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d技术教学讲解课件_第1页
Rood技术教学讲解课件_第2页
Rood技术教学讲解课件_第3页
Rood技术教学讲解课件_第4页
Rood技术教学讲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Rood疗法

又称多种感觉刺激疗法

皮肤感觉促进技术

(美国MargaretRood(PT&OT

)1-Rood疗法

又称多种感觉刺激疗法

基本观点任何人体活动都是由先天存在的各种反射,通过不断的应用和发展,并由反复的感觉刺激不断地被修正,直到在大脑皮层意识水平上达到最高级的控制为止。应用正确的感觉刺激,按正常的人体发育过程来刺激相应的感觉感受器,就有可能加速诱发运动反应或引起运动兴奋,并通过反复的感觉刺激而诱导出正确的运动模式。2-基本观点任何人体活动都是由先天存在的各种反射,通过不断的应用利用温、痛、触觉、视、听、嗅等多种感觉刺激,调整感觉通路上的兴奋性,以加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达到神经运动功能的重组。此方法多应用于脑瘫、成人偏瘫及其他运动控制障碍的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中。3-利用温、痛、触觉、视、听、嗅等多种感觉刺激,调整感觉通路上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温觉痛觉神经元兴奋4-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温觉痛觉神经元兴奋4-Rood技术基础理论㈠利用适当的感觉刺激引起正常运动的产生和肌张力的正常化

促进感觉刺激反射或作用抑制1.感觉刺激要适当2.有目的地完成动作3.注意感觉运动的反应5-Rood技术基础理论㈠利用适当的感觉刺激引起正常运动的产生和㈡利用个体运动发育顺序促进运动的控制能力从整体上考虑,仰卧位屈曲—转体—俯卧位伸展—颈肌协同收缩—俯卧位屈肘—手膝位支撑—站立—行走这样一个顺序;从局部考虑,运动控制能力的发育一般是先屈曲、后伸展;先内收、后外展;先尺侧偏斜、后桡侧偏斜;最后是旋转。在远近端孰先孰后问题上,应先为肢体近端固定、远端活动→远端固定、近端活动→近端固定、远端活动技巧的学习。6-㈡利用个体运动发育顺序促进运动的控制能力从整体上考虑,仰卧位利用个体发育的8个运动模式仰卧屈曲模式仰卧位躯体屈曲,双侧对称,交叉支配转体或滚动模式同侧上、下肢屈曲,转动或滚动身体俯卧伸展模式俯卧位颈、躯干、肩、髋、膝伸展身体中心位于胸10水平这种姿势最稳定,但在伸肌张力高的病人应避免应用此模式7-利用个体发育的8个运动模式仰卧屈曲模式7-利用个体发育的8个运动模式颈肌协同收缩模式俯卧位能抗重力抬头,促进头部控制俯卧屈肘模式俯卧位,肩前屈,屈肘负重,这是伸展脊柱的模式。手膝位支撑模式促进发展下肢与躯干的协同收缩站立先双下肢站立不动,然后,单腿站立,再重心转移行走站立的技巧阶段支撑、抬腿、摆动、足跟着地等8-利用个体发育的8个运动模式颈肌协同收缩模式8-㈢利用运动控制发育的4个阶段肌肉的全范围收缩:关节的重复运动,由主动肌收缩与拮抗肌抑制完成新生儿四肢的活动关节周围肌群共同收缩:固定近端关节,允许远端部分活动远端固定,近端活动婴儿在学会爬行之前,先手脚触地,躯干作前后摆动技巧动作:近端固定,远端活动行走、爬行、手的使用等9-㈢利用运动控制发育的4个阶段肌肉的全范围收缩:关节的重复运动㈣刺激感受器与促进·抑制的关系

项目Ⅰa主动性Ⅰa紧张性Ⅱ(对快速变化(对长变化(对长变化感受性强)感受性强)感受性强)

经过单突触单突触多突触诱发方法快速伸张振动持续伸张振动持续伸张

诱发与关节各种可亚最大关节最大关节可动域的关系动域均可可动域可动域

被诱发的对象接受刺激的肌肉接受刺激的肌肉屈肌(特别是二关节肌)(特别是单关节肌)内收肌内旋肌被抑制的对象拮抗肌拮抗肌伸肌外展肌外旋肌10-㈣刺激感受器与促进·抑制的关系项目三、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㈠治疗原则(通常的顺序)⒈由颈部开始尾部结束。⒉由近端开始向远端进行。⒊由反射运动开始过渡到随意运动。⒋先利用外感受器,后利用本体感受器。⒌先进行两侧运动,后做一侧运动。⒍颈部和躯干先进行难度较高的运动,后进行难度较低的运动。四肢是先进行难度较低的运动,后做难度较高的运动。⒎两侧运动之后进行旋转运动。11-三、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㈠治疗原则(通常的顺序)11-㈡诱发刺激的手段

⒈快速接触(quicktouch)⒉刷擦(brushing)⒊振动(vibration)⒋冰(icing)⒌快速伸张(quickstretch)⒍轻轻地持续伸张(slowmaintainedstretch)⒎嗅⒏痛⒐快速摇动(fastrocking)⒑关节挤压(jointcompression):施加大于体重的压力。12-㈡诱发刺激的手段

⒈快速接触(quicktouch)12-㈢抑制刺激的手段1.位置(positioning)⑴中间肢位⑵抑制肢位⑶诱发拮抗肌抑制主动肌⒉冰(icing),冰袋(icepack)⒊温水浴(30--35℃)⒋持续伸张(prolongedstretching),轻轻地伴随改变运动方向的伸张(alternateslowstretching)⒌挤压(compression)⒍骨扣击(bonepounding)⒎压迫(pressure)⒏轻轻地摇动(slowrocking)⒐振动(vibration)13-㈢抑制刺激的手段1.位置(positioning)13-㈣诱发部位见图4-4-34-4-44-4-5A.B4-4-6A.B.14-㈣诱发部位见图14-㈤治疗用具

⒈刷子:各种硬度的刷子。单使用电动刷时要注意转数,转数超过360转/秒时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⒉振动器:振动频率不要太高,否则神经纤维无反应(Ⅰa纤维450Hz以下,Ⅱ纤维250Hz以下才有应答)。⒊冰:诱发时用-12~-17℃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抑制时无特殊限制。⒋橡胶物品:可使用符合肌力的各种弹性的橡胶,如自行车胎、带状生橡胶、可改变负荷的橡胶等以诱发肌肉的共同收缩。⒌纺锤体筒:纺织工厂使用的卷芯即可。⒍圆棒:用于抑制手指、脚趾屈肌紧张。15-㈤治疗用具

⒈刷子:各种硬度的刷子。单使用电动刷时要注意转数㈤治疗用具

⒎手膝位支撑器:抓握棒可以倾斜,对肩胛带有诱发作用。⒏压舌板:抑制舌紧张。⒐婴儿舔弄的玩具:用于进食训练的初期。⒑各种诱发嗅觉的物品。⒒音乐刺激;对音乐的反应各不同。⒓沙袋:有利于固定体位、诱发动作的引出。⒔球:各种重量的球。16-㈤治疗用具

⒎手膝位支撑器:抓握棒可以倾斜,对肩胛带有诱发作㈥方法和技术

⒈应用皮肤、本体等刺激来诱发肌肉反应

⑴触觉刺激:包括快速刷擦和轻触摸。快速刷擦:诱发主动肌,抑制拮抗肌,15—30秒显效,30—40分钟是最大疗效。可以用软毛刷或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硬度的毛刷。①一次刷擦:在相应肌群的脊髓节段皮区刺激,如30秒后无反应,可以重复3-5次,这种方法适用于意识水平较低而需要运动的病例。②连续刷擦:在治疗部位的皮肤上做3―5秒的来回刷动。诱发小肌肉时每次要小于3秒,休息2—3秒后再进行下一次,每块肌肉刺激1分钟,诱发大肌肉时没必要休息3秒。刷擦一般由远端向近端进行17-㈥方法和技术

⒈应用皮肤、本体等刺激来诱发肌肉反应

⑴触觉刺

⑴触觉刺激:包括快速刷擦和轻触摸。挤压刺激是由近端向远端进行轻触摸是指用轻手法触摸手指或脚趾间的背侧皮肤、手掌或足底部,以引出受刺激肢体的回缩反应,对这些部位的反复刺激则可引起交叉性反射性伸肌反应。18-

⑴触觉刺激:包括快速刷擦和轻触摸。挤压刺激是由近端向远端进⑵温度刺激:①一次刺激法②连续刺激法:将冰按5次/3-5秒放在局部,然后用毛巾轻轻沾干,以防止冰化成水,不可用毛巾擦皮肤,直到皮肤变红,一般30—40分钟疗效达到高峰。这种方法可以引起与快速刷擦相同的效应。由于冰可以引起交感神经的保护反应(血管收缩),因此应避免在背部脊神经后支分布区刺激。用冰快速刺激手掌与足底或手指与足趾之间背侧皮肤时,可以引起与轻触摸相同的效应―反射性回缩,当出现回缩反应时应对运动的肢体适当加阻力,以提高刺激效果。19-⑵温度刺激:①一次刺激法19-⑶轻叩:轻叩皮肤可易于兴奋,通过易化梭外肌运动系统引出快速、短暂的应答。轻叩手背指间或足背趾间皮肤及轻叩掌心、足底均可引起相应肢体的回缩反应。重复刺激这些部位还可引起交叉性伸肌反应。轻叩肌腱或肌腹可以产生与快速牵拉相同的效应。20-⑶轻叩:轻叩皮肤可易于兴奋,通过易化梭外肌运动系统引出快速、⑸挤压:挤压肌腹可引起与牵拉肌梭相同的牵张反应用力挤压关节可使关节间隙变窄,可刺激高阈值感受器,可引起关节周围的肌肉收缩。当患者处于仰卧位屈髋、屈膝的桥式体位,屈肘俯卧位,手膝4点跪位,站立位时抬起一个或两个肢体而使患侧肢体负重等支撑位时均可以产生类似的反应。对骨突处加压具有促进与抑制的双向作用,如在跟骨内侧加压,可促进小腿三头肌收缩,产生足跖屈动作;相反在跟骨外侧加压,可促进足背屈肌收缩,抑制小腿三头肌收缩,产生足背屈动作。21-⑸挤压:挤压肌腹可引起与牵拉肌梭相同的牵张反应21-⑹特殊感觉刺激:视觉和听觉刺激可用来促进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光线明亮、色彩鲜艳的环境可以产生促进效应而光线暗淡、色彩单调的环境则有抑制作用;节奏性强的音乐具有易化作用轻音乐或催眠曲则具有抑制作用治疗者说话的音调和语气也可以影响患者的动作、行为。22-⑹特殊感觉刺激:视觉和听觉刺激可用来促进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⒉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适用于痉挛和其他肌张力增高的情况,具体方法有:⑴轻轻地压缩关节以缓解痉挛,由此法可使偏瘫患者因痉挛引起的肩痛得以缓解,在治疗偏瘫患者肩疼痛时,治疗者可以托起肘部,使上肢外展,然后把上臂向肩胛盂方向轻轻地推,使肱骨头进入关节窝,保持片刻,可以使肌肉放松,缓解疼痛。23-⒉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适用于痉挛和其他肌张力增高的情况⒉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⑵在肌腱附着点加压:在痉挛的肌肉肌腱附着点持续加压可使这些肌肉放松。⑶用有效的、轻的压力从头部开始沿脊柱直到底尾部,反复对后背脊神经支配区域进行刺激可反射性抑制全身肌紧张,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24-⒉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⑵在肌腱附着点加压:在痉挛的肌肉⒉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⑷持续的牵张:此法可以是短时间牵拉,也可以将延长的肌肉通过系列夹板或石膏托固定进行持续牵拉,必要时更换新的夹板或石膏托使肌腱保持延长状态。⑸缓慢地将患者从仰卧位或俯卧位翻到侧卧位缓解痉挛。25-⒉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⑷持续的牵张:此法可以是短时间牵⒉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⑹通过中温刺激、不感温局部浴、热湿敷等使痉挛肌松弛。⑺远端固定,近端运动:适用于手足徐动症等情况。具体方法是让患者取手膝位,手部和膝部位置不动,躯干做前、后、左、右和对角线式的活动。如果痉挛范围较局限,可缓慢地抚摩或擦拭皮肤表面也同样达到放松的目的。26-⒉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⑹通过中温刺激、不感温局部浴、热㈦常见问题的处理

⒈痉挛性瘫痪利用缓慢、较轻的刺激以抑制肌肉的紧张状态:⑴利用缓慢牵拉降低肌张力,此法应用较广并比较有效,特别对降低颈部和腰部的伸肌、股四头肌等的张力是较好的方法。⑵轻刷擦:通过轻刷擦来诱发相关肌肉的反应以抵抗痉挛肌的状态,轻刷擦的部位一般是痉挛肌群的拮抗肌。27-㈦常见问题的处理

⒈痉挛性瘫痪利用缓慢、较轻的刺激以抑制⑶体位作用:一般认为肢体负重位是缓解痉挛的较理想体位。因此,可以通过负重时对关节的挤压和加压刺激增强姿势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性必须以关节的正常位置为基础。⑷反复运动:利用肌肉的非抵抗性重复收缩缓解肌肉痉挛。如坐位时双手支撑床面,做肩部或臀部上下反复运动可缓解肩部和髋部肌群的痉挛。28-⑶体位作用:一般认为肢体负重位是缓解痉挛的较理想体位。因此,⑸个体运动模式:对患者治疗时应该根据前以述及的个体发育规律,选择适合每个个体的运动模式。如屈肌张力高时不要采取屈曲运动模式,同样伸肌张力增高应避免使用伸展的运动模式。29-⑸个体运动模式:对患者治疗时应该根据前以述及的个体发育规律,⒉弛缓性瘫痪应采取快速、较强的刺激以诱发肌肉的运动:⑴整体运动:正常肌群带动肢体的整体运动⑵快速刷擦:通过快速、较强的刷擦刺激促进肌肉收缩,刷擦的部位是主动肌群或关键肌肉的皮肤区域。⑶固定肢体远端,对肢体近端施加压力或增加阻力以诱发肌肉收缩、提高肌肉的活动能力。⑷刺激骨端,加强肌肉收缩:选择适当的手法刺激骨端引起肌肉收缩,其方法有扣击、快速冰刺激和振动刺激。30-⒉弛缓性瘫痪应采取快速、较强的刺激以诱发肌肉的运动:30-⒊吞咽和发音障碍主要是诱发或增强肌肉活动:⑴刷擦法:可用毛刷轻刷上唇、面部、软腭和咽后壁,避免刺激下颌、口腔下部。⑵冰刺激:用冰刺激嘴唇、面部、软腭和咽后壁,用冰擦下颌部的前面。⑶抗阻吸吮:做吸吮动作时增加适当阻力以加强口周围肌肉运动。31-⒊吞咽和发音障碍主要是诱发或增强肌肉活动:31-⒋吸气模式的诱发用于膈肌运动减弱时,通过吸气模式扩张胸廓下部改善呼吸功能。具体诱发方法如下:⑴刷擦的方法:①连续刷擦胸锁乳突肌可以使胸上部获得稳定性。②连续刷擦肋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但要注意避免刺激腹直肌。③连续刷擦脊髓神经后侧第一支支配区域(图4-4-8斜线部分)可以使躯干获得稳定性。32-⒋吸气模式的诱发用于膈肌运动减弱时,通过吸气模式扩张胸廓下部⑵冰刺激的方法:①一次冰刺激方法:A按图4-4-9箭头刺激诱发膈肌收缩。B利手侧的冰刺激反应比对侧快。C膈肌的诱发是在T7区域,冰刺激要沿扩张方向进行。②在腹直肌以外的部位连续冰刺激。33-⑵冰刺激的方法:33-⑶压迫方法:①压迫两侧胸锁乳突肌起始部。②把手指放在肋间,在吸气之前压迫肋间肌。腹卧位时手指持续压在背部各肋间,在吸气之前抬起。沿胸廓下缘伸张压迫诱发腹外斜肌;沿髂骨边缘伸张压迫诱发腹内斜肌收缩;腹卧位手指从12肋缘向下持续压迫吸气前抬手诱发腹横肌收缩。⑷扣击法:①扣击腰椎1,2内缘诱发膈肌收缩。②患者膝关节伸展用足跟沿下肢长轴方向扣击可诱发肩胛上举肌、胸锁乳头肌锁骨支等脊柱附近肌肉的收缩。34-⑶压迫方法:34-⒌除肩外旋、肘屈曲以外的全伸展模式的诱发⑴诱发体位:俯卧位。⑵刷擦方法(连续刷擦)和部位:①在食指和拇指之间脱离桡神经的区域。②在手指背侧和掌指部位诱发手指伸展。③在前臂背侧诱发腕伸肌和拇长伸肌的收缩。④在背阔肌腱使其达到扩胸目的。⑤在三角肌后部诱发上肢伸展。⑥在颈背部诱发躯干和颈部的伸展。⑦在臀的基部诱发臀大肌的收缩。⑧在足底诱发腓肠肌的收缩。35-⒌除肩外旋、肘屈曲以外的全伸展模式的诱发⑴诱发体位:俯卧位。⒍俯卧位肘支撑身体模式的诱发⑴诱发体位:①俯卧位时头伸出床外保持住。②在完成①的情况下胸廓的一半伸出床外。③利用紧张性迷路反射使俯卧位上肢屈曲。④必要时通过颈部肌肉的共同收缩维持俯卧位肘支撑。⑵连续刷擦的方法和部位:①颈部短屈肌。②胸大肌的肌腹。③在腋窝前面诱发前锯肌。②和③先在仰卧位进行,后在俯卧位进行。④在脊神经后支区域诱发颈部和背部伸肌。⑤在C5区域诱发菱形肌(图4-4-10)。36-⒍俯卧位肘支撑身体模式的诱发⑴诱发体位:36-⑶连续冰刺激的部位:胸大肌的锁骨部。⑷挤压方法:①在耳上部强挤压诱发颈长屈肌和伸肌的收缩。②伸张压迫棘上肌肌腹。③伸张压迫前锯肌的起始部。④伸张压迫胸大肌的锁骨部37-⑶连续冰刺激的部位:胸大肌的锁骨部。37-㈧注意事项⒈由于刷擦对C纤维刺激有蓄积作用,较难柔和进行,有时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要合理应用。⒉刷擦有时可引起紧张性肌纤维退化。⒊对有可能因刷擦引起不良反应的儿童应避免使用。⒋有时刷擦可使幼小儿童触觉消失。38-㈧注意事项⒈由于刷擦对C纤维刺激有蓄积作用,较难柔和进行,⒌在耳部皮肤、前额外1/3刷擦时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体力明显低下的患者有进一步抑制作用,应禁忌进行。脑外伤、特别是脑干损伤的患者会加重意识状态。⒍在脊神经后侧第一支区域内刷擦可使交感神经作用加强,冰刺激对内脏作用强、恢复慢应注意。⒎耳后部刷擦可使血压急剧下降。⒏诱发觉醒和语言时,要避免用冰刺激痉挛手。⒐在左肩部周围冰刺激时,要检查心脏功能。39-⒌在耳部皮肤、前额外1/3刷擦时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体力明显⒑在C4支配区冰刺激时有可能引起一过性呼吸停止。⒒持续头低位可抑制心脏呼吸功能。12.感觉的应用在新生儿首先是触觉和味觉的发育,接着视觉、听觉,最后为嗅觉的发育。特别口周围感受性很强,需要进行感觉诱发训练时该部位是最初训练的部位,由于嗅觉的发展需要在生后6个月以后完成,所以,嗅觉的诱发需放在最后。40-⒑在C4支配区冰刺激时有可能引起一过性呼吸停止。40-成人的训练顺序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其次是触觉,味觉,嗅觉。对帕金森氏病可利用嗅觉刺激激活全身运动。13.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常残留一些动作,如腕关节伸展时向桡侧偏位,腕关节屈曲时向尺侧偏位。调节这些活动需要精细动作,不需要很大的力,注意引导其有利于日常生活的动作是十分必要的。41-成人的训练顺序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其次是触觉,味觉,嗅觉。41

Rood技术—皮肤感觉易化技术触觉刺激—快速擦刷、扣击、敲打、挤压以80~100次/min的速度逆毛孔方向擦刷待兴奋的肌肉皮肤表面的毛发3~5s,同时要求患者用力收缩。如果30s后仍无反应,则重复刺激2~3次。轻微触摸

用手指轻微触摸或轻扣患者皮肤,促进肌肉收缩。

痛觉刺激—针刺、捏挤、拍打产生疼痛感42-Rood技术—皮肤感觉易化技术42-

Rood技术—皮肤感觉易化技术:

温度刺激—强冷、热刺激应用冰块擦刷或轻触皮肤3~5s,可促进肌收缩。而在皮肤持续给予冷刺激则起抑制肌肉收缩的作用。特殊感觉刺激—快节奏、高频率、高强度声音、光线等,特殊气味43-Rood技术—皮肤感觉易化技术:

温度刺激—强冷、热刺激轻扣击、拍打、缓慢挤压局部施加深重的压力或柔和的触摸可以抑制肌肉收缩或降低肌肉张力。

轻擦刷、触摸适宜的温度、强冷在皮肤持续给予冷刺激则起抑制肌肉收缩的作用。慢节律、低频率、低强度的特殊感觉刺激Rood技术—皮肤感觉抑制技术:44-轻扣击、拍打、缓慢挤压Rood技术—皮肤感觉抑制技术:44Rood技术-本体感觉刺激(1)兴奋手法

①快速牵伸肌肉;②轻叩肌肉的肌腱或肌腹;③快速挤压肌腹;④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末端施加牵伸;⑤牵伸手或足内肌;⑥抗阻收缩;⑦挤压关节。⑧骨突处加压。45-Rood技术-本体感觉刺激45-Rood技术-本体感觉刺激(2)抑制手法

①轻柔挤压关节;②持续加压肌腱附着点;③缓慢推摩与轻微挤压背侧脊神经区;④缓慢转动体位;⑤中等温度,但不能高于体温。⑥肌肉持续牵伸;⑦远端固定、近端运动,即患者取手膝位保持手膝不动,做躯干前、后、左、右和对角线运动,适用于手足徐动症。46-Rood技术-本体感觉刺激(2)抑制手法46-总结几种促进技术共同点几种促进技术的特点比较?偏瘫病人中如何应用促进技术?兴奋性技术举例抑制性技术举例47-总结47-神经发育疗法共同点治疗对象神经系统为重点对象治疗原理按照个体发育的正常顺序通过对外周(躯干和肢体)的良性刺激,抑制异常的病理反射和病理运动模式引出并促进正常的反射和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48-神经发育疗法共同点治疗对象48-神经发育疗法共同点治疗目的把治疗与功能活动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ADL)结合起来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经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技巧性动作49-神经发育疗法共同点治疗目的49-神经发育疗法共同点治疗顺序按照头-尾,近端-远端的顺序强调先作等长练习(如保持静态姿势),后作等张练习(如在某一姿势上作运动)先练习离心性控制(如离开姿势的运动),再练习向心性控制(如向着姿势的运动)先掌握对称性运动模式,后掌握不对称性运动模式50-神经发育疗法共同点治疗顺序50-神经发育疗法的共同点治疗方法应用多种感觉刺激躯体、语言、视觉等工作方式早期、综合治疗各相关专业配合PT、OT、ST、P&O中医(中药、针灸、手法)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等病人及其家属的主动参与51-神经发育疗法的共同点治疗方法51-几种促进技术特点比较52-几种促进技术特点比较52-兴奋性的促进手法(右上肢伸肌)

53-兴奋性的促进手法(右上肢伸肌)53-抑制性促进手法举例(右下肢伸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