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收入差距课件_第1页
劳动经济学收入差距课件_第2页
劳动经济学收入差距课件_第3页
劳动经济学收入差距课件_第4页
劳动经济学收入差距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经济学收入差距劳动经济学收入差距劳动经济学收入差距教学目标和要求《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劳动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通过学习主要掌握劳动需求、劳动供给、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投资、劳动报酬、劳动力市场歧视、就业与失业、收入分配差距等理论。2教学目标和要求

《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劳动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通过学习主要掌握劳动需求、劳动供给、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投资、劳动报酬、劳动力市场歧视、就业与失业、收入分配差距等理论。

22005年来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005年来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0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图.52001年以来全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表.年份农村居民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绝对差距20022476元7703元3.11:15227元2003262284723.23:158502004293694223.21:1648620053255104933.22:1723820063857117593.05:1790220074140137863.33:1964620084760157813.315:11102120095153171753.333:11202220105919191093.228:11319062008年全国行业收入差距.7阶层收入差距漫画.8第八章收入分配差距变化

的趋势、成因及对策

第一节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第二节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第三节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9.第一节

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10第一节

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

一、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

1.

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

库兹涅茨简介: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1901年4月30日—1985年7月

8日),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美国的GNP之父”、1971年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1库兹涅茨简介他在经济周期研究中所提出的为期20年的经济周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他在国民收入核算研究中提出了国民收入及其组成部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被经济学家们誉为“美国的GNP之父”。他对经济增长的分析,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揭示了各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过程,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历任纽约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教授。12一、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

1.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倒U型曲线的主要观点: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决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起初上升,继而下降。

13倒U型曲线

倒U型曲线的影响:引起发展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激发了关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变动的长期趋势的研究。14一、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

1.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对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检验:

(1)横截面经验性检验

假设: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当于一国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利用当代同一时期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别资料进行分析。

结论:广泛地支持了倒U假说。15一、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1.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

对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检验:

(2)纵向时序论证

发达国家:基本支持倒U假说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的经济增长率,并非以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扩大和恶化作为条件,像台湾、伊朗和韩国,低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改善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如印度、秘鲁和菲律宾,斯里兰卡、萨尔瓦多等国。16一、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17基尼系数的计算基尼系数——————AA+B18基尼系数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19一、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2.基尼系数全球的收入差距扩大:

美国:从1968年以来美国的收入差距变动改变了方向,从过去的趋势性下降,改变为趋势性上升。男性的基尼系数从1967年的0.314,上升到2007年的0.404。女性的基尼系数从1967年的0.298上升到2007年的0.356。20一、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2.基尼系数

全球:基尼系数也发生了剧烈变动。根据世界银行专家布兰科·米兰诺维奇基于各国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数据进行的测算,全球基尼系数从1988年的0.623上升到1993年0.653,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动。国家间的不平等呈稳定明显的上升。国家之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各国国内居民收入的差异。21以国家为单位的基尼系数图.22基尼系数指标分析图.23例题

右图是描述某地区的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的洛伦茨曲线,假设A的面积为0.18,B的面积为0.32,试计算出该地区的基尼系数值并说明其代表的含义。24二、收入不平等测量的含义及难点

1.测量的对象——收入

收入是指个人收入或家庭人均收入。涉及到两个因素:一是收入的来源。有的收入来源于劳动,属于劳动收入;有的收入来源于非劳动,属于非劳动收入。二是家庭人口的数量。

2.测量的难点——报酬涵盖的范围难以确定

改革前,收入来源几乎全部来源于劳动收入,收入来源单一,范围清楚。25二、收入不平等测量的含义及难点

2.测量的难点——报酬涵盖的范围难以确定改革后,报酬收入水平提高很快,而且报酬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劳动收入(如财产性收入)、制度外的收入急剧增长,测量困难。26三、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

1.改革前

总体上: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状况表现为较为严重的平均主义格局。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主要表现为低水平下的高度平均,1978年,城镇基尼系数在0.16-0.17之间。

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主要表现为地区(社区)内部高度平均主义和地区(社区)之间的明显的收入差距并存的特点。1978年省内县际之间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6。27三、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1.改革前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分配主要表现为显著的收入差距的特点。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货币收入为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2.4倍。2.改革后

总体:居民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表现为1984年前的相对稳定和1984年后的跳跃式上升。从1978年到1984年,城镇基尼系数基本稳定在0.16的水平上。从1984年开始,基尼系数一路攀升,到2007年已达到0.473。28三、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

2.改革后

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除了个别年份有所下降,表现为持续平缓上升。农村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2一直上升到2007年的0.374,29年中上升了约16个百分点。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基本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尽管城镇农村人均名义收入比率在前5年,从1978年的2.37下降到1982年的1.83,但在以后却一直上升。1988和1995年的全国基尼系数分别为0.382和0.452。29我国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图

30四、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

改革前,我国城镇职工的工资差别经历了一个不断缩小的过程。改革后,工资差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行业、地区、产权属性、职业和员工个人之间工资的差距明显扩大。

1.行业工资差距变化工资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平均工资差别由1978年的2.16倍,上升到2008的4.77倍。见教材P336——337。

31四、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

2.地区之间工资差别的变化

人均工资最高地区与人均工资最低地区的差别,由1985年的2.07倍,扩大到2008年的2.69倍。见下页表。

3.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工资差别的变动

集体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一直低于国有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别在快速地扩展。4.不同职位或不同岗位之间工资差距的变化

32地区之间年人均工资差别的变化.年份最高地区人均工资最低地区人均工资最高与最低地区工资比19851967元950元2.071989299715591.921995927941342.2419971145948702.3520012178179082.75200856565210002.6933不同职位或岗位之间的工资差别

34第二节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

1.产业结构的变动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不仅进入了“产值的服务业化”,而且进入了“劳动力的服务业化”,从工资水平来看,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其平均工资要低于制造部门(可变工资高于制造部门),故服务部门就业增加也就加剧了收入的不平等。35一、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

2.国际贸易和工会主义

从80年代开始,美国面临着激烈的进口竞争,大大减少了一些高工资、工会化行业的劳动力雇佣,由于工会会员的工资很难下降,所以在工会化行业劳动需求出现了大面积的缩减,转移出来的雇员增加了低工资行业的劳动供给。出现了工资向下的压力。

36

一、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

3.对技术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由于对技术劳动力的需求的增长,大学生的工资在20世纪80年代后稳定增长,导致技术雇员和非技术雇员工资差距逐步拉大,扩大了收入的不平等。

技术雇员需求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

第一,新技术出现后,行业内对于新技术的需求上升,必然需要那些相对来讲受过更高教育的人。第二,产品需求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变动。对劳动力派生需求的移动,有利于雇佣高比例的技术雇员的行业的劳动力需求水平的上升。

37一、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

4.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变化5.家庭组成的变化

例如离婚、分居、婚外恋和结婚年龄的推迟,导致了单亲家庭的出现和转变,而这些家庭很显然收入要低。同时,高收入男性和高收入女性的结合比例也在增加,这更加剧了高收入与低收入家庭之间的差距。38一、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

6.全球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由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流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发达国家的高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拥有者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而非熟练技术工人因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而受到损害。。发展中国家的高人力资本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利益,其收入在较低的起点上得到增长,国内的一些非技术工人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战略的引入,使在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上获得收益。但农业部门很难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加上相对较弱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政策,收入差距扩大就不可避免。

39小结

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是影响工资和就业的基本力量。

美国劳动力市场上报酬差距扩大的主要现象,有三个基本的原因能够对此加以解释:

一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供给较之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的供给要快,这使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走低。二是制度力量的变化。三是对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的需求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需求增加更多。40

二、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1.经济增长和发展

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的扩大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和非农业劳动人口之间收入的差距上。

地区工资差别与地区间在经济增长速度、制造业的发展程度、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等有关。41二、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2.制度或体制性因素

主要集中表现在行业性垄断经营、制度外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三个方面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上。行业垄断性经营的形成,既有生产要素占有的初始不平等的原因,也有制度障碍的原因。制度外收入:指既不纳入预算内又不纳入预算外管理的非税收入,由征收主体自由支配、自行管理,几乎没有任何法律约束的收入。

42二、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3.政策性因素

主要涉及到税收、农副产品价格调整、住房改革、灵活的工资体制、事业单位创收等方面的政策的制定与出台,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有着重要的影响。

税收政策: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城镇居民,而税收远高于城镇居民,强化了收入不均等程度。

国家对农副产品价格的控制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43二、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4.劳动力市场因素

主要涉及到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力流动以及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劳动力供求状况: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稀缺,普通劳动力,出现“无限供给”的局面,普通劳动者的市场价格出现向下竞争态势,加剧了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的两极分化。44二、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4.劳动力市场因素

劳动力流动: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向城镇的流动,会有助于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同时,这种流动增加了城镇劳动力市场中非技术劳动力的供给,压低了工资率,从而扩大了与技术工人间的收入差距。

教育收益率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在劳动力收入中的作用,通常是通过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体现的。45.

46.

47

481.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2)完全竞争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目标在劳动使用上的具体体现,也就是使边际成本等于相应的边际收益。可用公式表示为:

VMP=W或者MP·P=W(2.9)492.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劳动的需求函数反映的是企业对劳动需求的数量与劳动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完全竞争企业对劳动的需求量L与劳动价格W之间的关系。

503.完全竞争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51二、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

1.等产量曲线与要素投入选择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包含两种行为:一是在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二是在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当工资率变化时,企业的这两种行为怎样发生?也就是说,工资率如何影响企业使用劳动力数量?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引入等产量曲线这个分析工具。521.等产量曲线与要素投入选择

长期是指技术不变,劳动和资本都可以变化的时间范围。

假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以常数Q0表示既定的产量,则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Q=F(L,K)=

Q0

53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或者说由不同生产要素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线就是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见下图。1.等产量曲线与要素投入选择54等产量曲线图L0K劳动力资本BAKBKALBLAQ1Q2Q355等产量曲线的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第二,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距离原点越远即位置越高的曲线具有越高的产量。

第三,等产量曲线是连续的。

第四,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没有常数斜率,在左边较陡峭,右边较平缓。56

2.

完全竞争企业的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的推导

完全竞争企业如何对长期中工资率变化作出调整?有两种情况:

(1)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2)推导长期劳动需求曲线

57三、长期劳动需求曲线

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较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则较为平坦换句话说,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工资率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于短期调整。58第三节不完全竞争

市场结构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不完全竞争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三种情况。本节只分析完全垄断市场结构下企业和市场的劳动需求问题。垄断企业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作为产品市场上的垄断卖方;二是作为劳动市场上的垄断买方;三是作为产品市场的垄断卖方和劳动市场上的垄断买方。

59一、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卖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因此,劳动价格不变,但产品价格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而是取决于产量和销售量的一个变量。因此,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

60一、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1.卖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由于卖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收益为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为要素价格,故卖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可用公式表示为:MRP=W或MR·MP=W6162

一、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2.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3.卖方垄断企业的市场劳动需求曲线

为了得到市场的劳动需求曲线,仍然要求得到每一个企业在各自行业调整情况下的劳动需求曲线。62一、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劳动市场上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不存在的。但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对劳动需求进行分析。一般来说,买方垄断对劳动价格和劳动需求数量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

63第四节劳动需求弹性

前面我们分析了劳动价格即工资率与劳动需求之间的关系,工资率发生变化时,企业对劳动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工资率上升,劳动需求会减少,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会增加。但这只是定性分析。我们还要进行定量分析,即分析当工资率发生一定变化时,劳动需求会发生多大的变化。这就是分析劳动需求弹性问题。64第三节劳动需求弹性

一、劳动需求弹性的含义

弹性这个概念可以用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反应的敏感程度。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假定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则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Y/Y

△Y/△Xe=———=———△X/X

X/Y

65一、劳动需求弹性的含义劳动需求弹性(labordemandelasticity),全称为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是劳动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单位劳动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即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66一、劳动需求弹性的含义

计算公式是:

ed=-(△L/L)/(△W/W)

二、劳动需求弹性的类型

劳动需求弹性一般有五种类型:

1.劳动需求弹性等于零

67二、劳动需求弹性的类型

2.

劳动需求弹性小于1

3.劳动需求弹性等于1

4.劳动需求弹性大于1

5.劳动需求弹性无穷大

68..69三、劳动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假设企业劳动需求分为两类:A和B,那么,可以将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其计算公式是:E(A,B)=(△DA/DA)/(△WB/WB)同理,亦有:E(B,A)=(△DB/DB)/(△WA/WA)70三、劳动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可能为正值也可能为负值。当为正值时,它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量的增加,那么,这两类劳动力为总替代关系;反之,当为负值时,它表示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求量的减少,那么,这两类劳动力为总互补关系。71三、劳动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例题:某一劳动力市场中存在A、B两类劳动力,当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由每小时10元降低到9元后,该类劳动力的需求量由10000人增加到12000人;同时这种变化也使得A类劳动力的需求量由5000人增加到5500人,请回答:(1)计算B类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2)计算A、B两类劳动力的交叉工资弹性。(3)判断A、B两类劳动力属于总替代关系还是总互补关系。72三、影响劳动需求弹性的因素

影响劳动需求弹性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中,派生需求的概念及其法则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创立,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对此又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人们将其称为“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73“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这四大法则表明,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①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则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②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则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③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则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④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则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74..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约翰·希克斯75三、影响劳动需求弹性的因素

1.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

即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其他生产要素替代劳动的可能性,是决定劳动需求工资弹性的第一个因素。这种可能性越大,劳动需求弹性就越大。这种可能性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技术方面的;其二是成本方面的。

76三、影响劳动需求弹性的因素2.最终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即最终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结论:最终产品需求弹性越大,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就越大;反之,产品需求弹性越小,则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越小。77三个推论(1)奢侈品行业或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大于生活必需品行业或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

(2)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大于市场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

(3)长期中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大于短期的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78三、影响劳动需求弹性的因素

3.其他要素的供给价格弹性

即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结论:一般来说,资本的供给弹性越大,资本价格上升的速率就越慢,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力的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就越大,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就越大;反之,就越小。79三、影响劳动需求弹性的因素

4.生产成本中要素的份额

即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假设有A、B两家企业,A企业的产品成本中,劳动成本占总成本50%;B企业的产品成本中,劳动成本只占总成本的10%。两家企业面临工资率提高10%,那么,哪家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大?

80三、影响劳动需求弹性的因素

4.生产成本中要素的份额

结论:一般来说,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或产业中,由于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工资率的变动会对劳动力需求或就业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因而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反之,在资本密集型企业或产业中,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力需求或就业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小。81第五节劳动需求理论

在政策上的运用

一、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

1.

最低工资立法的沿革

最低工资立法是各国政府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国家政府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劳动时间履行正常劳动义务后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其中心目的是以

82一、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

1.

最低工资立法的沿革法律形式来保证工薪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工资能够满足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19世纪末,新西兰首先开始最低工资立法。1890年新西兰颁布了《工业调解与仲裁法》,1896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制定了《工厂与作坊法》,对当时工资特别低的几种行业中工人的最低工资进行管制。

之后,英国等国先后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

831.

最低工资立法的沿革

美国在1938年颁布了《1938年公平劳动标准法》,其条款中规定了最低工资率、加班工资津贴和禁止使用童工等内容。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制定最低工资法。我国的最低工资立法始于1992年,迄今为止,我国各地制定了不同标准的最低工资标准,但最低工资立法还不完善。一、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8485

2011年我国部分城市最低工资标准

排名城市名称最低工资标准(元/月)1广州市13002上海市12803北京市11604南京市11405济南市110085..

2011年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已从上海开始漫延到全国各地,2011年是否是继去年后的又一个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年?以下是2011年部分城市最低工资标准。86一、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2.

最低工资立法的种类在已实行最低工资制度的国家中,确定最低工资标准有不同的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种:

(1)制定统一数额的最低工资标准。如日本、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等。

(2)不同行业规定不同的工资标准。如法国、比利时等。87一、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

2.

最低工资立法的种类

(3)只在某些部门中实行最低工资限额,而且不同产业的最低工资标准不同。如英国、爱尔兰等。

(4)不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或者仅仅对极少数工人实行最低工资保护。如奥地利、挪威、瑞士等。

(5)按地区规定不同的最低工资制度。如中国等。

88一、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

3.

最低工资立法对就业的影响(1)完全覆盖下的最低工资立法对就业的影响(就业效应)即最低工资立法对那些实行最低工资制度的部门的影响。

影响是:一方面提高了工资率,另一方面减少了就业数量。89一、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

3.

最低工资立法对就业的影响

(2)不完全覆盖下的最低工资立法对就业的影响

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最低工资立法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

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90第五节劳动需求理论

在政策上的运用

二、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和互补性与需求分析

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以下问题:技术工人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妇女参加工作会影响男性工人的工资等。这些问题都被称为劳动之间的替代或者互补的问题。可以用劳动需求理论进行分析。91二、生产要素的替代性

和互补性与需求分析

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的,或者称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互补性生产要素。

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将会导致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下降,则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替代关系,或者称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92

劳动力需求案例

目前,在我国企业中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员工短缺正称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高级蓝领”万金难求的现象纷纷见诸报端。据报道,2007年深圳一家企业为高级钳工开出8000元的月薪,但仍未得其人,只能发出“好钳工比研究生难找”的感叹;青岛一家制造公司开出年薪16万元的天价,急切招聘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模具工,最终也因面试者寥寥而无下文;杭州汽轮机厂将数控机床工人的月薪提高到7000元,在人才市场上

93劳动力需求案例

仍一无所获。高级技工成为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据统计,全国7000万技术工人中,高级工比例极低,只占5%;中级、初级工比例分别为30%和65%。而发达国家中,高、中级技工的比例分别高达35%和50%。

山东是制造业大省,目前全省职工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重仅为7%,低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山东省每年急需技工40多万人,缺口达30万以上。此种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中国制造”谁来制造?94劳动力需求案例

谁来升级?技术工人的结构失衡和高级技工的缺乏,不仅制约单个企业的发展,也将对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建设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既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化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1)制造业大发展对“蓝领工人”的要求。

(2)为什么“蓝领工人”供不应求?(3)如何适应“蓝领工人”的需求增长?95..

96.。97.。。

98.。

99二、规范分析方法

2.规范分析方法的标准

规范分析首先使用“互惠”标准来判断。如果交易符合以下三种情况之一,就被认为是互惠的:

(1)所有人都受益没有人受损。(2)部分人受益,但也无人受损。(3)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但受益者所受之益超过受损者所受之损。100

二、规范分析方法

互惠障碍

(1)信息障碍。如不知情或信息不充分、不对称。

(2)交易障碍。如户籍障碍、资金障碍等。

(3)价格扭曲。如工资过低。(4)市场缺位。101第一章导论

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102第三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劳动经济学的特点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特点是:(P15)

第二个特点是:(P15)

103第一章导论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04一、劳动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的关系

第四节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问题。劳动经济学将人作为生产者而非消费者来研究。105第四节

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三、劳动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的关系106..107108(二)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

一年为界限区分

(三)固定收入投资与非固定收入投资固定收入投资:中长期国债公司债务市政债务抵押贷款与抵押支持债券优先股非固定收入投资:普通股109

四.证券投资与证券投机(一)投资及特点投资是预期能够带来收益的资产购买行为。1.投资目标的稳定性2.交易部位的一致性3.投资时间的长期性

110(二)投机及特点证券投机,是指在证券市场上,短期内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获取较大的收益为目的,并愿意冒较大风险的经济行为。1.交易目标的灵活性2.交易部位的多变性3.交易部位的敞开性111(三)投机存在的必然性1.投机是市场经济的常态2.投机是理性经济人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行为3.投机是证券交易的必然现象股票市场的固有属性新兴市场的必然阶段112(四)投机的积极作用

1.投机是市场达到均衡的条件2.投机分担和分散风险3.投机增强市场流动性

113

五.证券投资的风险与收益

(一)收益收入:债息、股息资本增益:差价收益

P0=证券的期初价格P1=证券的期末价格D1=一年内的收入114(二)风险风险的概念:风险是各种意外事件和不利影响发生的机会或概率,从证券投资角度,风险是指证券投资所获得的实际报酬低于事前预测的水平,甚至导致本金亏损的可能性

115风险的构成:总风险系统性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其他:如政策风险非系统性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违约风险其他:如流动性风险由共同因素引起,影响所有证券的收益,不可分散的风险。由特殊因素引起,影响某种股票收益,可以通过证券组合来分散或回避风险。116证券风险的度量差价率法:(单一证券)范围法,最高收益率与最低收益率之间差价率=(H-L)/[(H+L)/2]标准差法:或方差(单一证券)117风险的估量1.标准差用标准差估量风险大小,标准差大的证券其风险大;相反,其风险小。由于有数量的规定性,不同证券之间的风险可以对比。标准差的作用在于度量一个数量系列变动性的平均大小。因此,利用证券各年收益率资料来计算其标准差,即可表现出其各年收益率变动性的大小,从而估量证券投资的风险程度。计算标差的公式X==N=单位数118β系数:(系统风险)某一证券的收益率对市场收益率的敏感性和反映程度。贝他分析法就是用求出贝他系数来代表某种证券受市场影响而产生价格波动性的大小,以测定这种证券的风险程度。基本公式是

Y=因变数

a=与Y相交之处,称Y的截距

b=回归系数

X=自变数119(三)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投资者风险偏好分类:风险厌恶型风险喜好型风险中性120图:收益与风险的搭配投资者根据其对风险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