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申报书_第1页
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申报书_第2页
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申报书_第3页
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申报书_第4页
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申报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申报书丰富多彩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校秉承“文化育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开设了多种艺术课程,如音乐、舞蹈、美术等,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生。此外,学校还重视体育锻炼,开设了多项体育课程,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学校还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组织了多次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校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二、学校教育教学情况1、教育教学水平高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的教育教学水平一直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有多名省级骨干教师和市级骨干教师。学校注重课程建设,开设了多种学科课程,如物理、化学、数学等,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机会。此外,学校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开设了多种选修课程,如英语演讲、心理健康等,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了保障。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高,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2、教学设施完备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的教学设施完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校拥有多个教学楼和实验楼,设施齐全,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器材。此外,学校还建有多个图书馆和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的教学设施完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3、教学管理规范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的教学管理规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保障。学校注重课堂管理,严格执行教师签到制度和学生考勤制度,保证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此外,学校还注重教师的培训和评估,定期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教学管理规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程等)在内的完备课程结构。其中,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贯穿整个学业阶段,校本课程则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培养。(3)注重课程质量的提升学校注重课程质量的提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行“名师课堂”、“名师工作室”等项目,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还积极引进和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库,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4)注重课程创新学校注重课程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行“双师课堂”、“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开展创新性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5)注重课程评价学校注重课程评价,建立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同时,学校还注重对课程进行评价和反思,不断完善和提高课程质量。我校拥有三个层次七个层级的课程,包括儒学基地和四大类课程,共40余门校本课程。其中,儒学课程基地是我们的特色之一。于2012年立项,历经四年努力建设,现已成为江苏省普通高中儒学经典课程教育基地。我们建立了十大研究中心,创建了儒学文化特色的校训、校风、学校精神及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了儒学园、儒学馆、儒学图书馆、中华大讲堂、教学互动体验平台等设施,成为了一个具有引领性的基地。我们的师资力量也十分雄厚,现有特级教师11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3人,全国、省市劳动模范、中青年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名师100余人。其中,语文、历史、艺术、物理、信息等教研组师资力量特别雄厚,有5名特级教师,3名教授级中高,5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个市学科带头人。我们的科研实力也非常强大,近四年来共有20余本专著和500余篇文章发表,并完成了多个省级和市级规划课题。二、建设目标我们的建设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打造更具特色的教育品牌。具体目标包括: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整体发展。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努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教学设计与实施”等多个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④搞好课题。就是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我校鼓励教师参与各类课题研究,通过教育部、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校级教育科研课题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学校也会给予一定的经费和奖励,以资鼓励。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校教师参加各类科研课题的数量不断增加,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不断涌现,为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和鼓励,我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科研先导,教研结合的策略,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校提供了4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如“欣赏与吟唱”,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自己的自我完善空间,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课程教育文化氛围。其中,“南京语文故事”荣获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而“周晟说红楼”、“儒学经典诗歌诵读”、“家住烟雨秦淮边”等7门课程则获得南京市优秀校本课程一二等奖。我校还承办了一个与地方文化结合的语言普及项目——“汉语南京”,这个项目旨在从汉语的角度解读南京,以南京的文化诠释汉语,让汉语与南京相结合。该项目以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为切入点,挖掘南京的历史典故和地方文化,传播汉语知识,让人们感受到汉字之美和南京之魅力,并激发人们对南京这个城市的热爱。该项目计划用3-5年的时间,实现“六个一”的建设目标,即一个栏目、一本书、一门课程、一个课题、一个平台、一张名片。我们将建设《金陵晚报》每日一期的“汉语南京”栏目,编撰出版《汉语南京》,开设一门地方课程,争取申报一个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汉语南京”为依托建立南京地方文化爱好者交流平台,力争使“汉语南京”成为南京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城市名片。学生社团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加强社团活动建设是充分展示学校特色、打破课程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能提升学生素养,活跃校园文化气氛。我校拥有“江苏省中学生优秀文学社”石城文学社、影像社、戏剧社、古风社、钢琴社、绘画社等多个青少年文艺团体,充实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道道靓丽风景。其中,文学社是“江苏省中学生优秀文学社”,学生发表、获奖成果斐然,出版有《石城文韵》。音像社制作的电影文学专题片《南京1937》、《城市city》、《凡人》获得了2010、2011、2012年全国中学生电视节目金牛犊奖。搞好课题是为了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中学进行课题研究需要基于学校策略、方向,进行相对宏观的研究。我校已形成全国省市区校层次齐备、个人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门类齐全的立体性课题体系,70%以上的教师已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其中,我校独立主持的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体育艺术特色教育”、以及部分省市规划课题都着眼于文化与教学关系,为基地申报的积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成为名师是为了促进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名师的评选。我校现有特级教师11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3人;全国、省市劳动模范,中青年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名师110余人。其中,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人,市学科带头人10余人;有博士、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这些名师的涌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外援队伍与制度保障是为了保障教科研工作的良性持续发展。学校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多项教科研制度条例,如《教科研工作条例》、《名师管理办法》、《教师进修管理办法》等,使教师培训活动制度化、规范化。特别是《教科研工作条例》将我校教师划分不同层次,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和考核意见。健全的制度规范了教职工的行为,更激发了教职工教学和科研的热情,得到了教职工普遍认同。文化自觉,建设诗意、书香校园是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倡导读书、诗歌、音乐等艺术活动,开展了多项文化活动,如“书香校园”、“诗歌朗诵比赛”等。同时,学校也注重教师的文化自觉,通过制度保障和培训活动等方式,使教师们更好地传递文化,引领学生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追求。诗歌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美学品味,陶冶情操,美化性情,完善价值观,提高生活品质,增强欣赏、发现、表达美的能力。我校在创新中继承诗歌教育传统,推行诗意表达教育,致力于打造诗意校园。师生不仅创作发表了大量诗歌,而且在各种校园公共集会、工作总结中采用诗朗诵的形式表达,并用朗朗上口、易读易记的诗歌阐释日常行为规范、校风校训,甚至录取通知书、节日典礼祝词、临考与毕业赠言也常用诗歌与对联表达。我们举办各种诗歌朗诵比赛,开设各类诗歌诵读选修课。目前,我们的成果集《诗意校园》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阅读是一种最美的生活姿态。我校建设了书香校园,开展“阅读南京”读书活动,引导南京未来的建设者用心了解南京的历史,聆听南京的往事,欣赏南京的美,用最真挚的情感去触摸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涵养建设美丽家乡的大情怀。我们将学生阅读南京的感受文章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集辑出版。近年来,我校先后承建了江苏省课堂教学研究中心、江苏省学科研究基地、鼓楼区语文学科基地,建设有鼓楼区孙汉洲、朱琦特级教师工作室,语文、数学、历史、美术名师工作室,2013年被批准为江苏省中华经典诵读基地,学校是“全国语文改革示范校”,先后承担了改革开放30年“中华语文万里行”江苏站研讨活动、“江苏教院杯”江苏省第八届中学生作文大赛,江苏省及南京市首届教学基本功大赛,江苏省诗词朗诵大赛等重大活动。2011年至2014年,我校申报并建成了江苏省普通高中儒学经典课程教育基地。省课程基地建设视导组认为我校儒学课程基地具有极高的水平与价值,形成了儒学课程价值与评价体系,打造了丰富的课程形态体系,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体系,建立了强有效的保障体系,形成了课程基地的辐射体系,开辟了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进行儒学基地建设的典范。新校区建设工程将为课程基地建设带来大好机遇。学校未来发展需要把课程建设引向纵深。鼓楼区委区政府已经启动了向阳渔港西侧126亩的征地工作,计划投资10多个亿打造一所五星级高中的新校区。地面建筑拆迁工作已经完成,预计2016年新校区将正式开建。该校区将确保教学设施标准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次征地工作为学校的硬件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就好比给我们提供了一张“白纸”,可以让我们绘出最美的图画!我们将在校园建筑、教育文化情境、特色环境营造等方面着力打造传统文化氛围,更好地以文化传统浸润学生,促进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我校在2012-2015年成功建立了普通高中儒学经典课程基地,该基地的建设对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养成、学校声誉影响、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学经典课程基地培养的是传统中国人,塑造的是学生的道德品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我校课程建设也随之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我校的课程将在培养有德性的中国人基础上,通过更为具体、更贴近地方历史与生活的课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未来建设者。另一方面,由于我校初高中校区调整,原有儒学经典课程基地主体设施儒学馆、图书馆、中华大讲堂等都归入初中部,继续为初中部的课程建设服务,而我校高中部将异地重建,其校园文化环境布置、课程结构完善等方面迫切需要通过课程基地建设来凝聚、整合、深化。我校将从教学环境、互动平台、课程资源、学习方式、专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彼此支撑,互相渗透,逐步建设、形成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的课程文化。根据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的精神和方向,结合我校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特色以及取得的成果,着眼于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我校将重点建设六大中心:南京特色文化课程保障中心、南京特色文化课程开发实施中心、南京文化典籍研读中心、南京文化史迹游学指导中心、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制作中心、数字南京体验中心,并以此为载体,建设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六大中心使综合课程基地校本选修课程实体化、系统化、网络化、制度化,进而带动其他学科推动学校校本选修的建设,从而构建我校以大文科为龙头的“崇文尚武”的课程布局,凸显我校办学理念。南京特色文化课程保障中心成立了课程基地领导小组,该小组由唐云龙校长和分管课程的高建国副校长担任正副组长。学校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制度,如《教科研工作条例》、《教科研工作奖励条例》和《课题管理制度》等,确保基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形成特色和体系。此外,学校还会对项目研究成果进行奖励。团队建设方面,中心聘请国内一流学者担任兼职导师,加强培训工作,提高项目组成员的科研水平。经费方面,学校积极筹措经费,计划拨出200万元专项经费和200万元配套经费共计400万元研究经费,为课程开发、购置设备、资料,改善办公条件、举办市内、省内、国内有较大作用和意义的学术会议提供资金保障,确保项目圆满完成。南京特色文化课程开发实施中心成立了由课题负责人主持,高校专家引领、骨干教师支撑的课程开发实施小组,旨在开发课程资源,打造10门左右的系列性精品课程。中心完善了校本课程规划和体系,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课程资源,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整合学科资源,结合南京特色文化资源、中学教材中蕴含的南京文化因子及影像资料等,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需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学生素养提高的南京特色文化综合校本课程。中心还规划和设置了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并安排各种别开生面的阅读、考查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三年高中生活学有所得,丰富他们的修养及人格修养。南京文化名典籍读中心侧重引导学生阅读南京特色文化中的典籍,精选诞生于南京或有南京文化基因的文化典籍,成立各种形式的经典阅读小组,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方式的方式深入理解南京文化,撰写相关文章,编辑成册,以此探索一种新型阅读课程形态。南京文化史迹游学指导中心专注于指导学生考查南京的文物古迹和博物馆。游学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教育方式,它通过离开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游玩,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人生,在体验中学习。本中心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对南京历史、传统文化、自然和科学类的文化古迹、博物馆或纪念馆进行参访和考察学习,通过实践考察和体验的学习方式,探索一种拓展性课程。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制作中心致力于探索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途径和方法,开设非遗课程,成立各种非遗社团,并请非遗传人进校园,为学生讲解和传承非遗知识,了解非遗文化,确保学生一学期能了解或学会一项南京非遗技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京人。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学习和传承成为一件难事,而通过教育传承又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数字南京体验中心联系南京已有的几家数字体验馆,动员我校师生力量,将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的每一步工作成果、师生参与过程的叙事电子化、情景化,建立自己的数字南京体验馆。这样,学生通过点击、触摸每一个南京地名和遗迹,就能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沿革、故事、相关典章以及我校学生寻访的身影,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了解南京。“南京特色文化课程保障中心”和“南京特色文化课程开发实施中心”主要任务是负责课程基地建设的物质保障及课程研发、实施的管理。而“南京文化典籍研读中心”、“南京文化史迹游学指导中心”、“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制作中心”、“数字南京体验中心”这四个中心强调并体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体验性、实践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现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这四个中心在学习方式上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形成整体和合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核心素养的能力。南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诗词文化更是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将举办年度诗词南京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南京相关的经典诗词,深刻领悟南京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南京非遗体验营南京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南京金陵剪纸、南京金陵绣球等。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将举办南京非遗体验营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增强对南京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4)南京历史文化探究营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将举办南京历史文化探究营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南京历史文化的渊源和发展,增强对南京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构建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体系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将通过整合学校现有的南京特色文化课程和活动性课程,构建一套完整的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囊括南京历史、地理、文化、非遗等多个方面,以南京为主题,以学科为载体,以活动为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入了解南京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南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该课程体系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让学生在南京特色文化的熏陶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我们学校非常注重诗歌教学,致力于打造一个充满诗意的校园,引领师生们用诗歌润泽内心,用诗歌表达思想,用诗歌的视角看待世界,用诗歌的色彩描绘人生。我们的“诗教校园”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具有影响力、全员参与的经典诵读品牌活动,营造出了浓郁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诗歌创作和吟诵已经成为一股潮流,师生们的作品《诗意校园》、《阅读南京》和《〈论语〉诗歌》已经相继出版。儒学经典课程基地的经典吟诵课程也在校园内传颂不绝。我们将在“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和“诗海泛舟,阅读南京”诗歌朗诵大赛的基础上,整合推出年度诗词南京朗诵会,用诗歌艺术文明美化学生的精神。为了促进学生了解历史和传统,认识自然和科学,我们学校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参观南京地区的文物古迹、博物馆或纪念馆,认真了解所参观的文物古迹、博物馆或纪念馆的历史,认真、细致观看,并查阅、详细阅读相关文字介绍、观看相关影像。参观结束后,学生们需要制作一个参观PPT或微视频,并撰写一篇微学术论文或相关开发、保护的建议性文章。每年,我们在校园内举行一次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邀请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我们学校的师生共同参加,介绍和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依托南京特色文化课程开发实施中心,从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出发,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着力研究开发以南京特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校本选修课程。我们计划开设以下课程:(1)文学里的南京;(2)汉语南京;(3)南京:近代史的缩影;(4)南京旅游文化;(5)南京民俗与民间故事;(6)南京建筑文化(含城墙、陵墓、民国建筑等);(7)南京佛教文化;(8)南京商务文化;(9)南京地名文化;(10)南京非遗文化。在南京特色文化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这些课程的实施途径和做法。我们将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等潜在课程的渗透、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通、活动性课程的开展以及社团活动的拓展延伸等。我们将摸索出切实可行、富有成效、具有创造性的南京特色文化综合性课程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最后,我们计划建设南京特色文化活动性课程的实体性设施。学科课程基地建设是一种新的课改尝试,旨在创造新型学习环境,改进课程实施方式,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课程基地是现有教学课堂的延伸和转型,整合资源、理念、方法和路径,形成实体化的新型学习环境,让教育和教学整合改造成师生生命成长的大学堂。为了构建这样的学习环境,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将建设图书馆、网络平台、数字南京体验馆、课程成果展览馆和物质化的基地教学场所。这些设施将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和信息交流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了解南京,并展示师生参与课程基地建设的成果。二、效能分析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的建设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发掘潜能和特长。此外,它将扩大我校课程基地的影响力,促进国内外的信息交流,为科研成果的推广提供支持。基地的实体设施将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和信息交流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了解南京,并展示师生参与课程基地建设的成果。总之,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的建设将为学生和学校带来巨大的效益。领,突出南京特色文化。这些特点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价标准等方面得到体现,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综合性”是指基地的课程内容涵盖多个学科领域,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和融合,达到知识的互通和交流,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实践性”是指基地的课程实施方式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南京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这一项目中,我们需要明确其概念,界定其属性和特点。南京特色文化是指在南京几千年文明史中产生的对我们民族有着深远意义并且至今仍然影响的文化符号或者文化现象。基地的课程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未来生活所需的基本的应用、探究、审美技能和素养,具有地域文化特点,涵盖多个学科领域,注重实践操作。这些特点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是一项具有经典性和深远影响性的教育项目,对未来的社会建设者和社会精英群体产生一定正面影响,并体现了一种地域文化的高度自觉。该项目的“综合性”体现在课程基地跨学科性、课程内容融合性、课程学习方式混合性、实施手段多样化与评价的多元化。课程基地不仅是学生素养发展的平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同时,“实践性”是该项目的另一重要特点,它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构建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的建设紧扣深化课程改革的脉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用大概念统整课程内容,清晰选修课程建设逻辑起点,彰显学科魅力,并列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该项目倡导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提倡多元融合,促进跨学科综合学习,强化实践探究,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培养学生全面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重视以生为本,以校为本,以文化建设为本。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就是紧扣性课改脉搏,构建“文化素质”与“民族精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探究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国家认同、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等多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的高中教育普遍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存在单一强调知识教育的不良倾向。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就具有纠偏反正的现实意义。该项目探索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新途径,通过多样化、多途径的地域特色文化课程学习,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我们重温民族的历史,铭记经验教训,凝聚民族精神,把握历史文脉,延展文化空间,加深文化记忆。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的建设彰显了该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注重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使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自豪感。该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够推动南京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将对全国的教育改革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厚德自强,纯正卓越”,旨在培养具有中国优秀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培养国际视野与中国优秀文化素养相结合,成为教育追求的方向。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是为了进一步彰显南京地域文化为特色文化教育,实现留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培养学生国家与民族认同的教育目标。(一)有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现代公民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真正的新精英是既能够自我成长,又能够帮助社会进步的人。这需要有家国情怀的人,包括对中国体制变革、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探索。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才能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充分利用本地和本校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特色课程,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通过挖掘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欣赏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审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二)有利于促进师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主要指在文化上的自我觉悟和觉醒,具有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判断、自我反思和自我创造等特质,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深刻,对文化的发展规律把握正确,并主动担当起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并能和平共处、对话沟通、取长补短、共存共荣,使主体性的人获得健康而长期的发展。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作为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解决的是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建设具有文化寻根的主体意识、关注生命发展的生命意识、立足超并越本土面向世界与未来的超越意识的基本价值取向的课程体系,引导我们在文化自觉的引领下,自觉地挖掘与发现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强化主导、壮大主流,并尊重彰显不同文化的个性和价值,通过文化间的对话,获得高度的文化自觉,消除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差,达到“美美与共”的文化新境界。(2)具备完善的教育设施和资源;(3)有一支敬业、专业的教师队伍。3.政府相关部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二、社会支持1.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学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资源;2.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为学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三、时序进度1.项目启动阶段,已完成相关调研和规划工作;2.项目实施阶段,已开始建设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3.项目验收阶段,将对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进行全面评估和验收,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2.教师培训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2月)学校已经建设了普通高中儒学课程基地多年,一直是南京市鼓楼区语文学科基地,并且承担过大量全国、省市区教学学术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次基地创建队伍由5名特级教师、3名教授级中高、5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个市学科带头人组成。其中信息组是江苏省青年先锋号,语文组连续三届荣获南京市先进教研组称号。这些优秀的师资队伍成员全部来自学校教研一线骨干教师,绝大多数教师为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曾承担过国家、省、市级“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的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科研经验与丰厚的学养,科研能力强。学校专门成立了南京特色文化综合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唐云龙校长亲自担任,为该项目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学校高度重视、支持教科研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制度确保基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形成特色,形成体系,对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