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层结构看汉语标记话题转换的功能_第1页
从跨层结构看汉语标记话题转换的功能_第2页
从跨层结构看汉语标记话题转换的功能_第3页
从跨层结构看汉语标记话题转换的功能_第4页
从跨层结构看汉语标记话题转换的功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跨层结构看汉语标记话题转换的功能

1.转换讨论标记的语义演变主题标记的研究始于国外。这些研究主要针对麦赛语、土著语、日语和韩国语进行。一般认为,日语的wa和韩语的-(n)un都是典型的话题标记,如Kuno(1972、1973)、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在有形态的语言中,话题标记的存在也不是单纯为了标记话题,它的主要功能是组织语篇,即将话题引入或者重新引入语篇;在有形态的语言中,话题标记的使用也并不一定是强制性的。根据以上分析,汉语也存在话题标记,而且可以分为前置和后置的两种,前者包括“关于、对于、至于、说到、说起(……来)、再说、如果说、要说、若说、就说、(就)拿……(来)说、比如说”;后者如“嘛、吧、呢”等提顿词。话题标记的主要功能在篇章方面,而这种篇章功能是由话题在语篇中的地位决定的。以“至于”为例,它所标记的话题通常与前文的话题不同,也即二者存在转换关系。因此,我们认为,“至于”作为话题标记的主要功能在于转换话题,标记话题只是“至于”的附带功能。前置话题标记中能用于标记话题转换的共有“至于、说到、再说、说起(……来)、如果说、要说、若说、就说、(就)拿……(来)说”,其中多数都包含言说动词,“至于”本身虽不含有“说”,但词汇化的“至于说”也能标记话题的转换。以下主要讨论这些与言说动词相关的转换话题标记。这些话题标记起初都是各不相同的跨层结构,但是却拥有相同的演变结果,这使我们认识到,上述话题标记的演变可能不是彼此孤立的。鉴于此,本文将逐一分析转换话题标记的演变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构拟出由这些演变链交织而成的语义网络。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话题标记的演变过程可能会因为语料问题而难以观察清楚,这时我们选择从共时多义性的角度来考察话题标记,因此,所得到的只能是不包含演变方向的语义关系链。转换话题标记的形成同时涉及词汇化、语法化和语义演变三个过程,其中“到”、“要”、“再”、“至于”等构成要素的语义在演变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转换话题标记形成过程中的语义演变。当组合式话题标记的演化过程单纯或者不清晰时,我们会转向讨论其构成要素的语义演变。2.“”2.1路径义与讨论转换“到”最初的意思是“抵达、到达”,“到”后面的宾语指目的地,其路径义是客观的,例如:(1)蹶父孔武,靡国不到。(《诗经·大雅·韩奕》)(2)于是天子北至朔方,东到太山,巡海上,并北边以归。(《史记·平准书》)客观的路径是线性的,单向展开的,这与说话人组织话语的过程一致,因此,从客观路径到说话人组织话语的言说路径是个概念隐喻的过程。“说”和“到”连用最早见于宋代。(3)说只说到这里,要人自看得。(《朱子语类》第3卷)(4)如说“克己复礼”,亦只是要得私欲去后,此心常存耳,未说到行处也。(《朱子语类》第6卷)由于“到”已经不再表示客观路径,因此其实意逐渐虚化,“说到”的结合更加紧密,看下面的例子:(5)“知皆扩而充之矣。”知,方且是知得如此。至说到“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即掉了“扩”字,只说“充”字。(《朱子语类》第53卷)例句中“说到”后面是引语成分,这说明“说到”已经高度结合。由于“到”的路径义已经相当虚化,因此说话人又在“说到”前面加上了表示路径义的“至”。客观的路径存在终点,言谈的路径也存在终点。所不同的是,前者的终点表现为处所,而后者则表现为言谈所涉及的另一个对象,这个言谈所涉及的对象在句子中可能充当被陈述部分,例如:(6)及至奴才说到那弹弓的话,他便说:“这更不必讲了。”(《儿女英雄传》第14回)(7)下余的三个人:第一个文西山文老爷是旗人……还有一个老夫子,姓赵……年纪也只有二十来岁……末了说到周老爷……他的为人,却合了新学家所说的“骑墙党”一派……(《官场现形记》第12回)从引语中“这”的回指对象来看,“弹弓”可以被看作陈述的对象,但是这时候“说到”还不是一个转换话题标记,因为说到“弹弓”的是句子中的奴才而不是说话人本身,而一般的话题句中总存在一个言者主语,即整个话题结构所表述的内容是说话人所引出的。例(7)的说话人在解说完前两位人物后,说话人需要将话题转换为周老爷,“说到”便适时地充当了转换话题标记的角色。以上分析表明,路径义和话题转换之间存在隐喻关系,这是促动“说到”发生语法化的决定性因素。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演变遵循从实到虚、由客观到主观、由句子主语到言者主语的原则,“说到”的形成过程进一步验证了这一语言共性。2.2“从现实”到非现实“说”和“起”连用的用例较早见于明代的文献,但是这一时期的“说起”用例本身的用法已经较为复杂。从我们所找到的用例看,“说起”的宾语很多都表示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从结构上看,都包含谓词性的定语。试看以下例句:(8)公子见了姑娘,说起小姐缢死一事,梁妈妈连声感叹。(《喻世明言·陈御史巧勘金钗钿》)(9)夫人又说起女儿阿秀负魂一事。(《喻世明言·陈御史巧勘金钗钿》)(10)这婆子或时装醉诈风起来,倒说起自家少年时偷汉的许多情事,去勾动那妇人的春心。(《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上述例句中的“说起”都表示,某行为主体将已经发生的事件引入到当下的会话环境,并且这种言说行为推动了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因此,(8)—(10)各句“说起”实际上与时间有关。下面的例句与(8)—(10)非常相似,但是出现了一定的变化。(11)(李生)骂道∶“贱人,怎么说‘千金难买’,终不然我倒不如你!说起你的过处尽多。”(《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例(11)中“说起”的宾语仍表示已然发生的事实,但是言说的主体为说话人,而不再是事件参与者。以上例句中“说起”的宾语都表示已然事件或者情况,但是下面例句中的“说起”却出现在非现实的环境中。(12)文王曰:“若说起雷震子之形,险些儿吓杀孤家。”(《封神演义》第22回)当“说起”的宾语表示已然事件时,这些事件虽然已经发生但是却没有处在交际双方的会话环境中,也就是说,对于当前会话来说,“说起”的宾语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所谓假设,也是从无到有地提出命题的过程,因此“说起”从现实到非现实的转变并不困难。“说起”由与时间有关到表示假设的过程中,最大的变化是出现了言者主语,即“说起”的主语是说话人本身,而不再是其他任何一个与事件相关的行为主体。需要注意的是,例(12)中的“说起”虽然包含言说主语,但是我们却不能将它看作是话题标记。因为述题的作用在于进一步提供与话题相关的信息,而例(12)中“说起”后的小句则不是针对“雷震子之形”的进一步阐述。下面的例句中“说起”已经成为了话题标记。(13)说起燕都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3.佛令阿难为僚,阿难就佛“再说”用来转换话题的例子如:(14)一进银行的门,就是柜台,柜台上没有亮亮的黄铜栏杆,也没有大小的铜牌。二哥你看,这和油盐店有什么分别?不够派儿。再说人吧,柜台里站着好几个,都那么光梳头,净洗脸的,脸上还笑着。(老舍《取钱》)详细考察了“再说”由言说义的动词性结构到转换话题标记,再到表语气的“再说”,最后发展为有篇章功能的连词的过程。但是文章在讨论言说义的“再说”时混淆了“再”的不同用法,以下是(15)若准报恩经云佛令阿难为侍者,阿难就佛乞于三愿:一、不愿着故衣,二、不得诫别请,三、廿五年前教法,为我再说。(《敦煌变文集新书·维摩诘经讲经文(一)》)(16)武松把那打大虫的本事,再说了一遍。(《水浒传》第23回)(17)玄玄子先把外丹养砂干汞许多话头传了,再说到内丹采战、抽添转换、升提呼吸要紧关头。(《二刻拍案惊奇》卷18)例(15)、(16)中的“再”显然表示第二次的意思,而例(17)中的“再”则有承接义。罗文没有区分“再”的不同用法,而是将各种“再”混为一谈,显然这不利于厘清“再说”语法化为转换话题标记的源头。考察了“再”的语义演变过程,认为“再”由表示两次进而发展出表示第二次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分别发展出了表示承接和延续的用法。转换话题标记“再说”是从表承接义的“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例如:(18)太保暨芮伯,咸进,相揖,皆再拜稽首。(《今文尚书·周书·康王之诰》)(19)时乎时,不再来。(《史记·淮阴侯列传》)(20)闲话休题,再说陈大郎在苏州脱货完了,回到新安。(《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以上三个例句中的“再说”分别表示两次、第二次和话题的转换,这种语义演变可以看作是对同一认知场景的不同刻画造成的。4.嘴唇嘴唇太不扣留,却导致了对方电池“要说”连用的形式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用法并不如现代汉语中丰富;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要说”的演化过程,本部分将从共时的角度探讨各种用法的“要说”之间的关系。现代汉语口语中“要说”的用法可以归纳为6种,分别举例如下:(21)准备睡觉,谁还有要说点什么的吗?(22)北京-1晚间新闻一会儿要说虐猫的事儿。(23)我也真是服了张杰,你要说他紧张吧,他总是心不在焉的,下楼差点摔跤。(24)你要说到那个时候还不肯答应,那就太不仗义了。(25)要说素质,老外骚乱的时候比这猛多了。(26)要说,总经理对你还真有些意见。例(21)的“要”表示意愿,“要说”就是“想说”,记为“要说上述6个“要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演化关系。“要说从整个“要说”的演变过程来看,表示将来时的“要说(27)如今人已经住进来,饭已经同桌吃了,活儿已经挨肩儿做了,我要说不愿意,您这台阶怎么下?(邓友梅《烟壶》)“不愿意”是“我”假设会说出的答案(引语),即“要说不愿意”应当分析为“要+说不愿意”,但是这个例句还有另外分析的可能。根据常识,一个人说不愿意,往往意味着他在实际行动上也会不愿意。因此,我们既可以把句中的“不愿意”理解为言说的内容,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行为,当做后一种解释时,“说”的言说义就不再那么重要,因此我们把例(27)中的“说”去掉,句子仍然是通顺的。试比较:(27)’如今人已经住进来,饭已经同桌吃了,活儿已经挨肩儿做了,我要不愿意,您这台阶怎么下?正是因为“说”的意义不重要,因此这时的“要说”逐渐词化,即向“要说“要说(28)a.你要说他笨吧,他考试成绩倒还讲得过去。b.c.你说他笨吧,他考试成绩倒还讲得过去。当“要说需要指出的是,“要说转换话题标记“要说在会话过程中,为了避免言说行为突兀,在谈及一个事物后往往还需要为听话人提供一些相关信息。这个时候,言说的对象与对该对象的进一步陈述便形成了话题——述题的关系。“要说5.“至/于+n”:“以/更资”的转换中的“结语”“至于说”的用法比较简单,只有标记话题的用法。方梅(2006)指出,“至于说”本身是一种组合式的话题标记。“至于说、至于、说”转换话题的用例分别如:(29)在许多大的歌剧院和地方性的歌剧院中不仅要在每年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七八个月长的演出季里面轮换上演几部以至一二十部歌剧,而且其中常有新的作品。至于说歌剧院的经济危机,却是年年叫嚷但也能维持得下去……(《人民日报》1995—12—10)“至于”本身也具有转换话题的功能,这种功能的获得是由隐喻促动的。“至于”最初是一个跨层的结构,即“至/于+NP”,其中的NP表示位移的终点。例如:(30)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诗经·卫风·氓》)“于”是个介词,它与“顿丘”形成介词结构然后做“至”的补语。从一个地点位移到另一个地点,是一种空间位移图式。当这种空间图式投射到时间域时,“至于”便有了引出时间下限的用法,例如:(31)自太昊以下,至于尧舜禹,未有一姓而再有天下者,夫大当时而不伐,天何可得?(《逸周书·太子晋解第六十四》)“至于”又通过路径隐喻由时间域投射到了言说行为域,由此发展出了转换话题的用法。(32)尧之任鲧,九载无成,汨陈五行,民用昏垫。至于仲尼失之宰予,言行之间,轻重不同也。至于周公、管、蔡之事,亦尚书所载,皆博士所当通也。(《三国志·魏书四》)隐喻是跨域的认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目标域和来源域之间是清晰、独立的,因此,由隐喻促动的语法化通常无法找到临界环境,我们对“至于”语法化过程的考察没有找到可以做两种解释的例证。6.“”6.1我不是我的“我爱每一张叶绿素”现代汉语口语的“比如说”有表示列举、假设和标记话题三种用法,分别举例如下:(33)“我知道这一点钱太少……我再去想别的法子呀。比如说,我可以写点稿子卖钱。”“写稿子!”秀华冷淡的问。(老舍《一筒炮台烟》)(34)东阳,我不计较你!你的态度对!比如说你是我,我是处长,我还不是也这样对待你?(老舍《四世同堂》)(35)他毕竟敢于在抽屉里保留一张那样的照片,在心灵深处维系一股个人的柔情。而我们,比如说我吧,这些年来连日记也不记了,同亲友通信,也按随时可能被用大字报公布的标准来写。(刘心武《我爱每一片绿叶》)根据我们的考察,“比如说”所标记的话题总带有列举义。“比如”和“比如说”基本是平行的,也具有上述各种用法。“比如”表示假设、列举和标记话题的例子分别如:(36)贵哥道:“小妮子不知事,敢问夫人。比如小妮子不幸嫁了个俗丈夫,还好再寻个趣丈夫么?”(《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亡身》)(37)婆子又道:“大凡走江湖的人,把客当家,把家当客。比如我第四个女婿宋八朝奉,有了小女,朝欢暮乐,那里想家?或三年四年,才回一遍。”(《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例(37)中的“我第四个女婿宋八朝奉”既是列举出的典型,也是被陈说的对象,即话题成分。6.2图书馆里自由吸烟,说得好。请看,能说里解决,能为谁“拿……来说”中的体词性成分通常既是列举的典型又充当话题,试看:(38)习惯可不能这样。拿吸烟说吧,读什么,看什么,听什么,都吸着烟。图书馆里不准吸烟,干脆就不去。(老舍《习惯》)(39)一个人可以冒充学生,冒充干部,可是谁也不敢、不能冒充英雄!就拿栗晚成来说,他身上有那么多伤,伤能是假的吗?(老舍《西望长安》)“拿……(来)说”中的“来”提示我们,该结构可能还与路径义相关。动词“拿”经常与表示趋向的词语共现,如“拿来一把尺子,把它拿走吧、拿出来一本书、拿掉这个废品”。6.3标记的过程都是由高度重视“若说”较早连用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代词“若”加言说动词,另一种是表假设的“若”加言说动词,后者如:(40)若说我之本师父,便是如来大牟尼。(《敦煌变文集新书·八相变》)(41)若说人间恩爱,不过父子之情。(同上)上述例句中的“若说”还不是话题标记,“若说”所在小句与其后小句之间仍然存在较为清楚的逻辑关系,这可以由后续小句中的“便、则”等承接义词语体现出来。下面例子中的“若说”用来标记话题。(42)若说蝈蝈儿,我们屯里多得很,只是不到我们那里去,若去了,要一车也容易。(《红楼梦》第113回)(43)若说那革呢,革是个皮,即如马革牛革,是从头到脚无处不包着的。(《老残游记》第11回)“若说”的用法比较简单,但是“若”本身的用法则非常复杂。它既有标记话题的用法,也有相似、路径、假设、列举等多种用法。(44)辞曰:“臣之罪大,尽灭桓氏可也。若以先臣之故,而使有后,君之惠也。若臣,则不可以入矣。”(《左传·哀公十四年》)(45)其发有逸口,矧予制乃长之命?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今文尚书·盘庚上》)(46)病未若死,祗以解志。(《国语·晋语五》)(47)若我不出,王其以我为怼乎!(《国语·周语中》)(48)若邹衍、田骈、淳于髡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风俗通义·穷通》)“若”在例(44)中标记话题,在(45)(46)(47)中分别表示相似、路径、假设,在(48)中则表示列举,此时它经常与“之属”搭配出现。除了上述包含言说动词的话题标记之外,在北京话口语中,“说”本身也发展出了标记话题转换的用法。方梅(2006)指出,“说”本身经历了言说动词→话题标记→列举标记→条件从句标记→虚拟情态标记的演化过程。其中,“说”标记话题的例子如:(49)所以呢我也挺喜欢那什么的,挺喜欢旅游的。可我现在还小哇,我上哪儿去呀我将来就是什么呀,说考大学,如果考不上,我就连考两次。如果考不上了,我出北京市,不在北京呆着。(转引自方梅(2006))7.语义网络的跨语言属性前文的个案研究可以总结如下:说到:路径义→转换话题说起:时间义→假设义→转换话题再说—再:动量(两次)→第二次(序数)→承接(顺序)→假设↘程度变化→假设要说:意愿义→时间义(将来)→转换话题↘假设义→主观评价拿……来说:列举义————转换话题╲路径╱比如说:列举义——转换话题→假设义至于说—至于:空间义→时间义→转换话题若说:假设义→转换话题若:相似义——假设义——路径义——列举义——转换话题图中标箭头的表示具有演变关系,标实线的为演化关系尚待明确,但是彼此密切相关。上述演化链和关系链看似彼此孤立,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