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课后习题_第1页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课后习题_第2页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课后习题_第3页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课后习题_第4页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课后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清朝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其具体表现内容: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具体表现:1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3:软硬兼施,加强控。。2:清朝书院发展及诂经精舍和海学堂的特点发展:由沉寂转变为复苏。第一个阶段为顺治阶段,严禁创设书院。第二个阶段为雍正至鸦片战争以前。这个阶段积极发展书院,同时也加强控制。。特点:1: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2:各用所长,因材施教3:教学与研究紧密联合。3:述评清朝的科举制度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根本制度,沿袭明朝的基础上,,建立了更为严密的制度体系,但是科场舞弊丛生,并且学校成为了科举的附庸。影响:使学校教育名存实亡,教学管理松弛,教学内容空疏无庸。4:黄宗羲公其非是与学校的思想1: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2: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5:王夫之的道德观特点,提出了那些道德修养的方法?特点:1;主张天理与人欲紧密相联,天理存在人欲之中。2: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功。方法:强调立志,主张自得,重视力行。6:颜元提出的真学,实学以及习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真学,实学:六府,三事,三物,强调六艺教育。文室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习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意义:蕴含了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将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内容的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真学,实学)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1:清末传统教育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1官学教育有名无实2教育内容不切实际3科举考试弊病从生2:评述改革派教育主张1不拘一格降人才2复兴“经世致用”的学风3:师夷长技以制夷改革派人士对西学的倡导和介绍在知识观上突出了“经世致用”的标准,不拘泥于夷夏之辨,把被人们视为奇技淫巧的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当成可以师,可以学的内容,这是促使中国教育由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传统封闭型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开放型转变的重要一步。3:概述近代教会学校的发展情况,评析教会教育的性质和作用。。发展情况:第一阶段从19C60S到1876年,教会学校数量由60S初不足200所发展到1876年的大约800所,学生数量达到2万人左右第二阶段开始于1877年第一次基督教传教士大会,此次大会之后,教会学校改变了过去零星分散,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在教会内部教会独立性增强,着手讨论和解决教会教育的具体问题,加快了教会制度化发展。性质:教会学校是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产物。作用:加速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人逐渐开阔了教育视野。。4:简要介绍洋务运动学堂的发展概况,并评析其特点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最有名的如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南京储才学堂等。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系,只能算作是封建传统教育的补充;

(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

(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把持;

(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5:评价洋物留学的教育的历史作用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归国留学生也作出一定成就,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改变了人们科举正途的观念,洋务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化推进之功不可磨灭。6:评述“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指导思想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1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②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③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1:概述维新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内容。它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有何历史意义1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全面学习西学,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维新教育实践:兴办学堂,兴办学会和发行报刊。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设立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历史意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和愿望,对封建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分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代表人物教育思想的整体特征和个人特点。整体特征:在维新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代表人物,沿着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路线,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维新理论。他们一致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把教育作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的出发点,呼吁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新的学校制度,发展新式教育,开放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了遏制,也迫使传教士们重新思考他们所办理的学校教育事业,使教会学校的宗教色彩较以前有所淡化,而真正的教育职能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可以说,收回教育权运动是日后教会教育(特别是教会大学)走向本土化和世俗化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列举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干部学校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1922年创办的上海大学,1924年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评述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党化教育”的方针得以实施。之后,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对全国控制的实现,“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又代之以所谓“三民主义教育”宗旨,表明国民党对学校教育控制的日趋严密。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又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安抚民情,国民政府允诺,“建国时期,教育第一”,在修订《中华民国宪法》时也参照这一承诺。总的看来,虽然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复员时期都相应提出过切合时局需要的方针政策,但渗透专制主义和独裁精神的教育宗旨不仅未变,反而得到加强。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和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第一,“整饬学风”,建立训育制度,施行导师制;第二,实行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上学生实施军事训练;第三,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第四,实行中学和师范学生的毕业会考制度和大专学生的毕业总考制度。评述杨贤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贡献第一,运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第二,对各种流行教育观点进行批驳第三,提出“全人生指导”与同时代教育家相比,杨贤江的独特建树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致力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建设,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并贡献出像《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这样的名著。其二,他致力于中国的青年教育,提出了“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对当时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影响至大。试比较分析晏阳初、梁漱溟乡村教育实验的特点和历史价值作为一个教育救国论者,晏阳初关于“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的主张存在着严重缺陷,他所提出的中国农村四大基本问题,只是看到了社会现象的表层,而没能认识“帝国主义之侵略与封建残余的剥削,才是造成‘愚、穷、弱、私’的原因”。否认了旧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源是阶段压迫和剥削,反而把由于阶段压迫所造成的愚、穷、弱、私等社会现象作为问题根源。因而晏阳初在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所采取的办法就是改良主义的,其理论不能解决旧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达到复兴农村,拯救国家的根本目的。乡村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改革运动,实际上是一个不彻底的资本主义运动,其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的。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毕竟有其可取之处:他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颇有中国特色。其次,虽然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并没有也不可以有使实验区的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命运,但确实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实惠。在当时对于实验区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人才的培养,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和推广,农村合作事业以及其他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再次,“四大教育”“大三方式”打破了狭隘的教育观念,把乡村教育视为是与乡村经济、文化、卫生、道德等方面共同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种创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乡村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通过履行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想,是在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他力图在伦理本位基础上重建中国社会的新秩序,提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假说,无视中国社会当时客观存在的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持反对态度,其问题和错误不言而喻。正如梁漱溟自己后来所认识的: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我们是走上了一个站在政府一边来改造农民,而不是站在农民一边来改造政府的道路”。因此乡村建设是一场不成功的实践。但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对后人也有一定的启示:他认识到中国的问题是农村的问题,并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是有识之见;认为中国的教育应到农村去办,并对中国农民的悲惨生存状况深怀悲悯之心,身体力行地从城市来到农村,践行知识阶层与民众结合的愿望,发扬了“五四”以来的优良传统,精神可嘉;而且,通过自己的艰苦工作,也确实将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带入了落后的农村,对农村教育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善,作出了贡献。虽不足以改变中国农村面貌,却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值得记取的一页。评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启示(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2)“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3)“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启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有六个特点,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同时又是民主的、科学的、创造的;是一种大众的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生活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观念的改变方面颇有建树的理论。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至今都富于启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值得我们珍惜并认真研究汲取陈鹤琴教育思想的贡献?1活教育的目的论,从普遍而抽象的人类情感和认识理性出发,逐层赋予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时代精神和现实需求等涵义,是教育目标逐步具体,表达了陈鹤琴对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变革的追求。2活教育的课程论,教学论。批判了传统教育忽视儿童生活和主体性等弊端,考虑到了中国时代背景,这是一种有吸收,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活教育是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其精神至今都未过时,不少观点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然富有启发。苏维埃教育总方针(提出背景,内容,意义)1苏维埃根据地大多建立在边远山区,为了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2巩固自身政权内容: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思想和苏联教育经验的理解和吸收,并紧密结合了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农村反封建、反围剿的两个中心任务;坚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发展生产支援战争;倡导了工农大众的教育普及和教育权利平等意义:这一表述合乎苏区斗争的实际条件和实际需要,具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和革命的基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最初的、较为明确的表述。这即是对整个苏区教育实践的总结,也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和以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但由于对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策略的错误估计,“左”倾路线急于超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在教育方面提出一些过激主张,给苏区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列举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其原因(1)抗日战争时期,依据党的“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的总方针,实行抗战教育政策,提倡国防教育,实行文化教育中的统一战线政策,实行教育和生活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等。(2)1940年,毛泽东著《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所以提出这一教育方针,是针对了当时党内外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文化的性质存在不同认识,造成了教育认识上的混乱,并导致了教育实践上的盲目。(3)解放战争时期则相机提出了扩大教育界的统一战线、实施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清算美国文化侵略等文化教育方针和政策,目的就是要坚决纠正学校中发生的“左”倾错误,保证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促使教育工作的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战时向平时过渡,并使全国人民认请帝国主义的本质和中国革命发生和胜利的原因。简析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1940年毛泽东著《新民主主义论》,对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强调:“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文化的方针,也是教育的方针。所谓“民族的”,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带有民族特性的教育。它不一概除外国教育,也不“全盘西化”,而是取其精化,弃其糟粕。具有民族的形式和特点而与新民主主义的内容结合,即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所谓“科学的”,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统一。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对中国古代和近代教育既不一概否定,也不因循守旧,而是剔聊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所谓“大众的”,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从服务的,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教育,因而又是民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