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件】中国历史地理学4_第1页
【历史课件】中国历史地理学4_第2页
【历史课件】中国历史地理学4_第3页
【历史课件】中国历史地理学4_第4页
【历史课件】中国历史地理学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概述

1、沙漠形成的必要条件、

2、沙漠化的概念

3、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化的类型

4、我国沙漠的分布示意图

1.1呼伦贝尔沙地的分布范

呼伦贝尔

沙地分布于

内蒙古东北

部的呼伦贝

尔达草原和

大兴安岭西

山麓地带。

N,

西

87顷63

呼伦贝尔沙地分布图

(朱震达等《中国沙漠概论》(修订本),P57)

1.2呼伦贝尔地区的气陛条件

X.

•呼伦贝尔草原年平均降雨量在300毫米。&

•年平均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左右o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是我国东北部气候最

干旱的地区。

(1)汉代以前的呼伦贝尔地区

汉代以前呼伦贝尔草原保持原始N然》植。

石器时代呼伦贝尔草原就有人类居住,根据考古发现,在石

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的遗物显示,当地的居民经济活动以游牧为主

兼营渔猎。这种经济结构对呼伦贝尔草原草地植被的破坏极小,因

此当时的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良好。

(2)汉代的呼伦贝尔地区

海拉尔河和伊敏河沿岸草场资源造成一定的

破坏,但整体面貌变化不大。

汉代鲜卑人迁入,砍伐桦树、从事垦殖,海拉尔河和

伊敏河沿岸草场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

在呼伦湖、海拉尔河、伊敏河等地鲜卑族墓葬群中,鲁'葬中的

最常见器物为桦皮器。呼伦湖鲜卑墓中多次发现粮食的残迹。鲜卑人

砍伐桦树和有限的农耕对呼伦湖、海拉尔河、伊敏河等地的桦树林、

草地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到鲜卑人南迁时“此土荒遐”(《魏书•序

纪》),说明经过鲜卑人近200年开发后,这里生态环境已不是初来时

水草丰茂的情况了。

(3)辽代的呼伦贝尔沙地

辽代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化市州那

A、修筑边壕、边城对沙漠化的影显

B、移民垦殖、兴修水渠对沙漠化的影响

C、沙漠化的出现

A、修筑边工

9世纪末10世纪初,呼伦贝尔草原居住着弓山、敌烈等游

牧民族,契丹人占领呼伦贝尔草原后,将乌吉、敌烈等部落

迁徙到北方的额尔古纳河中下游和石勒喀河中下游地区,昌

古、敌烈等部落留恋呼伦贝尔草原丰美的水草,不断南下。

辽国为了防止他们南迁,在东起库力河西岸,西至

河源和克鲁伦河源之间的沼泽地带间修筑了一条边壕。、同时

还修筑不少的边城。

B、移民垦登T产水渠

移民

据《辽史》记载,辽太宗会同2—3年(939-940)先后两次将欧昆石

烈、乙勒勃石烈、温纳河剌石烈契丹人迁到海拉尔河、乌尔逊河、哈拉哈

河、辉河一带,让他们从事垦荒耕种。

修筑水渠

根据考古发现在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牧场、新巴尔虎左旗五一林场、

巴伦赫雷姆城、祖赫雷姆城等地都发现有水渠遗迹,水渠主要用于灌溉农

田和菜地。\

农业得到大发展,

经过移民和兴修水利,当地农业大丰收:“凡十四稔,积粟数

十万斛,斗米数钱”(《辽史》卷59《食货志》)

(4)元代的呼隹贝尔沙地

蒙古人筑城垦殖加"frfl陕贝尔草原的沙漠化

农耕

蒙古大族宏吉剌氏“濡染华风,筑室而昼,不逐水草

移迁”(屠寄《蒙兀儿史记》卷153《世族表》)。黑头山古城发现

窖藏粮食,蒙古人农田主要分布在城周围。

贝尔湖南贝尔苏木驻地“布达特”镇,布达特为蒙古

语,意思是“产粮食或多粮食的地方”,说明蒙古人定居

此地时有农耕生产,近现代贝尔湖附近已没有农业生产了

筑城.

适应农耕的定居生活,蒙古人修筑有、巴

彦乌拉古城等城池。

沙漠化

元代蒙古人的垦殖地主要在辽垦区以外,

辽代耕地大多已经沙化。

元代蒙古人的筑城、垦种,也引起沙漠化,

从而加剧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化进程。

(5)近代的呼伦贝与沙地

铁路的修筑加剧了沙漠化在程、

俄国人修筑中东铁路,在海拉尔河沿岸大量砍伐林

木,用作铁路枕木、机车燃料、修筑站房住宅,使铁路

附近的森林全被砍光,铁路工人又在铁路沿线开荒种植

蔬菜和奶牛饲料。

修筑铁路路基、砍伐树木、开垦荒地、修建民房破

坏了草原植被和地表土层,引起新的沙漠化。现在滨洲

铁路沿线的沙漠化,就是修筑铁路的直接后果。

2.1科尔沁沙地的分布范月

位于内蒙古东南、吉林和辽宁西部的西拉木

伦河和西辽河流域。西、北为大兴安岭,南为七老图山

和努鲁儿虎山,东为松辽平原。

按行政区划,科尔沁沙地包括内蒙古通辽市大部、赤峰

市东部、兴安盟南部,吉林西部通榆县、双辽县和辽宁

西部的彰武县。

2.2科尔沁沙地的自然状

•气候:

年降雨量300—500毫米。多大风,平均风速4米/秒,

最大风速31米/秒(相当于11级大风),以西北风为主,

多集中在冬春季节。

•土质:

这里是西拉木伦河和西辽河沙质冲积平原,土层

薄,沙质沉积物厚度达140多米。

•自然植被覆盖率:W

40-70%o

(1)秦及其以前的科尔W地区

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

科尔沁先后有兴隆洼文化、越宝沟文化、富河文化

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遗址。表明在石器时代科尔沁地

区适合人类定居,植被良好,人类垦殖和柴薪砍伐可能

对当地自然植被造成轻微影响。

战国时期

穿过了科尔沁地区。考古发现,在今赤峰市北还有

古长城遗迹,俗称“土龙”。这段长城沿金英河北岸呈东西走向,

西起穆家营,经东方红乡、王家店乡、水地乡、安庆沟向东延伸。

秦代

也穿过了科尔沁地区。考古发现,喀喇沁旗娄子店乡姜

家弯子村向东北,经山前乡、赤峰市美丽河乡,过老哈河,经辽宁

县建平县种羊场、老官地乡、热水乡、烧锅营子乡、二十家子乡,

入敖汉旗新惠镇,再经新地乡、丰收乡、克力代乡、贝子府乡、王

家营子乡、宝国吐乡,入奈曼旗境内。

燕、秦长城对沿线生态构成y破坏

修筑长城的同时还在长城附近修筑屯堡,驻屯军队。

在修筑长城、屯堡时要砍伐树木、破坏山林草场,

破坏了地表植被;修筑长城、屯堡多用土夯筑,需要大量

挖取地表土,对地表土层构成破坏,表土层破坏后,下层

粉沙在强劲的风力作用容易就地起沙。

(2)两汉魏晋南北日期

鲜卑族造成局部轻微沙仁坪生态良好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人活动于科尔沁地区。考古发现科

尔沁地区鲜卑族遗迹有近100处,有代表性的遗迹7处。鲜卑族墓葬中

有较多木质葬具,说明砍伐森林较多;鲜卑族在沙丘4开凿墓穴、修

建半地穴房屋,会破坏地表土层,造成粉沙出露,在风》呼蚀下,固

定沙丘易转变为流动沙丘。

由于鲜卑族为游牧民族,他们对生态的破坏只限于局部疝区,辽

代这里还有一望无边的“平地松林”(《辽史》卷37《地理志》),科尔沁

总的生态环境还不错。

筑城造成沙漠化

夯筑城墙须挖取地表土,经实测的辽城有63座,

这些辽城周长加起来为93643公里,如加上未实测的古

城,城的总长度超过10万公里,城墙高度多在3—4米

左右,宽度在8—10米左右,据此计算科尔沁的辽城共

要取土45亿立方米。

筑城挖取地表土的结果是使潜伏地下的粉沙去出

地表,在风蚀作用下出现沙漠化现象。最先受沙漠化

危害的也是这些修筑的城池。

B、移民垦殖造成义芈化

强制性移民

唐末契丹借与李克用结盟之机南下燕蓟,强制性

地将该地区的汉人迁至西辽河流域;926年辽灭渤海

国后将大量渤海人迁至西辽河流域。

移民垦殖导致沙漠化■

\

这些迁入西辽河流域的移民主要从事农耕,耕地

最初分布于各州县城周围地区的河流、湖泊沿岸地带。

在垦荒之初,沙漠化不明显,长期垦殖后,地表的流

沙越积越多,形成流动沙丘。

C、筑城和垦殖后的环境状况

辽代初年科尔沁植被茂密,科尔沁西部号称“平地

松林”,老哈河以西为森林草原景观,老哈河以东为疏

林草原景观。

在大规模筑城和移民垦殖的双重影响下,至11世纪

科尔沁地区许多地方已变成了沙地。比如乌丹以北接近

西拉木伦河的地方原来是沼泽地,但到11世纪已经变成

了沙地。

A、大量的耕地废弃加重了沙漠化

辽代为借助汉人、渤海人发展农业,在科尔沁地区设

置了许多州县,12世纪初被金取代后,2/3的州县被撤销,

这些州县居民随之迁走,废弃的州县附近耕地变成搭荒地。

耕地抛荒后,裸露的地表易受风蚀形成流动沙丘。大

量州县被废,意味着数量众多的耕地逐渐演化为沙地。

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代临潢府已经有了沙地。

金世宗大定14年(1174)科尔沁东南部“塞路飞沙没马黄、°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该地“大风飞尘暗天,咫尺莫辨

失途"

金代周昂作诗“屋边向外何所有?唯见白沙垒垒堆山丘”。.

修筑边壕城堡对沙漠义的影

修筑边壕屯堡,需砍伐木材搭建营房兴边壕沿线林

木不够用,金王朝下令“从大盐源出官木飞余,与直

东堡近岭求木”(《辽史》卷24《地理志》),修筑边壕城堡几

乎将边壕沿线的森林砍光,还不得不从外地运入官木。

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后,在相对冷干多风的气候条件下,

地表容易就地起沙形成沙地。

H81年修边壕之初就有边壕“旋为沙雪埋塞”的情

况出现(《辽史》卷24《地理志》),边壕沿线沙化现象已很严

重,经过大规模修筑边壕和城堡后,沙漠化应该更为严

重。

(5)元明时期科尔沁地区

人为活动减弱,自然植被世恢复

蒙古人灭金后,科尔沁地区成为蒙鲁人牧场,农业耕

作基本停止,沙源减少。

元明两代科尔沁地区筑城少,也减少了沙海。

元代有城5处,明代有城4处,元明两代筑城数还没有辽或金一代多。

蒙古人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不需要筑城和砍伐森林。

科尔沁地区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人为活动减弱后,

植被可自然恢复,从元到清初400年里,科尔沁地区的生

态环境有所好转,出现了“长林茂草”的局面,大部分

流沙转为固定沙丘。

(6)清代的科尔班沙地

清代的农垦X

康熙年间在科尔沁地区推行垦荒。派人去传授垦荒

耕种知识;鼓励关内汉人租种蒙古贵族的草地,科尔沁

各旗都有了农业种植。

嘉庆年间山东、河北、河南的灾民涌入科尔沁地区,

招民垦荒合法化,垦荒也从南部各旗扩展到其他各旗。

鸦片战争以后,朝廷为充实国库,蒙旗垦荒成为增

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科尔沁各旗大量草场被用于招

民垦荒。垦荒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

垦荒奠定现在科尔沁沙地的基础

辽金耕地呈插花分布,清代垦荒是大面积分布,能

种植的草场大多辟为耕地,从而造成大范围的草原沙化。

垦荒越早,沙漠化越严重,、奈曼旗、

后旗、库伦旗、彰武县、翁牛特旗是清代垦荒较早的地

区,都是沙漠化较严重的地区。

清代的垦荒,最后奠定了科尔沁沙地的基础。

人口的增加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据景爱先生估算,辽代科尔沁地区有人口约20万,到

1908年科尔沁地区有人口1303155人,清末的人口数是辽

代的6.5倍。人口密度由垦荒前为6人/百十方公里增加到

67人/百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原来的n倍便;爱《沙漠考古通

论》,P109)o

(7)科尔沁沙地近况

近年来因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的启

动,科尔沁沙地整体呈现治理速度快于沙化速度的状

况,科尔沁沙地每年绿化面积大于沙化面积约75万

亩。\

奈曼旗、科尔沁左翼后旗、敖汉旗、通辽市等过

去一些寸草不生的“白区”,逐渐被绿色占领。

3、毛乌素沙地的变迁

3.1毛乌素沙地的分布范围

3.2毛乌素沙地的自然状况

3.3毛乌素沙地的变迁

(1)汉晋以前毛乌素地区

汉晋以前毛乌素地区生态环境较好

汉代毛乌素地区有不少林地。

汉代沿今秃尾河向西、从今十二连城至陕西榆林以北

有两条林带,汉时“悉榆林之致”(《水经・河水注》。

赫连勃勃筑统万城造戢

局部植被地表土的破坏

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夏政权建都统万城,发10万人

修筑统万城,“蒸土筑城”,(《晋书・赫连勃勃传3,io

万人筑城蒸土及野炊燃料需要砍伐契吴山及其附近的森

林;掘壕取土破坏地表土,为土地沙化提供了沙源。、

(教材134页)

魏晋时期毛乌素地风勤勺生态较好

统万城“临广泽而带清流”(《太平御览》卷555),

当时红柳河上还有湖泊沼泽,水质清澈。

《晋书•赫连勃勃传》称统万城“背名山》”洪]

流”,洪流即红柳河,说明当时红柳河水量很大。

红柳河湖泊广布、水质清澈、水量大可推测魏晋

时期毛乌素地区仍处于水草丰茂的状态。

(2)唐代毛乌素边地

沙漠化出现且日渐加、

唐代党项族迁至银州、夏州、绥正宥州,学会农

耕生产,“绥、银以大理、无定两河为渝胃(吴广成《西

夏书事》卷9),无定河是重要的农垦区。

长庆2年(822)10月“夏州大风,飞沙为木/及城

堞”(《新唐书》卷35《五行志》)

咸通年间(860-873),“茫茫沙漠广,渐远赫飞城籍

(李熙令《榆林府志》卷49)\、

经过垦殖,唐代后期无定河流域统万城一带出现了

沙漠化现象,而且情况已很严重了。

(3)北宋时期的毛乌素沙地

农垦进加剧了毛乌素地品沙漠化

北宋在宋夏边境筑城屯垦

\

为防御西夏,北宋在宋、夏边境的无定河流域修

筑城堡、屯垦耕种。“塞垣上下,逾三十年,石呢£

战。禾黍云合”(李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0),北宋的屯

垦使部分西夏人也从事农耕生产。

农垦造成毛乌素地身的扩展

太宗淳化5年(994年)“从银、飞豉(ji)青、白盐池,

地惟砂磺”(李素《续资治通鉴长编》35),银州在今陕西米脂县西

北40公里处,夏州在陕西靖边县北,青盐池在陕西定边县北,白盐池在鄂托

克前旗二道川。说明北宋米脂县西北、靖边县北、定边县北、

鄂托克旗以南都已经变成了沙漠。

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过横山后,方到平公;(李

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0),横山在今陕西横山县,这说明北宋时

横山县以北也变成了沙漠。

北宋时现在毛乌素沙地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A、边墙的修筑与沙漠化

边墙、城堡、边墩的修筑\

为防御蒙古南下,明代在北部边境修筑"城。毛乌

素地区边墙大体属于延绥镇(榆林镇)(陕西府谷-4夏盐池)

宁夏镇(宁夏盐池—甘肃皋兰、靖远)管辖。边墙附近还筑

有墩台、城堡,从花马池(盐池县境)到清水营庙谷县

境)长达1770里的边墙有城堡、边墩、崖若923处,每隔

1.9里就有军事建筑一处。

边墙与沙漠化

修筑上千里边墙和近千座军事建筑,对边墙沿线的植

被和地表土层的破坏较严重,从而引起流沙的产生。

灵武县东35公里有一个南北2公里,东西L5公里的瓷窑堡遗址,

窑场北有明代的烽火台,距明代边墙很近,现在整个窑场为流沙所掩

埋,四周还出现了高大的流动沙丘,窑场的废弃与明代边墙的修筑引

发的沙漠化有密切的关系。

(5)清代的毛马辜沙地

垦荒加快了沙漠的"成、

清代的垦荒

清初陕西、山西农民进入河套,“小蟒野.耕稼

其中”,康熙年间“发边内汉人与蒙古人一耕不卷,

乾隆年间“允陕西榆林、神木等处边民种鄂尔初河套

地完租”(《重修河套四大股碑记》),更多的耕地被开垦

出来,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

光绪末年毛乌素沙地出现了大规模的垦荒。乌审旗

最初报垦地共有1452顷,后又报垦535顷,总计报垦1987

顷。鄂托克旗(包括今鄂托克前旗)共报垦地3870顷。这次垦

荒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

荒地的开垦与沙漠的扩展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的垦荒与以前相比,垦荒的范围相

当广泛,有河边地,也有远离河流的沙荒地,由于鄂尔多

斯高原灌溉条件普遍较差,大部分耕地都是旱地,耕种不

久就引起沙漠化。

同时也因为优良草场被开垦成耕地,牧民不得不到贫

瘠的草场放牧,出现超载放牧的现象,引起了部分草场的

退化和沙漠化。

清代垦荒导致的沙漠化,扩展方向向北,清末垦荒地

多在乌审旗、鄂托克旗境内,而这两旗的地域都位于毛乌

素沙地的北部。

4.1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沙帆的分布范围

乌兰布和沙漠的北部地区分布于今内蒙古境内,大致

位于乌兰布和沙漠的北部,狼山山脉以东,黄河以西,磴

口一沙拉井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主要包括磴口县全部、杭锦后旗西部。

4.2乌兰布和沙漠WB部沙地的自然状况

•土质

地表为古黄河冲积平原,以粘土和亚粘土为主。

•降雨量与蒸发量

年降雨量为147.7毫米,年均蒸发量为2395.6毫

米,蒸发量为降雨量的16.79倍,气候极为干旱。

■风■

起沙风速为5米/秒,起沙风年均300次,最多可

达480次,最少200次。

•地表植被1

以白刺为主。

(1)汉代以前乌兰布和钳遭北部地区

自然状况良好

石器时代

据侯仁之、俞伟超等人的实地考察,在磴口县保

尔陶勒盖农场南3公里的沙丘发现了磨制石器,说明在

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适合人类定居,当时生态环境比

现在要好。

先秦及秦朝

西汉以前为匈奴人的牧马地,草场分布较广。

在阴山南麓的黄河后套平原古时有*是东西狭长大

湖(《汉书•地理志》),当时发源于狼山的河流大多注

入这个湖泊,说明较早的时候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水文

条件要比现在好。

总的来说,汉代以前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的自然环

境是不错的。

(2)汉代乌兰聊沙漠北部地区

移民垦殖与抛荒毒致漠化的出现

西汉的移民垦殖

西汉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设置窿(河)艺(今磴口县

保尔浩特古城)、临戎(今磴口县北补隆淖(nao)古城\、三封(今磴

口县西陶升井古城)、沃野(大致在黄河北转东流处附近)等县,同时

大规模移民实边,如汉武帝元朔2年(公元前127)「万给

卫朔方”(《史记・平准书》),四县都是朔方郡的属县,应也

有移民迁入。

经过近百年的垦殖,朔方郡成为边塞上“人民炽X”

的富庶农垦区(《汉书》卷94《匈奴传》),所产“边谷米”较

为有名。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的沙漠考古,发现数量

众多的汉墓,这也是汉代开发这一地区的证据。

东汉以后耕地抛荒引发土地沙化

东汉以后随着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朔方郡

治从临戎迁到五原,边地居民大量迁回内地,.浑、一

封、临戎等地的耕地废弃,田地荒芜,在干冰/气候条

件下,粘土表层在没有农作物覆盖的情况下受到强烈的

风蚀作用,土层下的粉沙出露地表形成流沙。

考古发现,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的风蚀现象严重,

以如汉墓的高度作标尺,近2000年来古黄河平原原始地

面被剥蚀下1米左右。

(3)西夏时期乌兰布和边漠北部地区

西夏的屯垦

据考古发现,乌兰布和沙漠北部西夏J期遗迹有:

狼山隘口鸡鹿塞、保尔浩特古城、布隆淖古城\林河市、

高油房古城,这些地方都是西夏时的屯兵之地会爱《沙漠

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pl31)o屯兵要有军粮供应,

当时边远地区的军粮主要是由士兵屯种解决。

屯垦引发新的沙漠名

到北宋太平兴国6年(981年)王延德出使高昌,从磴口

渡黄河西去,途径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他记录当时

所见到的情形是“沙深三尺,马不能行,左营霍(tuo)

驼”,“不育五谷,沙中生草曰登相,收之以力(《宋史》

卷490《高昌传》)。

登相,又称沙米,是生长于流动沙丘上的植物,沙

米是流动沙丘上最先生长的植物,说明在公元10世纪末

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流沙有流沙出现;采沙米籽粒为

食,说明沙米的分布面积较广,说明此时流沙已大量出

现。这可能与西夏的军屯有一定的关系。

(4)清代以来乌兰布则沙漠北部沙地

沙地的继续扩展

清初黄河一线相继沙漠化\

清康熙年间文士高士奇随康熙西行宁夏的归途中,

沿途“沙深数尺,流走不定,马蹄过后,沙复掩2、(高

士奇《扈从纪行》),清初从宁夏向北的驿路,沿黄河岸边而

行,说明到17世纪末,黄河岸边已经布满了厚厚的流沙,

这种情况与现在基本相同。

1.1河西走廊沙漠的分布范围

东起甘肃古浪县乌鞘岭,西到甘肃、新

疆交界处,北至龙首山一合黎山一马鬃山南麓,南至

祁连山北麓,这一片带状区域因位于黄河以西,称为

河西走廊。

(1)地形

河西走廊北部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海拔2000米

以上,再北为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南部为祁连山

脉,4000—5000米,河西走廊平均海拔1000—1500米,形

成一条贯通东西的天然走廊,历史时期利用这条天然走廊

形成了北方的丝绸之路。

(2)气候

气候干旱。河西走廊年均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下。东

部年均降雨量150—250毫米,蒸发量2000毫米;西部年均

降雨量50毫米,蒸发量3500毫米。主风向为西北风。

(3)水文状况

河西走廊的水资源主要来自祁连山冰雪。河流都大发

源于祁连山。较大的河流有东部的石羊河水系、西部的疏

勒河水系和中部的黑河水系。

(4)地表物质

地表和地下有丰富的沙物质,为沙漠的形成提供了

丰富的沙源。

(1)汉代以前石羊迥浮洲

自然环境良好

•"羊'河f期的人类活动

春秋时代早期,石羊河绿洲一带已有人类金居,

利用绿洲创造了沙井文化。沙井文化遗存在民勤、永

登、古浪、武威、天祝、永昌、张掖等地都有分布。、

沙井文化的居民以游牧为主,兼营农业,这种经济模

式下,对生态的破坏比较轻微。(景爱《沙漠考古通论》,

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p233)

西汉前石羊河绿洲生态良好

早期石羊河

下游有湖泊沼泽

分布。较大的如

《木济、/,最大时

东西120公里,

当时狼跑泉山是

湖中的岛屿,来

伏山、掠武山为

湖滨的半岛。

围绕河流和

湖泊沼泽分布着

许多的水草丰茂

的绿洲。

山沙厦CZh旗国都汴

现f公里

西汉前的休屠泽(吴正《我国的沙漠》,P49)

(2)汉代石羊河绿利

垦荒、修筑长城引起局部星森环境的变化

设县管理

汉初河西走廊为匈奴人的领地。汉武帝北逐匈奴

后,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

各郡又分设属县。

武威郡所辖10县中休屠(今武威市北、民勤县南)、H

威(民勤县六坝古城)、武威(民勤县泉山古城)3县位于石羊

河绿洲的范围内,其余7县位于石羊河上游。

石羊河绿洲的农垦

汉代在河西实行屯垦戍边政策,“自朔本以西至令

居(今永登县境),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为d”

(《史记》卷110《匈奴传》)。在石羊河流域也是普遍垦荒耕

种。

在宣威县、武威县古城附近发现的汉代废弃疝;,

在古城中发现的粮仓,都是当时发展农业生产的证据。

长城的修筑

为防御匈奴南下,

汉武帝元狩2年“筑令

居以西”,(《史记•大

部都尉

宛列传》)令居在今甘

肃永登县境,这条长

城自今甘肃永登西至

酒泉。

石羊河流域的长

城主要分布于东西两

岸。沿长城一线还修

筑辅助性的军事设施

城堡等。

垦荒、修筑长城引起石羊河局部地区的沙化

开荒垦殖、修筑长城城堡会破坏石羊河流域的森

林植被和地表土,容易就地起沙。

森林、地表土的破坏在石羊河沿岸引起水土流失,

泥沙沉积使休屠泽湖面不断减小。\II1

休屠泽原来是一个大湖,据《水经注》记载,到北魏时已演变为

东海、西海两个湖泊。\

随着湖面的不断缩小,在风力作用下,变为陆地

的湖底就地起沙,形成流动沙丘。

(3)两晋至唐代壁河绿洲

持续的垦殖使石册绿冲沙漠化加剧

两晋北朝时期的农垦

两晋北朝时期石羊河绿洲上的农垦仍在继

前凉张骏(文公)“亲耕藉田”(《晋书》卷86《张骏

传》)。

后凉吕光(懿武帝)“粮丰城固”,“中仓积城―

千万”(《晋书》卷122《吕光传》)。

说明两晋北朝时期石羊河绿洲的农垦仍在进行,且

形成一定的规模。

唐代在石羊河流域的农垦

唐代在河西走廊设置凉州(今姑臧)、甘州(今张掖)、

肃州(今酒泉)、瓜州(今晋昌)、沙州(今敦谑)。下辖

姑臧、神乌、昌松、天宝、嘉麟等县位于石羊河上游,

下游有仅存在时间较短的武威县。

唐代边镇地区,除农民外,驻军也从事屯田。凉州

“数年丰稔,乃至一匹汆数十斛,积军粮支数十N

(《旧唐书》卷97《郭元振传》),农耕生产有很大发展。

持续的农垦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

持续的农耕使水土流失加剧,石羊河三角洲积沙增

多,湖水变浅,大湖进一步瓦解,休屠泽由东、西海瓦

解为许多小湖。成陆的湖底就地起沙。

较有名的为白亭海,唐时曾在附近设置白亭军。白亭海原来是东海

的一部分,后来湖水收缩而从中分裂出来。\\

石羊河下游三角洲沙漠化加剧。

汉代武威郡10县中石羊河绿洲上设置有宣威、武威、休屠3县,唐

代武威郡5县中只有武威1县位于石羊河绿洲上,且仅存在27年,说明唐代

石羊河绿洲的居民比汉代少,原因可能与绿洲的沙漠化有关,因受沙漠化

的危害,居民不得不向石羊河上游迁徙,导致武威县的废弃。

(4)明代的石羊河隼洲

明代的屯垦和长城的修以使沙漠化加剧

明代的屯垦

明代在石羊河下游设置有镇番卫(今民勤县)

河上游设置有凉州」J(今武威市)。明代在卫所官兵实行

屯田,石羊河流域也是“大兴屯利”,“募民屯田■

(《明史》卷214《杨博传》),明代石羊河一带的农垦继续发

展。

屯垦、边墙修筑引起局部地、区沙漠化

嘉靖25年(1546)杨博记载镇番卫城“邛风”积,

儿与城埒(lie)”(民国《甘肃通志稿》舆地15《古迹》),镇

番卫城外流沙达到城墙同等的高度,说明到嘉靖年间石

羊河下游沙漠化已相当严重。

(5)清代的石羊昭洲

石羊河绿洲沙漠化日趋严

兴修河坝水渠使石羊河下游湖泊金科

为了扩大垦荒面积,清代在石羊河流域修筑了许

多河坝水渠,大量引水灌溉导致石羊河径流量减少,

石羊河下游湖泊由于供水不足进一步干涸,原来大湖

逐渐瓦解为鱼海子、青土湖、柳林湖、鸭儿湖、马营

湖、头道湖等许多。

农垦使绿洲沙化面积进一步扩大

石羊河因垦荒加剧水土流失,河水因泥沙含量增加又

被称为沙河。

随着石羊河下游湖泊不断干涸,许多湖区成为耕地和

居民点,如柳林湖“旧系湖地”,“雍正五年tN中开垦”,

昌宁湖因“资为渠利,已就干涸,居民垦荒于此外、(民国

《甘肃通志稿》舆地8)。湖区的垦种容易使湖沙形成流沙。自

清代以后沙井、沙照子、黑沙窝、红沙梁、红沙冈、红沙

堡、沙山嘴等因流沙命名的地名大量出现。也说明了清代

以来石羊河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

黑河绿洲沼泽广布、水草丰茂

四坝遗址多分布在河流湖泊沿岸的滩地、戈壁上,反

这些地方在古代曾是水草丰茂的绿洲。

汉代今张掖市境内有千金渠,“西至乐洎(guan)

入泽中”(《汉书・地理志》);张掖郡有临泽县,以县境多沼

泽而得名,甚至到清代仍有不少的沼泽,“夏秋陷马”。

十六国时有金泽县,也是因该地多沼泽而命名;张掖

县东南还有叫苕翟(tiaodiao)地名,苕指芦苇花,瞿指

蒿翟,芦苇是水生植被,反映苕螯地方为沼泽地带。

(2)汉代黑河绿洲

移民垦殖、修筑长城对献

洲生态可能产生微弱影响

移民垦殖

汉武帝北逐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设郡管理,黑河绿洲

一带设辖10县,位于绿洲上的有(角乐)得、删丹、

屋兰、昭武等县。

设郡县后,“徙民以实之”(《汉书》卷6《武帝纪》),开

凿水渠,实行移民垦殖。据考古发现,在今张掖市、山丹

县、临泽县、高台县都发现有汉代遗址,众多的汉代遗址

反映这里汉代居民多,农耕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修筑长城

为防御匈奴南下,汉武帝元狩2年三初以

”,(《史记・大宛列传》)令居在今甘肃永登县境,这

条长城自今甘肃永登西至酒泉。

黑河绿洲的沿弱水北岸和羌谷水北岸修筑,

长城沿线还修筑辅助性的军事设施城堡等。

农垦和修筑长城对黑河绿洲生态影响微弱

汉代的农耕和长城的修筑破坏了局部地区的地表土,

产生了就地沙化的隐患,但总体上生态环境较好。

《西河旧事》记载,匈奴退出河西走廊以后,有歌

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史京》卷110

《匈奴传》)所谓祁连山,是指祁连山北麓的草场,“六

畜蕃息”说明祁连山北麓草场广阔。

考古发现汉代遗址均为流沙掩埋,说明这些地方汉

代还没有被沙化,沙漠化是汉代以后的事。

(3)十六国至隋唐时啰的黑河绿洲

持续的农垦引起沙漠小、

十六国时期的农垦与沙漠化

十六国时期据守河西走廊的前凉张氏、后凉吕氏、

北凉段业和沮渠蒙逊等,都很至视农业生产。如沮渠蒙

逊留提出了“专功南亩”,“务尽地利”主张(《晋书》卷

129《沮渠蒙逊传》)。

长期的垦殖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风从西忸,

气仃五色,俄而昼昏”(《晋书》卷129《沮渠蒙逊传》),话

种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沙尘暴,沙暴天气的出现土地沙

化后的必然现象。

隋唐时期的农垦

隋文帝开皇年间,“于河西,勒百好文多营田积谷”

(《隋书》卷24《食货志》)。

唐代河西甘州屯田相当成功,“甘州诸屯、皆区修利,

浊河灌溉,良沃不待天时。四十余屯并为沃壤,㈣收费

常不减二十万”(《陈伯玉集》卷8)。在天宝年间,河西走廊

的粮食自给足,而且“余粟转输灵州,漕下黄河,

仓,备关中凶勺三”(《太平广记》卷485)。

隋唐时期的农垦使绿洲沙漠扩大

农垦使黑河绿洲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峨县城的迁

移可证明这一点。

隋张掖县城在唐县城的西北40里,袁大化《抚新纪程》说:

“西城驿,沙堆如山,相传隋韩世龙守黑水国驻此,有四。去

后一夕,为风沙所掩,即今沙山也。”由于绿洲的土地沙化引起的

风沙危害到县城,所以县城被迫向东南迁徙,唐张掖县位于隋张掖

县东南40里。\

张掖县的迁移,与辽代科尔沁地区韩州避沙害迁移

非常相似,反映出沙漠化对人类社会有重大的影响。

(4)明代的黑河绿洲

农垦和边墙的修筑使绿洲的沙漠化加剧

移民屯垦

明代在黑河绿洲设置,并从陕西调

官兵8000名到甘肃屯守,并为垦荒者提供耕牛、农具、籽种力鼓励垦

明代在黑河兴修水利,如在甘州卫(今张掖市)修筑了阳化西渠、大慕

化东渠、官渠、大满渠,在山丹卫(今山丹县)修筑了暖泉渠、大黄山坝,在

南台所(今高台县)修筑了内凌渠、黑泉渠等。水利的兴修扩大了农垦的范

围。

经过移民屯垦,明隆庆年间(1567-1572)黑河绿洲“上

人争引水利,垦田其间,早出暮归”(《明神宗实录》卷37),

完全是中原地区发达的农耕区的景象。

移民屯垦引起局部沙漠化

黑河绿洲在大规模的农垦之后,在干冷的气候条

件下,容易就地起沙形成流沙。

大规模地兴修水利,使弱水、羌谷水水量减少,

河床暴露,在蒸发量大的黑河绿洲,干河道干涸后经

风蚀容易就地起沙。

边墙城堡的修筑引发局部沙化

明代为保护北部边境的安全和边地屯田修筑边墙,边

墙也经过黑河绿洲。黑河绿洲边墙东起6固卫(今山丹县)

境,经甘州卫(今张掖)、高台所(今高台),至肃州卫(今酒泉)

境。

黑河绿洲平地上的边墙残宽约4米,残高约2—4米,

估计当初的原有高度应当在4—5米以上。在边墙内侧还修

筑了不少城堡,在村屯集中地区也修筑有城堡。

边墙和城堡都是用土夯筑,这需要大量挖掘地表土,

在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就地起沙形成流沙。

农垦引发的沙漠化

耕地面积的扩大,使黑河绿洲植被和地表土层的破

坏逐渐加剧;水利的兴修,减少了黑河径流量,黑河水

资源大量蒸发渗漏,河道干涸后也容易就地起沙。

清代黑河绿洲沙漠化不断加剧,明代长城大多处于

流沙戈壁中就是证据。现在张掖市南、临泽县北、高台

县西,已经出现了大片的沙地,流动沙丘高达10米以上,

这与清时代的沙漠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2.1塔克拉玛干沙漠的1分布范围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北有天山,西

帕米尔高原,南有昆仑山、阿尔金山。

在行政区划上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1)气候

降雨少,蒸发旺盛,蒸发量远远大雨降雨量。

年均降雨量多在25—50毫米,北部为50空米,南

部为25毫米,东部15毫米,沙漠腹心地区在10室米以

下。年均蒸发量在2100—3400毫米。

(2)沙漠

以流动沙丘为主,占82%以上,固定、半固定沙丘

较少,占18%。

沙丘高度一般在100—150米,高的可达200—300米,

高大沙丘主要分布在东部,沙丘高度由东向西降低。

(3)河流

塔里木河,位于沙漠北部,天山南麓的河流大多注入塔里

木河,上游为阿克苏河、克什喝(ga)尔河、和田河,原注入罗

布泊,现已断流。

车尔臣河,发源于阿尔金山,原注入罗布泊丁现已断流。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古时注入塔里木河,现已与塔

里木河断流。

策勒河、尼雅河、安迪尔河、牙通古孜河、

米兰河等,都发源于昆仑山,北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古时

在这些河流沿岸和尾闾部分布有许多的绿洲,由于历史时期的自

然和人为影响,现在绿洲已变成了沙漠。

南部河流沿岸绿洲唆漠化

A、汉代及其以前的南部绿洲

B、南部绿洲的沙漠化

A、汉代及其以前的呵部绿洲

南部绿洲的农耕

张骞通西域后,汉王朝在西域发展屯田、兴修水

利,丝绸之路南道经过的楼兰、且末、精他捍版、

渠勒、于田、莎车等地成为农业发达地区。

今古米兰河沿岸还有汉代的灌溉系统(包括总渠、干渠

支渠),这是当时发展农业的遗迹。

据《汉书》记载,鄱善(今罗布泊以西、库鲁克库姆东

部)曾有居民1.4万人,农牧业都有发展;且末(今塔克

拉玛干东南部)有人口1600多,盛产葡萄等水果。

汉代南部绿洲生态环境良余

楼兰虽然“地沙卤少田”,但“多葭(ji孰苇、怪

柳、胡桐、白草”,有较多的植物分布(《汉书》卷96《西

域传》)O精绝到唐代时仍是难以通行植物茂盛的沼泽地C

B、南部绿洲的沙漠化

、克里雅河绿洲的沙漠化

咯拉墩

遗址出土五铢钱,还有大麦、燕麦、鼠米等遗物,

C14测年距今2133土94年,属西汉时期。还发现唐代

陶罐、忍冬纹佛教图案和残存佛塔。学术界多认为是

汉代捍弥国遗址,也有人认为是唐代曷劳落迦城遗址。

(景爱《沙漠考古通论》,p283)\

说明从西汉到唐代此处一直有人定居,说明口河

墩沙化发生在唐代以后。,

现在已为沙漠所掩埋。

喀拉墩以南绿洲的沙漠化

19世纪末期瑞典人斯文•赫定、俄国人别夫错夫考

察时克里雅河道宽100米以上,两岸古树参天,杨柳、

灌木、芦苇密布,还有老虎和野猪等动物。

1929年黄文弼考察时沿岸绿洲胡杨成林、丛草青

郁、河水长流。说明到20世纪初克里雅河下游绿洲仍

很繁茂。

现在克里雅河下游河水断绝、林木枯萎、四处流

沙,已由绿洲退化为沙漠景观。

b、尼雅河绿洲的年漠化

尼雅遗址——精绝氤幽t

位于尼雅河尾闾部,北纬37°50-38°22'

尼雅遗址分布有不少古代的民居、尼与耕地、果园、

佛塔、寺庙遗址。尼雅废墟中还有不少堤坝、池塘、水

渠、耕地的痕迹,说明当时绿洲有较为发达的农业。遗

址还遗留有密集的古河道、枯萎的,说明当

时水文状加好、植被覆盖良次子。

根据遗址出土的怯卢文和汉文木牍和史书典籍,学

术界认为尼雅遗址就是西汉的精绝国。

东汉时期精绝国为善B善国兼并,曹魏以后为于阖的

领地,遗址出土的遗迹遗物大致都属于西汉至西晋前后

时期的。尼雅遗址沦为沙漠大致发生在西晋以后。

古楼兰的沙漠化

古楼兰位于塔里木河下游孔雀河北岸。

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古楼兰一带还是湖沼广布、

水草丰茂的绿洲。

古城楼兰的废弃是在公元376年(黄文弼《罗布淖尔考

古记》)。古城废弃后,逐渐为流沙所掩埋而变成了沙

漠。

《•尼偿当汾

(2)北部河流沿瞥洲的沙漠化

古塔里木河沿线的遗京、

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北方丝绸之屋磔大致位于塔

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塔里木河南岸一线。塔里木河南岸还

可看到古代交通大道的痕迹。

从今塔里木河到最南端的古河床大约40公里的宽度内,分布着无数

的东西向互相平行的河床,河床之间为风成沙丘所覆盖。

在沙丘覆盖的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地带,考古发现了

不少淡水螺壳、烽火遗渣、铁块、陶片等遗物。

经考古调查发现,在今库车县南、新和、沙雅一•带

的废城、遗址数以百计,规模大的甚至超过现在的县城

北丝道沿线的农耕及其沙谟化

据文献记载,唐朝最盛时在龟兹设置都督府,龟

兹地方“横千里,纵六百里,宜麻、秫、病、葡萄”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5),说明至迟到唐代塔克拉玛

干沙漠北部塔里木河沿线绿洲农业仍很发达。'

由此推断塔里木河沿线绿洲沙漠化大致发生于唐

代以后。

自然原因

干旱的气候、河床的摆动等是主要原因。沙漠

中河流在流动过程中河床有摆动,河道的改变引起

旧河床水流的干涸,植被枯死,城郭废弃,产生沙

漠化。

比如尼雅河三角洲沙漠化、古塔里木河床沙漠化等

人为原因

筑城破坏地表土、农耕破坏地表植被、水利的兴修

改变区域性的水文状况、战乱破坏农业经济和植被。

水利的兴修改变区域性水文状况的典型例子就是善B善居民修

筑水利迫使塔里木河、孔雀河不再流入楼兰海而导致了楼兰8城

的废弃(黄文弼《罗布淖尔考古记》)。

2.3.2南部沙丘在风力作用下造成的沙漠扩展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向与沙漠扩曜方期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中部、西北部以东北风为主

西南部以西北风为主。

沙漠南部自叶城至蜡羌之间的地带是受刈力作、的

沙丘前移区,民丰、于田一带受东北、西北风共同作用

沙丘向昆仑山北麓山前平原发展最为显著。

历史时期风力作用下沙漠的扩展

自楼兰向西沿昆仑山北麓山前平原至喀什是汉唐时期

北方丝绸之路的南道,汉唐南道畅通无阻。唐代以后由于

沙漠危害南道逐渐废弃,各路段受沙埋时间前后不同。

从于田向东至且末的路段在玄奘取经东归时路途中已经有了沙丘。

这一路段较早出现(7世纪)沙丘与东北、西北两种风力作用下于田、

民丰间沙丘移动速度快的情况相吻合。\

此后沙漠掩埋道路的情况仍在继续,到公元10世纪,南道从阳关

出发至于田,须历经盐滩、流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3世纪丝绸之

路南道的最终衰落。

从在风力作用下沙丘的移动也可看出,塔克拉玛干沙

漠南部各地的沙漠化大多始于唐代以后。

四、历史时期及漠变迁的规律

1、历史时期中国的沙舒寇号向大致是向南、向

东推移,沙漠化趋势是越走M重。

中国沙漠的沙丘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图(吴正《我国的沙漠》,P1O8)

2、历史时期沙漠化是自然加

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干旱的气候和地表丰富的沙质物质是影响沙漠化

主要的自然原因;

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渡垦殖、超载放牧、砍伐

森林、修筑大型工程建筑破坏地表植被和地表土,在

某些时期、某些地区人为因素是沙漠扩展最主要和直

接的原因。

3、历史时期的沙漠化对岭性社会

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出影型

北方丝绸之路的衰退、城市的废弃、政权

的兴衰、农牧分界线的推移都受到了沙漠化的

影响。

SuccesswithMoneyandJoy

附熠人生心语

•成功是一种观念

•致富是一种义务

•快乐是一种权利

•每个人都有能力、有义

务、有权利办到成功

致富快乐

附赠人生心语

成成功不是打败别人

功成功不是超越别人

成功不是名、利、权的获得

致拥有健康的身体

丰足的物质生活

富平衡的心理状态

又才能拥有成功

快SuccesswithMoneyandJoy

战胜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