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经济_第1页
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经济_第2页
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经济_第3页
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经济_第4页
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基本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发展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复习时应依据“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这一目标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神农’的传说”、“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二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重点: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

本课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复习: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白虎通》卷二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自己了解的历史知识,想一想: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的地位?农业的始祖。

中国古史中“神农氏”,“尝百草”、“播五谷”和“种粟”,正是原始种植业发生时的人物。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神农氏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正是这一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可见:?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思考: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二)农业的发展

5.农耕格局:黄河流域——种植粟、麦;长江流域——种植水稻。思考: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①气候不同;②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①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②耕作方式的演进与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1.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原始社会——夏商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青铜铲春秋战国开始战国铁口犁汉代铁犁铁镰曲柄铁锄a.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生产工具的演变:牛耕、铁制农具;c.牵引动力:人力-畜力-水力;d.材质:石、木→青铜→铁;e.工艺:打制→磨制→冶炼、铸造;f.方式:群体协作到个体家庭“男耕女织”。①特点:②表现:a.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b.距今七八千年前:“石器锄耕”(“耜耕”)。c.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少量使用。d.春秋战国:中原地区铁犁牛耕出现与推广,中古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e.汉代:牛耕在全国逐渐普及(二牛抬杠、一牛挽犁);f.唐代:发明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

《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思考:平阳君赵豹认为秦国强大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之中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一项?

“二牛抬杠”,也即“耦犁”。一牛挽犁

《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春秋时期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

思考: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说明春秋时期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

a.平阳君赵豹认为秦国已经推行牛耕,发展水上运输,作战勇猛者都得到最高的封赏,国家法令严厉,行政效率很高,这样的国家是难以战胜的。b.最主要原因是“以牛田”。③评价: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标要求)

土地公有制。①原始社会:②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国有制(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概况:瓦解原因:根本: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有利于垦荒、提高农业产量;但不利于技术革新。③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a.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b.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c.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3.兴修水利:农业的血脉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长期在恶劣自然条件即“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进步的基本保障。故这方面的中古史志非常多。大禹治水。①传说英雄:②著名工程a.战国时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灵渠。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b.秦:c.两汉:d.隋:e.唐朝:f.明清:改进灌溉工具。探究: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的极端贫苦和落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惟一方法,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请发表你的看法。

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阶级分析法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此外历史调查法、历史比较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很多:a.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b.中国古代战乱频繁;c.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d.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e.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干旱地取用地下水的一种渠道,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

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东汉王景思考: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又名《悯农二首》)。其一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后,你会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4.本质反映: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反映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而促进这一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故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探究: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是什么?

(三)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a.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b.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c.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d.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探究: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农民的赋税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奠定了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故封建王朝都要向农民征收比率和数额不同的赋税。①原因:②种类:古代赋税有田租、户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及杂税。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汉书·食货志》:(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人民)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结合材料和秦朝相关史实,思考:封建统治者的赋役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局势的关系。

赋税繁重,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民不聊生,甚至天下大乱。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自然经济。自耕农破产,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与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①根本原因:②危害:③解决措施:a.封建国家改革,抑制兼并——都未能成功(地主阶级是统治基础);b.农民起义,要求平均土地——如明末李自成(均田免粮口号)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5.赋役繁重、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激化,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6.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7.历朝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4.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注:小农经济

铁犁牛耕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1.形成条件:2.发展的原因:3.阻碍:4.影响: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②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③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基本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瓷都景德镇;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感受中古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自豪,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发展要求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需适当拓展。“工官”和“匠户”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重点:难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1.手工业:2.产生:3.发展:夏商周时期,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官营、私营、家庭(田庄)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一)中古手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中古手工业类型:田庄手工业和“工官”制度1.田庄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封建自然经济的基本单位。

田庄(庄园)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在一个小的社会生产单元内部,可基本做到自给自足。《僮约》《四民月令》《颜氏家训》等反映。①田庄:②田庄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特点:依附于农业,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自给自足;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③影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2.“工官”制度:官营手工业从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如西汉的“东西织室”和“三服官”。①概念:②特点最有利可图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除皇帝特赐,平民不得使用。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对朝廷财政是一大支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新技艺的服务对象、传承是封闭性的。a.特殊行业的垄断性:b.服务对象的特殊性:c.不计成本和奢侈性:d.技术工艺的高超性:e.各种行业的封闭性:f.劳动者缺少积极性:工匠编入“匠户”,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利:“工官”的经营由政府支出,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弊:较高的工艺只为帝王贵族服务,不能服务于社会,加重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使新的生产技术难以推广,往往导致失传;匠户世代承袭,没有人身自由,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③评价:④三种主要经营形态的比较(三)中古手工业的成就

1.纺织业的发展:织女的劳绩

①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萌芽;原料最初是麻、葛,后家蚕丝。原始社会已经有了纺织技术。设问:这几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片和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及丝织物表明,约在四五千以前黄河、长江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②商周:在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出土文物中有“玉蚕”;“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说明纺织业在经济生产已很重要。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赛里丝”,即“丝绸之国”。在古罗马,凯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收购丝绸。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罗马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探究:从这则材料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中国丝织品很早已出口古希腊、罗马;价格贵,影响大;曾改变古罗马贵族的服饰习惯,迫使当地最高统治者下令干预……探究:中国的丝、丝织品是何时、如何运到欧洲?技术高超;《说文解字》提到纺织品的花色品种有20多种;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一件素纱禅衣;汉代丝织品远销到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私营作坊出现;官营规模大、分工细、品种繁多。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③汉代:④唐朝:⑤宋代:⑥明代:蚕桑、棉花种植扩大,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敦煌古丝绸之路起点长安2.高超的冶金业:攻金之工

设问:中古主要哪些物件可称之为“金”?

青铜器、铁器。设问:你能说出中古两件典型的青铜器代表作品吗?

在秦陵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柄青铜剑,当场去土锈后,表面光亮如新,剑刃非常锋利,一剑可划透12层报纸。经电子探针和质子X光荧光分析,剑的表面有一层10至15微米的含铬氧化物保护层,表明曾采用铬盐氧化处理技术。现代铬化处理技术是美国在1937年、德国在1954年分别获得发明专利权的。2200年前的秦代人是怎么掌握铬盐氧化处理技术的,至今还是一个谜。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归纳出中国古代冶铜业的成就。出土了小件铜器,但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商:出土地点分布广,生产规模大;西周:大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商周:铸造工艺已达很高的水平。①新石器时代晚期:②青铜时代:③春秋时期:湖北大冶铜绿山矿产开始开采;矿井遗址中,有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司母戊大方鼎青铜防锈蚀技术——青铜器表面涂一层含铬氧化膜。④秦代:⑤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请大家依据课本P12—13,归纳中古冶铁业的发展历程。冶铁业:?

已能制造铁器。世界上最早的铁器出土于何地?

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铁器中,有经过淬火的钢件,表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有所发展。铁农具推广。①西周:

②春秋战国:

③汉朝: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后又有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排鼓风装置。3.享誉世界的陶瓷业:夺得千峰翠色来开始烧制陶器。陶与瓷区别:用料、烧制温度、吸水性、透明度、敲击声不同。①新石器时代:②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商代是原始青瓷(一种釉陶);东汉末期已是成熟青瓷器。

中国首次发现古人类用于蒸制食品的套装陶器(彩陶)半坡人面网纹盆(黑陶)高柄杯商代:原始青瓷(一种釉陶)成熟青瓷——熊形灯探究:中国的英文名称为何叫CHINA?说明了什么?

英文单词china是瓷器的意思,读音来自“昌南”的读音,昌南即被称为瓷都的景德镇。说明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因此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唐三彩;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青邢白,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③唐代:④宋代:⑤清代:瓷窑遍布各地;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发明,并在雍正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起源早,历史悠久;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并受农业制约。2.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且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地区,广受赞誉。3.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4.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民间手工业部门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5.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白瓷凤首瓶越窑青瓷莲花碗

唐代釉下彩绘瓷水盂

浙江龙泉哥窑海棠式花盆钧窑月白釉碗

钧窑玫瑰紫釉尊

定窑八方四系瓶

定窑孩儿枕

耀州窑荷叶尊(景德镇窑珐琅彩-梅榭月影)玻璃胎画珐琅彩花卉纹瓶

紫红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

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窑场之一。“越窑”一词,出现于唐代。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茶圣”陆羽也在其论茶专著《茶经》中称:“碗,越州上,……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釉色是自然形成,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独一无二的,名人曾用“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国外更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文艺复兴时意大利一位画家,在他的作品《群神宴》上,画了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都是明的青花瓷。请回答: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信息?中国瓷器享誉世界。拍卖:这个名为“鬼谷下山”的瓷罐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是目前世间仅存的八件同类古董之一。罐上画的是战国时期燕、齐两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武被敌方所擒,其师傅鬼谷子接到齐国使节通知后前往营救,与使节一起下山的情景。罐上描绘鬼谷子乘坐一辆由一虎一豹拉的两轮车,跟随两个步卒,齐国使节苏代骑马殿后,两人之间有一少年,英气勃发,纵马而行。假如你参加拍卖会,你愿意为这个青花罐出多少价钱?

答案:2005年7月12日,英国伦敦拍卖实价为1568万英镑,折合2.3亿元人民币。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

学史感悟:三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青铜器;二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

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基本要求

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和商业都会崛起的史实。

认识到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发展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说

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本课复习的难点,需要适当拓展。

重点:难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要求理解中国古代“市”对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对等的深层次原因。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探究: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设问: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大商人吗?

春秋后期的子贡、范蠡(号称“陶朱公”,吴越争霸时人物——商人祖师),战国后期的吕不韦等。端木赐,字子贡,名赐。春秋末期卫国人。是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孔子称赞子贡为“瑚琏”(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是对子贡能力的肯定。

商业贸易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方面,与工农业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进步。

历史上的商业贸易现象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国内外贸易的发展等方面。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古代商业的发展①原始社会:②商朝:③西周:④春秋战国:原始商业产生。出现了职业商人和货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即官方垄断商业,商人由政府供给衣食,为政府服务,成为“官商”)。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著名都会形成。1.兴起:先秦时期2.发展:秦汉到隋唐①汉代:《四民(指士、农、工、商)月令》中的记载反映了乡村商业活动的活跃(虽没有提到专门的市场,但已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商运活跃,已开通海、陆丝绸之路。②唐代:商旅往来频繁。表现(P15资料卡片)、原因:?

a.政局稳定,政策开明;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c.四通八达的交通;d.民族交往密切,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e.中外交流频繁等。

打破市坊制度;重心东进南移;纸币出现;对外贸易陆路转为海路为主,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地区。

1853年在南非卓湾捞出一批瓷器,其中就有元代德化的白釉瓷。这些瓷器现存放在大英博物馆。近年来,埃及、肯尼亚也出土了许多从中国福建输入的德化窑白瓷。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3.繁盛(新发展):宋元时期4.发展新阶段(进一步发展):明清

①商业市镇兴起;②货币经济占主导;③大量农业、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商品十分丰富;④破产农民自由出卖劳动力,成为雇工,劳动力成了商品;⑤区域性的商人实力雄厚。明代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会馆、商帮(晋商、徽商势力最强)。

北方会馆的典型代表——辽宁海城的山西会馆。

河南南阳的山陕会馆

商业会馆为商人自行组织的商业公所。

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乔家大院(明清时)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如晋商、徽商、江右商等等。他们从事各种转贩活动……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以上资料摘自《简明中国经济史》请回答:明清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商业资本活跃;出现会馆及地域性商帮。探究: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有哪些?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政治:经济:政策:交通: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二)“市”的发展

商人交易的场所主要在城市。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城市的繁荣与否代表了商业发展的水平。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反映了北朝时期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很不方便。朝代“市”的发展情况秦代汉代六朝唐代宋代明清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进行集中贸易的“市”,场所有严格的规范,管理相当严格,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限制;原本不许设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明码标价实际上反映的是诚信问题。如历经百年,胡庆余堂依然熠熠生辉,保持“真不二价”的诚信传统。你知道“市长”的含义吗?

“市”的管理机构的负责人。

探究:下面诗句各自反映了哪个朝代“市”的发展情况?“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汴路即事》唐代。北宋东京《清明上河图》局部:汴京街市《清明上河图》“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杜荀鹤

唐代。陆游《杂赋》诗“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宋代的草市A.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B.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政府对草市的行政管理加强D.草市发展为乡村集市B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张籍《贾客乐》探究:这一首诗反映了商人怎样的生活?反映了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

贾客灯下起,犹言发已迟。高山有疾路,暗行终不疑。寇盗伏其路,猛兽来相追。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扬州有大宅,白骨无地归。少妇当此日,对镜弄花枝。——刘驾《贾客词》探究:这一首诗又反映了什么?

古代商人常面对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

通过后两首诗,我们可以想象商人风光背后的艰辛与风险。正因为商人的辛勤奔波,才有了商业都会的崛起。1.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2.商人的活跃,形成了特殊的交通现象3.大的都市往往汇集了商船,水上运输规模宏大4.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了辅助性经营场所等

5.客商时常面对人身财产的安全风险表现:?(三)关于“商人”:重利轻别离

(四)商业都会的崛起

有的城市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都市因商业的集中,出现了繁荣景象;王莽曾在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出现建康、山阴、襄阳、郢州、交州等商业都市。长安、洛阳最为繁盛,广陵(扬州)也是“雄富冠天下”。1.战国:2.汉代:3.南北朝时期:4.唐代:5.宋代:汴京、临安都市商业繁盛;汴京夜市三更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6.清代:繁华的都市有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盛泽镇也很繁华.探究:形成中国古代城市的是哪两种主要途径?

①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作为统治阶级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②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的作为商品交换中心发展起来的“市”。探究:中国古代商业都市发展规律?

封建社会初期的城市多是因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兴起为商业都市;唐宋以来,商业都市多以工商业发展兴起。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兴起原因:功能:地域分布:商业都市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唐朝以后,南方的都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五)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1.起源早,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并不断发展。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发达。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商人群体活跃。4.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5.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地下;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发展艰难而曲折。

7.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8.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商业生产和转运情况“市”的发展商业都会先秦秦代汉代六朝唐代宋代明清小结: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基本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体会当今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发展要求

明“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复习时要注意深入分析其作用和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本课难点,复习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工商业的管理”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重点:难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重本抑末、强本弱末、进本抑末)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雍正帝

设问:明太祖、雍正帝的话反映了历代统治者对于农业、商业是什么态度?重农抑商。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①它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③目的:直接: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维护专制主义政权的经济基础,安定人心,巩固封建统治。1.来历:2.概念:3.原因:4.表现①重农:奖励农耕,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②抑商: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经济: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①进步:②局限: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6.影响:5.特点: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征商税;禁止对外贸易。1.原因: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偏差;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的发展机会。①秦统一后,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了不同政策,使关东地区的经济结构遭受了破坏。而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②西汉时,关中地方享有特殊地位。③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之后,扬州、益州等地成为了中央财政的主要支撑,也承受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压力。2.概况3.经济重心的南移(补)①商周:经济中心在河南、陕西一带;②秦汉: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③三国:南方经济开始发展;④东晋南朝: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开始赶上北方;⑤唐朝: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为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⑥五代十国:江南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南方开始逐渐超过北方;⑦南宋: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不断壮大发展。过程:原因:①北方多战乱,对经济破坏严重。南方政局相对稳定;②南方统治者为保境安民,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③中原人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④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④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⑤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①经济重心转移最突出的几个时期,都发生在封建国家分裂,出现封建割据或北方战乱不休的时候;②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也是人口大规模迁移的过程;③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也是从内陆逐步走向海洋的过程,为宋元时期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创造了物质条件。特点:启示: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②经济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好的政策作保障;③重视吸收外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引进外来人才,是落后国家和地区赶超先进地区的关键;④黄河流域开发较早,最后却失去了领先地位,生态环境恶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⑤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战略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巨大作用,有利于缩小各地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三)工商业严格管理政策——重农抑商具体表现1.秦:①表现:统一货币、度量衡;设《均工律》,体现了使劳役人员才尽其用的原则;秦律有关条文的规定。②特点: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相当全面、具体、严密。①汉初抑商,对商人征收重税;②对“市”的严格管理,以行政手段控制商业经营;③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④王莽时期推行加强工商业管理的经济政策,对一些经济活动实行管制。2.汉:3.明清:抑商、“海禁”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四)“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补)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对内的防范。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准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公行”(“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1.含义2.原因(目的)①海禁政策:②闭关政策:①根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为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②具体:a.明初东南地区面临倭寇的威胁,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b.清初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及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c.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3.影响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暂时维护了国家安全。①积极:②消极(主要):

a.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b.闭关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几乎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它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五)禁奢侈

1.抑制奢侈、提倡节俭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禁奢侈在某种意义上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汉成帝……汉哀帝……晋代官员何遵……宋代官员臧质……历代开明政论家的警告……2.表现:3.效果不佳的原因:

贵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