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01第三章-民族危机与_第1页
大学课件01第三章-民族危机与_第2页
大学课件01第三章-民族危机与_第3页
大学课件01第三章-民族危机与_第4页
大学课件01第三章-民族危机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第一节从边疆危机到中法战争一、同光年间的边疆危机二、中法战争

第二节甲午战争与瓜分狂潮一、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二、《马关条约》及其危害三、“公车上书”与反割台斗争四、瓜分狂潮的形成第三节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觉醒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二、洋务运动的新动向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早期活动四、改良派与维新运动的兴起

第四节戊戌变法运动一、维新运动的高涨二、光绪皇帝亲政与百日维新三、变法运动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推荐阅读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年版。黄彰建:《戊戌变法史研究》,中研院史语所,1970年版。(上海书店2007年版)张鸣:《再说戊戌变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蔡乐苏、张勇、王先明:《戊戌变法史论述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版。同光年间的边疆危机1、日本入侵台湾2、英国觊觎西南3、俄国人窥视新疆

中法战争1、背景2、过程3、结局及影响日本发动侵略战争1、日本制订“征讨清国策”2、朝鲜内乱与日本出兵3、战争爆发及其过程《马关条约》及其危害1、艰难的谈判2、《马关条约》的内容3、危害“公车上书”与反割台斗争1、公车上书2、反割台斗争瓜分狂潮的形成1、三国干涉还辽2、李鸿章与1896年的《中俄密约》3、列强划分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时局图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原因

清政府改变政策,允许民间设厂2、表现

各种新式工业纷纷出现,尤以纺织业发展迅速3、影响

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洋务运动的新动向1、原有企业获得新的发展2、各地纷纷创办新的企业3、洋务派的企业与民间企业并行发展,相互渗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早期活动1、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文2、孙中山的教育背景3、从改良到革命:上书李鸿章与组织兴中会4、广州起义:1895年9月失败。改良派与维新运动的兴起1、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与梁启超2、康有为的变法理论维新运动的高涨1、维新派的宣传与组织

(1)报纸

(2)组织

(3)严复对进化论的译介2、湖南的维新活动光绪皇帝亲政与百日维新1、光绪帝2、光绪亲政及对维新变法的向往3、帝后党争与康有为的崛起4、百日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1、戊戌政变2、戊戌六君子3、维新变法失败原因4、历史意义日本入侵台湾1、时间:1874年2、原因:日本确立的对外扩张政策3、导火线:台湾土著居民杀害琉球国渔民4、过程:早期交涉、日本出兵、退兵5、结局:清日双方签订《台事专条》6、影响:激发日本侵略野心

台湾建省

日本入侵朝鲜英国觊觎西南1、1874年,“马嘉里事件”2、1876年,签订《烟台条约》,势力进入西南3、1888年,英国人武装入侵西藏4、1890年,签订《中英会议藏印专条》俄国人窥视新疆1、阿古柏与“哲德沙尔国”2、俄国人侵占伊犁3、左宗棠

收复新疆4、中俄关于伊犁的交涉背景1、法国侵占越南2、刘永福与“黑旗军”的抗法斗争过程1883年12月—1884年3月,在越南境内的战斗1884年8月,马尾海战1884年8月,清政府正式向法国宣战1885年3月,镇南关大捷1885年4月,停战结局及影响1885年6月,签订《中法新约》,内容:中国承认越南受法国“保护”;中国同意在云南、广西两省的中越边界开埠通商;中国日后修铁路时,应与法国商办;法军退出基隆和澎湖。法国的侵略势力伸进我国的云南和广西。“征讨清国策”1876年2月,日本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其中一条承认朝鲜为独立国,清政府并未抗议,失去了唯一宗主国地位,日本取得侵华跳板。1887年,日本制定侵略中国的计划,准备5年后向中国发动一场冒险战争。为此,日本在90年代多次增加军费,扩建陆海军。朝鲜内乱1882年,大院君发表兵变,清政府迅速干预,将大院君带回中国监禁,日本获得派兵权。1884年,朝鲜内部亲日派发动兵变,被袁世凯镇压,但清日双方约定,日后向朝鲜派兵,应提前知照,朝鲜沦为中日保护国。1894年,东学党起义。战争爆发及其过程中日关于撤军的争议1894年7月,日军击沉“高升号”运兵船,8月1日,双方宣战。1894年9月,平壤战役1894年9月,黄海海战1894年11月,日军攻陷旅顺、大连1895年1月,日本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艰难的谈判列强调停张荫桓、邵友廉谈判被拒李鸿章赴日与被刺《马关条约》的内容(1)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实质上承认了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所以附属岛屿与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上述各港口,搭客载货;(5)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各项机器可任便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日本货可以在内地设栈寄存。危害破坏中国领土完整赔款巨大,加重人民负担加深了经济侵略公车上书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四月二十二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五月二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茅海建的观点:“公车上书”是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组织的上书,其数量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上书已达御前;另一个是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举人联名上书,那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而且康有为组织的18省联名上书,并不是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反割台斗争1、唐景崧与台湾民主国的成立2、台湾军民的武装反抗

时局图“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至11月提出。内容:

各国在中国的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投资和既得利益,其他国家不得干涉;各国运往势力范围内的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率收税,其税款由中国政府征收;各国对于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之港口税,或由铁路运输他国货物时,也不得多收高于本国商品的铁路运输费。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号中山,广东香山翠享村贫苦农民家庭。父为佃农兼更夫。哥哥早年去夏威夷群岛的檀香山(火奴鲁鲁岛)做雇工,成为华侨资本家。孙中山在家乡读3年私塾,12岁到檀香山,在其兄资助下,先后入英、美教会学校读书,完成中学学业。后到香港就学,接受资本主义教育,涉猎资产阶级哲学、历史、政治、军事书籍,打下西学基础,眼界大开,“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孙文教育背景孙中山在青少年时期,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少。他所接受的是西方国家培养殖民地知识分子的教育,但由此他接受了与封建思想相对立的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它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经验比同时期的康有为多得多。他的出身也同来自官僚家庭的康有为不同。受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思想的影响孙中山青年时期对他的前辈广东人洪秀全的事业表示敬仰。后来在香港学医期间,孙中山接受了洪门的传统反清思想。“四大寇”——孙中山、陈少白、尤烈、杨鹤龄上书李鸿章1894年,孙中山在北上天津时上书李鸿章,认为“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其政治制度的优越。这封信的基本主张比封建官僚的洋务论虽进了一步,但并没有超过同时期的康有为的上皇帝书的水平。兴中会檀香山兴中会: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名为“兴中会”的组织。檀香山兴中会以救国为宗旨,“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伸民志而扶国宗。”参加人员为当地华侨工商界人士(20多人)香港兴中会:1895年2月(光绪二十一年正月),孙中山又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香港兴中会也没有明确宣布革命,但入会人须宣誓,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香港兴中会成员除了孙中山和他的香港旧友陈少白、陆皓东等人外,还有属于辅仁文社这个组织的一些人员。杨衢云被选为香港兴中会会长。

康有为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纂)、《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广艺舟双楫》等。卒年七十。

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出生,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后来,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变法理论今文经学的“三统”、“三世说”是其理论基础。《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是他阐发变法理论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大同书》的内容反映了康有为对未来世界的思考。西方的一些政治思想,亦是康有为变法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纸1895年8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1896年1月,在上海发行《强学报》。1896年,黄遵宪、汪康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国闻报》(严复,天津)《知新报》(康广仁等、澳门)《湘学报》(唐才常,长沙)组织1895年9月,成立强学会,许多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吏参加,袁世凯亦名列其中,里提摩太和李佳白等传教士亦加入,后又在上海成立分会。1898年,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受保国会影响,各地纷纷成立相似组织。据统计,当时全国大约有70多个学会。严复严复(1853年12月10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乾,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後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後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严复与他的《天演论》手稿译介

严复在维新运动中最大的功绩是翻译西书,宣传西学,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哲学、生物学等方面的著述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特别是他翻译的《天演沦》在当时影响很大。《天演论》原名《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EvolutionandEthics,andOtherEssays),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阐述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和规律的演说集。

严复意译《天演论》,并在每篇文章之后加上大量的按语,反复强调“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观点,大声疾呼中国必须顺应“天演”的规律改革现状,变法维新,“与天争胜”;否则,就会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直至亡国灭种。严复用生物界发展变化的规律解释社会现象代替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这种观点在遭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中国,却起着振耳发聩、唤起民族觉醒、自求进步、挽救危亡的作用。他还翻译了《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著作。湖南的维新活动湖南巡抚陈宝箴热心变法,以警察局代替保甲制度,设立新式学堂等。谭嗣同联合唐才常等人创办《湘学新报》,并与梁启超一起任教于时务学堂,对开创维新风气立下大功。1898年,谭嗣同等人成立南学会,创办《湘报》,并与守旧派展开论战。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庙号德宗,慈禧胞妹之子。1875年被选为同治皇帝的继承人。性格柔弱,但奋发图为,力图对政治有所变革。甲午战争时主战,后又支持戊戌变法,惹怒慈禧,被慈禧囚禁于瀛台。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随慈禧外逃。1908年在慈禧去世的前一天死去。向往《清史稿》论曰: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前国耻。已而师徒饶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于邑。洎垂帘再出,韬晦瀛台。外侮之来,衅自内作。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呜呼,岂非天哉。光绪驾崩后,清越四年而亡。帝后党争帝党构成及政治倾向:以光绪帝为中心,成员有李端棻、宋伯鲁、张元济、陈炽、文廷式等,都大力提倡新学、主张变法。除了翁同龢之外,构成维新派的都是一些不掌握中枢要政的中小官吏和文人名士。因此,他们的政治势力十分弱小。后党构成及政治倾向:以慈禧太后为中心,奕、李鸿藻、刚毅和荣禄。作为极端顽固派的刚毅,其思想倾向远不及洋务派,其余三人,充其量也就处在洋务思想水平。

1898年,出现了新的政治转机,时局和朝局都发生了有利于改革派的变化。慈禧作出让步,奕撒手西归。康有为的崛起1897年,康有为写了《上清帝第五书》,痛陈国难,警告光绪帝及其大臣,如不变法“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1898年,光绪帝拟召见康有为,被奕劝阻,光绪派翁同龢李鸿章、荣禄等五大臣接见康有为。翁同龢成为光绪与康有为的联络人。1898年1月,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一些列变法主张。1898年2月3月,康有为进呈《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记》,坚定了光绪的变法信心。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拉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百日维新(1)政治方面:鼓励创办报纸,准许大小臣工士民人等上书言事,不准阻挠;裁撤衙门,澄清吏治,提倡廉正作风;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靠国家供养的特权。

(2)经济方面:保护及奖励农工商业,京师设农工商总局,各省设商务局、商会、商报,讲求商务;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植,开农会,办农报,购置机器,建立新式农场;修筑铁路,开采矿藏,在北京设立铁路矿务总局;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预决算。(3)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改书院为新式学堂或专门学堂,京师设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郡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县书院改为小学堂;上海设立译书局,培养翻译人才;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各省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简派王公大臣出国游历;广办邮政,裁撤驿站。(4)军事方面:各省军队一律改练洋操,仿照西洋兵制更定八旗章程,改刀、矛、弓、石为新式枪炮;筹建海军,扩大水师学堂,培养海军人材。戊戌政变6月15日,慈禧将翁同龢开缺回籍,第一次打击光绪帝。同时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9月14日,光绪密诏杨锐,要求四人设法改变危局。9月16、17号,光绪两次召见袁世凯,试图拉拢他为自己服务。9月18号,谭嗣同在法华寺密会袁世凯。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搜捕变法人士,梁启超等人出逃。9月28日,杀害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9月28号,慈禧太后下诏,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命军机大臣刚毅监斩。这6人即后人所说的”戊戌六君子”。9月24号,梁启超见到谭嗣同,劝他和自己一起去日本,谭嗣同不同意,梁启超再三劝说,谭嗣同也不应允。谭嗣同对梁启超说:“各国的变法,无不是经过流血牺牲而成功的,而在中国从没听说过有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的,这大概就是我们失败的原因吧。如果是这样,我谭嗣同愿意做为变法维新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第二天,谭嗣同被逮捕,在狱中,他在墙壁上题诗一首“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