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实验指导课件_第1页
水文学实验指导课件_第2页
水文学实验指导课件_第3页
水文学实验指导课件_第4页
水文学实验指导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文学实验指导水文学实验指导水文学实验指导水文学实验指导(西华师大地理科学专业)许武成实验实习降水资料的整理(必做,3学时)、实验实习目的·1掌握绘制降水过程线·2掌握绘制降水累积曲线3理解并掌握面降水计算方法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重视和加强我国青少年一代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而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和时代共同搏动的新兴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普及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者的素质;核心目标是:培养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关键。现就结合教学实践粗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观念二十一世纪,依托科技发展,完善中小学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前提和基础。明确素质教育核心问题,明确以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是完善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样的目标出发,首先要从“教”这一环节人手,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求知欲望;其次要从“学”这一环节人手,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所想”。二、创造自由思考的环境,唤起创新意识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的特点,建立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从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好奇地问,自信地想和说,尽情地体验。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和学生进行的情感交流,以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来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铺平道路。三、激发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往往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无意识地学习。在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要求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之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材料有了浓厚的兴趣后,他的注意力就来得更集中,对学习内容的就有更强的探究欲望,有了较强的探究欲望,他就会想出更多的办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而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则占据主要地位。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象、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五、体验创新的快乐,培养创新情感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要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体会创新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我们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要不断地努力探索各种更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懂得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要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新思维与个性特色长足进步,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中职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专业课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上。但是,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下,专业课却多以理论课的形式出现,其教材与大专、高教的结构基本相似。教师上课也基本上采用讲授的方法,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当前中职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迫切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少讲高深理论,多操作,多实训”为原则,用新观念、新技术和新资源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重新打造中职生的核心竞争力。笔者在从事涉农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对农学学习的兴趣,来提高农学课堂教学实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做好专业成才教育中职学校学农的学生基础较差,刚入学时学习兴趣提不起来,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因此,学生入学后不久,我就带他们到附近的学校科技示范园参观,那里有一年四季的果蔬,采用高科技种植,品种常见,但风味独特。学生们参观回来之后,对农业学习改变了他们的看法,认为学农依旧前途光明,尤其科技园的果蔬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同学们的学习充满信心,大大激发了他们学农的积极性,并加强了他们对专业思想的认识,学农照样可成才。二、以学生为本,关爱和理解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基础差,学习上受挫折不少,职校学生存在自卑的心理,认识不到将来就业发展,对学习缺乏信心和自信。中职教师要正视这个客观问题,加强理解和关爱学生,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学习、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做到“四心”即“爱心、细心、耐心、决心”。在教学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精心备课,用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发掘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行素质教育,不必在追求如何提高学生解难题的能力上花太多的课堂时间,要精心收集到新科技信息适时地运用到课堂上,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分析一年一度的梨树、苹果树在开花期如何提高授粉和坐果率时,常用每亩用1-2箱蜜蜂,利用蜜蜂采蜜的足把雄花的花药带到雌花的柱头上,使得雌、雄花完成受精,从而达到提高坐果率的目的。同时,由于梨树、苹果树在开花时产生大量的花粉(花蜜),蜜蜂采集回来的是蜂蜜、花粉、蜂王浆等。种果树和养峰相辅相成,一举两得,在农业生产上值得推广。这让学生感到奥妙无穷,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四、走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新路子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更不利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新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认识到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的教学,果树专业要求学生熟练和掌握果树品种的优化培育,丰产栽培管理技术以及高新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实习,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学农、爱农、服务于农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增强,使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五、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找到自信农业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教学中应以实验操作为基础,农业教学的实际操作可以重视或验证某一生产过程或生理现象。尽量让学生“多操作、多实训”。职校农学教学应尽量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以及实验形式的不断创新,尽量创造条件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随堂实验,让学生边做边学。如荔枝、龙眼树等嫁接技术的掌握,必须让学生在田间里实习,熟练掌握技术要点,不仅增加农业教学的趣味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六、运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与农学教学有机结合,是农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灵活性和内在感染力,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农学教学中。可以把农学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生理现象和实践操作等,若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教学,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拟其具体过程,把生理现象更生动的展现出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农业发展规律,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自信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动力,要使学生学好农学,职校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形成自信向上的人生观,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喜欢这门科学,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当前提倡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根据课标要求即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几年的教学一线中,我就如何创新历史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一、分析学生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教”,又关心“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所以对学生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对每个班级的特点、每位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制定出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二、研读课标,剖析、挖掘历史课本资源,将课标要求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课标是授课的依据,所以在编写教学设计之前必须认真研读,制定出本课的“三维”目标,把握重难点。对课标所要求而课本没有涉及或没有系统涉及到的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适当拓展或加以补充。课本是教师授课的工具,该怎样利用好这一工具呢?第一,善用单元主题,提纲挈领,建立知识框架。现在的教科书是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单元主题。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先渗透单元主题,使学生有个大体印象;在本单元内容学习完之后,师生共同进行单元小结,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单元内容。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时,首先让学生清楚这一单元的时期即隋唐时期(581―907年),然后我发问“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学生会回答“繁荣”“开放”。我再问那么隋唐“繁荣与开放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单元内容,有利于学生在单元主题下,把握各课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知识框架。在学完本单元后,学生基本上就能在老师的指点下,完成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全面分析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第二,课题是课本的“黄金眼”,善用课题,把握重点。历史课本每一课都有一个课题,有不少老师简单认为课题只是在目录中为了把这一课与另一课区分开来,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在上课时只简单地把课题在黑板上板书一下,揭示一下本课的教学内容就行了。其实课题往往是用点睛之笔把课本的要点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在一堂课教学之前如能与学生共同解析课题,对于迅速把握本课的中心和要点具有很好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和同为一家”》一课时,首先板书课题,然后发问“从课题知道本课主要讲什么内容?”,学生回答“隋唐民族关系”;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一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及作用,之后我指出这课从民族关系的角度体现单元主题之一“开放”,具体怎样体现学习完本课内容同学们就会清楚。然后再问“唐朝主要同哪些民族的关系?”“唐朝是如何处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的?”,这样学生在未学本课之前,就大致认识到唐朝民族关系的一些核心问题。学生在这样不断的引导下,总能通过解题一下子切中一堂课的要点,把握每一课的核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使我的课堂教学轻松自如,提高教学效率。第三,善用课本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课本上的材料一般都是很典型的,在讲到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现象等时,要与课本相关的历史材料结合起来,让学生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史料的能力,通过史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中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设计的创新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强调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要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拓展。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探究活动。如书让学生读、看法让学生讲、知识规律让学生找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的不讲。教师的讲应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不是直接告诉答案,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时,在授完课我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启示?”,之后我给学生一点提示即启发他们从原因中找答案,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踊跃回答并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最后我加以点拨,师生共同解决了问题。而在另一班授这一课时,对这一问题由于没有学生回答,我就直接把答案给了学生。但在以后的做题和考试中,明显发现对直接给答案的班级中不如经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的班级的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透彻,会灵活运用知识。不同的教学效果让我知道老师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四、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善于创设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技巧第一,教学中形象语言的使用。中学历史课本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叙述史实简略、概括,不可能象历史演义、小说那样生动、具体,教师若照本宣读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适当使用形象性的语言表述手段,是教学效果充满感情色彩,效果就大不一样。如讲授人教版七下《对外友好往来》一课,在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时,我使用了“外国人为什么想来?”,“为什么能来?”,“怎样来?”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而关于鉴真东渡,我利用课本阅读内容作生动的描述,尤其是鉴真六次东渡的艰辛过程,形象感人,亲切自然,同时又寓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于历史教学中。第二,教学中丰富情感的流露。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而目前历史教材限于篇幅,把原来生动的史实浓缩成抽象枯燥的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强烈的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下《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一课时,对郑成功致信荷兰殖民长官揆一和严词拒绝我着力渲染和描述,描述中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加之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教育人,以情感染人,把爱国主义的情感寓于言表之中。第三,学生讲授法。对历史课本中一些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课,如文化部分,我让学生来讲。以前对文化部分的内容,我的授课方式就是给学生把知识点勾画出来。但在讲宋元文化的时候,我尝试让学生来讲。我把宋元文化分为四部分即科技、史学、文学和艺术,并分派给四位学生,让他们准备、讲授。在学生讲授的时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思路开阔,而且学生查阅的内容也非常生动丰富,超出了我的想象。从课后的评估来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好。从课后调查来看,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第四,联系生活实际法。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下转第126页)(上接第123页)得多,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在讲《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在和学生共同学习了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废除和影响之后,我出示了两个讨论题:①古今考试制度比较,看看有哪些异同点?②请同学们谈谈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些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通过联系现实,也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第五,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口授,学生听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热情,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中,我有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现象,注意教给学生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具有思维价值和情境功能的问题,指出思考的方向并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处在“引”和“导”的位置上,这个引导的平台就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唤起探究的欲望,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得到了升华,最终达到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明显的状态。总之,通过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践和效果,让我们教师知道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能够按照课标要求设计出符合课堂需求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水文学实验指导水文学实验指导水文学实验指导水文学实验指导水文学实验指导(西华师大地理科学专业)许武成水文学实验指导2实验实习降水资料的整理(必做,3学时)、实验实习目的·1掌握绘制降水过程线·2掌握绘制降水累积曲线3理解并掌握面降水计算方法实验实习3二、实验内容1.降水过程线降水过程线:指以时间为横坐标,降水量为纵坐标绘制成的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用降水量柱状图或曲线图表示。根据每日降水量可绘制逐日降水量过程线,根据每月降水量可绘制逐月降水量过程线,根据历年降水量可绘制逐年降水量过程线。逐日降水量过程线大都不连续,因为在一月内或一年中不是每日都有降水。常用逐时降水量过程线(雨强过程线)反映暴雨过程。二、实验内容42.降水累积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纵坐标表示自降水开始到各时刻降水量的累积值,如图11所示。自记雨量计记录纸上的曲线,即是降水量累积曲线。降水量累积曲线上每个时段的平均坡度是各时段内的平均降水强度,即i=△P/At(1-1)如果所取时段很短,即Δt→0,则可得出瞬时雨强i,即i=dP/dt。即累积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就是该时刻的降水强度。·如果将相邻雨量站的同一次降水的累积曲线绘在一起可用来分析降水的空间分布与时程的变化特征。2.降水累积曲线5120.0100.0一累积降水量过程线时间时段降雨累积降雨13:4280.00014:0011叫60.014:3033.545.0长40.0浊15:3431.976920.017:001.678.50.018:102.21213141516171819时间图1.1降水量累积曲线120.063.面降水的计算◆对于一个固定区域内的平均降水量,常采用算术平均法、泰森多边形法(垂直平分法)、等雨量线法和客观运行法(距离平方倒数法)进行计算,其主要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I)算术平均法多用于地势起伏不大,雨量站分布稠密且分布均匀的地区,即每个雨量站控制代表相同面积区域的降水量,计算公式如图12所示,P为一个区域的平均降水量,P1~P为各个雨量站降水量,n为雨量站数量。3.面降水的计算7°6站1站P↓P1--1P2站图12算术平均法°6站8(2)泰森多边形法如区域内的观测点分布不均匀,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平均降水量较算术平均法更为合理,用不同的雨量站代表不同面积区域的降水量。操作步骤如下(图1.3):步骤1:连接各相邻雨量站步骤2:作垂直平分线步骤3:连接各垂直平分线交点步骤4:计算(2)泰森多边形法9●步骤1:连接各相邻雨量站3站●步骤2:作垂直平分线●步骤3:连接各垂直平分线交点●步骤4:计算f图1.3泰森多边形法●步骤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