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4课1_第1页
历史必修三第4课1_第2页
历史必修三第4课1_第3页
历史必修三第4课1_第4页
历史必修三第4课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请饱览书院的风彩神韵惊叹书院今朝风彩依然。感慨古韵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宋楚瑜和台湾同胞赞叹书院文化的魅力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书院与藏书阁,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中,没有一种形式能如书院呈现的这般自由。书院在我国古代所承载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大约与现代的大学类似,但是现代的书院早已失去它直接的思想传播功能,只能成为后人精神瞻仰的指引性符号。让我们追寻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河南省登封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感受古典文化的余音。

宋楚瑜在参观后发表的感言中说:今天楚瑜很荣幸到仰慕已久的岳麓书院来一了心愿,瞻仰前贤,同时不仅能通古今之辩,也希望能够给楚瑜一个读书人的基本鼓励,那就是“读书通万卷”的道理不仅是神交古人,更重要是能够胸怀天下。探究学习回忆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情况?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产生发展重创正统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两汉隋唐220年58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战乱宋元明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探究学习场景一:佛教的发展材料一: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明帝要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并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历代皇帝也有不少大兴佛教的。如南朝梁武帝三次出家,杨坚、武则天都曾兴佛。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材料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考和关怀的理念。如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时寻求幸福。思考:佛教盛行的原因有哪些?统治者支持;符合老百姓在乱世中求得解脱和超越的愿望。探究学习场景二:道教的发展材料一: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时,道教成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材料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情景再现场景三:儒家思想的发展材料一:自“罢、独”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生们专注于考据与训诂。同时,将现实一切政治的、人生的现象归结为天意。另外,儒家思想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材料二:伴随社会动荡不安,王朝更迭,“君臣等级观念”受到质疑。而儒家不但不能解释,反而赤裸裸的恐吓人们。材料三:“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上则诛”——韩愈《原道》思考: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儒家思想自身僵化,且不符合社会需要。如果你是老百姓面对乱世,你如何选择?这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儒学出现了危机。探究学习回顾:影响一种思想兴衰的因素?自身理论是否完善、有没有现实需要。一、背景1.儒学出现危机:儒学自身僵化;佛道思想更符合人们的要求。随着时代变迁,儒生将如何化解这场危机呢?材料一:宋代智圆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材料二:政恶多门久矣……三教(儒、佛、道)于是乎可一矣。——隋·王通《中说·问易篇》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探究学习思考:如何理解“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各领域?思考:以上材料可以证明“三教合一”和“弥漫各领域”。但是,作为儒生如何化解儒学危机?“三教合一”在理论界又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三教图孔子老子红衣罗汉探究学习一、背景1.儒学出现危机: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3.儒生对儒学理论的完善。任务:既要回应佛道挑战,又要弘扬儒学传统;既要涵盖关于自然的思考,又要与儒家人生关怀联系起来。(两个结合)4.儒学虽遭受冲击,但仍在三教融合中处于主流地位。最终形成了理学。二、宋明理学(一)程朱理学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南宋:朱熹(集大成者,被后人尊称为“大贤”)探究学习(一)程朱理学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得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材料二: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思考:根据材料说明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特点?2.主要观点(1)世界本原——理宇宙自然——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社会——儒家道德伦理;个人——人性3.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探究学习材料三: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材料四: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思考:如何才能把握(体现在社会上的)“理”?3.主要观点(2)方法论——格物致知释义: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具体说:接触……,体验……,明“理”。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同:“格致”与“实践”相似。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来求取“真理”。异:“知”不同。前者要“明理”,及儒家伦理道德(唯心);后者,是指客观规律和真理。(唯物)探究学习(一)程朱理学材料五: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遗书》材料六: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材料七: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妻岂不是天理?思考:在个人修养(“人性”)上如何实践“理”?(3)修养观——“存天理,灭人欲”什么是天理?其实质是什么?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实质: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德至善。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探究学习(一)程朱理学4.影响:(1)南宋……,元朝……,明朝……;(2)流传到朝鲜……;(二)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象山先生;王阳明(王守仁):明朝,阳明先生;探究学习(二)陆王心学材料一: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材料二: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材料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思考:陆九渊提出这一理论的背景是什么?并概括陆九渊的主要观点。1.陆九渊——“心即理也”(1)背景:(2)主要观点:(3)方法论——“发明本心”探究学习材料四: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材料五: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材料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思考:结合教材,王阳明提出这一理论的背景是什么?并概括其主要观点。2.王阳明——致良知(1)背景:(2)思想核心——“致良知”(3)方法论——“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思考:材料六体现了什么观点?重树思想标准(良知)的重要性;(4)积极作用:探究学习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学派代表世界本原求知方法哲学范畴程朱理学二程朱熹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客观实体)格物致知客观唯心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发明本心致良知主观唯心相同都认为世界本原不是物质,都承认“理”的存在,属于唯心主义;都主张以儒家纲常伦理来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都主张自我修养、克制,并积极服务社会。小试牛刀猜一猜,下列材料描述的是哪个派别代表人物?材料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材料二: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这两首诗分别是谁写的?体现了什么观点?朱熹(格物致知)和陆九渊(发明本心)。材料三:某人一生著书209卷,编纂书籍210卷,注释38卷,校勘72卷。材料四:某人没有专书留下,只是后人为他编纂了文集。这两个人分别是谁?朱熹(理是本原)和陆九渊(心即理也)。探究学习三、影响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