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高频考点_第1页
法律常识高频考点_第2页
法律常识高频考点_第3页
法律常识高频考点_第4页
法律常识高频考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7法律常识高频考点(一)法理学考点1:法的概念第一,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定;二是认可。第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第三,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第四,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权利是第一位的,义务是第二位的。考点2:法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1)法律的规范作用: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法律的规范作用分为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2)法律的社会作用主要在于维护阶级统治。(3)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手段,法律的社会作用是目的。考点3:法的指引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指引作用的客体是行为人本人。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种规范形式实现的。与之相应的指引形式分别为授权性指引(可以做)、禁止性指引(不得做)和义务性指引(必须做)。考点4:法与道德法律与道德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两者具有互补性。(1)法律与道德的形成方式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认可;道德是约定俗成或自发形成的。(2)法律与道德的评价标准不同。法律评价标准低,道德的评价标准高。(3)法律与道德的适用范围不尽相同。法律和道德适用的范围有交叉,既存在合法不合道德的情况,也存在合道德不合法的情况。(4)法律与道德保障手段不同。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道德依靠社会舆论。考点5:法律关系的要素一、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主体指的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权利的享有者和法律义务的承担者。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律关系客体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人身、智力成果和行为结果。三、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一)法理学考点6:法律效力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约束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我国法的效力的层次为:1.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2.同位阶的法律之间,特别法的效力优于一般法。3.新法的效力优于旧法。生效时间:自公布之日起;该法本身规定时间;满足条件生效时间。终止时间:明确规定;新法代旧法。考点7:立法主体(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宪法和法律。(2)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门可以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部门规章。(3)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4)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后施行。(5)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地方政府规章。(6)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当地民族的具体情况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有权根据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自主地制定本行政区的法律。考点8: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法律部门,也称为部门法,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当代中国的法律部分包括七个: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社会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规范是法最小的构成单位。考点9: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法律规范是指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或者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的一种。法律条文,法律规范的条文化的文字表述形式。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因此二者不必然一一对应,法律条文在表现法律规范时可能不是显示其全部,同样同一法律规范也有可能存在于几个法律条文中,甚至在几个法律部门里得到表现。考点10:法律实施1.法律遵守。在法律运行过程中,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是守法的主体。2.法律执行。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3.法律适用。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不得行使国家司法权。考点11:法的渊源法的渊源主要指法律规范的来源或源头,是指能作为法律决定的前提的那些法律资料。分为直接渊源和间接渊源两种。前者为成文法,中国现时成文法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国际条约。后者可以是判例、惯例甚至法理。非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主要指具有法的意义的观念和其他有关准则,如正义和公平等观念,政策、道德和习惯等准则,还有权威性法学著作等。考点12: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区别:(1)法律事实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2)法律事件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例如:人的自然死亡与出生、时间的流逝等自发性质的现象,自然灾害、战争等;(3)法律行为具有主观性,人的意志可以去干预它,如订立合同等。考点13:法的价值法的价值种类主要有三种:自由、秩序、正义。自由是指法通过制度的保障,使主体的行为任意化。有法律才有自由。秩序被认为是工具性的价值,这里强调的是秩序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正义强调的是社会生活中主体的平等和公正。正义是法的基本标准。考点14: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1.结构上:紧密结合,不可分割。2.数量上:总量相等,从社会整体来看,绝对值等同。3.价值上:在不同的法律体制中地位有主次之分;在民主法治国家,强调人的平等、自由和民主,强调权利本位,权利是第一位的。义务次要,法律制度的设立强调保障人的权利,义务的设置是保障权利的实现。考点15:法律要素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是法学界普遍接受的关于法律的基本元素的三要素。1、概念是基础和前提,没有概念的明确,其他二者就失去了逻辑欠前提;2、原则是对规则的补充和指引,原则可以克服规则的僵硬性缺陷,弥补法律漏洞;3、规则是对原则要求的具体化。(二)宪法考点1:宪法的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考点2:宪法的特征第一,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第二,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它法律更为严格。(常委会及五分之一以上提议,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口诀:五一常委提修宪,通过只需三两天。考点3: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2.人权保障原则。人权是指人作为人享有和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3.法治原则。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4.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考点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我国的国体(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考点5: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政协的职能包括: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考点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乡不属于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考点7: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是基层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包括: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考点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考点9:土地所有权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考点10:选举普遍性原则我国《宪法》和《选举法》均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考点11:选举平等原则所有的选民在选举时每人只能投一个选票,而且所有的选票其效力完全相等。保证各地、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根据宪法和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和解放军选举产生。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名额总数不超过3000人。考点12: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即间接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双半数)。双半数原则: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考点13:平等权平等权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不合理的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与基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平等指的是法律适用的平等,而非立法权利的平等。平等≠相等公民≠人民≠自然人考点14: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二是政治自由。政治自由主要是指公民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考点15:宗教信仰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信教公民的集体宗教活动,一般应当在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动处所)内举行,由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宗教团体组织,由宗教教职人员或者符合本宗教规定的其他人员主持,按照教义教规进行。考点16:我国的宪法的发展阶段1.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由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一个宪法性的文件,在当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3.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新中国第二部宪法。4.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新中国第三部宪法。5.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颁布了新中国第四部宪法。我国的现行宪法是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修正案,分为序言和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四个部分。12月4日是我国宪法日。考点17: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包括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的人身自由主要指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侵犯,广义的人身自由则还包括与狭义人身自由相关联的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与公民个人生活有关的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是公民具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实际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考点18:监督权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考点19:社会经济权一是财产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二是劳动权。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从事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的权利。劳动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三是休息权。四是物质帮助权。公民在年老、疾病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获得国家和社会物质帮助的权利。考点20:文化教育权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社会经济权中的劳动既是权利也是义务。考点21:特定主体权利我国《宪法》除对公民所应普遍享有的权利和自由作出明确规定外,还对特定主体设置专条,给予特定保护。宪法中的这些特定主体具体是指妇女、离退休人员、军烈属、母亲、儿童、老人、青少年、华侨等。考点22: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第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第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第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第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第五,依法纳税。第六,其他义务。考点2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考点2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职权第一,修改宪法。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第二,监督宪法的实施。第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考点2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事职权第一,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第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第三,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第四,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第五,罢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考点2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断职权第一,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第二,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第三,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第四,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第五,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考点2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考点28:全国人大常委会部分职权第一,解释宪法和法律,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第二,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考点29: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等。考点30: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总理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考点31:国务院的部分职权1.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2.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考点32: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央军事委员会实行主席负责制。中央军事委员会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考点3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县长和副县长、区长和副区长、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考点3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报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考点35: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其主要职责是依法行使审判权,包括民事案件,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审判。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同时也是公诉案件的审查起诉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检察机关。上下级法院之间是监督关系,上下级检察院之间是领导关系。(三)民法考点1:民事法律行为的条件第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就自然人而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从事与其年龄和智力发育程度相当的民事法律行为,其他行为须经代理人同意或追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为的纯获利行为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为一般认定为有效。就法人而言,其民事行为能力由法人的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决定。第二,意思表示真实。第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考点2:无效民事法律行为第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二,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三,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四,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第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考点3:效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第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超越其能力范围的行为。第二,无权代理行为。第三,未经债权人同意的债务转移行为。第四,无权处分行为。考点4: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一,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二,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三,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四,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考点5:普通诉讼时效我国的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18周岁之日起计算。考点6:代理的定义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考点7:不得代理的情况1.具有人身性质的民事法律行为。2.内容违法、侵权行为。3.按照双方当事人约定应当由本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考点8:代理的种类代理包括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民事法律行为的委托代理,可以用书面形式,也可以用口头形式。法律规定用书面形式的,应当用书面形式。考点9:民事责任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履行民事义务,承担民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考点10:民事责任的免除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考点11:物权的定义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法上讲的物,是存在于人体之外,能够为人力所支配并且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具有稀缺性的物质对象。考点12:我国的物权变动方式第一,不动产物权登记。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其中法律另有规定的包括,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第二,动产交付。动产物权以占有和交付为公示手段。考点13:所有权的概念所有权是指所有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有权的核心是处分。《物权法》第106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考点14:共有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权利主体对同一项财产共同享有所有权。共有分为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按份共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照预先确定的财产份额对其共有财产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种共有关系。共同共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对同一项财产享有同等权利并承担同等的责任和义务。考点15: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是指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①所有权,是区分所有人对专有部分的自由占有、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②共有权,是建筑物区分所有人(业主)依照法律或管理规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