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10篇_第1页
语文教案集合10篇_第2页
语文教案集合10篇_第3页
语文教案集合10篇_第4页
语文教案集合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语文教案集合10篇语文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遇到问题时要信任自己。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留意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当遇到问题时,要信任自己,敢于做出正确的推断。

2.了解小泽征尔考虑一再的内容以及做出果敢推断的缘由。

教学

课时两课时

小泽(zé)征尔的推断

日本的小泽征尔是世界上闻名的音乐指挥家。[①“世界上闻名”说明白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日本的小泽征尔是世界上闻名的音乐指挥家。

在他成名以前,一次,他去欧(ōu)洲参与指挥家大赛。在决赛时,他被支配在最终一个出场。台下坐满了观众,他们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大师。[句导读:从“坐满了观众”中可以看出竞赛隆重而重要。“音乐大师”一词更能体现这次竞赛的意义非同寻常,又为下文小泽征尔信任自己,不迷信权威作了铺垫。][②你认为这是一次什么样的竞赛?小泽征尔在什么状况下做出的推断?]评委会交给他一张乐谱(pǔ)。小泽征尔全神贯注地挥动着指挥棒,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指挥着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具有国际水平的乐曲。[③你从“全神贯注”“挥动着”中体会到了什么?]

导读:这是讲小泽征尔被支配在最终一个出场,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投入指挥中。

演奏中,小泽征尔突然听到乐曲中消失了一处不和谐(xié)的地方。他以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指挥乐队停下来重奏一次。但是,他仍觉得不自然。[句导读:说明小泽征尔对音乐敏锐的感知,凭直觉发觉了乐谱的错误。]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都严肃声明乐谱没有问题。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小泽征尔考虑一再,坚信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句导读:这句话反映出小泽征尔当时内心的挣扎、冲突。“考虑一再”说明他反复思索,究竟他面对的是世界一流的乐队,国际水平的乐谱,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但他坚信自己的推断,这才是最珍贵的。][④小泽征尔“考虑一再”,他考虑了些什么?]“不!肯定是乐谱错了!”[⑤“不!肯定是乐谱错了!”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小泽征尔什么样的品质?]他的喊声刚落,评判台上的评委们马上站起来报以热闹的掌声,庆贺他大赛夺魁(kuí)。[⑥怎样理解这句话?]

导读:这段写小泽征尔在指挥中发觉乐曲中消失了不和谐的地方,并果敢地推断乐谱存在错误,赢得了评委的掌声。

其次部分(第2、3自然段):讲小泽征尔在参与指挥家大赛中果敢地指出乐谱有错误,并在大赛中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细心设计的,目的是摸索指挥家是否能够坚信自己的正确推断。[⑦“细心设计”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认为只有具备这种素(sù)质的人,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⑧“这种素养”指的是什么素养?]前面的参赛者虽然也发觉了问题,但是在国际音乐大师面前,都放弃了自己的看法。[句导读:通过对比,从侧面写出了小泽征尔勇于坚持自己的珍贵,说明他不同流俗的品质。]只有小泽征尔不迷信权(quán)威,信任自己,果敢地做出正确的推断,因而获得了这次大赛的桂(ɡuì)冠。[⑨“只有”“果敢”说明白什么?]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讲小泽征尔在大赛中夺魁的缘由。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泽征尔的生平事迹。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熟悉一位在世界上极负盛名的音乐指挥大师——小泽征尔。他在世界闻名的交响乐团——波士顿乐团指挥20多年,曾被称为“浑身都是音乐的指挥大师”。这么了不起的人物,课文讲了关于他的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依据生字表自同学字、新词。

2.小组沟通: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状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订正读音。

(2)小组内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自读课文,要求读流利

1.轻声读,标出读不流利的句、段。

2.重点练习读不流利的句、段,可以请人关心。

3.选两个自然段,两人一组,比比谁读得好。

四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汇报沟通。

3.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小泽征尔是世界上闻名的音乐指挥家。

其次部分(第2、3自然段):小泽征尔在大赛中果敢地指出乐谱的错误。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小泽征尔获得大赛的桂冠。

4.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在书上。

小组筛选问题,推举有思索价值的问题。

可能提出:

(1)为什么说小泽征尔做出了果敢的推断?

(2)文中说小泽征尔“考虑一再”,他都考虑了什么?

(3)他为什么能做出果敢的推断?

(4)评委为什么设计这样的竞赛?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同学了解小泽征尔在什么状况下做出果敢的推断的和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推断。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让同学自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再谈谈对句子的理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从读中悟出道理。这样既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又能从中领悟到肯定的道理。

2.了解小泽征尔考虑一再的内容及做出果敢推断的缘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了攻克这两个难点,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做如下支配:学习第3自然段时,要求同学专心揣摩小泽征尔的心理活动,并提出问题:“小泽征尔考虑一再”,他可能会考虑些什么?他最终为什么能做出果敢的推断?通过发言——评议——补充等环节,同学对小泽征尔心理活动的把握更加精确     ,对小泽征尔能做出果敢推断的缘由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了解小泽征尔在大赛中如何果敢地指出乐谱中的错误,做出了正确的推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泽征尔指挥演奏的录像片。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熟悉了一位世界闻名的音乐家——小泽征尔。1959年,小泽征尔从日本踏上了赴欧留学的道路,来到了法国巴黎,参与了这次指挥家大赛。齐读课文题目,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小泽征尔的推断是怎样的?(果敢、正确)

二解疑悟“果敢”

1.自由读课文,画出小泽征尔做出推断的句子。

2.读句子,有什么感受?

出示句子:

不!肯定是乐谱错了!

3.读出自己的感受。

4.再读第3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

让同学沟通,指名汇报:

(1)同学甲:发觉不和谐的地方,但重奏仍不自然。

引导思索:重奏的结果说明白什么?

(2)同学乙:评委严肃声明乐谱没问题。

引导思索:“严肃声明”是什么意思?

(3)同学丙:他考虑一再做出推断。

引导思索:“考虑一再”是什么意思?

在这样的状况下,他会一再考虑什么?假如你是参赛的小泽征尔,你会考虑些什么呢?默读第3自然段。

①为什么不是乐队的问题?(这是“世界一流的乐队”,而且又重新演奏了一遍,乐队演奏应当没问题。)

②为什么不是指挥的问题?(他“全神贯注地挥动着指挥棒,以世界一流指挥家的风度”指挥。)

5.乐曲演奏胜利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指名汇报,板书:乐队指挥乐谱)

6.你也像小泽征尔那样对这三个方面进行推断,先默读,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推断。

指名推断并练习填空说话:

不是()的错,由于();不是()的错,由于();肯定是()错了。

7.理解“果敢”。

(1)这样的推断为什么说是果敢的?结合句子,说说你的看法。

(2)集体沟通。

同学甲: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都严肃声明乐谱没问题,他却说乐谱错了。

导读:想象评委当时的神态、动作、语气,把你想象到的读出来。

同学乙:面对几百名国际音乐大师,他说乐谱错了。

引导思索:看到这几百名音乐大师,他会怎么想?

(敢于向权威挑战,坚信自己的正确推断。)

同学丙:经过重奏仍不自然,所以肯定是乐谱错了。

(做出推断的时间短,推断得坚决。)

8.指导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练读、指名读……用不同的读法。

(2)情景朗读:谁能像小泽征尔那样说出这句话?在座的其他同学当评委、观众。听到这么热闹的掌声,假如是你,你想说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练读、指名读)

三探究获得“桂冠”的缘由

评委们真的是在为他坚信自己推断的士气和不附和权威的胆识而鼓掌吗?(评委们鼓掌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吗?)请读一读第4自然段。

1.评委们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竞赛呢?

2.你读懂什么了?(随机出示课件:他们认为只有具备这种素养的人,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

3.“这种素养”指的是哪种素养?

4.也就是说,只有,才真正是的音乐指挥家。

5.小泽征尔正是具备了,所以他才是。

6.现在,你们明白小泽征尔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推断了吗?

他只具备那种不附和权威的胆识,坚信自己推断的士气行不行?你们想了解他更多的资料吗?

1958年,小泽征尔从日本桐朋学园毕业时,已是一位颇具才华的音乐指挥家了。他除了具备那种不附和权威的胆识、坚信自己推断的士气,还具备了深厚的音乐修养,因此他才能果敢地做出这样的推断,做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推断。

7.“日本的小泽征尔是世界上闻名的音乐指挥家。”谈谈你的感受。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长

1.课文学完了,此时的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这位音乐指挥家说吗?

2.就让我们带着对小泽征尔的鄙视之情,再读一读课文。

3.现在,你们想不想真正地观赏小泽征尔在指挥大赛上的风采呢?那就请大家观赏他在20xx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风采!(看后有什么感受?)

4.小泽征尔在国际乐坛享有至尊地位。评论家们这样评论他:“小泽征尔是一位真正的、具有高雅艺术鉴赏力的.艺术家,从他的风格和特点上来看,他真不愧是一个浑身都是音乐的指挥大师。”

1.在讲授第4自然段时,可沿用学习上一自然段的模式,要求同学模拟其他参赛者,补充他们的心理活动,再与小泽征尔的心理活动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之处并想想这说明白什么。通过比较,同学深刻地熟悉了小泽征尔的过人之处——他不但是名优秀的指挥家,而且是一个自信的人。由此,老师顺势教育同学要记住这样两则名言:(1)自信是胜利的第一要诀。(爱默生)(2)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2.“桂冠”中的“冠”是个多音字,同学总念guàn,明显不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来由,应为同学解释一下,并教给同学如何区分“冠”的两种读音。

1.用横线画出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里改正。

(1)小泽征尔是世界著明的音乐指挥家。(明—名)

(2)绝赛时,他最终一个出场。(绝—决)

(3)评委们立既站起来抱以热列的掌声。(既—即抱—报列—烈)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推断()的指挥家

()的乐队()的掌声

()的乐曲()的设计

3.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括号里。

只有……才……虽然……但是……

只要……就……由于……所以……

(1)(由于)小泽征尔果敢地做出正确的推断,(所以)获得了大赛的桂冠。

(2)(只有)具备这种素养的人,(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的指挥家。

(3)(虽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们都严肃声明乐谱没有问题,(但是)小泽征尔还是坚信自己的推断。

4.小泽征尔为什么能够获得这次大赛的桂冠?

5.“小泽征尔考虑一再”,他可能会考虑些什么?他为什么能做出果敢的推断?

小泽征尔

小泽征尔,日本闻名指挥家。生于中国沈阳,1951年入日本东京桐朋学园高等学校音乐系学习指挥。1959年在法国第九届贝桑松国际指挥竞赛、伯克郡音乐节的指挥会演和卡拉扬主持的竞赛中获奖。1996年初次登台指挥法国国立广播管弦乐团,接着又精彩地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旧金山、加拿大、伦敦交响乐团和维也纳乐团等。20xx年7月,当他从波士顿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光荣卸任时,全体波士顿市民都对他表示了最高的敬意。小泽征尔的指挥风格,既能热忱洋溢、豪迈奔放地将乐曲引向高潮,又能恰如其分地掌握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他擅长运用带有表情的目光和“会说话”的双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音乐表现意图非常明确。他指挥时似乎在浩瀚的音乐海洋中游泳,使观众感到他浑身都是音乐。

语文教案篇2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学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主体,是教学之本,因此,老师在备课时要把同学放在首位。在备课时明确课堂教学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创设具有渗透力、影响力的情景,从同学活动的时间、表现的机会、胜利的体验等角度去设计教案,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对同学的人文关怀。让同学在品尝、争论、推断、沟通中,享受学习过程,进展勇于创新的。那么,老师毕竟该怎样备课,才能体现对同学的人文关怀呢?

现结合苏教版第十册《三亚落日》的备课,谈谈粗浅的熟悉。

一、让同学有活动的空间。

在由同学、老师、文本三方组成的教学行为过程中,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同学“学习生活”的园地。因此,在备课时,老师就要预先设计好各种实践活动。

《三亚落日》这一课,有一个重要教学目标:观赏描写落日漂亮景色的句子,背诵课文。因此,在备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来增加同学的情感积累和美丽语言的积累。

1.在读讲完太阳像孩童、像红灯笼、像跳水员三段内容后,引导同学思索:“通过刚才的细读课文,同学们想一想,这三个环节中哪一个环节描写得最精彩?说说为什么?”

2.当同学描述太阳“抖动两下,悄然人水”的情景时,老师介绍古人描写落日的诗句:“大漠孤烟盲,长河落日圆”;“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浩浩风波起,冥冥日沉夕”。

3.在老师概括课文后,引读:多么醉人的三亚落日啊!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立足在三亚的沙滩上,注视天涯的太阳,在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的同时,一起来感受一下为我们美的文字吧!

4.在巩固阶段设计:分成4人学习小组.依据老师的板书提示.试着读一读课文,背一背你最喜爱的句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来打擂台。

这样一来,同学就有了足够的活动时间。一课下来,三亚落日在他们心中已留下了美妙的印象。

二、让同学有表现的机会。

为了让同学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在备《三亚落日》时,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首先,在了解了古人描写落日的诗句后,问同学是否情愿仿用诗歌赞美一下三亚落日?

其次,假如听课的老师就是来三亚旅游的客人,你就是三亚的小导游,你该怎样为他们介绍三亚落日?

再次,表现的机会不仅仅在课堂上,也可以体现在作业中:我们家乡也有很多的美景(出示课件),瞧,这美丽的小桥流水,这高大的城市建筑,这五彩的花朵,这碧绿的'草地,每一样都让人赏心悦目。请你拿起笔,勾画一幅你熟识的家乡风光图,并写上几句,赞美一下。

通过迁移,让同学有表现的机会,通过读后复述、表演、争论、画图、习作等形式,把教材化为一种学习语言的动态情境,进一步激发了同学学习语文的热忱。

三、让同学有胜利的体验。

对学校生来讲,有很多的语言文字,他们不行能完全理解,但是经过老师的提示,特殊是经过自己的反复朗读,他们会有所感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问题也在读中悟。老师的职责就是在他们悟有偏差时,适当点拨。

在《三亚落日》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很多夺目的亮点。”初备时,我用了“请大家带着宠爱的心情读。”后来一想,还没学,怎知道同学肯定会是宠爱的心情?于是,再备时,我把它改成“请同学们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读一读,你觉得怎么样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就怎么读,放开声音。”同学读过之后,老师问:“对太阳有什么看法?有的说赞美,有的说宠爱,有的说想跟太阳交伴侣。

有一个同学问:“即将西沉的太阳远没有从前来得热闹、绚烂,看上去,已经有些疲乏了,书上为什么还说‘毫无倦态’?”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只要没落下去,太阳就会绚烂,生气一片。”有的说:“冬天傍晚时的太阳就有些暗淡,显出倦态,夏天就不是这样。”还有的说:“三亚那儿没有冬天,只有夏天。”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有一年暑假,我跟爸爸从上海乘高速客轮回南通,傍晚时分到南通港。那时,夕阳在江面上面一点儿的时候,仍旧很刺眼,显得很有。水面上银光闪闪,一片壮美。只过了一会儿,太阳便接近了水平面,不刺眼了,变得暗红起来,就显得疲乏了,但仍旧很可爱。”同学的理解独具慧眼,精彩至极。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教学,打开了同学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出现出共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才智的火花。

笔者认为,老师在备课中要主动为同学着想,多从同学学的角度去备课。对同学的人文关怀,不应当是一句空洞的理论,而应将其有机地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首先要渗透到我们的备课中。因此,老师只有在备课时设身处地地为同学着想,才能保证同学在课堂上体现学习的主动性,才能真正落实对同学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案篇3

教材简介:

《字字皆辛苦》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班级下册第六单元“欢乐读书屋”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唐代诗人李绅的成长故事,并通过描写李绅创作《悯农》的过程,让人们了解他在创作诗文的背后付出的艰辛,感受他仔细与刻苦的写作态度。教材充分体现了本单元教育同学无论学习或工作,都要脚踏实地、刻苦努力的主题。

设计理念:

阅读是同学共性化行为。敬重同学主体地位,让同学在自主阅读中整体感知、自我感悟、积累内化。本课设计除了学习教材上的文章外还引入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两篇课外阅读材料,扩高校生课堂上的阅读量,培育同学独立阅读的力量。创设轻松愉悦的读书氛围,让同学欢乐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育同学阅读爱好。

2、通过阅读了解李绅生活艰苦,读书、写作刻苦仔细的态度,学习他踏实仔细做事的优秀品质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3、熟悉本课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感受李绅在艰苦条件下,仍坚持读书写作的刻苦仔细的态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预备:

《悯农》诗文、插图;《观书有感》诗文、插图;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爱好

1、同学们,你们都已经是三班级的学校生了,信任在大家的记忆中肯定有很多美丽的诗文吧!今日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首诗。出示《悯农》(引导生齐读。

2、作简洁介绍古诗:这首诗是我国唐代闻名诗人李绅所作的《悯农》中的一首,整首诗通俗易懂,短小精悍,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诗,诗文中“谁知盘知餐,粒粒皆辛苦”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正所谓“名诗传千古”。(板书:名诗传千古)

3、引出课题:人们在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李绅更是赞美不已,说他写的诗是“字字皆辛苦”。(板书:字字皆辛苦)用古诗导入,再通过诗句中“粒粒皆辛苦”引出课题《字字皆辛苦》为同学理解课题奠定了基础,简练的导入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这样会激发同学对课文产生奇怪   心,引发同学读文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通过同学自由读文,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为下面课文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精读重点段,沟通点拨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李绅创作诗文时所付出的艰辛。

1、同学朗读文中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索李绅在创作《悯农》这首诗时究竟付出了怎样的辛苦,并将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画出来。

2、同学汇报沟通自己的读文感受,老师适时点拨。有这样两点预设;

生:反复修改老师点拨:在这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李绅要付出很多辛苦,可见他写作时态度是多么仔细!

生:想啊、改啊!

老师小结: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付出这么多辛苦才创作出了这首诗,这可真是“字字皆辛苦”敬重同学共性化体验感悟,让同学自主阅读感悟,理解文章重点,关心同学养成边读、边想、边悟的良好读书习惯。

出示《悯农》。

1、同学先自由读古诗,再指名读古诗。

2、引导同学体会两首诗都表达了李绅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怜悯与关爱。将《悯农》介绍给同学,可以拓宽同学学问面,加深对教材文本的熟悉与理解。

四、感悟其它段落

1、引导同学快速阅读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

2、同学沟通、汇报读后感受。

3、老师随机板书:“幼年贫寒渡,艰境亦作读”理解升华:李绅的童年是在贫寒中渡过的,但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他都依旧坚持读书写作,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真是太令人佩服了!培育同学概括表达力量以及快速阅读捕获信息准时反馈的力量。

五、品读诗文,回顾全篇

1、老师和同学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回顾全文,品尝意境。

2、鼓舞同学尝试背诵。以诗文概括课文内容,运用朗读、背诵小诗来回顾全文,加深同学对课文的印象,体会诗文精炼的语言特点。

六、轻松识字,欢乐检验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识记文后生字,比一比谁记得最快。

2、同学自由识字。

3、检查同学识记生字状况,老师出示字卡,同学抢读。

通过用“比一比”“看一看”的形式,让同学在轻松开心的氛围内识记生字,激发同学识记生字的爱好。

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熟悉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3.通过阅读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气,激发同学感受和表达对春天的宠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连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同学随文理解词意的力量,同时提高同学的阅读力量。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同学边读边想象,增加对诗歌的理解,培育同学的想象力。

同学预备:

观看身边的事物,感受春的气息。

老师预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走进春天

1.课件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的课件,让同学一起唱。

2.复习:诗中告知了我们哪些春天的消息?

二、感受春天

1.春天像个大方的小姑娘,遮遮掩掩,但它很美,我们去这美丽的诗歌中找一找春的消息吧!请打开书,自己抓紧选一小节,先读一读这一小节,再找一找,你选的这一小节中,有哪些春的消息?

2.沟通:你选的是第几小节?请你先来读一读这一小节。那你在这一小节中,又找到了哪些春的消息?同学说哪节就学哪节。

学习第一小节(课件展现图片,让同学先说说看到了什么)

1.枝条绿了。

(1)你看到哪些枝条绿了?

(2)(出示小黑板)风,摇绿了树的枝条,风____________________,

2.鸭羽毛白了。

(1)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小黑板)水,染绿__________,水,映出____________。

“摇绿、漂白”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时的大自然的奇妙变化,显示出勃勃生气。读出惊异之情。

3.指导朗读三四句。

(1)春姑娘这么漂亮,你们欢迎她的到来吗?谁情愿来读一读第三四行,把你的渴望用朗读声来表达出来!用你的朗读把春姑娘叫出来!

(2)她有点想出来了,谁再来把她召唤出来。她能听到你这么盼望她来,真兴奋!指名朗读。

(3)我们一起把她带到我们面前吧!(齐读)

4.观赏漂亮的`春天。

(1)你看,春天已经来到!(观赏春天图片)

(2)小伴侣们,让我们和清风流水一样,把春的消息传递给这位找春天的伴侣吧。(齐读这一小节)

学习其次小节

1.让我们脱掉厚厚的棉袄,换上轻松舒适的春装吧。(课件展现春装的多种款式、颜色)

2.我们像小鸟一样还飞过什么地方?飞过____________________,飞过____________________。(读出欢乐之情。)

学习第三小节

1.感受蝴蝶飞。(课件展现)

2.看到这只蝴蝶,你心中布满了什么样的感情?

3.做一做,演一演:“兴奋地捉住”又“爱怜地放掉”,体会对蝴蝶的宠爱。

4.这只漂亮的蝴蝶又能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玩耍了,这时候,它会想说什么呢?

5.是呀,蝴蝶是有生命的,它更盼望能自由地飞行。让我们和漂亮的蝴蝶四处飘舞吧!(齐读第三小节)

学习第四小节

1.观赏漂亮的迎春花。

(1)出示迎春花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花?

(2)说说你看到的迎春花是什么样子的?

2.感受欣喜,雀跃的心情。

(1)导语:看到第一朵迎春花,你会怎么样呢?(兴奋、兴奋)让我感受一下你的兴奋好吗?

(2)请同学上台表演“欣喜又雀跃”是怎样的一副神态,把你的欣喜大胆地展现出来吧!师生共同评价哪位同学表演得最像。

(3)看到这么漂亮的迎春花开放,我也忍不住想像小鸟一样连蹦带跳,谁想把这好消息告知大家?

(4)仿照诗句,让我们也来写首诗:

例:看到第一只燕子飞,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第一朵梨花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小花朵对话。

练习句式:小花朵,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高擂台。

(1)谁再来亲切地问候一下可爱的迎春花?(出示: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2)我们来比一比高吧!谁长高了?

(3)骄傲极了,真艳羡你,又长高了!还有谁想长高的?

(4)还有谁想和他们比一比的?

学习第五小节

1.“绿苞”是什么?(绿苞,就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可以让同学看图片感受)

2.为什么说是沉睡的溪流?(设想:冬天溪流结冰了,春天来了,溪水溶化了。)

学习第六小节

请同学们描绘躺在田野草地上晒太阳的情景,激发同学的想象力和美的情感,培育他们的审美情趣。三、回味春天

1.春天是这么美,使人这么欢乐,让我们再一次在美丽的音乐中,去体会欢乐的春天吧!

2.课件演示春天五彩斑斓的美景,伴随美丽的轻音乐,引导同学背诵。

三、再找春天

1.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处处都向我们传达春的消息。让我们再找一找春还有哪些消息?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你看到过哪些关于春天的诗,短文,对联,歌等。

2.可以用笔来画一画。可以一边读一边画。

四、作业

仿照课文写写春天。

板书设计:

枝头吐绿

换上春装

蝴蝶飘舞

春的消息迎春花开

溪流唱歌

钻出小草

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观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力量目标:增加同学的朗读力量。

3.德育目标:体会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养培育目标:培育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日,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

二、自主学习:

1、字:

衙(yá)斋(zhāi)燮(xiè)号(háo)寒放赈(zhèn)救济(jì)遂(suì)

2.解词:

劳顿:劳累。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关心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赈济灾民。

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

3、沟通材料:

①介绍: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②图题诗(找擅长绘画的同学介绍)

③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

3.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三、合作学习:

1、引导同学阅读“诗画赏析”其次段。

(明确:郑板桥这首诗的背景、缘由和被罢官的结局,说明他是一个关怀百姓疾苦的好官。)

2、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说出自己最宠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是怎样绽开想象的?(第1句是实写、第2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

3.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以竹喻人,比方新奇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直立、特立独行、布满爱民之气节。)

五、回顾反思:竹的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

六、拓展训练:

1、组织同学沟通搜集的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赞美竹。

教后记:

板书设计:

竹人

干:细中有强特立独行

叶:青翠欲滴爱民如子

傲然树立

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联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异,成为古今日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语文教案篇6

《只有一个地球》其次课时教案人教版及板书

(一)揭示课题,感知课文,理清挨次

同学们,今日这堂课我们连续学习(揭题,读题)《只有一个地球》。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地球哪些方面的学问?(同学沟通,老师板书)

(二)细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通过课文的介绍,你对地球的哪一部分学问最感爱好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课文,把自己感爱好的地方再去读一读.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词语。要读出你对它的理解。

2、依据同学沟通,指导感情朗读有关句子。

朗读时解决以下学问点:

·“地球漂亮可爱”(出示第一节内容)

A、他把他的漂亮读出来了吗?(引导:评价也要一分为二)

B、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它的漂亮?(随着同学的沟通,指导读好“晶莹透亮”“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等词语)

真美,想看看它的样子吗?请同学们点击“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看着这么漂亮的地球,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呀?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漂亮壮丽,和气可亲。

C、指导感情读,说说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地球渺小”(出示其次节内容)

1、你为什么对它感爱好呢?你能读一读吗?

2、宇宙还是怎样的?(“群星灿烂”)

3、想一睹这样的宇宙吗?(请同学们点击“群星灿烂”这个词语)

地球在宇宙中很渺小,我们一起把这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地球资源”(出示第三、四节内容)

为什么你对它介绍的这部分内容这么感爱好呢?你能把它读一读吗?

(三)同学质疑

通过沟通,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地球的xxx。那么,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或者还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想连续了解呢?把你的问题提出来。(同学质疑)。(还有别的问题吗?)

(四)网络教学:

1、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一两句话也说不清。其实,刚才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已经有同学在《只有一个地球》专题网站中的师生社区的质疑区中提了出来。信任(老师点击三个问题)我们只要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游览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简单破裂了”的感叹?

(2)为什么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2、其实你们感爱好的这些问题,只要你们登录我们的这个专题网站,好好阅读其中的内容,信任你肯定能够找到答案。这堂课让我们搭乘网络快车,走近地球,一探毕竟。请你查找就对相同问题感爱好的同学组成小组,然后在一起查寻资料,沟通争论,然后把把相关资料,如图片、文字等用发帖子的形式发到我的问题下面,或者把它保存到word文档里,最终我们一起来沟通交。假如你从这里有找不到你的答案,你也可以到相关连接中的其它网站搜寻。

3、同学在论坛上或文档中就答案发表观点,老师指导争论沟通,形成共识。

五、课堂小结:

(依据板书:漂亮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要细心爱护地球,由于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板书“只有一个”齐读课题)

l最终一小节(出示内容)

2、是的,只有一个地球,假如――(导读)

3、让我们满怀深情再来读一读。

六、升华主题,拓展延长

1、友爱的同学们,当今日哺育华夏儿女的长江、黄河以浑浊的河水向我们诉说他们的悲伤的时候,你们想过没有,我们的明天是否还有绿水、青山、蓝天相伴呢?我们目前可以为爱护地球妈妈做些什么呢?(媒体出示“青山、绿水、蓝天组合一起”的一组镜头,然后在上面滚动打出“?”)50年后地球将是怎样的命运呢?

2、出示:

选做题:

(1)畅想地球50年后用一段文字把你的想象写下来。

(2)为爱护地球妈妈写上几条宣扬标语。并设计一个活动方案。把学习结果放在老师论坛中的“学习争论区”。

语文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沟通,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举好书,培育同学读课外书的爱好。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沟通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沟通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纳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斗时期,很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成功的.憧憬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沟通: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举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语文教案篇8

学问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学问及特别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力量目标:

1、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2、培育鉴赏古代散文的力量。

情感目标:

理解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写景语句的鉴赏

2、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

3、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预备:

1、布置同学复习《前赤壁赋》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的确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峻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其次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苦痛。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决、镇静、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毕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二、赏析课文

㈠、齐读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āo坂bǎn行xíng鲈lú

从:使跟从,译为“带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议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须:通“需“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顾→乐→叹→谋→游

(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他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

2、毕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①、老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

②、让同学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同学朗读所写语段。

“直译”到“描述”,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上升到了美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只有对作品的语言进行想象、还原,才能深化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制造”的过程,这也是许多同学缺乏也未能赐予重视的一种审美力量。

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爽,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便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深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广东的同学对霜没有生活的熟悉,有必要说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国东汉闻名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季节,秋虫鸣叫,繁霜消失,草木凋零的景象。“严霜杀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结成,而是二物同一气,都是水气凝成,凝成物若暖则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则是霜。“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荒荒瘦日作秋晖,稍略微喧破晓霏,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摇霜水染红衣”。可见霜的消失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

3、主、客、妇三方的对话

要特殊提一下“以备子不时之须”。与友人一起饮酒赏月,进而诗歌相和,原来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况此酒乃贤妻所备?在患难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懂得爱护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苏轼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苏堤和东坡肉在一般百姓中早已著名遐迩,而苏轼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一二。这些类似便条、日记的小文,记录了他作为一般人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二红饭》: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以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这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时,当时苏轼由于政治上坚持己见遭贬斥,连累了妻儿。甚至连工资也没有,他把全部的钱都吊在屋顶以防铺张,每天只用一吊。生活特别艰苦,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亲自耕种大麦,和着粳米做饭,当然很难下咽。小儿女为此调笑说像嚼虱子。于是他设法改进工艺,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在艰苦的环境下,一家人没有怨言没有责难,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闰之,一位能够懂得,爱护诗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许多,称“二十七娘”。她是苏轼的知已。不仅能够诗情画意的生活,在患难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乌台诗案”中,王闰之“几怖死”,哭得死去活来,苏东坡也万箭钻心、却“无一语之”,只回头“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听后“不觉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东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东坡与王闰之的感情极为笃厚,当此生离死别之时,尚能以旷达态度处之,说明他们间的理解是极深的。

黄州的日子令苏轼成熟起来,也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思索自省,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其实,他并不是一个人。医治诗人伤痛最好的心灵补剂,恰恰是来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供应了一个细细体会生命的平台。)

4、同学甲朗读第一段

良宵、贵宾、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兴而为。

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样一番妙境呢?

㈡、齐读其次段,正音、释义

巉chán栖qī鹘hú冯píng划huà悄qiǎo凛lǐn

断:阻隔

曾:才,刚刚

摄:提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履:践踏,踩

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

披:拨开

蒙茸:茂密的草丛

踞:蹲坐

危:高

焉:相当于“之”,译为“我”

悄:忧愁样子

肃:恐惊的样子

凛:恐惊的样子

1、来到赤壁首先进入诗人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四句写景句子,你

最喜爱哪句,为什么?(先老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而后同学分析其意境,最终老师小结。)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呈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心情达到了完善的统一。

2、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奇妙的赞叹。

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

3、同学翻译“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

目的在于训练同学翻译文言文的力量,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别表达效果。

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示意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

4、诗人为何会“划然长啸”?

融入自然后心情转为激扬(安静的乐→激扬的乐),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

5、诗人又为何会“悄然而悲”,“凛乎”不行久留呢?

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颜色

是阴暗的,“草木震惊,山鸣谷应,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昂扬的心情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6、长啸之后的安静哀痛,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

从流漂浮,表现出诗人什么样情感变化?

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安静。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肯定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实行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欢乐和心灵劝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7、小结:

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受的变化:

江山不行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行久留→听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变化:安静的乐→激扬的乐→悲→安静

其次课时

三、齐读第三段,正音、释义

裳cháng缟gǎo戛jiá翩piān跹xiān揖yī俛fǔ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裳:古人穿的下衣

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

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

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

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

畴昔:过去,以前

寤:睡醒,与“寐”相对

户:泛指门

1、该段共三层:

①、江中见鹤

②、梦中道士化鹤

③、不见其处

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创造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应引导同学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深化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瞬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某天与几个伴侣在江上饮酒说话,不觉已经入夜,看江天一色,风露浩然,他有所触动,填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下阕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上阕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写完之后,与客人们高声唱了几遍,这才各自散去。其次天不知道怎么一传,许多人就嚷嚷:苏东坡已经把冠服挂在江边,坐一条小舟长啸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隐居去啦!郡守徐君猷听了是又惊又怕,担忧真的丢失了这个罪人,急赶忙忙赶到苏宅察看,却见大苏先生还酣睡未醒呢,“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时兴起说说罢了。然而这事传得特别邪乎,连远在东京汴梁的宋神宗都听说了,也将信将疑的。)

3、同学乙朗读第三段

四、朗读全文

五、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先同学说,老师小结)

1、景物不同:清幽的秋色,江与月;峭拔的冬景,江月木石

2、起兴不同:预先方案;对美景陡起游兴

3、游踪不同:人不离舟;舟游、山游、舟游

4、抒情方式不同:主客问答,自发谈论;记游后以道士化鹤结尾

后赋用道士化鹤印证前赋,抒发超脱的情怀。

六、小结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安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安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鲜亮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奇妙,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受,必定无法达到这样的境地。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文字呈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不凡。

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悲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眠。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欣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爱好、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一般的景色在这里都布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行起企及的美。

老师可有感情地朗诵苏轼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以结束对本课的学习: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七、解决课后练习第四题

八、布置预习

语文教案篇9

《端午粽》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积累"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其次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中午分开叶子大米节日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观看图片,回忆课文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

二、品读课文

1.品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外婆总会煮好了盼我们回去)

(3)从"一到""总会""盼着"你体会到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2.品读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读一读,读好长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来怎么样?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你能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吗?你有什么感觉?(美)

②我们来观赏一下吧。【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③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3)这粽子不仅看起来好看,闻起来也很香,从哪儿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芳香来。

你觉得这芳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说个句子吗?(我一回到家就写作业)

(4)现在来看看粽子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又黏又软,非常好吃!)

课件出示: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你们吃过的粽子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课件出示:

看起来--美

闻起来--香

吃起来--甜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香甜。

3.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非常好吃,花样也多。"

(2)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文中哪儿写了外婆包的粽子非常好吃,哪儿又写出了花样多?

(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非常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话写了花样多)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这几种你都吃过吗?

【课件出示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的图片】

课件出示: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认真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外婆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质朴大方)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花样多,读出外婆的勤劳能干、质朴大方。

4.品读第4自然段。

(1)自读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同学们,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课件出示屈原相关图文资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制造出新体诗"楚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3)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设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相互赠送粽子作为礼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吗?

(4)原来,这小小的粽子,不仅包含着外婆的爱,还寄予着我们中国人这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逐段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学问的,可以扩展同学的学问面。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品尝"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熟悉了宏大的诗人屈原,真是收获多多。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