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_第1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_第2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_第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_第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古今之成大学问、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分享:用传统文化讲哲学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政策依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的契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策略主要内容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政策依据(一)何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六个称谓”1.中共中央最新文件里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习惯上叫“中国传统文化”;3.国际上、台海两地语境中叫“中华文化”;4.最简便的叫法叫“国学”;5.教育领域内也叫“国学经典”;6.在道德话语体系中叫“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称国学,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学问,是几千年以来积淀下来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信仰追求、道德规范、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经典提炼和集中表达。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六个定位”(1)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2)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3)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4)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5)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6)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政策依据1、十九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1)论述变化

表明: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新,“文化建设是灵魂”,已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大:建设文化强国。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2)两层理解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只有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第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3、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

导纲要》的要求2014年3月,教育部出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三个层面的教育。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核心内容和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等方面对在基础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系列原则性要求。新时代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是培养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奠基工程。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行为规范和文化素养的养成工程。

●是培养学生珍视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的提升工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理想信念的新时代工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的契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的契合

1、传统文化本质上是道德文化,是德育的深厚课程资源。“圣人无己,圣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教“发明本心”“大做一个人”

——陆王心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著名论断

2、《道德与法治》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程(1)法律教育固然重要,道德教育则更为根本。(2)道德教育可以脱离法律教育而单独存在,但法律教育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3)德育课程的传统要继承和发展。(4)不能用道德教育去否定、替换法治教育。(5)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需要。(二)《道德与法治》“间接德育”的需要1、德育课程直接将道德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具有

“直接德育”的突出弊端,《道德与法治》的综合化特征,为探索“直接德育中的间接德育”道路开创了更大的空间。2、中国传统文化的“养成教育”可资借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发明本心”“存心、养心、求放心。”——陆王心学“先立乎其大者”,“大做一个人”——陆九渊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策略(一)整体感知,全面渗透

1、需要教师具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水到渠成地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2、要对《道德与法治》教材有一个整体把握,提升教师全面驾驭教材的能力。(二)找准切口,精准结合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内容,而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是密不可分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方的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选取地方传统文化素材充实《道德与法治》课程,当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荆门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楚国先民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精神,能够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

荆门蒙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的老莱子的隐居地,老莱子斑彩娱亲的孝行能够培养学生孝亲尊长的德行;

荆门是百世大儒陆九渊及其心学的过化之地,陆九渊的《荆门军上元设厅皇极讲义》破除上元设醮迷信,教导官民发明本心,自求多福的教育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发明自己的本心之善。荆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乡土传统素材丰富

“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

——教育家徐特立

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独特的意义:●能够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能够增强课堂的现场感与亲和力;

●能够为学生准备一个受益终身的精神行囊。(三)关注学生,把握分寸1、要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2、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接受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