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初唐诗坛第一节王绩与初唐四杰一、王绩—别具一格的诗人。1、生平(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2、诗歌创作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3、代表作《野望》赏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阅读理解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一层: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二层: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三层: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2)总结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与后世同类诗相比,并不是很好的诗。但它是较早的五律,且清新质朴。
“如在珠光宝气的一堆贵妇人中忽然走出了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朴素美。但王绩的诗并不构成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影响不大。二、初唐四杰—唐诗的“始音”。(一)关于四杰“王杨卢骆”的称呼。卢骆早于王杨,“王杨卢骆”之称,可能依据当时人们对他们诗歌的认可。《新唐书·文艺传》:“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曰:‘吾愧在卢前,耻在王后。’议者谓然。”1、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绎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参军。出生于一个学术世家。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十六岁,高宗诏开幽素科,勃对策及第,授朝散郎。后为沛王(章怀太子李贤)府中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为高宗认为是兄弟间“交构之渐”,逐出沛王府。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谓勃为腹稿。”其兄弟也极有才,因参与谋反被诛。2、杨炯(约650-693年)华州华阴(今属陕西华阴)人。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13岁举神童,授校书郎,后为盈川令,死于任上。有《盈川集》三十卷行于世。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3、卢照邻(约637-689)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博学能文。四杰中最悲苦的一位。屈沉下僚,患风疾,手足痉挛,自投颖水而死。今存其集有《卢升之集》和《幽忧子集》均为7卷。4、骆宾王(619-687年),字务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少负才名。曾随李敬业讨武后,作《代李敬业讨檄天下文》。“斥武后罪。后读,但嬉笑,至‘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十一月,起事失败,失踪。
四杰是高宗武后时期文坛上一个颇有影响的革新流派。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二)四杰的成就1、诗歌基调的初建:2、诗歌题材的开拓:3、诗歌体式的发展:“七古正式成立之功应该归于四杰。”(陆侃如)4、诗歌风格的形成:王勃“高华”,杨炯“雄厚”,卢照邻“清藻”,骆宾王“坦易”。(三)四杰诗歌赏析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律。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勃《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背景]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赏析]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掩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总结]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五绝《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2、杨炯《从军行》
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杨炯擅长五律,其边塞诗写得雄浑刚健。唐汝询曰:“此盈川抱才不遇而发愤于从军也,不平之感者,正以朝廷尊宠武臣,使穷深入,虽未免风雪之苦,而有茅士之封,是百夫之长胜吾辈矣。”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对纤弱的诗风是有力的冲击,给盛唐边塞诗以良好的影响。3、骆宾王《在狱咏蝉》
是骆宾王陷身囹圄之作。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屈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捕入狱。其罪因,一说是上疏论事触忤了武则天,一说是“坐赃”。这两种说法,后者无甚根据。前者也觉偏颇。从诗的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看,显然是受了他人诬陷。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宫体诗的自赎》)如《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这几句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被抨击者当然要以“贪赃”、“触忤武后”将他收系了。也正因为如此,骆宾王才在狱中写下这首诗。古人认为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把它作为高洁的象征,而且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骆宾王这首诗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第二节陈子昂与唐诗风骨一、陈子昂—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1、生平(661-702年)字伯玉,四川射洪人。2、陈子昂“买名”他生于富有之家,至京师,用尽心思,以期引起社会注意。《唐诗纪事》: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谓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乐此者。”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扬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无为,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宜其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遍送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二、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明确提出“风骨”、“兴寄”的口号:1、强调诗歌要有“风雅”、“兴寄”、“风骨”。在诗歌史上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了起来;2、要求诗歌应具有“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美学风貌。即诗歌不但要有高尚壮大的感情,还要有优美的声律、词采。三、陈子昂的创作《陈子昂集》收诗110首。著名《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组诗和《登幽州台歌》。1、《感遇》《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此诗全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表达他怀才不遇,空负匡时济世理想的痛苦。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借《楚辞》中香草凋零,美人迟暮的比兴手法,含蓄地抒发自己无法实现美好理想的深沉的痛苦。2、《登幽州台歌》
如果说陈是唐诗发展进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则《登幽州台歌》就是这里程碑上的碑文。卢藏用提供此诗的创作背景,即:陈子昂随建安(武攸宜)攻契丹,上良策而遭降职。因登蓟北楼而作此诗,抒发内心积郁的。据说蓟北楼幽州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招纳天下贤才,振兴燕国,筑黄金台拜将的地方,它是古代圣明之主礼贤下士的象征。陈子昂抚今追昔,感慨万端: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之君,我已无缘邂逅;将来是否还有这样的国君,我已不及相见,人生是多么短促,通向理想的路是多么的漫长。在这辽阔无垠、无穷无尽的天地面前,自己是多么的孤独,要想让业绩与天地同长久,又是多么的虚幻!缅怀前贤,感时伤己,于是悲从中来,怆然而出涕。四、成就与不足
唐诗革新运动的启蒙者,为唐诗的兴盛立下汗马功劳。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方回《瀛奎律髓》:“唐诗之祖。”不足:古体多,近体少,其诗以理胜情,以气胜辞。一.相关知识二.课文翻译三.诗歌鉴赏春江花月夜第三节张若虚与刘希夷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们的诗才气纵横,情思浓郁,神采飞扬,意境清美,反映出盛唐前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气息。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除《春江花月夜》外,另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这首《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其曲调,或说创自陈后主叔宝,或说创自隋炀帝杨广。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中,杨广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张的两首的写作年月在张若虚此诗之前。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是沿循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如果刘希夷的诗是风雨过后的宁静的黄昏,那么张若虚的就是风雨后更爽朗更宁静的月夜……从这边回头一望,连王勃都是过程了,更不要说他的配角骆宾王了……有了这样一首宫体诗,几百年的齐梁最黑暗的罪恶不也就洗清吗!……向前替宫体诗洗清了百年罪孽,向后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一起分工合作开辟了唐诗向前发展的道路……张若虚的作用是无从估计的。”——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孤篇盖全唐”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滟滟:波光闪烁的样子。芳甸:花草丛生的原野。甸,原野。霰:雪珠。流霜:比喻流泻的月光。汀:水边或水中的平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么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纤尘:细小的尘埃。穷已:穷尽。但见:只见。但,只,只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
青枫浦:一名双枫浦。这里泛指离别地点。胜:能承担,能承受。扁舟子:飘泊江湖的游子。徘徊:指月影移动。离人:指思妇。玉户:指思妇居室。捣:反复捶击。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
逐:追随。月华:月光。光不度:意谓飞不过这片无尽的月光,也就是书信不到之意。度:越过。潜:在水下活动。文。通“纹”,波纹。闲潭:幽静的水潭。可怜:可惜。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B沉沉:深沉的样子。碣石:指北方。潇湘:指南方。乘月:随着月色。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最后为一层,写游子想家。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情感内容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相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望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会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春江花月夜》一诗有什么艺术特点?(一)画面清丽,色泽柔和《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诗人不仅沿用题目,而且也沿袭了旧例,开篇便就题目敷衍生发,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一方面,诗人以月亮之初升到坠落为行文的外在线索,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一方面,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如写花林不绘其形状色彩,而突出月光洒在枝头时的景象;又如写江水侧重其在月光映照下的滟滟波光)诗中的一切景物,均为月光所沐浴笼罩,既各在其所而又相互连带映照,宛如一幅笔触淡雅的水墨长轴,显得清丽、幽美,色泽柔和。
(二)柔情似水淡愁如烟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写游子思妇当此良辰美景却天各一方的离别相思。相思离别,本是古代诗词中司空见惯的主题,但作者写来却别有风味。尽管也有相思之苦,但却没有泣涕涟涟的浓烈,在“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怨艾和嗔怒中,我们分明也感受到了思妇的天真与痴情;尽管也有离别之愁,但却不见双眉紧锁的沉重,在叹息“此时相望不相闻”,“可怜春半不还家”的同时,我们也分明感受到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真诚与热切。李泽厚说,“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由于诗中并未涉及具体的现实人事内容,因而其对离别的哀愁伤感显得宽泛而轻淡;但诗对相思的描绘渲染,却因自然背景的幽美和作者笔致的柔婉,显得真切缠绵,如三月丝雨沁人心扉。
月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诗的开篇入题,描写了在明月素辉照耀下春江美丽的画面。作者对景观的描绘从大到小,由远及近,渲染出一个恬静幽美的梦幻般的境界。“江天一色无纤尘”以下六句由单纯的景物描绘转入到面对江水月色所产生的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及对宇宙奥秘的思索,抒发了把自然和人生对照而产生的感慨。“不知江月待何人”以下六句又是一个层次,诗人仍从写景入手,通过悠悠远去象征离别的白云及代表思愁的青枫浦来渲染离情别绪,进入了离别相思的本题,语调哀婉凄切,情致缠绵,表现出感人的艺术力量。
“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通过月色的描写表现了思妇缠绵不尽的相思之情及盼望丈夫而不得见的苦闷。月光始终伴着思妇的活动,无所不在。明月有情,佳人钟情,人与月的情感在相互交流,融为一体。“昨夜闲潭梦落花”到终篇八句通过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这种缠绵的思归之情难以排遣,只能伴着月光撒在江边的树上。诗的最后以“落月摇情满江树”作结,形象地表达了绵长无尽的哀愁,全诗就在这迷惘而略带伤感的气氛中结束。《春江花月夜》成就:
1、虽用乐府旧题,而内容一新。洗尽艳情诗的绮罗香泽脂粉,借月怀人,极写相思离别之苦。2、构思巧妙,紧扣题意,由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