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正课件_第1页
杜甫诗三首正课件_第2页
杜甫诗三首正课件_第3页
杜甫诗三首正课件_第4页
杜甫诗三首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作者介绍1靠献赋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靠献赋始得官。2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3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4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被称为“诗圣”。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有《杜工部集》。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5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6二、困居长安时期(35至44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困居长安时期(35至44岁)7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45至48岁)8四、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四、西南飘泊时期(48至58岁)9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10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11一、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指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1)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2)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文学常识一、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12诗歌鉴赏指要一、基本要求:①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②了解诗歌的特殊性。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表达技巧。二、基本要领:①朗读吟诵,整体感知。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诗歌鉴赏指要一、基本要求:13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诗歌创作背景——秋兴八首(其一)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14《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他在这首诗中显然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身世家国之情的。诗歌创作背景——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15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造成了他的郁闷,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诗歌创作背景——登高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161.按意群划出朗读节拍,高声朗读,注意律诗的韵律美。(律诗的节拍——二二三)2.画出这三首诗的对偶句,分析它们的平仄关系,掌握律诗的特点。(每首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诵读诗歌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每一联中的两句诗文平仄相对而和谐,读时朗朗上口。1.按意群划出朗读节拍,高声朗读,注意律诗的韵律美。(律诗的171.品读三首诗,它们共同的情感基调是什么?2.找出可以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事物名词、情感动词、态度视角、形容词),了解诗文中都写到了什么?品读整体感知忧伤第一首:凋伤、萧森、泪、孤舟、寒、急。第二首:独留、青冢、黄昏、怨恨。第三首:风急、哀、悲秋、苦恨、潦倒。从三首诗所描绘的意境上来看,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种“忧伤”之感。1.品读三首诗,它们共同的情感基调是什么?品读整体感知忧伤第183.这三首诗中的“忧伤”是一样的吗?三首诗中“忧伤”的原因是一样的吗?我们一起品析三首诗,找出诗句中最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品读整体感知《秋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咏怀》“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这三首诗中的“忧伤”是一样的吗?三首诗中“忧伤”的原因是196.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几句诗文,他们直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品读整体感知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故园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旧乡,系于故园。从成都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小节:羁旅无依的伤感,思念旧乡。6.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这几句诗文,他们直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20赏析: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这一联诗句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昭君貌美而没有被皇帝认可,正如男子怀才不遇,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小节:对昭君的同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恨。品读整体感知(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赏析: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21赏析: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因为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小节:羁旅的愁思,忧国忧民。品读整体感知(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赏析: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22《秋兴八首(其一)》鉴赏要点:情景交融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鉴赏诗文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凋伤”“萧森”可以看出秋气的肃杀;“他日泪”“孤舟”可以看出诗人的忧伤与孤独。故园心——漂泊沦落之感,故园之思;忧国泪——国运暗淡。《秋兴八首(其一)》鉴赏要点:情景交融鉴赏诗文玉露、枫树林、23《秋兴八首(其一)》鉴赏要点:情景交融

3.试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为例分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这两句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实景与虚写结合,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在这里诗人其实是用豪迈、宏阔写出了哀愁,诗人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的深刻感情融入了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所要表现的感情也就有了依附。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秋兴八首(其一)》鉴赏要点:情景交融

3.试以“江间波浪24《咏怀古迹(其三)》鉴赏要点:借古咏怀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3.昭君怨恨什么?鉴赏诗文王昭君①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空归月夜魂”)②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诗眼:“怨恨《咏怀古迹(其三)》鉴赏要点:借古咏怀鉴赏诗文王昭君①25《咏怀古迹(其三)》鉴赏要点:借古咏怀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咏怀古迹(其三)》鉴赏要点:借古咏怀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26《咏怀古迹(其三)》鉴赏要点:借古咏怀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目的何在?“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开篇描绘的这幅图画,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咏怀古迹(其三)》鉴赏要点:借古咏怀“群山万壑赴荆门”——27《咏怀古迹(其三)》鉴赏要点:借古咏怀6.分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独”的表达效果。7.“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咏怀古迹(其三)》鉴赏要点:借古咏怀“独”实写青冢,虚写昭28鉴赏咏史诗三步骤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鉴赏咏史诗三步骤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9请简要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请简要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0

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31体悟感情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体悟感情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32两首诗对观点的表达上有何不同之处?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分析技巧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实际上是借题发挥。王诗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两首诗对观点的表达上有何不同之处?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33

西施滩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西施罗隐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学以致用:西施滩崔道融注:据《史记》载,34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崔诗“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罗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借景抒情、比喻对比、反问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35《登高》鉴赏要点:“情景交融”1.这首诗歌意象的特点2.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鉴赏诗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画面色彩:黯淡意境情调:凄凉蕴含情感:孤独无依、漂泊痛苦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沉郁)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雄浑)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情怀:浩茫纷乱的思绪《登高》鉴赏要点:“情景交融”鉴赏诗文风——急,天——高,猿363.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考虑)鉴赏诗文前两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到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容易产生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诗人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挥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这两联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3.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374.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鉴赏诗文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悲:登高的心境,万里漂泊,居无定所;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4.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