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网络公共参与的社会功能分析——“药佳鑫事件〞的个案分析一、导论〔一〕“药佳鑫事件〞引发的思考2010年10月,一起交通事故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该事件中,主角药家鑫因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而被人曝光。在媒体和网民的参与下,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媒体机构甚至学术界都转入了药佳鑫案的讨论中。同时,人们也在其中看到了网络参与的巨大社会力量,甚至司法力量在药佳鑫案审判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这种力量的影响。在信息社会中网络参与作为一种社会力量还将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1.网络社区的崛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7月15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到达了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麦肯锡咨询公司2010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60个大中城市的居民70%的业余时间在上网;小型城镇居民的这一比例为50%。尤其重要的是:大量的社会生产工作是在网上进展的,网络行为已经成为广阔社会成员的一种主要活动方式。各种网络设置比方新闻、网络论坛、博客、社交、网络通信、媒体视频、手机报刊、手机电视、数字电视、数字报纸、电纸书、3G等等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开展。互联网因其个人化、平民化吸引了众多的社会个体成员参与网络活动,其快速扩散能力、快速发动能力非常明显。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公共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女子虐猫事件、躲猫猫事件、罗彩霞事件、邓玉姣事件相继引起了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大范围公众参与,甚至引发了一些社会成员参与的集体行动。这些网络公共参与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参与有明显的区别。与传统参与相比,互联网络传播具有的低风险、低本钱、匿名性的特点,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具有扩散速度快、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广等特点。本研究将这些以互联网为信息沟通平台、由众多网民参与、围绕特定的事件进展广泛讨论并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的集体行动,称为网络公共参与。2.网络公共参与的社会条件已经成熟公民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为根本载体,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参与政治生活,以到达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或公共事务的一种政治行为。互联网为公民参与提供了一个更加灵活和完善的工具,它使公民参与的空间由现实转为虚拟,时间上由耗时转为方便快捷。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公民网络参与的作用,2008年6月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首次与网民在线交流,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国政府网与网友进展了首次在线交流。近几个月来,社会热点事件频繁发生,如躲猫猫事件、**飙车案、邓玉娇案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广阔网民纷纷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推动了公民与政府官员的对话交流公民网络参与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条件。结合我国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公民网络参与的兴起有政治、社会和技术条件作为支持,这三个要素严密相连、相互作用,成为支撑公民网络参与开展的有力条件。〔1〕政治基石:传统型体制向**型体制的转换近年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政治体制逐步由传统型体制向**合作型体制转变;在治理范式上由管理型政府治理范式向效劳型政府治理范式开展。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开展及开放性的制度构造为公民网络参与提供了信息输入机制,公民通过网络形式把更多的政策信息输入政治系统,增加了利益表达和利益协商机制,使得在封闭制度构造大量不能被体制吸纳的问题被体制化政治过程吸纳,并进展讨论得到妥善解决,从而满足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效劳型政府的治理模式不仅意味着公共治理的权力主体的多元化,需要公民参与进展治理,而且也意味着要用现代化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改造政府,打造一个高效的电子化政府。而电子化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所塑造的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信息交流构造,更为方便、快捷地收集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信息,从而为公民网络参与搭建了一个互动平台。〔2〕社会根底:市场经济的开展与公民意识的觉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方案经济体制下利益、资源由政府垄断分配的格局,改变了社会公众在利益获取上对政府的绝对依赖,取而代之的是利益主体利益意识的觉醒及对利益的追求和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而且为公民的网络参与提供物质准备。公民从自身利益出发,要求强化自己在政府治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了解政治生活的运作过程,关注政治决策,希冀通过各种政治参与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向公共决策系统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政治决策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争取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3〕技术支持:互联网的开展创造了新的“公共领域〞如果说市场经济的开展激发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活力和动力,那么,互联网那么是推进公民参与的重要媒介和手段。互联网的兴起不仅为公共领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沟通媒介,而且也将公共领域开展到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公共领域〞,即网络公共领域,它是公共舆论体系和公共交往构造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实现的变革,为公民参与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网络公共领域为话语**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公众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特性超越时空和阶层的限制与政府进展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参与到国家和事务的管理中来,在这个平台上公民话语权利得到了全面的彰显,这有助于公民自身**能力的增强与政治人格和精神的完善。与此同时,话语权力确实证凸显了社会的力量,构建了多中心的权威体系,使得官僚制行政过程中权力的单向流动开场被多层次、多部门的舆论接触逐步融合,从而推动政治生活朝着现代**开展,促进政府治理模式的变迁。〔二〕网络公共参与功能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在社会学学科范围内探讨网络社区特别是网络社区文化的相关研究目前尚少,本研究从网络社区角度出发,探讨在具有高度自主性和匿名性的网络社区内各种文化现象及文化分析。2.实践意义本研究希望能理解发生在网络社区的文化现象,并能给与其充分的解释。这对人们重新认识网络社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希望能对中国的互联网政策有相应的影响。〔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2.调查分析二、网络公共参与社会功能问题的理论阐释〔一〕概念的界定1.网络社会网络社会"ConversationwithManuelCastells,p.4of6".Retrieved2008-10-06.〔networksociety〕一词最早在1991年由荷兰学者JanvanDijk在其?TheNetworkSociety?一书中提出,其后曼纽尔·卡斯特在其?TheRiseoftheNetworkSociety?〔1996〕中将其发扬光大。JanvanDijk将网络社会定义为:在个人、组织、社会各个层次上由媒体网络与普通社会相结合而成的重要组织模式和构造特征,并且在社会的存在形态上比拟了网络社会与一般社会〔masssociety〕在群体、组织、社区诸方面的异同。"ConversationwithManuelCastells,p.4of6".Retrieved2008-10-06.“网络社会〞〔Networksociety〕的界定,首先在于它是现实的社会,属于一种世界普遍交往的社会构造;同时它是充分将信息网络〔当前是以Internet为代表〕作为人类交往实践活动的技术网络。在这样的界定下,我们可以说,“网络社会〞〔Networksociety〕是在人类社会构造变迁过程中,一种作为人类交往实践活动的新生社会关系网络与信息技术网络的社会共同体。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别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织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构造。假设“社会〞一词指称一段时期内人们所处的文明形态〔如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那么“网络社会〞提法可能有些不妥,但作为对新时代社会鲜明特征的概括,采用这一提法便于我们分析社会构造和理解社会变迁,因此也是未尝不可的。至于在目前国内学术界中,比“网络社会〞〔Networksociety〕研究更热门的“网络社会〞〔Cybersociety〕,我们首先界定它是虚拟的社会,因为它存在于Internet通过网络技术等模拟现实情境所形成的一个沟通信息的虚拟空间〔virtualspace〕或“电子空间〞〔cyberspace〕。如今,这个空间已经成为一个非工具性的互动场所,成为人类交往的一种虚拟网络环境;而且就其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关系而言,它也是一种社会形式。因此,我们在目前可以定义为,“网络社会〞〔Cybersociety〕是一个基于互联网〔Internet〕技术的开展而产生的网络空间中人们的互动关系发生的社会形式。Internet外表上是无数电脑终端的连接,即形成电脑网络〔puternetwork〕,但实质上它连接的是作为运用和生产信息的“人〞。可见,Internet本身就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存在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独特互动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可以把Internet及人其中发生的网络互动关系视为一种社会网络,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另类空间〞。从本质上看,该网络社会是一种数字化的社会构造、关系和资源整合环境,其关系网具有虚拟特征,但最终网络社会是一种客观现象。这里分析“网络社会〞〔Cybersociety〕与“网络社会〞〔Networksociety〕的概念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它们关系的对立或无关。这两种“网络社会〞不仅在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支持方面是一样的,而且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现代“网络社会〞〔Networksociety〕的形成,有赖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以网络技术为代表〕把原子〔atom〕世界转化成比特〔bit〕世界,克制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进展信息的自由传递;而进展信息的自由传递的根底,那么是计算机和联结计算机的网络以及在该网络里产生的“网络社会〞〔Cybersociety〕。因此简单地说,“网络社会〞〔Cybersociety〕是“网络社会〞〔Networksociety〕的根底,而又被包容在后者之中。人类社会开展的方向是各种网络高度整合的一体化的社会,从这个视角可以说,现代社会是以Internet为主的信息网络与实体网络高度整合的结果,也是虚拟“网络社会〞〔Cybersociety〕和现实“网络社会〞〔Networksociety〕高度整合的结果。[4]网络社会也需管控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开展,网络社会应运而生。但网络社会匿名、开放、高度自治等内在特点决定了对其管控存在较大难度,如何引导网络社会自律、解决管理前端缺失、提升网络社会**犯罪查处力度来规划网络社会管控已成为一大课题。许多社区的游戏是基于网络社会可以给参与者提供宽松的自由环境,游戏参与者摆脱了传统伦理与法律的约束,为所欲为的行动可以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完全没有关系。“偷菜〞的一度流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实社会中集体主义的行为标准与网络社会利己主义无需标准的剧烈冲突。网络的出现并开展为活动和信息交换提供了虚拟空间,有社会学家认为虚拟空间及其间发生的各种活动形成了网络社会,网络社会可说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上的它维表达,各大SNS社交就是网络社会中不同虚拟国家或者虚拟社区。目前中国针对网络社会和虚拟社区并没有建立相关的道德准那么和法律标准,对于其犯罪的表现形式、犯罪原因以及综合防控对策也没有深入研究。2008年11月,市海淀区破获了一起网游公司数据库管理员,替玩家修改游戏数据牟利的商业贿赂案件。网络社会中的宝物、货币等在现实世界中可以进展买卖,这产生了虚拟财产的概念。网络社会和现实世界发生经济联系的重要载体就是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虚拟货币、积分、虚拟装备、电子账号等等都属虚拟财产。虽然虚拟财产只存在于游戏运营阶段,只有在特定的网络游戏中才有意义,具有明显的空间和时间限制性,但是虚拟财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的需要并可以交易,甚至具有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价值。当虚拟财产与现实社会发生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关系时,就应该被纳入现实法律的调整范畴。法律之所以保护某类财产,不在于它有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而在于其中存在着法律必须保护的社会关系,如用户花费现实货币购置游戏装备所产生的买卖关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偷菜〞不算偷,但是如果在可用货币买来的积分、装备方面作弊就是违犯民法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网民规模到达3.38亿人,普及率到达26%。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人,占整体网民的46%。作为互联网使用者的主体,青少年受网络影响尤其大。除了在技术上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之外,还应该通过立法对互联网络、虚拟世界进展标准,打击破坏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行为。应合理引导网上舆论,促进互联网对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开展和社会稳定形成积极正面的影响,网络、游戏运营商和技术方案提供商应在网络上、业务上和技术上保证互联网和游戏的安康向上。比照分析由于“网络社会〞是新兴的社会形态,因此不但有上述不同指称的两种说法,而且还有几个其他名称来代称,这些相近的概念也容易“网络社会〞相混淆。这里拟对与“网络社会〞相近的其中几个概念,略加比拟分析。试图经过这样的比拟分析,可以相对更清楚界定“网络社会〞的概念。网络社会与信息社会“信息社会〞〔Informationsociety〕或“信息化社会〞〔Informationalsociety〕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社会〞强调信息的社会角色,而“信息化社会〞那么强调的是社会在信息渗透下的转型特征。“信息社会〞与“网络社会〞的两种说法应当说都有一定的关系。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是社会信息化的动力源泉,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两种“网络社会〞同样深深地依赖于以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革命。从关系来说,“网络社会〞〔Cybersociety〕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开展而产生的具有独特“实在〞的社会场域,是作为转型社会的信息化社会的产物;就空间和互动场域而言,它与日常社会生活是不同的,但可以视为日常社会即“信息社会〞的“变体〞。然而在概念上,“网络社会〞〔Cybersociety〕与“信息社会〞相距较远,而网络社会〔Networksociety〕也许与“信息社会〞的相似点更多些。从“信息化〞视域出发,我国专家在?信息化与中国社会可持续开展问题?研究报告中指出,“信息化包括:集成电路技术所构成的信息设备、装置和原材料;通信网络,它负责联结总体系统中的各子系统,将它们组织成为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计算机智能系统,它是信息化的指挥、计算协调和运筹中心〞等。这种理论认识,恰好是描述网络化的结果,即一种构造、联系和系统的特征,突出社会联结、系统内部的关系、管理与控制、信息通过网络系统的整合过程等。因此,人们关于“信息化〞特征的认识和提醒,与其说是“信息化社会〞的特点,还不如说是“网络化社会〞的特征。所以从信息社会的现状和开展的趋势来判断,网络的生存和开展的结果使“信息化社会〞实际上是“网络化社会〞。全社会的信息化是前提,网络化是结果和目的。只有信息化到一定程度,各种社会实体网络才能成为信息网络的一个节点,各种社会网络的信息才可能转化为信息网络上的数字化信息。而这个过程中的技术根底正是包括Internet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可见,所谓“网络社会〞〔Networksociety〕,指的是信息化社会的共同的社会构造形态。网络社会与赛博社会所谓“赛博社会〞的称谓,是有人根据英文“网络社会〞——Cybersociety的音译而成,意思等同于电脑网络空间〔Cyberspace〕的“网络社会〞〔Cybersociety〕。英文“赛博社会〞Cybersociety来源于“赛博空间〞〔Cyberspace,也译为“网络空间〞〕,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W.Gibson〕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首先使用“赛博空间〞一词。他在一本科幻小说中描写了计算机网络化把全球的人、机器、信息源都联结起来的新时代,昭示了一种社会生活与交往的新型空间。随后,以Cyber为前缀的词汇迅速流行起来,出现了?赛博文化?杂志、?赛博空间独立宣言?〔1996〕,并每两年召开一次“国际赛博空间会议〞。一些以赛博空间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的相继建立,使“赛博〞一词逐渐进入各国政府的文件和报告之中。“赛博空间〞概念的提出,显然受到“控制论〞〔Cybernetics〕的影响。由维纳创立的Cybernetics一词,在我国已习惯译作“控制论〞。如果音译,那么是“赛博论〞。按维纳的定义,它是一门“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把它译作“控制论〞,难于表达“通讯交流〞的内涵,亦无法看出其前缀“赛博〞所暗示的与维纳理论的关系。从关于控制和通讯的赛博论,到人们将计算机数字化信息储存和处理能力通过现代通讯网络技术联结起来,造就了一个崭新的社会生活与交流的空间——赛博空间。这是一种虚拟空间、精神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它需要使用计算机、电脑,也需要现代的通讯网络技术,以及种种有关的未来技术。可见,“赛博社会〞实际上是“网络社会〞〔Cybersociety〕的同义语,但也许是译文选词不妥或别的原因,它没有出现能够代替“网络社会〞〔Cybersociety〕的迹象。网络社会与数字化社会“网络社会〞〔Cybersociety〕是一种数字化的社会构造、关系和资源整合环境。从这一视角来解读“网络社会〞,可以有三个基点:一是“数字化社会构造〞的认知,在于凸显数字化决定了网络社会系统的社会功能和由此构建的关系网络具有虚拟的特征;二是“数字化社会构造〞命题显示其特殊性,在于它作为一种社会构造具有中观的、技术性的特质;三是“数字化社会构造〞说明网络社会构造是由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联结而发生的具有数字化和技术化特性的新型社会构造,而不是现实社会构造的延续。“网络社会〞数字化特质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结成网络社会物质的、物理的要件是信息设施、通信设施、计算机设备和以数字形式流动的信息。二是网络社会构造的形成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数字化整合与互联实现。正是因为Internet与“数字化〞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深度关系,因而“网络社会〞与“数字化社会〞之间也应当具有本质的关系。有一个关于“网络社会〞的定义,似乎可以说明问题:所谓“网络社会〞〔Cybersociety〕,就是以数字信息关系为纽带、通过数字化的信息交往与互动而结合形成的人类共同体。就是说,网络社会是在数字化信息的生产与交换中形成的,依托于数字化信息的生产关系。因此根据这样的理解,将“网络社会〞〔Cybersociety〕称为“数字化社会〞〔Digitizedsociety〕,也是未尚不可的。网络社会与虚拟社会“虚拟社会〞〔Virtualsociety〕实际上就是“网络社会〞〔Cybersociety〕,它强调了该社会的“虚拟化〞特性。虚拟社会是在网络空间中所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社会,是由现实的和想象的虚拟化的产物——虚拟实体以及它在网络空间中的组合、联系、作用、活动,并联结在虚拟世界交互作用的人及其虚拟化存在所构成的社会。而且这四个概念产生的顺序,反映了虚拟社会产生、开展的内在逻辑。这就像人类社会的形成一样,首先是人与自然实在共处于地球空间,然后相互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最后形成了群体和社会。虚拟社会是一种奇特的存在,它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心理的,而是数字化或电象的。不过“虚拟社会〞的提出,还有另外的多种原因,其中可以肯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区别同一个译词“网络社会〞在汉语语境中的两种不同所指,即作为信息化社会的共同的社会构造形态和基于互联网技术架构的网络空间中的新的社会形式。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虚拟社会〞这一术语可能在“虚拟〞上引起误解,这种误解出现的一个原因在于“虚拟〞和“现实〞在它的英语和汉语词义转换中的文化和语用误读。据考证,“虚拟〞〔virtual〕指的是“严格而论或名义上虽然不是,但实际上是〞,或者指“事实上的、实际上的、实质上的,但未在名义上或正式获成认〞〔?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2002〕。也就是说,“虚拟〞的英文从来没有常识意义上的“不现实〞或“不真实〞的含义。而在汉语语境中,“虚〞具有或暗示着虚无、虚假和不真等语义;而“虚拟〞那么意指“假设的,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其与“虚构〞、“虚假〞、“编造〞等词近义,与“真实〞和“实在〞反义。在?词源?、?现代汉语标准用词大词典?等工具书里都有这种类似的解释。因此用汉语的“虚拟〞理解英语virtual就会产生误解。在研究“虚拟〞与“现实〞的相互关系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将引起我们研究视角的差异;同时也应当注意到:从现实的角度看,虚拟社会是“虚拟的〞社会;从虚拟的角度看,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真实〞。虚拟社会,即是一个在网络空间产生的、由各种网络实在构成的真实社会,也就是“网络社会〞〔Cybersociety〕。在学术界,对于“虚拟社会〞尚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比方认为,“虚拟社会〞不等同于“网络社会〞,“虚拟社会〞的命题大于“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另外也有人提出,在“虚拟社会〞这个组合词中,“社会〞的含义和传统理解并无明显不同;而作为修饰词的“虚拟〔Virtual〕〞明显脱胎于“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英文缩写VR〕,虚拟现实实际上是“虚〞的,只是用户感觉是“实〞的。虚拟社会的“虚拟〞与此不同,只说明它存在于网络环境中,而不是真实物理环境中,人们不是面对面交流,而是在计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支持下交流,但成员都是真的,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观点、感情和社会关系都是真的,建立在这种群体交流之上的社区也是真的。[6]开展状况人类世界正经历由原子〔atom〕时代向比特〔bit〕时代〔即由A到B〕的转变,“网络社会〞就是这种转变过程的产物,而且预示着,这一切对即将爆发革命性变革的人类社会而言,也才仅仅是个开场。在这样的大变动的时代,目前关于“网络社会〞这一能指在所指上的混乱,事实上是在所难免的,而且很可能是时代大变动的征兆。但这并非说,不必对“网络社会〞〔Networksociety〕和“网络社会〞〔Cybersociety〕的界定进展研究。恰恰相反,我们需要对“网络社会〞和相关概念进展讨论。因为一方面,“网络社会〞概念的不明晰,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和学术对话很难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对“网络社会〞界定的研究,是有助于人类社会的革命性变革的。本文对“网络社会〞概念的刍议,可以说就是在这方面的一种尝试,而且我们认为,学术界还应当继续关注对于“网络社会〞概念的探索。当然,由于“网络社会〞还正在形成、生长、开展变化之中,所以,“网络社会〞这一名词就像“生命体〞一样,事实上很难给出确定的内涵;而且试图为“网络社会〞概念下一个确切不易的标准定义,也不符合网络技术和网络社会日新月异开展的精神。因此,这里更倾向于将“网络社会〞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概念而存在,同时也成为网络时代每个人日常实践的技术和环境。“网络社会〞就其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需要作严密的定义将它禁锢。我们认为将“网络社会〞这一概念界定的探讨,应当限于“目前〞或“未来〞等的某种时域内,这样更容易到达共识,并且这也许更符合网络技术和网络社会日新月异开展的实际情况。[7]baike.baidu./view/556780.htm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2001.\o"向上跳转"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1996.\o"向上跳转"
戚攻,邓新民.网络社会学[M].**:**人民,2001.\o"向上跳转"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教育,2000.\o"向上跳转"
X中玉,何明升.“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1〕.\o"向上跳转"
王焕斌.“网络社会〞:内涵及其特征探析[J].**社会科学,2003,〔2〕.\o"向上跳转"
戚攻.网络社会的本质:一种数字化社会关系构造[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o"向上跳转"
2.网络公共参与〔二〕社会系统功能的理论前提1.社会系统的构造与功能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是社会学理论的一个主要流派。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可以说是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的滥觞,借用当时盛行的生物学跟演化论观点,斯宾塞的社会演化理论强调不同的社会组织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之现象正如不同的人体器官满足不同的生理机能一般。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深受这个19世纪以来颇具影响力的演化论启发,他所著的社会分工论一书中也指出人类社会组织分化跟功能特殊化之间的关系,组织之间的功能互补成为社会稳定生存的重要条件。近世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Parsons〕整合这些功能主义的观点,奠定了曾经盛极一时的构造功能论典范。功能论指出,所有社会现象--不管这现象看来是多么不道德、多荒唐、多邪恶、多不应该存在--只要它确实存在,那么这种社会现象在社会中必然扮演着某种社会功能,比方说贿选、强奸、黑市交易等。而功能论的研究目标,就是寻找这些表象底层所代表的社会功能到底是什么,进而寻找完成一样社会功能更有效合理的替代方法。新功能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学中的重要思潮,发端1985年,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历山大(Alexander)、柯罗米(Colomy)、卢曼(Luhmann)等。新功能主义的主要目标是:一方面对老功能主义的一些缺陷进展内部批判,另一方面在充分吸收60——80年代间产生的许多新理论成果的根底上重建功能主义。换句话说,新功能主义的建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弥合帕森斯的理论模型缺陷而引发的其他诸如社会现象学等微观社会学理论的强烈批评,并在吸取符号互动论、外乡方法论、社会现象学、社会交换理论等微观社会学理论合理思想的根底上,提出一个更具综合性的微观行动理论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这一新型的交往工具实现着社会信息交流。网络交往不仅打破了人类交往的阶级、阶层和地理空间的界限,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形态采集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吕梁学院《成本会计模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临时活动场地租赁合同范本
- 2025年南宁货车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个人担保书填写说明3篇
- 2024年上门女婿财产分割及婚姻关系解除协议书3篇
- 洛阳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池塘养殖学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水利工程劳务分包协议样本
- 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精彩选集
- 办公物业招投标攻略流程掌握
- 大连高新区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产业及功能布局)
- 茶歇服务合同
- 2024陕西陕煤澄合矿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施工环境保护培训课件
- 初识旅游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中国阴离子交换膜行业调研分析报告2024年
- 工会工作汇报课件
- 2024年湖南外贸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英语/数学/语文)笔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期末数学模拟试题(附答案)
- 第23课+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教材课件)【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个人生涯发展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