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民族地域文化与影视艺术(上)课件_第1页
第三部分-民族地域文化与影视艺术(上)课件_第2页
第三部分-民族地域文化与影视艺术(上)课件_第3页
第三部分-民族地域文化与影视艺术(上)课件_第4页
第三部分-民族地域文化与影视艺术(上)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民族文化与影视艺术世界性与民族性随着经济信息等的高速发展,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越来越频繁,世界正向一个地球村转变,影视艺术的世界性必然随之增强。《阿甘正传》、《莎翁情史》,迪士尼系列等电影与电视剧,已经成为世界影视艺术的共同财富。电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并不矛盾,民族特色浓厚的电视节目成为世界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电视连续剧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传到世界各地,不断引起轰动效果。中国功夫Chinseskungfu李小龙中国武术起源及流派运生原始人使用棍捧、石器等同野兽搏斗。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格斗和搏杀技能。先秦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汉代,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的基础,还发明了铁兵器,出现了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决要术”,武术初见雏形。唐代,是中国武术的兴盛时期,唐武则天开武举,不少武术人才脱颖而出,天下闻名的少林武术的最早记载也起于唐朝初年。宋代,中国武术走向成熟。健身练武已成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民间还组成了研习武艺的组织——“社”,开始出现武术的一些流派。元代出现了某些以传授武艺为主要内容的武馆。明清时期,民间习武更为广泛,门派林立,出现了数百种武术套路,武术流派趋于定型。武术内容十八般武艺与十八般兵器十八般兵器刀枪剑戟

斧钺钩叉

棍槊棒

鞭锏锤

抓拐子流星

武术的分类按流行地区分类,划分为南拳、太极拳;按山脉、庙宇分类,可划分为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按形象分类,可划分为蛇拳、猴拳、螳螂拳等;按技术内容分类,划分为拳术类、器械类、气功类、摔跤类等拳术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臂拳器械类刀术剑术枪术棍术气功类禅家儒家道家医家拳家摔跤角力相扑著名的武术流派少林武术。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武术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少林拳的精华被称为“少林五拳”,系指龙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鹤拳,分为小洪拳、大洪拳、罗汉拳、梅花桩炮捶等几十种少林拳法,还有刀、枪、剑、铲、棒等器械的技击法,并创造出少林易筋功、小武功、阴阳功、混元一气功等气功。少林拳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分为北派少林拳和南派少林拳。侧踢寸拳勾漏手双节棍武当武术。因发源于湖北均县境内的武当山而得名。武当武术起源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明末清初。武当拳的风格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见长,以慢击快,以意运空,以气运身。武当派拳术有无极拳、鹞子长拳、猿猴伏地拳、六岁散手和五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兵器有武当剑、白虹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太极拳属武当著名拳种,影响极大。

峨眉武术。发祥于四川峨眉山,形成于明代。峨眉拳集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技法与风格。它的主要技击特点是动作小,变化大,以柔克刚,借力打力,以静制动和以动制静并用,攻防时多顺势前钻,借力反击,以快取胜。峨眉拳术有僧门、岳门、杜门、赵门四大家和洪门、化门、字门、慧门四小家,还分为黄林、点易、青城、铁佛、青牛五大门派。气功气功是一种祛病健身、益寿延年的养生术和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在发展中,逐渐与各学说流派相结合。儒家养气,旨在修身。武术拳家养气,旨在积气。医家养气,旨在治疾健身。佛家养气,旨在排除杂念,达到禅定。气功门派众多,尤以道家气功见长。特别是从06年起,国家为了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组织专家研究推出了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四种健身气功,对于强健人体健康,是有很能深的作用,深受群众的喜爱。中国武术文化的特点(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能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中国武术的价值论武术的价值,就是凝结在武术发展运动中的精神和物质对我们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的总和,它是武术存在、发展、进步的标志。中国武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蕴涵中国哲理之奥妙,由此又形成了内涵很广、层次纷杂的庞大理论体系,同时也就蕴涵了哲学、文化、医学、养生、军事、美学及体育等要素。武术价值哲学价值医学价值军事价值武术的哲学价值中国的哲学渊源对中国武术必然造就了武术的哲学价值。其观点主要有:天人合一观、太极哲理、道与气,其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八卦这一套哲学范畴。在中国文明土壤里成长的中国武术必然包含东方哲学思想的深蕴,并以之作主干和方向来构筑

返回武术的医学价值两千多年来,中医与武术同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内发展着,宏大、缜密的中国医学理论不可能不对武术理论及其流派技术产生巨大的影响。“拳起于易,理成于医”这句武林谚语,应该是对这种影响的恰当的概括。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精气神学说、传统中医经络学说、中医辨证施治、整体施治原则、伤科等对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武术把医学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来。武术流派及各门派的点穴,针灸,按摩,推拿,救死扶伤等都是中医在武术中的发展运用。武术的军事价值

武术精神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在中国武术史上,很多武技高超的人和普通习武者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他们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不谋私利而秉存大义,不畏强暴而从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完整。近百年来,在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我国的关键时刻,许多武林豪杰纷纷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甘洒热血。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刊、中山先生把武术精神归纳为”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推而言之”的尚武精神从反抗外国和外民族侵略的角度看,中华武术培养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么,如果从国内和本民族来看,它培皋的就是中华民族刚强不屈,同不良势力进行斗争的勇敢精神,可见,中华武术为振兴民族精神,培养中华民族积极奋斗,不畏强暴和勇于牺牲的优良品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返回辉煌

李小龙辉煌李小龙武林至尊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香港度过的。李小龙幼时身体非常瘦弱。他父亲为了儿子的体魄强壮,在他7岁时便教其练习太极拳。李小龙在13岁时跟随名师叶问系统地学习了咏春拳,并在家中设一座木桩,每天对着木桩勤练不辍。此外,他还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戳脚等拳种,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小龙与叶问龙的一家李国豪李香凝为了提高技击水平,李小龙除了勤习中国拳术外,还研究西洋拳的拳法,他一边参加西洋拳训练班,一边节省零用钱购买世界拳王路易士的拳击赛纪录片,从中学习拳王的步法、身法、拳法和训练方法;他还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拳击比赛,不断丰富实战经验,赴美深造自创截拳道。李振藩截拳道李小龙经过精益求精的潜修苦练,使功夫逐渐娴熟乃至达到更高的境界。其中的“李三脚”、“寸拳”和“勾漏手”更是他的绝招。李小龙是个多面手,除了精通各种拳术外,还擅长长棍、短棍和二节棍等各种器械,并研习气功和硬功。国术馆的规模和设备不断完善,世界上许多显赫的武打明星如美国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等都争着拜他为师,好莱坞的著名电影明星如占士亨宾和史提夫都是他的门徒。世界拳王阿里也曾登门拜访,与他交流经验。美国国内各流派的拳师经常聚集在李小龙的武馆切磋武艺,他的“以武会友”的宗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涉足电影界功夫震全球。20世纪70年代初,一股中国功夫影片的狂潮席卷着世界。李小龙这个响亮的名字震撼全球。

HecreatedJeetKuneDo”龍“腾世界1964年,李小龙受邀为表演嘉宾出席”长堤国际空手道锦标赛“,现场表演其绝技“寸拳”,技惊全场。1967年,出演《青蜂侠》中”加藤”一角色。由此,李小龙的名字渐渐被美国人熟知。1971年,其第一部个人主演功夫大剧《唐山大兄》问世。1972年,拍摄《精武门》,《猛龙过江》。1973年,《龙争虎斗》,《死亡游戏》,连破亚洲票房纪录1971年夏季,李小龙接受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的邀请,以1.5万美元的片酬签了两部影片,第一部是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唐山大兄》。该片预算只有10万美元,而且剧本也是边拍边写的,在这种情况下却创下了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达到了300万港元。银屏耀星继《唐山大兄》之后,李小龙又拍摄了《精武门》,《精武门》比《唐山大兄》增加了一倍的预算,引起更大的轰动。李小龙在片中的大无畏精神和惊人的打斗技巧,特别是他表演中的“李三脚”和“地躺拳”和“双节棍”,令人赞不绝口。世界李小龙李小龙由于在武术和电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他先后在1972年和1973年两度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1972年还被香港评为十大明星之一。美国报刊把他誉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香港报纸赞誉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在美国、日本、英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同时出版了纪念李小龙的多种多样的杂志和特刊,都称他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

世界李小龙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如同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国际武坛的上空,对现代技击术和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主演的功夫片风行海外,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世界。许多外文字典和词典里都出现了一个新词:“功夫”(Kungfu)。

李小龙语录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但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修炼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随着时间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还活着。我们不得不去领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名人评价李小龙功夫好!打得好!”——毛泽东我坚信,我和李小龙一样认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取代奉献和努力。天才能打开你成功的大门,懒惰却能让你当众出丑。——前世界跆拳道冠军威尔森

李小龙是许多人的偶像。对于象李小龙这样的人来说,其最伟大之处在于他激励着千百万年轻人追随他的足迹。——施瓦辛格

李小龙是个伟大的人。他是那一领域中最为杰出的。我希望我能遇到他,因为我的确喜欢他的武术。他超越了他的时代。——“拳王”阿里

李小龙短暂的一生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他对中外文化的传播,以及对世界武术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激励了无数年轻人勇敢的追逐梦想,实现抱负。——“龙”的精神永存!中国武侠片武打片:我国武侠片、功夫片、武术片的总称。武侠片分类第一类侧重正面武打动作,从而取得娱乐效果。场面打斗惊心动魄。《独臂刀》《新独臂刀》《独臂刀王》第二类有武打动作,但更强调内力和武德,突出狭义精神和民族感情。报恩观念、复仇观念比较强;鄙夷暗器伤人或背里下毒,提倡光明正大。《少林寺》李小龙系列第三类强化或美化武打动作,突出一种思想。侠客们比剑姿势优美。他们拯救他人、拯救国家、超越生命的有限性。他们在施展武功时,衣袖飘飘,有些部分把武功与舞蹈结合起来。《蛇形刁手》《醉拳》楚原导演系列第四类虚化或神话武打动作,突出中国功夫重气韵的精髓,着重表现一种自由的境界。《卧虎藏龙》第五类把侠义与情爱结合起来,突出一种美好的理想。侠客重义也重情。《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第六类武侠片的变种。《英雄》《英雄》是著名导演张艺谋面对电影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背景,实现自身艺术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英雄》明星云集,场面宏大,画面精美,武打设计挥洒写意,将中国传统意境于动作片的暴力美学造型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大陆电影新一轮的票房神话和电影产业化模式。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英雄》一开始就是为西方观众量身打造的。在中国现代叙事艺术中,故事和人物一直是观众欣赏的焦点。而西方观众往往将视听冲击视为欣赏电影的主要目的。因此,在《英雄》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以概念化了的场景、画面和音乐,频频冲击观众的视听感官。充满寓意的大色块的红绿蓝白的四个段落,贴着中国文化标签的围棋、古琴、书法、武术、侠义、历史;张曼玉、章子怡仙袂飘飘;梁朝伟俊赏深沉,一副悲天悯人志士面孔;张道明君临天下、大气磅礴……影片极尽所能地渲染、虚构出所谓的东方魅力。故事和人物都退到了边缘,概念和形式成为影片的中心。武侠片精神内核以“侠义”为中心,以“自由”与“为民”为宗旨。侠与义虽然很难兼顾,但始终是豪侠之士的追求。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能够得民心,但往往不为统治者所容。武侠既有人的形象和智慧,又有神的力量和本领。传统文化的利和弊在武侠片中变现得比较深刻。京剧等中国传统艺术也给武侠片提供了滋养。如《龙门客栈》。武侠片与言情片结合的趋势比较明显。适当融入戏剧因素,可使武侠片更有趣味和娱乐性。追求自由的天地和山水田园诗的意境,武侠片追求的一个目标。《火烧红莲寺》掀起中国第一波武侠片热潮1928年5月13日,一部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名为《火烧红莲寺》的武侠片在上海中央大戏院首映,出人意料地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部电影不仅轰动了上海滩,而且在北平、南京、天津、汉口、广州等地也是场面火爆,观者如云。茅盾先生在《封建的小市民文艺》一文中曾有这样的描述:“《火烧红莲寺》对于小市民的魔力之大,只要你一到那开映这影片的影戏院内就可看到。叫好、拍掌,在那些影戏院里是不禁的,从头至尾,你是在狂热的包围中,而每逢影片中剑侠放飞剑互相斗争时,看客们的狂热就同作战一般。他们对红姑的飞降而喝彩,并不是因为那红姑是女明星胡蝶所扮演,而是因为那红姑是一个女剑客,是《火烧红莲寺》的中心人物。他们于影片的批评从来不会是某某明星扮演某某角色的表情那样好那样坏,他们是批评昆仑派如何、崆峒派如何的!在他们,影戏不是戏,而是真实!如果说国产影片有对广大群众感情起作用的,那就得首推《火烧红莲寺》了。”由于大受欢迎,从第二集开始,《火烧红莲寺》干脆抛弃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原著《江湖奇侠传》,剧情更加天马行空——逃出红莲寺的知圆和尚联合崆峒派与昆仑派展开恶斗,双方剑仙各自施展绝技,钻天入地无所不能,胜负难分之下又互请高人,直杀得天昏地暗、鬼神同泣……三年间,这《火烧红莲寺》竟一气拍了18集,而且还在当时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影片样式,即所谓“火烧片”。造成了银幕上的“一片火海”:《火烧青龙寺》、《火烧百花台》、《火烧剑烽寨》、《火烧九龙山》、《火烧七星楼》、《火烧平阳城》……武侠影片开始席卷中国影坛,据不完全统计,在1929年至1931年间上海的50多家影片公司,拍摄了250多部武侠怪片,占其全部影片出品的60%以上。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武侠片创作浪潮。由于武侠神怪热与中国传统文化极不相符,包括《火烧红莲寺》在内的所有宣扬怪力乱神的电影,终于遭到禁映。使得在中国大陆上热闹了四年之久的这第一波武侠片热潮戛然而止。1932年3月,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委员会”正式成立,最先享受“杀鸡儆猴”待遇的便是《火烧红莲寺》。同年8月出版的《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有如下禁令:“案查《江湖奇侠传》一书……经本内政部审查内容荒诞不经,有违党义,不准登记在案,自应一体查禁,以免流毒社会,近查明星公司出品之红莲寺影片,完全取材此书,其传播之广,为害之烈,甚于书籍。查电影片,系用机械及化学方法印制而出售散布之图画,应即依据出版法第二十三条及第三十九条之规定,禁止该片全部映演……即行撒销红莲寺影片各集之准演执照……”不过,此后一些武侠片导演又转至香港,并于1935年在香港拍出了第19集《火烧红莲寺》,武侠电影的传统也在香港得到传承。张彻的“盘肠大战”

60年代是香港武侠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出了两个武侠电影大师,胡金铨和张彻。有人将胡金铨比作金庸,他的影片大多是慷慨悲歌的侠客力挽狂澜的故事,而张彻则更像古龙,浪人杀手笑傲江湖,血腥之中见浪漫。从二者的电影风格来看,这种比喻是很恰当的。演员出身的胡金铨是一个有着很深文化底蕴的导演,他的武侠片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善于通过镜头、色彩、节奏、音乐等颇具匠心的处理,把激烈的武打动作化为富有诗意的动态美。在他的处女作《大醉侠》中,他第一次尝试利用快节奏的摄影剪辑技术,使武功招数和打斗场面极具真实感,并且通过镜头的剪接创造出许多肉体不可能实现的打斗效果,使武侠片跳出了传统的慢节奏和缺乏魄力的老套。另外,他在武打动作方面还吸取了京剧的武功并加以变化创新,通过精巧的场面调度和剪辑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不过《大醉侠》之后,他就离开香港到台湾发展了。同年,张彻的《独臂刀》推出并创下当年香港影史的百万票房纪录,真正将武侠片推向巅峰,他本人也被誉为武侠片的“护法导演”。张彻的作品充满了血腥杀戮,他把死亡看成是一种解脱,所以极力以慢动作美化“死亡”,喜欢用慢动作拍血腥杀戮的场面,比如在《大刺客》一片中,主人公聂政在与敌手的生死拼杀中,将从肚中流出的肠子塞入腹内扎腰再战,张彻以极慢的镜头抒写了这场著名的“盘肠大战”,可算是中国武侠电影史上暴力美学的经典。这样长期下来,慢动作竟然成了武侠片、动作片的一个重要表现元素。到了张彻的弟子吴宇森《英雄本色》时,慢动作运用已经成熟,它所传达的潇洒、悲壮韵味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张彻对武侠电影的另一大贡献是引入了以分镜头的方式拍摄武术动作的方法。早期武侠片的镜头分镜极少,一个镜头往往长达200多尺,其间需要二十到三十招,很容易出错,而且动作设计人员大多来自戏曲界,搞一些花架子还可以,但对于如何用电影手段来表现真功夫却无计可施。所以,张彻当时挖掘少林派师门秘密,拍了一系列以少林俗家弟子为主人公的影片,用分解动作的镜头设计展示少林拳套路,为观众详述各种拳法巧妙的变化,强调拳法在近身、攻守实战的作用,在当时很受好评。后来大陆拍的《少林寺》一片中,也是以这种方式招招分解少林寺十八般武艺,而且请的演员全是武术名家,一路拳打下来,简直可以直接拿来当武术教材用,难怪当初在国内引发万人空巷的盛况。随着李小龙、袁和平、洪金宝、成龙等一批武打巨星兼导演在香港影坛的崛起,70年代的武侠电影开始从刀光剑影转向拳脚功夫片的天下,他们讲求武术的实战效果,一招一式务求快、狠、准,而很少运用特技。拳脚功夫片的难度也比传统刀剑武侠片更大,因为刀剑片的演员一般穿着古装,刀剑也多少可以“助威”,所以一些明星即使一点功夫都不懂,也可以在刀剑武侠片中表现得好像绝顶高手,但拳脚功夫片则不同,它往往是贴身肉搏,拳来脚往,讲究硬桥硬马,非发力十足才能收到理想效果。不过也许这样的电影才更接近中国人理想中的“武侠片”。成龙与徐克有人认为李小龙的逝世——那时正是香港武侠电影的高潮期——正是武侠电影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不过,成龙很快补上了李小龙死后留下的空缺,他和袁和平是当时功夫喜剧片的始作俑者。虽然一招一式都是高难度极惊险的真功夫,但融入了插科打诨的打斗招式和搞笑对白,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量快速密集的武打镜头造成的巨大压力,而将历来注重武打技术的武侠片引入了一个嬉笑怒骂的喜剧世界。功夫喜剧片不仅要在动作上精益求精,而且还要顾及视觉、惹笑等效果,所以拍摄的难度其实更大了,它不仅仅是从细节上、武打上改变武侠电影的艺术风格,而是从结构上、整体上重新创造了中国武侠电影的经典样式。成龙的电影是以“不要命”而著称的,他在几年前拍摄《上海正午》的时候曾经说,“我不需要电脑,不需要特技,能跳多高就跳多高,能打多快就打多快,我不需要电脑合成来帮我的忙,这样我的电影在世界上就有一种风格。”可见他对于电脑技术的排斥。虽然他之后几部片子都或多或少地用到了数字特技,但“真功夫”始终是成龙电影的金字招牌。与成龙相反,徐克是一个类似卢卡斯或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技术狂人,他对于电影世界里的各种新技术有着无限的好奇心和玩心。他在1979年拍的《蝶变》是香港武侠电影重新回到特效技术的一个标志。《蝶变》又名《红叶手札》,记述的是“武林新世纪的开始,72路风烟”时代的故事,而它本身正是“武林新世纪”的产物。该片集侦探、神秘、恐怖、武侠、奇观等电影类型元素于一体,又以“科学”来“演绎”传统的“武功”——以弹簧钩箭和飞索等工具取代飞檐走壁的轻功,以火药爆炸品来取代超人的神功,以铁甲来取代铁布衫的传统武功……这部影片似乎要解构传统武侠电影中的所有叙事模式,彻底改变了武侠电影的一些基本元素。而在之后的《蜀山》一片中,他不仅从好莱坞请来光学效果专家协助,还找来了一班年轻人组织特技班底,负责全片的特技效果,开了香港电影大规模应用好莱坞特技的先河。影片以爆炸特技加光学效果发挥了港产武侠电影前所未有的丰沛多变的奇幻境界。徐克的特技运用到《倩女幽魂》时,已进入挥洒自如的境界,并且气势雄浑,磅礴非凡。片中所用的各种特技如光学、模型等在数字技术的配合下,展示了变化万端的可能,如姥姥伸出的巨舌与小倩的长布相斗,从地上到空中甚至到地下,尚有道士施放的暗器,飞箭和爆炸,数量无尽,能量无穷,突出鬼域的可怖,神秘力量的高深莫测。京味影视特色及发展趋势北京特色影视艺术以京味文化为底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