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叟的精神救赎_第1页
乔叟的精神救赎_第2页
乔叟的精神救赎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乔叟的精神救赎

在打破经典的故事之后,春天的气息涌到了。“4月带来美丽的风暴,3月干旱,潮湿的根……悲伤和幸福的气息运河将生命带到森林和田野的芽……”。乔叟所处的时代是多事之秋,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一样,孕育着改革的波涛。罗马天主教上至教皇下至普通僧侣聚敛钱财、寄生成性,已把教会变成一个特殊的剥削机构。当时的英国国王和国会坚决抵制教皇政治势力的侵犯,防止黄金流入阿维尼翁的教皇手中,因为这些教皇已经沦为英国的敌人/法国的傀儡。约翰·威克利夫——牛津大学的教授和世俗教士,写出了一系列主张宗教改革的论文。其主要内容为:反对教皇干涉世俗事务,反对教士购置私人财产,支持君权;以圣经的权威取代教会的权威;不过分注重圣事的作用,注重内心的虔信与悔罪,否认教士有神恩能赦免罪行。在他的感召下,一批“贫苦教士”前往各地,用当地语言向人民传道。为了使能人民了解教义,威克利夫把《新约》由拉丁文译成英文,他的弟子则把《旧约》译成了英文。他对君权的维护,使他受到了显贵人物(包括岗特的约翰,乔叟的重要赞助人)的庇护。在其学说的影响下,农民和城市贫民最终爆发了洛拉德派起义。与乔叟同时代的诗人威廉·朗格伦写作了《农夫皮尔斯》,仅现存的各种版本的手抄本就有50多部,可见这部作品在当日流传的广度。这是一首宗教寓言诗,诗中彻底批判了各种宗教寄生虫,颂扬了通过行动与爱的实践得到拯救的农夫皮尔斯。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宗教情绪,罗马教廷的腐败让信徒丧失信心,人们不再把拯救的希望寄托在这样一个腐朽的机构,而开始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过教会的势力却依然在当时占据着统治地位。乔叟出生于商人家庭,成长于市民文化繁荣的伦敦在《坎特伯雷故事》所描写的朝圣队伍中,吃教会饭的人约占了三分之一。在《总引》中,作者勾勒出这些人物的形象,并通过途中他们各自所讲的故事与所描述的形象互相映衬,以便读者对人物得出比较立体、全面的了解。女修道院长矫揉造作,讲究礼仪,用牛奶和白面包喂养小狗;修道士整天忙着打猎,穿戴奢华,讲究美味,乔叟特意点出他兜帽上的同心结,暗示他已经违背了独身的原则。这两个人物形象都违背了隐修制度创办人所提倡的清贫、动手劳作的原则,成为不折不扣的寄生虫。不过他们与同行的托钵修士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托钵修士见钱眼开,只要能赚到钱就不择手段,甚至连贫苦的孤儿寡妇的活命钱都不放过。而卖赦罪券的人为了骗钱,更是鼓动唇舌,伪造圣物,无所不为。对这些人而言,宗教已经成了经济上安身立命的手段,谋生的工具。赞美诗也好,弥撒也好,不过是自己提供的一种服务,收钱的借口,而不再是作为精神追求的信仰旅途中,托钵修士和法院差役互相攻击,各讲了一个以对方为主人公的故事。托钵修士讲了一个差役的故事,他与当地领班神父勾结,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就连寡妇的一口新锅也不放过,最后被魔鬼抓进地狱。绝妙的是,这个托钵修士和差役的作为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托钵修士采取了甜蜜的讲道形式来掠夺寡妇的财产,而差役采取的是蛮横夺取的方式。作为回敬,差役讲了一个口口声声宣讲清贫、禁欲的托钵修士因为贪吃贪喝、索要钱财而被忍无可忍的教徒所戏弄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教会人士的表里不一、自私愚昧。但最具讽刺性的恐怕要非赦罪僧莫属了。赦罪僧在讲故事之先就明确宣布了“讲道不为别的,只为了捞钱”,“哪怕给东西的人是个穷娃娃/或是村子里最穷的寡妇人家,/哪怕她的孩子都活活饿死。”《坎特伯雷故事》中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海伦·库普称之为的“乔叟式主题”信徒平等这个观念本来就是基督教教义的一部分。基督教神学一向关注个体的精神价值,它把人的灵魂和肉体分开,把精神世界和世俗世界分开。强调个体的灵魂可以直接面对上帝,获得拯救和尊严。在人类思想史上,人的尊严最初就是以这种方式获得的。但是,这种神学的个人主义强调的只是人的精神尊严,在世俗社会中它依然要求人们遵循已有的社会秩序,顺服于掌权者。因而,使徒保罗一方面劝告逃亡的奴隶阿尼西母回到主人腓力门身边,但另一方面又让腓力门用爱心宽待阿尼西母。因为精神上的平等并不意味着社会地位的平等。不过在中世纪,基督教作为单纯的精神力量已经受到了扭曲。教会介入人和上帝之间,充当中介和桥梁,教会宣称必须通过它才能与上帝沟通,教会之外别无拯救。作为权力掌握者,教会在事实上已经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种基督教精神。但乔叟对这个主题的反复探讨,不仅是因为基督教教义而且还有早期人文主义的影响。作为一个虔诚教徒,乔叟认同人类在精神上的平等,肯定人类在精神上的尊严。但是作为一个接受早期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诗人,他并不满足于仅仅赋予个体以精神尊严,毕竟他关注的是世俗社会的人生百态,是现实生活中同时具有精神和肉体的真实的个人。基督教教义总体上是持禁欲主张的,在教义中,身体(Body)与肉体(Flesh)是不同的概念,身体是“圣灵居住的殿”,得到肯定,而肉体则包含了人类的原罪,因而基督教对肉体持贬低的态度。他们虽然承认身体是有尊严的,是需要爱惜的,但也指出“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其实灵与肉的矛盾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既不能放纵肉体私欲堕落到兽的地步,也不能压抑本能,否定世俗生活的积极意义。中世纪对肉体本能的压抑与文艺复兴后期过分的性放纵乃至不择手段的物质掠夺,同样是不可取的。在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中,灵与肉的关系其实是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既看重灵的追求,也不否认肉欲、财富等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坎特伯雷故事》结尾时,乔叟以正直信仰的化身——堂区长的布道收尾,而不是按原先的提议,返回到泰巴饭店吃一顿丰盛的晚餐,由店主人评出讲故事竞赛的得胜者。在作者的告别辞中,乔叟特意为自己写出这样一部世俗性的作品道歉,也为他早期的那些世俗性较强的作品道歉。这说明在乔叟的心中,上帝的审判是最重要的。世俗精神与宗教信仰其实并不对立,正如香客们走在朝圣的路上,这既是一种宗教活动,是人的精神探索之旅的象征,是从世俗到精神,从尘世到天堂的一种象征;同时也是一种世俗活动,香客们前往朝圣是希望能够身体健康,去病延年,途中则依靠讲故事进行消遣。他们都走在同一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