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课件 第四章 智能网联通信技术_第1页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课件 第四章 智能网联通信技术_第2页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课件 第四章 智能网联通信技术_第3页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课件 第四章 智能网联通信技术_第4页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课件 第四章 智能网联通信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网联汽车专用通信与网络技术能智网

汽车

术内容CONTENTS车载网络技术0102030405V2X技术移动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智能网联汽车网络技术01车载网络技术随着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发展,汽车包含越来越多的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Control

Unit,ECU),多个ECU之间相互连接并进行信息共享与交换,共同构成

汽车车载网络系统,简称车载网络。车载网络通过各类数据总线连接不同的节点,实现不同智能模块或机载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比如发动机、传动系统、刹车、车身、悬架、信息娱乐系统等。目前最为常用车载网络有CAN、LIN、FlexRay、MOST和车载以太网等。车载网络技术011.CAN总线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

Area

Network,CAN)总线是一种共享式双线串行通信总线。CAN总线主要运用于汽车中的动力总成、底盘和车身电子设备,如

电子燃油喷射装置、防抱死制动装置(ABS)、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安全气囊装置(SRS)、电控动力转向(EPS)和自动巡航系统(ACC)等。01车载网络技术CAN总线的物理连接采用双绞线,分别为CAN_H和CAN_L,使用差分信号进行

数据传输,为了避免信号的反射和干扰,还需要在CAN_H和CAN_L之间接上120欧姆的终端电阻,CAN总线典型结构如图所示。CAN总线网络中的每个电子设备被称为一个节点。CAN总线上的一个节点发送数据时,会以报文形式广播给网络中所有节点,此时网络中其他的节点都处于接收状态,所有节点都要先对其进行接收。01车载网络技术CAN总线的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多主系统:CAN总线网络上的节点不分主从,任意节点可在任意时刻向其他节点发送数据;广播发送:CAN节点只需要通过对报文的标识符滤波即可实现点对点、一点对多点及全局广播等不同数据传送与接收方式;最高速率1Mbit/s:CAN总线国际标准包括ISO

11898和ISO

11519,ISO

11898定义了通信速率为125kbps~1Mbps的高速CAN通信标准,属于闭环总线,传输速率可达1Mbps,总线长度≤40米;ISO

11519定义了通信速率为10~125

kbps的低速CAN通信标准,属于开环总线,传输速率为40kbps时,总线长度可达1000米;01车载网络技术短帧结构:每条报文最多8字节数据,传输时间短,受干扰概率与数据出错率极低;数据校验,帧内应答:CAN的每帧信息都有CRC校验及其他检错措施。错误检测与处理机制:节点在严重错误时会自动切断与总线联系,从而不影响其他节点操作;发送的信息遭到破坏后,可自动重发;优先级与仲裁机制:采用非破坏总线仲裁技术,多个节点同时发送信息时,优先级较低的节点会主动退出发送,而最高优先级的节点可不受影响地继续传输数据;方式灵活:CAN通信介质可为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选择灵活。01车载网络技术2.LIN总线网络局域互连网络(Local

Interconnect

Nework,LIN)总线是一种基于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的串行通协议,由LIN协会制定相关协议标准。LIN总线应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成本的汽车总线,作为CAN等高速总线的辅助网络或子网络。LIN总线适用于对总线性能要求不高的车身系统,如车辆空调控制、后视镜、车门模块、座椅控制、低成本传感器等的连接域控制。01车载网络技术LIN总线使用单信号线进行传输,采用单主多从的模式架构,由1个主节点与多个从节点组成,所有的节点都包括一个从任务,主节点还包含一个主任务。LIN总线上的所有通讯都由主机节点中的主机任务发起,主机任务根据进度表来确定当前的通讯内容,发送相应的帧头,并为报文帧分配帧通道。LIN可实现多种数据传输模式,且一个报文帧可以同时被多个节点接收利用。LIN总线的典型电平为12V,速率最高为20kbps,由于物理层限制,一个LIN网络最多可连接16个节点,通常不超过12个,且主节点有且仅有一个。01车载网络技术LIN总线是作为CAN网络的一种补充,具有更低的成本优势,其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采用单主控器,多从设备模式,无需总线仲裁机制;基于通用UART接口,能够利用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的硬件条件,成本极低;传输速率最高达20Kbit/s;传输具有确定性,传播时间可以提前计算。01车载网络技术3.FlexRay总线网络FlexRay是一种数据速率高达10Mbps的共享串行总线,FlexRay总线标准由FlexRay联盟开发制定的,并于2013年形成国际标准ISO

17458。FlexRay基于事件触发和时间触发机制,具有高效的网络利用率和系统灵活性特点,能够满足智能汽车的高吞吐量、确定性、容错性和灵活性的网络需求,可以有效支持未来智能汽车多重安全和线控(X-by-Wire)等功能要求。FlexRay具有比CAN更高的带宽优势和同步性等优点,缺点则是成本较高,而且需要共享使用媒体。FlexRay主要用于汽车高性能动力总成和安全系统,如线控驱动、主动悬架和自适应巡航控制等。01车载网络技术FlexRay总线系统可以线性总线、星形总线以及混合总线等不同拓扑结构形式安装在车内。FlexRay总线采用双通道设计,每个通道带宽10Mbps,可采用单通道或双通道进行通信。FlexRay总线数据收发采取时间触发和事件触发两种机制。利用时间触发通信时,网络中的各个节点都能预知彼此将要进行通信的时间。01车载网络技术Flexray总线是继CAN和LIN之后的新一代汽车控制总线技术,具有高速率、高可靠等优点,但成本也比较高。其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高传输速率:Flex

Ray采用双通道,可通过一个或两个通道进行数据传输,每个通道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0Mbps,双通道最高可达20Mbps;同步时基:FlexRay使用基于同步时基的访问方法。该时基通过协议自动建立和同步,并提供给应用。时基的精确度介于0.5μs和10μs之间(通常为1~2μs)。确定性:FlexRay总线采用时间触发机制,每个节点能够预知消息发送以及接收的时间。高容错:FlexRay总线使用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redundancycheek)方法检验通信中的差错和双通道通信冗余,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灵活性:FlexRay支持线性总线、星型总线和混合总线等多种网络拓扑结构,可根据具体应用支持消息长度配置,支持基于TDMA/FTDMA进行静态、动态消息传输。01车载网络技术4.MOST总线网络媒体定向系统传输(Media

Oriented

Systems

Transport,MOST)总线是针对车内多媒体应用的数据总线技术,标准协议由德国MOST合作组(MOST

Cooperation)于2001年制定。MOST总线使用光纤传输,具有抗干扰性强、带宽高、信号衰减少等特点,传输速率可达150MBit/s,可同时传输音像流数据、文件数据等。MOST总线主要用于高端汽车中的信息娱乐系统和媒体信息系统等。01车载网络技术MOST总线主要采用光脉冲传输数据,采用环形网络拓扑结构,每个环允许最

多达64个的装置(节点)。连接在环形总线内只能朝着一个方向传输数据,并且只有中央网关模块才能实现MOST总线和其他总线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MOST总线采用数据信道(DataChannel)与控制信道(ControlChannel)的设计定义,由控制信道设定如何使用与收发数据信道。01车载网络技术MOST的优势是带宽相对较高,能够满足汽车多媒体应用需求。缺点则是扩展性差且技术开发周期长,专利技术成本昂贵。MOST的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传输速率高:保证低成本的条件下,达到24.8Mbit/s的数据传输速度;节点数:最多可以连接64个节点;支持多媒体数据实时处理,支持数据的同步和异步传输;支持即插即用方式,在网络上可随时添加和去除设备;采用光纤网络,不受电磁辐射干扰。01车载网络技术5.车载以太网车载以太网是一种用以太网连接车内电子单元的新型局域网技术。车载以太网使用单对非屏蔽双绞线,通信速率100~1000Mbps,最大距离25米,相比传统CAN、LIN以及FlexRay等车载网络技术具有大带宽、低时延等优势。车载以太网能够满足智能汽车算力和数据传输对高可靠性、低电磁辐射、低功耗、带宽分配、低延迟以及同步实时性等方面的要求。当前车载以太网主要用于车内ECU的诊断更新、信息娱乐系统和驾驶辅助系统等。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车载以太网将逐步深入并有望成为整车通讯网络的主干网。01车载网络技术车载以太网网络架构主要包括网关、交换机、域控制器、连接器、双绞线缆等,各个域控制器均通过车载以太网总线连接网关的交换机,车载以太网交换机用于实现各个域控制器之间的信息交互,网关将通讯协议转换后的执行请求通过交换机转发给域控制器,实现各个域控制器之间信号的高效交互,车载以太网继承了传统以太网的灵活性及可扩展性,支持环形、星型、树形或是总线型等多种拓扑形态。车载以太网协议栈包括多个不同层次的协议,可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01车载网络技术车载以太网使用单对非屏蔽双绞线以及更小型紧凑的连接器,预计可以减少整车70-80%的连接器成本和30%的布线重量,更适合车载应用需求。车载以太网的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高带宽:传统CAN通信速率是1Mbps,Flexray可以到达10Mbps,而车载以太网可达100-1000Mbps,不仅具备适应ADAS、影音娱乐、汽车网联化等需要,而且具备向更高性能演进的潜力;通信协议成熟丰富:基于TCP/IP的网络分层模型,网络协议标准使用广泛且成熟,车载应用只需针对不同层次的协议作少量适配即可应用;组网灵活:支持环形、星型、树形或是总线型等多种拓扑形态,可延展性强;02V2X技术车联网(VehicletoEverything,V2X)是实现车辆与周围的车、人、交通基础设施和网络等全方位连接和通信的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技术。根据通信对象不同,V2X通信可划分为车与车通信(Vehicle-to-Vehicle,V2V)、车与路侧基础设施通信(Vehicle-to-Infrastructure,V2I)、车与人通信(Vehicle-to-Pedestrian,V2P车与网络通信(Vehicle-to-Network,V2N)等,V2X具有低时延、高带宽、高可靠

等优点。02V2X技术V2V应用指邻近的车载UE(User

Equipment)间交互V2V应用信息,基于标准协议的广播或单播方式,采用UE间直通模式,不需要借助网络设施(如基站等)即可实现UE间信息交互;V2I应用指车载UE与路侧单元RSU或本地应用服务器采用直通模式进行通信。例如路侧感知设施(如摄像机、雷达、信号灯等)可以获取道路交通状态并通过RSU广播给车辆UE;V2P应用指车载UE和人持UE间交互V2P应用消息。信息交互可采用UE间直通模式,或者经由基础设施(如路侧单元RSU、应用服务器)在UE间交互信息;V2N应用指UE与应用服务器通过蜂窝网络进行通信。02V2X技术车联网V2X(Vehicle-to-Everything)全球存在两大标准技术路线,专用短程通信技术(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s,DSRC)和基于蜂窝技术的车联

网通信)(Cellular-Vehicle-to-Everything,C-V2X。V2X技术021.DSRC技术DSRC是美国主导的V2X通信技术,由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在WiFi技术基础上改进制定的IEEE802.11p技术,具有传输速率高、延迟短等特点,支持车辆在5.9GHz专用频段进行V2V、V2I的直连通信。02V2X技术DSRC系统结构主要由车载单元(On

Board

Unit,OBU)、路侧单元(Road-Side

Unit,RSU)和专用通信链路三部分组成。OBU是安装在车辆上的嵌入式车载通信单元,它通过专用的通信链路依照通信协议的规定与RSU进行信息交互。RSU是安装在指定地点(如车道旁边、车道上方等)固定的通信设备,与不同OBU进行实时高效的通信,并通过有线光纤的方式接入移动互联网设备,与云端智能交通(ITS)平台进行数据交互。专用通信链路是OBU和RSU保持信息交互的通道,它由两部分组成: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RSU到OBU的通信应用为下行链路,主要实现RSU向OBU写入信息的功能。上行链路是从OBU到RSU的通信,主要实现

RSU读取OBU的信息,完成车辆状态的自主识别功能。V2X技术022.C-V2X技术C-V2X是我国主推的车联网技术,是基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全球统一标准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包含基于LTE移动通信技术演进形成的LTE-V2X和基于5G

NR平滑演进形成的5G

NR-

V2X,可实现长距离和更大范围的通信,在技术先进性、性能及后续演进等方面,相对DSRC具有优势。02V2X技术C-V2X提供两种互补的通信模式,一种是直通模式,终端间通过直通链路(PC5接口)进行数据传输,在没有蜂窝网络覆盖的地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直连通信时延低,适用于对时延敏感的安全性相关应用场景。可实现V2V、V2I、V2P等直通通信,支持蜂窝覆盖内和蜂窝覆盖外两种场景;另一种是蜂窝模式,沿用传统蜂窝通信模式,使用终端和基站之间的Uu接口实现V2N通信,并可实现基于基站的数据转发实现V2V、V2I、V2P通信,基于Uu的V2X的通信距离更长,要求车载终端必须在蜂窝网络覆盖范围内。02V2X技术LTE-V2X(Long

Term

Evolution-Vehicle-to-Everything)是指基于LTE移动通信技术演进形成的V2X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LTE-V2X由3GPP

Rel-14和Rel-15技术规范定义。其中,Rel-14在蜂窝通信中引入了支持V2X短距离直通通信的PC5接口,支持面向基本道路安全业务的通信需求,主要实现辅助驾驶功能。国内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的组织下制定形成了完善的LTE-V2X标准体系,包括接入层、网络层、消息层、应用层及安全等全系列标准,并由中国信通院牵头组织“三跨”“四跨”“新四跨”等互联互通及大规模测试活动进行标准验证。当前我国已具备LTE-V2X商用条件。02V2X技术NR-V2X是LTE-V2X的演进技术,目前尚在研制之中。3GPP于2019年3月完成了

Rel-16

NR-V2X的研究课题,于2020年6月完成了Rel-16

NR-V2X标准化项目。后续仍将在Rel-17研究弱势交通参与者的应用场景,研究直通链路中终端节电机制、节省功耗的资源选择机制,并开展终端之间资源协调机制的研究以提高直通链路的可靠性和降低传输的时延。不同于LTE-V2X仅支持广播模式,基于NR的V2X通信可支持广播、组播和单播三种传输模式。广播是V2X中最基本的通信模式。组播通信用于支持特定群组内的信息交互,协助完成群组内终端的协商与决策等。V2X单播通信则基于新定义的PC5-RRC信令实现终端到终端的可靠通信。NR

V2X还在

PSCCH/PSSCH/PSBCH信道外,引入PSFCH以承载业务信道PSSCH的HARQ反馈信息,实现更高的可靠性。02V2X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网络通信技术遵循10年1代的规律从1G到5G持续演化,随着市场和业务需求逐渐升级。1G:第一代移动通讯技术,模拟通信系统时代2G:第二段移动通信技术时代,数字网络的开始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高速IP数据网络时代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全IP数据网络时代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万物互联的时代03V2X技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4G、3G移动通信技术的拓展和延伸,是当前最新一代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2020年7月,3GPP制定的5G标准经由国际电信联盟(ITU)认定成为5G唯一标准,终结了以往1G到4G多标准时代,历经R15、R16版本冻结正在向R17版本演进。03V2X技术5G具有数据速率高、延迟较低、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等特点。不同于1G到4G以服务于人类为主体,5G时代通信服务主体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服务主体将从连接人到连接物,从服务人到服务物转变。预计未来20%左右的5G设施是用于人和人之间的通信,80%用于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ITU为5G定义了三大核心场景,如图所示。即增强移动宽带场景(enhancedmobilebroadband,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场景(massivemachine-typecommunication,mMTC)和超可靠低时通信延场景(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04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随着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万物互联已成目前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传统

的蜂窝通信技术主要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其高功耗高速率高成本的特点使其

在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变得力不从心。故无线通讯技术继4G之后,单纯的速率提升,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日益增加的用户需求,于是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是继续提升通信速率的5G技术;另一条则是降低通信速率,同时降低功耗、增大覆盖范围、增加接入节点数的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技术。04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1.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一般地,短距离无线通信的主要特点是通信距离短,覆盖范围一般在几十米或上百米之内,发射器的发射功率较低,一般小于100Mw,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范围很广。低成本、低功耗和对等通信时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三个主要特征和优势。短距离通信常用到的通信技术有蓝牙(Bluetooth)、WiFi、UWB、RFID、NFC和ZigBee等。04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蓝牙技术蓝牙(Bluetooth)技术最早始于1994年,由电信巨头爱立信公司研发。1998年5月,爱立信(Ericsson)、诺基亚(Nokia)、东芝(Toshiba)、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和英特尔(Intel)5家公司联合提出蓝牙通信新技术标准,是一种大容量、近距离无线数字通信技术标准,其目标是实现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为1Mbps(128K/s),最大传输距离为10米,通过增加发射功率传输距离可达到100米。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04WiFi技术WiFi(WirelessFidelity)也叫无线保真,俗称无线宽带网,以更快、更大容量的通信而闻名,是一种允许电子设备连接到无线局域网(WLAN)的技术。WiFi的工作原理与传统的晶体管收音机类似,WiFi网络使用无线电波在空中传输信息,无线电波是一种电磁辐射,其在电磁波谱中的波长比红外光长。WiFi无线电波通常具有2.4GHz或5.8GHz的频率。这两个WiFi频带之后被细分为多个信道,而每个信道可能同时会被很多不同的网络所共享。当通过WiFi网络下载文件时,一个被称为无线路由器的设备首先通过宽带互联网连接从互联网接收数据,然后将其转换成无线电波。接下来,无线路由器会向周围区域发射无线电波,并由已发起下载请求的无线设备捕获它们并对其进行解码。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04UWB技术UWB(Ultra

Wideband)超宽带,它并不是什么新概念,而是一种上个世纪60年代便兴起的脉冲无线通信技术,起初主要被用于军事用途,直到2002年才开始商用。它通过发送和接收具有纳秒或微秒级以下的极窄脉冲来实现无线传输,由于脉冲时间宽度极短,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大,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Commission,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为UWB分配了3.1GHz~10.6GHz共7.5GHz频带,还对其辐射功率做出了比FCCPart15.209更为严格的限制,将其限定-41.3dBm频带内。而我们知道,一般的通信体制都是利用一个高频载波来调制一个窄带信号,通信信号的实际占用带宽并不高。UWB由于其占用的带宽很宽,而被称为超带宽。具有穿透力强、功耗低、抗多径效果好、安全性高、系统复杂度低、能提供精确定位精度等优点。04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RFID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即射频识别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RFID的工作原理相对比较简单,一套RFID系统由阅读器(Reader)、电子标签即所谓的应答器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分组成。阅读器发射无线电波能量,用以驱动电子标签中的电路将数据送出,之后阅读器再依序接收解读数据,发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RFID依据其电子标签的供电方式可分为三类,无源RFID、有源RFID以及半有源RFID。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04NFC技术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是由RFID及互连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的。通过在单一芯片上集成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通信的功能,利用移动终端实现移动支付、电子票务、门禁、移动身份识别、防伪等应用。与RFID相比,二者的不同之处有:1)工作模式不同。NFC是将点对点通信功能、读写器功能和非接触卡功能集成进一颗芯片,而RFID则有阅读器和标签两部分组成。NFC技术既可以读取也可以写入,而RFID只能实现信息的读取以及判定;

2)传输距离不同。NFC传输距离比RFID小的多,NFC的传输距离只有10厘米,RFID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几米、甚至几十米。NFC是一种近距离的私密通信方式,相对于RFID来说NFC具有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安全性高等特点;3)应用领域不同。NFC更多的应用于消费类电子设领域,在门禁、公交、手机支付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RFID则更擅长于长距离识别,更多的被应用在生产、物流、跟踪、资产管理上。04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ZigBee技术ZigBee,也称紫蜂,名称取自蜜蜂(Bee),蜜蜂是通过“Z”字形的舞蹈(Zig)来与同伴传递花粉所在的方位信息,通过这种方式构成了群体中的通信网络。ZigBee的发明者形象地利用蜜蜂的这种行为描述这种无线信息传输技术。ZigBee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其特点是低复杂度、自组织、速率低、时延短、容量高、安全稳定等。可工作在2.4GHz(全球流行)、

868MHz(欧洲流行)和915MHz(美国流行)3个频段上,分别具有最高250kbit/s、20kbit/s和40kbit/s的传输速率,它的传输距离在10-75m的范围内,但可以继续增加。04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应用场景中,有60%的场景为窄带业务,对速率、时延的要求并不高,但是需要尽可能的降低功耗,压缩成本。基于此,一种新型的无线通信技术LPWA(Low

power

wide

area,低功耗广域技术)应运而生。LPWA一种使用较低功耗实现远距离无线信号传输的技术。相较于我们熟悉的低功耗蓝牙(BLE)、Zigbee和Wifi等技术,LPWA的传输距离更远,一般在公里级。和传统的蜂窝网络技术(2G、3G)相比,LPWA的功耗更低,电池供电的设备使用寿命可达数年。基于这两个显著特点,LPWA可以真正赋能物物互联,助力和引领物联网革命。目前,在LPWAN技术中,最常见的为NB-IoT和LoRa。04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NB-IoT技术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是一种构建蜂窝技术的低功耗广域网络标准,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支持待机时间长、对网络连接要求较高设备的高效连接,是一种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新型技术。低功耗。聚焦小数据量、低速率的应用,设备功耗可以做到很小,设备续航时间可以从过去的几个月大幅提升到几年,部分终端模块的待机时间可长达10年;广覆盖。提供改进的室内覆盖,在同样的频段下,比现有的网络增益20dB,相当于提升了100倍覆盖区域的能力;强连接。在同一基站的情况下,可以提供现有无线技术50到100倍的接入数,一个扇区能够支持10万个连接;低成本。可以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可以很快组网,很快扩展,企业预期的单个接连模块不超过5美元。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04eMTC技术eMTC(LTE

enhanced

MTO),是基于LTE演进的物联网技术。较NB-IoT而言,eMTC具有以下五个优势:速率高。NB-IoT为了保证低功耗,所以速率很慢。但是eMTC不一样,它支持上下行最大1Mbps的峰值速率;移动性。NB-IoT的移动性差,只支持重选,不支持切换。多用于不怎么需要动的领域,例如水

表电表及路灯井盖。但eMTC不同,它支持连接态的移动性,物联网用户可以无缝切换,保障用户体验;可定位。基于TDD的eMTC,利用基站侧的PRS测量,在无需新增GPS芯片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位置定位,适用于物流追踪,货物跟踪等场景;支持语音。eMTC支持语音,而且支持VoLTE(Voice

over

LTE,在LTE网络上传送声音,可实现语音和视频通话),可被广泛应用到紧急呼救相关的物联设备中;支持LTE网络复用。eMTC可以基于现有LTE网络直接升级部署,能和现有的LTE基站共用站址和天馈系统,降低成本。04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LoRa技术LoRa(Long

Range

Radio)远距离无线电,是一种线性调频扩频调制技术,最早由法国几位年轻人创立的公司Cycleo推出。LoRa网络主要由终端(内置LoRa模块)、网关(或称基站)、服务器和云四部分组成,应用数据可双向传输。LoRa技术的一些基本特性如下:传输距离:城镇可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