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选官制度+练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汉朝选官制度+练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汉朝选官制度+练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汉朝选官制度+练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汉朝选官制度+练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4高考一轮复习——汉朝选官制度(分层练习)【基础题】1.(2023·江西省上饶市·期末考试)如表中民谣、诗歌体现的选官制度依次是()选官制度民谣、诗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金榜高悬娃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2.(2023·浙江省舟山市·月考试卷)在中国历史上某种选官制度的影响下,士人间曾出现过一些奇怪的作风:一为久丧,有人守丧达二十余年;二为让爵,兄弟谦让;三为推财,家人互让。这种选官制度应为()A.世卿世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2023·安徽省·期末考试)《后汉书·许绍传》载,许绍与其兄许靖咸誉高名,爱共核论乡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换品题,以致汝南有“月旦评”之风。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取士不问家世” B.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

C.察举制度的实施 D.士人文化水平的提高4.(2023·广东省·期末考试)汉代注重人才多途入仕,如察举制考查科口就打一大至包括孝廉、茂材、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及其他特殊科口。武帝时还曾下诏要求每郡必须举荐一人,“不举孝”及“不察廉”的二千石都须受罚。其主要目的的是()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C.打一大王朝统治基础 D.巩固儒学主流地位5.(2023·广东省惠州市·期末考试)察举制度初行时,郡国实行不力,有的郡不荐一人。为此,汉武帝下诏严加督责,并制定了严厉的处罚办法:“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当免”。汉武帝此举()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打击了豪强势力6.(2023·湖北省·模拟题)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向“贤士大夫”发出招贤令,武帝时期“举贤良”作为一项政治制度被确立下来。察举制下,官员的选拔依据最高统治者的诏令所规定的门类,由中央或地方高级官吏负责调查和引荐给中央。这表明汉代察举制()A.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 B.品行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C.有效保障吏治清明高效 D.打破世家垄断入仕的局面7.(2023·江西省上饶市·期末考试)在汉代,察举的第一步即是乡里的评议,乡里由威望者主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客观的,对察举对象进行评议内容包括:品行是否符合标准、才干是否满足需求等。然后,由中央考核并授官。由此可知汉代察举制()A.选拔人才相对客观 B.只重考查官员品行 C.世人舆论左右选官 D.实行分科考试制度【巩固题】8.(2023·山东省泰安市·月考试卷)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如《石林燕语》载:“汉

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对上述两汉用人政策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以德取人的录用原则 B.唯才录用的用人理念

C.考试入仕的选才标准 D.德才兼备的取仕倾向9.(2023·广东省清远市·月考试卷)汉朝时,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在具备了基本知识技能,并获得舆论好评的前提下,才能仕郡县为佐吏掾属并以功次得到察举。举至中央,则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然后方得授官,但所授又非职事官,而是入三署宿卫为郎,“以观大臣之能”。此后再经选拔,方能“出宰百里”“典城牧民”。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A.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法律禁止官员选拔“任人唯亲”

C.选官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垄断 D.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10.(2022·广东省汕头市·期中考试)东汉后期,同一年被察举为官的人会形成“同岁”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超越地域、血缘,形成官场内部独特的亲密关系,官员相互选拔“同岁”的亲属为官,聚成群体。这反映了,当时()A.选官制度不断发展成熟 B.血缘对政治的影响下降

C.中央权力不断受到削弱 D.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扩大11.(2022·辽宁省大连市·单元测试)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说明东汉时期()A.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世家大族对官员的控制削弱

C.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 D.官吏选拔任用注重实际才能12.(2022·河南省安阳市·月考试卷)东汉后期以来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德才,尤其重德。然而世道颓废,名士们都“刻情修容,依倚道艺,以就其身价"。这反映了东汉末期()A.人才名与实相背离问题突出 B.道家思想受到大族重视

C.儒家思想影响地方官员选拔 D.贵族阶层普遍崇尚技艺13.(2022·四川省乐山市·月考试卷)汉武帝以贤良、孝廉作为选官的原则,但也重用“治人理事”的文吏。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取儒生者,必轨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这说明汉代()A.儒学确立独尊地位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治国理政注重务实 D.百家思想走向融合14.(2022·四川省南充市·月考试卷)汉代的选官方式以察举制为主体,同时也包括能辟除、征召、私人举荐、博士弟子课试。任子(凭借父兄而得官)、纳赀及其他多种选官方式。其中,辟除是高级官吏在用属员的制度,须分兩步进行:先辟为掾属(佐治的官吏);然后再由掾属升转。由此可知,汉代()A.依靠血缘而选官被抛弃 B.中央丧失官员选任权力

C.官僚体制存在一定隐患 D.官员选拔标准发生变化15.(2021·四川省成都市·月考试卷)东汉时期,因乡论(民间舆论)而获仕进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表。由此可知,当时东汉部分因乡论而获仕进者()姓名乡论事迹入仕途径赵宣乡议称孝州郡数礼请之张霸年数岁而知孝让举孝廉光禄主事江革乡里称之曰“江巨孝”举孝廉为郎A.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B.选官制度出现重大变化

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D.儒学正统地位得到巩固

参考答案与解析1.【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举秀才……察孝廉”可知为察举制,根据表格“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知为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根据表格“金榜高悬娃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可知为考试做官的科举制,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一为久丧,有人守丧达二十余年;二为让爵,兄弟谦让;三为推财,家人互让”及所学可知,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极力提倡孝道观念。这在官员选拔中也有所体现。察举中以察孝廉为主,在众多科目中占据主流,也是官吏入仕的正当途径,B项正确;

世卿世禄制是以血缘关系传承权力,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德行,排除C项;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依据,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许绍与其兄许靖咸誉高名,爱共核论乡里人物之曲直,每月更换品题”可得出,许绍和其兄有较高威望,喜好对乡里的民众进行评定,向上推荐,这是汉代察举制选官的标准,C项正确。A项是科举制的内容,排除;B项是九品中正制的内容,排除;材料与文化水平提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汉代注重人才多途入仕,如察举制考查科口就打一大至包括孝廉、茂材、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及其他特殊科口。武帝时还曾下诏要求每郡必须举荐一人”可知,汉代政府注重不同人才多途入仕,甚至武帝还下诏要求地方官员必须举荐人才,此举主要目的是扩大王朝统治基础,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是察举制实施的作用,不是目的,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官员选拔,不是考核,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材料“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及其他特殊科目”可见部分人才‘并不是儒学出身,其做法并不是为了巩固儒学主流地位,排除D项。

故选C项。

5.【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当免”可知,察举制度实行之初,郡国实行不力,汉武帝下诏制定严厉的处罚办法,让察举制可以选拔出有能之士,扩大了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为西汉的盛世局面形成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地方执行不力,中央采取措施,排除A项;

CD项材料中并无体现,排除。

故选B项。

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向……中央或地方高级官吏负责调查和引荐给中央”可以看出汉代的君主们亲自下诏自下而上的选举贤良人才,这些选拔出的人才分配到各个领域用于国家治理,他们是君主专制统治下的产物,A项正确;

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材料中虽涉及选贤良人才,但并不能有效保障吏治的清明高效,排除C项;

打破世家垄断入仕局面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排除D项。

故选A项。

7.【答案】A【解析】从材料知道察举先由乡里“威望者”主持,评议内容较全面,包括品行和才干,最后由中央考核授官,可见察举选官相对客观,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里评议除了品行还要看才干,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不仅需地方评议,还需经中央考核,地方舆论对察举有一定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科考试是隋代出现的科举制,不是察举制,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察举制,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察举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汉代选官注重贤良文学之士,体现了选才上的才学与品德兼备,故D项正确。题干反映了才德并举的选拔标准,排除AB。

C项,考试入仕为科举制的选拔方式,排除。故选D项。

9.【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朝的察举制,既有“以德取人”因素,也有“以文取人”“以能取人”的因素,察举制下特别注重官员的实际从政能力,故A项正确。

B.题干没有体现出法律规定,故排除B项。

C.题干涉及汉朝察举制,而打破世家大族垄断的是科举制,故排除C项。

D.中国古代任何一种选自制度都无法绝对保证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故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D.题干“这种关系超越地域、血缘,形成官场内部独特的亲密关系,官员相互选拔‘同岁’的亲属为官,聚成群体”等信息体现东汉后期,新产生的官员主要来自旧官僚内部的相关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世家大族影响力扩大,故D正确。题干显示的察举制的衰落,故排除A。

题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血缘对政治的影响上升,故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中央权力的演变,故排除C。

故选D项。

11.【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注重官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官员的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故不选A。

察举制下,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材料不涉及世家大族对官员的控制问题,故不选B。项中的“根本”说法错误,只是调整了选拔标准,既重品德又重实际工作能力,故不选C。依据材料可知,察举制的标准由汉武帝的“孝”到光武帝时增加了“务授试以职”,说明东汉不仅重视品德,还注重实际工作能力,故D正确。

故选D项。

1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东汉后期以来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德才,但“重德”竟最终演绎成重视虚伪与无用的道德行为,这说明汉末名士们名与实相悖问题突出,故A项正确。“道艺”并非是指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题干中的选才并非限于地方官员的选拔,且题干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影响,故C项错误。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且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故选A项。

13.【答案】C【解析】儒学确立独尊地位,成为治国思想,因此孝廉成为选官原则,而汉武帝更倚重处理实际事务的文吏,故不选A。中央集权是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而材料中官员的任用包括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故中央集权加强的说法错误,故不选B。据材料“取儒生者,必轨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可知,汉代在官员的选拔上既选择品行优良的儒生又对能够处理实际事务的文法酷吏深为倚重,说明汉代治国理政中重视务实,故C正确。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百家思想走向融合的说法错误,故不选D。故选C项。

14.【答案】C【解析】A项表述与材料相矛盾,“任子”等体现了血缘选官,故不选A。中央并未丧失选任官员的权力,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