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疗法详细介绍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73b31fa866e55c3711e826c60aebea8/373b31fa866e55c3711e826c60aebea81.gif)
![阿德勒疗法详细介绍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73b31fa866e55c3711e826c60aebea8/373b31fa866e55c3711e826c60aebea82.gif)
![阿德勒疗法详细介绍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73b31fa866e55c3711e826c60aebea8/373b31fa866e55c3711e826c60aebea83.gif)
![阿德勒疗法详细介绍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73b31fa866e55c3711e826c60aebea8/373b31fa866e55c3711e826c60aebea84.gif)
![阿德勒疗法详细介绍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373b31fa866e55c3711e826c60aebea8/373b31fa866e55c3711e826c60aebea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德勒学派治疗法在心理动力治疗取向的发展,阿德勒跟佛洛依德与荣格都是有力的贡献者。阿德勒曾跟佛洛依德合作过十年,后来因理念不合而拆夥,在一九一一年他辞去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一职,翌年创立个体心理学协会。佛洛依德则声称不支持阿德勒的观念,也不承认他是个良好的精神分析师。后来,正如第四章所述,许多精神分析师陆续偏离正统的佛洛依德理论,这些人包括:凯荷妮(KarenHorney)、弗洛姆(ErichFromm)、苏利文(HarryStackSullivan)。他们均认为社会因素与文化因素对於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这三位治疗师通常被称为新佛洛依德学派,但是安斯巴荷(HeinzAnsbacher,1979。则认为称他们为新阿德勒学派较为适合,因为他们已脱离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生物观与决定论,而接近阿德勒的心理社会化与非决定论等观点。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人类可以从整合与完整的观点来了解。此种看法强调人们的行为有其目的,认为我们的未来方向远比过去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目标。我们创造自己,而不是仅受到幼时经验的塑造。阿德勒在一九三七年去世之后,德莱克斯(RudolfDrelkurs。将其学说引进美国,特别是应用在教育与团体治疗上的原理,并提出「儿童辅导中心」及「多功能专业人员训练」两项构想。随后QscarChristensen等人也将阿德勒及德莱克斯的理论应用於协助儿童、父母、教师,以及其他社工人员。治疗目标阿德勒谘商重视当事人与谘商员之间的契约合作关系,通常此一契约系要求双方一齐澄清与探索当事人有那些「错误的目标与假设」,随后则以再教育的方式重新拟定建设性的目标。治疗的基本目标在於培养当事人的社会兴趣,这当中伴随着提高其自我察觉能力,并修正其基本假设、人生目标及基本观念(Dreikurs,l967)。阿德勒不认为当事人是需要治疗的患者,谘商的目标在於透过再教育,使当事人能在施与受之间感到公平,而愉快地生活在社会之中(Mosak,1995)。因此,谘商历程在於提供讯息、教育、指导、与鼓励给丧志的当要人,使其重建自信。当当事人重拾勇气而能采取与社会兴趣一致的行动时,其生活即可开始迈入有益的光明面。阿德勒学派谘商员会教育当事人以全新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别人、与生活。透过提供崭新的认知地图,谘商员将协助当事人改变对周遭情形的知觉。莫萨克Mosak,1995,p-67)将历程中的教育目标列出如下:1培养社会兴趣。2协助克服挫折感与自卑感。3修正其观点与目标一一即改变当事人的生活方式。4修改错误的动机。5协助当事人感受自己与别人是平等的。6协助当事人成为社会上有贡献的人。治疗者的功能与角色本学派重视认知层面,认为当事人如果认知错误(信念与目标。则会在情绪上受挫,行为的表现也会失灵。所以要令当事人在情绪与行为上有更好的感受与表现,发掘其错误的想法颇为重要,例如,不信任别人、自私、不实际的企图心,以及缺乏信心。治疗者的一项主要功能是,对当事人的各项运作功能做全面性评鉴。治疗者自当事人的「家庭星座」中收集资料,包括:双亲、手足,以及其他住在家中的人。此等资料的收集是藉助於问卷,经由汇总与解释后,可以获知其幼年时期的人际世界。从这些资料可以综观当事人成功与失败的主要领域以及当事人曾做过那些重大的决定。谘商员也会使用「幼年回忆」做为诊断工具一方面回忆幼年时期的单项事件,一方面跟目前的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偏见做一对照GriffithPowers,1984)。这些回忆简略地说明了当事人对自己、对别人,以及对未来的看法,经过汇整与解析之后,就可以指出当事人的人生中有那些主要的成功与错误,并据此做为治疗的起点。谘商员会藉着摘要,做出对当事人的诊断:从家庭星座问卷中理出主要的特徵,进而获得对当事人基本人格的初步概念。接着,藉着解析其幼年回忆,了解当事人目前对生活的展望。然后,在社会兴趣的架构下检视当事人的信念,并找出对方对生活的错误看法。上述过程结束之后,谘商员与当事人再一起拟定治疗目标(Gushurst,1971)。当事人在治疗中的体验阿德勒谘商的重点是当事人的生活方式,掌握了生活方式,则矫正的工作便有了蓝图。当事人如何固守其生活方式,又为什麽会抗拒改变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呢?一般而言,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无法发现本身思想与行为上的错误,因为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以及因为害怕若舍弃了旧有的型态会面临不确定的结果。因此,即使本身的想法与行为都有偏差,却宁愿回守原先熟悉的型态(Manaster&Corsini,1982)。治疗中,当事人会去探索阿德勒学派所谓的「自用逻辑」(privatelogic),指对於自己、别人及生活的各种概念想法,这些概念想法乃构成其生活方式。当事人之所以会有问题,乃因其自用逻辑所得到的结论跟真实的社会生活往往不吻合。因此,治疗经验的核心包括当事人发现其基本的错误,然后学习如何矫正这些错误的假设与结论。以一位长期沮丧的中年人接受治疗为例,在探讨其生活方式后,找出他有几项基本错误:&他认为没有人关心他。&他在别人有机会拒绝他之前先拒绝别人。&他严格批判自己,要求自己能够完美。&他认为事情很少会有圆满的结果。&他有深重的罪恶感,因为他确信是自己使每个人失望的。这位当事人从小就已形成上述这些错误的想法,长大之后依然固守着。他的期望大部份是悲观的,并且往往成真,因为从某个意义来说,他一直在寻求验证自己的信念。在治疗中,这个人将学习如何去挑战其自用逻辑的结构,也即以下的三段论法:&我本来就不值得人爱。&世界上充斥着许多会并斥别人的人。&因此,我必须跟别人保持距离,才不会因接近而受到伤害。这个人犯了几项基本错误,其自用逻辑使自己的心理能够统一。莫萨克(1977)会说这位当事人的生活中有一些核心主题,也许是「我必须控制生活中的所有事物」、「我必须知晓所有该知道的事情,任一疏忽都会带来大灾难」、「我所做的一切都必须力求完美」。很重要的是,谘商员须能倾听出当事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目的。阿德勒学派治疗的对象不是压抑的感觉,而是使当事人情绪与行为困境的想法与信念。但这并不是说阿德勒学派忽视感觉的角色,而是他们认为感觉是思想与行为的结果(非原因)。因此我们首先思考,接着感觉,然后再行动。因为情绪是认知过程的产物,所以当事人会以大部份的时间去讨论他们的想法、信念,以及目前正在做些什麽,这些都以认知架构为根据。简而言之,如果当事人希望开始有更好的「感觉」及更好的「行为」,则必须学习较好的「思考」方式。并且,因为当事人只是受挫而非「生病」,所以应给予「鼓励」。经由治疗历程,当事人会发现他们拥有资源与选择,可以应付生活中的重大任务。治疗关系阿德勒学派认为良好的治疗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建立在合作、互信、尊重、与目标一致的基础上。他们特别注重谘商员善意的示范与沟通。一开始,治疗就是合作关系,即二个人以平等合作的方式,朝彼此同意的目标迈进。狄克梅尔等人认为,谘商一开始当事人应订下计划,详细载明他们的期望与目标,澄清阻挠达成目标的因素,如何将失灵的行为转化为建设性的行为,以及载明当事人与谘商员各自应负的责任。不过,在阿德勒治疗中,订下合同并不是要件。当事人不应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应主动地投入治疗关系中,并从合作关系中学会对自己的行动负责。虽然阿德勒学派认为治疗关系会影响到治疗结果,但不认为单靠治疗关系就可以产生疗效。治疗关系是改变历里的起点,如果这当中缺乏互信与融洽的关系,则当事人不容易改变其生活方式。阿德勒学派之谘商含有四项主题,这正与谘商历程的阶段相呼应(Dreikurs,1967)。这些阶段并非阶梯式地一成不变,而可以想成为编织壁毡,也就是说可以这边先编一点,然后那边再编一点。这些阶段是:1、建立适当的治疗关系。2、探索当事人的心理动力(分析与评鉴)3、鼓励对方了解自己(洞察)。4、协助当事人做新的决定〈引导与再教育〉阶段一:建立治疗关系上面提过,阿德勒学派的治疗者会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并加强当事人对自己生活应负的责任。此种治疗关系建立在深入的关心、投入与友谊上,也因此,莫兹齐兹等人(Mozdzierz,Lisiecki,Bitter,&WilliamS,1984)认为治疗者是当事人在需要时能依赖的朋友,双方是合夥关系,一起为当事人的利益而努力。但唯有双方建立清晰的共同目标,治疗才能逐步进展。此外,谘商历程必须处理当事人认定重要而又愿意讨论与改变的个人问题,如此方会有疗效。一项促进合作关系的方法是,协助当事人去察觉自己的资产与长处,而不是一昧地探讨他们的缺点,也因此会使用各种支持与鼓励。在最起初的阶段里,谘商员会藉着倾听、反应、尊重、相信对方能够改变及表达真诚等方式,建立起治疗关系。当事人普遍缺乏自我价值意识,自尊心低落,对於适应生活任务的能力缺乏信心。此时,治疗者所提供的支持可以祛除其绝望与沮丧感。对许多人而言,可能因此第一次体验到别人对他真正的关怀。鼓励包括协助当事人发挥其潜能及化缺点为优点,例如,将固执与强硬化为果断与整合(Dinkmeyer&Losoncy,1980)。阿德勒学派重视当事人主观的经验,而较不重视技术的使用。在使用技术时,会配合当事人的情况而调整。在初期所使用的主要技术是投入与倾听、确认与澄清目标及运用同理心。投入指目光的接触及让当事人感受到谘商员站在他这边;倾听指掌握住当事人各种口语及非口语讯息,包括其声调、姿势、脸部表情、手势及迟疑等。同理心指掌握住当事人的主观世界,并踏着这些了解跟当事人沟通。如果能深入了解与接纳当事人,则对方将更能够提出对治疗的期望,也因此可以建立治疗的目标。为建立与维持良好治疗关系,波尔斯与葛律弗斯(Powers&Grif-fith,1987)建议第一次晤谈应提的问题如下:&为什麽你来找我?&你以前如何处理你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些困扰,你的生活会如何不同?&你期望我们之间的合作应有何种成绩?(或如果摆脱这些困境,你会做些什麽?)阶段二:探索内心动力在第二个阶段里,当事人有两项目标须达成,一是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二是了解此种生活方式对自己生活中各项功能的影响。此时,谘商员藉着探索当事人生活上的各项功能而对他做初步的评鉴。莫兹齐兹及其同事(1984)曾提到,当事人刚接受谘商时,视野往往狭隘,他们常受困於内心挣扎,人际关系处於紧张状态,以及对社会有疏离感。这个时候,谘商员应协助对方拓展视野,重新去看待这个世界。阿德勒学派谘商员会协助当事人把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行为串联起来,并密切注意其感觉、动机、信念、与目标,以了解其生活方式的意识感。他们探索其感觉,以了解其动机,并发展自己的同理心,以提高疗效品质。他们会探索隐伏在感觉背后的信念,并面质当事人,使对方能摆脱缪误思维的束缚。阿德勒学派谘商员重视生活方式的评鉴,因为此一评鉴能有系统地描述当事人家庭中的原有成员、他们彼此间关系及其生长的环境状况。莫兹齐兹Q984)称此阶段的谘商员为「生活方式调查员」生活方式的评鉴包括:家庭星座与儿童期历史、探索当事人幼年的回忆、并叁考社会情境因素来了解当事人。此时,谘商员的假设是,当事人对自己、对别人、对世界,以及对生活的解释,会引导着他们的行为表现。例如,当事人若认为自己不完美就是失败,这种想法会影响其行为。评鉴生活方式之目的,就在於找出这些错误的想法与解释,使当事人能察觉这些负面的想法及造成的影响。谘商员会去探索当事人的爱情、工作、友谊及邻居关系,当事人也应提供此类资料,并陈述在那些领域想加以改善或改变。询问当事人的问题包括:「你满意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吗?他有隶属与被接纳的感觉吗?你的工作状况顺利吗?你对於异性有特别的想法吗?你平常对自己感到满意吗?你接纳自己的程度有多高?」此外,还可能询问一些较宽广的问题,例如,「什麽使你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你的目标是什麽?这些目标的达成率如何?」阿德勒学派谘商员对於当事人如何去迎合生活中各种要求的方式,特别有兴趣。正如莫兹齐兹(1984)的观察,此学派的谘商员有如「心理探索者」,因为他们会和对方一起探索过去、现在、与未来。他们会帮助当事人探讨有那些成长的其他选择,并找出道路通往更丰硕的未来。家庭星座莫萨克与舒尔曼(Mosak&Shulman,1988)曾设计出一份问卷,探讨当事人在家中的心理地位、出生别,以及跟家人间的互动情形,问题包括:「谁是家中最被喜欢的小孩?你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如何?他们以何种方式表达?你与父母亲的关系如何?家中的小孩谁跟你的差异最大?在那些方面?那个孩子最像父亲、母亲?在那些方面?你最像谁?在那些方面?你是那一型的小孩?」此外,谘商员也会探讨对方前来寻求谘商的理由,以及他对於生活中基本任务达成情形的满意程度。这些或许不如问卷详尽周密,但对於当事人的自我知觉情形及影响其个人发展的一些经验,则能提供给谘商员一些资讯。对於这些资料,谘商员应做摘要。在当事人的全面评鉴中,也应包含一些独立的摘述,例如,幼年回忆、梦境,以及个人的偏好。幼年回忆阿德勒学派另一种评鉴历程是收集当事人的幼年回忆,其中包括过去事件所伴随的感觉与想法。这些事件必须是当事人能清晰的回想的,由此或能突显出他的信念与基本的谬思。阿德勒的推理是,每个人都有数以百万计的记忆,在这麽多记忆中所能浮现出来的必能投射其基本信念,或者甚至对生活的错误看法。提出的问题包括:「我想知道在你七、八岁之前曾发生过的特殊事件;告诉我你曾有过那些深刻的记忆,而且这些记忆不是长大后别人告诉你的」。或「我很想知道你幼年时期发生过的一些事件,而且是九岁前的事情。告诉我发生了什麽,那些情节令你印象深刻,以及当时你的感受或想法是什麽。当时你有那些感受呢?」这种方式可以引出许多回忆,三个特殊回忆是最低的要求,有些谘商员会要求十几个。阿德勒学派认为人们只会记住与目前观点一致的过去事件,所以这些幼年经验对於了解其生活方式,是重要的线索(Adler,1958)。这种有限的知觉强化了人们的自用逻辑,而此等逻辑又进一步强化其基本信念。因此,幼年回忆有助於了解当事人如何去看待自己,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了解他们的生活目标、动机、信念、与价值观。在解析当事人的幼年回忆时,谘商员会考虑以下问题:「他是旁观者或叁与者?这些回忆中最频繁或突出的主题是什麽?当事人典型的反应是什麽?他是独自一人或跟别人在一起?在回忆中他表达的感受是什麽?」梦境梦投射了当事人的想法与心情,因此可用来探索内心动力(Peven&Shulman,1986)。阿德勒学派以解梦为评鉴生活方式的一部份,重点则放在童年时期的梦及重复出现的梦。依个体心理学的说法,梦可能是未来行为的序幕。梦把问题浮至表面,所以可以成为处理的素材。依阿德勒理论的精神,梦是有目的而且是独特的,所以梦中并无固定的象徵意义;若不了解当事人,就无法了解他的梦(Mosak,1995)。优先偏好优先偏好(priority)的选择,也是评鉴生活方式的一条重要途经。以色列心理学家恪弗尔(NeraKefir,1981)首先提出人们的四种偏好:优越(Superiority)、控制(control)、安逸(comfort),以及讨人喜欢(pleasing)。人们所做的选择除非经过面质挑战,否则会持续主宰着他们对於压力与困难的立即性反应。每一种偏好都会有一套主要的行为型态及自我说服的信念。恪弗尔曾描述过四种偏好的行为型态:&优越型人格(repression)透过担任领导人或成就或其他途径去突显自己的重要,使自己感到优越。他们不做无意义的事情,但往往会抱怨工作负荷过重。&控制型人格(repression)寻求不受人讥笑的保证,并认为唯有控制住情境,才不会有被人讥笑或贬低的可能。他们不想在社交场合有任何失误的表现。&逃避型人格(repression)他们追求舒适安逸,因此往往拖延处理问题或做决定,并尽可能不去碰会带来压力或痛苦的事物。即使是例行性的任务,若视为带有压力性,就会加以排斥。&取悦型人格(repression)他们会一直寻求赞同与接受,以避免别人的排斥。由於担心别人会不喜欢他,所以会努力去讨好别人。从要求当事人描述在典型的一天当中做些什麽、有那些感觉、想些什麽,就可了解对方的偏好倾向。通常,他们的描述会出现一相当一致的型态。此外,一个人的偏好也可以从他尽可能会去逃避什麽,以及在别人身上会一直产生那些感觉而加以判别。治疗的目标不在於改变当事人的偏好倾向,而在於让他们能够认清自己对别人的感觉,以及自己因上述偏好倾向而付出的代价。恪弗尔认为(1981),「为了增强自我察觉能力,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偏好倾向,以及我们如何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去满足此一偏好」整合与摘要收集家庭星座、幼年回忆、梦,以及偏好选择等资料后,就应分别做摘述。最后,根据完整的生活方式评鉴问卷为主干,将所有的资讯加以整合归纳,并做出解释。评鉴生活方式是为了找出当事人的基本错误,例如,夸张、无根据的己见、错误的前提假设及各种偏执的立场,这些都会使当事人难以享受生活。这份摘要可以给当事人看,并在治疗中加以讨论。狄克梅尔等人(Dinkmeyer,Dinkmeyer&Sperry,1987)建议谘商员大声朗读这份摘要给当事人听,接着再要求对方再念一通,并从中观察其非语文反应。此份摘要亦应包含基本错误的分析。莫萨克(1995,p-70)认为偏好选择可视为人们个人的神话,因为信以为真,故会有相对应的行为产生出来。莫萨克举出五种基本错误:1、过度概括化:「世界没有公平」。2、错误或不可能的目标:「如果我要有被爱的感觉,则我必须取悦每一个人」3、对生活的认知错误或要求太严:「生活对我而言是太艰困了」。4、否定个人的基本价值:「我太笨了,所以没有人想跟我在一起」。5、错误的价值观:「冲至颠峰!不管过程中谁受到伤害」。从史天恩的自传(见第十四章)中,也可看出一些基本错误:&不要接近人们,特别是女人,因为你的生活会因而受到控制(过度概括化)。&父母亲并不是真的想要我,所以我最好消失不见(否定个人的基本价值)。&让别人喜欢我、赞同我是非常重要的,我最好去做他们期望我做的事情(错误或不可能的目标)。若想进一步了解阿德勒学派的评鉴过程与方法,可叁考以下书籍:《Understandinglifestyle:Thepyscho-clarityprocess》(Powers&Griffith,1987)《Theindividualpsychologyclientworkbook》(Powers&Griffith,1986);《Manualforlifestyleassessment》(Shulman&Mosak,1988);《Caseapproachtocounsellingandpsychotherapy》(Corey,1996)。鼓励历程评鉴当事人的生活方式后,接着是鼓励对方检查其错误知觉,向自己的定论挑战,并把自己的优点与才华详细做记录。此种「鼓励历程」是阿德勒学派最大的特色,而且鼓励的技术在治疗的每个阶段都会用到。阿德勒学派谘商员会抓住当事人所提供的每个机会,进行与强化此一历程(Powers&Griffith,1987)。因为当事人往往未能认清或接受自己的优点,所以谘商员的任务之一就是协助他们如此做。经过鼓励历程,当事人最后会开始接受自己的长处与资产。阿德勒学派认为,沮丧使人们的功能无法发挥,而鼓励正是解毒灵药。鼓励有多种形式,依谘商历程的阶段而定。在评鉴阶段中,一方面指出当事人也具有优点,另方面则鼓励他们认清自己有能力做不同的选择,并能够加以执行。阶段三:鼓励洞察阿德勒学派虽注重支持,但也强调面质。谘商员会鼓励当事人发展出洞察力,以察觉错误的目标与自我挫败行为。虽然洞察是行为改变的一项有力激素,但阿德勒学派并不认为绝对需要,只是视之为朝向改变的一个步骤,而重要的是应能将对自己的了解转为建设性的行为改变。在没有太多洞察的情形下,人们也能够产生突然与显着的行为改变。解释是促进洞察的技术,并且其重点是放在当事人此时此地的行为及意图中的期望。阿德勒学派的解释跟生活方式有关,即在评鉴当事人的生活方式后,藉着解释令当事人察觉其生活的方向、目标与意图、其自用逻辑、此等自用逻辑如何运作以及其目前的行为。通常,解释的焦点放在行为及其结果,而非行为的促因。阿德勒学派的一项假设是,没有人能知晓另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真相,因此只能冒着险去猜测。所以他们在做此等解释时,会以开放式的语句来进行,例如,「我有个预感想跟你分享我觉得情形似乎是一」、「情形会不会是这样及「我得到的资料好像是说等等,如此当事人便不至於产生自我防卫的反应,并能自在地讨论。经由这个历程,当事人最后应能了解自己在那些地方出了问题,情形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去亡羊补牢。波尔斯与格律弗斯(Powers&Griffith,1987)认为,如何解释不仅是技术,而且更涉及道德;谘商员应有勇气去发展同理心与直觉的猜测。越负责的谘商员,越能发展出同理心,以及越有勇气去猜测。更重要的是,当当事人否定或纠正这些猜测时,谘商员应有雅量去接受。阶段四:引导与协助治疗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透过引导与再教育,使洞察能化为行动。此阶段的焦点是协助当事人看见新而光明的选择,鼓励他们鼓起勇气去冒险,在生活中尝试新的改变。在引导中,当事人须做决定,并修正自己的目标。在鼓励下,他们「彷佛」已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如此方能打破自我设限的假设。在要求下,当事人必须在重复旧行为模式时把持自己。此时,承诺是个重要的部份,因为希望改变,所以必须乐於让自己执行一些任务,为自己的问题做一些特别的事。依照这种方式,洞察方能化为行动。在此阶段是解决问题与做决定的时候,也就是双方一起思考有那些可能的改变方案及各方案的结果,评估各方案能否达成当事人的目标,以及采行特定的行动方案。阿德勒学派在此阶段常用的技术,我们一一介绍如下:直接法(immediacy)指直接以发生在治疗时的情形做为例子,去烘托当事人日常生活中的情形。例如,如果当事人一直依赖谘商员为他做决定,并认为一旦自己做重要的决定,都会把事情搞糟,此时谘商员应直接点出由於他有此错误的信念,认为自己无法做决定,因此往往导致失败。欲擒故纵法(Paradoxicalintention)此技术或称为「反建议」,即让当事人去注意并夸张其不良的想法与行为,使问题的症状突显出来。欲擒故纵法包括使用一些表面看来似乎自相矛盾、有时候甚至显得荒谬的治疗技术,其本质是纳进当事人的抗拒,而不是排斥其抗拒;当中包含同理心、鼓励与幽默,故有提高当事人社会兴趣的效果(Mozdzierz,MacchiteIli&Lisiecki,1976)。阿德勒曾以此法治疗失眠与紧张的患者,不过他建议对於消沈的患者,最好能防范其自杀,而一旦自杀,则应立即送医治疗。此法也可用在有拖延习性的当事人身上,例如告诉他把任务拖得更久一点。对於常担心的当事人,可以要求他每天空出一定时间来担心所有可能的事情;对於上课中不敢说话的当事人,则可鼓励他坐在最后一排而保持沈默到底。在运用此法时,应建议当事人於一段特定时间内夸张其行为型态,使他能从实验中学到一些东西。本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当事人能戏剧性地察觉自己在某些情境中的行为,以及自己如何为此等行为负责。由於是纳进而非排斥当事人的抗拒,使得此等行为变得较不具吸引力,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会感到好笑。接着以夸张的问题去面质当事人,则能促使对方去思考如何改变其目前的行为方式。此法在运用时有道德问题,谘商员须有足够能力,而且是在较传统的技术试用无效后,才可以使用此一技术。彷佛法(actingasif)谘商员可以制造角色扮演的情境,使当事人去想像并表现出他们想要的样子。当当事人说「如果我能够—就好了」时,就可以鼓励他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角色扮演的幻想。以史天恩的例子而言,如果他说社交场合使他受挫,并说非常希望能够克服与女性碰头谈话的恐惧感时,谘商员可以这麽说:史天恩,下星期开始我希望你表现出自己仿佛是个非常迷人的美男子,假装自己十分有内涵,女孩子错过与你相识是她们重大的损失。建议你以这种方式去接近你最想接近的三位女性。藉着建议进行此等任务,即促使当事人鼓起勇气去做他们心中想做的事情。由於以正面的方式去改变史天恩的预期,因此他很可能会成功地执行任务。如果史天恩回报说他被那三位女性拒绝,则谘商员可以与之讨论问题之所在。泼冷水法(spittingintheclient'ssoup)例如,一位父亲会一直跟子女说他是如何辛苦工作,使他们能过舒服的生活,此时谘商员可以面质他的牺牲者角色,并指出他是如何在寻求着子女的感激。谘商员的角色不在於说服他去改变对子女的态度,而是向他说明他的行事风格所付出的代价。当事人可以选择继续表现原先的行为,但原先的行为动机很可能已遭破坏,因为他不再能够欺骗自己。把持自已(catchingoneself)在把持自己的过程中,当事人会变得能察觉自己的毁灭性行为或非理性的想法,但不会陷入自责。在一开始,当事人会太慢去把持自己,故重复着旧有的行为型态,但经由演练后,最后则会学到在事情未发生前就能预期到一些事件,因而改变其行为型态。以上述的例子而言,利用此技术后,这位父亲在向子女诉苦前至少会停顿几分钟,并可能会开始想到以其他的方式去回应子女。触钮法(Pushbuttontechnique)指谘商员要求当事人去交替想像愉快与不愉快的经验,然后注意伴随在这些经验中的感觉。本技术之目的在於教导当事人藉着改变想法去改变感觉(Mosak,1995)。应用此法时,阿德勒学派谘商员会去协助当事人认清他已选择了消沈的感觉,而这正是他的想法之结果。谘商员可能会使用一种视觉化历程,要求当事人去回忆一件非常愉快的经验,接着再回忆一件非常不愉快的经验,然后再去想像一件事件,体验一下自己往好的方向及往坏的方向去想的不同感觉。谘商员会送当事人两个「钮」一一消沈钮与快乐钮一一然后鼓励当事人在面对未来事件时,可以选择按那一个钮,以决定自己要何种感觉。避开陷阱(avoidingtraps)当事人在日常生活上的自我挫败行为,也会带到谘商来,例如,认为没有人真正关心他,因此也就期望谘商员对他冷漠不关心。此时,谘商员要小心落入陷阱,避免强化其旧有的行为型态,并应鼓励他去表现出那些心理成熟的行为。设定任务与承诺(tasksettingandcommitment)在采取具体步骤以解决当事人的问题时,必须设定任务并由他承诺完成。完成了一些特定任务而有信心之后,可以再拟定新的行动计划。这些任务必须实际、可完成,而如果未能成功完成,则应加以讨论并修改如果当事人都能完成这些任务,接着他们就能够承诺去完成一些长期性的目标,而往他们期望的改变方向前进(这些历程是行为治疗法与现实治疗法的一部份)。中止与总结(terminatingandsummarizingthesession)为治疗订期限、中止治疗而又不会打击到当事人继续探索自己的意愿以及对於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做一总结等,都是谘商的重要技巧。治疗即将结束时,不要再添加新的素材,但应协助当事人复习所学。此时也应指派一些「家庭作家」,让当事人将所学实际应用到生活上。除上述技术外,只要适合情况所需,阿德勒学派也会采用其他技术,而其他取向的治疗法也会采用阿德勒学派的技术。曼斯特与柯锡尼(Manaster&Corsini,1982)曾指出阿德勒学派常使用的其他合适技术,包括:&忠告当谘商员认为当事人已经能够接受时,谘商员会提供一些忠告。&家庭作业当事人常会被要求记录在各种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及当时的想法与感觉。例如,有个人很怕去退还瑕疵货品,此时可指派家庭作业让他把各种感到害怕的情境,连同当时的想法与行为记录下来;或鼓励他实际去退还瑕疵的货品,以挑战自己认为没有权利去抱怨的想法。&幽默在治疗中使用幽默,可以使当事人看清其问题;有时候,谘商员也可以协助当事人去学习较轻松的态度,对自己的愚昧行为解嘲一番(Mosak,1987)。&沈默有时候,沈默是治疗历程中的最佳技术。当当事人沉入不愉快的回忆时,忠告给得太快、太频繁都可能产生反效果。应用的领域由於个体心理学是基於成长模式而非医疗模式,所以可以应用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包括:儿童辅导中心、亲子谘商、婚姻谘商、家庭谘商、团体谘商、儿童与青少年个别谘商、文化冲突、矫正与复健谘商,以及心理卫生机构。而其原则也广泛应用在药物滥用防范计划、消除贫穷与犯罪等社会问题、老年人问题、学校制度、宗教,以及商业上。教育上的使用阿德勒热衷於把他的理念应用在教育上,特别是找出一些方法去矫治学童们错误的生活方式。他开发出一种历程,以辅导学生团体及教育父母与老师。在矫正儿童的基本错误之方法中,他特别重视提高社会兴趣与维护心理健康。除阿德勒之外,个体心理学最主要的拥护者是德莱克斯(Dreikurs,1968,1971)。在父母教育上的使用教育父母是阿德勒学派的主要贡献之一,目的在於透过增进彼此的了解与接纳,而改善亲子间的关系。父母亲学会简单的阿德勒理论后,可以在家中好好应用,例如,了解孩子们坏行为的目的、如何倾听孩子说话、协助孩子们接受其行为的后果、召开家庭会议,以及运用鼓励等等。《孩子们的挑战》(Children:thechallenge)(Dreikurs&Soltz,l964)及《成功的父母》(Theeffectiveparent)(Dinkmeyer&Mckay,Dinkmeyer,&Mckay,l987)等书可做为叁考。在婚姻谘商上的应用指评鉴夫妻的信念与行为,并教育他们采更有效的途径去达成其目标。狄克梅尔二氏(1982)曾指出婚姻谘商的四个步骤,此与上述的四个阶段吻合:1、询问夫妻对谘商的期望,并讨论如何达成其目标。2、评鉴两者的生活方式,以指出他们的行为假设、基本的错误知觉、优点及生活目标。此一评鉴与个别谘商的评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游戏公司前台接待总结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神经外科分流器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草坪护理CRM软件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导向销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古董搬运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双膜储气罐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环保EPDM颗粒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坏死性筋膜炎药品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车辆后备箱释放电缆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光伏舟托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达标测试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 2025年销售部年度工作计划
- 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ESG表现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 DB3713T 340-2024 实景三维数据接口及服务发布技术规范
- 八年级生物开学摸底考(长沙专用)(考试版)
- 车间空调岗位送风方案
- 使用错误评估报告(可用性工程)模版
- 初一年级班主任上学期工作总结
- 2023-2024年同等学力经济学综合真题及参考答案
-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