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民俗学基础-课件_第1页
《民俗学》民俗学基础-课件_第2页
《民俗学》民俗学基础-课件_第3页
《民俗学》民俗学基础-课件_第4页
《民俗学》民俗学基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俗学1ppt课件第一章民俗学基础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二、民俗的分类三、民俗学1、含义2、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2ppt课件北京大学时期中山大学时期杭州时期抗战时期建国以后3ppt课件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4ppt课件一、民俗的特征1、集体性2、传承性与扩布性3、地方性4、稳定性与变异性5、规范性5ppt课件二、民俗的功能1、教化功能2、规范功能3、维系功能4、审美功能5、娱乐功能6ppt课件第三节外国民俗学一、民俗研究的摇篮:德国赫德尔雅格布·格林和威廉·格林:认为民歌的创作与任何个人无关,而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他们著作中的一条主线。7ppt课件本菲:认为民间故事的研究应该从它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入手。1859年,本菲为他翻译的印度故事集《五卷书》写了长达600多页的导论,详细描述这些印度故事如何经由阿拉伯世界流传到欧洲的过程,也揭示了古代印欧文化的内在联系。梅耶:本世纪德国民俗学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潜心研究民歌的创作过程,反对格林兄弟的“集体创作论”,认为“集体创作论”实际上抹杀了民间诗人的创作个性与创造力。历史考查可以证明许多民歌来自个人创作,又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丰富提高,而且其中也不乏文人创作的影响,梅耶的观点被诺曼(HansNaumann,1885~1951)进一步发挥成民间文化起源的理论,激发了新一代学者极大的兴趣。诺曼的著名观点是“贵族起源论”,即民间文化先是起源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流传到民间,并失去其原来的贵族文化的特征。除曼哈德特等少数人外,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未得到德国民俗学者的重视。8ppt课件二、民俗学的故乡:英国1846年,古物学者汤姆斯(WilliamThoms,1803~1885)提议以“民俗学”(folklore)来代替过去关于民俗文化的种种说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英国堪称为民俗学的故乡。缪勒:从希腊诸神的名字中追寻出它们的印度源头,并发现这些神名最初都是对自然现象的比喻。缪勒认为所有印欧语系民族分享一个语言源头,当这些民族分散到世界各地时,古代雅利安语言逐渐演变成许多民族语言。神名的最初含义也被遗忘,后人不得不创造出许多故事来附会解释,于是产生了神话。9ppt课件

泰勒:关心的是整个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历史,而不是格林兄弟努力重建的“民族精神”。民俗,作为历史的遗留物,也不再具有什么特别珍贵的现代意义,而是应该加以改革的对象。以进化论人类学考察民俗事象的社会功能,以“遗留物说”解释现代民俗中的不合理成分,新一代民俗学者将英国民俗学发展为完全不同于德国民俗学的另一传统,其鼎盛标志是被后人誉为“超级强队”的人类学派的出现。人类学派民俗学的代表人物有六位,其中,安德鲁·兰是中国民俗学界最熟悉的。10ppt课件弗雷泽的巨著《金枝》、《旧约中的民俗》等和马雷特的“前万物有灵论”都为英国民俗学的发展作出过极大贡献。兰、纳特、高谟等人在本世纪20年代相继去世,第一次世界大战又使民俗学会的工作陷入停顿状态,英国民俗学史上最辉煌的一章也随之结束。他们以高度热情在业余时间从事民俗研究,却从未尝试过使民俗学进入高等学府的讲坛,更谈不上培养民俗学专业人才。11ppt课件三、摇摆于两大传统之间的法国一般认为,法国民俗学的第一部著作是福瑞尔(ClaudeFauriel,1772~1844)于1824年出版的《现代希腊民歌》。福瑞尔强调这些民歌反映希腊民族精神,是现代的《伊利亚特》。著名的语言学家帕瑞斯(GastonParis,1839~1903)最先应用本菲理论于法国民间文化的研究。他专长于中世纪文学,以对《罗兰之歌》的历史考证而著称。12ppt课件吉纳普本为人类学家,专门研究仪式文化,发表有《生命礼仪》(1909)和关于澳大利亚土著的专著多种。自1916年出版一部研究法国传说的著作后,他便转向民俗学研究的领域。同英国民俗学者一样,他认为民俗学重建的是人类进化史而不是民族精神,但他更加强调个体的重要性。针对法国文学派民俗学局限于文献考据的弱点,他提出民俗学是一种研究民间习俗与民俗生活方式的科学,必须建筑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吉纳普晚年的多卷本《当代法国民俗》和其它理论著作已成为民俗学经典。与吉纳普齐名的山狄夫也是英国人类学派民俗学的忠实追随者。他著述极多,且着重于宗教巫术等信仰民俗的研究,因此被称为法国的弗雷泽。与吉纳普不同的是,山狄夫将民俗学定义为心理科学,民俗研究展示的是人类心理的自然进化历史。他关于民间巫术的研究扩展了民俗学领域,也修正并丰富了弗雷泽的巫术理论。13ppt课件新比较神话学的倡导者迪梅齐尔(GeorgeDumézil)是当代法国民俗学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同缪勒和本菲一样,迪梅齐尔也是印欧学专家,也以古代印度神话作为构筑理论体系的基础。不同的是,他将英国的功能学派人类学和法国的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引入他的神话学研究,从对神话系统的结构分析入手,揭示语言、神话,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最著名的理论是“三功能论”,即认为古代印度神话分成社会伦理、战争、生产三个功能层次,各有不同的神来表现。14ppt课件四、民族主义与民俗学:北欧诸国芬兰的民俗学研究远远早于现在的芬兰共和国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民俗学在教育国民、争取芬兰独立的运动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民俗学在芬兰被尊为国学,其发展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30年代是芬兰民俗学的蕴育期。第二阶段(1835~1862)以芬兰民俗学之父隆诺特(EliasLobnnrot,1802~1884)的杰出贡献为标志。他最大的贡献是收集出版了芬兰史诗《卡勒瓦拉》(1835)。芬兰民俗学史的第三阶段也可称为科隆时代,即科隆父子在赫尔辛基大学执教的66年(1862~1928)。在此期间,以科隆父子为代表的民俗学家使芬兰成为世界民俗学研究的中心,并创造了著名的芬兰历史地理方法。15ppt课件尤利斯·科隆(JuliusKrohn,1835~1888)自1862年起在赫尔辛基大学教授文学史和语言学,他发明了通过比较一首民歌之许多异文,将民歌异文分解成母题,分析这些母题的分布状况和历史变迁,最后确定该民歌之历史的方法。这便是芬兰历史地理方法的雏形。他的儿子卡尔·科隆(KaarleKrohn,1863~1933)被赫尔辛基大学聘用继承父业,并在1898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著名大学中担任民俗学专业教授的学者。卡尔·科隆最重要的贡献包括整理发表了他父亲晚年的重要著作,致力于发展历史地理方法论,创建了世界上最好的民俗档案馆和著名的《世界民俗学家通讯》,使田野作业方法在芬兰民俗学中制度化,还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民俗学家。16ppt课件北欧民俗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档案馆与博物馆起了很大作用。瑞典的北方博物馆,挪威的北欧博物馆,丹麦的民俗档案馆实际上都起着民俗学运动中心机构的作用。除国立的档案馆、博物馆之外,在许多省份还有地方性的机构。它们的功能不仅仅是收集与保存资料,还包括为研究人员提供人力物力资源和直接卷入具体的科研项目,如定期进行民俗学问卷调查。由于一些著名的民俗学家本人就是档案馆和博物馆的雇员,这些地方实际上具有民俗学研究机构的功能。17ppt课件五、学科建设的典范:美国美国民俗学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857~1858年,哈佛大学英语教授柴尔德(FrancisChild,1825~1896)出版八卷本《英格兰与苏格兰叙事民谣》,标志着早期民间文学收集的最重要成就。纽厄尔(WilliamNewell,1839~1906)是美国著名民俗学者中唯一未在大学任教的英国式绅士学者。他长期收集和研究儿童游戏,出版《美国儿歌与游戏》一书。他最大的贡献是参照英国经验发起筹建了美国民俗学会(1888)。纽厄尔的财富和闲暇时间使他能够以全部经历从事民俗学会的工作。尽管只任过一任主席,但他实际上一直是学会核心人物,并长期编辑《美国民俗学杂志》。18ppt课件进入20世纪后,鲍阿斯(FranzBoas,1858~1942)及其弟子相继担任民俗学会主席,美国民俗学进入以人类学理论为主导的第二阶段。汤普逊(StithThompson)于1912年进入哈佛大学英语系攻读博士学位,接受导师基特里奇的建议,以《北美印地安人中的欧洲故事类型》作为论文课题(1919年出版),并从此确定了他一生的学术研究方向。汤普逊在民俗学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发展和完善了故事分类法,为民间文学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1928年,汤普逊出版他翻译和改写过的阿尔涅《民间故事类型》,1932~1937年,发表他的六卷本《民间文学母题索引》。1946年,他的《民间故事》出版并很快成为民俗学经典。汤普逊在美国民俗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与他杰出的组织能力和学科建设成就分不开。他努力使民俗学在大学内赢得一席之地。并于1949年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可授博士学位的民俗学专业。与此同时,他又在印地安纳大学筹建了独立的民俗学图书馆,出版民俗学丛书,逐渐使印地安纳大学成为新的民俗学研究中心。19ppt课件道尔逊于1944年接受密执安州立大学的聘请,在接下来的13年内出版了六种民俗学专著和60多篇论文,使自己成为美国最优秀的民俗学家之一。在此期间,道尔逊发现美国民俗学存在着严重危机:既没有自己的“祖先”,也没有自己的理论,不过是人类学中一个无足轻重的附庸而已。为寻求可能的出路,有着历史学博士学位的道尔逊一头扎进英国各大图书馆去潜心研究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人类学派民俗学的辉煌历史,得出必须通过大学发展民俗学的结论,并于1968年出版了长达400多页的《英国民俗学史》。道尔逊在民俗研究方面著述极多,包括《美国民俗学》、《美国地方民俗》、《美国民俗与历史学家》等。他还努力发展“新大陆民俗理论”,认为美洲各国民俗皆产生于多种族多文化的互动过程之中,因此不能生搬硬套欧洲民俗学理论。1957年,道尔逊受聘接替汤普逊担任印地安纳大学民俗学教授,以实现他多年的宏愿——将美国民俗学建设成民办一流水平的专业。20ppt课件综合英国、德国民俗学两大传统,美国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口头创作、社会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民间艺术四个主要领域。功能学派人类学、芬兰历史地理方法、分析心理学、结构主义等外国理论均在美国民俗学界内占有一定地位1972年,道尔逊曾提出每一所大学都要有一位持有民俗学博士学位的教授的理想目标。从过去20年的发展史看,美国民俗学正在朝着这个目标稳步前进。据1986年的一次调查,美国共有509所大学开设民俗学课程;81%的民俗学教员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拥有民俗学博士学位的教员78位,硕士学位的9位;可授民俗学博士学位的大学已增加到6所,另有10所大学可授予硕士学位。在这个意义上讲,美国民俗学的中心已既非哈佛也不再是印地安纳,实际上,中心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各有千秋的数个一流研究机构和民俗学系。对比英国民俗学兴起与衰落的短暂历史,美国民俗学在学科建设方面无疑是个非常成功的例子。21ppt课件思考题:1、什么是民俗学?2、民俗具有哪些社会功能?3、简述美国民俗学科的建设。22ppt课件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23ppt课件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生产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24ppt课件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一)地域性。人民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二)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或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脱离这个需求的物质生产民俗是不存在的。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四)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25ppt课件第一节农业生产民俗1、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这部分习俗主要以农谚的形式存活在当今生活中,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和训诫的作用。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26ppt课件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27ppt课件2、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因此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社会,靠天吃饭的人们重视自然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许多谚语里还能窥见旧时这一习俗的概况;如,河南的农谚说“: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又如,陕西在初一五更测天气说“元旦,甲乙丰,丙丁旱,戊己虫雨伤,……壬癸潦。“元旦,宜晴不宜阴,是日宜雪,必兆旱。”江苏农民对“岁朝看风云,以卜田事”的习俗很重视。他们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是农民多年经验的汇集和智慧、心血的结晶。多少年来,传承、分布在全国广大农村的这类习俗,自然地形成了不同地区气象预测的网络。在我国古代农业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它一直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28ppt课件3、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人们还对臆想中的自然力怀着敬畏的感情;常常认为农业的丰歉与否与超自然力相关,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除了努力耕作之外,更注重观察他们一向中的超自然神灵。农业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历代统治者和广大农民都在年关节令转换的时刻,逐渐形成占卜农事丰歉、祈求免除灾害、避祸得福的习俗。尽管这类习俗有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成分,但它所反映的民俗心理,却是共同的。例如,各地普遍流行的正月十九(或二十五)盼丰收的“添(填)仓”节;棉区棉农在元宵节看灯蕊,盼棉花丰收;南方用水占年成好坏;广东除夕把盐米放在灶上,用碗盖起来,看米的聚散,占卜丰歉;陕西农民在冬至向巴山看雪占验来岁年景等等,不可胜数。29ppt课件4、农业禁忌、祭祀习俗。这一方面是农业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例如在有些地区,正月初十忌风,可以禳风除灾,惊蛰在墙角撒石灰,可以避虫蛇等等;例如在蚕桑生产地区,许多禁忌不仅有趣,而且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例如,江苏农民,家家都要养蚕,就把三四月叫“蚕月”。当蚕刚出生时,怕冷风和气味污浊,蚕姑就要关蚕房门独宿,据说可以避邪护蚕。蚕室里保持清洁,各家都有门上贴红纸,不相往来的禁忌习俗,否则要冲蚕花。湖州蚕农养蚕有三条禁忌:(一)清明节后,蚕农要接青龙,退白虎(二)担蚕以后,除自己养蚕外,闲杂人等,都不能直入蚕屋和大声呼喊,以保持蚕屋安静(三)正月元旦,乡人早晨起床要晚,叫“眠蚕花”。这样,才能平安养好蚕。所有这些习俗的形成,都与农民盼望提高农桑生产的心理有关。30ppt课件5、祭田神、先农和灶神的习俗。原始宗教观念的重要表现之一便是祭天、祭祖。它反映古代劳动人民,面对大自然与人类自身的利害关系,所采取的自然崇拜的信仰和仪式活动。人们期望通过这类原始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需求。这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占主导经济成分的社会里,祭天,祭祖,祭山川、土谷之神等,便成了农事活动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年初元旦这一天,农民通过祭天、祭先农,盼望一年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气久旱,他们祭龙神求雨。四川甚至把治水有功的秦太守李冰,也神化成了涪人祈雨祭祀的“川主之神”。久雨不晴,河南农村妇女要做“扫天娘,求女娲大神扫除乌云”。扫天娘也叫“扫晴娘。安徽在八月中旬,将初熟的稻米献过祖宗、家神、灶居、社神以后,才能食用,叫“献新”。31ppt课件6、农业生产过程习俗。这类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如古时候有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讥刺那些不尊重农业生产规律的人。具体来说,体现在田间管理中耕锄草方面,分深锄、浅锄,横锄、间锄等。施肥分造肥、上粪。粪有土粪、青肥、畜肥,各有特色。在收割上,大都采用镰刀、铲刀割麦。打场时,讲究“晒场”“翻场”“放磙”“起场”,“扬场”“搭垛”等一系列操作习俗。此外,北方还有关于其他作物四季耕作、劳动组合和佣工制度的习俗。32ppt课件7、农业娱乐风习,这一习俗是来源劳动实践也伴随生产活动自然形成娱神娱人的具有文娱性质的民俗文化。农业生产民俗来自劳动实践,也伴随生产活动自然形成娱神、娱人的具有文娱性质的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创作;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民间业余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像四川天全县上元节制作的“祈谷灯”“白果灯”,点燃通宵达旦。台下各由两人抬神像,来祈求当年五谷丰登。又如,农民制作的“九曲莲灯”,插竹一亩见方,由巫师在里面跳舞祈年,叫“踹灯神”。有的用竹子作秧标,避鼠雀;有的表演鸡栖避狸的情景等等。33ppt课件第三节工匠民俗一、工匠的技艺传承工匠们的绝技,是他们聪明智慧和灵巧双手相结合的产物。他们技艺的传承,总是通过收徒授艺,言传身教,实践为主的办法来实现。创艺艰辛,得道不易,记之于心,流传于口,代代相传,遂奉为诀而不轻易传人。各行工匠中流传着的大量艺诀、艺谚,正是他们经验的总结。比如,建筑工匠中所流传的“木匠看三,瓦匠看二”,意思是普通房屋出檐部分的宽度应是柱高的十分之三,由木匠掌握;屋前露出台基的宽度应是柱高的十分之二,由泥瓦匠掌握。再如,木匠们根据经验,认识到垂直木纹的耐压力,比平行木纹的耐压力要高出许多(据科学方法测定,约高出六七倍),所以在他们中间才有“立木顶千斤”的艺诀流传。34ppt课件二、工匠的行业民俗“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1、师承制度:从选徒、拜师、传艺到出师,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一般说来,师傅对徒弟实际上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挑水、劈柴、烧饭、抱孩子等等,什么活都要干,他不但要唯命是从、应对得体,还必须做到早起晚睡、眼尖腿勤,受训斥、挨巴掌是经常的。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认为他能听话吃苦,人品合格,这才开始传艺。艺徒先是给师傅当下手,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继而在师傅监督和指导下,干关键性的技术活。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35ppt课件2、职业行话:亦称“行业语”,是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很难明白其中含义。比如,在两湖的木瓦工中流行一种“木瓦工条子”的行话,可细分为姓氏行话、称谓行话、工具名称行话、生产行话和日常生活行话等。如称尺子为“量天子”“,墨斗”为“江湖”,凿子为“穿山子”“,瓦刀”为“开天子”,梯子为“步步高”;称木匠为“劈老匠”,瓦匠为“方老匠老”,石匠为“科老匠老”,同行为“源友(老)”;称上工为“南老上调”,收工为“南老故老”,加快为“打少点”等等。甲地木瓦匠赴乙地干活,如需同行帮忙找活干,只要用行话搭腔、问安、祝福、求助,就必会得到帮助,甚至受免费三天食宿的招待,反映出“人不亲行亲”的职业民俗特点。36ppt课件3、行业禁忌陶瓷匠烧窑时必敬窑神和土地神,禁忌讲话,以防触犯窑神,尤其忌讳讲污言移语,否则烧的陶瓷器会开裂或嘴歪肚瘪;在窑前禁止放鞭炮,即使初二、十六日做牙祭,也同样只点香烛,烧纸钱;油漆匠油漆的门窗、家具干了,忌说“油漆干了”,而说“离手了”,因为油漆干了等于没活干,不吉。4、祖师崇拜:手工各行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爷,木匠、石匠、泥水匠崇拜鲁班,茶匠崇拜陆羽等。37ppt课件第四节商业民俗一、集市的民俗集市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我国定时、定点的集市贸易,大约兴起于殷商时代,正如《周易系辞下》所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早期的集市贸易,建立在以己所有、换己所无的物物交换的基础之上,并不一定等价。

38ppt课件比如云南的苦聪人,直到解放前,还采取一种充分信赖的无言交易。他们把自己的猎物或兽皮置于通往集市的路边,然后躲进草丛观望等候。换取山货的商人便放置一些盐巴、布匹或衣物,取走苦聪人放置之物。待换货者走远之后,他们从草丛中走出,拿上放置的物品回家,至于数量多少、是否等价,他们从不计较。39ppt课件定时、定点的集市,北方叫“集”,江南叫“市”,两广叫“墟”,云南叫“街子”,川黔叫“场”。过去,由于人们的购买力有限,这类集市就一个集镇而言并不是天天有,每月九集者最为普遍。相邻的镇子集贸时间必然错开,若甲镇逢一、四、七互市,则乙镇为二、五、八,丙镇为三、六、九。因此,人们才把到这种有规律地变换时间和地点的集市去交易叫“跟集”或“赶场”。40ppt课件二、行商习俗上山下乡的货郎和走街串巷的小贩,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商业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至今仍十分活跃。货郎们从城里以批发价采购针线、梳镜、头帕、刀剪、火柴等日常用品,送货上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