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的专题调研分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2c4502db2e99ffd480a1895e3125738/e2c4502db2e99ffd480a1895e31257381.gif)
![关于当前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的专题调研分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2c4502db2e99ffd480a1895e3125738/e2c4502db2e99ffd480a1895e31257382.gif)
![关于当前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的专题调研分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2c4502db2e99ffd480a1895e3125738/e2c4502db2e99ffd480a1895e31257383.gif)
![关于当前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的专题调研分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2c4502db2e99ffd480a1895e3125738/e2c4502db2e99ffd480a1895e31257384.gif)
![关于当前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的专题调研分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e2c4502db2e99ffd480a1895e3125738/e2c4502db2e99ffd480a1895e312573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当前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国际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的专题调研分析
[摘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是指对知识产权通过司法途径进行保护,即由享有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或国家公诉人向法院对侵权人提起刑事诉讼、民事诉讼,以及追究侵权人的刑事、民事法律责任,以及不服知识产权行政机关处罚的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进行对行政执法的司法审查,以支持正确的行政处罚或纠正错误的处罚,使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都得到切实的保护。
除此之外,法院通过对知识产权转让合同纠纷或许可使用合同纠纷进行审理,以维护相关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重要内容。知识产权依据其产生的方式可分为两类:自动产生的知识产权如著作权以及需履行一定的行政程序方能产生的知识产权如商标权及专利权。而对于第二类知识产权,当相应的知识产权授权及管理部门就某知识产权申请或某知识产权的效力作出决定,经相关当事人请求,法院对行政部门决定的合法性进行终局的司法审查,事关申请人能否获得知识产权及其获得的知识产权的效力问题,因此,此种司法审查亦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试想若专利管理部门违法宣告某一专利无效,或商标管理部门违法撤销一注册商标,而他们的宣告决定或撤销决定均是终局的,权利人无权请求法院对行政部门的决定进行审查,那么,对权利人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论是行政保护还是司法保护将无从谈起。所以,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的“保护”一词,应作最宽泛的理解,不应将其狭隘的理解为在发生侵权情况下对权利人所采取的司法救济措施。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途径。
我国知识产权司法制度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而建立起来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虽然起步晚,但速度快、起点高。
程永顺《北京法院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工作的历史回顾》,《电子知识产权》,1999年第1期,第2页。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亦然。它是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而兴起,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而加强的。
十几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鼓励知识创新、促进科技进步、改善我国投资环境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开始知识产权审判的历史短,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积累的经验尚显不足;加之知识产权及其司法保护对我国法院来说仍是个复杂的课题,审判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知识产权审判的需要。此外,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及诉讼制度本身存在一些不甚周密之处。基于以上原因,使得我国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司法保护力度不足,对侵权者的制裁力度不够。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并以之为鉴来解决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国际发展趋势
(一)对行政机关处理知识产权纠纷而作出的行政决定进行司法审查
如上文所述,对行政机关处理知识产权纠纷而作出的行政决定进行司法审查,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在知识产权申请纠纷、效力纠纷、权属纠纷还是侵权纠纷中,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程序上或者实体上的错误,均将影响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例如,行政机关违法将一本应有效的专利宣告无效,将一本应归甲公司拥有的商标权判归乙公司所有,或将一本应构成侵权的案件定性为不侵权时,行政机关的行为,实质上是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侵害,甚至是最严重的侵害。因此,对行政机关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所作出的行政终局决定进行司法审查,是完全必要。这已经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第41条第4款所明确。Trips协议虽尚未生效,但是协议本身却代表国际上知识产权保护(包括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发展方向。
在此方面,我国远未达到Trips协议的要求。目前,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具有非常大的行政执法权限,可以处理各类知识产权纠纷。在专利法领域,就能否授予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纠纷,实用新型专利权以及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效力纠纷及其归属纠纷,行政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决定是终局的,当事人无权就该处理决定请求人民法院进行司法审查。在商标法领域,对于能否授予商标权纠纷、注册商标争议纠纷以及注册商标权的权属纠纷,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决定也是终局的。法院对这些行政决定不享有司法审查的权利,因此,对相关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无从给予必要的司法保护。
(二)在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上,依据不同的侵权行为类型,采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在侵犯知识产权的归责原则上,许多国家均采用过错责任及无过错责任两种归责原则。如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的法律在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上规定,对于直接侵权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而对间接侵权采用过错责任原则。大陆法系国家的日本,在侵犯著作权的判定上,也采用了该原则。大陆法系国家的德国,在侵犯著作权、商标权及专利权的归责原则上均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有些国家,如法国及美国,在侵犯著作权的归责原则上均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在国际公约方面,Trips协议中除明确规定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行为外,对于其他侵权行为均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郑成思《侵害知识产权抱怨过,说法官根本不接受先予执行申请。或者法官对于申请人提供担保的要求过于苛刻,如要求申请提供足额的现金担保,作为采取先予执行措施的条件;(3)当事人及律师对先予执行制度存在误解,认为该制度不适用于知识产权诉讼,因此,在诉讼中向法院提起先予执行申请的当事人并不多见。基于以上几点理由,先予执行制度在知识产权诉讼中形同虚设,与国外的临时禁令在诉讼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这应该是我国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方面应着手解决的问题。
(四)在裁判中加大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司法救济的力度
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司法救济包括民事救济(Civil
Remedies)及刑事救济(Criminal
Remedies)两种救济途径。从发展趋势上,许多国家的法院在裁判中均在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权利人司法救济的力度。
1在民事救济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侵权者课以较重的经济赔偿责任
在法院认定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后,被告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包括支付损害赔偿金(包括惩戒性赔偿金)、侵权获利、判决前后的利息(Pre-and
Post-Judgement
Interest)、诉讼支出、销毁侵权产品的支出等费用。法院可判令被告全部赔偿原告这些费用。以加拿大为例,在侵犯著作权纠纷中,法院可判令被侵权人向权利人承担损害赔偿金(Damages)、侵权人因侵权而获得的利润,在确定以上两个数额之后,法院仍可根据侵权人侵权的情节判令其向被侵权人承担惩罚性的赔偿金。惩罚性赔偿金的范围为5000加元至50*!000加元。对于故意侵权者,法院可判令侵权人承担的被侵权人律师费的数额,高于其正常支出的数额,并应按其承担的损害赔偿金、侵权获利以及惩戒性赔偿金的总额来向被侵权人支付判决前后的利息。即使对非故意侵权者,法院也可以判令其向被侵权人赔偿因侵权所受到的损失及侵权人的侵权获利。〖ZW(〗同上,第108-110页。在丹麦,侵权人在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包括被侵权人因侵权行为而造成的销售利润的减少、被侵权人为恢复其产品的市场地位及其商业形象支出的费用、调查侵权(如购买侵权样品等)而受到的内部损失(Internal
Loss)。Se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inDenmark,CarsKarnoe,September
1999,Bering
在著作权领域,侵权人除对被侵权人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外,若侵权人的行为给被侵权人的精神造成损害的也应进行赔偿。如在澳大利亚,如果侵权人的侵权行为使著作权人有可能处于一种尴尬或声誉受损的境地,从而给其造成痛苦的,侵权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See
International
Copyight
Law
and
Pratice,Vo1ume1(2),AUSTRALIA,James
Lahore
在许多情况下,侵权人因侵权获得的非法利润以及被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受到的损失是非常难以计算的。我国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实践中也常常会遇到这个问题。国外有些国家是通过法定赔偿额或法定损害赔偿计算方法来解决此问题的。
所谓法定赔偿额,就是指由法律规定一个赔偿额度,由法院依据侵权的具体情况,在此额度内确定一个合理的赔偿数额。例如,对于侵犯著作权行为,美国现行法律规定的法定赔偿额度为500美元至20
000美元。李明德《美国版权法中的救济措施》,《电子知识产权》,1999年第4期,第20页。关于法定赔偿额的适用,国际上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有条件适用原则,即只有在无法确定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实际损害或及侵权人的非法获利的情况下,才能适用法定赔偿。二是当事人选择适用原则,即权利人在判决前任何时候,都可以主张法定赔偿额,而不论受害人的实际损失或侵权人的非法所得是否难以计算。马骁《关于法定赔偿额问题》,《著作权》1999年第2期,第页。
所谓法定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就是指在侵权人因侵权获得的利润或被侵权人因该侵权行为受到的损失难以查清的情况下,被侵权人可以主张以合理使用费作为其索赔数额依据的计算方法。侵权人承担的赔偿数额起码不应低于正常许可费。权利人在主张合理使用费作为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时,可以不提供其受到损失方面的证据。Se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Denmark,Lars
Karnoe,September
1999,Beijing
(2)根据权利人的诉讼请求及法院的判决,侵权人负有销毁侵权物品(Infringing
Goods)的责任。
已经法院确定为侵权的物品,决不能准许其再流入市场,以防对权利人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在诉讼中,权利人可请求法院判令销毁侵权物品。假如不存在其他的解决办法或者销毁不具有非合理性的话,销毁侵权物品是预防其再流入市场的最佳途径。德国商标法第18条第1款对侵犯商标权商品的销毁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997年4月10日就一起侵犯商标权纠纷案中,维持了上诉法院有关判令被告方销毁侵权商品的判决,并认为销毁这些侵权商品给被告造成的损失并不能使销毁具有非合理性。Decision
of
the
Federa
SupremeCr(Bundesgerichtshof),April
10,1997,-Case
NoIZR
242/94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Property
and
copyright,No2,1999销毁侵权产品本身也是对侵权人的一种惩罚。美国、丹麦等国的著作权法中,均有销毁侵权产品、侵权工具的规定。对于侵权产品或侵权工具,可由法院的法警销毁,或在权利人的监督下由侵权人自行销毁,或者由侵权人将侵权产品交权利人销毁,因销毁侵权产品而发生的合理支出,应由侵权人承担。
(3)根据权利人的诉讼请求及法院的判决,法院可以作出侵权人不得再侵犯权利人权利(甚至包括未来权利)的禁令
依据权利人的请求以及侵权人一贯侵权的事实,有些国家的法院可以作出禁止侵权人再侵犯权利人权利(甚至包括未来权利)的禁令。在美国Dow
Jones公司诉日本一家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中,原告是《华尔街日报》的出版者,对该报享有著作权,被告自1986年起一直使用该报上原告享有著作权的文章来编辑自己的报纸《美国信息研究组》(ReserchGroupforUSInformation)。在诉讼中,日本东京地区法院经对日本国版权法第112条及民事诉讼法第226条作出合理解释后,作出了被告在未经适当授权的情况下不得翻译、使用原告未来将出版的报纸上文章的禁令。法院认定,若等原告的作品创作完成以及被告已侵犯了该作品的著作权之后,由原告向法院起诉,则原告的权利将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日本最高法院维持了该禁令。Decision
of
the
Supereme
Court,June
8,1995,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Property
and
copyright,No2,1999.
在侵权人一直对权利人实施某种侵权行为,在诉讼过程中,法院可以预见侵权人有可能继续侵犯权利人的权利,哪怕是未来产生的权利,法院作出侵权人不得再侵害权利人权利的禁令,是对权利人的有力保护。
(4)侵权人负有告知权利人与侵权行为有关信息的责任。
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原告享有一种知情权(Rightof
Information),即要求侵权人向其批露与侵权有关的信息的权利。在大多数国家,法院将强迫侵权人回答与侵权有关的问题、提交与侵权有关的文件。侵权者可批露的信息包括侵权产品的来源、制造者、进口者及供货者的身份等内容。See
Enfor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ao
Coca,Sino-US
Intellectual
Property
Seminars,BeijingTrips协议第47条对此作了规定:“成员可以规定,只要并非与侵权的严重程度不协调,司法当局均应有权责令侵权人将卷入制造和销售侵权商品和提供侵权服务的第三方的身份及其销售渠道等信息提供给权利持有人。”Trips协议,郑成思译,载《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中的知识产权》,北京出版社,1994年9月。权利人在侵权诉讼中享有的知情权,对权利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有些情况下,只有侵权者了解这些信息。而只有侵权者向权利人批露了这些信息,权利人才可以追究其他侵权人的责任,才可以从源头上制止对自己权利的侵害。
2在侵犯知识产权的刑事救济方面,许多国家均将侵犯知识产权罪,作为一种严重的犯罪对待,处以较重的刑罚。例如,《法国知识产权法典》第335-2条规定,对于侵犯著作权及邻接权的犯罪行为,可判处侵权人2年的监禁,并可以并处高达100万法郎的罚金,对于反复侵权者,监禁的刑期或罚金可以翻倍。1999年6月15日,德国法院已涉嫌软件盗版为由判处一美国男子4年监禁,并且不得缓刑。这个审判在德国是个突破,其表明软件盗版是个严重的罪刑。参见《电子知识产权》,1999年第8期,P42.
我国在知识产权司法救济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民事救济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对权利人的保护力度不够。
在侵权损害赔偿方面,权利人应获得的赔偿数额通常以侵权人因侵权获得的利润或以权利人因该侵权行为而受到的损失计算。不论侵权人的侵权的情节多么严重,也不论其是否属于反复侵权(Habitual
Infringements),权利人获得的赔偿数额要么是侵权人的侵权获利数额,要么是其因该侵权行为而受到损失的数额,而不能从两方面均获得赔偿。此种侵权赔偿额的计算方法不利于制止侵权行为,不能对侵权人起到一种惩戒作用。关于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而支出的律师费、调查取证费、公证费等合理费用,在我国只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对此作了明文规定。不过,在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开展的比较早的地区如北京市,在所有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法院还是判令侵权人承担权利人的合理诉讼支出的。但在其他地区,情况则不尽相同。
二、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
侵权人的侵权获利及权利人因该侵权行为所受到的损失,在很多情况下是难以计算的,而解决此问题的最佳方法是设定法定赔偿额。但我国目前的法律无法定赔偿额方面的规定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试图在此方面作些尝试,并对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件规定了一个“法定赔偿额”,规定在难以确定权利人的实际损害或侵权者侵权获益时,侵权人应赔偿5000至30万元;如侵权人确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其行为已构成侵权并且侵权后果不严重的,可酌情将赔偿数额减少到5000元以下。但该规定只是个内部的指导性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该规定已发布数年,至今尚未有适用该规定来确定赔偿额的案件。参见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1995年6月21日发布的《关于审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件的几个意见》第七条第(二)款第3项。至于法定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即以不低于合理使用费的数额作为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最高人民法院仅在审理侵犯专利权案件作过一个司法解释。对于其他案件,尚无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参见最高人民法院1992年12月29日发布的《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四条第(三)项。虽然在法院“酌判”赔偿额的许多案件中,法院酌判的依据便是正常情况下的该案涉及知识产权的合理使用费。
关于侵权物品的销毁,在我国现行的各知识产权部门法中,仅有商标法实施细则第43条第3项作出了规定。但依据该项的规定,似乎销毁侵权物品只是工商管理部门制止侵权所享有的一种权力,而不能作为权利人向法院起诉时所主张的诉讼请求。在侵犯著作权、专利权等纠纷中,若要寻找一个较牵强的法律依据的话,那只能是民法通则第134条第3款关于“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的规定了。不过,此规定属于民事制裁的范围。基于没有销毁侵权物品的法律规定,在目前案件中,即使当事人起诉请求销毁侵权物品,法院也很少支持,只是很原则性地判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极少判令侵权人销毁侵权物品的案件,也会令侵权人不服。在法官中间对此问题也存在争议。
关于向侵权人发布其不得再侵犯权利人现有权利的禁令,或者发布其今后不得侵犯权利人未来权利的禁令,在我国尚无此方面的法律依据,更无这样的案例。
关于在侵权诉讼中,权利人的知情权问题,我国民事实体法、程序法以及知识产权法尚无此方面的规定。但是,这已经成为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许多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虽权利人要求被控侵权人(如销售商)提供侵权产品的制造者、进货渠道等方面的信息,但被控侵权者往往拒绝回答,而又受不到法律的制裁。
在侵犯知识产权的刑事救济方面,我国1997年10月施行的新刑法作出比较完备的规定,保护力度也是很大的。但我国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收案数量较小。据统计,自1996年1月至1998年6月,全国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仅为435件。另外,在这些案件中,因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罪是一种对社会危害不大的犯罪的错误观念,即使被告人被处以有期徒刑,又有相当一部分被告人是缓期执行的。这样,刑法对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保护力度就大打折扣了。
三、相关对策
针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方面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存在的不足,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的修改为契机,在以上各法中增加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所有的行政决定享有最终司法审查权的条文,以切实保护知识产权人的权益,并且与国际上接轨。
(二)在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上,“在修订现有知识产权法时,全面考虑知识产权侵权的特点、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和执法实践中的可能性,参考国外已有的成例,分别直接侵权、共同侵权、间接侵权不同情况,规定无过错责任及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场合,而不是‘一刀切’地否认前者或后者”。郑成思《侵害知识产权的无过错责任》,《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第10页。最高人民法院可对知识产权侵权的归责原则问题作出司法解释,明确对于不同的侵权行为种类,采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即对于知识产权直接侵权行为采取无过错责任原则,对于知识产权间接侵权行为采取过错责任原则。
(三)在诉讼过程中,经权利人提出申请及提供有效担保,法院应及时采取先予执行等措施,制止侵权人的继续侵权行为,以避免给知识产权权利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可对先予执行的条件作出新的司法解释,以便于当事人的申请及各法院的具体操作。
(四)在判决中加大对知识产权权利人司法救济的力度。在民事救济方面,侵权人所负有的经济赔偿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急救药品研发与注册申报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合同工程造价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协议
- 2025年国际民间贸易合同修订版范本
- 2025年度绿色生态住宅项目施工变更管理合同
- 2025年度汽车维修服务担保合同规范范本
- 2025年度知识产权许可使用续约合同
- 2025年度客服人员技能培训与认证合同
- 2025年度科研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与合规审查指导合同
- 2025年度农业科技股权资产转让及农业现代化合作合同
- 2025年度住宅小区物业配套设施装修合同
- 徐金桂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新讲义
- 沥青拌合设备结构认知
- GB/T 13234-2018用能单位节能量计算方法
- (课件)肝性脑病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第5课时 人民币兑换
- 工程回访记录单
- 住房公积金投诉申请书
- 高考物理二轮专题课件:“配速法”解决摆线问题
- 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京颐得移动门诊产品输液
-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带教老师PPT精选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