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医案_第1页
苓桂术甘汤医案_第2页
苓桂术甘汤医案_第3页
苓桂术甘汤医案_第4页
苓桂术甘汤医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苓桂术甘汤医案苓桂术甘汤医案2022-07-20发表于北京颈椎病+头晕【病案】陈某,男,57岁,2001年8月2日入院。患者平素嗜酒且喜食肥甘,头目眩晕月余。脑血流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X线颈椎摄片示:颈椎退行性变。西医诊断:脑动脉硬化,颈椎病,脑供血不全;中医诊断:眩晕。诊见:头晕目眩,胸闷不适,肋胁胀痛,间有呕吐清水痰涎,食少,倦怠多寐,小便不利,口渴不欲饮,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证属痰浊中阻,风痰上扰。治宜温阳蠲饮,健脾利水,化痰熄风。方用苓桂术甘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处方:茯苓15g,桂枝、法半夏、天麻各10g,白术9g,炙甘草3g。水煎服,每天1剂。服3剂后,眩晕症状改善,续服上方3剂,诸症悉除。(摘自《新中医》)【分析】本案西医诊断有“脑供血不全”,绝不能因此而认定患者有中医的血虚证。中医治病贵在辨证。患者嗜酒、食肥甘,极易酿湿生痰,并能伤及脾阳;而脾阳不足,健运失职,不能散精,水湿内停,也可聚湿成痰。脾主中州,为气机升降枢纽,痰湿内停,既阻浊阴下降,又碍清阳上升,故“间有呕吐清水痰涎”,“胸闷不适”,〃口渴不欲饮”;脾虚失运,脾主四肢,故〃食少”,“倦怠”;土虚木乘,肝气不舒,故“肋胁胀痛”;痰湿壅遏,弓I动肝风,风痰上扰,蒙蔽清阳,故“头目眩晕”,“多寐”。由此可见,本案之病因为〃平素嗜酒且喜食肥甘”,病位在中焦脾胃,病机为痰湿中阻,脾阳不振,土虚木乘,风痰上扰。《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开泄腠理,通行水道,使表里阳气温升宣通,则痰湿得化。脾为湿痰生成之源,用茯苓、白术祛湿健脾助运,促水谷精微营贯周身,使旧湿去而新湿不致产生。另仿《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参考祛痰剂)组方之意,加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浊,天麻平肝熄风,并增苓桂术甘汤调中止眩之效,故〃服3剂后,眩晕症状改善”。浮肿+呼吸不畅【病案】宋XX,女,17岁,河南省汜水乡人。1949年春就诊。患者病心阳不足之水肿已久,颇危。就诊时患者周身浮肿,凹陷没指,久久乃起。息高气喘,不能平卧,昼轻夜重,每夜交戌亥时分,恒呼吸不相维系,面青唇紫,呈严重缺氧状。吸鸦片或海洛因少许,方可支持。昼则有时还谈笑自若。脉马虎应指,似有似无,舌质淡甚。综合病情,显系心阳不振,群阴肆虐,故昼轻夜重。戌亥时分为阴盛之亟,故病亦加剧。宣其心阳,则离照当空,阴邪自扫。选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5g,黄芪30g,知母5g,防己12g【分析】本患者在未接诊前,中、西杂治。西法未详,中法则大剂滋补肾肝,还有用小青龙者。药证相违,自然日渐加重,治病不求本,是违背治则的。此方进退出入约30剂,诸证悉平。老年眩晕验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并发症,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甚至天旋地转。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本病发病率逐年提高,且多见于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患者,女性高于男性。结合干休所老年病特点,笔者对两所干休所40名70岁以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进行统计,平均有65%的人曾患有眩晕。有的患者眩晕达十数年之久,这些顽固型眩晕的患者经过各种检查,有过各种不同的诊断,其中常见的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硬化性脑缺血等。在治疗上根据不同病情多采用扩血管,改善脑血管微循环、植物神经功能调节等,效果常不明显,有的患者眩晕长期或终身伴随。治疗慢性疑难杂症,祖国医学是个无尽的宝库。作为基层医生,尤其是老年保健医,应从基层卫生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特点,本着治病求本的理念与精神。在现代医学急诊急救的基础上,应该弘扬国粹,充分挖掘并发挥祖国医学瑰宝,去更好地保障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中医界有句名言叫“无痰不作眩”,翻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篇”,其中第15、16、25条原文提示,为治疗眩晕提供了指导临床的理论依据。第15条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第16条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肢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第25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谭日强在《金匮浅述》中有“病痰饮者,饮为阴邪,与寒则聚,得温则行,故当以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的一般法则。又说:〃胃阳虚弱,水液潴留,故心下有痰饮,痰饮内阻,则胸胁肢满,清阳不升,则目为眩。苓桂术甘汤:茯苓利水,桂枝通阳,白术健脾、甘草和中,故主之”。说明痰饮的存在于眩晕有着密切的关系。苓桂术甘汤是治疗水饮病的第一方,在临床上如果辨证得法,不论是心痛短气,或者是头晕目眩,只要确实属于水饮痰湿弓I起的症状,应该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案例一董某,女,73岁,离休干部遗属。有十五年高血压、冠心病史。2004年起,常出现夜间心悸、心慌。心电图显示有轻微的ST改变和窦性心动过速,发作时的心率110次/分左右,血压170/100mmHg。平时主要口服药物倍他乐克和雅思达维持血压和心率稳定。2005年起上述症状的基础上出现头晕,视物不清,不敢睁眼。严重时不能外出甚至下地活动都很困难。生化检查,血糖正常,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稍偏高。血常规正常。颈椎CT扫描提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和〃椎管狭窄”。脑CT提示脑动脉供血不足。给予抗凝和扩血管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每次发作给予颈部肌肉松解按摩,视物清晰,头晕症状能明显缓解。多年来西医曾诊断“美尼尔氏综合症”,给予对症治疗无明显疗效。2013年上半年,头晕症状加重,不敢睁眼,再次施颈部按摩,症状虽然缓解,但维持时间短。患者面色有黑色水癍,舌体胖且舌边有齿痕、瘀斑,舌苔厚浊,且有部分脱落。语音重浊,二便正常。结合超声检查,颈动脉有斑块,血脂偏高,血小板上限值。根据以上两条原文,遂投以〃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6g、瓜蒌10g、法半夏5g、橘皮5g、赤芍5g、川芎5g”每日一剂煎服。患者坚持服用两周开始见效,微有口渴,减半夏后继续服用两周头晕症状明显好转。原方坚持口服一月,头晕,视物模糊症状消失,至今尚未复发。案例二贾某,男,83岁,离休干部。有高血压、脑梗塞病史15年。常年口服络活喜、银杏叶片。每到春秋两季病情加重,发病的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常伴有恶心、呕吐,吐后头晕稍缓解。偶有口渴、耳鸣。无糖尿病。每次发作给予银杏达莫或丹参、胞二磷胆碱静点,配合按摩、针灸治疗,有一定的疗效。2012年秋季患者再次发病,且有轻微喘咳,咔稀白痰。上述治疗加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脉数弦,舌质淡,舌苔厚滑。参看原文第15、16、和25条,遂投以茯苓10g、桂枝10g、白术20g、炙甘草6g、泽泻10g、法半夏5g。每日一剂煎服,坚持口服三周症状消除,继续口服两周后停药,平时适量口服六味地黄丸。患者目前所有疾病稳定,眩晕、耳鸣等症状消除,至今未复发。用泽泻目的在导水下行,倍用白术在于培土制水,使浊阴下降,清阳上升,则眩冒可止。笔者体会,在运用苓桂术甘剂时,冠心病有胸前刺痛,血小板血粘度高,适当给予活血祛瘀,方中加赤芍、川芎等;有胸闷、短气、胸痛放射到背部加加瓜蒌、半夏、陈皮。有咳逆支饮者加泽泻。眩晕病50例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内耳眩晕病患者应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50例内耳眩晕病患者,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25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68%,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眩晕、耳鸣、呕吐症状持续时间均要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内耳眩晕病患者实施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能够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内耳眩晕指的是由内耳疾病或者耳窍平衡功能紊乱而弓I发的眩晕[1]。该病骤然发作,患者会产生头晕、恶心、耳鸣等症状。本次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内耳眩晕病患者,作为探讨内耳眩晕病患者应用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的临床疗效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0例研究资料均为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内耳眩晕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22例,患者年龄为26-62岁,平均年龄(41.8±14.67)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4例、21例,患者年龄27-63岁,平均年龄(42.4±13.1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可进行对比(P>0.05)。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诊断疗效标准》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②可伴恶心、呕吐,耳鸣耳聋;③头颅CT排外患者不存在其他占位性病变。1.3治疗方法对照组:医护人员让患者静脉滴注①0.25L甘露醇注射液,控制滴注速度,使其在0.03-0.05L/h范围内,每天滴注一次;②将0.5g胞二磷胆碱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混合静脉点滴;③倍他司2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点滴,每天一次;让患者口服用敏使朗片,一天服用3次。观察组:医护人员给予患者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配方为茯苓30g,丹参、葛根、仙鹤草各20g,石菖蒲、车前子各15g,干姜、桂枝、白术、川芎各12g,法半夏10g,炙甘草5g。如果患者气虚症状严重,那么需要向原药方中添加黄芪30-50g、党参15g;如果患者耳鸣症状严重,那么需要添加磁石20g、远志15g、益智仁15g;如果患者呕吐症状严重,那需要添加旋复花和赭石;若患者痰湿严重,则添加泽泻15g、薏苡仁30g、通草10g;如果患者夜不能寐,则添加炒枣仁15g、茯神15g、远志15g、益智仁15g。用开水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1.4效果判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病证》的相关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判断:治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临床体征均消失;好转: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显著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其中,治愈和好转患者所占比例即为治疗总有效率。1.5统计学的方法汇总处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后,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则差异不具备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两组数据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可以参见表1。表12.2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由表2可以知道,对照组患者眩晕、耳鸣、呕吐症状持续时间均要长于观察组,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较大,各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内耳眩晕在临床上属于一种非炎症性内耳疾病,中医将其归为眩晕范畴内。中医认为[2-3],内耳眩晕症发病与外感六气有着密切的联系,加之肺腑内伤进而引发疾病发作。中药疗法中效果较好的是苓桂术甘汤,该药治疗关键是去痰开窍、温阳健脾。方中白术、茯苓具有健脾渗湿的效用,车前子具有利尿除湿的作用,葛根生能够举清阳,石菖蒲具有通阳开窍之效,仙鹤草能够养血补虚,改善微循环,川芎和丹参能够发挥活血化瘀的效果,炙甘草具有益气和中的效果[4]。诸药合用,能够利水开窍、温阳健脾,实现迅速治愈内耳眩晕的目标。在本院此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了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显著高于对照组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效果优于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眩晕、耳鸣、呕吐症状持续时间分别为(1.32±0.86)天、(5.92±1.18)天、(2.56±0.61)天,均要短于对照组(3.21±1.17)天、(8.46±1.32)天、(4.09±1.29)天,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这表明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能够缩短患者症状改善时间。综上所述,针对内耳眩晕病患者,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痊愈时间,值得临床推荐。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方法167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77例)与研究组(9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显著,临床可广泛应用。慢性支气管炎于中医中属〃喘证”〃咳嗽”范畴,患者于迁移期由于久病入里,导致病位由肺迁延至脾肾,加大治疗难度[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已选定的167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67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77例)与研究组(9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37:40,年龄42〜87岁,平均年龄(68.16±6.17)岁,病程2〜5年,平均病程(3.16±0.65)年;研究组男女比例43:47,年龄41〜88岁,平均年龄(67.27±6.73)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14±0.6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予以患者抗感染、解痉、祛痰、强心、扩张血管、利尿及平喘等对症处理,治疗中注意患者酸碱及电解质平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白芍15g,干姜、细辛、黄芪、桔梗、杏仁、当归、党参、百部、半夏、白术、茯苓、桂枝各10g,炙甘草6g,腹中有水声者加用枳实生姜;大便干结者加用生军;气虚者加用生晒参;胃胀发热者加用黄连;煎服,1剂/d;两组患者于治疗期间均禁烟酒,保持适量运动,持续治疗1个月[2]。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3]采用尼莫地平计算法对患者相关症状(咳嗽、咳痰、气促)予以评分,0〜10分,分数越高患者症状越严重。采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咳嗽、咳痰)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定: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症状积分下降>7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减轻, 且症候积分下降30%〜7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 症候积分下降<30%o总有效率二(显效+有效)/总例数X100%。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x-士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乂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显效51例(56.67%),有效33例(36.67%),无效6例(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30例(38.96%)、有效26例(33.77%)、无效21例(27.27%),总有效率为72.73%,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情况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咳嗽(5.42±1.15)分、咳痰(4.92±1.24)分、气促(4.21±2.32)分,对照组咳嗽(5.58±1.24)分、咳痰(4.09±1.85)分、气促(4.83±2.5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咳嗽(2.23±2.87)分、咳痰(1.52±1.94)分、气促(1.32±1.15)分,对照组咳嗽(3.37±2.56)分、咳痰(2.82±1.60)分、气促(2.10±1.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慢性支气管炎指由感染或者非感染因素引发气管与支气管慢性炎症,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2年以上及每年3个月以上咳痰、咳嗽,此病症于我国多发,且病发率北方高于南方,于老年群体中尤为显著[4]。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P<0.05),表明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相比,在其基础上予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效果更佳,有利于降低患者症候积分。考虑可能因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其耗气伤阳、肺脾阳虚且寒饮停胸中,因此予以苓桂术甘汤治疗,其中茯苓、白术、炙甘草与桂枝均可起到温化痰饮、健脾利温的功效;以茯苓为君可祛痰化饮,以桂枝作臣可温阳化气,二者相配可起到平冲降逆的功效。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表明予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对改善患者临床正常起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患者咳嗽、咳痰、气促等临床症状。分析原因可能为:白术可助脾运化、除水湿,健脾燥湿;同时半夏、黄芪可健脾祛痰,降气行痰且止咳平喘;另外当归、百部、白芍、桔梗等可益气温阳,养阴润肺,帮助患者止咳;通过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有效起到化痰止咳、平喘顺气的作用[5]。综上所述,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效果显著,疗效好于单纯西医治疗,且对缓解及改善患者临床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苓桂术甘汤见于《伤寒论》中太阳病篇和《金匮要略》中痰饮病篇,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治疗中焦阳虚之水停心下,水气上冲[1,2]。因本方证水饮之停源于中焦脾阳虚弱,故有〃水停中焦〃之称。然饮邪流注,无处不到,饮停的部位则不仅局限于中焦,既可上逆趋下,亦可流于全身各处。如饮停于肺可见咳喘胸闷;水饮凌心可见心悸短气;饮流于胃可见脘痞腹胀;饮渗于肠可有肠间漉漉。饮邪上泛则咯吐清稀白色痰液;中停则口干不欲饮泛吐清水;下趋则大便不实或便澹,带下清稀。饮流全身,阳气不达,在外则可有四肢不温,或有微肿。另《金匮要略》无方条文“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即为饮邪留积,停于心下,阳气被遏不得宣展所致,据此病机,苓桂术甘汤可用。故当脉症病机相符,〃背寒冷如掌大”也当为本方外证显著特点之一。饮邪为患,致病纷繁,变证迭出。临证中当注意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然察之临床,时有患者语焉不详、或舌脉不符,饮症不著而难辨。诊治多时效差或未效、效不持久,盖未识水饮作祟,饮邪未去耳。亦有采用西药静脉滴注,更使停饮积聚尤甚,寒水入于血脉,不得温化,阳气被遏,致使病情迁延不愈,或变生他证。笔者每遇此类疾患,常穷追病史,加强问诊,凡有痰饮内生之症,符合停饮阳虚病机,遂参合苓桂术甘汤治之,或加以温化之品于组方之中,遵循“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时偶获握拨一弹,柳暗花明之喜。正如刘渡舟教授所云“方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势,临床疗效惊人”。今试举数案为例:失眠案:廖某某,女,36岁,2010年1月12日初诊。患者诉失眠年余,每夜入睡困难,多梦易惊,因夜寐不良,日见则感头昏耳鸣,倦怠乏力。曾迭经中西药治疗,观前医治疗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安神定志之法。可获暂安,停药后复如故。刻诊除见证如前诉,其人面色淡,二便尚调,脉沉弦,舌淡红苔薄白。问其平素恶寒喜温,白带量多清稀,时有心悸短气。遂试投苓桂术甘汤加味治之。药用: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6g、酸枣仁30g、夜交藤15g、鸡血藤15g、百合10g、生龙牡各30g、石菖蒲15g,杏仁6g,五剂。二诊,服药后恶寒喜温好转,白带量减少,头晕耳鸣减轻,睡眠有明显改善,时有多梦心悸短气。上方加入珍珠母30g、党参10g、五味子6g。继进七剂后诉前症基本消除,睡眠可获平稳。后遵上法续服半月巩固,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按:本案诸法施治,未获长效,病本未去耳。素体阳虚,痰饮内生,可致失眠。阳虚卫表不固故恶风寒不解,饮邪上犯清空致失眠头晕耳鸣,饮邪凌心则时有心悸短气,饮邪流于下部故而白带多而清稀。治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治其本,合酸枣仁、夜交藤、鸡血藤补虚活络养心安神,百合清心安神,石菖蒲、生龙牡开窍定志安神,佐杏仁宣肺利气含茯苓杏仁甘草汤意化痰除饮,使饮去气顺短气可愈。经治眠安,白带亦少,足证失眠、带下两病同源异流,皆为水饮为患,治病求本则可本固病除。胃痞案:王某,女,44岁,2009年12月28日初诊。患者胃脘痞塞半月,食后胃脘痞胀不适,夜餐后尤甚,胃脘无疼痛,无泛酸,时有恶心欲呕,肢末欠温,小便调,大便不实,脉缓,舌淡苔薄黄腻。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治以半夏泻心汤加味和胃消痞,降逆止呕。药用:半夏15g、黄连6g、黄苓10g、炙甘草69、干姜6g、党参15g、茯苓10g、枳壳15g、蒲公英20g、鸡内金15g、大枣3枚、生姜3片,三剂。二诊,药后不作呕,胃痞症状缓解,余症同前,意继进五剂,以冀消除,然服药后仍如故,未显大效。问患者口稍干不欲饮,且近两年来背脊正中寒凉甚,面积如掌大。结合脉症,考虑留饮作祟,即用苓桂术甘汤合前方化裁,连月服五剂,诸症尽瘥。按:本病胃痞用“半夏泻心汤"当属正治,缘何缓而不除,实为留饮未除,邪祟未清故也。加强问诊,知其背寒,口干不欲饮,方知留饮为患。胃为阳土,饮邪伤阳,胃痞不解。见是证用是方,谨守病机,各施其法。方增温阳化饮之力,参入苓桂术甘汤,俾饮邪去,中阳复,胃痞除。咳嗽案:李某某,男,83岁,2011年1月3日初诊。患者十余天前因受凉感冒致恶寒,流涕,鼻塞,头眩,呕恶。门诊西医治疗给予静脉滴注(药用先锋V号、氧氟沙星,沐舒坦等)12天,症无缓解,反增咳嗽,经人介绍我处施治。刻诊恶寒甚,自感乏力,头眩呕恶,咳嗽痰多,痰液清稀泡沫状色灰白,咳剧则胸闷胸痛,脉浮缓,舌淡苔薄腻略黄。双肺底有湿罗音。初用止嗽散加味恶寒罢,咳嗽缓解,痰液未除。继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药用:茯苓10g、桂枝9g、白术10g、炙甘草6g、半夏10g、干姜6g、细辛5g、五味子6g、泽泻10g、佩兰15g、生姜3片,三剂。药后舌苔转薄,痰液减少,诉咽痒呛咳。遂于上方加蝉衣6g、僵蚕10g,继服三剂。呛咳消除,痰尽咳止,用二陈汤善后。按:本病症临床并不鲜见,余例此案,乃见误治多矣。素体阳虚痰饮体质者,面色多暗淡,四末欠温,每患外感,静滴多不缓解,反引伏邪为患,浊唾痰液增多,咳嗽难除。一者静脉滴注,寒水直入血脉,流于全身,使阳虚甚,饮邪增,凌心射肺导致咳嗽复生。二者抗生素的滥用久用,日久使停饮郁而化热,而见外寒内热之坏症,又见咽干咽痛,舌苔转黄,余径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多可获效。另有眩晕症(如颈椎病、美尼尔征)属饮邪上犯者,每治以静滴扩管活血治疗难以获效者亦属此例。余曾治一眩晕症5年病例,多次住院均以上述治疗,惜无寸功不胜其苦。渐至性情怪异,沉默寡言。余勉力劝其服中药一试,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3齐卿显效,增其信心,后以上法调治而诸症尽失。手足皲裂症刘某,女,27岁,农民,因手足皲裂2a,于2010年4月5日初诊。患者2a前因夕卜感咳嗽,久治不愈,2个月后手足干燥,脱屑,手足逐渐皲裂,3个月时因裂口深时而出血,影响干农活,四处求医,曾用抗生素、B族维生素类口服,局部外涂尿素维E膏、达克宁膏类,中药或清热解毒泻火,或滋阴养血,进20余剂未效。经人介绍前来就诊。刻诊:形体瘦弱,面色少华,皮肤欠润多皱,双手双足皲裂,裂口深浅不一,多处活动后渗出鲜血。伴腰酸体倦,纳呆便澹,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辨证为脾肾阳虚,肺失宣降,气不化津,津不荣四肢末梢。治拟温阳化气升津,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处方:茯苓40g,白术、党参各30g,桂枝、炙甘草各10g,水煎服,日1剂。5剂后病情好转,10剂后手足皲裂愈合,纳呆便澹症状消失,精神可,为巩固疗效,又进5剂康复。按:《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日:〃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本例乃夕卜感而致肺气壅塞,经久不愈,肺气失宣,导致通调水道失职,而影响脾气散精,脾主肌肉四肢,脾阳久虚,肾阳受损,而致脾肾阳虚,阳虚气不化津,津液不布,手足失于荣润而干裂,皮肤失于润养则多皱,脾失健运则纳呆便澹。方中茯苓健脾渗湿利水,桂枝通阳化气,温化水饮,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补脾益气,党参补中益气,诸药合用,温阳化气,健脾渗湿,故顽疾获愈。餐后困顿症刘某,男,32岁,农民,于2010年10月7日初诊。患者为农民,干搬运工作,平时嗜饮冰镇啤酒,干活后天气炎热,每天饮大量冰镇啤酒,8月10日干活饮冰镇啤酒后,出现腹痛、泄泻、大便呈水样,一日数次,口服氟哌酸胶囊及环丙沙星片后,腹痛消失,腹泻渐止,随后逐渐出现餐后困倦,思睡但又不能入寐,每日发作约持续0.5h后自行缓解,每日因困顿而影响干活,曾四处求医,中药多是补中益气、燥湿化痰之类,进10余剂未效,现患者精神可,食欲不振,餐后困倦欲眠,夜寐差,舌质淡胖,脉弦,四诊合参,诊为脾阳不振,痰浊上蒙,治以温阳健脾,化痰降浊,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g,桂枝、法半夏、白术、陈皮各10g,炙甘草69,日1剂,5剂后复诊,困倦明显减轻,睡意若失,上方再服5剂,随访1a未复发。按:《景岳全书•泄泻》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餐后之谷气,赖脾阳以运化消导,今患者嗜饮冰镇啤酒,脾阳被遏,清阳难升,清窍不利,故困顿欲眠,此非脾阳亏虚,而为脾阳被遏,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使清阳升,痰饮化,则清窍利。方中茯苓健脾渗湿利水,白术健脾燥湿,桂枝通阳化气,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行气健脾,燥湿化痰;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诸药相伍,邪祛正安,故收全功。肾积水赵某,男,30岁,个体经营者,2008年4月20日以腰痛1周余就诊。患者诉腰痛酸软,喜按,卧则减轻,面色白光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舌淡,脉沉细。在兰考县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右肾积水”,查CT提示:右肾盂及肾盂输尿管移行处扩张,采用西药治疗无效。转求中医治疗,中医诊断:腰痛,证属肾阳虚弱,治以温阳健脾,化气行水,药用苓桂术甘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茯苓209,桂枝15g,白术20g,黄芪20g,川续断12g,泽泻12g,防己10g,乌药10g,杜仲12g,菟丝子12g,甘草3g。服药5剂,诸症好转,加减继服20剂,诸症消失,复查B超:双肾未见异常。按:中医认为〃肾积水”属〃腰痛”范畴,现代医学认为由多种原因所致,如:肾结石、输尿管狭窄等,本案患者虽然年纪较轻,但劳累有加,伤及肾气,不能化水行气,而发病。应以温阳健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