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兰福德镇》中的浪子形象分析_第1页
《克兰福德镇》中的浪子形象分析_第2页
《克兰福德镇》中的浪子形象分析_第3页
《克兰福德镇》中的浪子形象分析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克兰福德镇》中的浪子形象分析

1.结语:古代中国文学的视角与维多利亚时代的许多中产阶级女性一样,伊莎卡科(elizabakacmel,1810-1865)没有离开英国皇家空军,也没有把帝国和殖民地作为小说的中心主题。然而,这些主题的小说虚构叙述并没有完全忽视或阻止。帝国与殖民的话题经常在她专注描写英国国内社会问题的叙事过程闪现,甚至还在不少地方起到关键作用,最吸引西方盖斯凯尔研究界注意力是她的代表作《克兰福德镇》,不少批评家论述到了《克兰福德镇》涉及南亚次大陆一带的殖民活动,做出了很多富有洞察力的分析,然而他们分析问题时基本沿用萨义德等人的后殖民理论,将东方作为反观西方的“他者”。后殖民的文学理论建构对加深文学文本的阐释固然很有帮助,但往往也容易使阐释陷入理论的窠臼。如果我们摆脱这种框架式阐释格局,将注意力放到小说文本与历史文本的结合处,或许会有新的发现。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西方学界不太关注的“浪子”人物角色类型角度切入,分析《克兰福德镇》所透露出的帝国殖民冲动,并藉此管窥浪子在维多利亚时代文化风貌中产生的重要塑形力量。2.法律的浪子实现—克兰福德镇的浪子彼得:叛逆与殖民《克兰福德镇》构建的是一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女性社区,但小说的情节发展却主要围绕三个入侵这个社区的男人展开,特别是彼得·詹金斯。彼得的出走及回归的故事构成这部小说最长的情节线条,他是这个女性社区的救赎力量,使之重新归于平静与和谐。彼得是推动整部小说向前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他在小说叙事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他的形象却不如之前那位绅士布朗先生那样完美,他仅仅是个浪子。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人过中年的彼得结束了常年在印度一带的漂泊生涯,回到家乡克兰福德镇,彼得既代表了入侵乌托邦女性社区的男性性别力量,又表征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力量,为英国偏远乡村带来东方异国情调。小说利用概述旧时书信的模式叙述了彼得·詹金斯的人生经历。彼得出生于牧师家中,祖父曾写了长信给他父母要严加管教,不厌其烦地指出要避免“孩子将来可能陷入的各种罪责”(Gaskell1998:67),却不料竟然一语成谶。家人和朋友对他期望甚高,希望他能去剑桥求学,毕业后子承父业成为神职人员;然而彼得天生具有叛逆思想,自小学时代便无心学业,专好恶作剧,后辍学在家,使父母甚为失望。作为中产阶级的孩子,彼得的生活本来已经按照维多利亚社会的规则被提前设定好,成为一个中规中矩的牧师;然而他真正的生命轨迹却完全出乎家人的意料之外。玛蒂和彼得兄妹情深,在她眼中兄长天性善良而且乐于助人;然而玛蒂对彼得的描述并不完全客观和可靠,从彼得少年时代留下来大量写给父母的道歉信可以看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少年(Gaskell1998:70-71)。长大以后彼得仍然放荡不羁,行为乖戾,无视中产阶级的绅士行为准则,胆敢假扮女人戏弄父亲,后来甚至装扮成姐姐黛博拉未婚先孕的样子,败坏其名节。受到父亲的当众鞭笞之后(Gaskell1998:72-76),年青的彼得愤然离家出走,去往东方殖民,在印度内陆北部边境和中国西藏地区一带过着流浪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漂洋过海远去印度一代殖民并非小事,“对维多利亚人来说,生存意味着在英格兰生存……去往印度就像掉下悬崖”(Raskin2009:46)。对维多利亚人而言,背井离乡到亚洲殖民需要巨大的勇气,盖斯凯尔在《克兰福德镇》塑造的浪子彼得形象就是大英帝国延绵数个世纪的海外殖民活动大军中无数非成功人士中的典型代表。彼得在印度和西藏一带生活了几十年,虽然他的生活经历和从事的职业在小说中并不可考,但是有个细微的文本细节或许可以提供一些线索,那就是他的称呼“詹金斯老爷”(AgaJenkins)。“Aga”并非印度语或藏语,而是土耳其语,用来称呼乡村的富人阶层(Chapple1998:181)。据笔者考证,在19世纪的印度使用土耳其语头衔作为称呼的人非常少,仅有一个名门望族使用“Aga”这个土耳其头衔(Sinclair1889:172)。盖斯凯尔并没有在小说中交代彼得作为英国人为什么要假扮土耳其人,但是提到彼得当年去印度之前先去了地中海,那他极有可能就是去地中海东北部的土耳其。在19世纪,土耳其和印度一样是鸦片种植大国,英国在印度种植鸦片然后再转运到中国,英国国内也进口和销售鸦片,不过却并非从印度,而是主要来自土耳其。由于东印度公司对印度鸦片的垄断,其他欧美国家便选择土耳其作为鸦片原产国,将其运到中国等地,换取白银。海外殖民与贸易过程并非全部合法,不少活动往往都和走私、欺诈、械斗劫掠等非法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在法律边界处行走的人多为投机分子、浪子甚至不乏恶贯满盈的罪犯。各国政府对外国人殖民行动都保持高度警惕,比如说为了防范外国人和制止犯罪行为,中国政府在1831年就专门颁发了《防范外夷规条》(马士1991:304-310)。彼得常年在中国西藏和印度一带活动,他在中印边界殖民期间居然会用土耳其头衔来掩饰自己作为英国人的真实身份,由此可见他曾经从事的可能并非十分光彩的事业。3.更新的英国人—光鲜的背后:浪子彼得的东方之行除了小说第12章嘲讽克兰福德镇女人们不懂大英帝国的殖民版图时例举了“中国”一词之外,《克兰福镇》其实并没有真正提到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中原和沿海地区,而只涉及离清政府政治权力中心较远的西藏。盖斯凯尔在书中所指的应为广义范围内的喜马拉雅地区,19世纪前半期英国在锡金、不丹、尼泊尔等环西藏地区一带加紧推进殖民势力。印度是英国在亚洲全面殖民的核心地区,相对而言中国主要被视为海外贸易对象。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近百年时间里,中国在欧洲的文化叙事中处于逐渐衰微的境地,英国文学,乃至欧洲文学“提及中国者或语焉不详,或肆意贬斥”(葛桂录2002:271),在西方世界,“中国”以及“中国人”一直以来通常都以消极、夸张和扭曲的形象出现。即便是19世纪上半期的浪漫派作家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德·昆西等人也将中国人视为未开化的蛮族(葛桂录2002:295-297)。在此方面,盖斯凯尔也未能免俗。《克兰福德镇》的叙述者玛蒂·史密斯在小说结尾处用略带反讽的语气替彼得夸张离奇的言行做出辩护,认为克兰福德镇的女人们应该包容彼得,因为他在“(印度和西藏)的野蛮人中间生活了很多年,他们所有人都是异教徒,有一些还是彻头彻尾的不从国教者”(Gaskell1998:174)。由此可以看出,盖斯凯尔将殖民和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刻意凸显基督教与异教的对立,用反讽的语气在轻描淡写之间将英国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诸多尖锐冲突一笔带过。《克兰福德镇》的彼得年轻时去往印度一带殖民,直到数十年之后才回到英国,小说并没有直接描写他在东方的殖民生活,只是间接提及他在那里的生活点滴,然而正是这种不经意的殖民生活叙事却以婉转的方式反映出维多利亚人在帝国殖民事业方面的诸多本质问题。在18、19世纪,从印度殖民发财归来的“成功人士”经常被戏称为“内擘伯”(Nabob)。在《克兰福德镇》中,叙述者将浪子彼得描述成心地善良、脾气随和、乐于助人的英国好公民。有一个事实值得深思:彼得在英国的青少年时代历史记录明晰无比,既有玛蒂等人的口头证词,也有日记和书信记录,他的人生传记叙事具有较强的可信度;而一旦他离家去往东方殖民,所有的一切都变得不确定起来。彼得在印度和西藏的经历基本是个谜团,从他在小说后半部分被来访克兰福德镇的布鲁诺尼夫人提及开始,叙述者并没有真正交代彼得在东方殖民的真实历史,在彼得回归克兰福德镇以前,所有的一切都是经旁人之口含糊其辞地说出,可信度并不高。根据《克兰福德镇》可考证的文本线索,彼得在印度、西藏或附近国家生活了数十年,但是他却并没有正式职业。不仅是彼得,《克兰福德镇》的另一个去印度殖民的人、把戏演员萨缪尔·布朗严格来讲亦属无业流民(Gaskell1998:128):他最初以士兵身份被派遣到印度,退役后为生活所迫临时拜师学艺成了把戏演员。萨缪尔·布朗和彼得二人像当时无数浪子一样加入了大英帝国外出殖民大潮,但是他们二人贫寒而多舛的人生际遇也生动揭示出海外殖民事业光鲜表面下的酸楚之处。4.绅风:英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自然主义传统虽然大英帝国派往海外的人士中有很多人具有很高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或文化才能,但是对普通国民来说,外出殖民并不需要过多的专门训练,欧洲人的样貌和国家身份就是他们的通行证和生财之道。众多来自英国和欧陆的浪子、流浪汉、无业游民和无赖在印度、中国等地穿梭行走。欧洲人在各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都享有司法豁免权,他们中有不少人便利用这一点生存在当地法律的边缘和缝隙处。据1857年英国驻中国领事阿礼国(RutherfordAlcock)所言,通商口岸引来大量行为卑劣的外国人,他们“和正当商人们争夺商业地盘,把进入口岸从事贸易的特权转化为进行欺诈和暴力活动的工具”(转引自何伟亚2007:56)。《克兰福德镇》的彼得·詹金斯和萨缪尔·布朗在印度都没有谋生的专业特长,靠着欧洲人的外貌与身份进行谋生:他们一个是浪子,另一个是流浪的民间把戏演员。这两个人物虽然也保留了很多英国社会推崇的社会礼仪风度,如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尊重女性等美德,但他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绅士。随着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农业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冲击,社会构成形态的流动性逐渐变大,但是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阶级分层还是较为明晰。对中产阶级来说,“绅士”风度是他们倡导的价值观和追求的生活规范准则。“绅士”风度在中世纪以后被构建为英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它是一个与中产阶级的崛起相伴相生的历史过程。在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专业人士(包括男性作家)将男性气质等同于绅士风度,不断赋予其合理性”,绅士观念“有效地帮助规范社会流动性及其附带的诸多特权”,它作为一种理想“出了名地排斥男性气质中的创业风险精神,在19世纪上半期被重新塑造成严格自律的化身,注入了传奇的维多利亚式严肃认真”(Adams1995:6-7)。由此可见,绅士观念是英国社会在近代力图弘扬和推崇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然而社会成员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只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精神风尚,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个体的训诫总是和个体的抵制行为相生相伴。英国政治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原则是制衡与自律,绅士观念为维多利亚人的伦理与行为规范带来沉重的约束力量。然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对绅士行为准则的叛逆和偏离行为,这些由纨绔子和浪子等“离经叛道”人物组成的各种亚文化群体往往以标新立异的姿态和叛逆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活跃力量,并以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使社会构成保持多样化和良性生态环境。关于绅士观念的产生与变迁国外批评界已经有大量论述,流派与理论枝节众多,其中雷吉尼亚·加里耶对绅士及其叛逆者的形成原因分析很有启发意义。加里耶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化入社会阶级与文化分析,她指出绅士和纨绔子都在竭力盘算着如何进行自我塑造,“绅士是中产阶级的杰作,纨绔子是大众社会被压抑的无意识。一个雄心勃勃的体制产生了批判自我的因子;纨绔子展示出绅士在塑造自我过程中所摒弃的一切:乖张、美感、情谊以及浑然天成的贵族气息”(Ganier1986:98)。就历史成因而言,英国纨绔子生活方式的产生与近代贵族阶层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全面权力斗争是息息相关的。从根本上来说,布鲁梅尔和多赛伯爵等人引领的纨绔子风尚是贵族阶层对资产阶级进行的文化反击战,是一剂思想腐蚀剂,它“将自己对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反感表现为一种美学反感以及道德反感”(程巍2009:1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纨绔子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身份塑造,他们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等外在生活方式上有意识地追求风格化。他们话语机巧俏皮,外表精致花哨,以清高的姿态对中产阶级主流文化进行讥讽,通过行为艺术的方式不断践行着一种“高雅”且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通常出身门第较好的纨绔子弟不同,浪子是一个更具草根色彩的特殊社会群体,这些人具有叛逆思想、不受习俗约束,喜欢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通常并没有固定的职业。和纨绔子不同,浪子似乎更有自发性,并不像纨绔子那样属于刻意塑形出一种略显矫揉造作的“高雅”自我,他们离经叛道的精神和放荡不羁的性格是天生使然的。在这种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浪子似乎更适合雷吉尼亚·加里耶及其所代表文化理论流派的分析框架,和纨绔子一样,浪子也可以被视为对中产阶级主流价值观的叛逆,是对其被压抑欲望的另一种复现形式。纨绔子往往呈现出阴柔精致和慵懒委婉的风格,和贵族气质联系在一起。他们专注于塑造自我的完美形象,“追求一种没有多少欲望的植物性生活,也像植物一样依附于有限的地理空间”(程巍2009:15),显然无心也无力参与大英帝国漂洋过海和开疆裂土的事业。相比之下,浪子体内桀骜不驯、雄心勃勃和精力充沛的性格基因使他们成为帝国事业的开拓者和主力军。浪子拥有与生俱来的叛逆性格,他们自主选择的行为方式迥异于主流社会中的平凡大众,然而他们并没有形成像纨绔子那样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可明晰界定的社会亚群体。浪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组成人员较为复杂,其叛逆行为的程度也大不相同。对主流社会广为接受的道德行为准则甚至法律规范进行叛逆是件危险的事情,因此浪子难免在道德与法律的灰暗地带生存,有的甚至堕入犯罪的渊薮。浪子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和侵略性对常规生活方式具有颠覆作用,长期以来都被主流舆论视为有待训诫却难以驯服的人物,是威胁传统观念和现实生活的不稳定因素。近代殖民事业的兴起却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尼尔·弗格森指出,曾一度占据世界四分之一人口和土地面积的“日不落帝国”其实也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但是它并非源自帝国主义者有意识进行的夺权行动,而是发轫于小偷、悍匪和海盗们在海上对其他帝国臣民进行的劫掠与偷盗(Ferguson2002: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英帝国的殖民事业天生就契合了海盗、浪子和冒险投机家等浪子的侵略本性。海外殖民的巨额利益无疑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吸引着英国臣民争先恐后地加入到海外淘金之路。“对穷人家的孩子们来说,尤其是那些想要一夜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