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读课件_第1页
《孟子》导读课件_第2页
《孟子》导读课件_第3页
《孟子》导读课件_第4页
《孟子》导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导读经常考查到的几种主要的句式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他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经常考查到的几种主要的句式《孟子》其书《孟子》一书,属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过渡的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和寓言。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经常考查到的几种主要的句式孟子的思想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论依据,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性善论(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与生俱有的,是“天之降才”。“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他非常肯定地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矣。”(《告子上》)他援引《诗·大雅·烝民》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生万物,必然赋予每种事物能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仁义礼智“四端”就是上天赋予人的本质特征。孟子不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善的行为和不善的人,但“人为不善”,非天生如此,“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告子上》)。“人为不善”,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他认为“人为不善”的客观原因是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陷溺。“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告子上》)他认为人为不善的主观原因是人们“放其良心”而不知存养和扩充。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是指人具有为善的可能性。“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告子上》)“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告子上》)仁者无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仁政观(民本思想)重民思想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看到民与民心是天下得失的决定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离娄上》)同样周朝的“幽”、“厉”二王亦是因为“暴其民”,导致“身危国削”、“身弑国亡”。“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民是国家的根本,得到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才能稳定和发展,反之则不能逃脱覆灭的命运。孟子还认为民心的向背决定着战争的胜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所谓“人和”,即得到广大百姓的依赖和拥护,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在上位者得民心,则“人和”、“多助”;不得民心,则不和、“寡助”。以“人和”、“多助”攻不和、“寡助”,必胜无疑。商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滕文公下》),就在于他吊民伐罪、救民于水火,使“民大悦”,得到了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有“人和”、“多助”的优势。孟子甚至认为只要万众一心,即使手持木棒,亦能打败“坚甲利兵”。孟子肯定民是立国之宝,“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著名观点。社稷,即土神和谷神,代表土地和粮食,是国家的象征。君,指国君。意思是说,民是最重要的,土神、谷神次之;相对而言,君主最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民为贵”,并不是指民的等级地位比社稷、国君尊贵,而是说对于国家的稳定、巩固和发展,民的作用比社稷和国君重要,是对民的重要性的肯定和强调。孟子进一步解释说:“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尽心下》)在孟子看来,国君与土谷之神都可以“变置”更立,惟有民不能失去,所以民为至重,是立国之本。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其经国治民的基本方针。民本思想是促成其仁政思想的直接因素,性善论是其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

从民本思想出发,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因此当政者为政治国,必须关心民生疾苦,为民排忧解难,改善民的生活,以争取民的支持和拥护;而仁政才是争取民心归附、统一天下的惟一正确之道,所以经国治民,必须实行仁政。从其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统治者只要将此心“扩而充之”,推广开来,“举斯心加诸彼”(《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具体实施到行政措施之中,即为仁政。他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由此他认为实行仁政是简易可行的。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⑴经济上,首先要“制民之产”所谓“制民之产”,即给民规定产业,予民“恒产”。恒产,指足以维持生计的固定的私有产业。“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其次,要“不违农时”,保护农耕,促进生产的发展。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梁惠王上》)第三,“薄税敛”以减轻百姓的负担。需要注意的是,孟子虽然主张“薄税敛”,但并不提倡无限制的削减。⑵军事上,主张以德王天下,反对兼并战争“以德行仁者王,以力行仁者霸。”(《公孙丑上》)极力反对战国时代的兼并战争。他斥责当时所谓的“良臣”为“民贼”,他认为为臣之责在于引君向道和志于仁。孟子所反对的是“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尽心下》)的兼并战争,并非反对一切战争。他强调统一天下,必须修德行仁、解决百姓的痛苦,争取百姓的支持和归附。⑶在教育上,要设庠序学校教民“明人伦”孟子提倡对民教育,其目的在于使“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上》)他主张设庠序学校以教民孝悌,使民“明人伦”,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的道理;使老有所养、幼有所归,君臣上下各安其位、各尽其责;乡党邻里“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滕文公上》)。如此则社会安定,天下太平;倘若强敌来犯,“可使制梃以挞”其“坚甲利兵矣”。⑷在组织上,要尊贤使能,使俊杰在位所谓“尊贤”,他说:“用上敬下,谓之尊贤。”(《万章下》)即在上位的人要恭敬、尊重在下位的有才德之士。具体做法是:首先要真心诚意“待贤人以恭”,不能流于形式。如果对待贤人“食而弗爱”、“爱而不敬”,就是“豕交之也”、“兽畜之也”(《尽心上》)。其次,见贤士要致敬尽礼。再次,要虚心向贤德之士学习、求教。“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公孙丑下》)在尊重贤人的基础上,任用贤人。孟子主张在亲者、尊者无贤可进时,当打破亲者、尊者的局限,任用身份卑微或者关系疏远的贤德之士。“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告子下》)国君只要能不拘一格,举拔贤才,就可使天下贤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公孙丑上》)。⑸简而言之,要与民同乐。(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孟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众。”孟子进一步向齐宣王指出,王如“好鼓乐”、“好田猎”,却不“与民同乐”,就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它为百姓所厌弃和憎恶;反之,“与民同乐,则王矣”(《梁惠王下》)。由此,孟子主张在上位者应当与民同欢乐、共忧患。“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孟子的仁政主张在列国纷争、天下扰攘的乱世,虽不被统治者欣赏和接受,未能付诸实施,但一直为后世儒者奉为理想政治。受其影响,两汉以后,一些开国之初的有道明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民生疾苦,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注意减轻百姓的负担,与民休息,使民能够安居乐业,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道德观(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伦理道德思想在继承和发展前人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上,孟子从道德规范、道德价值及道德修养三方面完善了先秦伦理学说,构筑了比较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1.道德规范和道德的最高原则孟子主要提出了三个序列的道德规范:其一:孝悌忠信。孝悌忠信是其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其二:五伦。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叙,夫妇有别,朋友有信”,是其处理人际关系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其三:仁义礼智。仁义礼智是其道德的最高原则。(1)孝悌孝悌是家庭伦理规范,善事父母为孝,敬顺兄长为悌。孟子非常重视孝,他主张子女对父母行孝,首先要爱敬父母。“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尽心上》);他认为“大孝”应“终身慕父母”(《万章上》)。其次,父母在世,要事之以礼,孝养终生。对父母的孝养包括生活之养和精神之养。生活之养,指对父母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的奉养,要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精神之养,指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使其心情怡悦。他认为只重生活之养而不能使父母心情怡悦,即使是一日三餐美味佳肴,亦是不孝。相比之下,“精神之养”比“生活之养”更重要。他把“生活之养”称为“养口体”,把“精神之养”称为“养志”。孟子提倡以“养志”事父母。“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他还提出了以“养志”事奉父母的具体原则:即尊亲、得亲、顺亲、悦亲。他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离娄上》)父母死后的丧葬,孟子认为是一件比养生更重要的事,不能稍有疏忽。“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离娄下》)他主张“厚葬”,反对墨家的“薄葬”,认为“厚葬”才合乎人情。要求子女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与地位的许可,尽量使用上好的棺椁,采用精美的寿衣。他不赞成在父母身上省钱,“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公孙丑下》)除此而外,还要为父母选择合适的坟墓,守孝三年,并“祭祀以时”,“永言孝思”。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提倡的孝,还包括子女对父母过失的谏诤。他认为父母有大过而做儿女的不怨、不谏、不诤,就是不孝。他说:“父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告子下》)父母犯法,子女不能包庇;即使是天子,亦不例外。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人,舜为天子,也不能徇私阻止皋陶秉公执法逮捕瞽瞍;惟一的选择是放弃天子之位,带上父亲逃到蛮荒之地,以此赎罪。可见孟子虽强调要尊亲、得亲、顺亲、悦亲,并不是要子女不顾公理、不分是非,对父母盲目顺从和绝对服从,没有后世统治者所宣扬的愚孝盲从的观念。孝悌所蕴含的孝爱父母、敬重先祖、敬顺兄长的道德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仍值得提倡和发扬。(2)五伦“五伦”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春秋时期有“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调整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孟子将“五教”发展成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滕文公上》)。这样,就把“五教”所指纯粹的家庭关系与社会政治相联系,将属于社会政治关系的君臣、朋友关系纳入伦常范围。君臣有义:即君臣有礼义之道。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君和臣都要遵循符合自己名分的礼和道。君有挑选、擢升、罢免、教育、使用臣的权利,亦有予臣俸禄、爱护、保障臣民生活和利益的义务。臣有尊重君主、服从君主、事奉君主、为死去的君主服丧的义务,亦有要求君主“使臣以礼”、照顾臣的生活和利益、自由选择君主的权利。“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离娄下》)孟子虽强调臣要服从君主,但并不主张盲目的绝对的服从:“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离娄上》)孟子重视“五伦”,主张统治者设庠序学校以教民,使其明白“五伦”的道理,要求人们以尧舜等圣人为榜样,努力按照“五伦”处理与他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虽然孟子提倡“五伦”,目的是为了借道德的力量,保护和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社会的稳定,巩固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但是“父子有亲”所强调的骨肉亲情,“长幼有叙”所包含的尊老、敬长意识,“朋友有信”所提倡的诚信之德,在今天看来,仍有其积极意义。(3)仁义礼智作为孟子主要伦理道德原则的仁义礼智四者并不是平行的。四者之中,仁义是核心,礼智从属于仁义,为正确实行仁义服务。由孔子的以仁礼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发展为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是孟子对儒学的重大贡献。自此仁义结合成为封建社会的最基本道德准则。仁:孟子对仁的解释是:“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梁惠王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公孙丑上》);“仁之实,事亲是也”(《离娄上》);“仁者爱人”(《离娄下》);“亲亲,仁也”(《告子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爱人”是仁的基本内涵。所谓“爱人”是一种爱护他人、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帮助他人的同情心,是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但“爱人”有亲疏远近的差别,爱须由“亲”始,首先要爱自己家族的亲人,即“亲亲”、“事亲”;在“亲亲”、“事亲”的基础上,推而广之,达于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仁民而爱物”(《尽心上》);即爱天下众人、众物。孟子强调“仁者爱人”,这是他对人自身的重视和肯定;提倡“亲亲”而后“仁民”,一方面反映出他具有重民、爱民思想,同时也表现出孟子的仁爱是以血缘感情为出发点,带有氏族宗法意识。其实孟子的目的也在于借以维护当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的稳定和统一。义:“义之实,从兄是也”(《离娄上》);“敬长,义也”(《告子下》);“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梁惠王下》);“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尽心上》);“春秋无义战”(《尽心下》)。朱熹《四书集注》云:“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又说:“宜者,分别事理,各有所宜也。”宜的标准是仁。因此所谓义,是合于仁的行为的概括。礼:礼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上古时代,由于政教不分,礼是一个政治伦理观念,泛指政治、伦理的各种规定。孔子很重视礼,将礼与仁并提,作为其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所说的礼包含祭神仪式、仪节、典章制度等方面。孟子把礼作为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但他仅从伦理角度肯定礼,他所说的礼主要指人们朝聘、辞受、馈赠时互敬互让的礼仪。“其接也以礼”,“其餽也以礼”(《万章下》),“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公孙丑上》),都是指礼为礼仪。他又说:“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离娄上》)“斯二者”,指仁与义。也就是说,礼的作用在于对仁义的节制文饰。智:智,既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也是伦理学的范畴。作为伦理学的范畴,孟子对智的界定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离娄上》)。智就是明辨是非的道德意识,其作用在于正确把握仁义等道德的道理,而能慎守勿失,并努力将其付诸实践。2.道德的价值、作用与人生理想孟子推崇道德价值,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人具有天赋的善性,即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的萌芽,倘若人们自暴自弃,丧失了天赋的善性,也就与禽兽无异。所以道德价值实质就是人的价值所在,因此人们应当志于仁义,自动奋发,积极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实现人的价值。孟子认为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决定着个人的荣辱与生死。

“仁则荣,不仁则辱”(《公孙丑上》)“仁人无敌于天下”(《尽心下》)“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公孙丑上》)“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离娄上》)孟子认为道德还关系着国家的安危与存亡。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离娄上》)“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离娄上》)“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离娄上》)。孟子推崇道德价值,强调道德的作用,但并不否认物质生活的作用。“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滕文公上》)“养生丧死无憾”(《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梁惠王上》)“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尽心上》)从其道德价值观出发,孟子提出了他的人生价值观:他认为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求,所以声色货利,高官显爵并不是人生价值所在;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完善和实现自身生而固有的善性,成为仁义礼智四德兼备的贤德之士;生命的价值要以是否符合仁义礼智四德的要求来衡量。孟子主张人们要居仁由义守礼,时刻保持自己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尊严。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孟子还提出了“惟义所在”、“舍生取义”的价值选择原则。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离娄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告子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人皆可以为尧舜。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理想人格(在逆境中奋斗,强烈的进取精神)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种具有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精神的崇高道德境界。朱熹解释为“天地之正气”。孟子指出培养“浩然之气”,首先要“直养而无害”,即以正义去培养它,不能以不正当的行为去伤害它;其次须“配义与道”,即以正义的行动与仁道相配合;第三,要“集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即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积累正义而不能靠偶然的突击式的正义行为。此外还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要“盈科而后进”(《离娄下》),即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妄求速成。孟子认为“养浩然之气”是实现人生价值必须的修养。他把“养浩然之气”作为道德修养的目标。在孟子“养浩然之气”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气节的观念。养心、求其放心以存心:“求其放心”,即找回已放失的善性。“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所谓“养心”,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下》)也就是说,“养心”的最佳方法是减少物欲。所谓“存心”,即保存天赋的善端。因为人们固有的天赋善端具有“操则存,舍则亡”(《告子上》)的特点,极其脆弱,容易受物欲的蒙蔽而“放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即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孟子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上》)。当行动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先要“自反”,即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思想是否符合道德的标准。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离娄上》)“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上》)。假如发现自己确有不足,当改过迁善;如若“内省不疚”,也无须与人较量,只求俯仰无愧,身正德修。立身处世,凡事都能“反求诸己”,并且能“反身而诚”,则不仅能正人正己,而且可使“天下归之”(《离娄上》)。舍己从人即舍己之非,从人之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公孙丑上》)只有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才能完善自身而成为出类拔萃的圣贤。他非常赞赏子路闻过则喜和“禹闻善言则拜”的作法,谴责当时有些人知错不但不改、反而千方百计为之辩解和开脱的行为。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专心有恒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深造自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重思存疑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循序渐进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因材施教教育观经典段落1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公孙丑上》)反:反省。缩:理直。褐:穿粗布衣服。宽博,穿宽大之衣。惴:使动用法,使……害怕。2“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止),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慊:满足,满意。3“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公孙丑上》)4曾子:“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公孙丑下》)5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公孙丑下》)6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离娄上》)7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离娄上》)8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9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日‘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10孟子曰:“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