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晚清时期教学课件_第1页
高三一轮复习晚清时期教学课件_第2页
高三一轮复习晚清时期教学课件_第3页
高三一轮复习晚清时期教学课件_第4页
高三一轮复习晚清时期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史晚清时期(1840-1912)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一个性质:两个时期:两个矛盾:两大任务:两大主题:四条线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爆发——新中国成立)清政府(1840-1912)→南京临时政府(1912)→北洋军阀(1912-1928)→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外国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反侵略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中国近代化侵略史;抗争史;探索史;近代化史。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社会生活城市化侵略史——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抗争史、探索史——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近代化史——发展资本主义,以谋求国家富强救亡图存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晚清时期

(1840年—1912年)时间轴整理列强侵华的加剧和各阶层救亡图存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清末新政地主阶级侵华的加剧救亡图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中国向近代化转型19C60S-90S边疆危机瓜分中国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P901840年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法国从越南打开侵入亚洲的缺口。俄国势力侵及中国东北和新疆地区。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美国商人活跃于世界各地,积极参与侵华活动。中国英国社会制度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工业经济军事力量装备陈旧军纪败坏船坚炮利训练有素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殖民扩张综合国力日趋衰落世界强国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一、列强侵华的加剧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P90

有人说,英国是为了通商发动战争,因此把鸦片战争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说认为英国以资本主义文明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如果中国不抵抗,中国早已实现现代化了。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整理

请结合史实驳斥以上荒谬观点。

性质:鸦片战争是英国为维护非法走私贸易尤其是鸦片贸易而用炮舰发动的侵略战争。

落后并不是挨打的必然理由!1.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英国工业革命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统治腐朽小农经济英:入超中:出超英国扭转逆差走私鸦片危害中国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出口贸易额<进口①根本原因:②主要原因:P91③直接原因/导火线P91(2013·上海高考·17)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A2.鸦片战争的过程阶段一(1840年6月~1841年初):

阶段二(1841年初~1842年8月):

侵广东-攻厦门-占定海-入天津-南下广东占香港岛-攻镇江-入南京-清政府求和中英《南京条约》3.结果:P92签订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1842-1843)条约名称内容对中国的影响1842《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附件1843《五口通商章程》破坏中国司法主权1843《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增加人民负担,加重财政危机便于外国的商品输出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2013·浙江文综·17)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B(2018.4·浙江高考·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领事裁判权B.开放通商口岸C.片面最惠国待遇D.居住及租地权A名词解释: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1843《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1843《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3.结果:P92签订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1842-1843)条约名称内容对中国的影响1842《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协定关税附件1843《五口通商章程》1843《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增加人民负担,加重财政危机便于外国的商品输出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租界的前身修约的权利、巡查贸易权修约的权利、居住传教权破坏领海主权为以传教为名的侵略奠定基础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

──中美《望厦条约》日后大佛兰西皇上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当就互换章程年月,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

──中法《黄埔条约》4.影响:P92

①政治上,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半殖民地半封建(有封建、资本主义因素)政治上主权受到破坏有封建因素(封建势力在)有资本主义因素(民族资产阶级尝试一些政治制度)经济上列强用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手段逐步控制中国经济有封建的(自然经济存在但已经解体)有资本主义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文化上传教

有封建的(封建思想存在)有资本主义(向西方学习)李鸿章曾说,“数千年之未有大变局”,结合鸦片战争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政治上:领土、主权完整——领土、国家主权遭到破坏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被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文化上: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西学东渐,学习西方,萌发新思潮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为主,阶级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为次革命任务:反封建反侵略“半殖民地”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形式上拥有自己的政府,但领土和主权不断遭到破坏,一定程度上遭到列强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指一个国家存在两种现象:一方面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并不断发展。4.影响:【2021广东6】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洋纱输入最多的是产棉稀少的华南、西南地区,而江南地区输入洋纱要少得多,上海附近的松江地区土布店收购土布时声明“掺和洋纱,概不收买”。这说明当时A.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沿海超过内地B.上海尚未成为对外贸易中心C.洋纱排挤土纱进程受制于原料成本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C鸦片战争后社会经济的变动②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影响:P92(2017·江苏高考·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D鸦片战争后社会政治、思想的反思③思想上,一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向西方学习。但是英国没有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2020·浙江)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D练习巩固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至于协定关税,他们觉得也是方便省事的办法。……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略与欺凌,清政府统治的权威受到直接的冲击和挑战。但是,清朝统治者将《南京条约》看作是“万年和好”之约,似乎忘记了战争的耻辱和狼狈,很快便恢复了文恬武嬉、歌舞升平的局面。这说明A.《南京条约》对华的影响力有限B.清朝从此改变了传统外交政策C.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D.清政府的权威受到冲击和挑战C《南京条约》反映出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国家主权意识缺失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英军指挥官百思不得其解,问中国翻译,翻译答曰:“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这说明当时()

A.中国百姓民族意识淡薄

B.英军熟悉中国国情

C.民众态度决定战争结局

D.满清政府统治腐朽A

《南京条约》签订后,江苏布政使李星沅气愤不已,说条约中“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中英两国“官员平行”等内容,实在令人无法接受,深忧“千秋万世何以善后”。达反映了清朝政府精英()A.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B.华夷之辨观念存在C.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固守闭关锁国政策B何谓“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以文明礼义为标准区辨华夏与蛮夷,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看待周围世界,以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文物制度、礼仪典章无与伦比,周围诸族则是偏处化外,须对“天朝上国”输诚向化的蛮夷。国人对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反应史料解读: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数量国名人口棉纺织品消费量比例中国3.6亿人均0.75便士1洪都拉斯14600人人均934.5便士1246你认为英国棉纺织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英国输华的商品中,有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用品,如刀叉睡帽、钢琴自然经济的抵制;购买力低下;输华产品不符合中国人习惯……

英国人认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练习巩固(2022•全国甲)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原因(2012·北京高考卷·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B①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等侵略者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等侵略者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②直接原因/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的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2.过程①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③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两图反映的共同历史史实是什么?

两图对该共同史实的描述又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两图对共同历史史实的描述会不一样?八里桥之战比一比3.结果条约时间签约国家影响《天津条约》1858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中俄《瑷珲条约》1858中俄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内河航运权等权益;鸦片以“洋药”,纳税进口,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合法化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4.影响(1)政治:P93①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的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名词解释】“不平等条约体系”:不平等条约体系:(1)内涵: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2)特点: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3)影响:一方面加深民族危机;另一面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促进中国的近代化。①不平等条约是迫使与世界经济的接轨;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③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在1871至1874年外理台湾琉球漂民案期间,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冲突,电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在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和中法战争中的“台湾封锁问题”等涉外交涉中,中国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活动()A.说明西学成为社会主要思潮B.反映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趋势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D.扭转了对外交往中的不利局面B4.影响(1)政治:P93①不平等条约体系;逐渐沦为“两半”②“夷夏观”受到冲击,中国外交开始走向近代化:建立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中国在国外开始设立领事馆;派遣公使,递交国书。(2017·海南高考·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C③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便利了对清政府的控制和影响④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的借师助剿);汉族督抚势力上升,威胁中央集权。(太平天国运动:中央权力下移→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清末新政:编练新军,兵权下放)4.影响(2)经济:①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整个沿海,并开始伸向内地;②鸦片贸易合法化,白银外流加剧“银贵钱贱”,加重人民负担;③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4.影响(3)思想:①外国在中国内地传教,信仰冲突加剧(教案大量出现);②主要学习西方器物:从“开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开始出现。(2019·海南高考·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2020·山东等级考,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BC4.影响(4)社会:大量华工出国、下南洋,劳动力外流严重材料:19世纪中叶,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劳工,被称为猪仔,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等地的华工人数已接近50万,加勒比海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结合选必3第17课指出,19世纪中叶以后华工大量出国的原因?原因:国际: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中国:(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了生计而出国。(2)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使华工出国合法化。——《北京条约》(3)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增多,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四)19世纪60-90年代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1、边疆危机的加深边疆危机的加深背景危机表现清政府应对措施结果西北西南东南

(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扩张,中国成为列强侵略的重点对象。(2)洋务运动一定程度提高了清政府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能力1864年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出兵占领伊犁1883年法国控制越南,入侵中国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新疆建省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1885年取得镇南关大捷西北边疆度过危机1885年《越南条款》,清政府承认法国占领越南。台湾建省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政策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日本大陆政策史》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背景:P98①②(直接原因)③国际形势:1894爆发农民起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紧侵略扩张,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明治维新后,为发展资本主义,日本制定了以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19世纪末,日本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侵华。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旅顺大屠杀邓世昌及撞毁的致远舰内因:清朝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主要表现在:战前不做认真准备;战争过程中指挥不当;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虽损失重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却下令保船避战,使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外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马关条约》各条款内容对中国的影响内容危害承认朝鲜独立便于日本控制朝鲜,进一步侵略中国割三地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损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2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开四口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设工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直接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对中国: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②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国力衰落,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中日关系发生逆转。③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和民族意识

进一步觉悟。中国的现代化努力由器物变革阶段进入到制度变革阶段。对日本:获得了急需的资金、原料和市场,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国力军力增强,跻身强国之列,对外扩张加快。对远东格局:加剧了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和对中国的瓜分,美日逐渐成为该地区争夺的主角。深度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梁启超对此曾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刘新如《“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谈谈对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理解。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1)侵华方式:(2)民族危机:(3)经济结构:(4)阶级关系:(5)学习西方:(6)民族意识: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2020·江苏)《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练习巩固(2021•福建适应)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各地电报发送进行管制,“凡暗码之电,概不传递”,以防范日方间谍利用电报传递情报。由此可知,电报在当时A.成为信息传递主要方式B.被限制在军用领域使用C.因其即时性而倍受重视D.改变了近代战争的形态C练习巩固(2018•全国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C练习巩固(2016·全国Ⅲ)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C练习巩固(2016·江苏)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A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189469.496.2624.25190062.9911.2025.81190555.7114.0430.25191050.8916.1432.97191448.3120.3931.30瓜分中国的狂潮:P99-100(1)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2)大规模的资本输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建立工厂(五)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2)直接原因:

2.过程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镇压义和团运动。(1)1900年6月10日西摩尔廊坊附近,退回天津(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3)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4)出逃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议和。

帝王的伟大京都一半已被破坏和焚毁,已被蹂躏和糟蹋得不像样子了,简直像一切都死绝了一样。使馆街两旁残存着一垛垛废墟,一堆堆石头、灰烬、垃圾和赃物遍地皆是。中国人的尸体,一个挨一个地杂陈在马路上。到处乱丢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八国联军目击记》3.影响:(1)八国联军所到之处,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2011·全国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B中央式微,地方势大“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东南互保”签订《辛丑条约》:(1)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2)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民族危机的加深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内容危害惩办“首祸诸臣”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影响:(1)八国联军所到之处,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3)民族危机的加深,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1年《辛丑条约》(4)清政府为挽救统治,也开始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但客观上刺激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知识归纳】列强侵华战争侵华战争、条约影响侵华方式政治经济军事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军事侵略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加深-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瓜分中国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以华治华武装控制侵华方式:以经济侵略为主,政治、文化侵略为经济侵略服务;文化侵略的手段: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进行渗透。特点:(1)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密切相连;(2)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为本国资本主义服务;影响的逐步加深:(1)参与国家数量从一国到多国,从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以欧洲为中心向两侧转移的趋势。(2)主权沦丧增多(领土、司法主权、关税自主权等);(3)赔款增多;(4)侵略范围广列强侵华的实质: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破坏性和建设性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清末新政地主阶级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中国向近代化转型侵华的加剧救亡图存二、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二、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地主阶级抵抗派:19C40S-50S开眼看世界1.背景:P932.表现:P93-94《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内容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供对外交涉时参考。收集外国史地知识,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3.影响:(1)进步性:(2)局限性①P94这些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②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接连出版,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序幕,迈出了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初步和模糊地了解了西方,未能付诸实践和突破封建制度。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其实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只好又把“海国”分为“海岸之国”与“海岛之国”,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为海岛之国。这种划分表明魏源()A.对当时世界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B.冲破了传统夷夏观的认知局限性C.初步形成中国是世界一部分的观念D.没有根本摆脱传统夷夏观的影响D

创深巨痛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士人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的手里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夷务”在内容上侧重于西方政治制度B.“重大变化”说明对西方有了全面认识C.“创深痛巨”是指甲午战争带来的创伤D.“夷务”成为近代经世之学的主要内容D(2017年·天津卷·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A在国内:少有人问津骂声扑面而来大逆不道的书主张付之一炬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荣光在日本:如获至宝革新内政的“有用之书”被大量翻印,印刷了15版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呜呼!予与魏,……可谓海外同志矣!”孤寂

在中国,传统的“华夷观”仍占据主导地位;看世界的新思想被时人和统治者所忽视。在日本,由于思想开放,国民勇于接纳新知,尊重新事物。

1860年以前,《海国图志》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不急之务而遭受冷落。而《海国图志》的传入使日本如获至宝,“到了江户则身价百倍,成为急需的御用之书”,并形成了《海国图志》时代。对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A.魏源已经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B.《海国图志》维护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C.《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广泛传播直接导致了明治维新运动的兴起D.统治集团的认知差异影响着中日两国对西方文明不同的应变力D道光皇帝:林则徐建议朝廷仿制西方炮船,抵抗英国侵略。道光皇帝回复的朱批竟是:“无理!可恶!”“一派胡言”。多数官员:该夷(英国)不过求赏码头,贸易通商而已,尚非潜蓄异谋。魏源在1842年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为什么到了洋务运动时期才得以实践?

学者蒋廷黻[fú]痛惜地说:“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光阴。”

20年后的中国:曾国藩面对《北京条约》“阅之不觉呜咽”,奕訢目睹圆明园的大火“痛哭无以自容”时,他们力排众议,小心翼翼的将“师夷”的主张付诸实施。(二)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①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②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2、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挽救国家颓势(剿发逆,勤远略);“自强”“求富”。3、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体”即治国之“本”;“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用”即治国的手段“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外来侵略,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2019·江苏高考·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A.全面复兴旧学B.排斥西方新学C.新学消解旧学D.崇尚中体西用D材料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深度理解:中体西用概括材料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中体西用”思想一方面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宗旨,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直面内忧外患的严峻现实。4、内容(2020·全国Ⅲ卷高考·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D经费支持材料支持开办开平煤矿(河北开平,李鸿章)湖北织布局(湖北武昌,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汉阳,张之洞)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创办民用工业安庆内军械所(安徽安庆,曾国藩)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崇厚)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桢)创办军事工业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纲要上P98)19世纪70年代,随着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其中较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选二43)1872年,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选二71)主要活动:成立学堂;培养人才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军事学校:福建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新式人才四大近现代著名的海军北洋海军南洋海军广东海军福建海军筹建海军海防建设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清末第一所官办的外语专门学校,开设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并增设天文算学馆,培养了外交和翻译人才(选三9)①1872—1875年,由容闳倡议,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选三78)②严复、詹天佑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选三10)1868年创办,大量西方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引进并翻译(选三10)主要活动:4、内容领域成果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官办企业)自强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崇厚天津机械制造局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求富李鸿章开平矿务局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李鸿章上海机器织布局兴办新式教育;派留学生出国。京师同文馆等,留美幼童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军事企业: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民用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筹建海防:军事近代化新式教育:教育近代化5、作用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有人说它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是指A.生产技术和新的思想文化

B.国家富强和新的经济因素C.资本主义和新的工业企业

D.经济体制和新的政治制度B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B.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D.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B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6、结局(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C结果: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从学习目的上从学习内容上从企业管理上从国内环境看从外部环境看7、局限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管理制度混乱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洋务派对立的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2020·全国卷Ⅰ)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C广义上的清末新政:1901-1911年,这10年清政府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之为新政。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狭义上的清末新政:指1901-1905年间,面临内外交困之危局,为实现王朝之自我救赎,晚清政府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运动。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晚清改革、光绪新政。预备立宪:指1906-1911年间,清政府在其他改革的同时,主要在政治层面所展开的改革。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三)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2、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清政府推行“新政”。塞缪尔·亨廷顿认为:“19世纪的君主实行现代化是为了阻挡帝国主义,20世纪的君主实行现代化是为了阻挡革命。”中国近代史上,与该说法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洋务运动

二次革命

B.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C.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B3、内容: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改革官制,整顿吏治,调整机构——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整顿军队,编练新军奖励工商,振兴实业推行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建立近代教育体制。五大臣出洋考察团遮羞变法预备立宪(1906-1911):颁行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新政”的内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托克维尔说:“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结合材料中清末新政的相关史实,论证托克维尔观点的合理性。4、评价:废科举新式教育知识分子前途危机培养具有民主意识的现代人才传播西方自由平等和民主革命思想,使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胡适在1910年6月30日给母亲的信中说:“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唯有出洋留学一途。”由此可见()A.废科举阻断读书人的仕途B.留学成为进取仕禄的主要途径C.国内的新式教育仍未起步D.辛亥革命推动了留学成为热潮B兴实业壮大资本主义及资产阶级力量1905年,京师大学堂举办了第一次运动会,校方特别强调开运动会的目的是培养青年“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的精神,还要运动员一再高呼“皇太后圣寿无疆,皇上圣寿无疆”等口号。这反映了()A.新式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B.体育强国已经成为社会潮流C.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嬗变

D.近代学学开始重视体育运动C据农工商部统计1903、1907年注册登记的127家公司中,股份有限公司为98家,占总数的78%,合资有限公司有17家,而独资或合资无限公司仅有12家。出现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C.清未新政鼓励兴办工商业

D.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C组建皇族内阁地方咨议局设立立宪派离心,汉族官僚的离心,壮大了革命的力量推行地方自治,中央集权进一步衰弱,为民主制度的建立做了准备新政各项措施的落实需要大量资金,苛捐杂税越来越多,推动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建新军革命新军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评价:宣统三年(1911年)5月8日,清廷裁撤旧内阁和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即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竟然只有4人。时人嘲讽,其为皇族内阁。由此可见清末立宪活动()A.实践了三权分立的理念

B.获得了帝国主义的支持C.孤立了清朝政府的统治

D.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实施C●

主观目的的反动性●

客观影响的进步性●

实际作用的背离性取悦西方列强、遏制革命形势、挽救自身统治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最终没能挽救清朝的统治,反而加速其灭亡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严复《救亡决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思考:根据下面材料和教材P39史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官员选拔方式发生变化的原因?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不适应时代需要(内忧外患);②洋务运动的开展和西学的传播;③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推动;④网罗人才;⑤普及教育;⑥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学习聚焦:废除科举制,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等3等,不同等级者分别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5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

——1904《奏定学堂章程》二、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四)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背景:(1)根本原因:(2)外部原因:(3)直接原因:(4)组织形式:“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清政府的搜刮压迫,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自然灾害严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反清。2.过程(1)金田起义:1851(2)定都天京:1853(3)军事全盛:1853-1856北伐:牵制清军西征:半壁江山(4)天京变乱:1856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逼封万岁密诏回京被杀处死出走1852阵亡1852阵亡皇权思想争权夺利(5)后期斗争(6)失败:1864年曾国藩与湘军李鸿章与淮军中外势力联合绞杀3.纲领(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内容评价“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空想性: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但绝对平均主义脱离实际落后性:追求小农经济不符合社会潮流(2016·江苏高考·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D3.纲领(2)后期:《资政新篇》政治: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经济: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内容实质评价地位:进步性:局限性: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发展资本主义,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土地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3)结果:在战争环境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4.失败原因(2015·江苏高考·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D(2)直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没有先进阶级领导冲不破封建社会的制度与思想(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5.评价清政府将盐税作为重要税源,采用专区专卖形式严加管控。1855年,曾国蓬向朝廷奉请拨给浙江盐商3万盐引作为销售凭证,自行运销至江西,湖广等地,浙盐从而跨越了传统的销售地界。此举主要缘于A.政府萌发近代盐业管理意识

B.太平天国运动扰乱盐业销售C.列强发动战争加剧盐业危机

D.外国商品输入加速白银外流B(1)积极①反封建:P97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②反侵略:对侵略者开展武装斗争

地位:农民运动的高峰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社会性质、双重任务)③对后世:刺激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与民主革命: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顺应时代潮流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5.评价B(1)积极①反封建:P97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②反侵略:对侵略者开展武装斗争

地位:农民运动的高峰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社会性质、双重任务)③对后世:刺激中国的近代化探索与民主革命: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顺应时代潮流(2)局限性: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A对清王朝的影响思考:太平天国所占领区域有何特点?清政府财富主要来源地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地方势力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湘淮集团的崛起有学者认为,这一历史事件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该历史事件后,地方一细权力扩大、督抚专权出现,清政府官僚阶县严重分化,上层汉族官僚势力迅速增长,中央权力下移。这一“历史事件”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

D.清末新政清政府将盐税作为重要税源,采用专区专卖形式严加管控。1855年,曾国蓬向朝廷奉请拨给浙江盐商3万盐引作为销售凭证,自行运销至江西,湖广等地,浙盐从而跨越了传统的销售地界。此举主要缘于A.政府萌发近代盐业管理意识

B.太平天国运动扰乱盐业销售C.列强发动战争加剧盐业危机

D.外国商品输入加速白银外流BB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民族危机加深二、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五)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1.背景:P103(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是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的。(3)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2.过程:P1031898年冬开始兴起,提出“扶清灭洋”1899年底1900年6月1900年8月清政府先抚后剿,运动转向直隶清政府招抚,义和团控制京津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失败剿抚兼施,清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900年1月清廷颁布了一道有关处理教案的上谕。在这道上谕中,清廷要求地方督抚慎重处理各地教案,不可将反对洋教者一概“目为会匪”,“良莠不分”…地方官在处理此等民教案件时,应该“只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由此可知,清政府(

)A.试图操纵和利用反帝势力B.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积极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D.谋求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A3.评价:P103义和团对清政府和西方的事物态度如何?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神出洞,仙下山,扶助大清来练拳。不用兵,只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

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法哭连连。

——义和团揭帖爱国反帝盲目排外英国人赫德指出,“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长,四方响应,自今以后,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手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意之志者。"赫德意在说明()A.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反近代化B.“瓜分一事,实属下策"C.武器落后导致义和团运动失败D.义和团运动鼓舞了反清斗争B(1)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也存在盲目的排外思想和行为。(2)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3)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二、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六)资产阶级维新派: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救亡图存迫在眉睫。(2)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经济基础)(3)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4)维新变法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思想基础)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共同思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复《天演论》主张: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变法的合理性必要性。命题点:维新派的思想理念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借助儒学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减少变法阻力,以和平改良的方式实现政治变革。否定汉以来的儒学,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共同思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复《天演论》主张: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变法必要性。强调君主立宪、民权学说比较激进。(侧重制度变革和阐述怎么变法)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用进化论宣传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2018·全国Ⅲ卷·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都否定专制制度,主张变法革新。都主张保留君主,实行君主立宪。

命题点:维新派的思想理念D生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论严复笔下的进化论,在时代大潮的刺激下,给西方的进化论打下了中国烙印。2、序幕:公车上书(1)时间:1895年。(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3、高潮:百日维新变法主要内容一、教育方面: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新式学堂二、行政管理:裁撤冗员和不必要的机构;允许官民上书言事;三、工业方面: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四、其他方面:高级官员游历外国、改进和简化法规——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内容整理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1.革新科举制度和法律规范;2.设立政府制度局和创设十二个新局来取代无用的军机处、六部和其他现有的机构;3.设立各级民政局和地区分局,作为地方自治的初步形式;4.在北京设立议院;5.采用宪法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促进新思想的传播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高潮: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帝思考:戊戌变法有怎样的局限性?本身是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谋划,强调传统的“义理之学”是不可动摇之根本,对于西学只是接受考虑“切于时务者”。维新运动受到种种限制,尤其难以在根本问题上进行变革。4、失败:戊戌政变(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慈禧太后瀛台瀛台(牣鱼亭)(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京师大学堂戊戌六君子◎5、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评价(1)目的: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2)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君主主持下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课堂探究】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想一想戊戌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那位在半世纪的从政期间作为中国的坚定不渝的朋友的人(译者按:指赫德爵士)在一件不打算公开的信中表示他的意见如下:“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维新派的主观失误(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表现)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只是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急躁冒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4)历史意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当我读到康、梁(特别是梁启超)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的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的兴趣了。--《吴玉章回忆录》(5)启示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