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轨道交通建设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轨道交通建设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轨道交通建设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轨道交通建设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轨道交通建设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轨道交通建设行业分析报告目录一、“轨道+土地”模式中,上盖物业的收益测算 PAGEREFToc352589257\h51、香港:土地相关收入覆盖15%的轨道交通建设成本 PAGEREFToc352589258\h52、深圳:上盖物业收入将覆盖20%~30%的轨道交通建设成本 PAGEREFToc352589259\h6二、BT模式逐步推广,资金优势成为竞争关键 PAGEREFToc352589260\h81、对承包方的融资需求增加,BT模式受欢迎 PAGEREFToc352589261\h82、具有资金优势的大型建筑企业的市场份额将继续提升 PAGEREFToc352589262\h93、主要轨道交通建设公司的收入弹性测算 PAGEREFToc352589263\h11(1)中国中铁:轨道交通订单占比小,但迅速提升 PAGEREFToc352589264\h12(2)中国铁建:轨道交通订单占比较小 PAGEREFToc352589265\h13(3)隧道股份:轨道交通业务弹性较大 PAGEREFToc352589266\h13三、招标陆续启动,2023年将是招标和开工高峰期 PAGEREFToc352589267\h14四、35个城市轨道交通具体线路进展 PAGEREFToc352589268\h171、北京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69\h182、青岛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70\h193、大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71\h194、天津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72\h205、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73\h216、南京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74\h227、苏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75\h228、宁波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76\h239、合肥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77\h2310、杭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78\h2311、无锡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79\h2412、常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80\h2413、深圳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81\h2414、广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82\h2515、东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83\h2616、佛山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84\h2617、福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85\h2718、厦门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86\h2719、武汉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87\h2820、南昌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88\h2821、长沙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89\h2922、郑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90\h2923、石家庄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91\h3024、太原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92\h3025、重庆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93\h3126、成都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94\h3227、昆明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95\h3228、南宁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96\h3329、贵阳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97\h3330、哈尔滨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98\h3331、长春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299\h3432、沈阳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300\h3433、西安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301\h3534、兰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302\h3535、乌鲁木齐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PAGEREFToc352589303\h35一、“轨道+土地”模式中,上盖物业的收益测算香港在建设地铁时,比较成功地运用了“轨道+土地”模式,上盖物业约可覆盖15%的轨道交通建设成本;现在深圳和南京等城市也在积极信尝试“轨道+土地”模式,我们以深圳2号线、3号线和5号线的上盖物业为例进行估算,粗略估算上盖物业的收益能覆盖约20%~30%的地铁建设成本。总的来看,上盖物业收益的实现滞后于轨道交通建设,但可以成为建设方支付能力的有力担保。我们预计,深圳、南京等城市在“轨道+土地”模式方面的探索实践,将推动相关的法规政策出台,使上盖物业收益成为地铁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1、香港:土地相关收入覆盖15%的轨道交通建设成本香港地铁建设过程中,财政只承担轨道交通建设费用的约25%,剩余资金由港铁公司以“轨道+土地”综合开发和资本市场两个方面解决。如香港地铁荃湾线、观塘线和港岛线总建设费用约260亿港元,其中约15%来自于站点及沿线的地产开发收益。具体情况是:荃湾线、观塘线和港岛线总建设成本约为260亿港元,港铁公司在这3条铁路线上共开发了18处房地产,其中包括10处不动产的28000套公寓、3个购物中心的150500平米的零售店,以及128500平米的写字楼。3个购物中心建于3个地铁货仓之上,是港铁公司的长期投资项目。这18处房地产都由港铁公司管理,总收益约为40亿港元,约占建设成本的15%。2、深圳:上盖物业收入将覆盖20%~30%的轨道交通建设成本深圳2023年出台政策,为“轨道+土地模式”开路。深圳在2023年5月出台《关于研究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及上盖物业开发等问题的会议纪要》,指出“上盖物业用地拍卖后的地价收入,政府将以资本金的形式返还地铁公司,用于保障房建设、地铁建设资金还本付息及弥补运营亏损”。当年11月再次明确将给予地铁公司上盖物业开发权,同时取消地铁公司投资建设保障房的义务:“上盖物业项目开发可考虑采取打包方式由地铁公司统筹处理,其中上盖物业项目开发收益全部用于地铁建设及运营补亏,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由市政府全额投资开发建设。”深圳在开展地铁二期和三期建设时,将部分采用“轨道+土地模式”。负责深圳地铁建设的深圳地铁集团,预计在未来五年地铁二期、三期建设中,将获得281.53万平米的建筑用地,开发后将获得1159万平米的可售建筑面积。资料来源:《深圳市地铁集团2023年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我们粗略估算,采用“轨道+土地”的开发模式,上盖物业的收益能覆盖约20%~30%的地铁建设成本。我们以深圳2号线、3号线和5号线的上盖物业为例进行估算。假设1:目前深圳商品房平均价为22023元/平米,地铁周边物业能够有一定溢价,但是从实际情况考虑,政府提供的土地应该是以较为偏远地区为主,我们假设地铁上盖物业的单价为2万元/平米。假设2:目前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毛利率约为40%、净利率约为15%,土地成本约占开发成本的40%,因为深圳政府会将拍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以资本金方式返还给深圳地铁集团,意味着深圳地铁集团开发上盖物业时没有土地成本,将使净利率上升约24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假设投资开发上盖物业的净利率为39%。通过估算,深圳2号线的上盖物业收益约为47亿元,而2号线的总投资为183.95亿元,上盖物业收益约占地铁投资成本的26%;3号线和5号线的上盖物业收益也分别能覆盖22%和31%的地铁建设成本。当然由于上盖物业投资才刚刚开始,未来上盖物业的投资成本、可售面积、价格及收益都有较大波动可能。目前,我国经营性土地要通过拍卖方式转让,地铁公司获取上盖物业用地还存在法律障碍,上盖物业投资、及相关增值收益的分配也缺乏法律规范。此外,政府能给予的沿线建设用地受区域、拆迁、规划等因素影响,从2、3、5号线的情况看,平均每公里地铁里程约能提供0.5~0.7万平米的上盖物业用地。总的来看,上盖物业收益的实现滞后于轨道交通建设,但可以成为建设方支付能力的有力担保。我们预计,深圳、南京等城市在“轨道+土地”模式方面的探索实践,将推动相关的法规政策出台,使上盖物业收益成为地铁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二、BT模式逐步推广,资金优势成为竞争关键1、对承包方的融资需求增加,BT模式受欢迎近年来,地方政府财政支付压力增加,对承包方的融资需求增加。因此,由承包方投资或垫资的建设模式越来越受欢迎,包括PPP、BOT和BT等模式。在PPP、BOT模式中,投资方以负责投资和运营为主,土建施工招标和普通模式相同,对行业格局影响不大。国内的PPP、BOT模式才刚开始,项目公司在运营期能否盈利还有待验证,因此这两种模式还没能大规模推广。近年来,使用BT模式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迅速增加,BT投资规模逐年加大。在2023年之前,仅有北京10号线、深圳5号线等少数线路使用BT模式,且BT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基本在100亿以内。不过,后续BT项目逐渐增多,且单体项目的总投资额不断增大。2023年,隧道股份签订了南京机场线BT项目,金额90亿元;2023年,中国中铁签订深圳11号线和成都3号线两个BT项目,其中深圳11号线BT项目投资额高达256.6亿元;中国水电则签订了深圳7号线BT项目,金额达168.53亿元。2、具有资金优势的大型建筑企业的市场份额将继续提升通常情况下,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在土建招标时,会有近十家公司中标。其中,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获得多数份额,而当地企业和外地进来的区域性公司也能获得部分标段。如大连一号线一期招标时,有9家单位中标,杭州一号线则有10家单位中标。综合考虑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预计中国中铁及其下属公司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市场份额约为50%~60%;中国铁建及其下属公司市场份额约为20%~30%;隧道股份在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份额约为20%,估计其全国市场份额约为4%~8%;剩下的份额则由众多区域性公司瓜分。在BT模式下,投资方通常以“投融资+施工总承包”的方式建设,因此投资方和施工承包方一致,施工总承包方只有一家,此时区域性的公司参与的机会较小。我们预计,随着BT模式的继续推广,中国中铁、中国铁建、隧道股份等具有资金优势的大型公司的市场份额将继续提升,中国水电等大型建筑央企也将借助于资金优势逐步扎根,而一般的区域性公司市场份额则会下降。3、主要轨道交通建设公司的收入弹性测算在《轨道交通建设,又是一年风起时》这篇报告中,我们根据参与轨道交通建设的公司在全国市场的份额,测算其各自的业务收入弹性。这种测算对于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这样的业务范围遍布全国的公司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区域性公司而言,考虑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市场空间变化很大,这种测算方法不够严谨。我们在本篇报告中,对于不同城市的市场空间进行了划分,并以此测算区域性公司的收入弹性。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是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领域最大的两家公司,但它们的轨道交通业务占比较小,弹性相对较小。隧道股份的轨道交通业务收入占比超过40%,在长三角地区的份额约为20%,受益于轨道交通建设的新高潮,公司在昆明、南京、杭州、宁波、南昌等城市都有望获得大额轨道交通订单,公司的轨道交通业务有望大幅增长,预计未来三年年均贡献收入超过80亿元,约占公司2023年并表后营收的41%。(1)中国中铁:轨道交通订单占比小,但迅速提升中国中铁是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施工企业,几乎参与我国所有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在全国市场份额约为40%~60%。公司业务类型较多,轨道交通业务占比不大,2023年公司轨道交通新签合同为500多亿元,约占当年新签合同总额的10%。受益于轨道交通建设的新高潮,公司今年的轨道交通订单大幅增长,前三季度,公司新签轨道交通合同达到772亿元,占同期新签合同总额的17%。轨道交通在公司业务结构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是公司业绩改善的重要推动力。(2)中国铁建:轨道交通订单占比较小中国铁建也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的领导者之一,市场份额仅次于中国中铁,约为20%~30%。公司轨道交通业务占比非常低,2023年公司新签轨道交通合同小幅增长至430亿元,约占全部新签合同的6.3%;今年前三季度,新签轨道交通合同328亿元,占同期新签合同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至7.1%。(3)隧道股份:轨道交通业务弹性较大公司是上海隧道施工建设方面的主要公司,在大型轨道交通和越江隧道等领域经验丰富、技术优势明显,是国内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制造企业。公司在上海本地拥有较强的区域龙垄断优势,在上海的轨道交通市场份额接近40%。近年随着上海本地市场的缩小,公司重点开拓长三角周边城市以及南昌、昆明、武汉等重点省会城市,在长三角地区市场份额约20%。轨道交通也成为公司最主要的业务领域,前三季度公司营收120亿元,其中轨道交通约贡献50亿元,占比超过40%。受益于轨道交通建设的新高潮,公司在昆明、南京、杭州、宁波、南昌等城市都有望获得大额轨道交通订单,公司的轨道交通业务有望大幅增长,预计未来三年年均贡献收入超过80亿元,约占公司2023年并表后营收的41%。三、招标陆续启动,2023年将是招标和开工高峰期2023年11月16日,发改委批准南昌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投资为145.23亿元;批准《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调整(2023~2023年)》,新增项目估算总投资为707亿元;2023年11月26日,发改委批复了《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可行性研究报告》、《乌鲁木齐市轨道交通近期规划》。其中,福州2号线预计投资182.7亿元,乌鲁木齐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312.4亿元,两项合计投资495.1亿元。加上9月批复的近7000亿项目以及年初批复的项目,发改委今年批准的轨道交通项目累计达到9035亿元,里程超过1523公里。其中,属于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里程合计为645.58公里,总投资为3634亿元,属于近期规划中的项目合计里程为877.72公里,总投资为5400亿元。一般情况下,《轨道交通近期规划》获发改委批准后,各城市再按线路逐条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发改委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后,才可动工建设。实际情况则要灵活得多,根据开工建设时间的先后,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在规划批准之前着手前期准备并开工,如兰州一号线和哈尔滨三号线,在今年9月规划获批之前即已开工,此种情况较少;第二种是在规划批准后、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之前开工,以今年获批可性性研究报告的21个项目为例,此种情形占一半有11个;第三种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之后开工,21个项目中有10个属于此种情形。整体上,大规模招标和开工还是在规划批准之后,今年四季度和明年将是轨道交通建设招标的高峰期。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截至11月底,今年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的3634亿元的项目,基本都已完成首次土建招标,部分已陆续开工,明年会进行后续的土建招标;而近期规划中的5400亿项目,除了部分项目已先行招标外,多数将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招标并开工,相关公司的轨道交通订单有望大幅增长。四、35个城市轨道交通具体线路进展我们根据公开资料,找出了35个城市每条线路的里程、车站数量、投资额以及开工、竣工时间等情况,并按已建、在建以及未建的线路进行分类汇总。多数线路是分期建设,不少线路目前只有部分路段通车,此处没有完全将已通车路段和未通车路段分开,因此此处汇总的部分城市已建成里程和我们在《轨道交通建设,又是一年风起时》的通车里程不一致。1、北京轨道交通建设情况2、青岛轨道交通建设情况3、大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4、天津轨道交通建设情况5、上海轨道交通建设情况6、南京轨道交通建设情况7、苏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8、宁波轨道交通建设情况9、合肥轨道交通建设情况10、杭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11、无锡轨道交通建设情况12、常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13、深圳轨道交通建设情况14、广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15、东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16、佛山轨道交通建设情况17、福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18、厦门轨道交通建设情况19、武汉轨道交通建设情况20、南昌轨道交通建设情况21、长沙轨道交通建设情况22、郑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23、石家庄轨道交通建设情况24、太原轨道交通建设情况25、重庆轨道交通建设情况26、成都轨道交通建设情况27、昆明轨道交通建设情况28、南宁轨道交通建设情况29、贵阳轨道交通建设情况30、哈尔滨轨道交通建设情况31、长春轨道交通建设情况32、沈阳轨道交通建设情况33、西安轨道交通建设情况34、兰州轨道交通建设情况35、乌鲁木齐轨道交通建设情况

2023年电子行业分析报告目录一、电子行业前三季度回顾 31、前三季度行情回顾:电子板块大幅跑赢大盘 3(1)指数行情:气势如虹,强势跑赢大盘 3(2)细分板块:电子系统组装和光学器件子板块后来居上 42、2022年电子行业维持高景气度 5(1)国际半导体市场:复苏进程依旧 5(2)国内半导体行业:1-7月份电子制造业“量”“质”齐升 6(3)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向好,盈利改善 6二、电子产业前瞻:看好长期发展,关注创新机遇 7三、智能移动终端 91、移动支付NFC成为亮点 92、指纹识别将成为智能机主流配置 103、天线元器件单机配置数量将继续增高 11四、新兴智能终端 131、智能穿戴的硬件产业链 132、借自贸区东风,体感游戏机大陆市场将爆发性增长 15五、智能家居 16六、安防行业 181、城市“平安化、智慧化”继续推升下游需求 182、“规模化,平台化,垂直一体化”成为趋势 19七、投资策略 21一、电子行业前三季度回顾1、前三季度行情回顾:电子板块大幅跑赢大盘(1)指数行情:气势如虹,强势跑赢大盘2022年初至今,申万电子指数大幅上涨,涨幅为43.51%,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5.69%,电子指数仅次于信息服务和信息设备板块,全行业涨幅排名第三。与同期的国际主要电子市场的表现相比,A股电子行业指数的涨幅也遥遥领先。(2)细分板块:电子系统组装和光学器件子板块后来居上2022年初至今,申万电子行业细分子行业中,电子系统组装板块涨幅最高,为79.72%;其次为光学元件板块,涨幅为74.43%。涨幅最低的为显示器件,涨幅为23.82%。其中,电子系统组装和光学器件板块上半年的涨幅分别仅为15.93%和0.01%,第三季度开始迅速上涨,后来居上。2、2022年电子行业维持高景气度(1)国际半导体市场:复苏进程依旧观察全球范围半导体行业数据,日美半导体BB值(订单出货比)今年1-7月份一直处于荣枯线以上(高于1),表明半导体行业上游开始复苏,这是整个行业复苏的一个标志。8月份北美半导体指数跌破1.为0.98,我们认为这与部分主要终端设备商推迟重要产品发布有关,现在还不能简单推定全球半导体行业步入衰退,需密切关注后续月份的数据。(2)国内半导体行业:1-7月份电子制造业“量”“质”齐升2022年1-7月份,我国半导体产业的主营总收入为7,598.15亿元,同比增长13.31%;利润总额为299.08亿元,同比增长46.38%,行业运行在高景气度区间,销售规模和盈利水平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3)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向好,盈利改善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2022年上半年,A股中电子元器件行业的营业收入为1045.86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1.43%,高出全部A股营收增速12.8个百分点;行业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9.33亿元,同比增长率为41.59%,高出全部A股的同比增速30.16个百分点。其中显示器件板块复苏加快,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同比增长率为459.27%;电子系统组装、光学元件等板块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85.54%、86.59%。盈利能力方面,2022年上半年,电子元器件行业的销售净利率为7.24%,高于去年同期的5.77%;二季度销售净利率为8.03%,高于去年同期的6.35%和一季度的6.33%;行业的ROA为1.98%,ROE为3.42%;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0.68、0.47个百分点,行业盈利情况明显改善。二、电子产业前瞻:看好长期发展,关注创新机遇我们认为电子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主要原因基于以下几点:1、政策层面,电子行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目标产业,也是信息消费领域的最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相信国家在未来将会投入更大的支持扶植力度,这为行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宏观层面,在“西落东升”的全球大经济格局背景下,电子产业逐步由美日韩台向中国转移已经是大势所趋。中国大陆电子产业逐步切入全球的供应链,随着越来越多技术消化,技术创新,我国电子产业在工艺和制造方面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竞争力,并开始逐步向高端设计、制造和研发领域以及品牌运作领域进军,部分品牌已经开始了海外市场的品牌输出。3、中观层面,随着我国受教育劳动力的不断增加,我国电子产业拥有工程师红利已经逐步显现;而且我国电子行业的企业家,在年龄和进取精神上都要比韩国和台湾更具优势。4、微观层面,人均GDP水平稳步提高,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提升,以及借贷消费理念的普及度增加,都将带来消费升级需求。而企业的技术升级带来的全新的消费产品和消费体验,则再不断创造需求,带动电子行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因此,我们看好中国电子产业的长期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行业具备了更多的制造业属性,行业同时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特征,其自身的创新力也不断驱动产业的成长,这也是市场给予电子行业高估值的最重要原因。我们认为,电子板块孕育着新的机会,这些机会集中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运用上,特别是那些实用性强,消费体验好的高科技产品,将成为电子行业下一轮增长的基础。因此,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创新领域的投资机会。三、智能移动终端2022年至今,在传统PC市场下滑的背景下,以智能手机和xPAD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需求的持续增长,驱动了电子元器件产业新一轮的成长。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全球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我们认为未来其增速下滑将是大概率事件。智能手机的行业机会将会集中在相关零部件的升级和新技术的应用上,显示屏、镜头,电声器件,连接件,电池,天线和柔性板将成为下一步新技术应用的主战场。我们认为从2022年前三季度的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除了一直以来的元件器微型化、数字化和高清化的趋势以外,未来一年智能机的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移动支付NFC成为亮点2022年以来,HTC、三星、小米、高通、苹果等纷纷推出各自的新品,其中很明显的趋势就是,NFC配置成为标配。例如,HTCnewone成为NFC新机,新GalaxyNote3保持了Galaxy系列NFC的功能;智能手表GalaxyGear同样支持NFC;小米3同样支持NFC;苹果的iphone5S也支持NFC功能,主流机型的支持使移动支付NFC模块成为亮点。NFC是近场移动支付的一种,相对于蓝牙,红外线,WIFI等其他近场技术,NFC(近距离射频无线通讯)技术的安全性、便捷性比较突出,成为手机近场支付的首选。伴随着国内移动支付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NFC手机出货量的不断增加,我们预计国内NFC支付市场也即将步入快车道。相关产业链上市公司将受益。NFC支付的三个重要环节为制卡、芯片和天线。主要产业链梳理如下:2、指纹识别将成为智能机主流配置苹果九月份发布了新款智能手机iPhone5S,其带有的指纹识别功能(TouchID),成为本次为数不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虽然仍然存在安全瑕疵,但是从消费者的使用反馈上来看,这项新功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我们认为,由于苹果的领导效应,指纹识别功能未来会逐步成为智能手机配置的主流。虽然指纹识别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运用于智能手机领域需要更精细化的设计和封装技术,目前国际主流采用WLCSP技术。WLCSP技术之前主要用于高清晰度高端相机的零部件封测领域,产能相对有限,指纹识别的加入,势必将导致对于该封测技术需求的增加。全球WLCSP封测业务产能主要集中在少数厂商手里:主要生产厂商与产能如下所示:苹果2021年以3.56亿美元收购了指纹感应技术开发商AuthenTec,iPhone5S的指纹识别传感器芯片正是由其设计,苹果在台积电投片,再由精材科技进行封装,然后由日月光进行打线和SiP。我们预计2021年WLCSP封测需求将逐步放量,A股唯一的相关上市公司华天科技将显著受益。3、天线元器件单机配置数量将继续增高随着用户需求升级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用户对手机网络功能越来越青睐,多媒体手机日趋流行,手机无线数据传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手机开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手机已不仅是简单的语音通信工具,很多非语音通信功能都成为标准配置或者备选配置。手机由最初仅配备基本接收、发送功能的主天线,发展到目前配备主天线(2G/3G/4G…)、WiFi天线、Bluetooth天线、GPS天线、手机电视天线、FM收音机,NFC天线等多个天线,单台手机配备的天线数量逐渐增加,而天线小型化技术LDS等的进步也使这样的多天线设计成可行性增加。此外,由于LDS天线取代FPC天线导致天线单价大幅提升以及单机天线使用量以及移动互联终端越来越多,市场规模仍在不断扩大。2021年全球移动终端天线市场规模约为28.47亿支,预计2021年全球移动终端天线市场容量将超过50亿支,移动终端天线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目前全球LDS产能排前三位的厂商分别是Molex、信维通信、安费诺,台湾启基和硕贝德。因此,信维通信和硕贝德将在此领域明显受益。四、新兴智能终端2022年至今,在传统PC市场下滑的背景下,以智能手机和XPAD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需求的持续增长,驱动了电子元器件产业新一轮的成长。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我们认为未来其增速下滑将是大概率事件。智能穿戴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涌现出一大批吸引力较强的产品,比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鞋子,体感游戏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和智能电视等,伴随着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以及技术提升带来的客户体验的提升,新兴智能终端的需求将会迎来爆发性增长,进而可能继续引导下一轮电子行业的向上周期。1、智能穿戴的硬件产业链可穿戴设备在软件方面带来的冲击和改变较大,而硬件方面,市场主流观点认为,与智能手机产业链区别不大。智能穿戴产业链的核心,主要集中在CNC精密加工、柔性材料、微投、LDS天线和NFC等技术领域。主要相关上市公司梳理如下:2、借自贸区东风,体感游戏机大陆市场将爆发性增长近日,上市公司百视通发布公告,将与微软共同投资7900万美元成立新公司。其中,百视通拟投入4029万美元,持股51%;微软公司拟投入3871万美元,持股49%。新公司将在新一代家庭游戏娱乐技术、终端、内容、服务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打造新一代家庭游戏娱乐产品和家庭娱乐服务中心,推进公司在游戏产业领域的布局。这个公告在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家对微软XBOX这款体感游戏机的期待和关注。200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曾转发文化部等7部门《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的意见》,开始了针对国内游戏机市场的治理工作。《意见》规定“自本意见发布之日起,面向国内的电子游戏设备及其零、附件生产、销售即行停止。任何企业、个人不得再从事面向国内的电子游戏设备及其零、附件的生产、销售活动。”过去几年,世界主要游戏机生产厂商索尼、微软等厂商都曾呼吁中国游戏机市场开放,但是由于牵扯面过大,游戏机禁令的解除工作一直未能取得实质进展。虽然市场上曾多次传出解禁传闻,但都无果而终。而随着上海自贸区相关方案的出台,则意味着我国长达13年的游戏机禁售规定或将解除。有业内分析人士则认为,这是“游戏机禁令”的一次松动,毕竟销售面向全国,外资企业的游戏主机市场可以平移到整个中国。因此未来大陆游戏机行货市场可能迎来一波爆发式的增长。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切入到体感游戏机产业链的并不多,水晶光电是其中的一个,其红外线滤光片全球市占率很高,2021年公司已经是XBOX360体感组件KINET主要供货商,另外公司也是Sony主要光学组件供货商,公司在Sony游戏机新推出的体感控制器「Move」的也存在切入机会。五、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方案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节能环保意识的提升,智能家居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2022年8月14日,我国相关部门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为旨在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城市发展,鼓励大力发展宽带普及、宽带提速,加快推动信息消费产业,这都为智能家居、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未来智能家居将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中高端住宅的标准配置。目前,智能家居产业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巨头们在物联网产业争夺的最后一块处女地。国际资本市场上,微软、谷歌、苹果积极竞购科技公司R2工作室,争夺智能家居领域领导地位。国内市场上,新浪微博率先与海信合作,涉足智能家居产业;腾讯和小米业已先后开展智能家居控制中心业务。互联网巨头进入智能家居产业,抢夺智能家居入口,有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