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题复习:《乡土中国》试题专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4题。
材料一:
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
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
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所决定的社会
地位不容个人选择,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
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
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
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
了他的地。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
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
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
位置。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
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
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
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这社群分裂出来的
部分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的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
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
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
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
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在我们
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
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
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
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
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
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
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
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
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
缺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2021年12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教授注意到,作
为城市化过程中衍生的一种新现象,“断亲”似乎越来越多地发生在青年人
身上。
“断亲”指的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后”“00后”
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断亲”主要表现为“基本不走
亲戚”,而非正式断绝亲戚关系。相关调查显示,越是年纪大的人,与亲戚
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关系越密切,越是年轻人,“断亲”现象也就越普遍。
那么“断亲”背后,中国家庭亲缘关系究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过去
中国社会以扩大家庭为主,亲缘关系较为紧密。由于交通信息相对闭塞,
人们的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生产生活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
源,在很大程度上依托各种亲戚关系。因而基于血缘关系的亲戚是最可靠
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进入现代化、开放性、高流动性的社会后,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发
生较大变化,以学缘而非血缘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逐渐占据社会关系的
重要方面。再加上现代社会中血缘亲朋因
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亲缘之间的“利
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因此,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的重大
变迁中,亲戚关系式微是一种客观社会事实。
“内卷”环境加剧。“00后''的独生子女常年游走于各种课堂之中,他们
从小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特别是大城市中的青少年学生,他
们几乎从小就周旋于各类培训班。休闲生活被极大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
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久而久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不在场”或被
同学所替代,致使“断亲”成为必然。
城市化与社会流动造成居住地分离。中国开启城镇化进程后,有超6
亿人口陆续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其中超过2亿人口实现跨省市居住流动。
远距离流动造成兄弟姐妹分别居住在不同城市。家庭成员居住分离,使他
们的下一代从小缺乏对亲戚的亲密接触与频繁交往,亦加速青年世代“断
亲”行为。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小家庭独立自主性增强,对传统社会相对紧密的
亲戚关系冲击较大。市场经济下的银行贷款和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
社保,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各种奖学金、困难补贴、勤工助学等
方式,让很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这种因
经济独立而带来的安全感和衣食无忧的生活方式,直接冲淡新世代青年群
体对亲戚之间礼物馈赠的渴求,并在情感上也降低了对亲戚的心理需要,
青年世代“断亲”变得自然而然。
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生活方式更加原子化。生活方式决定人们的交往方
式。“00后”时代的日常生活,因互联网而改变,也都在互联网中实现。
特别是随着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广大的乡村地区也基本上实
现网络覆盖,乡村孩子与城里孩子共享同一个互联网世界。互联网让“00
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人与
人”的生活方式,走亲访友这种长辈坚持的社交方式,已经被青年群体逐
渐放弃。“断亲”现象
因“网络原住民”沉溺虚拟生活方式的陌生人社交,在现实中不断上
演。
(节选自胡小武《“断亲”背后的亲缘关系重构》《半月谈》2022年
第6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人一出生就决定他的地,家族
世世代代“生于斯,死于斯”,家族血缘就具有地城的涵义。
B.一个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生存就难以保障,就会有人离家到
外乡生活,这种新社区就没有血缘关系,是纯粹的地缘关系。
C.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大,不同血缘和地域的人聚居在一起,血缘亲
情已被理性支配的契约所取代,所以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
D.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它需要信用和法律的支持,所以契
约一旦签订就必须遵守,否则就难以承受违约的巨大损失。2.根据原文内
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血缘社会大体上是稳定的,在这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与幼之间就
产生了社会的差次,年
长的对年幼的具有权力和强制地位。
B.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
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
C.现代社会的“断亲”现象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了青年人身上。学缘关系
也逐渐取代血缘关系,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D.传统中国社会常需要依赖亲戚关系取得互助资源,如今人们获得资
源的方式更多元,这也成了青年世代“断亲”的原因之一。
3.下列选项中,最贴合材料二观点的论据是(3分)(▲)
A.台湾青年演员魏晖倪因为工作留在北京过年,除了为自己备好“一解
舌尖上乡愁”的年夜饭,更与岛内家人早早约好“云上”围炉、拜年。
B.在温州农村,婚礼习俗也越来越有文化味了一一文化礼堂里张贴着喜
字,披挂着红纱,父母致辞叮嘱传承家训家风,全村乡亲踊跃观礼贺喜。
C.”今年读书父母终于不用再帮我向亲戚借钱了。,,来自千岛湖的学生
戴建征接过杭州福彩中心的5000元助学金,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D.湖南多家教育类相关上市公司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
免费开放在线课程,助力“云课堂”的搭建,保障学生在家学习质量。
4.中国人一直都看重“同窗”情谊学缘关系。请参照材料二的角度分析学
缘关系在中国社会
非常重要的缘由。(3分)
参考答案
1.D(A.“乡土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错,由原文“血缘是稳定
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一处可知,
该选项范围扩大,不是“乡土社会”,应是“稳定的社会”,并且“家族血缘就
具有地域的涵义”与原文表意不同,原文是“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
B.“这种新社区就没有血缘关系”错,以偏概全,其中一部分人仍可能有血
缘关系,综合原文“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的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
中一般长成新村落”“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
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
离''分析可知,不是"新社区''而是搬迁过来的人与当地社区的人没有血缘关
系。C.该项表述整体看存在强加因果的问题。由原文“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
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一处可知,判断是否是“契约社会”,主要
不是看血缘,而是看是否是地缘关系。并且“血缘亲情已被理性支配的契约
所取代”显得武断且不合事实,表述的大意应该为:这种由陌生人组成的社
群更需要契约来管理。)
2.C(C”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错误。原文是学缘关系“逐渐占据社会
关系的重要方面”,而非“成了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3.C(A.说的是亲情的连接和保持。B.说的是亲情的连接和保持。C.对
应文本中“市场经济下的银行贷款和国家先后推动的全民医保、社保,九年
义务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各种奖学金、困难补贴、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很
多家庭可以不再通过亲戚网络来获得生存和发展资料”。D.所说与亲情无
关。)
4.①中国古代社会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社会活动空间相对有限,同窗
是比较可靠稳定的社会关系。②当下尤其是教育体系内卷加剧之后,青少
年社会交往以同学为主,故而学缘关系逐渐占据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
③通过学缘关系可以取得生产生活以及情感所需的信任关系和互助资源,
这会在情感上加强人们对学缘关系的心理需要。(每点1分,共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
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地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
相互地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
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
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
""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但是亲属不管怎样亲密,终究还是体外之己。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
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
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
是如果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
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举一个例子:云
南乡下有一种称上寅的钱会,是一种信用互助组织。我调查了参加宣的人
的关系,看到两种倾向,第一个是避免同族的亲属,第二是侧重在没有亲
属关系的朋友方面。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找同族亲属入寅?他们的理由是很
现实的。同族的亲属理论上有互通有无、相互救济的责任,如果有能力,
有好意,不必入寅就可以直接给钱帮忙。事实上,这种慷慨的亲属并不多,
如果拉了入寅,假若不按期交款时,碍于人情不能逼,结果寅也吹了,所
以他们干脆不找同族亲属。我调查时就看到一位窦首为此发急的情形。他
很感慨地说:钱上往来最好不要牵涉亲戚。这句话就是我刚才所谓减轻社
会关系上的担负的注解。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血缘和地缘》)
材料二:
在中国人的社会交换体系中,人情是一个核心性的概念。我以对下岬
村送礼规则和多种形式的互惠的讨论来探讨人情。尽管互惠作为一个抽象
原则也许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但事实上在社会生活的特定情境中它如何调
节人的行为仍然不得而知。于是我开始探究赠礼、受礼和回礼的具体活动,
逐渐发现下岬村民中有四种通行的礼物交换规则,其中每一种都从一个不
同的角度反映出互惠原则。
第一个规则是,常人总是以互惠的方式与他人往来。这种互惠以长期
的赠礼、受礼和回礼的义务为特征。正如谚语“礼尚往来”,村民们将第
二个字“尚”写成“上”,“礼”理解为“礼物”。村民眼中的“礼上往
来”意味着“人们以礼物交换的方式来往”。礼物馈赠的第二个规则是,
无论在亲属意义还是在社会意义上,随礼不能打破现存的社会地位等级体
系。为了遵守规则,避免由于无知而带来的尴尬,许多村民愿意与同等身
份的人一同去参加仪式活动,尤其是参加村外的仪式活动。受访者们也告
诫我不要拘泥于送礼的固定标准,因为还有第三条规则,地方上称为“礼从
往来",或"根据以往的相互关系来置礼"。在这条规则下,村民们能调节他
们相互之间的馈赠关系。
第四条规则涉及到回礼的方式。村民们一致认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应该避免把礼物交换视为还债。最通常的方式是略增回礼的价值,如果处
理不当,就会给人一种还债的印象。下岬村村民不愿理清他们之间礼物交
换的往来账目,这样他们就能保持与他人的积极往来。正像社会学家布迪
厄所指出的,“[甲]在任何一个社会可能都能观察到,如果不想造成侮
辱,回礼必须被推延并有所不同,因为立即送回完全相同的物品显然等于
是一种拒绝”。当一个人通过增加价值来置办一件不同的回礼时,他不能
增加太多,以免对受礼者造成异常的压力。用地方话来说,也就是礼大压
死人的意思。正如一个老村民所说:“【乙】如果你回一份太大的礼,你
就是在给受礼的人添麻烦,因为他下次就得加大礼物来还给你,如果这个
人又正好手头上没钱,不能回一份更大的礼,他就会恨你的礼。”
显然,互惠的原则充当着下岬村中礼物交换的基本原则,但是,下岬
村(也许是整个中国农村)多数的社会交换规则可能而且经常是在众多因
素的影响下,根据特定的情境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动。无疑,发现这些情
况和因素,是理解中国文化中社会交换性质的关键。
正如下岬村民洞见和实践的,人情是个伦理体系,当一个人与他关系
网中的他人相处时,它指导和规范他的行为。人情伦理只能适用于一个人
的关系网络之内;关系的边界和人情的影响范围由多种形式的社会交换,
尤其是礼物交换来界定。不过,中国社会中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是,人们
倾向于将尽可能多的人拉入关系网,因而不得不将人情伦理运用到越来越
广泛的人群中。
人情伦理体系有三个结构性维度:理性计算、道德义务和情感联系。
人情在行动上的复杂性和弹性就源于这三个结构因素变动不定的组合。尽
管在涉及人情的所有社会往来中,这三个维度彼此共存,但在特定的情况
下,实际的重点可能是其中任何一个。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极端理性,
因而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仔细计算其每一个社会交换行为,而另一个人则
可能恰恰相反,注重道德义务或主要根据人际关系中的感情因素行事。再
者,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行事、根据特殊情形的特殊需要而
改变其行为重点也很常见。
(摘编自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
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亲密社群中,不管是“算账”“清算”,还是因处理不当造成的“还债”,
都会给人际交往带来消极影响。
B.蜜是游离于同族亲属之外的互助组织,它对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具有
约束力,减轻了因人情带来的负担。
C.人情是积极的社会参与,体现了互惠的原则,但个体主动地扩大或
收缩关系网,主要是基于利己的目的。
D.下岬村是熟人社会,在这里礼物馈赠不单是双方的事,社会地位、
社会评价都会影响赠礼、回礼等行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情的维系有赖于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动态平衡,它具有长期
性的特征,因而有可能超越代际而继续存在。
B.在礼物馈赠中,回礼的方式、时机都有讲究,这说明人情的意义不
仅建在实物的基础上,更建立在其象征意义上。
C.研究中国文化中社会交换的性质,除了把握互惠的基本原则之外,
还需要结合特定的情境来分析人的特殊行为。
D.在社会学中,民众惯常的话语也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因为它们可
以反映民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处事原则。
3.下列《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能体现材料中的“人情”的一项是(3
分)
A.第1回,甄士隐得知寄居葫芦庙的贾雨村赶考缺少盘缠,送给他五
十两白银,并说“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
B.第6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临走时,王熙凤让平儿把二十两银子
送至刘姥姥跟前,并说”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
C.第22回,宝钗十五岁生日,湘云因没有准备礼物,遣人回家,“将
自己旧日作的两色针线活计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
D.第24回,贾芸从醉金刚倪二那里借来十五两银子,买了冰麝“孝顺”
王熙凤,并谎称这
是一个开香铺的朋友送给他的。
4.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人情”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材料二两处引文都是对“回礼”的分析,请谈谈两段引文语言表达的差
异。(4分)
【答案】
I.(3分)C("主要是基于利己的目的"于文无据)
2.(3分)B(递进关系于文无据)
3.(3分)A(A项通过甄士隐所说的“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
可以看出他馈赠礼物给贾雨村没有"理性计算""道德义务”,也不是为了加强
“情感联系";B项体现了"道德义务",C项体现了“情感联系",D项体现了"
理性计算”)
4.(4分)人情是一个在亲密社群(关系网络)中,以多种形式的社会
交换来界定关系边界的,根据理性计算、道德义务和情感联系等结构因素
而变动的,以互惠为基本原则的伦理体系。
(评分标准:每小句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4分)①引文【甲】是对回礼方式的高度总结,使用长句,语言更
严谨,体现了社会学家的表述风格;②引文【乙】是对回一份及礼造成的
麻烦的具体分析,使用短句,语言更口语化,体现了老村民的语言习惯。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
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以“己”为中
心,,,,,_________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
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
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伦”字下也说“伦
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
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21.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语句,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
②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
③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④一•圈圈推出去
⑤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
⑥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A.③①⑤②④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③⑤①②⑥④D.①③⑤②⑥④
22.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文段中引用潘
光旦的话有何作用?(6分)
【答案】
21.选A»解析:分析这六个句子,比较容易确定②④⑥的排列顺序,
②先说到“波纹”,然后是④的“圈圈推出去“,再是⑥的“愈推愈远,也愈推
愈薄”,事理上衔接紧密;这些句子中有“不像”“而是",按照一般顺序应是
先⑤后②,这样就能确定⑤②④⑥的顺序;横线前面是“以,己‘为中心”,能
够与之衔接的是③,然后是①。最终排序是③①⑤②④⑥
22.解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
引用潘光旦先生的话,形象的把“仑''作为构字要素的字(论,伦),说明
其具有“条例、类别、秩序”的含义。
四、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3分)
1.(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
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
“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
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②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
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
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
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
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
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
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
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
不同。
④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
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
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
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
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在鼎盛时期,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
表薛宝钗,后来就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
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湖树散,缩成一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
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
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
⑤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
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
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
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
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
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
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
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
共同的精神寄托。
②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
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
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
禀祖宗之训。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
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
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祭
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
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
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
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③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
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
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
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
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
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④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
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
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材料三:
①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
遍提高。电脑、网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代的变迁使得差序格局
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新的特点。
②网络的发展使得facetoface的人际交往模式中增加了cmc的交往模
式(基于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
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无所顾忌的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
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
③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表达
对上级的不满、批判政策的不公。于是,网络的舆论压力使得有关部门不
得不考虑民众的意见反馈,从而制定出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网络成为了
人们宣泄的一种渠道,也提升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批判意识,从而使法制
观念得到强化。
④网络社会下的具有超时空特点的人际关系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
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
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交往的
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的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
“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
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
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
⑤当水波纹荡及现代社会,传统的差序格局日益演化为一种“新差序
格局”。我们要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传统差序格局对人们的负面
影响,以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中华
民族的强国梦!
(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下差序格局的变化》)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的家庭不是一个人员固定
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会随着中心势力大小伸缩。
B.中国家庭的亲属关系是通过生育和婚姻所发生的可包括无数人的社
会关系,每个社会关系网络中都有一个“己”作为中心,每个中心都不同,
并且互不交叉。
C.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是“同
心圆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处于不同波纹上的人与中心势力之间有亲疏远
近之别。
D.中国传统思想里缺乏那种以平等观念及宪法观念为基础的“自我主
义“,我们信奉的是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别从亲缘和地缘这两个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
点是差序格局。
B.材料二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欧亚共同体课程设计
- 自动驾驶技术应用总结
- 体育娱乐行业人力资源总结
- 新媒体行业技术工作概览
- 音响行业演出场地卫生消毒方案
- 食品安全销售总结
- 非公开发行股票认购协议三篇
- 2024年税务师题库(轻巧夺冠)
- 2024年美术教案7篇合集
- 2024年福建开放大学《网络测试与故障维修》形成性考核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度无人机部件委托生产加工合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 心里疏导课件教学课件
-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专项训练练习题
- 基于机器学习的供应链风险预测
- 2024-2025年职业技能:全国高速公路收费员从业资格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阜阳师范大学《法学概论》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
- 2024河南郑州市金水区事业单位招聘45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全册
- 食物损失和浪费控制程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