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九校联考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6月份)(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九校联考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6月份)(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九校联考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6月份)(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九校联考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6月份)(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九校联考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6月份)(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九校联考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6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韩昇在《盛世是这样治理的》中说:“君静则民安。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下列哪一项印证了作者的观点()A.隋文帝灭掉南陈,完成统一 B.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

C.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广纳贤才 D.隋炀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2.唐太宗认为“人智有长短,能有巨细”,“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他用人的办法是“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这体现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A.吸取教训,以德治国 B.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C.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D.心存百姓,以民为本3.唐代诗人王建的《凉州行》中有这样的诗句: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主要反映了()A.少数民族不从事农耕 B.少数民族学习种植禾黍

C.洛阳居民都学习少数民族乐曲 D.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互学的社会气象4.某班历史学习小组组织了一次探究活动,同学们收集到如下三张图片,由此推断同学们探究的主题是()

A.唐朝较发达的社会经济 B.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

C.唐朝较开放的社会风气 D.唐朝密切的对外交往5.美国学者谢弗撰文指出:“浓缩在唐朝统治者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史实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日本派“遣唐使”来华 B.玄奘西行求法

C.甘英出使大秦 D.鉴真东渡日本6.如图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拜占庭帝国、朝鲜和西伯利亚,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这壁画属于()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影像史料 D.口述史料7.唐末农民起义前夕,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伸”“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这段材料中归纳的起义原因不包括()A.政治腐败 B.赋税沉重 C.民不聊生 D.自然灾害8.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9.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10.下表所示内容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建立时间(年)民族灭亡时间(年)辽907契丹族1125北宋960汉族1127西夏1038党项族1227A.政权并立 B.交往交融 C.和战相间 D.共同繁荣11.“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双方以淮水到大散关一线为界12.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说“诗中有人,有景,有时,有事”,“诗史互证”、以诗词补证历史、疑史纠误,是一种重要的学史手段。下列诗句中可以考证南宋历史的是()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B.“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苏颂《契丹帐》)

C.“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13.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下列一组图片,那么该展厅的名字最合适的是()

A.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B.民族政权的并立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14.如图所示的著作封面,如果某图书网站要求为此图书写一句简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统契丹,建政权,澶渊之盟结和平

B.统女真,抗大辽,建立金朝灭北宋

C.统蒙古,立政权,未灭西夏身先死

D.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设行省15.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的建议,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这为蒙古最终完成统一奠定了制度基础。由此可见()A.蒙古经济发展超越中原地区 B.蒙古族完全放弃本民族文化

C.元朝积极发展与宋代的关系 D.民族交融推动蒙古快速发展16.《元史》记载:“宣政院……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这表明()A.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B.元朝设置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C.宣政院掌管全国的行政和宗教事务 D.元朝设立统一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17.《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770名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摊贩,提篮挑担的小贩,船夫,脚夫,丝绸、药材以及各种杂货店的大小商人,骆驼队的贩运商人,打铁、制车等各种手工业者占了半数以上,生动再现了汴京的繁荣风貌。该材料直接说明北宋时期()A.北方经济领先于南方 B.大城市工商业繁荣

C.手工业超过前代水平 D.绘画水平不断提高18.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创造了许多人间建筑工程奇迹。如图三幅图所示是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程的代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A.结构对称,主体突出 B.军事防御,稳固边疆

C.沟通交通,加强交流 D.强化统治,巩固皇权19.《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两部著名的史学著作。下面的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书中都能查阅到?()

A.黄帝时期 B.战国时期 C.北宋时期 D.五代时期20.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依照我国《专利法》所享有的各项权利。下列人物中,可以拥有活字印刷术专利权的人物是()A.毕昇 B.蔡伦 C.沈括 D.郭守敬21.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这里的“第二种”是指()A.火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印刷术22.如图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元朝()

A.发达的中外交通 B.便捷的通信联系 C.繁荣的商业贸易 D.严密的社会控制23.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搜集了“北宋的政治”、“宋夏和战”、“金与南宋的对峙”、“元朝的统治”、“宋元时期的都市文化”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24.一部电视剧演绎了一位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直到开国皇帝,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这位传奇人物是()A.李世民 B.赵匡胤 C.朱元璋 D.雍正25.如图漫画中,君臣礼节的变化说明了()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科举制度繁荣

C.文人的地位得到提高 D.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流行26.三公九卿的基本制度从秦朝开始一直沿用,直到后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制度才算寿终正寝。标志其“寿终正寝”的是()A.隋朝创科举 B.宋代设通判 C.元代设行省 D.明朝废丞相27.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朱元璋拿出一幅画字,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A.君权的强化 B.君臣关系亲善 C.君臣关系紧张 D.大臣昼夜忙于政务28.“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主要强调了郑和下西洋()A.促进对外友好交往 B.推动海外贸易发展 C.彰显明朝强大国力 D.展现郑和个人魅力29.中国现代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曾在《游于山戚公祠》中写道:“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但使南驱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郁达夫歌颂的历史人物是()A.文天祥 B.寇准 C.戚继光 D.郑成功30.最先来中国的西方殖民者被明朝称为“佛郎机”,该国以“遭遇风涛,晾晒货物”为名登陆广东沿岸。“佛郎机”即是今日()A.英国 B.葡萄牙 C.荷兰 D.法国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3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国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繁荣和兴盛都离不开制度的创新与完善。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宋朝初,宋太祖吸取了唐朝中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选用文官到地方任知府、知州等职,代替节度使管理地方政事,用以压制武将的权力。同时,文官可以担任统兵的将帅,武将却往往只是副帅,受文官的监督和管束,因此,宋代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都高于武将。——撰编自岳麓书社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2)材料二:(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材料三: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材料一中“唐朝中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主要是指什么?为此,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政策?(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元朝负责监察事务的中央机构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强化皇权,朱元璋在地方采取了什么措施?他设立了哪一机构监视官民,使皇权高度集中?32.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一种基本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材料二: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摘编自360百科材料三:明朝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汤因比《历史研究》(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完善科举制度的重大举措。(3)请说出材料三中“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套制度的“僵死的形式”产生的影响。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歌谣中说,“文成公主带来不同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带来不同的牲畜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据《文成公主与汉藏友谊》材料二:“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据《全球通史》材料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努力建立以明代中国为主导的亚非国家和平相处的国际格局。郑和下西洋的最高境界是使礼乐文明广为传播……用中华礼乐文明、儒家伦理道德,促进海外诸国的文明化。——据《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材料所反映的民族交往的方式。分析这一方式对西藏地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2)材料二中“送礼”指的是什么?简要分析宋朝每年向游牧民“送礼”的利弊。(3)据材料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意义。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因此材料“国家出乱子,往往起源于执政者的躁进,隋朝不顾一切地兴办大型事业就是前车之鉴”指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

故选:B。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审题是关键。

本题借助史料,分析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答案】C【解析】唐太宗认为“人智有长短,能有巨细”,“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他用人的办法是“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这体现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根据才能大小,量才录用,人尽其才。

故选:C。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蕃指的是吐蕃。吐蕃人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是现在藏族人的祖先,他们学习唐朝文化。“洛阳家家学胡乐”体现了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所以体现了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互学的社会气象。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解析】根据“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可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精神风貌,表现了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弈棋仕女图”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为研究唐代绘画技艺、服饰艺术、地方民俗,化妆技术、围棋发展等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形象资料;“吹排箫乐伎壁画”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乐艺技术达到一定水准。故题干三幅图片说明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C符合题意;这三幅图片的主题是开放的社会风气,与社会经济、文学艺术和对外交往无关,排除ABD。

故选:C。

本题以三幅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等知识,注意题干图片的正确识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等知识。

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可知为外国使者访问唐朝,并非唐朝出访外国,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均为唐朝出访行为,与材料表述无关,因此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解题的关键是“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对外交流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答案】A【解析】A.根据材料“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景”可知,壁画是当时遗物,它体现当时历史信息,因此,这壁画属于实物史料,故A正确。

B.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地方史志等,由此可知,题干中的壁画并不属于文献史料,排除B。

C.影像史料是通过摄影、录像等方式对当时场景的真实记录,题干中的壁画不属于这一类型的史料,排除C。

D.口述史料是对事件经历者的采访记录,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相关内容,不同史料的价值,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相关内容,认识不同史料的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可知材料反映出的是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但自然灾害在材料内容没有涉及。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唐朝由盛转衰。

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表现。

8.【答案】B【解析】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的联系,使将不专兵。排除A。

B.宋代推行“强干弱枝”政策,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赵匡胤为了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而采取的措施,B符合题意。

C.在地方设置转运使,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排除C。

D.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杯酒释兵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9.【答案】D【解析】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选项是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宋朝军队战斗力削弱,宋朝与少数民政权的战斗中屡战屡败。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可知,这一时期既有汉族建立的北宋政权,又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多个政权长期同时并立,A项正确;题干表格不能看出政权之间的交往交融,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出政权之间和战相间,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出各政权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掌握辽、宋、夏时期的时代特征。

本题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D【解析】由材料“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可知,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的内容。ABC三项都与澶渊之盟有关,D项是南宋与金议和的内容,与题不符。

故选:D。

本题以“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为切入点,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

注意识记澶渊之盟的内容和影响。

12.【答案】C【解析】A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B项“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反映的是契丹(辽)的游牧生活;C项“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不思收复中原的腐朽生活,故C符合题意;D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唐诗的相关史实。唐朝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诗的相关史实。

13.【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宋代纸币铜版拓片”反映的是纸币出现,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货郞图》是乡村商品交易的表现,体现了宋朝商业的繁荣;《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东京繁华的场景;市舶司是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宋朝对外贸易发达。这些都是宋代商业贸易繁荣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A项只符合“市舶司遗址图”,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政权并立和民族间的关系,排除BC项。

故选:D。

本题以四幅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宋朝商业的繁荣与发展,注意图片反映的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商业的繁荣与发展,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建立元朝,灭南宋,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D项正确;“统契丹,建政权,澶渊之盟结和平”与耶律阿保机相关,排除A项;建立金朝的是阿骨打,排除B项;统一蒙古的是成吉思汗,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知识。

15.【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的建议,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这为蒙古最终完成统一奠定了制度基础。”可知说明忽必烈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促进蒙古族的封建化进程。由此可见民族交融推动蒙古快速发展。ABC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元朝的建立一和统一。解题关键是分析史料,结合所学进行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灵活应用。

16.【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的事务和吐蕃地区的军事、行政。宣政院是中央政府最早设置的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机构。因此BCD表述均不正确,故A正确,元朝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今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选:A。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掌握宣政院的职责和管辖范围。

17.【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摊贩、贩运商人、各种手工业者的各类商业活动,生动反映出宋代大都市的繁华景象,反映了宋代大城市商业活动的繁荣,故B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开始,到南宋完成,故A描述错误,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手工业的水平,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绘画水平不断提高,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中《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内容,联系北宋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分析。

本题以《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内容为切入点考查北宋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同时注意把握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D【解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出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为了强化统治,巩固皇权,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北京城有三重,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宫城。宫城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居住的地方。题干三幅图所示是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程的代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化统治,巩固皇权。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程隋朝大运河、长城、北京故宫的共同特点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程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程隋朝大运河、长城、北京故宫的共同特点的相关史实。

19.【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在图示中对应A加B两段。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在图示中对应D段。两者的重合之处就是B段,可见战国时期是两部书都能查阅的内容,B项正确;黄帝时期在《资治通鉴》中查不到,排除A项;北宋时期在两部书中都查不到,排除C项;五代时期在《史记》中查不到,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史记》与《资治通鉴》,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史记》与《资治通鉴》,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0.【答案】A【解析】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故选:A。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1.【答案】A【解析】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这里的“第二种”是指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经有火药配方的记载;此外,雕版印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唐朝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唐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四大发明中的雕版印刷术和火药。

故选:A。

本题以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为依托,考查火药。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元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2.【答案】A【解析】元朝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在驿道上设置了许多“急递铺”,这对巩固政权、维护中央集权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保障了人们的旅途畅通和旅行安全。题干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元朝发达的中外交通。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交通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交通的相关史实。

23.【答案】D【解析】据题干“契丹的兴起”“澶州之战”“宋夏和战”“岳飞抗金”“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涉及北宋、南宋、辽、西夏、金、蒙古等民族政权的和战,即体现了民族关系发展,“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变化,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辽、宋、夏、金的并立与和战、元朝建立与统一。此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政权并立和民族融合。

本题以辽、宋、夏、金的并立与和战、元朝建立与统一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4.【答案】C【解析】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出身平民,他出生贫苦,给地主放牧牛羊,做过和尚,但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朱元璋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最终登上王位,实现了“布衣到天子”的神话。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建立的知识点。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准确把握明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都城。

25.【答案】A【解析】据“坐而论道和站议时政,从礼仪的变化可以看出官僚面见皇帝,礼节从坐到站,这说明皇帝的权威不断被树立,皇权不断加强,这说明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故选:A。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

26.【答案】D【解析】三公九卿的基本制度从秦朝开始一直沿用,直到后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制度才算寿终正寝。标志其“寿终正寝”的是明朝废丞相。为进一步集中权力,明太祖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中央集权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7.【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朱元璋拿出一幅画字,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时期,为加强君权,巩固统治,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他们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集权搞得强化的标志。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君权加强的知识点,应把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解答本题要熟记明朝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

28.【答案】A【解析】据“15世纪初的明代,一位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