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史-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课件_第1页
中医史-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课件_第2页
中医史-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课件_第3页
中医史-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课件_第4页
中医史-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医学史

第六章

医药学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发展[教学目的]:了解鸦片战争前,明清时期医药学发展的情况。[重点]:掌握《本草纲目》、温病学说以及人痘接种术的意义。[难点]:温病学说的形成和《本草纲目》的主要特点。2时代背景——朝代年限明:1368~1644年==276年1368年,朱元璋自封明太祖称帝,建都南京1421年,迁都北京1473年,修整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西藏:明称乌斯教。明设立乌斯教藏指挥使司台湾:明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地区澳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以借地晾晒货物为名,骗占澳门岛,至1999年12月1日归还中国3时代背景——朝代年限清:1644~1840(鸦片战争)~1911==267年1616·努尔哈赤做大汗,建金1626皇太极改女真人称为满州人,建蒙古八旗1636·顺治称帝,建“清”康熙(166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19114康熙(1662~1722)二文明发展概况1、文学与哲学文学——“八股文”制度、“文字狱”(使“尊经崇古”之风盛行)哲学——唯心(理学)与唯物斗争5著名古典小说明吴承恩《西游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清曹雪芹《红楼梦》清吴敬梓《儒林外史》6二文明发展概况2、科学技术与文化郑和七下“西洋”西方传教士利马窦、汤若望、南怀仁等先后来中国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对农业科技贡献突出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总结手工业技术专著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记见闻记录大型类书的出版明成祖永乐年•《永乐大典》:古代中国最大类书,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清•康熙•陈梦雷编,雍正•蒋廷锡重编《古今图书集成》:现存古代规模最大、用处最广的类书清•乾隆•纪昀等编《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是我国最大丛书。7三明清医学发展特点1、产生多项医学创造和发明——如创“戾气”说和温病学说、人痘接种术等。2、总结前人、编撰大量医籍——如《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串雅》等。3、外医药交流空前频繁——郑和七下西洋。8目录6.1药物学与方剂学的发展6.2温病学说与人痘接种术6.3临证医学的新成就6.4医学理论研究与医学著作的发展6.5医事制度与卫生预防6.6中外医学交流96.1药物学与方剂学的发展6.1.1药物学元明·徐用诚《本草发挥》1384明·朱橚《救荒本草》1406明·兰茂《滇南本草》1476明·王纶《本草集要》1492明·陈嘉谟《本草蒙筌》1565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清·刘若金《本草述》1666清·汪昂《本草备要》1694清·吴仪洛《本草从新》1757清·严西亭等《得配本草》1761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802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184811126.1.1.1《本草纲目》1314李时珍明·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壁,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人6.1.1.1《本草纲目》1、成书年代:1578年,1596年刊行第一版。34岁开始,经过27年写成。1659年波兰传教士卜弥格首次成翻译拉丁文介绍给欧洲。2、篇幅:52卷,16部,60类,1892种药,1109幅图,11096首方。3、成就:①总结了16世纪前我国药物学:参考800余种文献,以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蓝本,整理《证类本草》药物1479种+收集金元诸家39种药物+新增药物374种。内容空前丰富。156.1.1.1《本草纲目》3、成就:②纠正以往本草书中错误;③提出当时最先进的分类法:按“从贵至贱”原则;确立“纲目”的分类体系,制定“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聚,目随纲举”的原则。以16部为纲,纲下60目。首先体现了“从微至巨,从贱到贵”的原则,体现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论观点。16纲目桑桑叶桑根桑皮桑枝桑椹17本草纲目矿物药水部火部土部金石部植物药草部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谷部菜部果部木部器服部动物药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6.1.1.1《本草纲目》3、成就:④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对每种药物的记述均十分详细,内容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叙述甚详。⑤纠正了一些反科学的见解批评“服石”成仙的说法;纠正了一些反科学见解。186.1.1.1《本草纲目》3、成就:⑥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本书不仅药物学丰富,而且在医学以及其它自然科学方面成就也十分巨大,内容涉及植物、动物、生物、矿物、物理、化学、天文、气象等多方面知识。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李约瑟赞为“中国博物学中的无冕之王”。⑦辑录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献。辑录医书993种,800多家,另外博览经史百家之书,引用文献41种,原书内容非常有趣,诸如民谣,传说很多。包括《名医别录》、《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开宝》、《日华子》等均已失传的书籍。19原书在国内辗转翻刻30余次。万历年间传到日本,先后翻刻9次,以后传到朝鲜和越南,并于十七、十八世纪传到欧洲,从而使西方各国医药界和博物学界打开了新的眼界,引用和借鉴的资料相当丰富。6.1.1.2《本草纲目拾遗》206.1.1.2《本草纲目拾遗》①作者:清·赵学敏(1719~1805)②成书年代:1802年(1765~1802)③篇幅:载药921种,其中716种为新增④成就: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药物学专著总结了1802年以前药物学成就;提示用生物进化的观点观察、认识生物的变化和发展;对《本草纲目》进行了纠正和补充;收载了许多民间特效药,如鹧鸪菜,鸦胆子,接骨仙桃,鸡血藤等。吸收了40多种外来药物,如胖大海、西洋参、金鸡纳等。21清·赵学敏(1719~1805)附:清·赵学敏《串雅》——记载了许多有疗效的走方医经验6.1.1.3《植物名实图考》①作者:清·吴其浚(1789~1847)②成书年代:1848年③内容:载药1700余种④成就:对植物名称和事物进行考证,做到名实一致绘图精细,近于真实比《本草纲目》多500余味药,以云、贵为多广泛收集草医草药知识22植物名实图考6.1.2方剂学6.1.2.1《普济方》——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原刻本散失,由《四库全书》收录)①作者:明·周定王朱橚主持,教授滕硕、刘醇等编写组织编写。②成书年代:1406年③内容:168卷,2175类,778法,收方61739首④贡献: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保存了古代医学文献23原书已经亡佚,现所见为清《四库全书》中所收录。6.1.2.2其他1、清·汪昂·1682年《医方集解》——载方300余首2、清·吴仪洛1761年《成方切用》——载方1100余首使用价值:对每方依次叙述适应证、药物组成、方义、附方及加减法,对学习和应用方剂,具有较大价值。24成方切用医方集解6.2温病学说与人痘接种术6.2.1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温病——多种外感急性热病总称(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其他热病26温病学说的形成过程27战国~唐代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温病学成长阶段温病学形成阶段特点:温病隶属于伤寒范畴张仲景、巢元方特点:温病学在理法方药上都有重大发展,并逐渐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刘完素、朱丹溪特点:温病学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使温病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温病四大家温病学萌芽阶段温病学派代表医家1.吴有性(又可):1580~1660创立“戾气”说2.叶桂(天士):1667~1746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3.薛雪(生白):1681~1770对湿热病全面而深刻的认识4.吴瑭(鞠通):1758~1836创立“三焦辨证”法5.王士雄(孟英):1808~1668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两大类28(一)吴有性(又可)——《温疫论》1、学术成就:创立“戾气”说2、代表作及内容:《温疫论》3、戾气学说的意义内容全面,尤其对传染病的特点都论述到了;具有科学创见;奠定了后来温病学说的发展和系统化的基础,对后世医家有巨大影响。29明·吴有性(1580~1660)字又可,江苏吴县人戾气学说没有能发展成现代科学领域的原因:1其他自然科学没有相应的发展。2清代闭关自守政策,完全隔绝了中外文化交流。3但是医学界尊经崇古思想非常严重。《温疫论》疫病是由“戾气”所引起戾气是物质性的,可以采用药物制服戾气从口鼻而入,致病与否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脏器部位也不同人类与禽兽的瘟疫是不同的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致。30(二)叶桂(天士)与《温热论》1、主要学术成就: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2、代表作:《温热论》阐明温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四个阶段衛、氣、營、血,由淺入深。”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提出四个阶段的治疗原则(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如犀角、玄參、羚羊角等物,人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发展了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等温病的诊断方法。31清·叶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32清代名画家王晋所绘《名医叶天士遗像》图,从周围中国近代名人题咏中,可看出叶天士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①,著名画家刘海粟题词称赞此画“色泽奇古,神采如生②,同宗后人叶纫秋说各种资料很少提及叶天士的相貌,此画十分难得③,金德勋题词说:”长沙一脉今谁接,千古医林峙两雄。”将叶天士与张仲景相提并论。④,现代名人马叙伦称赞叶天士“盖扁(鹊)、仓(公)之亚也。⑤,民国名人叶恭绰说“叶天士医名赫赫,几于妇孺皆知”①②③④⑤(三)薛雪(生白)与《湿热条辨》1、学术成就:对湿热病全面而深刻的认识2、代表作:《湿热条辨》对湿热病发病机理、证候演变、审证要点及有关疾病的鉴别作了阐述。充实了温病学的内容。湿热提纲: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病因:多脾胃受伤,湿热内蕴,复感外邪,相合为病。途径:从口鼻而入,归于阳明(胃火),太阴(脾虚夹湿)级膜原等)。33清·薛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四)吴瑭(鞠通)与《温病条辨》1、主要学术成就:创立“三焦辨证”法2、代表作:《温病条辨》1798年区分温病与伤寒,明确温病学说范围温病有九,温疫只是其一。其八从季节与疾病表现不同,如春温、温热、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创三焦辨证溫病由口鼻而入……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中焦病不治,則傳下焦……。始上焦,終下焦。创用大量治疗温病方剂”銀翹散,桑菊飲(卫),白虎湯,承氣湯(气),清營湯、清宮湯(营)、犀角地黃湯(血)”等34清·吴瑭·(1758~1836)字鞠通,江苏淮阴人(五)王士雄(孟英)与《温热经纬》1、主要学术成就: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两大类。新感:依卫气营血传变——治疗:先清气,后清血伏气:按自里出表传变——治疗:先治血,后治气2、代表作:《温热经纬》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证治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使温病学进一步成熟和发展。35清·王士雄·(1808~1868)字孟英,浙江钱塘人温病四大家列表36医者及年代简介学术成就代表作内容吴有性(又可)1580~1660字又可,江苏吴县人创立“戾气”说《温疫论》疫病是由“戾气”所引起戾气是物质性的,可以采用药物制服戾气从口鼻而入,致病与否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脏器部位也不同人类与禽兽的瘟疫是不同的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致。叶桂(天士)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温热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发展了“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的温病诊断方法。薛雪(生白)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对湿热病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湿热条辨》对湿热病发病机理、证候演变、审证要点及有关疾病的鉴别作了阐述。充实了温病学的内容。吴瑭(鞠通)1758~1836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创立“三焦辨证”法《温病条辨》区分温病与伤寒,明确温病学说范围创三焦辨证:“温病由口鼻而入……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创大量治疗温病方剂:“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承气汤等。王士雄(孟英)1808~1668字孟英,浙江钱塘人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两大类《温热经纬》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两大类。新感:依卫气营血传变——治疗:先清气,后清血伏气:按自里出表传变——治疗:先治血,后治气天花——可怕的疾病376.2.2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及历史意义38战痘记(一)肆虐的天花6.2.2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及历史意义39战痘记(二)人痘接种术的故乡6.2.2人痘接种术的发明及历史意义1、发明时间:最晚16世纪或更早2、方法:1695年《张氏医通》记载痘衣法鼻苗法——浆苗法、旱苗法、水苗法3、17世纪传入欧洲1652年左右人痘术传入日本。1672年由西域经土耳其、君士坦丁──英公使夫人先后为其子女种痘,几十年间传遍欧洲。

1788年,英乡村医生琴纳(Jenner)在给牧区居民接种人痘的免疫学思想影响下,发现患过牛痘的挤奶女工不再得天花。经过20多年的精心研究。1796年5月14日为一8岁男孩试种牛痘成功。1805年由葡萄牙商人带到中国。4、意义:人痘接种术是人工免疫法先驱401979年10月26为世界天花断绝日。1980年,WHO宣布流行数千年的天花已被消灭。中国人从发明人痘,到接受国外传来的牛痘接种法,说明中国人不仅有发明创造,而且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同时也表明应借助现代科学来发展中医。6.3临证医学的新成就内科外科与骨伤科妇产科儿科眼科喉科针灸气功与养生426.3.1内科特点:①不同学术流派的论争出现:温补派和寒凉派②对内科病的总结和医著空前增多。431、温补派和寒凉派学术之争1(1)温补派①学术主张:反对以寒凉药攻伐肾阳,强调温补肾阳的重要性。②代表医家44明·薛已·《内科摘要》强调真阴、真阳不足明·张介宾(景岳)·《景岳全书》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与攻伐药,创许多补肾方明·赵献可·《医贯》更强调“命门之火”之重要1、温补派和寒凉派学术之争2(2)寒凉派(反温补派)①学术主张:反对温补派倡用峻补辛热药剂的主张②代表医家:清·徐大椿(灵胎)(1693-1771)·《医贯砭》——述赵献可温补之弊清·陈修园(1736-1820)·《景岳新书砭》——对张景岳所载方剂及理论持有异见452、综合性著述明·虞抟(tuán

)·《医学正传》明·王纶·《明医杂著》明·龚廷贤·《寿世保元》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明·秦景明·《症因脉治》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清·林佩琴·《类证治裁》46明·王肯堂·《证治准绳》3、内科专著明·胡慎柔·《慎柔五书》——虚痨病明·汪绮石·《理虚元鉴》——虚劳专书明清·卢之颐·《痎疟论疏》——疟疾专书明清·喻昌(嘉言)·《医门法律》——论有腹水等清·熊笏(hu)·《中风论》——中风专书473、内科专著清·王清任(1768-1831)·《医林改错》(1830)外科——发展解剖学。开辟了我国解剖学途径。内科——善用补气活血、通瘀活血法,创多首活血方剂:如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疼逐瘀饮、补阳还五汤等486.3.2外科与骨伤科特点:①理论知识提高②发明外科手术与外伤科医疗工具③著述空前增多49(一)外科——“痈疽瘿瘤”四大证《外科正宗》1、作者:明·陈实功·(1555~1636),著名的外科学家2、成就:提倡内外兼治,主张外科手术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创用多种外科手术法与器械记述了多种肿瘤是代表明以前外科学成就的重要文献50(二)伤科——“跌打损伤”四大证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1、作者:清·吴谦(1723~1795)主持编撰2、成就:记载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创造和改革了多种固定器械总结了清代以前伤科学经验。516.3.3妇产科——经带胎产四大证《傅青主女科》1、作者:清·傅山(1607~1684),字青竹、青主,山西太原人。不仅擅医,还擅长诗书文画。

2、成就:对妇产科经带胎产诸病论述简要,处方药味不多、理法严谨。如产后诸证,以“生化汤”为主,影响很大。526.3.3妇产科——经带胎产四大证《达生篇》1、作者:清·亟(jí)斋居士,1715年成书。2、成就:提出临产六字诀“睡、忍痛、慢临盆”536.3.4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证《万密斋医书十种》——《保命歌括》、《伤寒摘锦》、《养生四要》《万氏女科》1、作者:明·万全(1495~1580),字事,号密斋,湖北罗田人2、儿科医著:3、内容:①详述儿科生理病理,治疗重视调理脾胃②对小儿痘疹尤富经验,兼行凉泻与温补之法,治方简便实用。546.3.5眼科《审视瑶函》——又名《眼科大全》(1644)1、作者:明清·傅仁宇2、内容:眼科医案、五轮八廓;金针拨白内障及钩、割、针、烙等眼科手术尤长。556.3.6喉科《重楼玉钥》1、作者:清·郑梅涧(1727—1787)经验;其子郑枢扶整理2、内容:介绍咽喉部解剖生理,详述喉风证及治疗与预后,对喉证针灸治疗亦有专论。566.3.7针灸1、明·高武·1529年成就:①著《针灸聚英》4卷——汇集了16世纪前10余种针灸文献的理论和治疗经验②主持铸造男、女、儿童针灸铜人各一座,作为定穴标准。576.3.7针灸2、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内容:论述了经络、穴位、针灸手法与适应证;并介绍针纺综合治疗经验;保存了部分针灸文献。586.3.8气功与养生明·冷谦·《修龄要旨》内容:多以歌诀形式介绍养生与气功要点及具体方法596.4医学理论研究与

医学著作的发展6.4.1古典医籍的考证与注释《内经》——《灵枢》:其最早注本是:明·马莳1586年·《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616.4.1古典医籍的考证与注释《伤寒论》研究《伤寒论》错简说方有执、喻昌《尚论篇》维护旧本说明末张卿子《张卿子伤寒论》、陈修园不拘编次、惟重辨证说清●柯琴,著有《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三书,合为《伤寒来苏集》。徐大椿,撰《医学全书十六种》,尤怡,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尤氏所撰《金匮要略心典》是对《金匮要略》研究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泛的一部著作。626.4.2医德的论述与实践6.4.3人体解剖学:清·王清任·1830·《医林改错》636.4.4诊断学1、脉学著作多:明·李时珍·《濒湖脉学》明·吴昆《脉语》;明·王绍隆《医灯续焰》明清·李廷罡《脉诀汇辨》清·黄宫绣·《脉理求真》清·周学霆·《三指禅》2、强调四诊合参:望闻问切3、明·张景岳(介宾)《景岳全书》十问歌

64我的《十问歌》要记住哟!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谒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眼药叁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6.4.5病案格式建立1、西汉·淳于意·发明“诊籍”2、明·韩愗·《韩氏医通》1522年——病案包括“六部分”:——“望神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理、论病原、治方术”3、明·吴昆·《脉语》1584年——病案格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