝会成员。他参加拜上帝会后的思想状况和行动,《太平天国起义记》中有明确记载。1844年春,洪、冯决计离开家乡外出活动,“秀全知仁玕曾受其兄之殴打,且亦因不拜偶像而受人讪笑,至是欲携其同行。时仁玕年仅二十二,幼于秀全九岁,其家人乃不许其作远行”,没有偕同洪、冯到广西活动。不久,洪仁玕受聘到清远教书,在这里较长时间担任塾师,其表现是“小心软弱,竟听外人之劝,许其学徒拜事孔子,惟其自己则不拜而已”。1848年秋,洪、冯先后由广西回到花县家乡,留居七八月,秘密策划起事。在这期间,他仍在清远执教,並抽暇回家与洪、冯相聚,参与过一些密谋。但1849年7月,洪、冯再次入桂准备发动起义时,仁玕仍不同行,只是“筹得路费令两人可以再入广西”。1850年,洪秀全等决定武装起义,派人到家乡召家人及戚友到紫荆山区,“秀全之母、妻、儿女、兄弟及妻室至亲之族人均挈眷到桂与秀全同居一处”。“当秀全搬取自己亲族之时,洪仁玕仍在清远授徒为业,因为友人所强留,迄未成行”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洪氏族人遭到了清政府的残酷迫害,洪仁玕也不能在本地立足,被迫到广西参加起义队伍,因遭敌人阻隔,未能如愿。1852年谷岭起义失败后被捕,在逃出觉自己罪孽深重,顿怀绝望。乃私解腰带,意图自缢,同逃中之一人,上前劝阻,仁玕对之云:‘你自己逃生去罢,我就在此了结残生了’,其人即捉其手,牵其上前,劝其继续偕其逃亡,仁玕从焉”,后几经周折,才于1852年4月逃到香港,留在瑞典人巴色会教士韩山文处,“欲学基督教道兼求受洗礼”第二,洪仁玕没有伪作这些诗的条件和必要。这三首反清诗,除《太平天国起义记》外,《钦定军次实录》、《洪仁玕自述》也有记载。《太平天国起义记》、《洪仁玕自述》是洪仁玕难中之作,洪仁玕在讲述《太平天国起义记》时,正是洪氏族人到处遭清方捉捕,本人仓惶逃到香港,暂居韩山文处,立足未定,心绪万千,且“当彼仅凭记忆以叙述各事时,对于南京所传来之消息,彼向不大知悉”第三,上述三著作记载的洪秀全的反清诗,在内容和时间上有些互异,这与叙写时间相隔较久和条件变化有直接关系。从内容看,《太平天国起义记》和《洪仁玕自述》,由于是遭难时的叙作,思想原始,故尽管两者相隔时间较长,却仅一句和个别字的差异。《钦定军欢实录》是太平天国已经建立、洪秀全已为天王多时,为了适应变化了的政治形势的需要,洪仁玕将“斩邪留正”诗中的后四句:“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改为“玺剑光荣承帝赐,诗章凭据诵爷前,太平一统光世界,威风快乐万千年”;将“鸟向”一诗的“我今为王事事可”、“龙虎将军都辅佐”两句,改为“我太平天子事事可”和“天兵天将都辅佐”;将“剑诗”中的“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两句,改为“太平一统光世界,威风快乐万千年”。对三首诗的写作时间,三篇作品都一致把“斩邪留正””和“鸟向”诗记为洪秀全1837年病时所作,只有“剑诗”,《太平天国起义记》说是1843年所作,其它两文记为1837年,出现这些差异,是因为时间相隔太久所致。这並不奇怪,只要我们结合周围和自己所经历的事想想,记错是难免的,我们不能苛求洪仁玕十年、十几年后把事件的时间一点都不说错。根据《太平天国起义记》是比较早的叙作,每首诗在什么情况出现写得清楚,而《钦定军次实录》、《洪仁玕自述》都叙述比较笼统,相离时间较长,记错的可能性较大,故我认为“剑诗”的时间当以《太平天国起义记》所记的1843年较为可信。基于上述分析,我以为在没有发现正面的或有力的资料足以说明三首反清诗非洪秀全所作前,以不轻率否定它的真实性为好。五洪秀全的反清思想对洪秀全的劝人改邪归正的思想如何看,是引起学术界对洪秀全早期和活动性质不同看法的又一重要问题。有同志认为洪秀全的劝人改邪归正是“浅陋的宗教、道德说教”,“看不出有任何革命的意味”。这个看法初看颇觉有理,认真思索感到值得研讨。劝人改邪归正,贯穿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始终,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洪秀全1843年所作的悔罪诗:“吾侪罪恶实滔天,幸赖耶苏代赎全,勿信邪魔遵圣诫,惟从上帝力心田。天堂荣显人宜慕,地狱幽沉我亦怜,及早回头归正果,免将方寸俗情牵”。这种在宗教外衣下以善道化世人作为革命活动的开始,在中外历史上是不乏例证的。如东汉末年,张角兄弟在准备起义时,“遣子弟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化天下”。洪秀全1837年曾作“斩邪留正”诗,1843年又写了“剑诗”,提出了“斩邪留正”、“擒尽妖邪”和“收残奸宄”。综观洪秀全的整个活动,“斩邪留正”和“改邪归正”,是他发动和组织群众反对清朝统治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他的反清思想的有机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81《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教科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 6《景阳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13 美丽的冬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教学设计4 浙科版必修2
-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9章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 2 液体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选修3-3
- Unit 6 How do you feel Part B Let's talk(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葡萄胎的护理诊断
- 17 跳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数学 第一章 统计案例 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教学设计 文 新人教A版选修1-2
-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 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数学+答案
- (3月省质检)福建省2025届高三毕业班适应性练习卷英语试卷(含答案)
- 专业网格员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上半年贵州黔东南州各县(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1691人笔试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广东深圳高三一模英语试题及词汇解析
- 电力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
- 钕铁硼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参考范文)
- 【语文】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骆驼祥子》圈点、批注、做笔记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新目录监理规划2025
- 储能项目竣工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