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有阶级性与意识形态性。世界观: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看法。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现实表现。本体论:即哲学中关于存在问题研究的理论。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物质决定精神。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精神决定物质。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物质世界是其产物与表现。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都主张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一元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精神或精神第一性,精神决定物质。二元论:哲学史上所谓的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与物质两个平行的本原,摇摆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倒向唯心主义。认识论:即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可知论/不可知论:根据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人口与地理环境。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更广泛的社会意识还包括科学与社会心理等。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称为人文主义,其含义有四: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与文学运动,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二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三是指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重心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四是指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与位移主义,宣扬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与超人哲学。人本主义与人道主义有时在同等意义上被使用,因为人道主义通常被解释为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的思潮和理论。科学主义:科学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逐渐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理论思潮。近代以来科学的飞速发展及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一些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哲学的思辨无用而渺小,唯有精确的实证科学才是有用而伟大的,也只有运用类似研究自然科学技术的实证科学的方法于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科学主义既不同于对科学的崇尚与倡导,也不同于需要大力弘扬的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科学主义只是一种需要批判分析的哲学思潮,其实质是拒斥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试图把哲学变成科学的附庸。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时代化、大众化内在统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仅限于西方国家的地域概念,更主要的是一个以理论批判的方式反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概念,他们以或曾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试图以补充、推进、更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己任。西方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利用西方哲学的新成就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脱离工人运动与学生运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没有统一的组织与思想,可谓学院哲学式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当代资产阶级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问题展开文化批判。实践: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其一,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结果等构成要素都是物质的。其二,实践是人自觉的能动性活动。不同于自然物质的盲目运动,也不同于动物的本能适应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是既改造主观世界又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活动。其三,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要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并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其四,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不仅仅停留于思想观念层面,而是要同客观物质世界发生实实在在的交往活动。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因此,运动,是标志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概括了一切形式的变化和过程的本质,从最简单的位移到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的变化,直到人的思维这种最复杂的活动。绝对运动:所谓绝对运动,是指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相对静止:所谓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时间: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这种持续性表现为:一事物存在和一种运动进行的或长或短的过程,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种运动过程和另一种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它总是沿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单一方向永恒地流逝,去而不返,不可逆转。空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这种广延性表现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质形态的广延、伸张都在三个方向进行,表现为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立体特征。由于时空不可分的特性,现代科学通常把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结合起来,称之为四维时空。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规律:所谓规律,是指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实践: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主体:实践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客体:实践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的客观事物。自在世界:所谓自在世界,又称天然世界,包括两层含义:从时间上看,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是先在于人的世界;从空间上看,自在世界是人类活动尚未触及的世界。人类世界:所谓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辩证法:辩证法的希腊文词源(dialektiketechne)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在欧洲哲学史上,辩证法一词曾在不同意义上被使用过。大约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被亚里士多德视为“辩证法的创立者”,他把辩证法视为论辩的方法。苏格拉底把辩证法看成通过对立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柏拉图进一步把认识理念的方法,即从低级概念到高级概念的“思想进程叫做辩证法”。自亚里士多德、斯多亚学派到中世纪,辩证法经常在逻辑学的意义上被使用。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辩证法作出了两种新规定:概念思维的矛盾进展,揭露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黑格尔关于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思想,成为辩证法的通常意义,并与形而上学形成对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革命性变革的过程中,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赋予了辩证法科学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最初即研究经验对象以外的理论,包括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原因,与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含义相当,在魏晋时期被称为“玄学”。从13世纪起,西方形而上学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神、灵魂、意志自由)。近代黑格尔赋予了形而上学新的现代含义,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是孤立、静止、片面、非矛盾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实践辩证法:实践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根本方法,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客观事物、客观存在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法,是与人的思维运动相区别的自然与社会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客观辩证法是建立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包括自然辩证法与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内容、产生、发展历史作出的哲学概括与总结。社会辩证法: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概念运动的辩证法,即关于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二者的关系在本质上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事物的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性的特殊运动变化,即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必然性、没有生命力而日趋灭亡的事物。过程: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质:质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种内在规定性使一个事物是其自身,并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进而使世界万物在质上各不相同。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非有机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界限,体现着质与量的对立统一。度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就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或最低界限。在关节点范围内的变化属于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超出关节点范围的变化属于质变,即突破了度的界限。量变: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变化,体现了事物运动的连续性;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相对稳定的状态;量变一般是一种不显著的、渐进的变化,因而叫进化。质变:质变是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从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是突破了事物度的界限的变化,体现了事物运动的非连续性;在质变过程中,事物处于绝对运动、显著变动的状态;质变一般是明显的、飞跃的变化,因而叫革命。矛盾: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具有十分广泛含义的哲学范畴,表现形式无限多样,既包括矛盾双方的激烈冲突,也包括矛盾双方的区别与差异。矛盾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又叫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就是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特殊性:矛盾特殊性又叫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个矛盾的方面都各有其特点。展开来说,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方面、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规定并影响着其他矛盾存在与发展的矛盾。次要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在复杂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影响着主要矛盾存在与发展的矛盾。矛盾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对立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矛盾对立双方中,居于被支配地位、起着非主导作用的方面。两点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和处理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次要矛盾与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其中一个方面,就会忽略另一个方面,陷入片面性的“一点论”。重点论:“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和处理复杂事物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分主次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就会陷入错误的“均衡论”。肯定:肯定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一个事物为其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及其延伸工具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依次递进的三种基本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是感官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知觉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整体,能反映出对象的具有可感知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性。表象是大脑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是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感觉是认识的起点,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回忆,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包含认识由直接向间接、由个别向一般的发展趋势。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感性认识是用直接的、生动的形象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为内容,是认识过程的起点,对于理性认识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由于感性认识没有深入事物的本质,所以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形式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征的反映,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形成标志着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判断是对事物之间联系或关系的反映,在逻辑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概念是浓缩了的判断。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中由已知推出未知的逻辑形式,表现为判断之间的关系。概念、判断和推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理性认识不仅表现为个别概念、个别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还包括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组成的完整理论体系。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间接反映,靠抽象概括而完成,从而远离了客观事物,这是它的局限性。但是,理性认识由于深入事物的内部,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因而是对客观事物更接近、更深刻的反映。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相对于理性因素而言的,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非理性因素指情和意。这是狭义上的理解。在知、情、意三类意识要素中,知包括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理性因素。情和意即情感和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本能等,这些精神要素一般不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属于非理性因素。另一方面,非理性因素是指不含逻辑思维概念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猜测、顿悟、直觉、灵感等。这是广义上的理解。真理: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结果,不是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而是对它们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事物的认识,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价值:所谓价值,就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也就是说,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存在一种主体按其需要对客体的属性和功能进行选择、利用和改造的关系,或客体的属性、功能对主体的需要满足和实现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价值关系。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就是有价值的;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就是没有价值的。价值的大小,归根结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真理原则:所谓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类要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是指囊括全部社会诸要素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方式。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