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课件_第1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课件_第2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课件_第3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课件_第4页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中药综合分值分布单选配伍选择多选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分第二章中医诊断基础分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分第四章民族医药基础知识分第五章常用医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分第六章药学服务与咨询分第七章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分第八章中药的贮藏与养护分第九章非处方药分第十章中药的合理应用分第十一章特殊人群中药的使用分第十二章中药的不良反应分第十三章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分第十四章医疗器械基本知识分中药综合分值分布单选配伍选择多选2中药综合分值分布中药综合分值分布3第一章、中医理论基础分值第一章、中医理论基础分值4第一章、中医理论基础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这一独特理论体系的两个最基本特点()。考纲要点1.整体观念(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环境的统一性2.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区别(2)辨证与论治的关系第一章、中医理论基础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考纲要点15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观”:人体以五脏为中心……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就是机能与形体整体统一性的具体体现。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人体四时的脉象变化,昼夜阴阳生理活动变化等,都是人体随自然阴阳变化,进行的生理性调节的结果,说明人体与自然界存在着同一性,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经典考题1.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称为()A.辨证论治B.整体观念C.恒动观念D.阴阳互化E.中和思想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典考题1.人体内外环境6二、辨证论治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如:发热恶寒、胸胁胀满、纳呆食少、头身疼痛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情况下对于外界有害因素作用的一种反应,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如:感冒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肝胃不和、风寒表证、湿热下注、脾胃不和二、辨证论治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7经典考题2.中医学中,“证”的含义是()A.对疾病所表现症状的综合认识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C.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况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E.阴阳失调的表现3.属证的是()A.发热恶寒B.肝胃不和C.胸胁胀满D.纳呆食少E.头身疼痛经典考题2.中医学中,“证”的含义是()8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异病同治”:相同的病机经典考题“异病同治”的“同治”是指.病因相同.病种相同.病证相同.证候相同.症状相同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9经典考题5.“同病异治”的“同病”是()A.病因相同B.病种相同C.病症相同D.病机相同E.症状相同6.同病异治的依据是()A.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人与自然的统一性C.相同的疾病出现不同的舌象、脉象D.相同的疾病出现不同的证候E.相同的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经典考题5.“同病异治”的“同病”是()10第二节阴阳学说考纲要点.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析和运用.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治疗第二节阴阳学说考纲要点.阴阳的属性事物阴阳属性的分11事物的阴阳属性阳:剧烈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明亮、功能方面阴:静止的、内守、下降、寒冷、晦暗、有形的器质阳: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阴: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事物的阴阳属性阳:剧烈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明亮、功能方12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关系13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制约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制约太过: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盛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消长平衡此消彼长、动态平衡生理:阴平阳秘病理: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相互转化一定条件,反向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制约相互制约、相互消长制约14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平阳秘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平阳秘15经典考题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

.交合感应.对立制约

.消长平衡.互根互用

.无限可分“阴阳互损”的最终结果是

.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亡阴.亡阳“壮水之主,以治阳光”指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阴阳双补经典考题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

.交合感应.对立制16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背腹四肢内外侧来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泄,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如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即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人体内17.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在诊法方面,分析四诊收集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色泽的鲜明者为病在阳分,晦暗者为病在阴分。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

脉象部位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扶大红花,可出)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在辨证方面,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属于阳证类型的疾病,如疖、痈、丹毒、脓肿等,多为急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属于阴证类型疾病,如结核性感染、肿瘤等,多为慢性疾病,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不痛或隐痛等症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8.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有两个方面:

()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

.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9)阴阳偏衰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20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课件21()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性:寒、热、温、凉,“四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上升,下降,浮为浮散,沉为重镇等作用。

.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为阳;

.清热泻下、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下行、沉降为阴。()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性:寒、热、温、凉,“四气”。22第三节五行学说考纲要点1.五行与五行学说五行特性

2.五行的生克乘侮

(1)五行相生与相克

(2)五行相乘与相侮

3.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1)在疾病诊断中的运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

第三节五行学说考纲要点1.五行与五行学说五行特性23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24一、五行学说的含义木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温热、升腾、明亮土的特性:““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的特性:““金曰从革””。肃杀、收敛、沉降。水的特性:““水曰润下””。寒凉、滋润、下行、闭藏。一、五行学说的含义木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25五行的属性木-代表生气旺盛的-“木曰曲直”。火-代表炎热的、向上的-“火曰炎上”。土-代表具有营养作用的-“土曰稼穑”。金-代表具有摧残杀伤作用的-“金曰从革”。水-代表寒冷的、向下的-“水曰润下”。中医药膳的医学理论基础

“五行……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尚书·周书·洪范》五行的属性木-代表生气旺盛的-“木曰曲直”。中医药膳的医学理26生长升发舒畅条达木曰曲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生长木曰曲直离离原上草,27炎热光明升腾火曰炎上楚乡祝融分,炎火常为虞。炎热火曰炎上楚乡祝融分,28生化承载受纳稼穑土曰稼穑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生化稼穑土曰稼穑万物土中生,29滋润下行寒凉闭藏水曰润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滋润水曰润下曾经沧海难为水,30金曰从革沉降收敛肃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金曰从革沉降葡萄美酒夜光杯,31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音五化五色五方五气五季

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声五动酸角生青东风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呼握苦徵长赤南暑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笑忧甘宫化黄中湿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歌哕辛商收白西燥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涕哭咳咸羽藏黑北寒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唾呻栗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音五化五色五方五气五季

五32一、五行学说的含义一、五行学说的含义33五行之间的关系、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相生次序:木→火→土→金→水→木五行之间的关系、五行相生34火金水生“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

《难经》五行之间的关系火金水生“生我”者为母,母子关系

35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相克次序木→土→水→火→金→木、五行相克五行之间的关系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36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内经》水木火金克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五行之间的关系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

《内经》水木火37

中医药膳的医学理论基础五行学说中医药膳的医学理论基础五行学说38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又称“过克”。木→土→水→火→金水木火金、五行相乘乘五行之间的关系太过所致相乘:如木旺乘土不及所致相乘:如土虚木乘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又称“过39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木→金→火→水→土→木。、五行相侮水木火金侮五行之间的关系太过所致相侮:如木反侮金;不及所致相侮:如土虚水侮。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40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课件41经典例题10.“肝火犯肺”属于()A.子病犯母B.相克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经典例题10.“肝火犯肺”属于()42三、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母子相及母病及子

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皆异常。

母虚→子虚→母子两虚如:水不足,无力生木,则木干枯,结果水竭木枯。三、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母子相及母43子病及母

规律

子亢→损母→子盛母衰→“子盗母气”“子来乘母”

如:肝火盛,下劫肾阴,而肝旺肾阴亏虚。

子亢→母盛→子母皆盛→“子病犯母”

如:心火盛,引动肝火,而心肝火旺。

子弱→母虚→子母俱虚

如:肝阴虚,致肾阴虚,而肝肾阴虚,

心血虚,致肝血虚,而心肝血虚。

子病及母

规律

子亢→损母→子盛母衰→“子盗44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

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

肝病面色青,见弦脉45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课件46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47第四节藏象考纲要点.五脏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

()肾的生理功能.五脏之间的关系()心与肺的主要生理关系()心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心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心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

()肺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肺与肝的主要生理关系

()肺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肝与脾的主要生理关系

()肝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脾与肾的主要生理关系.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肺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第四节藏象考纲要点.五脏的生理功能48第四节藏象考纲要点4.六腑的生理功能(1)胆的主要生理功能(2)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3)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4)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

(5)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6)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5.奇恒之腑(1)奇恒之腑所包括的组织器官(2)脑的生理功能及与五脏的关系

(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影响其功能的生理因素6.五脏与六腑的关系(1)心与小肠的主要生理关系(2)肺与大肠的主要生理关系

(3)脾与胃的主要生理关系(4)肝与胆的主要生理关系

(5)肾与膀胱的主要生理关系

第四节藏象考纲要点49脏腑名称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功能特点五脏肝、心、脾、肺、肾实体性器官

(中满)化生贮藏精气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空性器官受盛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泄而不藏实而不满)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中空性器官贮藏精汁藏而不泻脏腑名称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功能特点五脏肝、心、脾、肺50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5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华盖”“娇脏”()主气,司呼吸

经典考题11.2004A.生成宗气的脏器是

A.心B.脾C.肺D.肝E.肾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52()主宣发与肃降()主宣发与肃降53()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54()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主治节

55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脾主运化

()把水谷化为精微

()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脾主运化

()把水谷化为精微

()精微物质56运化水液又称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

运化水液又称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

57.脾主升;.主统血

经典考题12.2006A脾生理功能不包括

A.主运化B.主统血C.主升清D.主肃降E.化生气血13.2007A脾主升清主要是指

A.维持机体内脏位置的恒定

B.维持水液代谢功能的正常

C.维持精微物质的上升和布散

D.维持气血的生化

E.维持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脉外.脾主升;.主统血

经典考题12.2006A脾生理功能不包58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刚脏.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59()促进消化吸收(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促进消化吸收(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60()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主藏血

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肝的调节血量功能,是以贮藏血液为前提的,只有血量的储备充足,才能有效地进行调节。

()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6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主藏精、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主纳气;.主温煦脏腑。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肾者水脏,主津液”。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肾主藏精、生长发育、生殖;()62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课件63经典考题A.心B.肝C.脾D.肺E.肾

14.2003B.所谓“气之主”是指D15.2003B.所谓“气之根”是指EA.生气B.纳气C.主气D.载气E.行气

16.2005B.肺的功能是17.2005B.肾的功能是经典考题A.心B.肝C.脾D.肺E.肾

64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65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二)心与脾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二)心与脾66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三)心与肝血液和精神情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三)心与肝67二、五脏之间的关系(四)心与肾(待)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心神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四)心与肾(待)68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肺与脾69二、五脏之间的关系(六)肺与肝

气机的协调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六)肺与肝

气机的协调

70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七)肺与肾

津液代谢和呼吸运动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七)肺与肾

津液代谢和呼吸运动

71二、五脏之间的关系(八)肝与脾在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二、五脏之间的关系(八)肝与脾72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九)肝与肾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等方面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九)肝与肾73二、五脏之间的关系(十)脾与肾先后天相互滋养等方面二、五脏之间的关系(十)脾与肾74三、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三、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75三、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肺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三、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心与志、液、体、华、窍的76四、六腑的生理功能.胆的生理功能.胃的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小肠的生理功能:小肠主液()()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大肠的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并吸收部分水液;大肠主津().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四、六腑的生理功能.胆的生理功能77四、六腑的生理功能.三焦的功能:孤腑

()生理功能

)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上焦膈以上(心肺)

中焦膈至脐(脾胃、肝胆)

下焦脐以下(肾、膀胱、大肠、小肠等)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四、六腑的生理功能.三焦的功能:孤腑

()生理功能

78五、奇恒之腑.脑

()脑的生理功能;()脑与五脏的关系

.女子胞

()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影响女子胞功能的生理因素

①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②肝气肝血的作用;

③冲任二脉的作用。

五、奇恒之腑.脑

()脑的生理功能;()脑与五脏的关系

79六、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心与小肠的关系:心火移热于小肠。.肺与大肠的关系:大肠传导正常,腑气通畅,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六、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心与小肠的关系:心火移热于小肠。80.脾与胃的关系().脾与胃的关系()81.肝与胆的关系.肾与膀胱的关系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

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以维持津液的正常代谢。.肝与胆的关系82第五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考纲要点1.气(1)气的生成(2)气的分类与分布

(3)气的功能(4)气的运行2.血

(1)血的生成(2)血的运行

(3)血的功能(4)气与血的关系3.津液

(1)津液的生成(2)津液的代谢

(3)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考纲要点1.气83一、气()一、气()84气的功能.血的循行,有赖于气的

.血不溢于脉外,有赖于气的

.津液转化为唾液,有赖于气的

.脏腑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气的

气的功能.血的循行,有赖于气的

.血不溢于脉外,有赖于气的

85气的分类(必考)气的分类(必考)86气的分类.元气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根于肾,通过三焦布散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推动和促进着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着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气的分类.元气87气的分类.宗气()“气海、膻中”()。宗气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故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功能,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营气“荣气”,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气的分类.宗气()88气的分类.卫气

一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三是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气的分类.卫气

一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二是温养脏腑89二、血二、血90血.血的概念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所化生。“脉为血之府”。

.血的生成()血,主要由营气、津液和肾藏之精化生而成。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所摄入的饮食物,经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谷精微,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营气和津液,都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精血同源”之说。

经典考题.与血的生成不直接相关的是.营气.津液.肾所藏的精.水谷精微之气.自然清阳之气血.血的概念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所化生。“脉为血之府”。91.血的运行()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基本动力。“肺朝百脉”,即循行于周身的血液,均要汇聚于肺,通过肺气的作用合成宗气,贯心脉而推动血液循行才能布散全身。除心肺作用外,血液的循行,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和肝之藏血、主疏泄功能的调节。总之血液的运行,是在心、肺、肝、脾等脏器相互配合下进行的。若痰、瘀阻滞压迫脉道等,都能造成血运不畅或局部阻塞不通。

经典考题19.2004X血液运行所依赖的生理功能有

A.肝藏血B.脾统血

C.肝主疏泄D.心主血脉

E.肺朝百脉.血的运行()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基本动力。“肺朝百脉92.血的功能营养和滋润作用,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成分。

()血液,又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与血的关系():

()气能生血补血之时加以补气()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摄血,即统血。

()血为气母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也概括为血能载气和血能生气。.血的功能营养和滋润作用,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成分。

(93三、津液.津液的概念: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唾液、肠液、关节腔液等。(.痰饮?病理产物)

()津和液:一般来说,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则称为液。津和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津和液常同时并称。三、津液.津液的概念: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94津液.津液的代谢: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其生成是通过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和小肠的“分清别浊”,“上输于脾”而生成。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而输布于全身的。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需要气和许多脏腑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但以()肺、脾、肾三脏为主。

津液.津液的代谢: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其生成是通过胃95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课件96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作用

()化生血液津液不仅流行敷布于脉外,而且能进入脉内,化生血液,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运输代谢废料津液在代谢过程中,能把机体各部的代谢废料收集起来,通过脉内(血液)或脉外的途径,运输到有关排泄器官,不断地排出体外,以保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如经皮肤汗孔排出的汗,经肾与膀胱排出的尿,其中除大量的水分外,就包含有许多代谢废物。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作用

()化生血液津液不97第六节经络考纲要点1.经络系统的组成(1)经络系统的组成

(2)经脉和络脉的组成2.十二经脉(1)走向和交接规律

(2)分布规律和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1)奇经八脉及其作用

(2)督、任、冲、带脉的基本功能4.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主要生理功能第六节经络考纲要点1.经络系统的组成98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他连属部分所组成。经脉的组成经脉主要有正经、奇经和经别三类。络脉的组成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他连属部分99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1课件100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101经典考题20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D)A.足少阳胆经B.足阳明胃经C.足少阴肾经D.足太阳膀胱经E.足太阴脾经21.循行于上肢外侧中线的是()A.手太阴肺经B.手太阳小肠经C.手少阴心经D.手厥阴心包经E.手少阳三焦经经典考题20十二经脉中,循行于下肢外侧后缘的是(D)102二、十二经脉

.走向和交接规律

二、十二经脉

.走向和交接规律

103分布规律()四肢部位

阴经分布于内侧面,阳经分布于外侧面。

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例如,上肢内侧的经脉分布是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上肢外侧的经脉分布是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内侧的经脉分布是内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内踝八寸以上,则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下肢外侧的经脉分布是,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分布规律()四肢部位

阴经分布于内侧面,阳经分布于外侧104()头面部位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躯干部位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阳经则是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其排列顺序自内向外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头面部位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手、足太阳经行于面105经典考题29.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的交接部位在(E)A.胸B.腹C.头面D.后背E.四肢经典考题106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四肢部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四肢部107脉流注次序()脉流注次序()108经典考题22下络小肠,上连“目系”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B.足阳明胃经C.足厥阴肝经D.手少阴心经E.手少阳三焦经【23-24】A.手厥阴心包经B.手阳明大肠经C.足少阳胆经D.足阳明胃经E.足太阴脾经23.手太阴肺经下接()24.手少阳三焦经下接()经典考题22下络小肠,上连“目系”的经脉是()109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作用特点有:

()其分布和走向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

()与奇恒之腑和部分脏腑有一定的联系,但同五脏六腑无直接络属关系。

()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相配之关系。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三方面的作用:

()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

()参与人体生殖及脑髓机能的调节。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作用特点有:

(110.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基本功能()督脉的基本功能为:①调节阳经的气血;②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任脉起基本功能为(阴脉之海)①调节阴经气血;②主持妊养胞胎。()冲脉基本功能为()①调节十二经气血;②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并同妇女的月经有着密切的联系。()带脉基本功能为:①约束纵行诸经;②主司妇女的带下。.督脉、任脉、冲脉、带脉基本功能()督脉的基本功能为:111经典考题25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A.冲脉B.带脉C.任脉D.督脉E.阴维脉【26-28】A.冲脉B.督脉C.冲脉D.带脉E.络脉26.以调节阴经气血的是()27.以调节阳经气血的是()28.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经脉是()经典考题25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112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可)(一)沟通联络作用(二)运输气血作用(三)感应传导作用(四)调节平衡(机能活动)作用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可)(一)沟通联络作用113第七节体质考纲要点1.体质的形成与分类(1)体质的形成

(2)体质的分类2.体质学说的应用(1)指导养生防病

(2)指导辨证治疗第七节体质考纲要点1.体质的形成与分类114一、体质的形成

二、体质的分类

阴阳平和质与发病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协调的体质类型。这一类型的人,气血阴阳充盛,脏腑经络功能协调,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偏阳质与发病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偏阴质与发病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喜静等特性的体质类型。

三、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四、体质学说的应用一、体质的形成

二、体质的分类

阴阳平和质与发病阴115第八节病因考纲要点1.六淫

(1)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3)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7)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8)疫疠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七情

(1)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2)七情致病的特点

3.饮食与劳逸失常

(1)饮食不节、不洁、偏嗜的致病特点(2)劳逸失常的致病特点

4.痰饮

(1)痰饮的形成(2)痰饮的致病特点

5.瘀血(1)瘀血的形成(2)瘀血的致病特点

第八节病因考纲要点1.六淫116一、六淫.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致病特点

概述:六淫为外感病因之一,气候变化或抵抗力低下时引起外感病发生。

外感病:发病急骤,从口鼻、肌表侵入、先见表证。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季节性——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致病与生活工作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相兼性——既可单独侵犯人体发病,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转化性——侵犯人体后,病证性质可以发生转化一、六淫.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及致病特点

概述:六淫为外感117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经典考题30.风邪不具有的性质和致病特点()A.升发开泄B.耗气伤津C.善行数变D.百病之长E.易袭阳位31.风邪的性质为()A.升散B.吸收C.开泄D.粘滞E.干涩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118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

()寒性收引:寒属阴邪,具有收缩牵引挛急等特点。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119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热象明显。

()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心神。

()暑多挟湿,湿热郁阻(暑必兼湿)。

经典考题32.暑邪伤人,可见汗出、气短、乏力等症,是由于()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B.暑伤脾胃,纳食减少C.暑多夹湿,阻遏气机D.暑性升散,伤津耗气E.暑性开泄,易袭阳位【33-35】A.升散B.重浊C.凝滞D.黏滞E.开泄33.暑邪的性质34.寒邪的性质35.风邪的性质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热象明显。

(120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阳气损伤、滞留脏腑。()湿性重浊:沉重、秽浊(痹证、淋证)。()湿性粘滞:粘着、停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下注。经典考题36.湿邪致病,病程长,缠绵难愈,是由于()A.湿阻气机B.湿邪伤阳C.湿性黏滞D.湿性重浊E.湿性趋下37.最易伤人阴位的六淫邪气是A.风邪B.湿邪C.暑邪D.燥邪E.寒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滞气机:阳气121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干燥涩滞:燥为阳邪、易伤阴津()。

诸涩枯涸,皆属于燥。

燥胜则干:燥邪伤阴、易损津液。

()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

经典考题X型.38.燥邪伤人引发的主要症状(ABCDE)A.口鼻干燥B.皮肤干涩C.毛发不荣D.干咳少痰E.痰黏难咯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干燥涩滞:122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燔灼上炎、发病急速、传变较快。()火热易伤津耗气(暑邪):热为阳邪,热迫津泄,气随津脱。()火热易生风动血():肝风内动、血热妄行。()火邪易致疮疡:热盛肉腐。经典考题X型.39.火热邪气的致病特点有(ABCD)A.易迫津外泄B.易迫血妄行C.易腐化血肉D.易致肝风内动E.易致痰液胶黏难咯【40-42】A汗出恶风B脉筋挛急C形体困重D吐血衄血E干咳少痰40.根据六邪致病的特点,寒邪容易导致的病症是B41.根据六邪致病的特点,火邪容易导致的病症是D42.根据六邪致病的特点,湿邪容易导致的病症是C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燔灼上炎、123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基本概念: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是引起疫疠病的致病因素。

疫疠指温病中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其中也包含一些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内。

种类:大头瘟、霍乱、天花、鼠疫等。

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经典考题X型.43.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有(ABCDE)A.发病急骤B.病情较重C.症状相似D.传染性强

E.易于流行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基本概念:疫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124二、七情.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七情致病的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内脏

气机情志所伤,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其紊乱。

主要的病理变化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

二、七情.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七情致病的特点

()直125经典考题【44-45】A.悲忧B.恐惧C.思虑D.暴喜E.过度愤怒44.易导致心气涣散的情志是45.易损伤肺气的情志是【46-48】A.气上B.气下C.气缓D.气结E.气乱46.过度喜乐可导致的病理变化是47.过度惊吓可导致的病理变化是48.过度恐惧可导致的病理变化是经典考题【44-45】126三、饮食与劳逸失常(一)饮食不节、不洁、偏嗜的致病特点.饮食不节()过饥;()过饱.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二)劳逸失常的致病特点劳逸失常,是指过度劳累、过度安逸,它们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是内伤病的致病因素之一。.过度劳累致病.过度安逸致病三、饮食与劳逸失常(一)饮食不节、不洁、偏嗜的致病特点127四、痰饮.痰饮的形成

()其中以浓度较大、黏稠的叫痰;

以浓度较小、清稀的叫饮。

所谓无形之痰饮,是指有痰饮的病理表现,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气短、心悸或癫狂、昏不识人等,但却看不到有排出来的或其他实质性的痰和饮。

四、痰饮.痰饮的形成

()其中以浓度较大、黏稠的叫痰;128.痰饮的致病特点

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多痰

痰的部位及主要症状特点☆☆肺:喘咳咯痰

心:胸闷心悸;痰迷心窍,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发为癫狂

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

经络筋骨():可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成阴疽流注

头:可见眩晕、昏瞀;

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痰饮的致病特点

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多痰

痰的129经典考题.痰留经络筋骨引发的病症不包括().瘰疬痰核.肢体麻木.半身不遂.阴疽流注.痹痛关节红肿.痰饮患者,症见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患者属于.痰浊犯上证.痰阻心脉证.痰气凝结证.痰停于胃证.痰浊阻络证.饮在肠间称之为.痰饮.悬饮.支饮.溢饮.伏饮经典考题.痰留经络筋骨引发的病症不包括()130五、瘀血.瘀血的形成:离经之血凝聚体内形成的病理产物和体内血液运行障碍的病理变化。

范围:恶血、败血、坏血、蓄血。包括离经之血、运行不畅之血。

瘀血的病证特点:�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块;�瘀血攻心,可致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成块,或见崩漏;�瘀阻于肢体末端,则可形成脱骨疽;�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则可见局部肿痛青紫等。五、瘀血.瘀血的形成:离经之血凝聚体内形成的病理产物和体内血131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

()疼痛:

刺痛,部位固定不移,昼轻夜重,拒按。

()肿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