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_第1页
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_第2页
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_第3页
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_第4页
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年级:九学科:化学教师姓名:杜林桐日期课题名称:课题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一章(单元、Module)第1课时共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概念判断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并掌握化学学科研究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教学策略(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烧杯、玻璃片、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蜡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引入新课从身边的变化入手,创设情境: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液态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倾听、体验。环节二1、物理变化概念的形成2、化学变化概念的形成3、两种变化的关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等。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2.胆矾的研碎。问题情境:实验1、2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问题情境:实验1、2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演示实验:3.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4.石灰石与盐酸反应。问题情境:实验3、4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问题情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关系呢?以蜡烛燃烧为例总结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演示实验:蜡烛的燃烧)。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并填写学案。学生思考、回答并得出物理变化的概念。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并填写学案。学生思考回答,并得出化学变化的概念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并总结。环节三归纳总结两种变化的定义、特征,或常伴随的现象、判断。学生倾听、笔记。环节四练习课堂练习。学生思考,回答。板书设计第1课时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3.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作业设计1、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各5个)。2、教材第10页的1、2、3题。教学反思本堂课实验较多,区别于以往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效果显著,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应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年级:九年级学科:化学教师姓名:杜林桐日期课题名称:课题一空气第二章(单元、Module)第1课时共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过程与方法:认真分析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取其精华,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和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复习应用第一单元所学探究实验的步骤,授学生以“渔”,使学生尝试自己捕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带领学生认真分析科学家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科学的方法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无穷魅力。(2)从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对科学方法的崇尚,逐步过渡到自觉地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教学策略(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集气瓶、烧杯、药匙、带导管的橡胶塞、弹簧夹;红磷、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引入新课【引入新课】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但是它看不见摸不到,那你如何用实验证明它是真实存在的呢?【演示】投影PPT展示本节课标题。设疑,激发设计实验的兴趣。环节二内容新授一、空气的组成【引导】阅读课本P26,了解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演示】大屏幕投影PPT:拉瓦锡、舍勒和普利思特里三位科学家对空气成分探究实验的对比,不同的科学态度与不同成就的对比。【提问】1.拉瓦锡用于消耗氧气的药品是什么?换其他的药品行不行?2.整个装置及反应原理是什么?3.这个实验为什么做了12天?【提问】你们觉得拉瓦锡实验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吗?【提问】你们能否设计一个经过改进的实验呢?(教师适当在原料和原理上给予提示)用边介绍实验步骤边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边观察边记录边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科学态度与所取得的不同成就是有关系的。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为下面尝试改进拉瓦锡实验奠定理论基础。环节三演示实验【演示】实验2-1按照教材上图2-3连接好装置。1.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为什么?2.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3.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4.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情况。【提问】假如实验中倒吸入瓶中水的体积小于空气体积的,请分析原因。【归纳】1.装置不严密。;2.红磷量不足,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3.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4.火焰熄灭时,氧气可能没有被消耗完,只是不足以维持燃烧了。【提问】假如实验中倒吸入瓶中水的体积大于空气体积的,请分析原因。【归纳】1.燃着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速度太慢;2.弹簧夹没夹紧会让热空气溢出。【讲解并板书】空气的成分认识仪器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1.瓶内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起到降温的作用。2.燃烧匙中放较多量的红磷是为了使瓶内氧气被充分消耗掉。3.①防止导致瓶内部分空气受热迸出;②防止红磷燃烧过多,不能将绝大部分氧气耗尽;③防止白烟污染空气。4.熄灭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猜想、讨论(提示学生按照操作要点逐一分析)。猜想、讨论,代表回答。记录氮气78%(约4/5)氧气21%(约1/5)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记忆。环节四小结空气的组成环节五练习课本P32页的1、4题。巩固知识。板书设计第1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二、空气的成分及含量按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三、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2.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作业设计课本P32页2、3、5、6题。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对科学家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分析,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体验到科学家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初步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在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模仿设计,此实验是模拟科学家的实验,有部分学生进入误区。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年级:九学科:化学教师姓名:杜林桐日期课题名称:课题一空气第二章(单元、Module)第2课时共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理性质的概念,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2.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观察图示,分析讨论,知道空气的重要性,养成环保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现象推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策略(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空气的成分是什么?展示空气成分图形。【讲解】从展示的空气成分图形看,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三、空气是一种混合物PPT展示混合物与纯净物概念,并让学生举出一些常见的例子。【复习提问】在上一节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演示实验中,能看到什么现象?【提问】“红磷火焰熄灭时还残存一些红磷,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原空气总体积的。”通过这些现象,你能推出氮气具有哪些性质吗?【归纳总结】1.氮气不能支持燃烧;2.氮气不溶于水;3.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口答。观察图形,思考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记忆新概念,按概念举例。学生回答学生通过讨论了解氮气的性质。复习巩固,引入新课。从视觉效果上,使学生对纯净物与混合物有一个直观感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复习巩固,引入新课。通过讨论引出氮气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过渡】空气中除了氮气还含有其他物质,它们都有相应的用途。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1.氧气2.氮气3.稀有气体五、空气的污染和防治1.空气污染的原因有害气体烟尘2.空气污染的危害3.保护空气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小结口答。性质: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可助燃,化学性质较活泼。用途:1.潜水、医疗急救。2.炼钢、气焊、气割。3.化工生产。4.宇宙航行。用途:1.化工原料(硝酸、化肥)。2.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入灯泡、食品防腐)。3.医疗麻醉。4.超导材料。引导学生看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用途,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养成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板书设计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氧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2.氮气:用作保护气、制氮肥3.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霓虹灯二、保护空气1.污染物:有害气体和烟尘2.危害:3.作业设计完成质量监测课题1教学反思本堂课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材中对保护空气的资料偏少,缺少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环节。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年级:九学科:化学教师姓名:杜林桐日期课题名称:课题二氧气第二章(单元、Module)第1课时共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检验方法。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观察、描述、对比分析的方法;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学科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培养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教学策略(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酒精灯、镊子、玻璃片、燃烧匙、细铁丝、火柴;木炭、澄清石灰水、一瓶纯净的氧气、硫、蒸馏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意图环节一氧气的检验展示一瓶气体,创设问题情境:集气瓶中装的是什么气体?作出猜想并且说说验证的方法。确认检验氧气的方法,复习氧气的用途。思考、表述,学生亲自上讲台检验。环节二氧气的物理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请归纳: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先予以肯定,再追问:氧气一定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吗?播放液氧视频。总结完善物理性质并规范的表述物理性质。介绍氧气的溶解性。提问:哪些用途可以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提问:具体哪些物质能和氧气发生反应?总结回答:无色、无味气体。观看、思考、聆听。深刻理解:条件对物质的颜色、状态的影响。聆听、记笔记。思考。思考、回答。环节三氧气的化学性质演示实验: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指导现象的观察、示范现象描述、产物检验的方法和要点。演示改进实验:向集气瓶中持续通入氧气,保证实验观察到白光。提问:为什么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不同?演示实验2-3: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请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对比木炭与氧气反应的装置异同。提问:反应前向瓶中加水的作用是什么?追问:为什么提倡使用脱硫煤?演示实验2-4:铁丝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实验完成后,针对实验操作、实验装置、实验现象等提出你的问题。指导、协助。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提问:如何区分氧气、空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四瓶无色气体?细致对比观察。认真思考、记笔记。回答。体会氧气浓度不同,现象不同。细致对比观察、模仿描述现象、记笔记。结合实验现象以及老师的提示思考、回答。记笔记。知识拓展:记笔记、理解。观察、描述实验现象。针对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分析问题,解决疑问、记录。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对比总结木炭、铁丝、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文字表达式,找出上述反应的共同点(3条以上)。教学反思本堂课实验较多,现象出忽学生的想象,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些结论学生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得出,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总结回答。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年级:九学科:化学教师姓名:杜林桐日期课题名称:课题二氧气第二章(单元、Module)第2课时共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和缓慢氧化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多角度分析问题的魅力,体会氧化反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化合反应的概念。教学难点:氧化反应、化合反应之间的关系。教学策略(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引入新课复习氧气的性质。提问:目前你知道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反应?分类总结,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补充、完善反应。提问:如何将上述反应进行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同学交流。总结反应。两位同学板书。思考。环节二化合反应总结分类依据的选择角度。提问:这些反应有哪些相同之处?根据回答,总结化合反应的定义、概念的内涵等。举例分析,判断反应类型。提问:这些反应还有其他共同点吗?总结回答。思考、聆听、记录。思考、深刻理解概念。环节三氧化反应依据回答,总结氧化反应的概念。进一步讲解概念中“氧”的含义,举例说明,帮助理解概念。记笔记、思考。环节四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总结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的差异,得出缓慢氧化的概念。例举生活中典型的缓慢氧化反应,对氧化反应进行分类。分析:所有的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吗?分析:所有的化合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吗?得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关系,图示表示。板书设计课题2氧气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A+B+…→C“多变一”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缓慢氧化作业设计布置作业1.教材第36页的1~4题。2.在作业本上总结问题。教学反思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总结回答。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年级:九学科:化学教师姓名:杜林桐日期课题名称:课题三制取氧气第二章(单元、Module)第1课时共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主要原理和实验装置;了解在实验室制取新物质的一般方法。过程与方法:学习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在小组讨论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优化思维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主要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注意事项。教学难点: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与实验装置的选择。教学策略(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试管、铁架台、带导管的橡胶塞、水槽、酒精灯、火柴、棉花、木条、集气瓶等;高锰酸钾、蒸馏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引入新课展示图片:潜水、航天活动中氧气的供给,家中有病人急救,鱼池中的鱼大量死亡的急救。两种生活情景中的获得氧气的方式。分析药品的成分特点。关注情景中氧气的用途,激发研究兴趣。小组讨论情景中获得氧气的方法,补充生活中的其他实例。环节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几种制备方法及原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及选择药品的原则。分析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观察药品的颜色、状态。对比生活中制氧原理,找到异同点,初步理解选择药品的原则。聆听、记笔记。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环节三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展示常用仪器,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原理,选择合适的装置完成实验。指导学生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指导学生依据反应物的溶解性及密度选择收集装置。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学习选择装置的一般方法。小组讨论,分析得出固热型装置,明确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小组讨论,分析得出收集装置,明确收集装置的选择方法。环节四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演示实验2-5: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边演示边说明注意事项及要求。设问: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何检验?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如何验满?观察、记笔记。思考、分析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小组交流,得出检验和验满的区别和联系。环节五小结与反馈小结:利用思维导图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般方法。思考、总结、提升、完成反馈练习。板书设计一、制取氧气1.反应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氯酸钾氯化钾+氧气过氧化氢水+氧气2.实验装置:3.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4.注意事项:作业设计1.教材41页的2(3)、42页的3题。2.依据反应原理尝试选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分析对比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的异同。教学反思本堂课融入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本堂课内容稍多,可能会托堂。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年级:九学科:化学教师姓名:杜林桐日期课题名称:课题三制取气体第三章(单元、Module)第2课时共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认识分解反应。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作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式学习,体验探究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实验过程,尝试实验成功的快乐,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实验室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教学策略(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试管、药匙、木条;二氧化锰、5%过氧化氢溶液。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催化剂作用探究引入:根据生活中用氧来乐制取氧气的信息写出文字表达式。设问: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可以分解出氧气,但是在实验室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要加入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作什么,起什么作用?实验探究:二氧化锰的作用①只有二氧化锰;②只有过氧化氢溶液;③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④结束后继续加过氧化氢。分析实验结论,得出催化剂及催化作用的含义。回顾已学知识,书写文字表达式。引发新的思考、质疑,引起探究兴趣。观察、对比实验,找到异同点,完善实验设计,得出实验结论。将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学以致用。聆听、记笔记,找出催化剂定义中的重点。环节二多种制取氧气原理的装置的选择与对比分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文字表达式的特征,得出分解反应概念。指导学生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分析、对比,找出共同特征,得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区别。小组讨论,分析得出固热型及固液型装置,明确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环节三工业制取氧气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聆听、记笔记,分析变化过程。环节四归纳总结思维导图完成本课题的知识结构图,总结、提升、完成反馈练习。思考、总结、提升、完成反馈练习。板书设计课时2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一、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二、分解反应1.定义:2.公式:AB→A+B“一变多”三、工业制法:1.原理:根据各成分沸点的不同2.方法: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作业设计1.教材41页1、2(1)、2(2),42页的2(4)、4题。2.查找实验室制氧气及工业生产中的常见催化剂,分析催化作用。教学反思本堂课融入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钻研、探索。充分体现了新的。催化剂是本节课的难点,应提前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年级:九学科:化学教师姓名:杜林桐日期课题名称:分子和原子第三章(单元、Module)第1课时共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什么原因?[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板书]课题2分子和原子[过渡]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分子的行在及其特点。[板书]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以下实验……[实验](3—2)向盛行水的小烧杯小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注意]品红的量一定要少。品红的扩散现象极易观察,但从放入水中到扩散均匀需时间较长。可以留一两份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观察。用温水做这个实验,时间可缩短。[可观察到的现象]品红在水中迅速扩散,但较长时间后才扩散均匀。[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呢?(提示学生用科学家提出的设想解释)[回答)如果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粒子组成的,那么品红也不例外,组成品红的微小粒子向水小运动,就出现了品红向水中扩散的现象。[讲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巳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投影]展示图3—6及图3—7[说明]图3—6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图像鲜明地显示了苯分子的六元环结构。图3—7是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常温下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手段,通过用探针拔出硅晶体表面的硅原子的方法,在硅晶体表面形成的图形。[总结]这两幅图说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有哪些特点呢?[板书]2.分子的特点[提问]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回答]不可以。[提问]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回答]也不可以。[提问]那怎么样才能看见分子呢?[回答]必须用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如刚才照片中提到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总结]用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提问]分子这么小,有没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呢?[回答]经过预习可知,分子尽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mL计算)。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质量很小,体积很小。[板书](1)质量很小,体积很小。[过渡]你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分子的知识吗?那么,就请大家按以下建议进行实验。[活动与探究](可投影打出探究内容和步骤)已知酚酞和氨气都足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1.取一烧杯,注入约40mL蒸馏水,然后加入5~6滴酚酞试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引图所示。观察12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实验1的结论]溶液为无色。说明: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加入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实验2的结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思考:我们食用的醋常显酸性,若往醋中滴入酚酞溶液,颜色会不会有变化?为什么?[回答]不会。因为刚才说到酚酞遇酸不变色,醋显酸性,所以滴入酚酞溶液后,颜色不会有变化。[实验3的结论]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回答]分子的运动。C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而烧杯B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教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十分准确。其实利用他刚才所说的分子运动的观点也可以解释我们本节课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同学回答。[回答]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是由于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受热减少得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补充]确实分子在不停地进行着运动,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这也是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燥得快的原因。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花的香气分子或酒的香气分子运动到了人的鼻子周围,所以人就闻到了花或酒的香气。3.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所以衣服会变干。经太阳晒,温度较高,分子运动较快,所以湿衣服会干得快。4.糖分子运动到了水分子中,所以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总结]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同一个特点——处于永恒运动之中。这也是物理上讲过的“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板书](2)分子处于永恒运动之中。[提问]我们知道,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讨论、交流)……[过渡]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请学生分别取100mL水与100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mL?[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总结、思考、讨论][请学生代表陈述结论]把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不等于200mL,而是小于200mL。[追问]原因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把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200mL。[过渡]知道了这一原因,请同学们利用这一观点来解释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回答]1.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问的间隔不同的缘故。气态间隔最大,固态间隔最小,液态时居中,所以物质一般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2.物质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受热时间隔胀大。遇冷时间隔缩小,所以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现象。[补充]夏天自行车的气不应打得太足,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些空隙都是这个原因。[总结]可见分子还具有一个特点,即分子之间有间隔。[板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科学仪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具有三个特点: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分子之间有间隔。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板书设计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分子的特点(1)质量很小、体积很小。(2)分子处于永恒运动之中。(3)分子之间有间隔。作业设计习题3(2、3、4、6)亲自做一做家庭小实验——1+1是否一定等于2,将1体积黄豆和1体积绿豆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这两体积之和?教学反思本节运用多媒体的图象和动感设计,把宏观的实验现象与微观粒子的理解较好地联系了起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微观世界的变化。注重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电脑、投影、录像、实验)为学生提供大量宏观、微观、直接、形象、抽象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感觉、发现。同时教师又及时提供协作学习引起学习者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起学生创新探究的精神和信心。课题名称:分子和原子第三章(单元、Module)第2课时共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分子的一些特点,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子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子的知识。环节二推进新课[展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FLASH动画对比两种变化,并归纳相关内容。水蒸发水通电分解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没有改变发生改变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发生变化[分析](1)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没变,水的化学性质没变;(2)H2O分解生成H2和O2,水分子发生改变,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H2O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保持。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提问]为什么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性质包括哪些?[回答]因为在物理变化中,虽然分子不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物理性质却发生了变化。除了化学性质外,还包括物理性质,如色、味、态、熔点沸点等。[讨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结论]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分析]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纯净物组成的,而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可见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由此可以得出,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展示]播放通电分解水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模拟动画。[提问]在上述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怎样变化?[回答]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分析]在水电解的微观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在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中,氧原子和汞原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提问]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结论]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是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三、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板书设计课题1分子和原子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三、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作业设计1.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A.水结成冰B.水分蒸发C.水被电解D.水汽化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大、原子小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不运动教学反思教学中通过动画演示了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效果较好。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年级:九学科:化学教师姓名:杜林桐日期课题名称:课题二水的净化第四章(单元、Module)第1课时共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沉淀,过滤,吸附,蒸馏是净化的常用方法。2.过程与方法:了解纯净水和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常用净化水的方法(2)硬水和软水(3)过滤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教学难点:(1)了解纯净水和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2)过滤实验的操作。教学策略(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过滤实验:烧杯,明矾,玻璃棒(2)沉淀实验:滤纸,剪刀,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3)制取蒸馏水的实验器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引入新课同学们看,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吗?(一杯是纯净水,一杯是湖水)纯净水是无色清澈的透明液体而另一杯是比较浑浊的,这杯水我们可以饮用吗?(老师)好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张挂图,来了解一下自来水厂净化过程倾听、体验。环节二四种净化水的方法一、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加絮凝剂加活性炭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用户(一)不溶性的杂质的净化[演示实验]取一个烧杯浑浊的湖水。向其加入3勺的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止观察现象。1:沉淀:静置沉淀吸附沉淀:明矾的作用:生成胶状物,吸附杂质,使其沉降。[操作]下面我将烧杯中的未处理的水进行过滤,看看有什么变化?在做实验前,我们先学习以下怎样制作过滤器取一张滤纸把它对半折在对半折,然后打开,三层滤纸放在一起,一层放在一起把它放在漏斗上,使之紧贴在漏斗壁,并且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用少量的水润湿纸并实现它们之间没有气泡(否责会影响过滤的速度)架好漏斗后使漏斗的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过滤时盛浑浊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并且玻璃棒的要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液体要低于绿内障的边缘(边讲边操作)2.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过滤操作的要求:“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是滤纸仅贴漏斗壁;(防止过滤速度慢)“二低”是滤纸低于漏斗边缘,(防止滤液溢出)滤液低于滤纸的边缘;(防止过滤不完全)“三靠”是倾倒液体的烧杯和玻璃棒相靠,(防止液滴飞溅)玻璃棒的下端与三层滤纸的一边相靠,(防止擢破滤纸)漏斗下端的尖嘴和烧杯的内壁相靠(防止液滴飞溅)(探究)过滤后滤液浑浊的原因?(①烧杯不干净,②滤液高于滤纸的边缘,③滤纸破损)(讲解)过滤只是处去了看的见的杂质,而水中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杂质。需要用吸附剂除(活性炭)再经消毒就可以喝了3.吸附(加活性炭就可以吸附):吸附杂质和异味4.消毒:煮沸,加入漂白粉或通入Cl2(讲述)以上操作我们只是除去了水中的不溶物质,而在水中的许多可溶物质,比如我们看到的水垢它是水中大量的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或常时间的放置就生成的水垢。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并填写学案。学生思考、回答。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并填写学案。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并总结。环节三硬水和软水的区别软化(二)可溶性杂质的净化硬水:含较多的可溶性物质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不含或含少量的可溶性物质钙镁化合物的水3.鉴别:用肥皂水硬水:易起浮渣,泡沫少软水:不起浮渣,泡沫多4.硬水的危害:(小结)硬水洗衣服,即很费肥皂也洗不干净衣服,时间常了衣服会变硬;硬水会使锅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爆炸.5.硬水的软化生活上:煮沸工业上和实验室:蒸馏:(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过程。(介绍)蒸馏装置:由蒸馏瓶,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接受瓶组成。温度计水银球的上银和蒸馏头侧管的下限在同一水平线上,冷凝水应从冷凝管的下口流入,上楼流出,以保证冷凝管的套管中充满水,用不带支管的接液管时,接液管与接受瓶之间不可用塞子连接,以造成封闭体系。学生倾听、笔记。环节四练习课堂练习。学生思考,回答。板书设计课题2水的净化自来水厂的精华过程取水加凝剂沉淀过滤加活性炭吸附消毒用户不了溶性杂质的净化沉淀(加凝剂:如用明矾,加快沉淀速度)过滤(把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开)操作要求:一贴二低三靠吸附(用活性炭进行吸附,除去水中的杂质和嗅味)消毒(煮沸,通入氯气或加入氯酸钙)可溶性杂质的净化硬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不含或含有少量钙镁化合物的水。区别:加入肥皂水:渣硬沫软硬水的危害硬水的软化生活上:煮沸工业上和实验室:蒸馏作业设计1、课后习题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年级:九学科:化学教师姓名:杜林桐日期课题名称:课题三水的组成第四章(单元、Module)第1课时共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2.过程与方法: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水的组成。教学难点: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教学策略(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霍夫曼电解水装置、电源、酒精灯、火柴、水、氢氧化钠溶液,小木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引入新课水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物质,历史上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一的物质,那么水这种物质里究竟含有什么呢?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是人们认识水组成的开始。倾听、体验。环节二绿色能源----氢气一、绿色能源----氢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H2+O2→H2O3.验纯方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管口朝上,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若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已纯;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则表示气体不纯。4、H元素的检验:点燃氢气,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小烧杯,烧杯内壁产生水雾。5、制备:Zn+H2SO4→ZnSO4+H26、作能源的优点:①无污染;②发热量高;③来源广,可再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并填写学案。学生思考、回答。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并填写学案。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并总结。环节三电解水实验得出水的组成二、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演示]实验31:水的电解实验。2、现象: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3、检验气体: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尖嘴口检验,与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现木条燃烧更旺,说明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电极: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说明是氢气。4、水氢气+氧气H2OH2+O25、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解释: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为新分子。6、实验结论:(1)水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2)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7、注意:(1)电源为直流电(2)水的导电性很弱,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通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稀硫酸(3)水通电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实际上大于2:1(原因: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4)任何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要先验纯。学生倾听、笔记。环节四单质和化合物二、单质和化合物[提问]想想看,你还知道哪些单质,哪些化合物呢?将你找的物质的化学符号,填在方框内。1.单质:如O2、H2、N22.化合物:如H2O、CO2、Fe3O4、Al2O3、P2O5[提问]CO2、P2O5、Fe3O4、MnO2、CO、SO2……,大家发现这些物质的组成有什么特点?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任何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倾听、回答、记笔记环节四练习课堂练习。学生思考,回答。板书设计课题3水的组成一、绿色能源----氢气二、水的组成三、物质分类作业设计1.水是()①单质②化合物③纯净物④混合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A.氧气B.水C.蛋白质D.脂肪3.关于水的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由水元素组成B.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4.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A.空气B.河水C.冰D.红磷教学反思本课题通过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学生比较有兴趣,也很容易掌握,在介绍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时学生很容易明白,并且掌握较好。介绍有关单质等概念教师语言不宜过多,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理解概念,然后通过练习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年级:九学科:化学教师姓名:杜林桐日期课题名称:课题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五章(单元、Module)第1课时共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教学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教学策略(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复习提问→引入新课→例题讲解→总结归纳→学生练习→巩固提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引入新课[例题1]加热分解15.8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师生共同阅读、讨论][讲解并板书]解:设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2KMnO4K2MnO4+MnO2+O2↑2×1583215.8gx,x==1.6g。答:加热分解15.8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1.6g氧气。[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倾听、体验。环节二总结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1)设未知量;(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4)列出比例式,求解;(5)简明地写出答案。2、计算要点:(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4)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纯度⑸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物质的质量。(过量部分不算)⑹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并填写学案。学生思考、回答。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并填写学案。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并总结。环节三巩固提高[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CaO+CO2↑10056x10tx==18t。答:需要碳酸钙18t。学生倾听、笔记。环节四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氯化氢气体多少克?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H2+Cl22HCl27173100gxy。答:需要氯气3550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g。倾听、回答、记笔记环节四归纳总结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学生思考,回答。板书设计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1)设未知量;(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4)列出比例式,求解;(5)简明地写出答案。作业设计1、5.6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2、已知CaH2+H2OCa(OH)2+H2↑,现有87、5g含CaH296%氢化钙样品与足量水反应,可生成多少克氢气?教学反思本课题是学习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相对其他章节比较枯燥,在教学中注意合理安排,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从生活中的实际入手。要注意学生习惯的培养,严格要求步骤明确。别山镇下里庄初级中学教学设计年级:九学科:化学教师姓名:杜林桐日期课题名称:课题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第六章(单元、Module)第1课时共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CO2的反应原理。(2)探究实验室中制备CO2的装置。(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能合理使用课堂资料,并会利用这些资料设汁实验方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设计装置和制取气体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CO2的装置,并制取CO2。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取CO2的装置,并制取CO2。教学策略(教法选择、学法选择、媒体选择)理解资料—一分析探究——归纳总结——反思小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复习引入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后,我们知道了制取一种气体,实验装置由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组成。发生装置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条件:反应物状态(固—固、固—液)反应条件(加热、不加热)收集装置的确定排气法倾听、体验。环节二二氧化碳的制取讲解并板书: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实验药品:固体药品:石灰石和大理石液体药品:稀盐酸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重点)注意:(1)不能用H2SO4代替盐酸,因为CaCO3+H2SO4===CaSO4+H2O+CO2↑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碳酸钙表面,阻止了碳酸钙与酸接触,使反应难以进行。(2)不能用Na2CO3代替大理石,因为碳酸钠粉末,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控制。(3)不能用浓盐酸,因为农盐酸具有挥发性,会挥发出HCl气体使收集的二氧化碳不纯。3、发生装置(固——液反应不加热)4、收集方法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5、验满:二氧化碳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