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上海A卷)(全解全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上海A卷)(全解全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上海A卷)(全解全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上海A卷)(全解全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上海A卷)(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A

语文-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黄沙百战穿金甲,o(王昌龄《从军行》)

(2)?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3)《师说》的语言简洁生动,文中的“就凝练传

神地勾画出“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答案】

(1)不破楼兰终不还

(2)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句子式默写和情景式默写相结合的题型,

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

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楼”、“渔郎”、“楫”、“卑”、“盛”、“谀”。

2.按要求选择。(5分)

(1)填入下面一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中国古典诗文的审美通常停留于农耕时代的意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气、运、镜、味等均是中

国人独特情绪的表现。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经验,以“诗评、文评”

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只能做出相当有限的反应。

A.精美的意象,隽永的意境仍能酣畅淋漓的表达

B.古典诗文的朦胧、雅致倒是十分贴切

C.精致的古典诗文,已显得力不从心

1).再精美的诗文都已经失去言说的能力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

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

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从“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经验”可知,后面内容发生转折,前面说“中国古典诗文的审美

通常停留于农耕时代的意象……”,而后面说的是“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经验”,结合“只能做

出相当有限的反应”一句可以看出,精致的古典诗文,已显得力不从心。

AB两项与“然而……”后面的内容不一致,排除AB两项;

D项,“失去言说的能力”过于绝对,与后面的语境不合,排除D项。

故选C»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例如用手势招呼别人,用面部表情传达某种信息,

这些符号的使用范围是极有限的。,一般人用电报陈述意见,诸如此类的符号都是在

已有的语言基础上编制出来的,是语言符号的符号。由此可见,,它随着人类社会的

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①人们进行交际,交流思想,可以不使用语言符号②语言是应用最广泛的符号

③军队用旗语发布命令④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语言

A.③②①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①③②④

【答案】D

【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

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

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

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

取。此题注意陈述对象的衔接,此题注意文段中“交际工具”和①中“人们进行交际,交流思想”,

“此类的符号都是在已有的语言基础上编制出来”和③中“军队用旗语发布命令”,“语言符号

的符号”和②中“最广泛的符号”,“人类社会的发展”和④中“人类社会”的衔接。故选D。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生命的品格

①谁都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们追求长生不老,正说明生命美好,这表达了人们对活着

的依恋。

②据我们所知,人的正常寿命也就只是100岁左右,大多数人活不到100岁,超过120岁的人

寥若晨星。就算100岁吧,在人的一生中可能是漫长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相当短暂的。据科

学考察,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人类的历史也有好几亿年了,如果和地球的生命比起来,一个人

的一生只相当于地球的四百六十万分之一,打个比方,如果用长度来衡量地球的生命的话,如果地

球的生命是46公里长,那么,人的生命的长度相当于一毫米,真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说倏忽即逝。

③可是,即使这样短暂的生命也是不容易的。世上有多少有生命的东西,但又有多少能像人类

那样生存呢?据科学考察,世界上共出现过一亿二千万种生物,人是所谓“万物之灵”,我们能作

为“人”,已够幸运的了。

④但是,人生的旅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诞生到世间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啼哭,这是对命运的

抗争,是无法逃脱苦难的“绝望的一哭”。人又是诞生在血泊中的,这可能预示了人的一生在世间

注定要受苦受难。人来到世上的时候,是自己在哭,别人在笑;人离开世间的时候,是别人在哭,

自己在笑。来的时候,自己在哭,是对苦难的预感;别人在笑,是对你的欢迎。走的时候,自己在

笑,是对苦难的解脱;别人在哭,是对你的留恋。一哭一笑,说明人是有理智、有感情的动物,对

生、老、病、死的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悲、欢、离、合的际遇有着明显的反应和感悟。当然,

我们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和现代的医疗保健措施延长生命,但这也只能是适当地、有限度地。即使是

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延长一倍,和大自然的寿命比起来仍然是可忽略不计的。这确实应了我们常说的

那句老话,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⑤既然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把这个物质的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程度,

那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如何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历程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这就

不得不使人想起上世纪中叶流行的一本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那

段话:“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顾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

为而羞愧……”这段话虽然出自一个普通士兵这样的小人物之口,但由于它说的确实是朴实的真理,

几乎家喻户晓,被人们奉为座右铭,从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他说的道理是正确的。的确,一个

人一生如果能做到毫无悔恨,那也就很不容易了。因此,人们常常哀叹人生苦短,却不知道人生的

长短并不只是以寿命来衡量的,赋予人生更丰富的内涵,使之更有意义,有价值,也就等于是“延

长”了生命。这也可以用我们熟悉的另一句老话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人的生命也

就是通过为他人、为社会服务而从有限到无限。

⑥要懂得珍惜。生命只有一次,时光不会流转。要珍惜生活给予我们的每一点赐予。珍惜每一

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把有限

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少壮不

努力,老大徒伤悲。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多少人辛

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赤脚在泥水的田里耕

种;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工人到油漆包装送到文具店,要经

过多少人的劳动。因此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人海茫茫,能回首相聚是缘分。要珍

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是一个招呼,一个微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不能以怨报

德。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⑦要有悲悯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生长在世上,靠大地养育,

只有我们欠她的,没有她欠我们的。小时候,我们离不开别人的养育,吃着母亲的奶水长大;长大

了,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

病了,还要别人照顾,也是别人教我们读书写字。我们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敬重别

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要把关怀别人,救助别人当作自己的天职,变成自

己的天性。帮助了别人,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慰藉,境界也会得到升华:“与人玫瑰,手留余香。”

⑧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甲)人生必然会经历种种磨难。关键是要敢于面对苦难,有

直面苦难的信心和勇气。(乙)把为了别人而承受苦难看作是自己的荣耀和责任。只有这样,一个

人在真正忍受磨难的时候,就会忘记磨难,只有当他从不计较受到了磨难,忍受磨难就不是一种惩

罚,而是一件快乐的事。(丙)人世间的好多重要的事情,正是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感悟,所谓“大

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有时候,(丁)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

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

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⑨人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都是一个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你只能尽情地看,但

不能带走;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但你只是一个异客,不是属于你的。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

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这是造物主给人的定数,

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法则。就连你的身体,最终也得归还给大地,化为粪土重归自然。所以,要

有一个明白头脑,把人生想透彻。王阳明说:“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

一无我而已。”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超然物欲之诱,“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从而自始

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

3.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的手法,其作用是o(3分)

4.第⑤段中划线句“延长”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5.第⑥段中作者认为人要懂得珍惜o(3分)

6.“要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这句话应补在文章第八自然段的()()

(2分)

A.(甲)处B.(乙)处C.(丙)处D.(T)处

7.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80字左右。(6分)

80

100

【答案】

3.对比(类比);强调人生命的短暂(生命是有限的)。

4.赋予人生更丰富的内涵,使之更有意义、有价值。

5.珍惜光阴,珍惜人们的劳动成果,珍惜友谊和关怀。

6.B

7.语言质朴自然,长者口吻,诚恳亲切。说人生命短暂,”就算100岁吧,在人的一生中可能是漫

长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相当短暂的”;说珍惜生命,如“要珍惜生活给予我们的每一点赐予”。

【解析】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平时要积累作品中常见的手法类型及作

用,然后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准确判定第②段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

结合句意分析该手法的作用。

“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了,人类的历史也有好几亿年了,如果和地球的生命比起来,一个人的一生

只相当于地球的四百六十万分之一,打个比方,如果用长度来衡量地球的生命的话,如果地球的生

命是46公里长,那么,人的生命的长度相当于一毫米,真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说倏忽即逝”,句中

把地球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作对比,强调人生命的短暂,是稍纵即逝的也是有限的。

4.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的能力。阅读第⑤段,找到划线句子,结合句子的意思

理解“延长”的语境义。

划线句子在第⑤段开头,“既然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把这个物质的生命延长

到我们理想的程度,那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如何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历程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

旅途更有意义”,那么,如何“延长”生命?文中作者给予了回答,即“人们常常哀叹人生苦短,

却不知道人生的长短并不只是以寿命来衡量的,赋予人生更丰富的内涵,使之更有意义,有价值,

也就等于是‘延长'了生命”,由此提取出本题的答案为:赋予人生更丰富的内涵,使之更有意义、

有价值。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概括文中的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第⑥段中作者认为人要懂得珍惜的是

什么。这是一道语意概括题。解答方法: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提取、

筛选关键词或句子,然后合理转化,最后整合成答案。

阅读第⑥段,开头第一句话就是“要懂得珍惜”,这句话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所以,答案应在本

节以下的内容中。先找到答题区间:“要珍惜生活给予我们的每一点赐予。珍惜每一寸光阴。一寸

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

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

关爱,哪怕是一个招呼,一个微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不能以怨报德”由此概括为:珍惜

光阴,珍惜人们的劳动成果,珍惜友谊和关怀。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的连贯性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句子衔接,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

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

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

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本题,第⑧节的中心句是首句“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然后分析论证这一分论点。

A项,错误。“要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这句话如果放在甲处,与甲处的后句“人生必

然会经历种种磨难”在语意不衔接。

B项,正确。由乙处的后句“把为了别人而承受苦难看作是自己的荣耀和责任”推知,这句话的前

提是“我入地狱”的精神。而“要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这句话正是“把为了别人而承

受苦难看作是自己的荣耀和责任”的前提。

C项,错误。丙处前句说的是忍受磨难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后句说的是世间的好多重要的事情正是

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感悟,如果放在此处前后语意不衔接。

D项,错误。如果该句放在丁处,与丁处后句“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

中的良知”不衔接。

故选B»

7.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的语言风格的能力。体现语言风格的词语有:平实质朴、含蓄隽永,豪放刚健、

黯淡凄婉,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富丽清新、淡雅肃静等等。分析时,要结合文中具体

内容分析,使抽象的语言特色词语与具体内容吻合一致。答题思路:第一步,用一两个形容词概括

特点;第二步,从词语运用、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等角度举例分析:第三步,指出效果。

先概括出本文的语言风格是:质朴自然,采用长者的口吻,显得诚恳亲切。然后联系文章主要内容

进行赏析。“就算100岁吧,在人的一生中可能是漫长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相当短暂的”“我

们生长在世上,靠大地养育,只有我们欠她的,没有她欠我们的。小时候,我们离不开别人的养育,

吃着母亲的奶水长大;长大了,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

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也是别人教我们读书写字。我们的每一步,都离不

开别人。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这些语句或段落都采用

长者的口吻,耐心说理,循循善诱,语言显得诚恳、亲切。

“人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都是一个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你只能尽情地看,但不能

带走;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但你只是一个异客,不是属于你的。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

不走任何东西”“人来到世上的时候,是自己在哭,别人在笑;人离开世间的时候,是别人在哭,

自己在笑。来的时候,自己在哭,是对苦难的预感;别人在笑,是对你的欢迎。走的时候,自己在

笑,是对苦难的解脱;别人在哭,是对你的留恋。一哭一笑,说明人是有理智、有感情的动物,对

生、老、病、死的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悲、欢、离、合的际遇有着明显的反应和感悟”,这些

都体现了本文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注意有字数限制。

【点睛】散文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主旨、结构、手法、形象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

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

文意要读懂文章,错误选项主要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等方面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

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

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6分)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1)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

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

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2)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

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

找不见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

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3)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

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

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

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4)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

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

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

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

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

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5)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

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住了车。

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一一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我

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我赶忙抓住它,平放在手中。这片叶的边缘

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一一它在什么地方经受了什么样的阳光。另一面粘

着些褐黄的黏土。我不知道它被刮了多远又被另场风刮回来,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地方,这些地方都

是我从没去过的。它飘回来了,这是极少数的一片叶子。

(6)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

西再看不到一一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昨晚被一个人独享的女人的体香;下午晾在树上

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

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

(7)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

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

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见。

(8)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云,天

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吩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蕉了。头顶的几

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

阵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梁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

(9)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严

厉的决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我们不再指望

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

(10)那一年村长是胡木,我太年轻,整日缩着头,等待机会来临。

(11)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被

网上岸,堆满沙滩。海风吹走鱼腥,鱼被留下来。

(12)另一场风中我闻见一群女人成熟的气息,想到一个又一个的鲜美女子,在离我很远处长

大成熟,然后老去。

(13)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

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

多的人留下来。什么留住了他们。

(14)什么留住了我。

(15)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16)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

荡荡的村庄。

(17)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

(18)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

次被我们的蹶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19)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

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

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20)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

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

唱……

(21)任何--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22)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23)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

8.第(1)段画线句新颖生动,就此进行赏析。(3分)

9.探究第(5)段写“我”抓住并观察被风刮回来的“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

的用意。(5分)

10.第(17)(18)(19)段为什么要写“铃铛刺”?(3分)

11.有人认为作者是“自然之子”,有人认为其“温情的背后有着矛盾、迷惘的灵魂”,结文章,

对此进行评析。(5分)

【答案】

8.运用比拟,新颖生动,赋予“荒野中的草棚麦垛”以生命力,“绊”“扯”“缠”等动作真切传

神,与前文“有腿、有头发的、穿着衣裳”的女人相照应,表现风的狂躁难以阻挡。

9.作者借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刮回来的荒诞性来写游走于现代文明和原始村

庄文明的人的选择。与上文中人被风刮走,改变了命运,渴望被风吹回的沉重形成对照,“从叶的

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看出外面世界既有村庄里没有的风雨,也有

村庄里没有的阳光。表现了作者对外面世界的矛盾态度:既好奇又畏惧。“极少回来的叶子”暗示

了现代文明对于原始文明“村庄”的巨大冲击。

10.铃铛刺因挂烂衣服而被我们嫌弃并要除掉,但在关键时候却为我们挡住了赖以生存的麦捆,挽

留了我们,引出文末我们周围的都已成为生活、生命的一部分,人即是自然,自然万物就是人,人

与自然息息相关,休戚与共的感悟。

11.说其是“自然之子”是由于刘亮程笔下的“村庄”事物都是具有生命的,开头写:“风”是一

个撕扯的女子,具有了形象,“云”模样怪怪的等,他总能够把物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体察,

物都具有了生命的温度,从而拓宽自我的生命体验,与现代文明中以'‘我”为中心的方式截然相反。

但另一方面,他的笔下还是淡淡表现出了对外面世界一一现代文明的好奇,如11、12、13段。对于

“村庄”的命运他也是迷茫的,“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

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两种说法,前者是对他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评价,而后者是针对在

时代洪流中作者对“村庄”未来的思考评价,都是准确而精到的。

【解析】

8.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题型作答的时候,要注意首先对句子的修辞手法进行确

定,然后结合对句子在文段中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读。例如本题中考生要先观察句子:绊住了风的

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

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

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本文中就是抒发了对风的狂躁的厌烦之情。

9.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及探究能力。注意这类试题一般要结合文本的上下文去理解文意,然

后结合全文去把握文章的主题,进而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理解。本题题干要求是:探究第(5)段写

“我”抓住并观察被风刮回来的“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的用意。其实写榆树

叶子被刮回来,实际是在印证上文人被风刮走的情节,这里面有一种被“风”刮走刮回的一丝忧伤

和叹息,从人被刮走后的不同命运上看,体现了作者对古老村庄外不可预知的环境的担忧,也体现

了现代人远离家园的忧伤和叹息。

10.本题考查的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解读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文本

内容去分析作者创作意图,一般都要从内容上,主题上,情节上去考虑作答。本题要注意认真审题:

第(17)(18)(19)段为什么要写“铃铛刺”?考生要注意抓住对文章的具体内容:我们不清楚

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

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

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从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看,作者表达的是人们开始对铃铛刺的误解和敌

视,到一场大风过后铃铛刺留住了人们需要的麦捆。这充分的说明了人和自然相处中,不能用一成

不变的眼光看待自然的态度。

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评价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文本内

容的理解进行作答,注意在作答分析和评价的时候要以文本内容为依托。本题题干问的是:有人认

为作者是“自然之子”,有人认为其“温情的背后有着矛盾、迷惘的灵魂”,结文章,对此进行评

析。考生要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自然之子”“温情的背后有着矛盾、迷惘的灵魂”,根据

以下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

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

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每一场风后,都会有

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

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

不见。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被网上

岸,堆满沙滩。海风吹走鱼腥,鱼被留下来。另一场风中我闻见一群女人成熟的气息,想到一个又

一个的鲜美女子,在离我很远处长大成熟,然后老去。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

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

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什么留住了他们。

【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

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

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有美堂暴雨少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敝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蚊室泻琼瑰。

[注]①此诗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有美堂位于西湖东南的吴山之上。

12.诗中的“谪仙”指的是唐朝诗人(人名)。(1分)

13.对这首诗的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开篇直接写雷霆的迅捷,乌云的浓密,将暴风雨的声势突兀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B.诗的颈联运用比喻手法,将西湖比做满溢的金樽,用羯鼓之急促表现雨点之骤密。

C.诗的颈联在写法上动静结合,用西湖的静态衬暴雨之急骤,对比强烈。

D.这首诗展现了自然雄奇壮丽的景色,也让人感受到作者起伏激荡的情绪。

14.这首诗境界宏阔,气势奔腾不羁。请结合划线句对此作简要的赏析。80字左右。(5分)

80

100

【答案】

12.李白

13.C

14.此联写暴雨突来,风起云涌之势。上句用天外黑风形容狂风骤起,天地变色;“吹海立”则表

现雨势滂沱,如海潮汹涌。而下句则连用“飞”“过”“来”三个动词,极为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

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

【解析】

1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

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特别是名家名作以及课下注释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识记时要牢记细节,易错

点、易混点要列出表格对比整理记忆。

诗中的“谪仙”指的是唐朝诗人李白。谪仙,原指神仙被贬入凡间后的一种状态,引申为才情高超、

清越脱俗的道家人物,有如自天上被谪居人世的仙人。唐孟渠《本事诗•高逸》:“李太白初自蜀

至京师,舍於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

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

1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

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

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动静结合,用西湖的静态衬暴雨之急骤,对比强烈”错。颈联是“十分敝潮金樽凸,千杖

敲铿羯鼓催”,意思是“西湖犹如金樽,盛满了雨水,几乎要满溢而出;雨点敲打湖面山林,如羯

鼓般激切,令人开怀”,把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声,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暴雨

的情态和声音。不是“动静”结合,也不是“以静衬动”,此句没有“静”。

故选C。

1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赏析诗句首先要将诗句放入整首诗中,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鉴赏诗

句,可以从修辞手法、意象选择、词语运用等角度鉴赏;最后还应该分析出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画线句“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意思是“远远的天边,疾风挟带着乌云,把海水吹

得如山般直立;一阵暴雨,从浙东渡过钱塘江,向杭州城袭来”。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异常的场面。

风是看不见的,苏轼却给它着色,说是黑风,以视觉代替感觉,很形象地表现了暴雨来时疾风挟着

尘灰乌云的情况。“吹海立”是形容风的强烈。有美堂虽然很高,但不可能见到大海,“吹海立”

是想象之词,下句写风带着暴雨从东面渐渐而来,便是实指。夏天的暴雨,区域很小,来势迅猛,

通过“飞雨过江来”五字,将这一情况囊括殆尽。连用“飞”“过”“来”三个动词,极为生动地

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这两句是写天风海雨的狂暴,从另一角度看,

也可看作是写山河景观的壮丽。从这两句诗也可看出东坡胸襟雄阔奔放的气概。

【点睛】鉴赏诗歌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每一句具体在讲什么;第二

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

一步是基础。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诗歌鉴赏题中取得高

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诗歌鉴赏选择题要想做对,也必须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因此,考生在复

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

内容。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姚平仲小传

(宋)陆游

①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

众,贼莫能枝梧①。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知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

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

冠军,不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

独不与。

②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道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

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虎帅以献。及出,连破两献,而虏以夜徙去。平仲功不

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入武关,至长安,欲隐华山,顾以为

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票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厘采药者莫能至,

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

自言如此。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

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注】①枝梧:抗拒。

15.陆游,字,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2分)

16.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抑其赏()

(2)平仲道在京师()

(3)度采药者莫能至()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17.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至青城山上清官,人蓑识也

B.宣抚使童贯召与语/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C.(贯)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

D.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日/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

18.下列选项中线有古今异义的一项()(2分)

A.平仲复气不少屈B.平仲功军军

C.一号夜驰七百五十里D.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

19.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5分)

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

20.请结合陆游生平经历,评价他对姚平仲的情感态度。(4分)

【答案】

15.务观

16.减少恰好、正好、恰逢估计多次、屡次

17.B

18.C

19.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拿敌人的头领献给宋钦宗。他出击后,接连攻破

敌人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夜里已经撤走了。

20.作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始终坚持抗金,但是不断受到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晚年退居家

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他为姚平仲作传,高度赞扬了姚平仲的赫赫战功,铮铮傲骨不谄

权贵,表明了陆游对他的仰慕之情,也可以看出陆游与其有着相同的经历,具有积极肯定的意义。

同时,对姚平仲后期隐居山中离奇经历也表现了羡慕之情。

【解析】

15.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

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

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所以此处应该填陆游的字“务观”。

1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

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抑其赏"的意思是“扣减了对他的赏赐”,所以“抑”的意思为“减少,扣减”的意思。

(2)“平仲适在京师”的意思是“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所以“适”的意思是“恰

好、正好、恰逢”。

(3)“度采药者莫能至”的意思是“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所以“度”的意思是“估计”。

(4)“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的意思是“朝廷多次下诏按照形貌搜寻他”,所以“数”的意思是“多

次、屡次“。

1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

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两个“莫”,都是副词,表否定,“不”的意思。

B项,第一个“与”,介词,“和,跟”的意思。第二个“与”,动词,“被召见”的意思。

C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的意思。

D项,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的意思。

故选Bo

18.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

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东西,可

以说考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借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都可以答出来的。

A项,负气,古义:自恃有骨气。今义:赌气。

B项,冠军,古义:全军最大。今义:体育运动等比赛中获第一名的优胜者。

C项,昼夜:指白天和黑夜。

D项,物色,古义:按照形貌搜寻。今义:是指牲畜的毛色,按一定标准去访求;瞅见,看到;风

物,景色;各种物品。

故选Co

19.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

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

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出:带领。死士:敢死队。斫:攻入。徙:撤走。

20.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深人体悟文

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要紧扣文章的内容,结合作者的生平

和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千万不要脱离文章泛泛而谈。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

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

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

(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

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

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

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作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始终坚持抗金,但是不断受到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晚年退居家乡,

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由原文“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

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

上耳。”可知,陆游为姚平仲作传,高度赞扬了姚平仲的赫赫战功,铮铮傲骨不谄权贵,表明了

陆游对他的仰慕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陆游与其有着相同的经历,具有积极肯定的意义;由原文“乾

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

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可知,陆游对姚平

仲后期隐居山中离奇经历也表现了羡慕之情;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

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

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

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

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

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

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

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姚平仲,字希晏,他家世代担任西部边境的大将。他从小成了孤儿,伯父(或叔父)姚古

把他作为儿子抚养。十八岁,和西夏军队在臧底河交战,消灭和俘虏的敌人很多,敌人不能抗拒。

宣抚使童贯召见他,和(他)谈话,姚平仲自恃有骨气一点也不屈从(童贯)。童贯很不高兴,扣

减了对他的赏赐,但是关中豪杰都推崇他,叫他“小太尉”。睦州(今浙江淳安)盗贼作乱,宋徽

宗派童贯征讨贼寇,童贯虽然讨厌姚平仲,(但是)佩服他的沉稳勇猛,又调他而同行。等到贼寇

被平定,姚平仲的功劳在全军最大,于是面见童贯说:“我不希望得到赏赐,只愿见一面皇上。”

童贯更加忌恨他。别的将领王渊、刘光世都得以被皇上召见,只有姚平仲没有被召见。

宋钦宗做太子的时候,听说了姚平仲的名声,等到一即位,金国人侵犯宋朝,京都被包围,

姚平仲正好(或“恰巧”)在京城,能够在福宁殿被(宋钦宗)召见询问对策,(宋钦宗)丰厚地

赏赐了他金钱布匹,拿重赏许诺(或“答应”)他。于是姚平仲请求带领敢死队攻入敌人的军营捉

拿敌人的头领而献给(宋钦宗)。等到出击后,(他)接连攻破(敌人的)两座营寨,但是敌人在

夜里(已经)撤走了。姚平仲没有立功,于是骑着青黑色的骡子逃命,一昼夜跑了七百五十里,到

达邓州,才敢吃饭。(姚平仲)进入武关,到了长安,想要在华山隐居,只是担心(那里离朝廷)

太近,又跑到蜀地,到了青城山的上清宫,人们都不认识他。住了一天,又到了大面山,走了二百

七十余里,估计采药的人都来不到这里,于是放走了所骑的骡子,找了一个石洞来住下。朝廷多次

下诏按照形貌搜寻他,都没有找到。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年间,(他)才出山,到了丈人观

道院,自己说了以上的经历。当时(他)八十多岁,紫红色的胡子很密,长好几尺,脸上有红光;

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他的速度就像奔驰的快马;也经常给别人写草书,(字迹)非常奇特雄

伟,但为保守秘密从不说他得道的原因。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三游洞序

白居易

①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巴微之②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

祗命®之郡,与知退④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②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

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

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缱滑力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

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

昌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③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

如之何府通津繇,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

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一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

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

峰下,两崖相嵌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释】①白居易在元和九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

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刺史。②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

好友。③祗(zhi)命:遵命。④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⑤梯危缱(zhui)滑:危险的

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⑥利(sh苞n):况且。

21.在第③节中找出与第②节中“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缱滑咒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相呼应的句

子。(1分)

22.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①节写三人相会的情形,交代了相会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

B.第②节写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洞内景致特点可用险、惊、幻概括。

C.本文因事起意,因景伤情,景致与人的感情达到了契合无间的地步。

D.这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诗序一一作者为三人游洞后所赋诗作的序。

23.请简要分析第②节画双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24.第③节中的“通夕不寐”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述)(4分)

【答案】

21.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嵌间。

22.B

23.用比喻的手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泉水之奇特:在高处泉水飞泻而下成瀑布,像悬挂的白绢,

像绵延不断的线;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24.①喜欢这里的美景不舍离去②珍惜兄弟、朋友的情谊,依依不舍③由三游洞的寂寥委置想到

自己的被贬内心忧愤难平。

【解析】

2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语句之间的联系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审题,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信

息有效区间,在理解文段大意的基础上,看句间关系。第②节括号里的句子中,“梯危缱滑”看注

释,意思是: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突出难上,可

见主要是写地势的险峻,从后文第③节去找与之呼应的句子是: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嵌

间。

22.本题考查考生综合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

依据选项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与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

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惊”错误,“惊”是游者的感觉,而非洞口景致的特点。

故选Bo

2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重要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结合

上下文语意,对所给句子进行理解,从表现内容、表达情感、表达技巧和文章结构等多方面去考虑,

注意答题的角度。“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这句写景,描写对象是“泉”。

首先分析句子采用的手法,“如悬练,如不绝线”用的比喻;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突出泉的奇特,

形象生动;最后点出作者的情感一一“欣喜”。

2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段落大意,找到问题对应的有效信息区间,再结合具体问题做分析。第

③节中的“通夕不寐”,在“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句子中,该句本

身就有“不寐”的一个原因一一“迨旦将去,怜奇惜别”,“怜奇”是说喜欢这里的美景不舍离去,

“惜别”是珍惜兄弟、朋友的情谊,依依不舍;再根据第三段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可知,还有一个原

因是由三游洞的寂寥委置想到自己的被贬,内心忧愤难平。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

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

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

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

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

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

倍。

参考译文:

平定淮西之乱后的第二年冬天,我从江州司马改任忠州刺史,元微之(元稹)从通州司马改任

虢州长史。到了第二年春天,各自奉命到达任所,与弟弟白知退同行。三月十日,三个人相会于夷

陵。第二日,微之调转船头送我至下牢关。

到第二天,将要别离,而依依不舍,彼此牵引着船在下牢关一段江中来回航行了很久。喝酒喝

到痛快的时候,听到石间有泉声,于是下船上岸,步行到了崖岸缺口的地方。一开始就见到一块石

头,如叠如削,怪异的地方在于像张开的翅膀,又像下垂的旗帜。然后看到了泉水,如泻如洒,奇

特犹如悬挂的白绢,又像绵延不断的丝线。于是我们一起把小船拴于岩石下,带着仆夫割倒杂草,

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连休息带攀爬了四五次。上下察看,绝无人迹,只有

水石相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