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奋进奖事迹材料之一_第1页
脱贫攻坚奋进奖事迹材料之一_第2页
脱贫攻坚奋进奖事迹材料之一_第3页
脱贫攻坚奋进奖事迹材料之一_第4页
脱贫攻坚奋进奖事迹材料之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脱贫攻坚奋进奖事迹材料之四十六先进事迹材料——刘峰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刘峰同志,男,52岁,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现任绥棱县克音河乡向荣村党总支书记。多年来,该同志爱岗敬业,廉洁自律,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坚持党性,身体力行,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向荣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全村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超万亩,拥有800万元农机合作社1个,智能催芽车间1个,村集体各类固定资产达2000万元,村集体每年可实现纯收入150万元。所在党支部多次被平乐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个人多次被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市级劳动模范”、“县级脱贫攻坚模范”等荣誉称号。克音河乡向荣村是省级贫困村,下辖7个自然屯、10个村民组,全村总人口550户、2183人,现有耕地16495亩,其中90%为旱田。几年来,为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迟缓问题,刘峰同志按照市委“创新现代农业体系”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争当全县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为目标,扎实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探索出了一条村集体领办、农民带地入股、机社深度融合、土地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具体是做到了“一、二、三”:“一”就是定位一个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特别是对于向荣村这样一个人多地少、旱田为主的薄弱村,单纯依靠土地增收,很难突破发展瓶颈。针对这一实际,刘峰在县委县政府以及乡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经过深入研究,确定了“村为主体、复合经营、多元增收”的规模经营发展新路。“村为主体”就是坚持以村为基本单元,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通过村集体领办,带动农民入社,实现一体发展;“复合经营”就是坚持种植合作社与农机合作社融合发展,互补共生;“多元增收”就是通过规模经营,解放劳动力,引导从事更多领域的就业活动,让农民获得土地和就业的双重收益。“二”就是建立两项机制。一是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为规范合作社发展,刘峰带领村里一班人制定了公积金统提、村社按比例分成、社员按股分红等制度。2017年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收入839万元,入社村民及贫困户参与分红755万,村集体实现增收57万元。2018年合作社总收入1077万元,村集体增收达到83万元(其中机械对外服务收入50万元)。二是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成立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代表社员负责采购、生产、财务、销售等生产事务;监事会聘请有威望的老党员、村民代表,负责代表社员对合作社的资金使用、粮食产量、机械购置、销售价格、收益分配等全过程进行监督,真正实现了民主管理。“三”就是破解三个难题。一是依社建社,破解有地无机难题。针对有田耕种、无机作业的实际,2016年向荣村在原有种植合作社的基础上,投资880万元,建设占地10700平方米的克东向荣现代农机合作社,购置各类农机具39台套,建设场库棚2600平方米。到2018年底,总投资达到1200多万元,农机具发展到50台套。种植社与农机社的深度融合,既解决了种植合作社机械作业标准低、成本高、作业不及时等问题,又避免了农机合作社“吃不饱”现象,实现了优势互补、效益提升。二是集约经营,破解农民入社难题。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难题。工作中,充分发挥村集体“统”的功能,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村支部书记刘峰同志带领班子成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7年合作社成立之初入社成员330户,入社土地面积9434亩,到2018年入社农户428户,入社土地面积10308亩,在外村还规模经营了3862亩旱田。2019年已经实现全村14495亩旱田100%入社。注重宣传发动。为组建合作社,向荣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与农民算经济账、效益账,讲清当前农民分散种植成本高、效益低,年成不好或粮价低不但不挣钱、还可能赔钱,让农民从心里接受,主动参与合作经营。注重干部带动。刘峰带领全体村干部带头入社,并发动亲属朋友入社,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农民们纷纷加入。合作社成立当年就实现入户218户。注重实招驱动。由于第一年搞合作社经营,需要农民先行交给合作社本年度生产经营费用170元/亩。为解决部分农民手里资金不足的问题,村里筹集资金垫付,农户只需给付银行利息,秋后算账扣回,这让手里缺少资金的农民可以放心入社。三是多元增收,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农民只有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才能主动入社。合作社正式运营的这两年集体、村民都受益。在干好这些建社之初确定的目标的同时,刘峰带领班子成员又制定了一系列中长期的发展计划:一是在2020年前后,建设本村的冷库,延伸产业链条,二是在2021年左右建设一座1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厂,三是在未来五年,逐步实现绿色有机,并打造自己的品牌。刘峰同志自担任支部书记以来,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无怨无悔,带领向荣村村民走上了小康之路。他无私无畏,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充分认可,面对荣誉和成绩他没有自满,更没有陶醉,反而以此为新的起点,立足工作岗位,自觉实践“三个代表”要求,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意义而工作不止,奋斗不息。脱贫攻坚奋进奖事迹材料之四十七致富不忘众乡亲甘当脱贫领头雁——郑建超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明水县位于松嫩平原的西北部,多年来受区位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从1990开始就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被确定为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在当地县委、县政府带领下,全县33万人民向贫困发起强有力的冲锋,掀起了脱贫攻坚的壮阔大潮,也涌现出许许多多扶贫创业好汉,郑建超就是其中一位,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致富路上的主心骨,脱贫增收的领路人,大家经常说:“跟着他,我们腰包越来越鼓,我们对脱贫更有信心”。一、致富不忘桑梓情,回报家乡兴产业郑建超1992年大学毕业后,留在省城哈尔滨发展,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睿智的头脑,他逐渐在水处理行业站稳了脚根,企业也随之发展壮大,成为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供应商,他也成了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在个人成长进步的同时,他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当看到还有众多的乡亲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还在为缺少致富门路而发愁的时候,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最终在2017年决定回乡创业发展,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多年来走南闯北,有丰富市场经验的他,经过深入分析,认为家乡明水县位于寒地黑土的核心地带,拥有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并不缺少优质的农产品,只是在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上缺少领路人。这时恰逢绥化市依托明显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需求优势,全力建设“兰明青”和“绥北高速”鲜食玉米产业带,打造全国最大北方鲜食玉米生产基地。在这一大好形势和有利商机的感召下,他投资3000万元组建了地山农业公司,当年新建投产每小时3吨鲜食玉米粒生产线1套,配套1万立方米冷库1座,发展鲜食玉米种植面积3000亩、黄豆角种植面积520亩。鲜食玉米作为一种新型食品,因其含糖量高、适口性好、风味独特而倍受消费者的青睐,公司所生产的鲜食玉米速冻鲜粒和速冻豆角,以其无污染纯天然、高营养口感好的优势,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周边大中城市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分别以每斤3元和4元的价格销售一空,赢得了极好的市场反响。2018年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投资2000万元新上了每小时5吨鲜食玉米生产线1条、2万立方米冷库1座,甜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种植青豆1000亩、黄豆角1100亩,全年产值实现2500万元,利润3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600多万元。在他的带领下,鲜食玉米和黄豆角种植已经成为明水群众特色增收的重要产业,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企业发展做大、农民脱贫增收的“双赢”新路子。二、创新带贫新模式,打造增收强引擎在发展产业、壮大企业的同时,他更加注重的是怎样创新模式,探索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之中,走出精准扶贫的新路子。他通过企业用工,促进群众找工钱,企业创立之初,在用工上就优先选择贫困户,闲时有70多人,忙时有180多人在企业打工,每人每月工资在3600—3800元之间,仅2018年群众务工就在企业挣得工资200多万元。通过流转经营土地,促进群众攒闲钱,两年来,企业通过每亩地高出市场价150—200元的价格,流转农民土地3800亩,用于鲜食玉米的规模化种植,今年又以每亩600元的价格,规模流转土地6000多亩。流转后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利用空闲时间到企业和合作社打工,又实现了二次增收。通过订单合作模式,促进群众挣大钱,牵头组建了龙江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发展特色作物的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选用外观、风味、产量三项综合指标好,市场畅销的先正达米哥和脆王为主要品种,合作社和农户之间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中耕、统一收获的“六统一”模式,通过科学安排时间表,错时种植,错时采收,保证了原料玉米的质量。企业与贫困户签订种植合同,采取种肥春供、款项秋结、保价回收、溢价找补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18年,与158户农民(其中贫困户36户)签订订单种植合同,种植鲜食玉米9000亩、青豆1000亩,尽管受到春夏季干旱等异常天气的不利影响,农户与种植其他品种相比每亩仍然增收200元以上。贫困户边玉军种植青豆90亩,采收季企业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收购,当年一举实现脱贫。通过发展庭院经济,促进群众赚零钱,他发现农村家家户户宅基地的面积都很大,空闲的也很多,就采取公司+农户+庭院的有机生产模式,引导1100户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地块种植黄豆角,因为明水黄豆角品质好,不施用化肥,在江南市场非常走俏,仅这一项就带动每户农民平均增加收入2800元,较好地发挥了扶贫领头羊作用。通过入股分红模式,促进村集体经济有活钱,企业落地的崇德镇集发村,为助力企业发展,以村集体闲置土地入股,两年共分得红利8万元,全部用于发展公益事业,投入到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之中。三、精准帮扶激活力,乐善好施显情怀郑建超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实现长久脱贫,必须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让贫困户生活有希望,发展有技能,实现从内到外的脱贫。针对广大农民对种植技术掌握少、不够专业的实际,2017年以来,他先后邀请中化集团、绥化市蔬菜办、农技推广中心等科研院所高级农艺师,到明水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8次,为400多人次社员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指导。当他了解到崇德镇蓬勃村农民张文杰有养牛技能却缺少启动资金时,他从自己企业下属的养牛场调拨10头母牛,采取借母还犊的方式,鼓励发展肉牛养殖,现在张文杰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户。他还特别关注下一代的教育,集发村每年考上大学的家庭都给5000元的资助金,县里每逢捐资助学活动,他都慷慨解囊,几年来,仅在助学、火灾救助方面,他拿出的资金就有10多万元。今年,郑建超带领他的企业,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加工规模,计划种植鲜食玉米2.5万亩、青豆2000亩、毛豆2000亩,通过开发鲜食玉米深加工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多层次增值,让明水鲜食玉米的市场知名度逐年提升,市场占有份额不断扩大,为助推脱贫攻坚、加快乡村振兴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脱贫攻坚奋进奖事迹材料之四十八抓基础调结构兴产业立足实际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张志鹏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张志鹏,男,汉族,1971年7月出生,47周岁,中专文化,中央农广校农学专业毕业。1993年7月入党,1998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兴华镇党委委员兼二场村党总支书记。一、从转变观念入手,提高农村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几年前,二场村的村民还是靠着仅有的土地传统单一的种植着玉米和大豆,年复一年过着年吃年用的“紧日子”。张志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果长此已往,二场村将会被时代淘汰,只有改变传统,才会有发展的可能。结合本村实际,他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引导农民走出去,了解外面的发展空间,寻找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的路子。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农民切身体会到了要想发展,就要从传统的思想桎酷中解脱出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就要充分利用党的各项富民政策走勤劳致富的道路,就是遵循市场规律向特色和规模要效益。观念转变后,张志鹏召开村“两委”班子会,立足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出“坚持调整种植结构,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他带领村“两委”班子,从种植万寿菊开始,到扩大种植甜菜、汉麻、大辣椒和山芝麻等各种特色作物,带动村民,推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使二场村一步步地摘掉了贫困落后的“穷帽子”,从此迈入了全县先进村的行列。二、突出党员和大户带动作用,加强党组织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张志鹏高中毕业后因为思想进步、有股闯劲儿被发展为党员,凭借灵活的头脑和干工作不服输的韧劲儿,先被村民选为村民兵连长,2000年被全体村民共同选举为村党组织书记。从此,他就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这生他养他的黑土地和爱戴他的村民身上。上任开始,张志鹏就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入手,给村里10名年富力强的党员划责任,交任务,让党员和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带生产致富。张志鹏常说:“事无巨细,村里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实行集体决策,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的意见,使村党组织不断加强公信力和凝聚力,使全体党员和群众都紧密团结在基层党组织周围,群策群力,共同致富。三、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张志鹏通过调研走访,结合本村土地平坦,土质肥沃,交通便利,非常适合经济作物种植的有利条件,把目光聚焦到以种植万寿菊来拓宽致富增收新型渠道上。万寿菊是一种生产加工高级化妆品和食物色素的经济作物,种植的难度不大,但经济效益极高。以前村民都是和外地厂家签订种植合同,却因“卖花难,不付现款”人们失去了种植热情。为了在“小花”上做出大文章,使万寿菊在二场村遍地开花,2012年,他召开村“两委”班子会,经过会议研究决定,由村集体出资出地建起了一座年生产鲜花84吨的花场,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解决了花农难题。他还组织党员吕春祥和周垚龙带头成立春祥万寿菊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万寿菊2000亩,自己种植并生产加工,当年每亩地的收入就超过1000元。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都纷纷加入了合作社签订种植合同,从中得到了实惠,在种植的同时,更带动了全村和附近村民的务工积极性,让村民们在农闲时节也能做到人人有钱挣。在采摘时期,每天都有上千人投入到鲜花采摘的劳动当中。村集体有钱了,老百姓的腰包也就鼓起来了。虽然村里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张志鹏却没有因此而满足于现状,停止不前。他经过认真的思考、反复的论证,借助“调茬轮作”,走出引进其他经济作物种植的新路子。2018年,在种植2500亩万寿菊的基础上,经张志鹏多次与依安县糖厂洽谈磋商,由村集体牵头与其签订了甜菜种植合同。全村种植甜菜1200亩,亩产达4吨,每亩纯收入达一千元。他帮助蔬菜合作社引进了大辣椒的种植技术,种植了大辣椒600亩,每亩纯收入超过了3000元。同时,他还和落户于青冈的金达麻业、吉林投资商签订了汉麻和山芝麻的种植合同,加快了二场村的发展。四、以盘活闲置资产为牵动,助力脱贫攻坚张志鹏坚持“管好村集体资产,为村民谋福利”的原则,通过盘活村集体的闲置资产,发挥最大利用价值,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二场村原有一所荒废的小学,张志鹏为了使这块荒废资源变废为宝,召开村“两委”班子会,在经过充分论证后,决定由党员王云良牵头利用这块地建起了“青冈县永力农机合作社”,由本村村民带资或带地入社,土地由合作社集中统一管理,秋后为入社村民分红利,为村常住户和高龄村民发福利。2017年,为了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张志鹏积极组织,由村集体建成一座300吨烘干塔,建成后发包给粮食经销商,佣金用来给贫困户分红,带动贫困村民增加收入,早日脱贫致富。2018年,建成的光伏发电站和大型粮食仓储也为村集体增加了收益。2019年,张志鹏和村“两委”班子建设一座占地2万平方米的大型养殖场,把村民饲养的畜禽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现已开工建设。如今,在张志鹏带领下,二场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和休闲广场,新修建了整齐划一的铁栅栏,屯屯铺上宽敞的水泥路,家家喝上了自来水,户户住上了安全房,村容村貌有了明显的改观,二场村正以新农村的崭新形象得以呈现。脱贫攻坚奋进奖事迹材料之四十九自立自强,做脱贫致富的先行者——刘振田同志先进事迹材料骄阳似火,热浪滚滚,质朴的农民刘振田与妻子仍顶着烈日在村里的木耳大棚里采收着木耳,这是村里给他们提供的务工机会,尽管汗流浃背、酷热难耐,但俩口子特别珍惜,他们坚信:只要付出辛苦,就一定会有收获。明水县明水镇朝阳村,一个缺乏资源、地处偏远的小村子,全村人口常住户不到100户,人口多为老弱病残,人均耕地少,无草无林,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农民刘振田便是这个村的村民。秉承着祖祖辈辈的勤劳简朴、任劳任怨的品格,他守着农民的本分,坚守着自己的10余亩土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清贫而平凡的小日子,他只期盼着唯一的儿子能通过读书走出贫穷。

2011年,家中唯一的被寄予厚望的儿子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东北大学,然而与喜迅一同来的是难以承受高昂的学费考验。辗转反侧数日,这个坚强的汉子因为不忍心看见孩子失望的眼神,放下刚强与自尊,四处找亲戚朋友,求爷爷告奶奶的借了数万元,勉强凑够了孩子上大学的学费,从此,一家人背负起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还账,他和老伴不仅在家种庄稼,农闲时还到周边打零工。因房子破旧加上家中又有孩子上学念书,刘振田家成了典型的缺资金户,妻子愁眉不展,总觉得看不到希望,生活一度举步维艰。“人穷志不能穷”。为了让儿子安心学习,给孩子树立做人的榜样,他没有一分抱怨、没有一丝愁容,整天就是默默无闻的两手不停地干活,他从不向政府张嘴伸手,他觉得还有比他家更贫困的家庭需要帮助,自己有手有脚能干活,总比那些残疾家庭要强。2014年,明水县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在全县掀起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活动,刘振田一家因收入低,孩子上学和危房等具体原因,理所当然的被村民评为了贫困户。然而他没有以此为荣,反以此为耻,他决心一定要摆脱贫困的帽子,做个顶天立地的人。由于房子为几十年前的土坯房,年久失修,已成了危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冬天屋里八面透风,四处冰霜,年年积攒的种地钱全用在了孩子读书上了,债还没还完,仅靠夫妻俩省吃俭用盖新房简直就是天方夜谭。2017年8月份,村两委和帮扶部门的积极对上争取危房改造政策,帮助刘振田夫妇建成了新房,面对着干净舒适的新家,听着县乡村铺天盖地的扶贫政策宣传,感受着帮扶干部的亲切关怀和无私帮助,他脱贫的想法更加坚定了。勤劳致富光荣、贫困落后可耻的思想在脑海迸发,“我要脱贫、我要致富”的想法在心底潜滋暗长。刘振田明白:等、靠、要,永远也改变不了自己贫穷的生活,于是他下定决心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结合帮扶干部的帮助,他对客观实际进行了分析。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村里的交通、基础设施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可以依靠多种多样的扶贫产业致富;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农闲务工增加收入。想好就干,刘振田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的大力支持。虽然种地收入只勉强够孩子交学费,但是他相信按照计划一步一步走下去,一定能致富。2017年,村里建成了木耳大棚,当其他群众还在持观望态度的时候,他就主动找到村支书佟秀军,想要学习相关技术,争取在木耳大棚务工。木耳养殖是一项辛苦活,从打眼、摆袋、挂袋、采摘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劳力。虽然会吃苦,但他想的是未来如何才能让一家人真正过上好日子,靠着一股子拼劲,在木耳生产周期,夫妻俩守家在地在大棚务工竟挣了一万多元。他利用县里提供的适合自家情况的扶贫产业,积极与帮扶干部联系的城里人签订了园田地协议,利用自家小园,按照协议具体内容为买家提供各种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同时积极与干菜收购企业签订干菜订制合同,把自己园子产的吃不了的蔬菜晾晒成干菜供给收购企业创收;他利用村里提供的公益岗位,积极做好政策宣传员,不仅自己了解掌握各项政策,也上门为其他农户做好宣传讲解。通过各项产业项目支持,他家的收入得到了提升,夫妻俩也增强了致富信心。村里了解到刘振田夫妇曾经有过外出务工的经历,于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为刘振田夫妇联系技术培训,鼓励他们利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增加收入。2017年经村里联系,熟人推荐,两夫妇怀揣着劳动致富的期盼,在农闲时节踏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并成功在绥芬河的一家木器加工厂找到了岗位。由于两夫妻勤劳认干,工作踏实,得到了老板的认可,2017年仅仅打工4个月,就赚回16800余元。到2017年底,刘振田一家人均收入8700多元,已经符合脱贫标准,成功的退出了贫困户,他家也由贫困户转为脱贫户,他逢人就说,扶贫政策帮助了我,新房子住上了,有病也不用发愁,还共产党好啊,救了我一家!种地再加上外出务工,对于身体欠佳的老两口是十分吃力的事情。但他总认为“比我困难的还有很多,我能干点活,可以靠双手脱贫。”所以,天没亮就要起来,扒两口饭后就干活,寒来暑往都是这样。“辛苦肯定是辛苦的,但是农村人如果自己不干活,,那就完了,只有勤劳才能致富。”他说,无论是告诫自己还是教育下一代,他都是这样的思想。付出终有回报。经过几年的不懈奋斗,一家人种地的种地,务工的务工,学习的学习,依靠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他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儿子刘男继承了老一辈人的传统美德,在勤劳父母的影响下勤工俭学,克勤克俭,于2018年以优异的成绩在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在沈阳一所国际大学任讲师,现在月工资近万元。今年,加上外包地种了近30亩地,前两天他和老伴算了算,今年的收入将超过10万元。“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明年我还想再多种点经济作物,打工之余还要带老伴一起去南方旅旅游。”刘老汉憨憨的笑声在乡间小路回荡。刘振田敢想敢干,靠着勤劳双手实现脱贫致富的事,赢得了十里八乡的好评,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致富能人。他常对乡亲们说:“咱农民就得苦干实干,只要肯干,幸福就不远了。”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满满自信。我们坚信,这个暂时贫困的家庭凭借心中有梦想,一定能够梦想成真!在刘振田家条件逐步好转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要回馈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的梦想。从2018年开始,他坚持扶贫先扶志的帮扶理念,经常入户宣传脱贫政策,用自己的事例感染其他人,帮助他们摒弃“等、靠、要”的旧思想,积极自主脱贫,树立致富信心。经过他的鼓励,有六人随他一起在村木耳大棚打起了工。他总说,看到那些未脱贫的兄弟姐妹们,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一样着急。只有让他们都能够自食其力,他才心安。凭着“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的理念,下一步,他打算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他在努力致富的情况下,不惜花费精力帮助他人脱贫致富,提供技术指导、帮忙解决农耕难题、联系外地务工岗位等等,他的付出得到了乡里乡亲的夸赞,更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2017年,刘振田被村里百姓评为脱贫奔富户标兵,2018年又经镇村两级推荐,被评为了全县脱贫奔富户的先进典型。尽管曾经经济困难,但是贫穷却打不垮他坚定的意志。已过花甲的他所付出的努力令我们十分钦佩,他自立自强,不等不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自主脱贫,一家人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未来一片光明,相信温暖和谐的幸福生活正在向勤劳的人们走来!脱贫攻坚奋进奖事迹材料之五十人穷志不短致富谱新篇——宫保和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今年49岁的宫保和是树人乡对面城村赵先屯的一个普通农民,全家有6口人。他本人患肾结石、关节炎多年,身体不够健康,他的妻子肢残,干很多农活受限。2010年其女儿患肠梗阻手术向亲友借款5万余元,2012年儿子儿子结婚又拉外债18万元。在三年前,他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三年来,他家在包扶部门和包扶人的帮扶下,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不等不靠,艰苦奋斗,勤劳致富,通过多方开辟致富门路,多业并举,持续增收,有了致富产业,,有了稳定收入,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2017年,全家各业纯收入7.8万元,人均收入1.3万元,2018年底,全家可还清全部债务,人均收入可达到全乡中等收入家庭水平,脱贫致富,到2020年可与全国同步达到小康水平。人穷志不短,励志脱贫。尽管宫保和本人身体不是很好,妻子又是残疾人,女儿在明水县读书花销大,收入不高,外债多;但是宫保和本人不服输,不甘于贫苦,他经常对外人说,人穷不能志短,人活着一口气,别人家能发家致富,我家也能脱贫致富,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包扶部门和帮扶人从扶志入手,通过多次入户调查摸底,激励他家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帮助制定了脱贫规划,细化了脱贫措施,在外力的推动下,通过近三年的努力,不懈的奋斗,家庭有了致富的产业。稳定的收入,减少了外债,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多业并举,增收致富。二轮土地承包时,宫保和全家仅分到了20.8亩耕地,前些年,分得的有限承包地一直种大田农作物,粮食作物一口咬,年收入不过万元,从2011年开始,他家每年拿出一半承包地种植西瓜和甜瓜,通过采取扣大棚育苗,移苗保护地栽培的方法,精耕细作,增加劳务投入,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种田的经济效益,由原来种植粮食作物每年收入6000元,改种经济作物每年可收入2万元以上。2016年春,宫保和家在包扶部门和帮扶人的协调下,在农村信用社贷款2万元,腾出了自家仓房,购买了制作大豆腐所需的设备,开办了保和豆腐厂。冬季每天做2—3个(每个2板,每板50条),夏季做一个,他家制作的大豆腐块大,味好,鲜嫩可口,深受广大食客的青睐。其产品除供应本村外,冬季制作的冻豆腐还销往明水县域、大庆市、哈尔滨市、供不应求。每年可纯收入5万元。宫保和农闲时节,起早做完豆腐卖完后,就开着小四轮车走屯串户收废品,尽管收入不高,一年下来也能赚上万元,为了增加收入,宫保和还将儿子派出到哈尔滨打工,去掉消费,每年能挣到3—4万元,妻子养鹅,养鸡也能收入3000元。全家人齐心协力,各尽其能,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做豆腐、收废品、输出劳务、养禽,多路进财,每年收入都非常可观。吃苦耐劳,不懈奋斗。宫保和按照设定的脱贫致富目标,以顽强的毅力,坚强的决心,饱满的热情,真可谓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加油干,各种困苦在他眼里都变得那么渺小,昂扬的斗志支撑他不断前行,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美好的未来。前几年,他家种西瓜,他相信科学,增加了劳务投入,不但西瓜产量高,而且也非常好,在西瓜成熟出卖时,他自己住在瓜地旁边搭建的瓜棚里面,不怕冷风吹袭,不怕黑夜孤独寂寞。自2016年春他家开办豆腐厂以来,春夏秋三季他没有睡过整宿觉,凌晨1点钟起来做豆腐,做好卖完后再吃早饭,吃过早饭如不侍弄承包田,就开上小四轮去收废品,早上也很少休息。左邻右舍的人都说宫保和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不知劳累和疲倦的人。懂得感恩,回报乡亲。宫保和他家前几年种西瓜和甜瓜,遇到特困户去买瓜,他都少要钱或不要钱,每年至少要少收1000—2000元。而有些人不理解时,他都笑着说;过去我困难时,父老乡亲们没少帮助,我现在过得好一些了,不能忘记穷乡亲,人要知道感恩,能够有所奉献,这是一件高兴之事。2017年树人乡4.15火灾后,他制作了两个大豆腐共200条,负责分给受灾户,献出爱心,尽一份绵薄之力,给自己增加一份快乐。如今,宫保和已经还清全部债务,全家各业每年纯收入能达到7.8万元。他以顽强的毅力,坚强的决心,饱满的热情,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加油干,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美好生活的故事在附近的村屯被越传越广。但他还不满足,正在帮扶人的帮助下,研究如何扩大豆腐生产规模,如何持续增加收入。乡亲们说他掉进钱眼里了,他说,趁着现在身体还好,多干几年,脱贫结束了,不还要奔小康么,脱贫时候我就麻烦政府好多了,在小康路上,咱不能再拖政府的后腿啊。脱贫攻坚奋进奖事迹材料之五十一致富不忘贫困乡亲——董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董伟,男,38岁,初中文化,现任三卡乡瑞和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同时也是贫困村老道店村的致富带头人。他虽没有多大学问,但他一直都把扶贫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任务。他相信只要敢想、敢做,坚持不懈肯定能成功。截至目前合作社每年种植15.6万亩土地,大豆连片种植已达到1.5万亩,玉米连片面积1.2万亩。有机大豆认证2万亩。建立了农民信息咨询站保障农民增收。合作社采取经营+种植的模式,合作社目前现已拥有厂房2000平方米,晾晒场3000平方米,已发展会员300多户,大型农机具百余台。董伟作为一名脱贫致富带头人,虽然不能像第一书记那样直接面对贫困户,但是农村工作这么多年,他更了解农村、更了解贫困户。他自始至终一直在扶贫工作上,对扶贫政策的理解和执行更加熟练和精准,争当脱贫攻坚的“排头兵”。自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他对贫困户的深切关爱,春风化雨般播洒到贫困户的心中,为贫困户能够顺利脱贫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贫困群众高度赞扬,他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为三卡乡的脱贫攻坚工作谱写一个又一个壮丽的乐章。一、推广农业科学新技术、依靠科技创新助脱贫为了合作社与农民发展,董伟每年都外出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组织农资生产厂家到村里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不断的引进多个新的大豆和玉米高产品种,推广和普及了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栽培、等离子技术等十多项先进的技术,不仅有效增加了合作社效益,而且也让农户受益匪浅。为了能够使贫困户真正脱贫增收,董伟对全乡28户贫困户的40公顷耕地进行了土地托管,由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大豆”的全程托管服务,即耕、种、收、等各个服务环节上农业机械化作业全部托管免费服务。他采取一垄三行的模式种植有机大豆,大豆的生产过程全部采用有机大豆操作规程,收获的有机大豆售价可达到3.5元/斤,通过此办法,入社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对有意愿且有一定劳动能力、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合作社为25人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增收5000以上。郭永生繁荣村贫困户,患有脑血栓,完全尚失劳动能力,还有一个在县里上高二的儿子,有耕地34亩,生活艰难,董伟了解到情况后找到他,告诉他以后他家的土地由他负责免费管理,并且都种植有机大豆,2018年秋天共收获大豆7000余斤,全部按照合作社有机大豆定单价格3.5元/斤销售的,为郭永生送去2万多元的收入,从而解决他家的困难。二、发挥合作新职能,帮助贫困农户促增收。随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增加了合作社的经济效益,而且使农民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增收。富了不忘众乡亲。董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对贫困百姓的关心与帮助。王汝臣是三卡乡宽河村民,今年已经81岁,患有脑梗,妻子今年73岁,双目失明,都没有劳动能力,儿女都在外打工,家有20亩地,老两口的一年的收入全靠这20亩地和低保金过生活。眼看着别人家的地都已经种完,自家的却还没有着落,老两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三卡乡董伟了解到情况后,免费为其提供黄豆种子、化肥,出车、出人为其进行耕种。王汝臣感动地说:“多亏了董伟,帮助他种上了地,要不然还不知道今年的地咋种呢,感谢他们对他真挚的帮助”。董伟说:“他会继续帮助他们老两口,除草、喷药、铲地、趟地秋收,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他将会一如既往的帮助他们。”繁荣村的贫困户陈荣斌今年67岁,妻子因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做了大手术,没有劳动能力,女儿患有精神病需要人看护,全家仅靠妻子和女儿的低保过生活,妻子、女儿每天都得打针、吃药,生活十分困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董伟将其安排到自己的合作社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这样既有时间回家照顾生病的妻子和女儿,还能有收入,解决了这个家庭的实际困难,让这个家有了固定的收入。三、真情助困送温暖,爱心帮扶显担当。老道店村是贫困村。2016年春节前,董伟购买了100袋面,送到贫困农户家中。当了解到老道店村谷怀忠不仅身体残疾,今年6月4日又被黑龙江省肿瘤医院确诊为肝癌。谷怀忠家共有4口人,妻子改嫁,上有老母亲今年已经73岁,下有两个孩子,女儿今年10岁,就读于三卡乡小学三年级,儿子今年6岁,在三卡乡幼儿园上学,两个孩子全部住校。全家每年的生活来源仅靠8亩地、打零工来维持家用。在谷怀忠家中,董伟详细了解谷怀忠的病情及生活情况,当看到家中已经断了粮食,已经没有钱买米、买面,家中仅仅剩下一些土豆和小米,为其购买了米、面、油、鸡蛋送到家中。谷怀忠老母亲感动的流出了热泪说:“你就像我的亲人一样,真的太感谢你了”常金茂是三卡乡宽河村的村民,今年59岁,靠长年打工来维持生活,患有尿路狭窄,每半个月需要在黑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一次尿路疏通,妻子杨凤兰今年55岁,2013年11月查出宫颈癌中期,手术化疗花去近15万元,住院费用全是借来的,儿子今年35岁,由于前些年车祸导致颅骨粉碎性骨折,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女儿出嫁在山东,女婿于去年突发脑出血身亡,自己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十分困难。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船慢偏遇顶头风”。就在这个家庭最困难的时候,2016年年末,常金茂的尿路狭窄病情突然加重,导致排尿困难,2017年4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花去近9000元。今年6月,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家庭,常金茂被诊断出左侧附睾结核,转入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医院,急需手术治疗,手术费用4.5万元,高额的手术费让这个原本就负债累累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无力承担。董伟为其送去2000元,又代表爱心基金会送去3000元。为了帮助贫困学生,董伟向全县合作社发放了倡议书,成立“党旗飘扬爱心基金”。三卡乡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各合作社纷纷慷慨解囊,共募集善款1万元。在三卡中心校举行了“党旗飘扬爱心基金”捐助仪式,捐资5000元资助了2名贫困学生,一名为初一年级学生,母亲改嫁,父亲去世,现随大伯一起生活;一名为一年级学生,父亲智障,母亲失语,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受资助的两名学生表示今后要努力学习,绝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一次次的爱心捐款活动,一次次的伸援助之手,体现出了董伟纯朴无私的大爱精神。他说:“我富了,我不能忘了我的乡亲们。”截至目前,受董伟帮助过的已达到贫困户112户182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梦想的这条长路上,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董伟做一名脚踏实地的实践者,而不是只会呼喊的演说家,他敢想敢说更敢做。古时候人们有飞天梦想,如今已成现实。再难登的山也会有人的足迹;再崎岖的路,也是人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让我们种下梦的种子,携手创造美好的未来。脱贫攻坚奋进奖事迹材料之五十二发展马铃薯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农村脱贫攻坚致富青年带头人——祁德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祁德兴,一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农民党员,他原本并不出色的他,做事却有着一股子韧劲和一副热心肠。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白桦乡加南村土生土长的祁德兴,不仅有山里人的忠厚耿直、勤劳务实,更加是思想活跃、敢闯敢干。在脱贫致富上勇于带头,他大胆尝试马铃薯种薯收购和培育,在自身取得丰富收益后,不忘回报乡邻,主动帮助村民解决薯种、销售、技术等难点问题,带动周围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青年致富带头人”。一、勤学技术,大胆尝试,带头脱贫致富2002年,初中毕业后的祁德兴没有外出打工,在家专心务农,仅以自家种植马铃薯为主,经济收入较少。但他却是一个思想解放,敢想敢干的一个人。依托全乡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的有利时机,他开始想:怎么能让自己富起来呢?考虑到自己有种植马铃薯的经验,而且对于新品种的种植兴趣盎然,他大胆决定要在马铃薯种薯种植干出一番事业。祁德兴深知种植要靠科技,特别是搞大规模种植没有技术不行。为此,他开始利用农闲时间不断的学习新技术、翻阅相关资料、刻苦钻研新品种的生长结构、生长习性,专门到农业科学院去学习,同时自己家里订阅了《黑龙江科技报》《致富信息报》等报刊,遇到不懂的问题,他虚心向育种中心农业技术人员请教,深入研究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去选地、育种、耕种,掌握马铃薯最新种植技术。另一方面,他积极筹措资金,利用自家的耕地进行试种,第一年就产量可观,产马铃薯100万斤,创产值160万,纯收入30余万。赚到第一桶金的祁德兴是个有心人,也是个热心人。他开始琢磨不能光自己挣钱,一定也让家乡的百姓一起挣钱,一起富裕起来。前些年他看到村民们马铃薯产量获得丰收,却没有销路整天愁眉苦脸,他暗暗下定决心:自己该做点什么了。于是,他决定从马铃薯收购上做起,起初他只是为了挣钱投身于马铃薯小量收购,但是他在收购过程中发现周围的很多农户在销售方面存在压货、利润低下现象,甚至有的农户出现了亏损,使得当地的马铃薯产业出现了危机。于是,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奔波于几个村之间,了解马铃薯产量、质量情况。并积极跑市场,通过多种渠道,联系大杨树、阿里河等外地收购客商来加区考察当地马铃薯。经祁德兴的努力,当年外地客商以物美的价格收取了当地30余户累计500吨的马铃薯,彻底解决了当时农户销售难的问题。他不仅帮助当地农户联系销售,还主动为部分农户联系车辆,为他们解决送薯难的问题,使得很多农户能在第一时间及时出售马铃薯获得利润。从2005年至今,他先后与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大兴安岭丽雪淀粉厂,阿里河嵩天薯业等单位合作,解决了当地老百姓送薯难问题,累计为全乡及外乡300余户农户联系送薯4万余吨、销售4万余吨,使农户们盈利400万元。在从事马铃薯收购期间,他调研过省外及省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与各大市场合作销售当地马铃薯商品薯,也减轻了种薯在市场遇到危机时的风险,从而也突破了以往的单条腿销售种薯模式,得到了老百姓一致的好评。在原料收购过程中,他积极为当地淀粉生产企业收购马铃薯原料累计20万余吨,解决了企业原料问题,实现了企农双赢局面。二、勇挑重担,帮带一心,投身脱贫攻坚2004年9月14日这一天对祁德兴本人来说,是个终身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中共正式党员,这让他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积极带动周围贫困户脱贫致富,本村的多家种植户的原种全都由他供应,但价格却比市场低,还无偿提供农药和技术服务等。并坚持按时提醒广大种植户注意每个种植环节应做的主要工作和注意事项,耐心给他们传授技术,督促生产,抓住农时,并把这些技术要领写在纸上、写在黑板上,一项又一项地示范,一次又一次地指导,直到大家弄懂弄通为止。本村村民宋克志是村里的贫困户,家中耕种地较少,想外出开荒种地,但没有门路,祁德兴了解情况后,他为宋克志联系耕地,并按步骤手把手的传授种植技术,经过两年的努力,宋克志家的经济状况不仅有了起色,成功脱贫,而且还盖起了砖房,日子过的红红火火。本村和外村的种植户闻讯都来寻求祁德兴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并无偿地提供技术服务。贫困户刘涛家新承包的耕地,原打算种植新品种的黄豆,但是地势较低,土壤总是含水量大无法下地播种,好不容易赶上几个晴天,因为没有播种机,还剩不少地没有播种完,眼看就错过了最佳的播种时间,这可愁怀了刘涛。祁德兴了解情况后,仅用了两天半的时间组织本村村民开着自家的播种机帮助刘涛把剩下的地全部播种完,并针对低洼地势的土壤指导刘涛使用化肥和农药的计量,秋收时产量不仅没降低,还比去年每亩增加了100多斤。几年来,祁德兴在几村之间共为农民讲解技术问题数百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务一百多次,无偿提供种植书籍五十多本。在上级和白桦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祁德兴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2018年,白桦乡种马铃薯面积达4500亩,年产马铃薯近万吨,产值600万元,纯收入200万元,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120余人。同时,为了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在乡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他成立了“大兴安岭大山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社员商议决定,帮扶全乡28户贫困户,每年每户发放现金1500元作为经济扶持,五年后从合作社分出28栋网棚给与28户贫困户来共同参与网棚薯种薯繁育,经济帮扶的同时又解决了贫困户无实体产业的现状。在脱贫攻坚上,他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先后被授予了全区“突出贡献经济人”、青年“创业能手”等荣誉称号,并担任了区第五届青联委员,2018年合作社被省农业部门评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三、迎难而上,奋进创新,带动村民致富面对成绩,祁德兴没有感到丝毫的自满,而是认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尽管自己的种植基地有了一定规模,但与大市场接轨,这样的规模还很不够,与农民想致富的强烈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相比,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为了让马铃薯产业能够早日走向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发展的路子,帮助贫困户巩固脱贫成果,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探索“合作社”的新机制。2015年,他主动参与加南村组建的“大兴安岭薯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并积极筹措资金,扩大马铃薯种薯种植基地,引用地区农林科学院选育出的鲁引、早大白、优金、中薯5号、兴佳2号等系列马铃薯主栽品种,进行研究与培育,通过之前的经验积累和专研学习,他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让农户种植马铃薯产业走向了多元化。2017年在政府和农科院的支持与指导下,开始规模化管理,科技化种植,以网棚薯的形式开始繁育脱毒马铃薯种薯,种薯远销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如今,公司现有现代化生产温室300平方米,微型薯生产网棚20000平方米,种薯储存窖800平方米,45亩原种生产基地和3500亩的一级种薯生产基地。2018年,实现产马铃薯种薯300万斤,创产值240万,纯收入60万。为了更便于农户发展马铃薯产业,祁德兴于2017年12月成立了农资有限责任公司,并在2018年春播期间,主动赊销给两乡种植户化肥和农药,解决了贫困种植户资金紧张难题,带动一大批村民走上了产业农业的致富道路。现在的祁德兴,他计划2019年扩大经营范围增加种薯基地800亩、新建商品薯基地1000亩。并在未来五年,继续带领当地村民一起种植马铃薯,实现马铃薯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以实际行动为贫困户和村民多办实事、办好事,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践行党的精神,充分展现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谱写新一代农民青年最壮丽宏伟的诗篇!脱贫攻坚奋进奖事迹材料之五十三创新农业新时代青春搏击新能量——张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张芳,女,汉族,1986年5月出生于黑龙江省方正县普通农民家庭,2005年回乡创业。凭着对家乡农村、农业的无限热爱和艰苦付出,从一个普通青年农民成长为农业高级经济师、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黑龙江省和粮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十余年来,她吃苦耐劳、艰苦奋斗、默默钻研,努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着全体职工创新、创业发展,同时践行社会责任。多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五一巾帼建功标兵、黑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黑龙江省好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哈尔滨市职工创业之星、哈尔滨市最美时代女性,哈尔滨市道德模范、香坊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在她的引领下,企业先后获得了: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中国大米加工企业50强、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多次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等200多项荣誉。张芳多次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学员,创业事迹记入清华大学教学方案,2018年全国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中,作为唯一一位女性青年农业致富带头人登上舞台,为广大农民讲述创业致富经验,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黑龙江省新闻联播节目,哈尔滨市新闻联播,新华网,中新网,头条等近百家媒体受邀采访,分享新营销模式经验。一、立足黑土“大粮仓”,胸怀“三农”,回乡创业作为一名从乡村里飞出的“金凤凰”,她怀揣梦想,和许多莘莘学子一样,在大学期间,努力用更多的知识丰富武装自己。然而,父亲突患重病,需要她休学回乡照顾。祸不单行,家中又突遇另一变故,年仅14岁的弟弟不行溺水遇难,沉重的遭遇几乎要把这个还不足20岁的女孩儿压垮,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她毅然决定辍学回乡,打工赚钱养家。从接线员、贩卖手机卡,她打了很多工。2005年,她决定选择卖粮开始自己创业。当时,一直从事农村粮食贸易的父母是坚决反对的,他们认为这是一条难走的路。但对农业、农民、农村有着深切情怀的张芳,深谙民以食为天的大道理,执意要做下去。10余年来,张芳根植黑土地,凭借着黑龙江“大农业”、东北“大粮仓”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抓住党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的好时机,她一路披荆斩棘,带领企业从粮食贸易发展到集种植、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增长206倍,2018年企业产值超过8亿元,她也从一个普通农民工成长为现代化农业企业的领军人。二、建设中国“大厨房”,为百姓吃出健康,生产绿色、安全、有机可做专供的放心食品为让全国人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满意”,张芳稻米种植都是采用人工插秧、人工除草以保护植物不受一分污染。同时,建立一物一码农产品绿色安全追溯系统。每个产品都有唯一可溯源的识别码,每个商品都有独一无二的“身份ID”。实现了质量可控、问题可究、责任可追。张芳同志在五常、双城、哈尔滨,先后组织成立了三家大型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在黑龙江省内建立种植基地25处,共种植土地达173000余亩,积极主动带领当地农户致富增收,利用“互联网+农民+合作社+仓储+生产+销售”的新营销模式,带动6,700余农户增产增收3530余万元。企业总部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企业辐射带动周边50公里就业圈,带动农民工季节性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1000余人。拥有专业加工大米、杂粮、杂粮代餐粉等自动流水化生产线23条,年设计加工能力27万吨。目前,300余种东北农特产品畅销国内及出口美国、韩国等13个国家。2018年11月和粮农业稻花香大米走进“外交部——黑龙江全球推介活动”现场,作为伴手礼,走向世界200多个国家。三、开辟和粮“大市场”,以创新营销打造企业融合“一、二、三”产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张芳牢记总书记的指示,秉持着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理念发展企业。为开辟和粮国际国内大市场,在保证产品品质同时,建立起1500㎡的杂粮种植资源研发及深加工实验室,与清华大学、黑龙江农科院及东北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选聘20余名以硕士研究生为主的专业团队,开展资源优势研究、膳食营养研究及粗粮饮食文化研究等。张芳倡导开辟农业营销新电商渠道,发力多渠道营销,通过运用新媒体、传统电商+新社交电商+新媒体业态推广,火爆网上销售,在天猫粮油类目排名前五,京东旗舰店排名第二,多家第三方平台排名第一。让公司“溢田”品牌借助“网红”经济在全国打响知名度。又通过大型连锁商超KA渠道、和粮好客全国连锁加盟系统、大客户团购OEM代工渠道等六大传统线下销售渠道,2018年实现网上销售额19000万元,线下体验店“和粮好客”全国321家,计划三年内完成半加盟3000家,实现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多点开花。四、致富思源“大回馈”,铁肩道义担责任张芳深爱着养育她的这片黑土地,希望能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公司旗下溢田种植合作社现社长周爱红,家里世代以务农为生,父亲早逝,母亲年迈体弱常年靠药物支撑,家里外债10多万元。2009年,张芳下乡收粮食时结识了他,有感于他的孝顺之心,当即与他签订了合作订单,扶持他承包土地,并派遣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他水稻种植技术与管理方法。几年来,不仅帮他还上了外债,还把他培养为合作社社长,带领更多的人钻研种植有机水稻。张芳致富不忘回馈社会,先后拿出400余万元的资金用于教育事业、卫生以及修路、建桥、支持农村水利事业、扶贫、慰问福利院。多年来精准扶贫,产业扶贫,以产业带动322户贫困户至2020年全面脱贫。同时,多年来先后与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香港树人大学等建立校企实训基地,每年为几十期、超过1500人的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在当选黑龙江省青联农业界别主任后,张芳成立农业促进会,引领带动416名农村青年创新创业,改变种植模式,建立培训班,带领大家用互联网模式把黑龙江好的农产品通过网络营销卖上好了价格,创收让大家建了小型加工厂,办了公司,娶了媳妇,盖了新房,买了轿车,当了老板。张芳,时刻谨记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的殷殷嘱托,带着建设中国“大厨房”,让全国百姓吃上放心、安全、绿色粮食的希冀与梦想,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是新生代的脱贫攻坚奉献典型!脱贫攻坚奋进奖事迹材料之五十四创龙江蔬菜之乡,拓农民致富之路——李庆堂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李庆堂,男,汉族,197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宾县永和乡农民。现任哈尔滨永和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及黑龙江省蔬菜协会常务副会长。曾连续四年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农民致富带头人和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授予黑龙江省农民创业之星、五四青年奖章、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和哈尔滨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等荣誉称号。2018年,在中国丰收节十大王评选中,被评选为黑龙江省“蔬菜大王”!现永和菜业已成为黑龙江省“北菜南销”重要基地、黑龙江省十大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哈尔滨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和哈尔滨休闲农业星级示范基地。一、艰苦创业,义无反顾前行十年前,李庆堂从收购地产小毛葱做起,不断积累经验和寻找合适创业项目。通过艰辛创业和努力奋斗,开办了3家火锅店,并创立自己的品牌“一寒九煮”,在省内拥有28家火锅加盟店。随着火锅店规模的不断扩大,他认识到食材的重要性,2012年,他把目光投向家乡的黑土地,始终觉得家乡的土地肥沃,种植出来的蔬菜肯定营养好价值高,正赶上当时省市相继出台了打造“都市菜篮子”政策意见,县委、县政府也提出了“东烟西菜”发展战略,空有创业之心而无创业之路的他意识到,发展蔬菜产业是大势所趋,前景十分广阔,尤其是永和乡毗邻都市,交通便利,环境优良,具备种植优质蔬菜的有利条件,加上上级政策支持,发展蔬菜产业一定大有可为。借此契机,在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他拿出“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积极筹措资金,在永和乡政府的主导下,创办了永和蔬菜基地和哈尔滨永和菜业有限公司,并组建了达丰、禾佳两家蔬菜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亩,大胆尝试“粮改菜”,建起了480栋蔬菜大棚和10栋温室,开启了蔬菜种植的创业之路。2012年和2014年,永和蔬菜基地遭受了布拉万台风和暴风雪两次灭绝性损害,直接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