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专题攻略】2022高考专题复习板块二文言文分析综合_第1页
【名校专题攻略】2022高考专题复习板块二文言文分析综合_第2页
【名校专题攻略】2022高考专题复习板块二文言文分析综合_第3页
【名校专题攻略】2022高考专题复习板块二文言文分析综合_第4页
【名校专题攻略】2022高考专题复习板块二文言文分析综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解说]

《考试说明》要求对文言文的“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综合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的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推理,要求能说出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件的起因,某种事件的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或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推荐考题2009·山东高考·9~13题推荐指数★★★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自主尝试]

________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D项中“过”在语境中的意思是“错误”。

D推断上面A项中实词“期”和C项中实词“犯”的意义和用法,都可以运用“语法分析推断法”来进行推断。“期”和“犯”都带宾语,一般来讲都是动词,把“约定”和“冒着”代入句中,符合上下文语境。[自主尝试]

________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第一个“者”表停顿语气,不译;第二个“者”是代词,“……的人”。B项,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项,第一个“以”是目的连词,来;第二个“以”表原因,因为。D项中“且”均为副词,将要。

D推断B项中虚词“而”和C项中“以”的意义用法,都可采用“语法结构推断法”。虚词与实词一样,居于不同的位置和充当句子不同成分时,其意义和用法亦不同。推断时应根据虚词所处的位置和充当的成分,再结合语意来辨析其用法。B项前一句“待公而食”是两个动词连用,“而”用在两个动词之间,是连词,因为两个动作之间又有先后之分,可以判定是个表顺承的连词。后一句“信而见疑”是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而”表转折,进而可以判定两个“而”的用法不同。C项运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判定前一句“为鼓以与百姓为戍”中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同理,后一句是课本上的句子,“以”表目的,译为“因为”,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用法不同。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3分) (

)①遂罢兵而去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⑤曾子欲捕彘杀之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A.①②⑤ B.③④⑤C.①③⑥ D.②④⑥[自主尝试]

________案例展示阅卷评析A考生误选此项,主要是因为未理解题干中“全都直接体现”的要求,②句所讲的内容是“信用”的好处,是守信的结果。B③④⑤分别是“吴起”“魏文侯”“曾子”的做法,都直接表现了“诚信”。故本题答案应当选择B。案例展示阅卷评析C考生误选此项,主要是因为未理解题干中“全都直接体现”的要求,⑥句中的楚厉王是作为诚信的反面事例出现的,不能“直接”体现诚信。D考生误选此项,原因同AC两项。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②讲的是“信用”的好处,是从侧面写守信的结果。⑥讲的是楚厉王为了取信于民不得不更改命令,明确信号。排除有②、⑥的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B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自主尝试]

________案例展示阅卷评析A考生误选此项,主要是因为没有关注文中侧面描写,造成答案错误。其实对于晋文公的行为,孔子是持赞赏态度的,这种赞赏是从孔子的话中侧面表现出来的,考生仔细阅读才能

发现。B考生误选此项,主要是因为未能理解第3段的意思,特别是“遇故人而止之食”中“止之食”的意思不能理解,可能误以为是“阻止吃饭”。造成误答。案例展示阅卷评析C考生误选此项,主要是因为不能从整体上理解并归纳,纠缠于原文“为鼓以与百姓为戍”与C项“醉酒击鼓为戏”。

D本项中的“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故本题答案应当选择D项。

D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有那样讲信用的国君,能不撤兵回去吗?(-1分)(2)吴起外出,碰到好朋友留他吃饭,好朋友说:“好。”(-1分)(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如果不信任母亲,就没办法教养成人。(-3分)评卷考试得分:5分评卷评析:第(1)句的翻译得2分,因为错误地理解了“归”的意思,扣1分。第(2)句译文得2分,有歧义,表述不清楚,“他”既可指“吴起”,也可以指“故人”;第(3)句译文得1分,本译文错误最严重,“欺”字未能翻译,“而”字理解成了“如果”,“成教”的理解荒谬。考生甲考生乙答案(1)国君如此讲信用,人人都会归顺他。(-2分)(2)吴起外出,碰到老朋友就留老朋友吃饭。老朋友说:很好。(-1分)(3)母亲如果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信任母亲,那么母亲就无法教育儿子了。(-2分)评卷考试得分:5分阅卷评析:此考生对于每句话大意的理解都是正确的,但文中重点字词的翻译落实得不好,让阅卷者很难找出得分点;有的字词的解释虽然正确,但与原文的位置相比调整太大。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做此类题应注意首先要整体把握句意,然后筛选出重点字词一一落实句式。如(1)句应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其”是指代词,“这样”,“信”是“讲信义”,“归”是“归附”。另外固定用法“可……乎”翻译成“能够……吗”。(2)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止”是“使……留下来”,使动用法;“故人”是“老朋友”。(3)注意重点词语,“而”表顺承关系,译为“就”;“信”是“相信”。固定用法“非以……也”译成“不是用来……的方法”。(1)有像那样讲信用的国君,(或“有国君像那样地讲信用”)能不归附他吗?(得分点:其、倍、归,固定句式)(2)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那朋友说:“好的。”(得分点:止、故人)(3)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啊。(得分点:而、信,固定用法)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邑,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就和大夫们约定十天为期限。到了原邑十天了还没有攻下原邑,就鸣锣收兵,准备撤军回去了。原邑的士兵有从城中逃出来的,说:“再攻打三天原邑就会被攻克。”左右群臣劝谏说:“那原邑城内已粮食耗尽、兵力衰竭了,君主姑且再等几天。”晋文公说:“我与战士们约定十天,不回去,就是失去我的信用,得到了原邑而失去了信用,我不干。”随后收兵离开。原邑城中的人们听说后说:“有像那样讲信用的国君,我们能不归附他吗?”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说后说:“有国君如此守信,我们能不随从他吗?”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孔子听说后记录这件事说:“攻打原邑而得到卫国,(这是因为)守信用。”晋文公问箕郑说:“救济饥荒该怎么办?”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晋文公说:“怎么样守信用?”箕郑说:“在名分、做事情、道义上守信用。在名分上守信用,那么群臣就会各守其职,对善行恶行都不会去逾越,对各种事情就不会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失去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天时劳作;在道义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会劝勉自己努力,而远方的人就会来归附。”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那老朋友说:“好的。”让吴起回家等待。吴起说:“那我等你来了再吃。”这人到天黑了都没有来,吴起还是不吃饭等他。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找这个人。这个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魏文侯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刮大风,左右侍从就阻止魏文侯去打猎,魏文侯不听,说:“不可以。因为风大的缘故而失去信用,那样我是不干的。”于是亲自赶着车去了,冒着大风去让虞人停止打猎。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泣。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从市场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来杀。他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是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的,是跟着父母学习的,是听从父母的教诲的。如今你欺骗他,就是在教他欺骗。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啊。”于是就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楚厉王有了警报,就用敲鼓的方式来和民众一起防守。有一天喝醉了酒,就错误地敲打鼓,民众大惊。楚厉王派人去阻止民众,说:“我喝醉了酒和身边人开玩笑,误打了鼓。”民众这才散去。过了几个月,真的有警报了,楚厉王击鼓而没有民众前来。于是就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而后民众才相信他。

李悝警告左右两个营垒中的将士说:“要谨慎地戒备敌人,他们很快就要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重复了好几次而敌人都没有来。两个营垒中的将士都松懈了,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国军队来袭击,几乎消灭了李悝的军队。这就是不讲信用的祸患。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经过关口上的集市,集市管理员刁难他,他便拿金子贿赂他们,集市管理员才放了他。卫嗣公对集市管理员说:“某某时间有一个客商经过时给了你们金子,你们便放了他。”市场管理员十分恐惧,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文言文“分析综合”类题目的解题技巧“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型。它要求考生在分析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整个语段的内容要点,概括整个语段的中心意思。解答该类题目要采取以下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材料阅读是归纳、概括的前提。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才能迅速准确地把握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如记叙性文字,要弄清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议论性文字要弄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说明性文字要弄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等。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从而准确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第二步,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思路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同时,文章的层次结构具体地体现了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第三步,在认真揣摩命题意图、题目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考生在做题时,特别要注意选项内容与语段中相关信息的细微区别。例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顺序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意思概括上的无中生有、信息遗漏,等等。还应注意要充分利用文中或文后的注释,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概括、归纳,进而判断选项的正误。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有胆识谋略的一组是(3分)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⑥ D.④⑤⑥解析:①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的话,侧面间接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②张孟谈请求前往做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③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辞,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韩、魏二君的关键。④是赵襄子的行为。⑤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答案:B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作战的功劳比不上“行义之隆”。解析:先晓以利害,再打消顾虑。“为了三国共同的利益”也与文意不符。答案:B参考译文:智伯率领韩、魏两国攻打赵国,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韩、魏二国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韩、魏两国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国来攻伐我们赵国,赵国就要灭亡了。赵国如果灭亡,你们两国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国头上了。”韩、魏两国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奖赏有功的人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疑问:“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说:“当晋阳被围困,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4题。(6分)王义方,泗州涟水人也。少孤贫,事母甚谨,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初举明经,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义方解所乘马与之,不告姓名而去。俄授晋王府参军,直弘文馆。特进魏征甚礼之,将以侄女妻之。义方竟娶征之侄女,告人曰:“昔不附宰相之势,今感知己之言故也。”转太子校书。无何,坐与刑部尚书张亮交通,贬为儋州吉安丞。蛮俗荒梗,义方召诸首领,集生徒,亲为讲经,行释奠之礼,清歌吹龠,登降有序,蛮酋大喜。转云阳丞,擢为著作佐郎。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妇人淳于氏有美色,坐事系大理,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正义自缢,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劾,以问其母。母曰:“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先奏而廷劾义府。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旧唐书·王义方传》)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王义方做事合乎道义的一项是(3分) (

)①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②义方解所乘马与之,不告姓名而去③义方召诸首领,集生徒,亲为讲经④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劾,以问其母⑤母卒,遂不复仕进A.①③⑤ B.②③C.②④ D.①④⑤解析:②④句都是王义方所做的合乎道义之事。①句是讲他的学问和性情,③句是讲他为官教化百姓,⑤句是讲他的母亲去世后他不再当官。答案:C解析:“高宗认为王义方诽谤羞辱了朝廷的很多大臣”不合文意,文中是说“高宗认为王义方诽谤羞辱朝廷大臣”,“朝廷大臣”在此仅指李义府。答案:D参考译文:王义方是泗州涟水县人。青年时孤单贫苦,侍奉母亲很恭谨,广博精通《五经》,为人正直孤傲不随合世俗。起初他参加明经科举考试,于是到京城去。半路遇到一个步行的人,他自己说父亲是颍上县令,听说父亲生病很重,加倍赶路将要去那里,可是步行不能很快前去,没有什么办法。王义方解下自己车上的马给他,不告诉他自己的姓名而离开。不久王义方被任命为晋安府参军,在弘文馆值班。特进(官名)魏征很礼待他,将要把侄女嫁给他。王义方终于娶了魏征的侄女,他告诉别人说:“过去我不依附宰相的势力,现在我这样做是感念魏征了解我的话的缘故。”调任太子校书。不久,因与刑部尚书张亮来往犯罪,贬官做儋州吉安县丞。当地民俗不开化,王义方召集各位首领,聚集学生,亲自为他们讲经书,举行先师之礼,唱歌吹乐器,讲解尊卑上下之礼,当地人的首领很高兴。后调任云阳县丞,提拔为著作佐郎。显庆元年,升为侍御史。此时中书侍郎李义府主持朝政掌握权力,有个姓淳于的女子容貌美,因事犯罪拘囚在大理寺(掌管刑狱的官署),李义府喜欢她,托付大理丞毕正义违法放出她。高宗又下令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新审查这件事。毕正义自缢而死,高宗特地赦免了李义府的罪。王义方认为李义府做坏事败坏政事,将要对他弹劾,就拿此事问他的母亲。母亲说:“过去汉代王陵的母亲用剑自杀而死(项羽捉王陵母,让她招降依附刘邦的王陵,她用剑自杀而死)成就儿子的道义,你能竭尽忠心树立名声,这是我的心愿,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王义方于是先奏告皇帝接着就在朝廷上揭发李义府罪状。高宗认为王义方诽谤羞辱朝廷大臣,而且言辞不逊,把他贬职做莱州司户参军。任官期满后,安家在昌乐县,后收聚学生讲授学业。母亲去世,他于是不再做官。解析:黜:排斥。答案:B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体现欧阳修和廖偁“不相求而两得”的一项是(3分)()①余尝哀夫学者知守经以笃信②以为九畴圣人之法尔,非有龟书出洛之事也③余乃知不待千岁,而有与余同于今世者④未尝闻余言,盖其意有所合焉⑤其德行闻于乡里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⑤ D.②③⑤解析:

①说的是作者对当时人们只学习不思考的状况的痛心。⑤说的是廖偁的高尚德行。答案:A解析:“唯一的目的”错,还有一个目的是和文章的题目相照应。答案:D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无终极视数千岁,于其间顷刻尔。(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德行闻于乡里,一时贤士皆与之游。以其不达而早死,故不显于世。(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们反而都吃惊地责怪我,说我凭借独自的见解,去决断几千年来不可考证的是是非非。(关键词:骇然、非、考)(2)用它们的没有尽头来和几千年作比较,几千年也只不过是顷刻罢了。(关键词:终极、视、尔)(3)他的道德品行在乡里闻名,当时的贤能之人都和他交往。他因为不得志而过早地离开人世,所以没有在后世扬名。(关键词:德行、游、达、显)参考译文:自从孔子去世后,周朝便衰败了,历经战国后,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焚书活动,先秦的儒家传统著作《六经》也随之失传。汉朝兴起很久之后这些前代的典籍才陆续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