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第三章-伤寒杂病论_第1页
《中国医学史》第三章-伤寒杂病论_第2页
《中国医学史》第三章-伤寒杂病论_第3页
《中国医学史》第三章-伤寒杂病论_第4页
《中国医学史》第三章-伤寒杂病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寒杂病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简介

成书过程作者简介张仲景,别名张机,东汉末年著名的临证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因此有“张长沙”之称,他的书方亦被称为“长沙方”。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书P28第一段)成书过程他所处的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不到十年间,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亡,其中死于伤寒的占十分之七。

张仲景目睹这种人间惨剧,心中悲痛欲绝,决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深入研究《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伤寒杂病论》这部临证医学名著。(书P28第二段)主要内容和成就

《伤寒杂病论》原书16卷,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和发展提出独创的见解,对40多种杂病的防治做了系统阐述。由于原书散乱于世,其中伤寒部分由西晋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成为《伤寒论》。杂病部分由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发现蠹简《金匮玉函要略方》,北宋林亿等人据此,删去伤寒内容,保留杂病和妇科病,并把方剂分列个证之下,整理编成《金匮要略方论》3卷,简称《金匮要略》。现今流传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实际上是《伤寒杂病论》原著基础上分而编就。

《伤寒杂病论》确立辩证论治原则

《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1.1《伤寒论》确立六经辩证论治原则·1.2《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辩证论治原则·2.1组方严谨灵活·2.2剂型种类繁多·2.3方剂疗效可靠1.1《伤寒论》确立六经辩证论治原则

《伤寒论》10卷。张仲景以六经论伤寒的理论渊源于《内经》。并提出六经传变的理论。其中,以六经传变形式对外感热病的论述,给张仲景研究伤寒病以很大的启发。六经伤寒论:张仲景在深入研究《素问·热论》的基础上,考察整个外感热病的发生变化过程,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盛衰程度、病人正气的强弱以及有无宿疾等,寻找发病规律,结合临床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张仲景把外感热病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呈现的各种症状,概括为6种类型,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以此作为辩证论治的纲领。由于手足经络同名,六经实际上是十二经,而十二经又络属各个脏腑,从而把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传变与整个脏腑经络联系起来。

六经辩证,实质是脏腑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张仲景的六经辩证强调脉证合参,在证候变化方面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别,又以阴阳为总纲,三阴多属于虚证、寒证,三阳多属于热证、实证。在治法上采用八法治疗原则(除把“消”称为“利”外,其他如汗、吐、下、和、温、清、补七法都已明确提出),从而奠定中医辩证论治的基础。《伤寒论》除介绍各种病证的特点和相应治法外,还说明各经病证的传变、合病、并病以及因治疗不当引起的变证、坏证与补救方法等。正如《伤寒论》第十六条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张仲景对变证论治原则所作最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