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从秦代到晚期 园林家具_第1页
第三章第三节从秦代到晚期 园林家具_第2页
第三章第三节从秦代到晚期 园林家具_第3页
第三章第三节从秦代到晚期 园林家具_第4页
第三章第三节从秦代到晚期 园林家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学概论Design:AnIntroduction会写“园”的繁体字吗?设计概论|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假山水池花草树木↘→↓设计概论|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41、殷商时期(起源):园林的最初的形式是囿。囿是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而成的一种游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如周文王“灵囿”。2、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一池三山”为代表的布局初步形成。特点(利用自然):(1)面积大,周围数百里,保留囿的狩猎游乐的内容;(2)有了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苑中有宫,宫中有苑,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连。

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上林苑一、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与发展设计概论|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5清人所绘的汉建章宫图。太液池中小岛为蓬莱、方丈等“神山”,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63、魏晋南北朝(转折期):园林开始崇尚自然,私家园林出现。

私园已从利用自然环境发展到模仿自然环境的阶段,筑山造洞和栽培植物的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造园的主导思想侧重于追求自然情致,如北魏张伦在宅园中“造景阳山,有若自然”,产生了“自然山水园”。

设计概论|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7佛教自东汉传入,盛行于魏晋,南朝梁武帝将其定为国教,寺庙园林开始兴起。84、隋唐宋:(1)皇家宫苑继续扩大发展

隋:西苑;唐:长安城;宋:艮岳——将模写山水推向顶峰(2)风景游览地开始形成:杭州西湖(3)私家园林兴盛:写意山水得到发展。唐朝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宋代的网师园。设计概论|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95、明清:园林艺术成就达到顶峰(1)皇家园林规模庞大:圆明园、北海、颐和园(2)私家园林空前发展:拙政园、留园、个园、瘦西湖(3)园林创作理论化:计成《园冶》,对造园艺术具有指导性作用设计概论|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

园林构成要素山、水、植物、动物、各式建筑、匾联、刻石等等。筑山、理池(掩、隔、破)、植物、动物、建筑(厅堂、楼阁、馆榭、轩舫、亭廊、路桥及园墙等)、匾额,楹联与刻石。清人所绘的汉建章宫图。太液池中小岛为蓬莱、方丈等“神山”,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慈宁宫花园揽胜门内,叠有山石,起“开门见山”的障景作用。

豫园大假山:以大假山而闻名的城市山林,大假山是明代遗物,由叠石名家张南阳亲自设计建造,是豫园的精华;其中的“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豫园历史有400多年,是明代四川布政司潘允端为孝敬父母而造,其名取意于“愉悦双亲,颐养天年”,故名“豫园”。素有“奇秀甲于东南”美名。玉玲珑:豫园的镇园之宝,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首,具“皱、漏、瘦、透”之美。据说是宋徽宗时搜罗的花石纲遗物。

理池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园无水不活”。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

1、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2、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3、破:水面很小时,可用乱石为岸,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令人有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无锡个园理水之“掩””隔“法: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同时架曲折的石板小桥于水上,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苏州狮子林之理水手法:”掩“、”隔“、”破“三者并用。苏州狮子林理水之”隔“法豫园理池之“破”法:水面很小时,可用乱石为岸,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令人有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有名园而无佳卉,犹金屋之鲜丽人。”中国古典园林中,花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中国古典园林中对花木的选择标准:1、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2、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3、味美,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古树名木同样对创造园林的气氛非常重要。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所以如果建筑物与古树名木矛盾时,宁可挪动建筑以保住大树。计成在《园冶》中说:“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不妨封顶。”古典园林种植花木之法——常置于人们视线集中的地方。如故宫御花园的轩前海棠,颐和园乐寿堂前玉兰,谐趣园的一池荷花等。

中国古典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味美。中国古典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味美。豫园四百五十多年的银杏树紫禁城御花园一角

书画墨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园林中对书画墨迹作出恰到好处的运用,才能“寸山多致,片石生情”,从而把以山水、建筑、树木花草构成的景物形象,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匾额是指悬置于门楣之上的题字牌,楹联是指门两侧柱上的竖牌,刻石指山石上的题诗刻字。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及刻石的内容,多数是直接引用前人已有的现成诗句,或略作变通。书画,主要是用在厅馆布置。厅堂里张挂几张书画,自有一股清逸高雅、书郁墨香的气氛。而且笔情墨趣与园中景色浑然交融,使造园艺术更加典雅完美。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匾额是指悬置于门楣之上的题字牌,拙政园笠亭园中地面也用各色卵石镶拼成福、禄、寿文字及花卉、人物等各种图案,将花园点缀得极其富丽。

留园.花街铺地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园林中建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观赏风景的愿望。中国自然式园林,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

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厅: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小型表演的建筑,它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它不仅要求较大的空间,以便容纳众多的宾客,还要求门窗装饰考究,建筑总体造型典雅、端庄,厅前广植花木,叠石为山。一般的厅都是前后开窗设门,但也有四面开门窗的四面厅。

堂: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同时,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一景。豫园花厅及古戏台澹泊敬诚殿,为避暑山庄正殿烟波致爽殿清代皇帝在避暑山庄的寝宫。

拙政园玉兰堂:堂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体型严整,装修瑰丽。拙政园远香堂、倚玉轩桥:在园林中不仅供交通运输之用,还有点饰环境和借景障景的作用。

墙:园林的围墙,用于围合及分隔空间,有外墙、内墙之分。墙的造型丰富多彩,常见的有粉墙和云墙。粉墙外饰白灰以砖瓦压顶。云墙呈波浪形,以瓦压饰。墙上常设漏窗,窗景多姿,墙头、墙壁也常有装饰。清漪园(颐和园)昆明湖西堤上的玉带桥避暑山庄湖区景点之一的“天宇咸畅”(金山)

北海上海豫园龙墙:豫园共有五条巨龙装饰围墙,一是伏虎,二是穿龙,三,四是双龙戏珠,五是睡龙。61(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二、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设计概论|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62(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设计概论|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63(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设计概论|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64(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设计概论|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设计概论|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中国园林设计以其曲折多变的造型和自然野逸的意趣在世界园林设计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中国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中国家具史清代家具体量增大,注重雕饰而自成一格。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矮型家具时期南北朝至唐代——矮型与高型并存时期宋代至元——高型家具普及明代至清初——成熟时期清代——晚期受文化和生产力的限制,家具都很简陋。人们席地而坐,家具均较低矮。南北朝以后,高型家具渐多。至唐代,高型家具日趋流行,席地坐与垂足坐两种方式交替消长。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家具普及民间,成为人们起居作息用家具的主要形式。至此,中国传统家具的造型、结构基本定型。

中国传统家具在工艺、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异彩,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并在世界家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家具史中国家具史分期

席——床榻之始

先民在筑巢而居的远古时代,为了避免潮湿与寒冷,用茅草、树叶、树皮或兽皮作为坐卧之具,这就是最古老的家具--席。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兼作坐具与卧具,可谓床榻之始祖。

《周礼注疏》中曾记载“王大旅上帝,则设毡案……”唐代贾公彦疏曰:“案谓床也。”究竟周时的案什么模样不得而知。

俎、几——桌案之始

俎是古时的一种礼器,为祭祀时切牲和陈牲之用具。俎的历史最久,其对后世家具的影响也最深。据文献记载,在传说的远古部落有虞氏时代,便有了俎。俎为后世的桌、案、几、椅、凳等家具奠定了基础,实在可谓桌案类家具之始祖。

俎的资历最深,在《礼记·明堂位》里说:“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可见俎早已有之,只是每个历史时期叫法不同。《三礼图》中绘有历代俎的形象。

禁——箱柜之始

禁是商周时的礼器,祭祀时是放置供品和器具的台子。

扆——屏风之始

扆,斧扆,或写作“黼依”,是古时天子座后的屏风,在周朝,是天子专用的器具。它以木为框糊以绛帛,上画斧纹,斧形的近刃处画白色,其余部分画黑色,这是天子名位与权利的象征。另外,周天子在冬至祭时,背后"设皇邸"--即屏风。此屏风"又以凤皇羽饰之"。

矮型家具时期——家具之始矮型家具时期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漆食案。此器甚大,有拦边,可能是聚餐用的大食案。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雕花大木案,两端各有四条腿,腿下有横木承托,虽经地下埋藏近二千年,但今日见其案面雕刻的花纹,线条流畅,技法娴熟,精美无比。显见此案不仅供人放置器物,而且还有一定的装饰、欣赏作用。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一号墓出土的铜方案,这件家具可以说是战国时代的精美工艺品。案的最下端是四只挺立的鹿,围成一个圈座,座上有四条飞龙盘曲,在四龙中间又有四只凤鸟展翅欲飞。四只龙头构成四角,架起四方案框。案面原可能是漆木的,现已不存,只存框架。此案设计独特,制作精巧,铸造工艺十分复杂,但是造型繁而不乱,是实用与美观的最好结合。矮型家具时期一只古老而典型的凭几。几面微凹,两端圆角向下延伸成二足,足下有横木承托。几面黑漆为底,上绘彩漆花纹。此几是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这种几的造型延用很久,直到魏晋仍可见其踪迹。矮型家具时期彩绘漆木床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首次出土的彩绘漆木床.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床的实物禁是承尊之器,如同箱形方案。此禁是河南淅川县出土的春秋青铜禁。其设计独特,工艺复杂。禁面中心素净无饰,禁面四周边缘及侧面;铸成相互缠绕的蟠螭,下铸十只虎形足,禁的四周铸成十二只虎昂首直立。从此禁中得知,这种家具已经摆脱了实用的单一功能。兼有装饰作用。也可以说,此禁是春秋时代的青铜工艺品。由于秦朝立国时间大短,至今没有见到遗留下的秦代家具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汉时中央和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官员,管理手工业生产。特别是由于汉代的厚葬之风,大批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以及家具模型和家具实物留在地下,为我们今天了解二千多年前的汉代社会生活和家具情况,提供了大量的、可靠的形象资料。汉代的起居方式,仍然是席地而坐的时代,床和榻的使用非常广泛,所以床和榻是汉代人的主要家具。汉时的床体较大,具有兼作卧具和坐具的双重功能,许多文献上都有对床使用的记载。这时的床,在贵族阶层是很讲究的,有的上设屏风,有的上设幔帐,甚至有的还用珠宝装饰。汉时流行的榻,则体小轻便,有独坐和连坐之分。独坐即一人坐榻,连坐即两人坐榻。这时的榻是为待尊者或客人所用,客去后可以将榻收藏起来。故而有“三尺五曰榻,八尺曰床”及“去则悬之”的记载。汉代的漆家具在此时,达到了兴盛的高峰。装饰图案向着程式化、图案化发展。彩绘的漆家具,色彩艳丽,黑、红两种颜色,本已强烈夺目,有的还加上金银片装饰,更是华丽无比。体现出兴旺繁盛的汉代国风。矮型家具时期矮型家具时期——秦汉此漆案,造型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案相似,案足很矮,似托盘,案边有拦水线。以上两案是典型的汉代案。

河北定县东汉墓出土的座屏。青玉制成,屏由四块玉片组成,两侧支架各一片,上下两层各一片。两侧支架为连壁形,两个相连的圆壁内,各透雕一龙,缠绕于壁正中的长方形孔内。上层玉屏片正中,透雕神话“东王公”形象,盘膝高坐,左右两边各透雕一跪着的妇女,周围透雕凤、鸟、麒麟、鸭兽等形象。下层玉片正中透雕一妇人形象,应是“西王母”,头部两侧有日月相照,两边各跪一妇人,四周透雕龟、蛇、熊等形象。这是以装饰为目的的小巧座屏。矮型家具时期东汉时期胡床进入中原,给中国传统起居方式带来了第一次冲击,在少数人中间,出现了垂足坐的新习俗。虽然,至今未见到汉时胡床的实物形象,但是文献记载比比皆是。在西汉末到东汉初这一时期,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大地,初期影响不大,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止,人们遭受着颠沛流离和骨肉离散的痛苦,这就为主张出世、寄托来生的佛教思想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一时间,南北大地从上到下,崇信佛教之风盛起,兴建佛寺,建造佛教艺术的石窟、壁画,中外高僧的译经、讲法等活动,异常活跃。这一时期,虽然处于战争不断、迁徙不止的动乱年代,但是中外文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却是十分活跃的,可谓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各民族文化的大融汇时期。这次大融汇,又给我们汉民族的起居方式带来了第二次大冲击。从敦煌、龙门等石窟的造像和壁画中,可以见到一种新型的高型坐具涌进了生活。椅、凳、墩的出现,带来了新的起居方式,传统的席地而坐,不再是唯一的起居方式了。这些新型家具的装饰,一改前代的孝子、祥瑞四灵等纹样和内容,代之而起的是与佛教有关的莲花、飞天、缠枝花等纹样,一展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崭新面貌。矮型与高型并存时期矮型与高型并存时时期——魏晋1.高型家具的出现

由于佛教的传入,和此时各民族的大交流大融汇,高型坐具开始出现,但此时高型坐具,只在少数的上层人家,以及僧侣中使用,未能普及。顾恺之所描绘的均是贵族生活,司马金龙也是北魏贵族。目前所见的椅、凳、墩等家具,仅出现于佛家和贵族人家。2.床与榻的封闭形式

床榻的新形式不断出现,三扇屏风榻、四扇屏风榻床,在贵族人家是极受宠爱的。此时期床榻的高度显然增加,床体加大。另外,三足凭几的出现,为圈椅靠背的问世,奏起了序曲。3.与佛教有关的装饰

此时的家具上,出现了与佛教有关的装饰纹佯,如墩上的莲花瓣装饰等,反映了魏晋时代的社会风尚。矮型与高型并存时期矮型与高型并存时时期——魏晋北周佛像所坐的藤墩。此墩较高,分三层,上层和底部都是莲花瓣图案,中部为环形图案。这种高墩不太合乎人体比例,所以后世比较少见。隋朝虽然结束了二百多年的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但是由于立国时间太短,遗留的隋代家具为数甚少,看不出独立的风格,只能说它是前代的延续。唐朝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社会经济发展很快。由于大兴宫室和贵族府第,家具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出土实物看,墓葬壁画和传世绘画都显示出:唐代家具(尤以初唐和盛唐为突出)的造型、装饰风格,都与博大旺盛的大唐国风一脉相承。唐家具的造型浑圆、丰满,装饰清新、华丽,一改前朝的古朴之风,呈现出一代华贵气派。由于唐代由席地坐向垂足坐的转变过渡时期,所以唐代为高型与矮型家具的共处阶段。从高元珪墓的墓室壁画中得知,扶手椅在盛唐时,已经出现在官宦人家了。只是此时高型家具并未普及,席地坐仍是大多数人的习俗。唐代家具的另一特点,是新兴的月牙凳和承袭前代的腰鼓形墩倍受青睐。其浑圆、丰润的造型和富丽华美的装饰,与唐代贵族妇女的丰满体态,协调一致,成为独特的唐代风格。总之,唐代,特别是初唐和盛唐,发达繁荣的社会经济,开明清新的社会风气,以及它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都在各种工艺,包括家具方面,呈现出兴旺、华彩的大唐国风。矮型与高型并存时期矮型与高型并存时时期——隋、唐1.造型上宽大、厚重、浑圆、丰满

唐代家具在造型上独具一格,大都是宽大厚重,显得浑圆丰满,具有博大的气势,稳定的感觉。2.装饰上追求华丽

唐代,在家具形态上崇尚富丽华贵。如在月牙凳的小小凳腿上,在桌案的四腿,在床榻的腿足无处不以细致的雕刻和彩绘进行装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所创制的月牙凳,腿部作大的弧线弯曲,配以精雕的花纹,华美的彩穗,以及编织的坐垫等等,既美观又舒适,与体态丰腴的贵族妇女形象成为一体,风格与情调极为谐合。矮型与高型并存时期矮型与高型并存时时期——隋、唐西安法门寺地宫所藏的唐代素面银香案。案面两端卷翘,两只板状腿弯成一个S形的流畅曲线,在板腿的下端,前后各有一条横枨托住板腿,好似托泥的形式,以此加固板腿。此种弯曲的板腿形式,比较少见。是对板足案的变化、美化与发展。卢棱伽的《六尊者像》中的经桌。长方形,桌面的四边立面,均雕有花饰,桌面下有弧形牙板,四条腿中部有葫芦形装饰,在葫芦处样接四条横枨,腿下有四只葫芦形桌脚。桌为长方形,有束腰。桌面四边立面、束腰处牙板、以及四条腿均作精细的花纹雕刻。四腿上端有牙条装饰,形成壸门轮廓,腿下有托泥。宽大、厚重、精致、华美,十足的唐代风格。矮型与高型并存时期唐、五代,在家具发展的历史中,也算作具有特色的过渡阶段,是高型家具和矮型家具并存的历史时期。同时在家具风格方面,五代又一改唐风,另立新意,故而值得一提。家具由于材质方面的原因,不如青铜、陶瓷等易于保存。所以五代十国时的家具实物,见者甚少。但可喜的是五代时的画家,如顾闳中、周文矩、王其翰等人,留下了大量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画卷。这些传世作品,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了解五代十国时期家具面貌的可靠的形象资料。现在我们从这些画卷中,得知五代十国时家具风格一改故辙,变唐家具之厚重为轻简,更唐家具的浑圆为秀直。虽然尚未完善,尚未形成为成熟的时代风格,但是足以看出,五代十国时的家具,是唐家具的改进与发展。确切他说:明式家具风格的完善,明式家具之成为“明珠”,应该说从五代十国时已初显其端倪。如今我们可见的《韩熙载夜宴图》、《重屏会棋图》、《勘书图》等画,其中家具的造型、装饰,与唐家具明显地不同,不仅产生了新的品种--圈椅、栏杆床,而且显著地表现出家具体态的秀丽,装饰的简化。五代时的家具,是宋代家具简练、质朴新风的前奏。矮型与高型并存时期矮型与高型并存时时期——五代十国1.高型家具与矮型家具并存五代是我国传统起居方式由席地坐向垂足坐转变的过渡时期,所以,五代家具中,高型家具与矮型家具并存,是五代家具的时代特点。但是此时高型家具似乎已占据主导地位。以《韩熙载夜宴图》和《重屏会棋图》的床榻高度,与江苏蔡庄出土的木床对照,高度相差无几。另外从画卷中的桌、椅高度看,也与人体垂足坐的比例相应。可见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垂足坐已逐渐普遍。

2.装饰上趋于朴素五代十国时的家具,不大追求花饰,趋于朴素无华。从《韩熙载夜宴图》中可略见一斑,韩熙载,当时为中书舍人,奢华淫乐为最,其府中的家具,应是当时上层社会的典型代表;但观画中床、桌、椅、案等家具,式样大都简洁素雅,不作过多雕饰。再看《重屏会棋图》、《勘书图》,在家具造型、装饰方面,不约而同地趋向一致。一改唐的浑圆、厚重之风,不作大的弧线弯曲,在家具腿部大都作直线处理,不加花饰,素洁为主。只有描写宫廷生活的《宫乐图》和《宫中图》,图中家具才有花饰,保留着唐代遗风。3.在五代十国时,创出了圈椅这一新形式。这种圈椅虽然硕大厚重,但为后世圈椅的普及和发展开辟了新路;为家具品种的丰富,作出了新贡献。矮型与高型并存时期矮型与高型并存时时期——五代十国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屏风床,三面围素屏。前面两侧各有一块护板,此护板只有围屏一半的高度,中间留口以便上下,床上形成一个较严密的空间。床的四腿下部有枨,并有牙板装饰。《重屏会棋图》中的平台床。图中原绘二人坐在此床上下棋,李璟在上方观棋。此床简洁无饰,腿较矮。六朝以后,床和榻有时难以区分,原因是榻体增大,已打破那“三尺五曰榻,八尺曰床"的古训,人们常常以床榻统称了。矮型与高型并存时期宋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起居方式由席地坐转变到垂足坐的重要时期。唐和五代时,高型坐具仅限于官宦贵族等上层人家使用。到了宋代,高型家具得到了极大发展,不仅仅是椅、凳等高型坐具,其它如高桌、高几等品种,也不断丰富,而且普及到了民间。宋代,包括辽、金,历时三百余年。家具的发展,可谓史无前例。高型家具的品种基本齐全,每个品种,又是形式多样。还创造了抽屉橱、琴桌、折叠桌、高几、交椅等新形式。同时,可以看出着意于对家具的美化,出现了多种不同于前代的装饰手法。如腿子上的多种变化,有马蹄脚、弯腿、高束腰、矮老、托泥下加龟脚,以及各种形式的雕花腿子等等。宋代家具,一反唐时的浑圆与厚重,变圆形体为矩形体,继承和发展了五代的简洁与秀气,可谓明式家具高峰期的序曲。元代立国时短,在家具上没有更大发展,大都沿袭宋代风格,只有抽屉桌是新兴家具。故而不另立篇章、仅附于宋后。高型家具时期高型家具时期——宋、辽、金1.高型家具品种齐备

宋代由于完成了垂足坐的起居革命,在各族人民的智慧和相互影响之下,宋代家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高型家具品种齐备。桌、椅、案、几、床、榻、柜、箱、橱、凳、墩,以及架、台、屏风等等,可谓一应俱全。而且每个品种又是变化多端、形式多样的。2.造型挺秀装饰简洁

从五代开始转变唐风,唐代家具的圆形体特征逐渐减少。宋在五代基础上,又向前发展,呈现挺直、秀丽的特点。在装饰上,宋代也继承五代之风格,趋于朴素,不作大面积的雕镂装饰,只取局部装饰,求其画龙点睛的效果。较突出的是:喜欢在桌腿上着意用心。所以,宋代的桌椅腿子变化最多。

元墓出土的瓷床。后背为三扇屏风,左右各一扇。共五扇屏风,上面都是花饰。床的前面和腿子都有复杂的花饰。高型家具时期高型家具时期——宋、辽、金此矮几造型很不一般,它的腿子作两次半圆曲线,在两个曲线中间接四面横枨,腿下四足向外翻曲足火盆架

此盆架有弯曲四足,上部有雕花围板,腿子与围板交角处有牙头。弯腿之下是向外翻出的兽爪足。此盆架造型,与宋代出土相差无几元代墓出土的银镜架。整体造型好似一把豪华的交椅,凡是横枨均出头,凡是出头均作卷云雕饰。上部如靠背,中间高,两侧低,板面雕满花饰,下部为支架的腿,形如交椅腿。前面又有一块雕花板,极为精美高型家具时期设计概论|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明代家具

明代家具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种类繁多,用材考究,设计巧妙、制作精美,形成别具一格的设计特色,被称作“明式家具”。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1、注重结构美;2、注重材质美;3、注重造型美;4、注重装饰美.明式家具不止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在世界家具设计史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显赫的地位。灯挂椅,搭脑两端向上翘起,搭脑中部宽大并略向后倾,有动势。座面下是罗锅枨(中间高、两头低的形状),单矮老(枨子上小立柱),四腿下端的横枨是“步步高”式,并有托角牙子(枨下镶有牙条、牙头),体态秀丽,造型简洁,是典型的灯挂椅造型。黄花梨圈椅,背板上部两侧有挂牙扶持、背板上部有一圆形镂雕为饰。扶手两端向外翻卷,在扶手两端与鹅脖的交角处,有牙子。座面之下的前腿与座面交接处,又有云纹托角牙子。两侧是替木牙子。前腿底枨下有罗锅枨,两侧也是罗锅枨。底枨为“步步高”作法。此椅的设计者,很重视耐久与坚固。黄花梨木的方桌。无束腰,罗锅枨,单矮老。通体素洁,造型简练挺拔家具鼎盛时期家具鼎盛时期——明代设计概论|第三章中国设计溯源3.从秦代到晚清清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