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初中科学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1页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初中科学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2页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初中科学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3页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初中科学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4页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初中科学面试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初中科学面试真题及答案【1月9日上午】初中科学《光的反射和折射——镜子的反光现象》一、考题回顾注:图片节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把教室外的阳光引入到教室内,确定通过平面镜能实现,从而导入今日课程-光的反射。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一:了解入射现象活动前:【教师提问】在桌面上放一块平面镜,将激光笔发出的光束射到平面镜上,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试着移动平面镜,能否使激光射到教室里不同的物体上?活动中: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活动后:【学生汇报】光入射到平面镜上后,光线将会反射到墙面上,并且如果固定激光笔位置不动,水平移动平面镜不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但适当改变平面镜角度后,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教师总结】反射的概念。同时做出光路图。介绍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等概念。活动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活动前:光线在反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规律?活动中:【学生实验】1.把一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硬纸板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可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2.使E、F两板面处于同一平面内,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另一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红色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径迹。3.改变入射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两次。换用其他颜色的笔描出入射光和反射光的轨径迹。4.将F板绕ON前后转动,在F板还能看到反射光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5.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在表中。活动后:【学生汇报】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教师总结】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环节三:巩固提高展示几幅残缺的反射光路图,利用量角器和直尺补全光路图。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作业:学生课下收集自行车尾灯的结构,画出光线的反射光路图。【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在有月亮的晚上向着月亮行进时,有经验的人常常会走“暗地”,而不会走比较明亮的“明地”,请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参考答案】在有月亮的晚上向着月亮行进时,有经验的人常常会走“暗地”,而不会走比较明亮的“明地”,这是因为月光通过路面后发生的反射类型不同,当月光通过地面的水坑反射时,发生的是平面镜反射,所以人眼逆着光线看去会发现比较“明亮”,而月光通过石头或泥地反射时,发生的反射类型是漫反射,反射之后进入人眼的光线比较少,所以看起来比较黑暗。2.结合本阶段学生的基本情况,这节课你如何突出教学重难点的?【参考答案】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光的反射定律及运用;教学难点是光的反射定律得出的实验。这样的设定是根据教材及学生情况确定的。本课所教授的对象是7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光的反射这一概念,同时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了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对实验过程也有一定的理解。基于上述的分析,为了突出光的反射定律这一重点知识,我采取以活动的方式进行,在实验活动中,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探究,总结出光的反射规律,从而突破重点。实验设定是本节课的难点,特别是对于光线是否共面的实验分析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想不明白的点,所以我采用的是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两条光线的位置,再通过演示转动纸板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认知,再让学生自主实验,从而突破该难点。初中科学《人体的激素调节》一、考题回顾注:图片节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节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体育比赛中的兴奋剂丑闻资料:1960年丹麦自行车选手詹森在罗马奥运会比赛时突然死亡,原因是服用兴奋剂过量;1988年汉城奥运会加拿大短跑运动员本·约翰逊服用兴奋剂被取消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保加利亚运动员因禁药被取消金牌;2004年“女飞人”陷入兴奋剂事件被取消参加奥运会资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体育比赛中要禁止服用兴奋剂?老师讲述:兴奋剂大多为激素类物质,服用兴奋剂不仅违背体育道德,破坏公平竞争的原则,更伤害了运动员的身体。激素如果被滥用的话对人体有害,但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一定量的激素对人体具有调节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体的激素调节》。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一:探究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种类、分布及分泌的激素(1)提出问题:内分泌腺有那些?像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物都是通过导管排出的,因此这类腺体叫外分泌腺;人体内还有另一类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因此这类腺体叫做内分泌腺。那么,内分泌腺有哪些呢?(2)观看照片、挂图等,组织学生观察、讨论a.过渡:人体内分泌腺有多种,它们的位置和功能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找出答案。b.学生观察并讨论:(1)从图上看,人体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位置是怎样的?(2)垂体位于人体的什么部位?(3)甲状腺位于人体的什么部位?(4)胰岛位于人体的什么部位?(5)男性和女性的内分泌腺在组成上有什么区别?c.这些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都是什么?整理做出表格。(3)总结交流及练习a.汇报交流:结合学生交流结果写板书。(表扬深入观察、思考的小组)b.小结:师: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腺中的胰岛、女性的卵巢、男性的睾丸等都是内分泌腺,人体内的各种内分泌腺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不同的激素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它们与神经系统一起指挥或协调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活动二:探究激素的作用(1)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以及生殖等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那么,激素的调节作用是怎么样的呢?(2)再次观察挂图来寻找答案,学生按学习小组自学。教师出示激素分泌异常引发的一些疾病的表格,学生通过观察回答如果分泌异常会出现什么病症?(糖尿病主要病因是胰岛素分泌缺乏引起;巨人症主要病因是脑垂腺分泌生长素过量引起......)教师出示“侏儒症”和“巨人症”的图片,引导学生回答他们各患的是什么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并且试着比较一下“呆小症”和“侏儒症”的症状的异同?(3)交流反馈结果:呆小症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与甲亢相反);侏儒症是因为幼年生长素分泌不足(与巨人症相反),成年后分泌过多则是肢端肥大症。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简单总结内分泌腺功能。作业:课下收集激素相关资料。【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一下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参考答案】(1)促进新陈代谢;(2)促进生长发育;(3)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2.你怎样认识集体备课制,它有优势吗?【参考答案】优点:防止老师偷懒,提高教师教学主动性。减少教师个人的一些违规举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亲密老师之间的同事关系,有利于互相提高水平。初中科学《合理利用和开发能源》一、考题回顾注:图片节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册第四章第2节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展示几幅能源(煤、石油、风能、太阳能、核能、水能)的图片,复习之前学习过的“能源的种类”,引出课题:在这些能源当中有可以再生的能源,也有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利用能源呢?顺势导入新课——《合理利用和开发能源》。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一:人类能源利用方式和需求的变化(1)能源利用方式的变化①多媒体展示“能源利用的历程”②引导学生读图并在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思考问题:说出图中使用了哪几种能源?说说从古至今人类的能源利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提问点评。③教师总结:从古至今,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能源利用方面经历了直接利用太阳能、生物能到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各种能源,能源的利用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些能源使用当中,化石能源所占比重非常大。(2)对人类的影响①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②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学生思考后进行分享。③教师总结: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可以极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过度使用,会出现资源的枯竭,也不可避免地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活动二:合理利用和开发能源(1)节约能源①教师提问:人类应该怎样利用和开发能源?②学生以6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陈述本小组的观点。③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总结: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新能源,尤其是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是我们利用和开发能源的合理方式。(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①教师展示图片:“可循环利用标志”、“太阳能集热板”、“新型玻璃窗户”,并提问: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②学生结合图片以及个人生活经历,思考在生活中如何能够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③教师总结:循环利用家电和交通工具;购买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新产品;在房屋上安装绝热材料、太阳能电池板或安装新型窗户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电厂使用可就近获取的替代型能源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等等。这些措施都是生活中我们可以关注的方面。地球上化石资源是有限的,只有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关注,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些能源,人类才能得以持续发展。环节三:巩固提高说一说在家庭中节电省能的方法。(随手关灯、用完电器记得拔电源或者把插排的开关按掉、电视等用的时候音量调低、空调要开一会等温度适合就关掉。)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作业:上网查阅有关新能源的资料,做好详细记录,下节课进行分享。【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简述能源的种类。【参考答案】①根据能源获取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能源分为: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能源,如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和潮汐能等。二次能源是无法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而需要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如电能。②根据能源能否再生,可以把能源分为: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核能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2.在本课教学中,你是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参考答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现代教学中教师应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主要表现在:(1)结合大量的图片,如教材上图片、网络上搜集的图片,让学生围绕图片进行问题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信息获取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2)设置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人类应该怎样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源”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把课堂交给学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3)作业的布置以开放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把课堂知识进行课外的延伸,也培养了学生信息收集的能力,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1月9日下午】初中科学《变阻器-电阻》一、考题回顾注:图片节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节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学生,上节课学的影响电阻的阻值有哪些因素?改变阻值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顺势引出课题——《变阻器-电阻》。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一:变阻器的原理(1)教师根据学生对导入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得出改变阻值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改变电阻丝接入电路的有效长度。(2)教师展示一段镍铬合金线,演示改变另一端的接触点的位置,从而改变接入电路电阻丝的阻值,教师在电路中连接滑动变阻器,并滑动划片,使电阻增大。教师提问:小灯泡亮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小灯泡亮度变暗,说明电流变小。)(3)教师总结:教师给出滑动变阻器的概念及变阻器的原理(滑动变阻器是电路中的一个重要元件,它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活动二: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1)滑动变阻器的结构都有哪些呢?(2)教师展示一个实验室常用的滑动变阻器,介绍基本构造(滑片,金属棒,接线柱(四个),电阻丝(线圈),瓷筒)。陶瓷圆筒上缠绕有很长的漆包合金线,三个接线柱,一个滑头P。(3)教师结合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说明结构示意图如何画,并给出电路图中的符号画法。活动三:变阻器的使用(1)教师提供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灯泡及导线等器材。说明滑动变阻器的连接要求,“一上一下”原则;开关闭合前,需要把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以保护电路。(2)教师让学生连接电路并画出电路图,同时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根据灯泡的亮暗程度来分析电路的电流大小。(3)学生实验发现:发现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有效电阻丝越长,灯泡越暗,说明电流越小,说明变阻器的电阻越大。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一道关于变阻器组成和使用注意事项的填空题,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开放性作业:找一找变阻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板书设计】2.结合本节课,说明如何做好实验环节,发挥好其作用?【参考答案】本节课中有类似的演示实验,比如改变镍铬合金线的接入长度。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材料,正确的操作,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视觉感观。本课中也有类似探究实验的观察电阻影响灯泡亮度的实验,教师提供好器材,实验前跟学员强调好基本要求,比如安装顺序,注意事项,安全要求等。在学生安装好之后,也要引导学生对需要观察的对象做好记录,强调小组分工合作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充分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得到结论。让学生体会实验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感,提升实验的能力。初中科学《细胞的结构》一、考题回顾注:图片节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上节课学习了细胞是如何发现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那它的结构会不会也是多种多样的?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一: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活动前:观察动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谈论一下这些结构可能与哪些功能相适应呢?活动中:读图分析。活动后:【学生汇报】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的物质交换;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进行的场所。活动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活动前:认识了动物细胞结构及其功能,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动物的一样吗?活动中: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阅读资料卡片活动后:【学生汇报】①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结构;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大的液泡、叶绿体,而动物细胞不具有这些结构。②细胞壁——保护、支持作用;液泡——充满细胞液;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环节三:巩固提高1.樟树的茎能够直立,与植物细胞中的什么结构有关?(与细胞壁有关)2.叶子为什么通常是绿色的?(叶子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呈现绿色。)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作业:生活中吃的西瓜汁是哪里来的?课后搜集关于显微技术与科学的发展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你如何评价你刚刚的试讲?【参考答案】首先,我认为刚刚的试讲达到了我所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知道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包括设置疑问、小组讨论、观察比较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最后,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也走下讲台参与其中,对于学生疑问及时给予帮助;以及在课程巩固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达到及时反馈目的,并布置课后作业,达到课虽下,趣还在,味仍浓的效果,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2.你为什么这样设计你的板书?【参考答案】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细胞结构及其功能,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我采用板画的形式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画在黑板上,这样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将细胞结构呈现出来,并且也能使学生对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异同点一目了然。初中科学《地球仪和地图——地图》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谜语导入。教师展示谜面“说大不算大,小小地方放得下,说小不算小,五湖四海装得了”,请学生打一物品。通过谜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地图”,顺势导入课题——《地球仪和地图——地图》。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一:比例尺(1)比例尺的含义教师提问:地图的纸张大小有限,如何将地球上的物体容纳进小小的地图之中呢?总结:地图是按一定的比例将地球上的物体缩小,以特定的图式符号进行体现的图形。这里比例的确定就形成了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比例尺的形式和大小教师展示“中国行政区划图”“浙江旅游地图”“荣安社区平面图”,学生比较三幅地图,找出地图中国的比例尺。①这三幅地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比例尺的?②三幅地图的比例尺中,谁的比例尺大,谁的比例尺小?它们展示的实际范围谁大谁小?学生活动:以前后4人为一小组思考讨论。总结:图幅相同的情况下,一般比例尺大,展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小,展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活动二:方向(1)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三幅地图进行讨论,思考:当你面对这三幅地图时,应该如何进行方向的判断?(2)学生讨论之后向全班同学进行分享。(3)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总结,在地图上进行方向的判断,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一般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的北方确定其他方向;③经纬网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活动三:图例和注记(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地图的左下方或右下方,可以发现都有“图例”这一要素,提问: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图例?除了图例,地图上还有一些文字或数字,它们被称为什么?(2)表示河流、城市等各种各样地理事物的符号就是图例,而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称为注记。(3)以“中国行政区划图”的图例为标准,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对图例及其所表示的地理事物进行识记,5分钟之后教师在PPT中依次出示不同的图例,学生进行抢答活动。环节三:巩固提高在中国政区图上量出并计算北京与香港之间的直线距离。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作业: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地图三要素相关知识,绘制学校平面图,下堂课进行展示。【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简述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详略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1)图幅大小相同时:①比例尺越大,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②比例尺越小,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2)实地范围相同时:①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②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2.请谈谈这节课你是如何突破你的教学难点的?【参考答案】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正确选择地图的比例尺、在地图上进行方向判断。为了突破这两个教学难点,在课程中我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活动来进行。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正确选择恰当的比例尺,我让学生对比“中国行政区划图”、“浙江旅游地图”、“荣安社区平面图”三幅地图,并思考问题“三幅地图的比例尺中,谁的比例尺大,谁的比例尺小?它们展示的实际范围谁大谁小?,通过问题进行思维的牵引,能够让学生明白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实际范围也有所不同,并且会选择正确的比例尺。对于“地图上方向判断”这一难点,我同样让学生以“中国行政区划图”“浙江旅游地图”“荣安社区平面图”三幅地图为基础,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总结出三种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正确阅读地图的方式,提高读图能力。【1月10日上午】初中科学《力的作用效果》一、考题回顾注:图片节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节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演示手捏饮料瓶,提问:饮料瓶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演示手扔粉笔头,提问:粉笔头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带着疑问引出课题——《力的作用效果》。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一: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2)投影图片,举例说明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②射箭。(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举例。进一步理解:通过学生实验说明,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弯曲的程度相同吗?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就越大。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眼睛看不出来。活动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拋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用投影仪演示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让学生说明其原因。(2)用图片展示进一步说明,学生描绘: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冲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而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之后由运动变为静止。(3)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环节三:巩固提高让学生回答导入中遗留的问题,并列举生活中的其他事例。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桌交流心得感悟。作业:列举生活中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例子。【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力是不是只有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时才能产生?【参考答案】不一定,有的力必须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才能产生,比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力,但有的力物体之间不接触也能产生,比如重力、磁极间、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2.结合本节课,谈谈你对“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以学生为主体”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并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在本节课中,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是由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只需要稍加指导即可,真正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学生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整节课中,学生都是在亲自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初中科学《人体免疫功能》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多媒体出示各种过敏反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图片中的那种状况?原因是由于出现了过敏现象,到底什么是过敏现象?进而引出新课——《人体免疫功能》。(二)新课讲授活动一:免疫功能的类型活动前:【提出问题】免疫具有哪些功能?活动中:【小组合作】根据之前知识的学习,小组讨论一下,免疫具有哪些功能?活动后:当人体受病原体侵袭时,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保护自身,这是免疫的抗感染功能。除了抗感染功能,还具有监视功能,能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产生的异常细胞。免疫还能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及损伤的细胞,以保持自我稳定。活动二:过敏反应的概念活动前:【提出问题】同学们之前有没有出现过过敏的症状呢?活动中:【小组合作】试着总结过敏反应的概念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过敏反应?活动后:【学生汇报】这和免疫功能有关,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的机理:(节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初中科学九年级下册第3章第3节《人体免疫功能》)(三)巩固提高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应该怎样减轻过敏症状?(四)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作业:什么是自身免疫病?列举一些常见的病症。【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专业知识类)【参考答案】2.是否从事过家教,你认为家教和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教学实施类)【参考答案】第一,家教面对的是一个或几个学生,而教学工作面对的是一群学生。第二,家教针对性强,可以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而教学工作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即使很好的因材施教并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第三,家教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远比教学工作的课堂简单,不存在管理班级,维持秩序等问题。第四,从事家教也是做老师,可以从中学到怎样的讲解,学生更容易接受,帮助自己熟悉教材和现在学生的特点,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初中科学《物质的分离》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课前出示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PPT图片,并提问学生有什么区别,进而得到形状不同,再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食用盐晶体是怎么从海水中分离提炼出来的吗?激发学生兴趣,顺势导入新课——《物质的分离》。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一:食盐晶体的析出(1)活动前播放关于晒盐的视频,晒盐的原理是什么呢?(2)活动中观察视频,结合教材内容得出结果。(学生小组讨论,总结)(3)活动后总结: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析出的固体称为晶体。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逐渐蒸发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活动二:简单观察硫酸铜晶体(1)活动前除了蒸发能析出晶体,还有没有别的方式能析出晶体?它的原理又是什么?两者有什么联系?(2)活动中配制一杯7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利用滴管吸取1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仔细观察(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有没有晶体出现。(学生做实验,并结合教材思考原理得出结论)(3)活动后总结: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也可得到晶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小的固体物质,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获得晶体。而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的,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析出。环节三:巩固提高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较大,硝酸钾溶液采用哪种析出晶体方式析出硝酸钾?(冷却热饱和溶液)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开放性作业:把身边的物质如白砂糖或者食盐等配成溶液,找到适合它们的析出晶体方式,并用小实验证明你的猜想,下堂课一起交流。【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回答一下重结晶与本节课结晶的联系?【参考答案】重结晶是指重复结晶,目的就是为了除去可能存在的杂质,利用的原理是主要成分与杂质的溶解度的变化曲线相差较大,如KNO3和NaCl。本节课学的结晶也是为了除去杂质,得到晶体。两者都有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两种结晶方式,不同点在于重结晶是在结晶的基础上多次重复结晶,目的是以提高物质的纯度。2.这节课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设置?【参考答案】①学会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两种结晶方法的原理、操作过程。②通过小组动手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析出,进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小组合作探究能力。③通过学习物质的分离,感知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进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设置的原因是首先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结晶来分离物质,并且结晶有两种方法,分别是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两种方法的原理和具体操作过程。其次,本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操作实验观察结晶过程,加深学生对结晶步骤的理解及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后,本节课的知识点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让学生结合做实验的方法去学习本节课,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1月10日下午】初中科学《电荷与电流》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实验导入,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当中的摩擦起电的小现象,例如利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吸引小纸屑,向学生提问:你能否利用小学学过的科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这些现象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电荷与电流》。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一:摩擦起电(1)教师提问: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带上负电,另一个物体带上正点,物体待得电叫静电。)追问:思考一下为什么会产生静电呢?(2)对于摩擦起电本质的探究,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物质结构的知识。多媒体出示原子微观结构的图片,学生根据图片观察原子的结构特点,之后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原子的微观组成。(大多数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通常情况下带正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正负电荷能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体没有呈现带电性。)教师利用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摩擦起电的本质原因。(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活动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两个带静电的物体会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有什么规律呢?我们用以用实验来进行研究。(2)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探究活动,之后找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教师收集活动结果并对表现好的小组表扬鼓励。(3)学生解释活动现象:教师提醒学生可以从小球带电情况的角度进行思考,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出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环节三:巩固提高出示一道练习题:三只轻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球靠近时都相互吸引,三只小球的带点情况是什么样的。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开放性作业:雷电中的电和本节课学习的电荷之间有关系吗?下堂课一起交流。【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请谈一谈你对于电荷的了解?.【参考答案】电荷是物质的属性之一,物质所带的电叫电荷。1.物质带电的多少叫电荷量。2.元电荷是电荷的基本单元,是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3.通常用Q来代表电荷的电荷量。4.电子和质子是物质,具有电荷;电荷是它们的属性之一(电荷是它们带的电。);由于电子和质子的相反特性,将电子规定为带负电荷的粒子,质子为带正电荷的粒子。5.由于同性相斥的缘故,同种电荷将互相远离,故金属小球的电荷将分布在两小球轴线上最远的两端,相当于R增大,若还用小球中心距离,将导致计算量偏大。若可视为点电荷,则不存在电荷移动的问题。同理异种电荷偏小。2.请简述电荷守恒定律。【参考答案】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存不变。初中科学《植物的根系》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课前多媒体播放春天农民伯伯移植幼苗的视频;并提问:我们看到视频中农民伯伯在移栽幼苗的时候需要注意保护哪个器官呢?这是为什么呢?植物的根是如何来适应它的功能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它具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环节二:新课讲授活动一:认识直根和须根(1)植物的根是如何来适应它的功能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它具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2)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带根系的大豆和小麦的幼苗,以前后排四人为一小组观察两株植物并填写表格。我们把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并且我们看到植物的两株植物的根系有很大的不同。请两位学生代表分别上台画出出大豆和小麦的根系,并请两位同学分别描述两株植物根系的特点?(3)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结合同学的描述,教师总结:像大豆这样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像小麦这样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由许多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做须根系;有一些植物会在茎或者叶上长出不定根,这样的根叫做不定根。活动二:植物根系的功能(1)多媒体展现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图片,提问:我们看到植物根系有不同的形态,许多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的范围比枝叶大,这样的结构对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呢?(2)播放根系吸收水分无机盐的动画,请同学边观看边思考:动画中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了哪些物质?(吸收水分无机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