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关于临终关怀的9道题)_第1页
临终关怀(关于临终关怀的9道题)_第2页
临终关怀(关于临终关怀的9道题)_第3页
临终关怀(关于临终关怀的9道题)_第4页
临终关怀(关于临终关怀的9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1.2013年下期《臨終關懷》複習思考題答題注意事項:答题要求:要点明晰,层次清楚,条理表述。答題時,要儘量考慮到教材的觀點、老師上課時的補充觀點、自己的觀點。可以先將老師的觀點融入教材進行介紹,然後再闡述自己的觀點。提倡充分發揮自己的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每道題答題字數800字以上。(可能是3個大題,120分鐘。)一、材料分析題1.案例:一位60歲的網友在網上諮詢:一个朋友是肺癌晚期,大夫说生存不了几个月了,想去关怀一下他。可是又不知道要怎么关怀?有时候他都想马上离开人世。我想问问在线大夫,对临终病人的人文关怀?請問,如何關懷一個臨終病人?临终关怀的宗旨是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同时希望给予病患家属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即将面对的问题。1常规护理:对肺癌晚期患者,根据病情和医嘱,准确地完成各种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和巡视,对病人的不适症状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准备评估影响病人自理能力和基本生理需要的因素并设法解决。2疏导病人的心理感受:病人可能感觉愤怒、不耐烦或出现某种丧失理智的行为,我们应保持沉着冷静的情绪,耐心地诱导、劝解、帮助其恰当地面对现实。我们不能以结束肉体上的痛苦来代替精神上的恐惧和抑郁的解脱,更应该注重在肉体痛苦解除之前,通过各种价值、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引导和临终关怀等,使濒死者在心理、精神上得到慰籍,勇敢地面对死亡,安宁、祥和地走向生命的终点,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3满足病人的求知心理:很多病人希望了解自己的病情,但家人却极力反对把真情相告,恐怕病人的情绪和生存意志受到影响。我们应对病人说出真相时,不能抹杀所有希望,并要让他知道,无论情况如何,都会尽力支持照顾他,是帮助病人在他们有限的生命中活得完满,找到存在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并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活素质。4对哀伤者的照顾:在病人去世前留意他亲友的情绪及行为举止,有助于了解他们哀伤期的需要,事前的关怀及帮助往往可以减轻他们失去至亲的哀伤,并有助于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帮助哀伤者最有效的办法是和他们保持一种真诚的关系,让他们有说话的机会,使那些哀伤者经历这个哀伤过程后重新振作,而不是用一些消极性的方法帮助他们暂时忘却。5加强死亡教育,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念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先决条件,加强死亡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亡本身并不痛苦,而疾病的折磨才是痛苦的;解脱心理冲突不仅可缓解自身痛苦,而且有助于亲友悲伤情绪的缓和。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生活愿望,又必须正视现实,心理上战胜自我,珍视生命价值。当死亡不可避免时能泰然处之,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处理未尽的心愿。2.分析一下以上材料中关于死亡的含义,及其背后所主张的思想。并结合以上几種死亡思想谈谈临终关怀的不同要求与方法。要求:逐一分点回答,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材料一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材料二人死如灯灭,好似汤泼雪,若要还魂转,海底捞明月。(王充《论衡》)材料三脑死亡是人体全脑和脑干以下全部脑功能的永久性不可逆终止。材料四佛教认为,人的死亡是一个若干小时以上的过程。其间,不仅呼吸心跳会停止,还会出现脑死亡状态,而且人体会失去温度,直至最终神识离开肉体。1、出自《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唯心主义认为,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人的一切都是由上帝或神安排的,命运的确定趋势是上帝或神的意志的结果。唯心主义认为命运是至高无上的神的意志和命令。命运是神秘莫测、不可抗拒的。人生的一切,既不是客观因素造成的,也不是主观因素造成的,都是命中注定的,即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无可奈何。这种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在哲学上也叫“宿命论”。临终关怀需要疏导病人死亡并不可怕,生死都是命中注定,即使是聪明智慧的人也无可奈何,以此消除他们因为死亡产生人生无意义的心理以及对死亡的恐惧。2、人要是死了,就象灯灭一样.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又好象雪被开水浇过,化散而去,生命之于死亡就是如此的脆弱.还能有起死回生么?就象要捞起海底中明月的影子,一切都是徒劳。临终关怀告诉患者死亡是自然现象,给予病患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进而坦然地接受一切,面对死亡。3、脑死亡概念提出的基本前提是脑死亡就是人的死亡,就是生物学死亡;被确诊脑死亡就是死人,其社会功能已经终止,当然不具备活人的民事和刑事的责任/权利。脑死亡等于死亡是基本共识。现在,英国医学会概念是:脑死亡是人体全脑和脑干以下全部脑功能的永久性不可逆终止。临终关怀要以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维护和支持其尊严和权利,正确认识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并且要与患者共同面对死亡。病人亲属要尽量给予病人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4、生死皆有因,生并不可喜可贺,死也并不无奈悲哀。贪生怕死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都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每个人都要面临死亡,生命的过程就是如此,这是自然现象。灵魂(神识)是确实存在的。肉体即使死亡,灵魂仍是不灭的,只是改变存在的方式,永远地存在着。因而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灵性关怀,让他们知道死后世界在物质转换上和在精神上存在的意义,凡人肉体死亡之时,又是另一轮生命获得新生的开始,以此消除他们因为死亡产生人生无意义的心理以及对死亡的恐惧。3、請結合以下材料分析,臨終關懷可以引入安樂死嗎?為什麼?如果你認為可以,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材料一:农药致死的“安乐死”河南省宁陵县54岁的刘沙波与其妻吴秀云结婚30多年,感情一直很好。1993年12月吴秀云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病情不断恶化,使她常常疼痛难忍。吴秀云曾多次求丈夫找来安眠药,欲安乐而死,但丈夫刘沙波都将妻子说服。1994年9月8日夜,吴秀云又由于疼痛而在床上翻滚不停,吴秀云央求丈夫找药来尽早结束痛苦,刘沙波不忍妻子痛苦欲绝的样子,可又一时找不到安眠药,他就倒了半杯农药递给妻子,吴秀云将农药全部喝下,在丈夫的怀抱里死去。吴秀云给子女留下了一封遗书,表示是自己让刘沙波为自己实施安乐死,并表示这是自己解脱痛苦的唯一办法。宁陵县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刘沙波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判有期徒刑三年。材料二:中国第一件安乐死案1986年6月,病人X,女,患肝硬化晚期、肝性脑病、脑疝、严重褥疮,救助无效。其一子一女不愿母亲继续受苦要求院长实施安乐死,被院长拒绝,乃要求大夫P对其实施安乐死。P起初也未同意,但看他们要求迫切,并已经立下字据,开了复方冬眠灵100毫克,交护士注射。护士拒绝,于是P令在病房实习的护士执行。护士不敢拒绝,但知道护士长的反对态度,因此,她仅仅注射了一半,另一半射向地板上。P在下班交代接班大夫,如注射没有效果再补一针。此次值班护士遵照执行。翌日晨5时病人死亡。X的另外两个女儿状告P。1990年3月汉中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3天,公诉人认为P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第132条构成了故意杀人罪。1991年5月17日法院一审判决:P的行为属剥夺公民生命权利的故意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宣告无罪。市检察院不服抗诉。1992年6月25日二审法院维持原判。这是中国第一件安乐死案。书P134被动安乐死是通过医生或其他人之手运用药物等手段加速结束患者的生命,即所谓仁慈杀死。一般是指撤除患者赖以维持生命、拖延时日的体外循环装置、人工呼吸装置与其它辅助设施,或放弃必需的医疗措施,使患者等待死神的降临自然逝去。安乐死,本意是指“无痛苦幸福地死亡”,现代意义上的安乐死通常是指身患绝症的患者,于治愈无望、生命垂危而又极度痛苦的情形下,自愿要求尽早结束生命,在此前提下所实施的保持人的尊严与安详的死亡处置方式。安乐死并不是为了结束肉体的痛苦,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籍和安宁,即幸福快乐地死亡。有人认为安乐死是虚伪的人道主义,剥夺了患者的生命,是对神圣法律的蔑视与践踏,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我认为临终关怀可以引入被动安乐死,当患者的肉体痛苦与精神痛苦交缠在一起无法分离,家属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痛苦的患者,患者的病情也已经严重到既不能治愈也不能缓解的地步,被动安乐死成为一种理想的解脱患者痛苦的方式。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安乐死的立法之所以受阻,是因为具体实施安乐死的条件与程序不清楚,没有严格、清晰的实施条件程序的支撑,所以通过立法会有一定的困难。由此,他们参照西方国家有关的内容,提出了自认为可行的实施方案。提出的实体条件有三个:第一、可以实施安乐死的对象只能是那些身患绝症、临近死亡的患者。第二、安乐死的实施对象必须是病痛达到不堪忍受的程度的患者。第三、必须基于患者自己真诚的愿望和明确的表示才能对之实施安乐死。合理的安乐死程序条件亦有三条:第一、对患者申请实施安乐死,必须有一个权威的专门委员会来决定。第二、专门委员会的准许安乐死并不是最终的决定,只有这个决定得到相当一级的人民法院的认可,才能使这个决定付诸实施。第三、具体实施安乐死的操作者一般应是医务人员,所采用的方法应当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安乐死的伦理依据第一、对患者本人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对患者家属来说可以解除他们心理与经济上的负担。实施安乐死对社会而言也符合社会公益原则。4、分析以下材料,回答:①分析一下中國法律對死亡的界定標準是什麼?評價一下這一標準。②論述植物人的生存價值,植物人的臨終關懷該如何進行。材料一心肺死是指心跳、呼吸现象的消失。材料二1968年,美国哈佛医学院特设委员会发表报告,把死亡定义为不可逆的昏迷或“脑死”,并提出了四条标准:1.无反应性,即对刺激包括最强烈的疼痛刺激毫无反应;2.无自发性呼吸,观察至少一小时无自发性呼吸;3.无反射,包括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转动患者头部或向其耳内灌注冰水无眼球运动反应,无眨眼运动,无姿势性活动(去大脑现象),无吞咽、咀嚼、发声,无角膜反射和咽反射,通常无腱反射;4.平线脑电图,即等电位脑电图,脑电图检查的技术要求包括5mV/min,对掐、挟或喧哗无反应,记录至少持续10分钟。所有上述试验在24h后重复一次。并且应排除低温(32.2℃以下)、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如巴比妥酸盐类中毒等情况后,以上结果才有意义。按此标准诊断脑死亡者,绝大多数在24h内心跳停止,其余则在48h发生躯体性死亡。[1]材料三南希·克鲁珊(NancyCruzan)。南希,24岁,女,1983年1月11日午夜,她在密苏里的一条偏僻乡间公路上开车失控,从车中被抛出10米外的水沟。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她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在给她的心脏注射了刺激剂后,然后通过震动使之重新跳动起来。但是,其大脑已经缺氧15分钟,大脑皮层受到大幅度不可逆的破坏,成为植物人。整整7年,她依赖鼻饲,身体僵硬,手臂蜷曲得很紧,指甲象动物的爪子一样,每年花费11.2万美元。父母根据南希生前愿望,要求撤除胃饲管,“让她走。”医院表示可以,但要经过法院裁决。1988年7月地方法院裁决同意南希父母的要求,但州官员不服上诉。密苏里州高等法院于1988年11月以四比三的表决结果否决。裁决中说,南希仍然活着,通过胃饲管给食物和水不是治疗,撤除鼻饲管等于预谋杀人,必须维持所有生命,否则就会给杀害老人、残疾人或智力低下者敞开大门。南希父母又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美国大约每年有一万人处于南希那种持续性植物状态。克鲁珊案件提出的最重要的伦理问题是,医生在技术迅猛发展时代是否应该让他们某些病人死亡,甚至帮助他们死亡?材料四在美国的奥克兰,有一个名叫玛莎尔的女人为了钱而闯进了一位双腿均被截肢的残疾老人的家里。这位以前曾遭过抢劫而早有准备的老人用枪击中了玛莎尔的脑袋。两天之后,住在奥克兰市Highland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玛莎尔被宣布为脑死亡。但28岁的玛莎尔是一个已经妊娠17周的孕妇。尽管玛莎尔大脑已经死亡,但是呼吸器维持着她的呼吸,她的心脏还在跳动着。她的亲友都希望医院尽一切可能使孩子生下来。3个半月之后,呼吸器继续将空气通入玛莎尔的肺脏,鼻饲管将营养送达她的胃里,她的心脏继续跳动着。护士们不断活动她的肢体以免她的关节强直,不断变换她的姿势以免她发生褥疮,还经常不断地清洁她的身体。8月3日,通过剖腹产手术,玛尔莎的胎儿出生了。胎儿稍微早产了一点,但是健康。材料五我國目前尚未制定出一部統一的、正式的、具有法律權威的腦死亡標準。為了配合國家立法需要,國家衛生部組織專家審定在技術層面上起草的腦死亡判定標準和技術規範,2004年5月,在中華醫學會第七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上,我國《腦死亡判定標準(成人)》和《腦死亡判定技術規範》已經通過醫學專家審定。但由於腦死亡是醫學界提出的判定死亡的一種方式,與現行判定死亡的標準不同。制定腦死亡判定標準和技術規範與實施腦死亡判定是兩回事。實施腦死亡判定必須以相應的法律規範為前提,目前醫療機構還不能據此來實施腦死亡判定,也就是說上次標準和規範只有通過立法程序生效並公佈後才能實施。①关于死亡标准,我国法律目前采取综合标准说,即自发呼吸、心跳、脉搏停止、瞳孔反射机能停止,必须同时具备以上标准才可认定为死亡。我认为采用综合标准比较好,虽说脑死亡人再无生还希望;身体其它器官还有用,可用于器官移植,且国外以脑死亡为标准的较多,但是脑死亡缺乏明确性和不完整性。而且移植也可以在病人刚死之后进行,需要征求病人家属的同意,不违背伦理道德,不违反法律法规,其家属也知情并能够理解。②论述植物人的生存价值,植物人的临终关怀该如何进行。价值目标它首先是人生观,荣辱观,价值观,以及性格,爱好,甚至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自然环境所共同决定的。对于个人来说,环境造就了兴趣和爱好,这些在个人的认识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取向。物质的存在的确绝非偶然,都是因为必要而存在的;万物会降生在这个世界并在此存活的确绝非偶然,因为“存在”本身就有其价值,因而植物人的也具有生存价值。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价值并非只在于存在而已。人类拥有智慧、理性和心智,正因为拥有这些特质,所以人类被称为“万物之灵”,被视为地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的生物。而植物人也可以有奇迹发生,能够苏醒,具有意识、能够思考且能够自我磨炼的人类,可以为世界、为人类做出贡献。且植物人的存在使其亲人有希望,有精神安慰和寄托,更能为地球、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临终关怀:尽量满足患者需要:保持病人房间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湿度适中、空气新鲜、避免噪音。

2、加强与患者沟通:亲属是患者的精神支柱,对于亲情的留恋能让患者有较长的求生意志。可以让亲属在患者身边说说话,唤起患者的知觉,使其能够苏醒过来。

3、耐心护理尽量降低痛苦:患者因为身体逐渐衰弱,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依靠家属帮助。家属就需要耐心护理,及时更换衣物、被褥,保持床单、衣服清洁、平整、干燥和无渣屑等。4、对亲属的安慰:安抚家属的创伤,陪伴、聆听、协助他们表达渲泄内心的复杂悲痛情绪。医院提供相应的服务来解除她们的心理压力,帮助死者家属尽快从失去亲人的悲伤中走出来,使他们顺利渡过心理、生活危机期,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二、論述題1.談談臨終關懷的含義及其意義。含义: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或palliativecar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的,专注于在患者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受到尊重,心理得到安慰,生命质量得到保证,同时也使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意义:伦理意义:(1)它是人道主义在医学领域内的升华。(2)它体现了生命神圣、质量和价值的统一。(3)它展示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哲学意义:面对临终者,要使其在临终期能够得到应有的关怀,提升临终者生命的尊严和意义,将生命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倾注在临终关怀中。临终关怀是对人类的“终极关切”,它是人类生存的底蕴,是人生价值的最终基础,是未来利益提供的动力。临终关怀的道德哲学研究,最终导向和终结于人的主体问题。特别是以主体的应该干什么为归宿进行深入研穷.从一种具体问题到具体理论,再上升到一种元理论的研究进路,试图建构临终关怀道德哲学的宏伟蓝图,建构临终关怀最基本的道德理论。实践意义:书P1对临终患者的意义:对于临终患者,既然死不可拒,安祥、舒适、有尊严而无憾地走向生命的终点,就成了临终者的渴望。对于那些有严重的慢性病的临终患者,其症状一般都是以下三种情况之一的:A在晚期出现短暂的明显的衰弱阶段,以癌症患者为典型代表;B经历长期的令他们丧失能力的疾病折磨,合并阶段性的病情恶化,并且不知道死亡何时来临,以慢性的器官衰竭为典型代表;C生活不能自理,身体缓慢地衰竭后死亡以老年痴呆为代表等,我们都应立足于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使其安详、平静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终点。对患者家属的意义:逝者已已,从悲痛的巨大压力下解脱出来,送走亲人做好善后,打点身心重新回到社会中来高质量地生活,也是逝者亲属的一份责任和需要,这就需要临终关怀的参与。对医学的意义:医护人员应从精神上安抚病人家属,用适宜的医学手段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与折磨。临终关怀是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是医院完善服务体系所必需。临终关怀也是综合性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的意义:临终关怀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是医学模式转变的结果。要使社会公众认识到,保全生命质量比延长没有生存质量的生命更重要,指导病人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和对社会应起的作用。临终关怀对个人、家庭、社会都有益处。2、如果讓你來組建一個臨終關懷院,你覺得需要些什麼條件(如:政策的、經濟的、機構的、醫療技術的等),你準備如何做?(如何解決:經濟來源、機構建立、人員組建、服務內容與網絡平臺等問題)請給出一個詳細的綱要性方案。现存的临终关怀组织类型有3种:一是在医院为病人设立专门病房,由医护人员管理;二是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有专业人员护理;三是病人的家属及亲人提供照顾。条件:在政策上1、医务人员工资政府补贴:临终关怀的病人只需付住院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2、对从事临终关怀的医务人员的家属可提供优惠政策,如:孩子的教育,亲属的工作问题。3、国家可以减少或减免在临终关怀方面所使用的医疗器械和药物税用。在经济上社会需要更多临终关怀服务,需求在增大,资金来源不足,还需社会援助项目介入。在机构上服务机构和服务力量不足,传统观念的束缚,临终关怀教育尚未普及,需要增加服务机构,大力宣传临终关怀。在医疗技术上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缺乏,医疗技术也不丰富,减缓痛苦的器械和药物也不多,需要增加。方法:经济来源:社会援助项目介入,多宣传临终关怀的服务理念,开展慈善活动,使社会各界慈善人士了解临终关怀,引入资金帮助临终患者。机构建立:要建立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要制定相关的服务理念,床位、器械、药品等都需要计划购置,员工也要适当招聘,人数要与机构的需求相一致。人员组建:书P61员工必须拥有相应的临终关怀知识和技术,丰富的工作经验。网络平台:在网上建立临终关怀服务网站,进行临终关怀教育,宣传临终关怀服务,可以回答大众的相关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服务内容:医院应关注自主伦理,变革关怀伦理,在重视生命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死亡的质量,使死亡过程更舒适、更宁静、更有意义、更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使临终者摆脱病痛、恐惧、遗憾的折磨。2、使用适当的医疗器械和药物:缓解症状,减轻疼痛,让患者觉得舒适。3、配备的专业社工师和心理咨询师,每日针对患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心理咨询,同时还有音乐治疗和灵性需求等心理辅导项目。4、对患者进行死亡教育:使患者了解不同群体的死亡态度,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帮助患者了解人类个体在临近死亡时心理的变化过程,让患者顺利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5、临终病房和临终病床的设置:①应对家属开放,让病人与家属一起度过最后的时光;②要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③继续治疗是不是徒劳无效不应该只由医生判断,还要考虑病人家属的心情,护士要对家属进行心理护理;④病人死后要充分保证病人家属表达悲伤的时间。3、谈谈现代医学、佛教對于死亡的界定,分析這兩種死亡觀背後所要求的臨終關懷的內容和方法。现代医学采取综合标准说,即自发呼吸、心跳、脉搏停止、瞳孔反射机能停止,必须同时具备以上标准才可认定为死亡。最近有医学专家提出以脑干死亡为标准.理由是:脑死亡后,人再无生还希望;身体其它器官还有用,可用于器官移植,国外以脑死亡为标准的较多。现代医学要求医务人员以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维护和支持其尊严和权利:如保留个人隐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选择死亡方式等,正确认识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并且要与患者共同面对死亡。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不仅要关怀临终患者,还要关心其家属,减轻家属的压力、担忧,抚慰其伤痛,让患者家属走出悲痛。佛教认为死亡首先是肉体变坏,是人丧失“寿暖识”三者,以致身体变坏。其中“寿”为寿命,指生命,“暖”为温暖,指肉体,“识”为心识,指精神。佛教承认人肉体死亡之后还有某种“不死”的东西存在,“不死”的东西或曰精神,或曰灵魂,或曰神识。人死亡时心身亦坏灭,并不是说人死后断灭或什么都没有,因从中道的生死轮回观来看,众生的生命乃为因缘集起、生灭相续的活动过程。众生虽然轮回六道,无有停歇,但生死流转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真常不变的主宰者“灵魂”或“自我”死此生彼。故那种认为人死后心识断灭或真常存在都不是佛教的观点,非断非常才是佛法的精髓要义。在佛教看来,凡人肉体死亡之时,又是另一轮生命获得新生的开始。死亡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美国的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因而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灵性关怀,让他们知道死后世界在物质转换上和在精神上存在的意义,凡人肉体死亡之时,又是另一轮生命获得新生的开始,以此消除他们因为死亡产生人生无意义的心理以及对死亡的恐惧。4、分析《論語》、《老子》與《莊子》的死亡觀與臨終關懷思想。《论语》的死亡观与临终关怀思想死亡观:书P80~86.临终关怀思想:书P86,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人类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是难以理解的。古代先民相信,人死后其灵魂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人的灵魂能与生者在梦中交流,并可以作祟于生者,使其生病或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