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化志第十一篇民俗文化(年)_第1页
2023年文化志第十一篇民俗文化(年)_第2页
2023年文化志第十一篇民俗文化(年)_第3页
2023年文化志第十一篇民俗文化(年)_第4页
2023年文化志第十一篇民俗文化(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文化志第十一篇民俗文化(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化志第十一篇民俗文化(2023年),供大家参考。

1

第十一篇

民俗文化(送审稿)

民间风俗是民间世代沿袭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影响。县人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多姿多彩的风尚习俗,并随着各时期人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民俗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民俗文化开始在新时代融入新的含义。

第一章

生活习俗

第一节

服饰

服饰在人际交往中,多标志其身份和地位。

晚清时期,本地百姓通常穿大掩襟衫、左襟大、右襟小、包胸、布纽扣、大腰折头裤,以丝带或布带系之。男人服饰均为大掩襟衣,冬加大掩襟棉衣或棉背褡,长辫拖脑后,冬盘头、戴毡帽,老人戴风雪披帽,幼童为狗头帽,少儿戴耳帽。大布包脚套布袜,穿千层纳底布鞋,雨天则穿油鞋或牛皮钉鞋。农民夏天赤膊赤脚,春秋为单衣,冬穿棉衣扎长布巾。妇女穿大掩襟衫,大腰折头裤,衣裤均饰花纹边或绣花边,脑盘套丝网络,插扁簪,脑系扎扁额头,额中缝缝缀玛瑙,冬裹绉纱于头,脚穿自缝包脚大布袜和布鞋。

民国年代,布料为缎青洋布、夏布、棉布、纺绸等,毛呢料极少。后生活风气渐移,女放脚男剪辫,衣着款式改新,大多自制衣裤鞋袜,男服兴穿对襟衫,布扣直下,大腰折裤。农民仍夏天赤膊,春秋着衫,冬穿棉袄,喜五尺长的蓝士林布长巾。此长巾用途甚广,可系腰御寒护胃防窃,缠头代帽当笠,束腰劳动助力擦汗,天热当扇扇风,休息垫地就坐,疲倦铺地当席,暴日披

2

风遮阴,下雨顶头避雨,买东西两头包扎当袋,必要是当绳吊人套颈,干活后用以洗澡等。一般妇女衣裤仍是大掩襟衫、大头裤,脚穿千层纳底圆口布鞋。

新中国成立后,面料有平棉布、斜纹布、化纤布、尼龙、涤纶、毛、呢、丝绸等。衣着质地趋于平稳,贫富差距不大。20世纪50至60年代,城乡男人时兴穿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工人装,70年代时兴绿军装,80年代至21世纪初,成衣工厂兴起,式样时时翻新,讲究新、雅、美,除西装外,还有运动服、夹克衫、滑雪衫、蝙蝠衫、喇叭裤、牛仔服、连衣裙、百褶裙、西装裙、短裙、筒裙,棉大衣、呢大衣、丝棉袄、皮衣裤、羽绒服等。

发型

20世纪70年代以前,男理西装头、平头,女梳长辫或双辫。80年代以后,妇女开始理短发,农村老年妇女保留梳脑。90年代后,城乡青年妇女理运动头,流行染发烫发,发型五花八门,有些男青年亦喜留长发,染发烫发,与女性几乎无差异。

饰戴

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上沿袭以前饰戴,20世纪60年代后男女戴手表的渐多。男子戴帽有解放帽、八角帽、鸭舌帽、绒线帽、大盖帽、风雪帽等多种,80年代后,妇女兴戴金银戒指、耳环、项链、手镯、玉石手圈、别胸花。有些男士也时兴戒指、项链、手链及佛珠圈等。

鞋袜

新中国成立后,自制布鞋逐渐减少,多到市场购鞋。20世纪60年代流行胶鞋,力士鞋,解放鞋。80年代有塑料鞋、拖鞋、运动鞋、球鞋。90年代以后普及各类皮鞋,兴高跟鞋、长筒靴、厚底鞋,家制布鞋几乎绝迹。袜子:清朝以前穿布袜,民国年代开始流行机制纱袜,长筒袜上底。60年代起布袜消失,短

3

袜逐渐取代长袜,单色袜变为双色袜,还有丝光袜、尼龙袜,80年代后,袜子品种繁多,质地更为优良,短棉袜、长脚袜比较流行。

第二节

饮食

主食

城乡居民主食大米,辅以红薯、蚕豆、荞麦等杂粮。唯北乡兼食红薯,大米饭掺红薯丝,早餐红薯煮粥,逢年过节和贵客到来时才有纯大米饭。县人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早餐有湿有干,中晚餐全食干饭。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用粮水平逐步提高,杂粮相对减少,主食品种日渐丰富,除大米外,还有各种面食。

副食

1949年前,副食品种少,多为自制自销,有薯片、蚕豆、扎粉、盐面、荞麦面、艾米粉等,逢年过节,风行冻米糖、糯米麻糍、油煎红薯丸子及面花。1950年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副食品种日多,除自产自销的传统副食外,多去市场购买糕点、糖果、瓜子、奶粉、罐头和各种水果。

菜类

以蔬菜、瓜果、豆类为主,荤菜则以猪肉、鱼、鸡蛋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餐桌菜肴逐渐丰富起来,除上述菜类外,还有牛、羊、鸡、鸭、狗肉和海鲜等美味佳肴。县人喜吃辣椒,俗称无辣不端碗,以辣椒为主料的霉豆腐和辣椒酱成为常年菜。蔬菜品种繁多,尤以张家坊的竽子,南乡的腊肉冬笋、洋江萝卜、凤阳大蒜、双林豆腐、豆芽较为有名。还有家庭自产的鲜菇、木耳,为菜中珍品。特色菜有棘蛙,俗称石蝈,产于南乡深山石涧中,清炖后肉嫩味鲜,食者赞不绝口。日常待客,菜无定数,至少6个,多者不限。民间喜庆酒宴,一般每桌16个菜,高档更

4

多,山珍海味,荤蔬搭配。

饮料

新中国成立前,主要喝白开水,暑天有仙草凉粉和甜茶,可清热解毒。1950年后多饮红茶、绿茶。民间制酒,主要为糯米水酒,偶有谷酒、红薯酒。南乡的陈年冬酒,色红、透明、清香、味纯。80年代白酒、汽水、啤酒等多种饮料遍及城乡。90年代后,蛋奶、果汁、碳酸饮料、牛奶等进入普通百姓家。

第三节

宅居

民间住房,多依山建造,选择向阳避风宅基地,绝大多数房屋坐北朝南。北乡村民喜聚居,多为几十户、上百户连片的村庄,南乡村民多散居,单屋独舍,旁山建房。

房屋结构

民国《分宜县志》载:木屋十之四,砖屋十之四,黄土筑墙十之二。富裕人家砖木结构造屋,外墙火砖,内墙土砖,俗称金包银。一般人家多为土木结构,贫者取田泥制成土砖,也有的半窑砖半土砖为墙,赤贫户则用木草结构,盖茅草棚而居。

房屋造型

常见的有排扇屋,一厅两间、三间、四间较多。富家有上下两进,中间天井、两边厢房;或三进,两边厢房,油漆画面,院前八字门楼,垛子风火墙,窗位高而小,光照不足。尚睦的邓家围屋,双林的林家大院,枫溪民居和井头袁氏兄弟住宅,造型别致,各有风格,很有代表性。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住房逐步改善,砖木结构房屋日渐增多。80年代中后期,农村砖木结构房屋改为钢筋水泥结构,由排扇屋发展到二三层楼房。进入21世纪后,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出现了许多别墅式新村。如松山桥边、凤阳大路边、杨桥观光、分宜镇水北和大

5

台村都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结构科学、人畜分居的小康示范村。

90年代城镇商品房逐渐发展,初期时兴建单元房,多中西结合式,以琉璃瓦盖檐,外墙用小瓷砖或油漆装饰。此后按照统一规划,向多层楼房发展,设置科学、空气流畅、阳光明亮,一户一套,套房内有1-2室一厅,也有3-4室2厅,一般有阳台、厨房、餐厅、卫生间,有的设有地下室、车库。进入21世纪以来,开始出现高层建筑,最高达20多层,使用电梯上下。伴随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实施,为弱势群体而建的大量公租房、廉租房和经济实用房等,使老百姓都能居有定所。

第四节

器用

共和国成立前,城乡殷实之家,一般传统家具有木脸盆、脚盆、方桌、木箱、衣柜、碗柜、板床、瓮罐等。洗涤衣物用茶枯饼,照明点清油灯,晚上外出用竹火把、苎干或松枝。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具由低档向中高档发展。50年代有宁波花床、层柜、梳妆台等。70年代兴新式家具、有高低床、挂衣柜、五斗柜等,80-90年代除沙发、组合家具、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收录机、电风扇、黑白电视机外,还有手机、洗衣机、摩托车、彩电、电冰箱、空调机、组合音响、数码相机等高档用品在城乡均较普遍。2000年后,电瓶车大量出现,小轿车逐步进入富裕家庭,此后,小轿车增长速度惊人,很快进入寻常百姓家。

6

第二章

生产习俗

第一节

农耕

分宜传统上是一个农业县,农民以耕田种地为根本职业,养成了勤劳俭朴,不畏艰苦的民风。

自古以来,农民讲究精耕细作。春节过后即开始下地劳动进行春耕。旧时早稻田一般三犁三耙或两犁两耙,使田烂泥松,有利杂草清除,水稻生长。

谚语有懵懵懂懂,清明下种。农民根据作物生长期的长短按时下种。分宜水稻栽培大多一年两熟。这段时间人们特别忙,有春争时,夏争日之说,意为作物生长快,扭头就有变化,必须抓紧时间进行田间管理,确保早稻丰收。大暑前后,全年最为繁忙的双抢拉开序幕,既要开镰收割早稻,又要适时栽插晚稻,力争不栽八一禾,否则将影响晚稻收成。农历九十月,又迎来秋收冬种,这时应赶天气收割晚稻,做到颗粒归仓,另需完成越冬作物的播种,普遍遵循七葱八蒜,九油十麦的种植规律。

20世纪90年代开始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以往农民凭经验种田,以后开始注重耕作技术和科学种田。选良种、巧施肥、慎用药、重收贮,由靠气力吃饭变为靠科技致富,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增强,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样的品种,优质稻、经济作物、无公害蔬菜等应运而生。特色农业、订单农业、绿色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已不再是新鲜事。农业生产的那些旧传统如开秧门、栽禾酒、吃新米饭、十月半打麻糍等风俗,也在逐步消失中。而一些好的传统习俗如秋收后修桥补路、开沟

7

排水、稻田禁放鸡鸭等仍然相沿成习,保存下来。

第二节

养猪

旧时农家建猪栏,栏门不兴朝东开,而要朝南开,俗有栏门对了东,十只猪栏九只空的说法。母猪下小猪后,养主烧香鸣爆,并煮上一盆营养丰富的猪食给母猪发奶。散猪仔时养主燃放鞭炮,以期小猪日夜快速生长,膘肥体壮。宰杀肥猪时,要将洒有猪血的花纸粘在猪栏上祭栏,寓意带血财。春节期间,人们还作兴用红纸写上血财兴旺贴在猪栏上,以图来年再养大猪出栏。

第三节

养牛

牛是农家宝,作田少不了,养牛是农户普遍而又重要的养殖项目。农家买卖耕牛,有黄牛看齿,水牛看圈(指牛毛旋纹)的说法,放牛时,黄牛一般不能骑,俗谚水牛骑长膘,黄牛骑断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牛的生日,不论农事多忙,这天必须让牛休息一天,并加喂精饲料。寒冬雨雪天,牛不能出去放养,还得让牛吃盆食,才能保证牛在越冬期不掉膘,以利来年春耕。春节期间,家家要在牛栏门上贴上长生水草、栏干食饱红纸条,以期养好耕牛,服务农耕。

第四节

狩猎

春节及农闲时节,常常邀伴而行。狩猎分搜山和守档。猎物出现时,首先开铳射中者称打头铳。分配猎物时,打头铳的人得兽头和两只腿,如一铳未击中要害,因补铳而使猎物倒下,补铳的人要分得半个兽头,搜山的人则得另外两只腿及内脏。兽肉则按人数平均分配,猎犬同样分得1份,由犬主领走。猎人狩

8

猎,根据野兽特征寻迹追捕,民间流传虎走骑龙,野猪过横,獐麂跑坳,狐狸野兔满山跑的说法。

第五节

植树

过去县民植树造林,有河边植柳,村旁栽樟、竹的习惯。经济林主要有杉树、松树、油茶树、桐树、棕树等。俗话说:家有千棕万桐,子孙永世不穷。房前屋后,则栽枣、石榴、柑桔等水果树,多栽开红花的果木及花卉,忌栽开白花的花卉果木,尤其忌栽柳、柏和棕树,当地有前怕倒挂柳,后怕伸开手之说,板栗一定要栽在离村庄远一点的地方。

第六节

垦山

双叫挖山,时间都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有七月挖金,八月挖银,九冬十月了了情之谓,经济林如杉树、松树等抚育为每年一次,主要是砍除杂柴及茅草,一般不作垦复,所以也叫育林。油茶山的垦复为三年两挖制。油茶籽随着土壤疏松和养分集中,产量将成倍增长。垦山首先砍去杂柴,然后由下往上挖,由于此活非常辛苦,一天要吃四餐,三日还需加餐一次,统由山主包膳。

第七节

店铺

昔时商业户开张必先择定良辰吉日,燃放鞭炮,贴上开张大吉、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对联,店址应选在人员集中的地方,俗有码头卖钱的说法。开张之日,亲朋好友以及同行业开店者前来贺喜。大商号开张时,还会宴请商会及地方有头有脸人士参加,用以炫耀自己实力。进入21世纪,县内出现众多超市、专卖店、连锁店,开张典礼隆重、气派,除放鞭炮,还请

9

腰鼓队、管弦乐队为之宣传促销,在广播电视台做广告者也日渐增多,逐步成为一种时尚。

第三章

礼仪习俗

分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习俗,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兴起,仍此风犹存,并注入新的思想和内容,适应社会潮流的新时尚亦悄然而生,不断拓展。

第一节

称谓

戚族称谓

太公

曾祖父太婆

曾祖母公公

祖父婆婆

祖母姑婆

祖父之姐妹姑爷

姑姑之夫爸爸

父亲姆妈

母亲(今趋称妈妈)

伯父

父之兄伯母

伯父之妻叔叔

父之弟妯娌

哥哥和弟弟妻子的全称丈爷

岳父丈娘

岳母亲家

姻翁亲母

姻媪

10

老公

丈夫老婆

妻子外公

母之父外婆

母之母家公

丈夫之父家婆

丈夫之母媳妇

儿之妻哥哥

弟妹对兄的称谓老弟

兄、姐对弟的称谓姐姐

次女次男对长女的称谓堂兄弟

兄、弟之子堂姐妹

兄、弟之女舅舅

母之兄弟舅母

舅舅之妻表兄弟

舅舅、姑母或姨母之子表姐妹

舅舅、姑母或姨母之女姑母

父亲之姐妹姑夫

姑母之夫姨妈

母亲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