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教学课件_第1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教学课件_第2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教学课件_第3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教学课件_第4页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第二节人口迁移第三节人口容量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第三节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第三节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世界人口分布1.特点:分布极不平衡(1)大洲:

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右,

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2)国家:截至2016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3个,这些国家的人口总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2.47%。(3)海陆位置:从海岸向内地

千米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4)地形:海拔

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2.趋势:城镇人口比例逐渐

,乡村人口比例逐渐

。南极亚200500上升下降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12干旱、寒冷地区人口稀少,湿热地区人口稠密。欧洲是世界上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PANDUAN判断3纬度越低,人口分布越密集。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地理环境: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的

要求和

需要。(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

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

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3)水资源:一般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4)土壤:土壤的自然肥力、耕作性能、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因而影响人口分布。(5)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生活温带发展平原2.人文地理环境(1)经济:对人口分布具有

性影响。①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②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2)社会、历史:①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对

高度依存,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②农业社会以后:人口逐渐向

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3)科技: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人口空间分布表现为从分散到集聚。决定土地城镇12世界人口分布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热带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在平原地区。PANDUAN判断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探究点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导引读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人口分布有何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交通闭塞。2.对比两图,与1990年相比,2000年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增长状况是怎样的?中部和东部地区人口增长状况如何?其原因分别是什么?答案西部地区人口呈负增长,主要是人口向中、东部地区迁移所致。中部地区人口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增长较快,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外地人口迁入,人口总量大幅增加。核心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各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下表所示: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案例地形平原和低地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集中了世界80%以上的人口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高山和高原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气候气温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季节更迭鲜明,适宜开展多种生产活动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适中的高原、山地地区降水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水资源干旱地区的人们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土壤多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人口分布;由于土壤的自然肥力、耕作性能、开发利用程度不同,人口分布也不同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较高矿产资源工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开采区也是居民密集点矿产分布区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2)人文地理环境因素①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社会阶段经济活动居民点分布采集—狩猎社会以采集和狩猎为主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农业社会以个体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社会工业生产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②政治、文化等因素对人口的分布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政治、文化因素影响举例政治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宗教因素犹太人移居以色列文化习俗美国的唐人街政府政策新疆、黑龙江农垦区的形成历史因素一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跟踪训练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读图回答1~2题。解析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地广人稀。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①地广人稀②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④矿产丰富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相比较来说,该地区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为适宜,开发历史较长,经济相对发达。南部多位于河流上游,地形多为山地、丘陵。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下图是“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隐去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据此回答1~2题。解析由图可以看出,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密度比较大。1.人口密度较大的大洲是①美洲②亚洲③欧洲④大洋洲A.①④B.②③C.③④ D.②④12345√2.人口稀少的地区是①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②终年干燥的地区③一年旱雨季分明的地区④一年四季分明的地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在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森林茂密,人口稀少。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亚洲内陆荒漠区以及北美西部高山区,气候干旱,人口稀少。√12345读“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相关示意图”,回答3~4题。3.图示现象最可能反映的地区是A.长江流域

B.非洲东部C.德干高原D.刚果盆地解析该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m左右的地区,应为高原地形,而德干高原的平均海拔只有600m左右,非洲东部为热带高原,人口集中分布于高原地区。12345√4.下列影响图示现象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A.河流B.矿产C.气候D.交通解析影响图示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因素。12345√(1)我国人口密度超过500人/km2的省级行政区除了浙、港、澳、台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简称)。5.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解析结合图例即可得出答案。鲁12345豫

沪(2)A—B一线西北部地广人稀。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经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气候干燥,有大面积的干旱区;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开发较晚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概念:指人们变更

的空间流动行为。(2)属性: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

性变化。②空间属性: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_______

界线为依据。(3)分类:①国际迁移: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

定居的现象,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

的现象。长期定居地行政区域国家定居2.影响因素(1)是推力(或排斥力)与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主要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

环境的变化。(3)其他因素: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社会经济12出国留学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PANDUAN判断3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二、国际人口迁移1.意义:反映出全球

形势的变化。2.特点(1)20世纪以前: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①国际人口的

性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

发生了很大变化。③

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经济处女地政治流向美国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PANDUAN判断三、我国人口迁移1.意义(1)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2)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

的发展。2.原因: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经济文化12秦始皇迁徙豪富到咸阳是由于自然原因。日本大规模侵华战争导致西南、西北诸省区人口向中原迁移。PANDUAN判断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类型探究导引人口迁移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可分为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1.判断以下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有哪些?①外出旅游、度假、疗养、探亲。②我国大学生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③外出读书,寒暑假回到家乡的大学生。④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⑤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⑥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⑦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民工。⑧国家有计划的抽调人员支援西部建设。答案②④⑤⑥⑧2.读下图,若A、B、C代表三个不同的国家,则图中不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答案A1→A2、C1→C2。原因是未跨越国界。核心归纳1.人口迁移的类型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类型。类型国际迁移国内迁移概念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范围跨越国界跨越行政区边界方式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招工、招生、分配等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和原因时期特点流向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国家→未开发国家欧洲、非洲→美洲中、日、印度等国→东南亚、美洲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转向外籍劳工(增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及西亚石油产区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1)空间位移——由迁出地到迁入地。(2)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跨国界的人口迁移为国际人口迁移,跨省界的人口迁移为国内人口迁移。如图,A、B、C是三个不同地区,人口从B1到A1、A1到B2、B2到C1常被称为是人口迁移;而从B1到B2、C1到C2是在区内流动,常被称为是人口流动。(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频繁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等不属于人口迁移,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跟踪训练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1~2题。解析根据图例可知,③④跨越国界,属于国际人口迁移。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A.②③B.③④C.④⑤D.⑥⑦√解析发展中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是国内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因此①②符合题意。2.与发展中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相同的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探究点二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探究导引2017年3月2日,《天津市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工作方案》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形式印发执行。该方案全面放开户籍人口迁移限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促进了地区间的人口迁移。下图是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1.1949~1986年期间的人口迁移主要有哪两大方向?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一是从东部和中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二是流向东北地区。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主要是国家为改变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的局面而进行的移民;人口向东北地区迁移主要是为了开发东北地区森林、矿产及荒地资源而进行的移民。2.20世纪80年代后人口流向是怎样的?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地区有哪些?这些地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原因是什么?答案

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要人口迁入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3.根据材料及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连线。4.大量人口流向城市会给城市带来哪些不利影响?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核心归纳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案例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20世纪70年代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土壤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肥沃的土壤而迁移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大庆油田的开发等自然灾害影响了人们的生存环境20世纪30年代,旱灾使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农民西迁至加利福尼亚州(2)经济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案例经济发展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高;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高发展中国家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人口迁入国交通和通信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减小了妨碍人口迁移的阻力,促进了人口迁移随着交通的发展和通信的进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大型建设项目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改变人口迁移的数量和方向新疆石油基地建设吸引人口迁入;西部大开发(3)政治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案例政策国家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数量和方向我国:①20世纪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区;②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③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政治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战争破坏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环境与秩序,导致大量人口迁出战乱区叙利亚内战爆发导致大量人口外迁(4)社会文化因素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案例文化教育人们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从文化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的地区迁往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纳了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家庭婚姻婚姻是影响青年人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夫妻因解决两地分居而进行的迁移宗教信仰宗教信仰的不同,种族之间、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历史上曾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印巴分治,印度境内约1500万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有200万印度教徒迁入印度2.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据图可知A.矿产资源的开发对长期人口分布影响力度大,流动成本较高B.水资源可以通过水利工程进行调配,将导致人口大规模向干旱地区流动C.土地资源开发受地形影响,技术水平提高将吸引人口向高海拔地区流动D.气候资源分布有一定规律,人口会长期集中分布在温暖的中低纬地区跟踪训练自然条件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的分布,短期内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读“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空间流动成本图”,回答3~4题。√解析温暖的中低纬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利于人类与生物的生存,因此人口较密集,故D正确。据图可知,矿产资源的开发对长期人口分布影响力度小,流动成本较低,A错误。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调水不会导致人口大规模向干旱地区流动,B错误。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人口向高海拔地区流动,C错误。4.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 B.资源C.经济收入 D.婚姻家庭解析目前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故C正确。√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2018·全国文综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12345√解析据图可知,该直辖市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据材料信息无法推断老年人口变化,B错;由图可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距略有缩小,说明人口迁出回落,当地劳动力需求数量有所增加,C对;图中无法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D错。123452.该直辖市是A.北京市 B.天津市C.上海市 D.重庆市解析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迁入区,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且三市的人口都没有超过3000万,而重庆市为人口迁出区,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故选D。√12345“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居住地。近年来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据此完成3~4题。3.影响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主要因素是A.生态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解析老年人冬季怕冷,攀枝花冬季气温较高,

晴天多,光照充足,对老年人生活有利。12345√4.大量外来人口对“阳光花城”兴起的社会经济影响表述正确的是①有利于缓解劳动力不足②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③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④优化当地人口结构⑤促进多元文化交流⑥带动当地消费,促进经济发展A.②③⑥ B.②⑤⑥C.①③⑤ D.①④⑥解析人口迁入对房地产、旅游有促进作用,老年人迁入对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另外,人口迁入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文化交流也有一定的作用。12345√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三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答案

(地理位置)邻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12345(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同特点。解析对比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地的特点以及与各市地理位置的关系,可知共同特点是外来人口主要来自邻近三市的省份;人口大省外来人口比例高;中东部省份比例高。12345(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三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答案

三省与三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三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12345解析河南、四川、湖北三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有较大比例的原因主要与三省到三个城市的距离、文化习俗的适应性、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等有关。(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

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12345第三节人口容量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人口不断

。2.历程(1)工业革命前,

世界人口增长比较

。(2)工业革命后,世界人口

增长。(3)目前,世界人口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3.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4.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与人口出生率和

率有关,也与人口迁入率和

率有关。增长缓慢迅速社会经济

科技进步死亡迁出1218世纪中叶后,世界人口增长缓慢。人口政策也是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PANDUAN判断3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就会下降。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1.限制性原因(1)主观原因:①社会经济发展对

的需求与日俱增。②各种资源的人均

也在逐步增加。(2)客观原因:自然资源是

的。2.资源问题及表现(1)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人地关系失调,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2)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

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工业生产造成的大气、水环境恶化等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资源消耗量有限过度放牧12煤、石油、动植物等是农业社会的主要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人口增长对其影响较小。PANDUAN判断三、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1)概念:指在一定的

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____

。可分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最高容量等。(2)意义: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是衡量资源环境_____

的重要指标。2.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

规模。自然资源人口数量承载力经济3.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

、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

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人口数量。(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3)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4)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

有着重要的意义。生活质量生活方式最适宜人口政策12人口容量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源环境承载力会无限增大。PANDUAN判断3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探究点一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探究导引下图示意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减少的关系。1.随着人口的增长,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人类增加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答案①开垦新耕地,扩大耕地面积;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提高粮食单产。2.在人口增长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开荒,耕地资源总量却在减少,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

城市、工矿建设用地增加,土壤污染、荒漠化、水土流失造成耕地的破坏。3.若要解决图中矛盾,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答案控制人口增长。资源重要性利用中的问题土地资源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核心归纳资源的重要性及资源环境的限制性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水资源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

森林资源具有美化环境、吸烟滞尘、减弱噪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跟踪训练湖南省是我国产粮大省,但其耕地面积只占全省总面积的15.2%。据此回答1~2题。1.影响湖南省可供养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面积 B.耕地资源C.粮食产量 D.水资源√2.解决湖南省环境人口压力大的可行措施有①控制人口数量②提高消费水平③合理迁移部分人口④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探究点二人口合理容量探究导引材料一西藏自治区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总人口2018年仅为300多万,人口密度约为2.8人/平方千米,地广人稀特征十分明显。材料二深圳将增辟存量人口“居住+社保”入户渠道,提高户籍人口比重,2018年在册户籍人口达到454万人。深圳是我国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1.分析材料,想一想,能否向西藏大规模移民,为什么?答案不能。西藏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难以承受过多人口带来的环境压力,环境一旦破坏,难以恢复。2.深圳市资源贫乏,目前已经严重超出了人口最高容量,这种说法对吗?3.西藏和深圳因人口规模易出现的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答案不对。资源虽是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容量还与其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如一个区域经济、技术力量强,利用外部资源多,也可大大提高其人口容量。答案西藏主要是生态破坏,深圳主要是城市问题。核心归纳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TUOZHANYANSHEN拓展延伸制约因素相关性影响资源丰富程度呈正相关资源越丰富,人口合理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人口合理容量越小科技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科技发展水平越低,人口合理容量越小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越低,人口合理容量越小人均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人均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人均消费水平越低,人口合理容量越大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此资源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3.青海、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①海拔高、气候寒冷②生态环境脆弱③自然资源丰富④土地生产潜力小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跟踪训练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表”,回答3~4题。√

年生物量(万吨)可承载人口(万)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长江中下游8860022000395青海、西藏1000010004解析结合表中内容和西藏、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4.据分析研究,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少,原因可能是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②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③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④自然灾害的增多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导致西藏人口合理容量减少的原因要联系消费水平、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考虑。据统计,2017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449.84万人,离该市1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约50万人,已接近“临界点”。根据材料,回答1~3题。1.“1500万”的数值是A.人口合理容量 B.最适宜人口数量C.人口容量 D.固定不变的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1500万”是一个“临界点”或者“警戒值”,说明当人口超过这个数值时就会对社会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所以应该是人口合理容量。这个数值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是固定不变的。√123456782.当广州市的人口超过这个“临界点”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下列问题可能不是由此产生的是A.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B.就业紧张C.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环境D.科技发展停滞不前解析当人口超过“临界点”时,也就意味着人口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过多,环境无法满足人口持续发展的要求,便会造成A、B、C三项所述现象,D项内容与题干没有必然联系。√123456783.下列措施可以使“1500万”这个“临界点”数值变大的是A.控制人口的增长B.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C.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适度超前消费D.努力开发当地的淡水资源以解决供水紧张问题解析人口合理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的状况,所以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能扩大人口合理容量;人口的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控制人口增长不能改变人口合理容量的大小,只能推迟人口达到这个数量的时间;广州地区淡水资源较丰富,淡水资源并不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12345√678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下图所示的四个城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回答4~5题。4.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个城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个城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12345√678解析由题干知,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四地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但是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④地熟制最高,所以④地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123456785.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个城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高容量的城市代码是12345A.①②B.③④ C.①④ D.②③√解析人均用水总量小于人均水资源总量表示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高容量。图中①市和④市人均水资源总量大于人均用水总量。678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6~7题。123456.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C.人均耕地在减少

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环境负担”公式:EB=P+A-TP——人口A——消费程度T——创造财富的技术EB——环境负担678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近50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而总人口数在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减少,说明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123456787.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环境负担”公式:EB=P+A-TP——人口A——消费程度T——创造财富的技术EB——环境负担12345678解析由“环境负担”公式可知,减轻环境负担的途径应落实在技术方面,故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能有效减轻环境负担。12345678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到乾隆年间,人口增加到3亿。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中国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1)中国人若以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这说明了什么?答案可能会不断减少。消费水平对人口容量有重要影响。12345678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1.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

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

、各类建筑聚集、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

的特点。2.乡村:是主要从事

生产、人口分布较为

的地方。非农业高发达农业分散一、城乡土地利用1.分类(1)农用地:指直接用于

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2)建设用地:指建造

、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3)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农业生产建筑物2.利用(1)城镇土地利用:指城镇中

、交通、商业、文教、卫生、居住、绿化等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

差异。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城镇以建设用地为主。(2)乡村土地利用:

、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占有较大比重,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在土地利用方式上,乡村以农用地为主。耕地工业空间功能12乡村较城镇人口密集。城镇以建设用地为主,而乡村以农用地为主。PANDUAN判断3城镇土地利用中工矿用地比重均较绿化用地比重多。1.城市空间结构(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

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

,这些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就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2)主要功能区①

区:城市居民生活、交往、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②

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③

区: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交易和金融流通的中枢。④中心商务区:高度集中了一个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是城市的

区域,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咨询等多种功能。产业二、城乡空间结构功能区居住工业商业核心(3)空间形态较小城市多表现为

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大城市多表现为

状、棋盘格状等。(4)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它随着城市发展而变化。同心圆多核心2.乡村空间结构特点(1)土地利用方式较为

。(2)聚落空间形态有

型、

型和半聚集型等。(3)集市流通和

服务功能相对突出。3.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义(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

土地的利用效率。(2)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4)营造良好的

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简单密集

分散地方提高节省人居12大城市一般都是单一核心,围绕该核心形成各种功能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PANDUAN判断3乡村可封闭发展,也可完全依靠城市来解决乡村问题。1.区位:既指某一事物的

,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

关系。2.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3.区位因素的变化军事、宗教的影响已经很弱,自然资源、交通等因素一直产生巨大影响。空间三、城乡区位分析地理位置12城镇是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高度集聚的聚落。影响城镇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是孤立存在的,互不影响。PANDUAN判断探究点一城市功能区探究导引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集聚,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要分析A功能区的区位优势。答案

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消费市场等。2.如果B功能区是高级居住区,请说明该居住区的主要区位优势。答案地处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位于河流上游;邻近风景区和大学区,环境优美;位于城市外缘,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环境污染相对较轻;靠近公路干线,交通便利。3.该城市工业区的分布有何特点?有何好处?答案分布特点:位于城市外缘,多沿交通线分布;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位于城市河流下游。好处:地价较低,对市区污染较小,便于企业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核心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组成特点区位区位选择原因中心商务区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大公司、大银行等机构,也有高级商场建筑密集,高楼林立,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大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交通便利、通信发达①便捷的交通;②快捷的网络信息交流系统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组成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城区或交通道路旁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居住区高级居住区豪华宽敞的楼群、别墅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城市边缘上风向、城市河流上游或靠近湖泊、绿地等环境优美的地方①环境优美;②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低级居住区破旧、低矮的楼房、平房配套设施陈旧、不全,环境条件差与高级居住区背向发展①便于工人上下班;②收入低、文化程度低工业区遍布厂房、仓库等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环境因素)①减轻对市区的污染;②交通便利,降低生产运输成本1.该城市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跟踪训练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下图,回答1~2题。√解析据图可知,Ⅰ区位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地价较高,因此建筑物高大稠密,A正确,C错误;Ⅱ区离市中心较近,不适宜建垃圾填埋场,B错误;Ⅳ区位于郊区,远离市中心,城市热岛效应较弱,D错误。解析据题干知,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据图可知,甲地远离市区,但是土地利用强度增大,说明建设用地面积增多,最有可能是卫星城的规模扩大,增加了建设用地面积,D正确。博物馆多建在市区,A错误。耕地、种植业属于农业用地,B、C错误。2.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C.增加种植业投入D.扩大卫星城规模√探究点二城市区位分析探究导引武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中心城区一分为三,形成武汉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下面为武汉地理位置示意。1.从地形、气候和河流三个角度分析武汉的自然地理区位。答案(1)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2)武汉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3)武汉市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市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另一方面,河流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这里集聚、中转。2.从资源、交通两个角度分析武汉的经济地理区位。答案(1)武汉市靠近大冶铁矿,便利的交通运输是钢铁工业选址在武汉而不在大冶的主要原因。(2)武汉市交通发达,位于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同时京广铁路穿过市区,带动了武汉市的发展。3.从政治、科技与旅游三个角度分析武汉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答案(1)武汉市是湖北省的政治中心,也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近年来,武汉市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高科技产业基地之一。(3)武汉市的旅游业日趋发达,为武汉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核心归纳1.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河流等,如下表:自然因素影响结果原因实例地形平原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节省建设投资我国城市大多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高原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低地湿热,高原地区凉爽巴西利亚地形山区城市沿河谷谷地或开阔的低地分布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汾河谷地、湟水谷地气候气候适宜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地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气温纽约、东京、上海等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如南京、重庆等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宜宾河流运输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道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2.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经济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因素评价(对区位的影响)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典型事例经济水平水平越高,城市数目越多、规模越大推进或制约城市发展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多,中西部城市较少资源(矿产)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产生新兴城市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或某种矿产资源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发展受影响①英国阿伯丁(石油),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中国鞍山、包头、攀枝花(铁矿),中国大庆、玉门、东营(石油),中国大同、抚顺、开滦(煤炭);②德国鲁尔区20世纪50~70年代城市的衰落与世界煤炭地位下降有关;③我国的矿业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前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交通交通便利与否: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线形成城市轴线①不同时代的交通运输,对城市区位影响不同;②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对城市产生影响①车船时代大多在河流交汇、大道会合处出现城市,现代交通时代在交通枢纽和沿线出现城市;②依据铁路枢纽发展起来的城市有石家庄、蚌埠、宝鸡、株洲等;③以扬州、济宁为代表的运河城镇在古代是重要的商贸中心,后来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运、铁路的开通,发展速度放缓3.城市的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因素评价(对区位的影响)发展变化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典型事例政治、宗教、历史、军事①政治中心使得首都成为大城市;②因宗教兴起城市;③军事要塞兴起城市政治中心变化会影响城市发展;国家政策的变化影响城市发展;当前宗教、军事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力日益下降①许多国家的首都为大城市,有些国家把新建城市作为首都,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②我国的城镇化战略促进了城镇的兴起和发展;③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的兴起都是因为宗教科技与旅游①因科技而兴起科学城;②因旅游而兴起旅游城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与旅游成为新兴城市的区位影响因素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中国安徽的黄山、广西的桂林3.决定甲、乙、丙三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自然资源、水陆运输、商业贸易B.商业贸易、自然资源、水陆运输C.水陆运输、自然资源、商业贸易D.自然资源、商业贸易、水陆运输跟踪训练下图为“某国三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图”。读图回答3~4题。√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城市是由矿产资源的开发、加工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其兴起的主导区位因素必然是自然资源;乙城市是由集市发展起来的商业城市,则商业贸易是其兴起的主导因素;丙城市是由渡口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则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是其兴起的主导因素。4.下列城市的区位与甲相同的是A.拉萨B.大庆C.华盛顿D.郑州解析拉萨是在宗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庆是在石油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甲相同;华盛顿是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市;郑州是在交通枢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1.根据上表信息推断该项供应计划实施后,最有利于该城市A.改善人居环境 B.促进工业发展C.调整产业结构 D.推动科教文卫体事业发展读“我国某大城市2016年城市建设土地供应计划表”,回答1~2题。解析从计划表中可以看出,该土地供应计划中,道路、休憩及绿化用地等基础设施用地面积占比较大,最有利于该城市改善人居环境。12345√用地类型商业住宅科教文卫体行政工业道路等基础设施休憩及绿化其他合计面积(公顷)2001300600800100018003006000所占比重(%)3.421.61013.416.630510062.下表各项用地中,商业用地最小的主要原因是A.该城市以工矿业为主

B.商业活动高度集聚C.该城市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D.工业占用大量土地解析商业活动的土地利用集约,多选择地价高的地区布局,一般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地方,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商业活动高度集聚,建筑物高大稠密。商业用地面积最小主要是因为地租高,同时同类产业活动高度集聚。√12345用地类型商业住宅科教文卫体行政工业道路等基础设施休憩及绿化其他合计面积(公顷)2001300600800100018003006000所占比重(%)3.421.61013.416.63051006读“台湾岛略图”,完成3~5题。3.造成台湾岛东西部城市密度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A.气候

B.地形

C.资源

D.军事解析台湾沿海平原主要分布于西部,东侧沿海平原狭小,地形坡度大。12345√64.图中城市共同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平原地形B.亚热带季风气候C.铁路沿线D.濒临大海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城市都有铁路经过,分布于铁路沿线,因此铁路沿线成为其共同的主导区位因素。12345√65.图中众多河流的河口没有发育成城市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少,径流量小B.泥质河岸不利于港口城市建设C.河流短小湍急,不利于航运D.沿海台风频率高,对城市发展不利解析受地形和岛屿面积的影响,台湾的河流短小湍急,故航运价值低,不利于城市的发育。12345√66.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2345(1)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的A.规模大小

B.重要程度C.付租能力D.政府决策√解析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故付租能力的高低决定每块土地的用途。6解析遵循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原则,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2)土地租金高低取决于下列因素: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土地利用方式;③交通通达度;④企业的支付能力。其中主要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3456解析市中心各类经济活动的地租水平都最高,故为A区域;市中心由于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故市场广阔,且交通便利,商业的付租能力最高,故应为商业区。(3)市中心应为图中A、B、C中的______;这里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应为_______区,因为这里接近最大的____________,故租金最________。A商业消费人群

高123456解析图示B处住宅的付租能力最高,故判断为居住区。这里靠近市中心,既便于上下班,也便于购物。(4)图中B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________区,因为这里靠近________,既有利于________,又方便______。住宅

市中心上下班

购物123456解析C处工业的付租能力最高,故为工业区。(5)图中C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________区。工业123456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1.地域文化(1)概念: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_____

,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特点:表现形式

,不断发展变化,在一定阶段内具有相对稳定性。2.城乡景观:是人们

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

、价值观、审美观。3.相互关系:地域文化对城乡建设具有深刻影响,而城乡建设反过来又影响并提升了地域文化。文化传统适应文化内涵人文多种多样12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不同纬度之间,不同海拔之间,城乡景观存在普遍共性。PANDUAN判断3云南哈尼梯田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人地关系。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

,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

,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_____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2.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1)我国古代城市:体现了

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都城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保暖遮阳排水皇权(2)欧洲城市:多围绕

、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

,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3)美国城市:中心多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并逐渐形成连绵的城市带。3.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1)我国:砖墙木梁架结构广泛流行,斗拱飞檐和

是我国特有的建筑风格。(2)西方:柱廊、尖塔、喷泉、雕塑等特点明显。教堂外围雕梁画栋12我国著名古都如西安、洛阳、深圳、北京等历史悠久,名胜云集。法国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PANDUAN判断3美国首都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有“水上城市”之称。45建筑风格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建筑风格是一成不变的。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中,促成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和谐十分重要。四合院是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以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多为坐北朝南,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探究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探究导引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北京的四合院是如何体现“合”字内涵的?2.四合院的建筑格局体现了中国人的什么性格特征?3.试从北京气候的角度入手,分析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及形成原因。答案

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答案体现了中国人性格的内向性和封闭性,体现了正统、严谨、尊卑有序的特点。答案北京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旱多风沙,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可保温防寒避风沙,向阳使冬季采纳阳光多。核心归纳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尤其对城市建筑的影响最为突出,城市建筑的布局、结构、风格都深深地烙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如下表所示:城市建筑表现原因城市格局美国城市市中心多是高层的摩天大楼,离开中心区,建筑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美国历史较短,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沿袭了欧洲自由主义精神的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发展历史不同城市格局欧洲城市市中心有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以及工商组合的事务所,有许多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区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发展历史不同建筑结构中国建筑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园有园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中西方地域文化差异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建筑风格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中西方统治权力不同跟踪训练下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读图完成1~3题。解析美国大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一般位于市区中心。1.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A.市区中心 B.市区边缘C.河流两岸 D.郊区√2.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B.城市发展历史短暂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 D.城市规划不合理解析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3.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而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说明A.中国的发展历史比美国长B.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C.中国与美国的行政权力不同D.美国社会比中国安全,无需围墙解析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种建筑形式上的鲜明对照,是因为中、美地域文化存在差异,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美国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1.建设骑楼的目的是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解析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且夏季光照强烈,建骑楼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12345√2.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B.高温多雨的气候C.降雨强度大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解析岭南地区雨季长,降水量大、气温高。√12345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据此完成3~4题。3.美国大城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而西欧城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大楼,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美国技术先进、经济发达

B.美国城市用地紧张C.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D.西欧地质条件差解析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多古建筑,由于对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市中心少见摩天大楼。12345√4.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在建筑结构中的体现表述不正确的是A.建筑有围墙

B.园林忌直求曲C.建筑物内通道忌宽求窄

D.建筑物线条简洁解析中国的建筑物线条复杂,园林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多有围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向性。12345√5.山西省旧城区内有一些老式四合院,其房屋的屋顶由外向内单面倾斜(如下图所示)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为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A.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水资源十分珍惜C.山西自古就有发达的灌溉系统D.山西人对水有特殊的风俗习惯(2)请说出这种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山西省地处内陆,降水少。屋顶呈单面向内倾斜可以收集较多的雨水,使雨水得到较充分利用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一、城镇化1.含义: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

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

地区的过程。2.表现(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3)

用地规模不断扩大。(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

景观。产业建设城市上升城市3.动力(1)

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2)城镇发展与

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3)城镇的兴起与

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三产业经济工业化12城镇化过程中,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PANDUAN判断3在大多数城镇,第一产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1.城镇化过程(1)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的城镇发展极为

。(2)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